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將祖大壽屢降屢叛 皇太極為何仍要招降他

 

  老實說,祖大壽這邊剛一離開,皇太極就有些後悔了,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啊。但是轉念再一想,這次即使留住他的人,也留不住他的心。皇太極有這個自信,遲早,我要你死心塌地地侍奉我。他確信自己有這個能力。

  對於留在後金軍營中的祖大壽之子祖可法等人,皇太極一直以禮相待。他有的是耐心。

  皇太極開始頻繁給祖大壽寫信,增進彼此的感情和了解。清崇德三年農曆十月,皇太極親自率領部隊來到中後所(今遼寧綏中縣城),派使者給祖大壽帶話:自大凌河一別後已過數年。我不畏艱苦而來,就是希望與將軍見上一面。至於將軍是歸降我大清還是仍留在大明,絕不勉強,將軍自己決定去留。上次是我釋放了將軍,假如現在借會見之名誘捕將軍,我還憑什麼取信天下之人呢?這些年將軍雖然屢次率隊與我軍發生衝突,但我知道你是在執行命令,盡自己的職責,我不會放在心上的,請將軍不要懷疑。

  第二天,皇太極又命令釋放抓獲的明軍俘虜,並讓他帶信給祖大壽。信上說:「我在大凌河釋放了你,我的大臣都說我看不清人。現在,將軍應該出城與我相見,證明我沒有看錯你。如果將軍不放心,我們各帶一兩名親信隨從,在兩營的中間處會晤。我這麼做,只是為了自我解嘲罷了,同時也讓將軍的子侄和大凌河的將帥都知道將軍是履行諾言的人。」

  皇太極可謂好話說盡,祖大壽卻始終沒有露面,他不知該怎麼面對皇太極。此後皇太極將鬥爭重心轉向征服蒙古察哈爾部和內部改革。

  再見祖大壽,是在十年之後。

  錦州——兵家必爭之地

  自從明清爭戰以來,錦州成為明朝阻止清兵向西推進的重要軍事堡壘。自努爾哈赤受阻於寧遠城下,到皇太極圍大凌河城,相距僅40餘里的錦州始終堅如磐石,形成明清在寧、錦長期對峙的局面。

  在錦州的正南方向18里是松山城,松山偏西南方向18里是杏山城,而杏山西南方向20里是塔山城。松山、杏山、塔山三城和重鎮寧遠,如衛星一樣護衛著錦州城。對明朝來說,這些據點所形成的一條防線,是拱衛山海關大門的生命線,要不惜一切代價守住。

  錦州,成為皇太極和他的將領們下一個軍事目標。

  崇德五年正月,都察院漢官參政祖可法、張存禮等人上疏,列出三條「進取」大計,第一,攻打北京,它是徹底擊敗明政府的舉措;第二,攻打山海關,這好比將一把利劍,直抵對手的咽喉;第三,先取寧錦,這就像要伐倒一棵大樹,先要剪掉它的大枝杈。

  祖可法、張存禮的這一建議,比較集中地代表了當時一些降清漢官們的意見,對清王朝下一步的發展提出了一個全面的戰略規劃。漢官們從傳統的大一統觀念出發,認為清若立國遼東一隅,終非王者之策。

  皇太極從滿洲貴族的特殊利益和滿族本身的具體歷史情況出發,主張與漢官們不同。他要屯兵義州(今遼寧義縣),將其作為攻取錦州的前沿陣地。只有奪取了錦寧,便能使明朝完全處於被動地位,才便於達到他議和或和而不成再戰的目的。

  曹丕對皇太極的啟發

  皇太極之所以選擇義州,是因為義州位於錦州和廣寧的中間位置,比廣寧更逼近錦州,而且地勢開闊,土質肥沃,自然條件十分利於墾荒屯種。這年農曆三月,皇太極任命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為左翼元帥,多羅貝勒多鐸為右翼元帥,率軍前往義州,駐紮屯田。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數萬八旗將士就將原本荒涼的義州改造成適合人居的地方:修築城池,搭蓋房屋,開荒種田。

  皇太極不僅將義州建設成為前方部隊戰時的後勤基地,還將義州這顆釘子,狠狠地釘入錦州守將祖大壽的眼中。他已下決心在錦寧一帶與明軍周旋到底,因為不僅錦寧是明軍護衛北京和堵截清軍南進防線的重點,祖大壽等也是明軍的精銳。「塞上之兵,莫勁於祖大壽之兵」,所以皇太極這一策略,明顯的傾向是他並不急於入據中原,而是先取關外地方,確立關外的一統之局,然後再根據形勢的發展,決定進取。

  但是對錦州具體的作戰方案:攻城還是圍城?皇太極一時還有所猶豫。

    

  攻城易見成效,速戰速決,但是難免傷亡慘重。圍城需要的是耐心和時間,但是相對人員損失小。就在兩難之計,張存禮又獻上一策:將明軍內部的蒙古兵作為爭取對象,裡應外合,就可輕而易舉地奪取城池了。

  正是這個計策讓皇太極再次選擇了圍城。曹丕說過:「坐而降之,其功大於動兵革也。」自幼熟讀《三國志》的皇太極怎麼會不心領神會。

  圍城惡夢十年後再度重現

  歷史在不經意間,又露齣戲劇性的一面。這次圍困讓祖大壽又想起十年前的大凌河之圍。清軍搶收了錦州城外的莊稼,掃蕩了錦州城周圍的台哨,斷絕城內明軍與外界的聯繫,讓他們陷入徹底孤立的狀態。同時皇太極還規定,圍城的清軍三個月就要調換一批,以防止時間長了,產生懈怠的心理。

