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故宮未開放區域:壽康宮才是清代真正的太后寢宮
在紫禁城建築中,壽康宮規模不算宏大,但結構完整,設施齊備,是比較重要的一組建築。清代,這裡是太后、太妃們的養老之地,道光朝的孝和睿太后、咸豐朝康慈皇太后等都曾在此頤養天年,慈禧晚年也曾在此小住。
壽康宮
明代紫禁城以慈寧宮和慈慶宮為太后居所,清代慈慶宮不復存在,以寧壽宮代之。清入關後,第一位入住慈寧宮的,是康熙的祖母孝庄文太后。孝庄太后曾輔佐少年康熙共渡國之難關,祖孫情深,孝庄太后死後,康熙決定將祖母喜愛的慈寧宮作為奉殿,逾年發喪。此後,即使孝庄太后棺槨入葬後,也無人再頂替她入主慈寧宮,後人覺得,自己的身份始終無法與這座宮殿匹配。
乾隆帝即位後,決定把慈寧宮西側外牆拆掉,為生母崇慶皇太后建造壽康宮。熱播電視劇《宮鎖珠簾》中的憐兒、《後宮甄?執分械惱 鄭約啊痘怪楦窀瘛分械睦戲鷚捕際峭桓讎耍褪怯赫鄣攆溴⑶〉納賦縝旎侍蟆 /p>
壽康宮南北三進院,院牆外東、西、北三面均有夾道,西夾道外有房數間。院落南端為琉璃壽康門,門前一個封閉的小廣場,廣場東側是徽音右門,可通慈寧宮。壽康門內壽康宮正殿坐北朝南,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
壽康宮東西配殿面闊各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前出廊。東配殿明間安隔扇門,西配殿明間隔扇、風門為後來改裝。壽康宮彩畫按形制繪製為「龍鳳和璽」,畫面中象徵皇權的龍鳳紋樣佔據主導地位,構圖嚴謹,圖案複雜,大面積使用瀝粉貼金。這種和璽彩畫僅用於皇家宮殿、壇廟的主殿及堂、門等重要建築上,是彩畫中等級最高的形式。壽康宮在嘉慶和光緒兩朝曾重修。
在紫禁城建築中,壽康宮規模不算宏大,但結構完整,設施齊備,是比較重要的一組建築。清代,這裡是太后、太妃們的養老之地,道光朝的孝和睿太后、咸豐朝康慈皇太后等都曾在此頤養天年,慈禧晚年也曾在此小住。這裡的三宮、四所等宮殿供太妃太嬪等居住。壽康宮常駐大夫,備有常見藥材,有廚師和衛士。清代皇太后身邊宮女為12人,太后每年可得20兩黃金、2000兩白銀、124條名貴獸皮、400個銀紐扣等,這是後宮中的最高待遇。
乾隆生母的身份之謎
崇慶太后,也就是乾隆生母鈕鈷祿氏,在清代正史中為滿洲鑲黃旗人,原為四品典儀官、一等承恩公凌柱之女,13歲入雍王府,康熙50年(1711年)生皇子弘曆即乾隆。康熙61年(1722年),康熙帝參加雍親王家宴時,見到了12歲的皇孫弘曆,十分喜愛,遂召見鈕祜祿氏,稱她是有福之人。雍正元年鈕鈷祿氏封熹妃,旋進皇貴妃,弘曆登基後,以父皇遺命,尊其母為崇慶皇太后。
關於乾隆生母,歷史上有很多謎團。乾隆在位時,常說自己出生在雍王府,即現在的雍和宮,但到了嘉慶朝,皇帝時而說父親生於避暑山莊,時而又更正為雍王府,軍機大臣撰寫嘉慶遺詔時選擇了避暑山莊,道光帝看了大為光火,命令即刻修改。正史中尚且混亂,野史中就更不統一了。
在清中期,已經有民間傳說認為,鈕鈷祿氏實為錢姓漢人女子,乾隆生在王府旁的馬棚。更離譜的說法是,乾隆實為浙江海寧陳閣老之子,其母為陳夫人,雍正以女換得皇子,乾隆繼位後,幾次南巡都去海寧陳家探望。這種說法簡直否定了乾隆的皇子身份。小說家金庸在《書劍恩仇錄》中,還給乾隆虛擬了一個弟弟陳家洛,簡直把乾隆抱養孩子的身份在小說迷中坐實了。前朝人模稜兩可,自相矛盾的態度,成了後世人熱衷研究的千古謎題,但有些問題,不穿越到當時便幾乎無解了。
