赤壁懷古 書畫文物集
赤壁 點擊全景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極為著名的戰爭;它是用靈活戰術發揮以寡擊眾的成功戰例。戰爭從雙方集結到交戰,前後歷時幾個月,但卻傳頌了一千多年,至今不歇。後世以詩詞歌賦、藝術書法,戲劇歌曲,各種方式稱頌這場戰爭及參與這場歷史盛會的英雄。赤壁之戰除了戰爭前魏、蜀、吳三方陣營鬥智、權謀攻防的爾虞我詐,戰爭過程中極富戲劇性的發展膾炙人口外,戰後的影響也是令後世熱衷討論、研究的焦點。一般說來,魏、吳、蜀三分天下的契機奠定於這場戰爭。然而,三國鼎立的局面雖然出現了,但最後統一的局面,並非由參與這場戰爭的任何一方完成。歷史的發展,曲折迂迴似乎沒有必然的邏輯。赤壁之戰引起後世無盡的興味,還有一項重要的原因,即為參與這場戰爭的「與會者」,都成為後世討論的對象。在中國歷史上,很少有一個時代突然出現那麽多人才。就人才分佈而言,各方陣營濟濟多士、猛將如雲。長久以來,後世習慣立場的選擇,加上《三國演義》小說、戲劇的推波助瀾;因此,讀史時便無意中流露出對歷史人物的偏愛了。本展覽以文物、藝術的角度出發,展出赤壁戰爭前後相關人物的文物資料及作品,另以後世歌詠赤壁的藝術繪畫、書法及明清時期的三國小說、戲曲插畫,完整描述赤壁及赤壁之戰在歷史、藝術、文學上的影響。東坡赤壁北宋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也就是赤壁戰後的八百餘年,蘇東坡與友人兩次泛舟游於黃州城西的赤鼻磯,因而寫作了膾炙人口的〈前後赤壁賦〉二賦,此後黃州赤鼻磯遂有「東坡赤壁」之稱。此時正是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謫之際,賦中藉著懷想當年在赤壁何其意氣風發的英雄們俱往,感慨生命的短暫與人生之虛誕,因而對萬物的變與不變,提出一種非常豁達而富哲理的反思。正是此種面對個人處境的困頓,卻能穿透歷史的豁達感,使得東坡的赤壁之游傳為千古佳話。元、明、清不但以赤壁為核心敷演東坡故事的戲劇大量出現,書家也反覆抄寫赤壁二賦,而畫家以圖像傳達東坡赤壁勝事的「赤壁圖」更是蔚為風行。本單元以非常珍貴的蘇軾親筆書〈前赤壁賦〉為起點,展現東坡赤壁題材的書畫如何成為背景各異的文人間共同的語彙,而各代文人又如何各自演繹東坡的歷史感懷,最後,此題材之流行又如何促使職業畫家加入創作的行列,豐富赤壁的圖像內容。東坡赤壁賦所引發的三國塵埃,也許離三國已經很遠了,然而江山依舊,世事已非的感慨,卻一次次讓書畫家們透過東坡,重訪三國,並書寫各自的赤壁圖像。前赤壁賦 宋 蘇軾百部畫冊 >> 桃花源圖 │ 歷代隱士 │ 十八學士集│ 赤壁懷古集│ 孝經圖集
前赤壁賦 宋 蘇軾 卷 紙本 23.9×258公分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嘉右二年(1057)進士。其文學地位崇高,書法史中位於重要的宋四大家之列,繪畫史上則開創文人畫之先河,為北宋最重要的文人之一。蘇軾ㄧ生宦途起浮,神宗元豐二年(1079)秋冬因「烏台詩案」文字獄被貶黃州,為其人生與創作的重要轉捩點,而〈前後赤壁賦〉正是此時期的代表作。此件蘇軾親筆之〈前赤壁賦〉,集文學與藝術創作於一,至為難得。賦中描繪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乘舟遊覽黃州城外赤鼻磯,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國時代孫權破曹軍的赤壁之戰,表達對宇宙及人生的看法。此作應其友人傅堯俞(1024~1091)所作,由卷末「軾去歲作此賦」ㄧ句得知,其應書於元豐六年,時四十八歲。另由蘇軾特別交代近來「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等語,可知此時因文字受難之蘇軾惶恐之心。卷前破損,缺三十六字,有文徵明(1470~1559)補書並小字加註,然學者認為實為文彭代筆。全卷行楷書,結字扁闊而緊密,筆墨豐潤沉厚,行氣流暢,顯示蘇軾結合早年學習二王傳統之研美流動與中年所學顏真卿之厚重樸實於一身,為中年之用意代表作。赤壁圖 金 武元直宋畫史 >> 名家>> 范燕畫派 >> 關仝│荊浩│范寬│屈鼎│燕文貴│武元直│李唐│蕭照>> 百家
赤壁圖 金 武元直 卷 紙本 50×136.4公分武元直,金章宗明昌時(1190~1195)名士,善畫山水。圖中描繪蘇軾與友人同游赤壁之下。東坡頭戴高巾,與二客及一船夫正「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對岸赤壁巍然矗立,岸上松枝微彎,細筆描繪的水波微微盤桓蕩漾,似乎表現當晚「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之意。前景樹石雖用盛行於北方的李郭風格,然主山以樸素的短直皴構成,全卷並以淡墨渲染,全無李郭風格原有的戲劇性筆墨與氣氛。加上整幅作品作於紙上,其素雅簡樸的氣質,回應了北宋末蘇軾等人所提倡之文人畫之旨趣,顯示此時金畫如何融會原來北方地方傳統與新興之文人畫風潮。本幅原無款,拖尾有金朝著名文人趙秉文之正大五年跋文。明代收藏家項元汴以為為宋朱銳所畫,然近學者考趙秉文之文集,乃重歸作者為金朝畫家武元直。仿趙伯驌後赤壁圖 明 文徵明
明 文徵明 仿趙伯驌後赤壁圖 31.5×541.6公分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後以字行,為十六世紀吳派最具影響力的畫家。本卷以蘇軾〈後赤壁賦〉為其文本,分為八段,描繪蘇軾與二友人攜酒與魚復游赤壁。全幅淺青綠設色,雖說仿自趙伯驌,然顏料下透露出線條與用筆,顯得透明而有層次感,較接近元趙孟頫之文人青綠傳統。畫中人物線條簡樸,山石則堆疊緊湊而富變化,展現文人面對奇景之安閑雅興。畫上紀年嘉靖戊申(1548),文氏時年七十九歲,為其晚年力作。卷後有文徵明之子文嘉(1501~1583)敘述此畫之來由:「〈後赤壁賦圖〉乃宋時畫院中題,故趙伯驌(約活動1123~1182)、趙伯駒(1118或1120~1162)皆常寫,而予皆及見之。若吳中所藏則伯驌本也。後有當道欲取以獻時宰(嚴嵩),而主人吝與,先待詔語之曰:『豈可以之賈禍,吾當為重寫,或能存其髣髴』,因為此卷。庶幾煥若神明,復還舊觀,豈特優孟之為孫叔敖而已哉,壬申(1572)九月仲子嘉敬題」。其他名家作品
