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曉東談中國教育之四:做有創造力的中國人
標籤:創造力 |
分類:個人成長 |
在當今社會裡,創新能力之能力培養無疑是世界各國教育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但怎樣做一個有創造力的中國人,這個問題可謂「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希望我介紹的這項研究能夠引起您的思考。
做美國人就是做有創造力的人
首先,什麼是有創造力的人?對此,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托蘭斯(E.P. Torrance) 在1970年代對87名教育家做了一項有趣的調查。他要求每個人列出5項有創造力學生的行為特徵,並加以統計分析,結果排列在前五位的特徵有: 思維和行動有獨創性(38%),思維和行動有獨立性(36%),想像力豐富,喜歡敘述(35%),不隨大流,不依賴群體的公認(28%),好奇心,能不斷提問(18%)。近年來的研究更表明,西方人對創新的理解主要包括下列特質:好奇心、獨立力、幽默、自信、批判精神、想像力、堅靱不拔等。
那麼,中國人對創新核心特質的理解與西方人有差異嗎?對此,港、台和大陸的學者做出了不少研究。概括說來,中國人認為創新能力主要包括下列特質:創造力、創見、創新、觀察力、思考力、靈活、意願嘗試及靈活性等。這與西方學者研究的結論可謂大同小異,相差甚微。
如果中西方人對於創新核心特質的理解相當一致,那麼中西方人的創造力表現也應差異甚小。但中國學生的創造力一向被證明是低於西方學生的,對此人們總是從文化差異上找原因,如中國人為人重傳統,講服從,西方人為人重個性,講自由;中國人學習多背書,少提問,西方人學習多提問,少背誦等。那麼,這些文化因素是怎樣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中國人之創造力的發展,這一直是我的一個疑惑。
一次查閱文獻,我偶然讀到一篇文章,講的是美國大學生對創新特質的認知與理想美國人的認知甚為一致,它們主要包括:獨立、想像力、幽默、自信、批判精神等。所以它得出的結論是,做個美國人就是做有創造力的人。這篇文章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我在想,中國大學生對創新特質的認知與理想中國人的認知是否一致?
做中國人與做有創造力的人是兩碼事
做中國人與做有創造力的人是兩碼事,它給了我們什麼啟發?
做有創造力的中國人:我們缺什麼?
第四,我們缺乏對創造力之幽默表現的認知。大量研究還表明,中國人很少將創造力與幽默感結合起來,而在西方社會,特別是在英、美等國,幽默感不僅是創造力的突出表現,也是人格完善的核心指標。雖然中國的文化傳統不乏詼諧調侃的成分,但幽默從未成為創新能力與人格修養的核心成分。相反,在現實生活中,幽默感還時常與「耍嘴皮子」、「嘩眾取寵」混為一談,這嚴重誤解了幽默感對創新思維的促進作用。
[1] 陶行知 (1891年-1946年),教育家,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推薦閱讀:
※他用生命創造了34個成語,只有蘇軾能與他比肩
※Creativity is in your pocket.
※他被認為是創造希特勒的人
※存款是對你財流的最佳肯定——《創造金錢》第二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