歷史上對這位鈕鈷祿氏的前半生記載不多,當她出現在紫禁城中的壽康宮時,已經是一位極盡尊崇的皇太后了,她恪守婦道,從不幹政。乾隆對她十分孝順,曾侍奉母親三游五台,三上泰山,四下江南,多次到塞外避暑山莊,所作詩文中,也常稱頌生母鈕祜祿氏養育之恩。
崇慶皇太后在壽康宮居住時,乾隆每天在壽康左門走出輿轎,步行進入太后所住的暖閣,跪在地上恭敬地問候太后起居,連太后賜茶也一再叩謝。
古稀天子的奢華孝心
壽康宮北,英華殿南的壽安宮,始建於明,初名咸熙宮,嘉靖四年(1525年)改稱咸安宮。雍正年間在此興辦咸安宮官學。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十大壽,皇帝改建咸安宮為壽安宮,作為敬獻母親的生日禮物。
壽安宮前後分為三進院落,東西各有跨院。正門壽安門為隨牆琉璃門3座,當中門內設4扇木屏門照壁,上覆黃琉璃瓦頂。中院正殿壽安宮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壽安宮是太后壽宴的重要舉辦場所,孝子乾隆一共在這為太后辦過3次隆重的大壽。壽典規模之宏大,在整個清朝歷史上也屬罕見。
太后大壽時,從壽安宮到京西暢春園,一路張燈結綵,每數十步建一座戲台。乾隆身著龍袍、袞服,騎著高頭大馬為前導,率王公大臣和妃嬪親自躬請跪迎,場面極為壯觀。為博母親一笑,他命人打造可照出無數人像的奇巧鏡面,下令仿江南式樣建造蘇州街。已為半百老人的乾隆,仍然穿綵衣,率領皇子皇孫起舞捧觴。
崇慶太后的晚年安逸順心,也常居住京西暢春園內的長春仙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86歲高齡的皇太后去世。乾隆為其建造在壽安宮中3層大戲台也隨之廢棄。
崇慶皇太后病逝後,乾隆帝為表示對已故母親的孝敬,親自擬定式樣,下詔製作金塔一座,專盛皇太后御發,塔內供無量壽佛一尊。但原計劃中的佛身大,塔內供不下,只好將塔樣再往高大製作,黃金便不夠了。
當時宮中黃金僅有一千三百多兩,負責承辦此事的福隆安等人,將壽康宮中的金冊、金印、金盆,包括重僅七錢的金琺琅鼻煙壺、含金二錢五分的一雙金筷子,和只有兩錢重的金茶匙都熔化掉使用,仍不夠,只得再奏請添加白銀七百多兩兌化。
最後,金髮塔共用黃金三千多兩,經過3個多月緊張趕製而成,安放在壽康宮東暖閣佛堂內。金髮塔以盤紋焊接和錘胎鏨花工藝製作,紋飾精美,塔由下盤、塔斗、塔肚、塔頸、塔傘及日月6部分組成,各層嵌珠寶、綠松石、珊瑚等。塔肚內供佛後置一金匣,匣中存放了皇太后生前掉下的頭髮。
道光繼位的謎題
壽康宮居住的是清代歷任太后,身為皇帝的生母或是嫡母,在新帝繼位問題上,往往發揮著微妙的作用。清代自康熙朝起,實行秘密立儲,乾隆在位60年後退位,老皇帝還活著,當然不存在篡改聖意的事情,乾隆就是要傳為於皇儲顒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
嘉慶二十五年(1820)嘉慶帝於熱河猝死,內務府大臣和太監翻遍了熱河行宮、圓明園和紫禁城都沒找到傳位遺詔。遺詔風波由此而起,而在這場風波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當時孝和睿皇后,她也是道光朝時,入住壽康宮的新主人。