北宋 喬仲常 後赤壁賦圖 納爾遜美術館藏
宋 楊士賢 赤壁圖 絹本設色 橫733厘米縱30厘米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點擊見全卷)
宋 馬和之 赤壁後游圖 絹本墨筆 縱25.8厘米 橫14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點擊另開窗口)《赤壁賦》是蘇軾名篇。蘇軾被貶黃州,兩度夜遊黃州赤壁,寫下了前、後《赤壁賦》和調寄「念奴嬌」的《赤壁懷古》,寄懷古幽思,泄胸中塊磊。《前赤壁賦》主要寫真景實情,《後赤壁賦》較多虛景幻境。馬和之的《赤壁後游圖》,並未按照原文次序描繪,而是妙造自如。畫面景象比較簡練,卻點出了主要情節。一葉扁舟隨波飄蕩,艄公挾櫓觀景,正是「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的情景。
文徵明、董其昌 赤壁賦圖卷及楷書 保利拍品
明 張瑞圖 後赤壁圖卷 絹本水墨 27.9×320cm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明 文嘉 赤壁圖卷並書賦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蔣乾 赤壁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 黃慎 赤壁圖 立軸 紙本水墨設色181.7 × 52厘米 上海博物館
明 丁玉川(舊傳元吳鎮) 後赤壁賦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原)《前赤壁賦》原文及翻譯【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譯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盪著船兒,在赤壁下遊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誦《月出》詩,吟唱「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白蒙蒙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越過一望無際白茫茫的江面。江在曠遠啊,船兒象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麼地方;飄飄然,又象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果的神仙。這時候,喝著酒兒,心裡十分快樂,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唱道:「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邊遙遠的地方。」客人中有會吹洞簫的,隨著歌聲吹簫伴奏,簫聲嗚咽,象含怨,象懷戀,象抽泣,象低訴。吹完後,餘音悠長,象細長的絲縷延綿不斷。這聲音,能使深淵裡潛藏的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的寡婦悲泣。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說:「為什麼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客人回答說:「『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隻只烏鴉向南飛翔』,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這兒山水環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他佔取荊州,攻下江陵,順江東下的時候,戰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臨江飲酒,橫握著長矛吟詩,本是一時的豪傑,如今在哪裡呢?何況我和子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一隻小船,舉杯互相勸酒;寄託蜉蝣一般短暫生命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願與神仙相伴而遨遊,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願望是不能屢次實現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託於曲調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我對客人說:「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象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缺,但它始終沒有消損和增長。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麼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容不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麼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我們又羨慕什麼呢?