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打的相親,流水的男人:何處是幸福歸宿? | 知識庫
橙雨傘公益2016-11-08 10:37:57
性別暴力知識庫第五章:戀愛可是非誠勿擾總第29篇:相親真是讓人頭疼的事情關鍵詞:階層、相親打工妹的相親故事,尷尬、無奈、自責、懷疑,五味雜陳。大家真的可以通過相親走入幸福婚姻的殿堂嗎?在相親的過程中大家在尋找什麼?階層上的匹配究竟意味著什麼?
令人尷尬的相親「你多大了?」「家裡還有誰?」「做什麼工作的?」……我們有一句沒一句地問答著。對面的男生目不轉睛地看著我,這樣的四目相對搞得我渾身發毛,我看不懂對方眼神裡面的內容,複雜又直接,像是在估量一件貨品。於是我望向窗外,手裡緊緊攥著水杯,令人窒息的空氣讓我不願也不能再尋覓新的話題,只想快點逃離這裡。已經記不清這是我的第幾次相親,也不知道還要經歷多少次這樣的相親。
我從村裡出來打工已經五年了,家裡一直給我安排相親,希望我早日結婚。剛開始的兩年,給我介紹的男生,我都不想談,一次次敗退於相親飯局。也遇到過男生想和我有進一步發展,經常發簡訊,可我不想。礙於熟人介紹,我不知道該怎麼拒絕,那段時間很害怕手機響。隨著年齡越來越大,面對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見的越多,我越受不了,覺得家裡人就是想讓我離開家,怕成為外人的笑話。親戚朋友有意無意說出的「你要體諒父母,到這個歲數你也要盡社會的責任」常常會刺痛我。慢慢地,我感覺家人、朋友看我的眼神都是異樣的。我討厭相親,為什麼別人能碰到自己喜歡的人,我卻不行。我媽也老嘮叨,說人家哪個不比你好,你還挑三揀四,人家能看上你就不錯啦。漸漸地,我也覺得自己各方面都很一般,沒有人會喜歡自己。父母因為這件事情焦灼不安,使勁渾身解數發動媒人資源,好說歹說勸我先見見看,先處處看,我常常會和他們吵得面紅耳赤。實際上,我是不知道應該怎樣面對他們的期盼。雖說我對相親的感覺很差,但是每天和女工們一起上班,能接觸到的人實在有限,好像除了相親,也沒有什麼方法認識人。況且,相親這種方式,大家的目標都很一致,都是以結婚為目的,見面的前提就是可以接受彼此的硬體條件,這樣的確可以節省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不知不覺中,幾年下來,相過的男人如流水般,我已成為相親市場上的老司機,公園相親,八分鐘約會,相親網站各種形式均嘗試過,雖然形式各異,但本質相同。無非都是一紙列明自己的身高、體重、家鄉、學歷、工作等條件,再逐條對應相親對象的各個條件是否匹配。還記得一次公園相親後發生的故事,男生是父母白天在公園相親角遇到的,晚上男生的母親就給我打了電話,誇讚自己的兒子是多麼優秀,拷問我的各種現狀,甚至問,你沒有在同時和其他人相親吧。就是這樣,在相親這件事情上,父母和自己的意志往往糾纏在一起,甚至被越俎代庖。
細細想來,其實自己也不知道想要找什麼樣的人,至少應該是門當戶對吧。雖然在城市生活了多年,但我並不期望一定要找城裡人。我覺得,他們根本看不起我們這樣打工的,我高攀不起,也不願被別人說佔了便宜。我們的生活習慣、想法都有差距,將來肯定會有很多矛盾。
讓人又愛又恨的相親相親據說是漢族民間婚姻禮儀,相親的時候,由家族、媒人聯繫安排見面,雙方長親見面議親。早在周朝,媒人已成為一種制度,雖然現在媒人的作用已經不能操縱青年男女的婚嫁,但是媒人作為一種制度延續下來。縱觀國外,年輕人正在形成一種「新相親主義」,他們不再看重相親的成敗,而是將其當作結識朋友、拓展交際的一種新方式。全國婦聯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百合網聯合推出的《2010年全國婚戀調查報告》指出,中國約有1.8億適齡青年,加上「幫忙」的8000萬父母,意味著約2.6億的中國人在為擇偶而忙碌。然而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緊張的工作、狹小的圈子令他們缺少結識朋友的機會,不論他們曾經對相親有多麼的不齒,最終不得不踏上這條路。來自中國青年網2015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全國超六成的受訪單身者均有相親經驗。頻繁的相親令很多年輕人苦不堪言。2016年春節前夕,一群不願再忍的年輕人成立了「反逼婚聯萌」,通過眾籌的方式,在北京東直門地鐵站的C出口通道投放了中國第一個反逼婚公益廣告。「婚姻自主,單身也幸福」道出了不少人的心聲。
我們到底想通過相親尋找什麼?按照傳統的理解,相親是為了結婚。然而大家都說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家庭的結合。那麼在相親過程中,大家尋找對象的標準是什麼呢?根據《知道大數據》2016年2月14日發布的報告,近60%的人認為門當戶對很重要,相似的生活背景和經歷是結婚的必要條件。費孝通先生就曾表示,婚姻並不是個人的私事,選擇誰與自己終生相伴,也不完全取決於當事人的喜好與意志,而是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會價值和風俗習慣的制約。
這與社會學對擇偶行為的研究對應,西方理論主要包括資源交換論、同類匹配論和梯度匹配論。資源交換論認為,擇偶也是一種理性的交換行為,在婚姻市場中,男女雙方通過有形無形資源的交換,以期獲得最大的回報。同類匹配論學者認為,人們通常傾向於與群體內部的其他成員或是與自己社會地位相似的人結婚,這也被稱為「內婚制」或「同類婚」。梯度匹配論則認為,人們的婚配模式存在一定的梯度,即男性通常傾向於尋找與自己地位相當或稍低的女性為伴侶;女性則傾向於尋找比自己地位高的男性為配偶。中國學者的實證研究亦說明階層與擇偶的密切關係。改革開放後,伴隨收入差距拉大與中國階層的多元化,階層內婚制將越來越顯著。
如何走通相親這條路?在故事中,從某種程度來看,女兒和父母是一種對立面;整個家庭和社會壓力又是另一種對立面。在全民相親的時代,如何積極面對相親,真正能夠通過相親獲得合適的伴侶、幸福的人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子女需要調整自己的狀態:切忌過度看重相親的成敗,參加集體活動,拓寬交友圈子,在交流中學習如何與異性相處;努力做好自己,無需在意他人的評價和看法。父母需要理解子女的想法:多和子女溝通,了解並尊重他們的真實想法;避免頻繁為子女安排相親,可能會讓子女產生逆反心理,使其對談戀愛產生恐懼、厭惡情緒。
反逼婚聯萌,由大齡青年發起的反逼婚組織,提出了「今年過年不逼婚,參與反逼婚眾籌啦!」,微博上有反逼婚的國內外信息及活動,微博@反逼婚聯萌推薦視頻:《她最後去了相親角》,到了一定年齡尚未結婚,固然會遭受來自各方面的質疑和否定,但別讓壓力左右了你的未來。
作者簡介:呂道昱,北京零點市場調查有限公司研究員。圖片源自網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