嘉慶皇帝共有五子,第二子旻寧,為孝淑睿皇后(早亡)所生,因長子早殤,旻寧實際居長子位。史載乾隆五十六年(1791),旻寧隨祖父乾隆行圍,10歲的他竟能情急之下彎弓搭箭,射死突然出現的鹿。80高齡的乾隆笑逐顏開,憶及自己12歲時在木蘭圍場射熊的得意往事,還寫下所喜爭先早二齡之句。旻寧既得祖父乾隆如此讚譽,父親顒琰,自此也對這個兒子另眼相看。嘉慶十八年(1813年),旻寧又在平定天理教宮廷叛亂中表現勇猛,他在京城禁衛軍到達之前,就率領太監舉槍射死起義軍數人,深得嘉慶讚許。
在嘉慶帝諸子中,旻寧表現十分搶眼,但皇帝生前從未表露過傳位的意圖,更無一紙詔書,事情就變得有些棘手,這時候,紫禁城中的孝和睿皇后斷然下達懿旨,支持並非自己親生子的旻寧繼位。就很快一個內侍發現身上多了一個上鎖的金匣子,眾人撬開後發現,正是傳位於旻寧的遺詔,《清實錄》記載,這份遺詔還是由軍機大臣代筆的。清代秘密立儲,一般會存兩份遺詔,一份放置紫禁城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一份在皇帝隨身攜帶的金匣中。
從嘉慶帝猝死,到旻寧登基為道光帝,中間只有短短的4天時間,卻是清王朝權力真空,潛伏巨大危機的四天,孝和睿皇后的果斷決策起到了關鍵作用。但在當時的情形下,孝和睿皇后這麼做也有她自己的道理。
孝和睿皇后,是嘉慶帝的第二任皇后,當時無論是從先祖乾隆、嘉慶二帝對旻寧的扶持培育上,還是從宗族地位上(旻寧實為長子),自己親生的皇三子綿愷和皇四子綿忻都不具備挑戰旻寧的能力。如果她以私心輔助親子即位,不僅朝廷宗室不服,一旦密詔找到,母子將必死無疑。
道光即位後,孝和睿皇后被奉為太后移住壽康宮,尊為恭慈皇太后。隨著清王朝走向沒落,國庫空虛,當時的孝和睿皇后不得不縮減宮中開支。道光帝對孝和睿太后十分尊敬孝順。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二月,74歲的恭慈皇太后病危,道光帝以67歲的帶病之軀,多次到壽康宮侍奉湯藥。皇太后去世時正值寒冬臘月,道光住在設施簡陋的倚廬中,身穿單薄孝衣,吃素食操辦喪禮,結果病情急劇惡化,一個月後死在圓明園的慎德堂。
康慈太后爭來的名分
道光帝先後冊封過三位皇后(還有一位是死後追封),但兩位皇后相繼去世,道光十四年(1834年),皇帝的第三位妻子孝全皇后也撒手人寰,道光帝悲痛欲絕,堅持不再冊立中宮,整整6年後,才下詔加封靜貴妃博爾濟吉特氏為靜皇貴妃,總攝後宮。
博爾濟吉特氏是刑部員外郎花良阿的女兒,她是皇六子奕訢,即後來的恭親王的生母,也是壽康宮的另一位主人。孝全皇后之子死後,道光帝把皇后之子、10歲的奕詝交給博爾濟吉特氏撫養。奕詝與弟弟奕訢從小一起長大,年少時親密無間。道光皇帝共有九子,但納入儲君人選的只有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巧的是這二人同為靜皇貴妃撫養。
在選定繼承人的問題上,道光帝極為謹慎,考察了20多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他才在一張9.5×21.6公分的紙上用硃筆以滿漢文合書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以漢字書皇六子奕訢封力親王,這份獨特的遺詔再次體現了道光在選擇儲君問題上猶豫不決。
道光皇帝是清代最後一個實行秘密建儲的皇帝,之後繼位的幾個皇帝,或因為只有一個皇子,或根本就沒有子嗣,這項制度名存實亡。
道光辭世後,奕詝即位,年號咸豐,咸豐皇帝在即位後,根據道光遺諭,封奕訢為恭親王,並尊博爾濟吉特氏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至壽康宮居住。雖然住在歷代太后寢宮,博爾濟吉特氏並不滿足,她心中有一個無法實現的願望冊封太后。