再說那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應有的東西,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後赤壁賦》原文、翻譯及賞析【原文】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譯文】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里瞧瞧,心裡十分快樂;於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麼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象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裡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遊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遊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岩,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虯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劃地一聲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括起,波浪洶湧。我也不覺憂傷悲哀,感到恐懼,覺得這裡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裡就在那裡停泊。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隻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象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賞析】《後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續篇,也可以說是姐妹篇。前賦主要是談玄說理,後賦卻是以敘事寫景為主;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後賦則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時間也移至孟冬;兩篇文章均以「賦」這種文體寫記游散文,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詩情畫意。前賦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後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節的山水特徵,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都給人以壯闊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寫泛遊之前的活動,包括交待泛遊時間、行程、同行者以及為泛遊所作的準備。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既隱伏著遊興,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對話。面對著「月自風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與美酒,再游赤壁已勢在必行,不多的幾行文字,又寫了景,又敘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為一體,至此已可轉入正文,可東坡卻「節外生枝」地又插進「歸而謀諸婦」幾句,不僅給文章增添生活氣息,而且使整段「鋪墊」文字更呈異采。 第二層次乃是全文重心,純粹寫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聲」四句,卻寫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濺流緩而石出有聲的初冬獨特夜景,從而誘發了主客棄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興,這裡,作者不吝筆墨地寫出了赤壁夜遊的意境,安謐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西鵲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奇異驚險的景物更令人心胸開闊、境界高遠。可是,當蘇軾獨自一人臨絕頂時,那「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的場景又不能不使他產生凄清之情、憂懼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寫到這裡,又突起神來之筆,寫了一隻孤鶴的橫江東來「」、「戛然長鳴」後擦舟西去,於是,已經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憫,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瀾,還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筆。 最後,在結束全文的第三層,寫了游後入睡的蘇子在夢鄉中見到了曾經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帶來的內心苦悶。