  錦州城內的明軍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蒙古人。他們駐守在外城,自恃糧草充足,認為錦州城固若金湯。其中有好事的蒙古兵向清軍營寨外巡邏的士兵喊話:「你們圍城有什麼用?我們城中的存糧夠吃兩三年的,你們就是圍困也奪取不了錦州。」

  哪曾想清兵的回答,讓所有聽到的蒙古兵都大吃一驚:「什麼兩三年,哪怕你們有四年的存糧,那麼到第五年時,你們還吃什麼?」

  吃驚過後,蒙古兵的軍心發生了動搖,於是,蒙古將領諾木齊、吳巴什等人密謀降清。他們秘密派人與濟爾哈朗取得了聯繫,定於農曆三月二十七夜裡行動。誰知事情敗露,農曆三月二十四這天,吳巴什差一點兒就被祖大壽逮捕。他當機立斷,按照雙方約定的行動暗號,迅速提前採取行動:率領所部將士向明軍發起進攻。濟爾哈朗、多鐸聞訊,立即趕到城下接應。蒙古兵從城上放下繩子,清兵率先攀繩而上,進入城內,與叛降的蒙古兵一起夾擊明軍,輕而易舉就佔領了錦州外城。

  這次降清的蒙古將士、官員共有八十六人、士兵及男女家小共6211人。他們被暫時送到義州安置。捷報傳到盛京,皇太極十分興奮,傳諭八門擊鼓,召集諸貝勒、大臣於大政殿廣場,皇太極登臨大政殿,向眾人宣布這一勝利的消息。

  祖大壽再度歸降

  崇德七年農曆二月十八,松山城陷,洪承疇兵敗被俘的消息傳來,祖大壽大驚失色,他還在苦苦堅守內城,一心等待援軍前來解圍。如今希望破滅,祖大壽清楚地知道,明政府再無能力派遣援軍出關來解錦州之圍。

  與死亡相比,更讓人畏懼的是絕望。祖大壽從沒有想過十年之後,自己又會陷入這種生不如死的境地。難道還要再次投降?他不由搖了搖頭,從心裡不想這麼做,況且,即使他想再次降清,皇太極還會再次相信他嗎?

  而自己一直忠心耿耿效忠的明朝又是怎麼對待他和手下的將士的呢?祖大壽曾向朝廷上疏,其中有這樣的話:有功者不蒙升賞,陣亡者暴露無棺,帶傷者呻吟冰地,立功何用?可謂奮筆疾書,字字血淚。但是這樣的話也就是發發牢騷而已,對於錦州守軍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

  祖大壽覺得自己真的走投無路了,這種無時無刻的焦慮感如千萬隻螞蟻一刻不停地啃噬,讓他寢食難安。直到弟弟祖大成出現在他的面前。

  祖大壽的三個弟弟:總兵祖大樂、游擊祖大名與祖大成在松山戰役中,同洪承疇一同被俘。皇太極下令誅殺了其他被俘的明軍官員以及兵卒3200人,卻留下了洪承疇和祖氏兄弟。

  皇太極的用意再明顯不過:用祖氏兄弟再次招降祖大壽。他派祖大成進入錦州城,當面勸說祖大壽。

  祖大成的出現,讓祖大壽頓感柳暗花明。他立即決定獻城出降,反倒是祖大成建議他稍微忍耐一下,哪怕作出猶豫的姿態也好,不要這麼快就答應,以免給人迫不及待的感覺,讓清軍輕視。祖大壽冷靜了下來,同意祖大成的說法,並讓他返回清軍營地,向清軍統帥濟爾哈朗稟報,要求見一見另一個兄弟祖大樂。

  祖大樂很快也來到錦州城下,與祖大壽隔城相見。此時祖大壽又提出,要先與清軍盟誓,然後再降。這次他的要求被斷然拒絕,濟爾哈朗明確地說:「我要攻錦州城,片刻就可攻下,還要盟誓幹什麼?」並隨即下令攻城。祖大壽一看自己有些玩過了火,當即命令部下抵達清軍營中謝罪,隨後,親率部眾開城出降。      這一天,是公元1642年農曆三月八日。

  祖大壽的潛在利用價值

  捷報傳到盛京,皇太極大喜過望,命令除留下祖大壽及其部下婦女小孩4600餘人外,其餘2000餘人全部誅殺。並命人立刻將祖大壽送到盛京。當祖大壽跪倒在崇政殿時,皇太極走下寶座,親自將他扶起,好言撫慰:「你上次背叛我是為了你的主子,為了你的妻子兒女和宗族。我曾經對大臣們說過,祖大壽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後再次投降,我也決不會殺他。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只要以後能夠盡心儘力地侍奉我就可以了。」

  祖大壽被授予漢軍正黃旗總兵的職位。對於皇太極的這個決定,眾人都感到很吃驚:對於這樣一個背信棄義、反覆無常的人,不殺掉已經是天大的恩典,怎麼可以授予重職?難道不怕他手握兵權,再次降而復逃?

  皇太極卻胸有成竹,明政府關外九城,已失其四:松山、杏山、塔山與錦州。祖大壽是個聰明人,怎麼會看不清形勢?況且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既是明軍事重鎮寧遠總兵,又是遼東提督,統率關外明軍,在下一步的軍事行動中,吳三桂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皇太極善待祖大壽,顯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歡迎光臨木柳書屋

 

推薦閱讀:

努爾哈赤為何不立多爾袞為繼承人?只因一點輸給皇太極
皇太極死後,年僅六歲,且不受重視的福臨為什麼能登上帝位?
最為尊貴的王爵,皇太極和康熙心目中的老大哥——禮親王世系

TAG:皇太極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