貴太妃的名分距離太后,僅有一步之遙,但就是這一步的距離,卻難於上青天。因為博爾濟吉特氏既非先帝皇后,又不是皇帝生母,按例沒有資格冊拜為太后,她的親生兒子屢次上疏皇帝請求此事,皇帝都沒有答應。
沒有史料顯示,在道光皇帝抉擇儲君時,博爾濟吉特氏起到了什麼作用,但晚年的康慈貴太妃對於親子奕訢沒能繼位深感痛心。《悔逸齋筆乘》記載,咸豐五年(1855年),康慈貴太妃病重昏迷,咸豐帝前去探病,貴太妃誤以為是奕訢便拉著他的手說:「恨汝父當年欲立汝時,吾矯情力辭,鑄此一錯,使汝從此低首他人下耳。」言罷才發現聽者竟是養子咸豐帝,悔恨不已。
這件事雖不為正史記錄,但也十分符合當時的情境。為了母親的太后名分,奕訢幾乎用盡一切手段,一次他向前來壽康宮探病的皇兄長跪,以求冊拜母親。咸豐帝見躲避不過,只好勉強「點首趨入」。奕訢立即憑藉這個似是而非的允諾,安排軍機大臣起草冊拜皇太后事宜。咸豐得知後十分不悅,但又不好反悔,「康慈皇太后」的尊號終落壽康宮,受封僅9天後,皇太后就駕崩了,時年44歲。
博爾濟吉特氏雖然被追謚為「孝靜康慈弼天輔聖皇后」,但咸豐帝規定這個謚號不系宣宗謚,而鑒於康慈太后身份欠貴,皇帝命葬禮從簡,「極力裁削」。奕訢雖為其母爭得了封號,但與咸豐帝間的矛盾日漸公開。不久,咸豐即以奕訢辦理皇太后之喪「禮儀疏略」的罪名,將他逐出軍機處,罷其宗令、都統之職。
壽康宮最後的住客
慈禧太后主政的40餘年中住過很多地方,咸豐初年入宮居住在儲秀宮,後移居過長春宮。慈安自入宮一直居住在鍾粹宮。隨著清王朝財政的衰落,慈寧宮建築群此時已疏於維修,慈禧曾遷居壽康宮,為的是彰顯自己的身份。她在壽康宮只是小住,實際上待得最多的地方,還是象徵皇權的善心殿東暖閣。壽康宮在封建時代的最後一次重修,是在光緒十六年(1890年),之後,這裡變得蕭條落寞,成為被遺忘的區域。
最後一個住在壽康宮的人,並不是太后身份,她是瑜太妃赫舍里氏,赫舍里氏是清帝退位後紫禁城中四位太妃之長,起初住在太極殿。她年輕時姿色嬌好,頗通文墨,別號為懶夢山人。宣統皇帝三歲即位,由隆裕太后撫養,隆裕太后死後,瑜太妃便接著撫養退位後的溥儀。
1924年11月5日上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溥儀及其妻妾被逐出紫禁城時,瑜太妃和瑨太妃以年老不便倉促行動之由,得以暫留紫禁城。瑜太妃在紫禁城的最後時日,在壽康宮度過。11月21日,瑜太妃蹣跚著離開紫禁城。當天,民國政府接收人員,看到壽康宮裡瑜太妃取暖的爐火還在燃燒。隨著這位老太妃的匆忙離場,壽康宮的大門也轟然關閉,始終未向世人開放,熱鬧過後的紫禁城,只剩朱牆黃瓦兀自獨立。
1932年2月5日,瑜太妃病死,終年77歲,她的葬禮場面隆重,是北京街頭出現的最後一次皇家喪禮。
鏈接:
太后宮區的特例
壽安宮明代稱咸安宮。天啟皇帝朱由校繼位後,咸安宮一度被乳母客氏佔據。客氏18歲入宮當皇帝奶媽,四十多歲時也極具風韻,且打扮入時,朱由校對其十分依戀,直到皇帝23歲時死去,兩人一直關係暖昧。窖氏每天清晨到皇帝的乾清宮中侍候起居,晚上回到咸安宮休息。這位乳母在宮中行走,都乘坐轎子。窖氏依仗自己在宮中的權力,與魏忠賢內外勾結,把持朝政十餘年,加速了明朝的衰亡,崇楨帝即位後,客氏被逐出皇宮後處死。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