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非但無濟於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傷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夢後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實。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但還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又在哪裡呢? 文中寫蘇子獨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畫、字字似詩」,通過誇張與渲染,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文中描寫江山勝景,色澤鮮明,帶有作者個人真摯的感情。巧用排比與對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樂感。讀起來更增一分情趣。但總的來說,後賦無論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不及前賦。神秘色彩,消沉情緒與「賦」味較淡、「文」氣稍濃恐怕是遜色於前篇的主要原因。《後赤壁賦》在蘇子和「客」游赤壁時,「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且蘇子睡後「夢一道士,羽衣蹁躚」,蘇子以為道士即先前所見之鶴。本段描寫為文章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蘇軾的詩文中,很多地方都寫到了鶴,如《放鶴亭記》、《鶴嘆》等都有對鶴的生動描寫與讚美。我們知道,鶴在古代是放達隱逸的象徵,是超脫不群的象徵,是超然塵世的象徵。所以,游赤壁後入睡的蘇子在夢鄉中見到了曾經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的矛盾所帶來的內心苦悶。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非但無濟於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傷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夢後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實。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但還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又在哪裡呢?」念奴嬌·赤壁懷古
繪畫:張大千設色紙本 縱87厘米 橫30厘米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一曲絕唱,傳頌千年,至今尚餘音繞梁,令人心馳神往。一首詞章,直抒胸懷,氣象如此高遠,境界這般開闊,風格如此曠達,唯有蘇軾東坡能為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史》上說他:「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二十一歲時即考中進士,然而仕途坎坷,常在政治的風浪中隨波沉浮。神宗元豐二年,四十三歲的蘇軾,因「烏台詩案」,被捕下獄,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被貶後兩年余,游於黃山城外赤壁(鼻)磯,此地風景優美,江流山崖險勝,以為「傳雲曹公敗處,所謂赤壁者」。由此,引發了作者的遐想,眼前江山如畫,卻承載著多少歷史的厚重與滄桑,又感懷身世,一幕幕光影重疊交融,如夢似幻,無限感慨縈繞心頭,從而逸懷浩氣,舉首而歌「大江東去」!此詞懷古抒情,上闋描寫了赤壁磯的自然風景,意境開闊,感慨隱約深沉,將浩蕩江流與千古人事並收筆下。下闋借著對三國周瑜的仰慕,感懷自己的遭遇,然而談笑之間一切盡消散,又轉而抒寫胸中塊壘,以曠達之心關注歷史和人生。其中意蘊壯闊、悠遠而深沉。在蘇軾看來,千古風流人物也難免被江水淘盡,那麼一己之榮辱窮達復何足悲嘆!人生如夢,命運的殊途同歸,又何必執著於功名利祿,何妨將樽酒灑於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脫卻苦悶,讓精神獲得自由!蘇軾在這裡似乎參破了人生的玄機,從被貶的陰影中超脫出來。他告訴我們:消極悲觀不是人生的真諦,超脫飛揚才是生命的壯歌。樂曲《赤壁懷古》,琴音鏗鏘而清雅,簫聲婉轉而深沉。清雅時,如東坡泛舟赤壁,江岸風光旖旎,亂石嶙峋,江流翻湧,一輪明月高掛;鏗鏘時,又若兩軍酣戰,鼓聲疾奏,亂箭如雨,火光映紅江天;婉轉時,如再現小喬初嫁,靦腆含羞,而周郎手持羽扇,風度翩翩;深沉時,如莊周一夢,過眼一切成空,惟留手中樽酒,江心明月,靈光卻直透宇宙人生;
推薦閱讀:
※美國向中國移交一批流失文物和化石
※馬王堆出土的辛追奶奶,千年屍身不腐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考古日報Vol.27後續3]王楚寧,張予正:海昏侯墓《齊論·問王》章句蠡測
※[考古日報Vol.77]吉林撫松縣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
※[考古日報Vol.125]江西洪門水庫水下考古再次展開 摩崖造像「身世」將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