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天文志第六

【說明】本志與《史記·天官書》一脈相承。兩者都是分經星、五緯(五星)、二曜(日、月)、異星、望氣、候歲、總論等七個部分,只是《天文志》有所修補和調整,如調整五星次序及二曜位置。《天官書》的五星次序是歲星、熒惑、填星、太白、辰星;《天文志》則將太白和辰星調到填星之前。《天官書》說「月行中道」,以月為主。《天文志》說「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以日為主,有了進步。《天官書》記異星在二曜之後;《天文志》記異星則提到五星之後、二曜之前。《天文志》的序言和總論部分,都強調了天人感應論,「政失於此,則變見於彼」,是全篇主旨,為當時的天文學蒙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這比《天官書》還顯得嚴重些。本卷非班固手筆,而是其妹班昭和馬續的續作。凡天文在圖籍昭昭可知者(1),經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2),積數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國官宮物類之象(3)。其伏見(現)蚤(早)晚(4),邪正存亡(5),虛實闊狹(6),及五星所行(7),合散犯守(8),陵歷斗食(9),彗孛飛流(10),日月薄食 (11),暈適背穴(12),抱珥虹霓(13),迅雷風襖(14),怪雲變氣:此皆陰陽之精,其本在地,而上發於天者也。政失於此,則變見於彼,猶景(影)之象形,鄉(響)之應聲。是以明君睹之而寤(悟),飭身正事(15),思其咎謝(16),則禍除而福至,自然之符也。(1)天文在圖籍:謂天文學圖書。(2)經星:即恆星。常宿:常見的列星。中外官:王先謙曰:《開元占經》引有石氏中官、石氏外官、甘氏中官、甘氏外官、巫咸中外宮,志中官外,以東、西、南、北四官為外官也。」(3)皆有州國官宮物類之象:王先謙曰:「州國,謂星所分十二州、諸侯國;官,如三公藩臣;宮,如紫宮、關道;物類。如槍棓、矛盾、龜魚、雞狗之屬,皆是。」古人迷信,常把天象與人事聯繫起來,以為有密切相關。(4)伏現:隱沒、出現。伏現早晚:指五里而言。(5)邪正存亡:孟康曰:「日月五星下道為邪。存,謂列宿不虧也,亡,謂恆星不現。」(6)虛實:泛指星宿情況。闊狹:指星際間距離的度數。(7)五星:歲星(木星)、熒惑(火星)、太白(金星)、辰星(水星)、鎮星(土星)。(8)合:謂同舍。散:謂不相從。犯守:古人觀測天象時的術語。甲星光芒觸及乙星,曰犯。甲星停留在乙星所在的位置,曰守。(9)陵:突掩為陵。歷:經過;運行。斗:謂兩星相撞。食:星月相陵,虧蝕謂食。通「蝕」。(10)營(huì)李(bèi):即彗星。環繞太陽運行或行經太陽附近的雲霧狀天體。接近太陽時,彗星結構分為彗頭和彗尾。彗頭又分為彗核、彗發和彗雲三部分。彗尾形如掃帚,故彗星又俗稱為「掃帚星。」飛流:謂彗星,拖著光尾飛馳。(11)日月薄食:日月相掩食。(12)暈:日月周圍的光圈。適:通「謫」。雲氣變化。昔:謂日月兩旁外向之氣。穴:多作「鐍(juě)」,謂日兩旁之氣形如玉鐍(孟康說)。或謂有氣刺日為鐍(如淳說)。(13)抱:謂氣在外如半環向日。珥:謂日月兩旁內向之氣。虹:雨後天空出現的弧形的七色光帶。虹出現時,其外側常同時出現霓(ní)。霓的色彩比虹淡些。(14)襖:地面的反常變異現象。通「妖」。(15)飭(chì):謹慎。(16)思其咎謝:謂認識過錯與謝罪。中宮天極星(1),其一明者,泰(太)一之常居也(2),旁三星三公(3),或曰子屬(4)。後句(勾)四星(5),未大星正妃(6),餘三星後宮之囑也。環之匡衛十二星(7),藩臣,皆曰紫宮(8)。(1)中宮:「宮」乃「官」之誤。後文的「東宮」、「南宮」、「西宮」、「北宮」之「宮」亦為「官」之誤。(王念孫說)古人把北極星所在的天區視為天之正中,故將北極星當作中官。天極星:即北極星,也叫北辰、天樞。《晉書·天文志》云:「北極五星,勾陳六星,皆在紫宮中。」今言北極星,即「小熊星。星」,中名「勾陳一」,距北天極最近的亮星。(2)太一:天帝的別號。太一常居中宮,是人間帝玉居宮廷的套用。(3)旁三星:指北極星旁的三顆星。三星三公:謂三星象徵著人間的三公(周代之太師、太傅、太保,漢代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二公)。這三星是太子、庶子、後。絕不是紫微垣或太微垣的三公(陳遵媯說)。(4)子屬:謂太子、庶子之屬。(5)後勾四星:指勾陳四明星,今屬小熊座。(6)末大星:指四星中之末大者。正妃:正妻。(7)環:周圍。匡衛:輔助,守衛。十二星指西藩的右樞、少尉、上輔、少輔、少衛、上丞,東藩的左樞、上宰、少宰、上粥、少弼、少衛。西藩的上衛,東藩的上衛、少丞,因是五、六等小星,故不計在內。(8)紫宮:即「紫微垣」、「紫微宮」之簡稱。星官名,也是天區名。我國古代三垣中之中垣。位於北斗七星東北。按唐代王希明《步天歌》,主要由15顆星組成,分東西兩區,以北極星為中樞,成屏藩之形狀,猶如兩弓合抱成垣。紫微宮為皇宮之意。前列直(值)鬥口三星(1),隨北湍銳(2),若見(現)若不見(現),曰陰德(3),或曰天一(4)。紫宮左三星曰天槍(5),右四星曰天棓(6)。後十七星絕漢抵營室(7),曰閣道(8)。(1)值:當也。鬥口:謂北斗星之口。(2)隨:通「隋」、「墜」。下垂。湍:通「端」。前端。銳:尖銳。(3)陰德:星官名。共二星。在北鬥鬥口附近,皆五、六等星。(4)天一:亦作「天乙」,屬紫微垣。即天龍座之星。(5)左:當帝星過子午圈時,居北極之上,則天槍三星在帝星之左,天格五星在其右。天槍:星官名。又名「天鎖」共三星。(6)四星:《史記》作「五星」。天棓:星官名。桔:通「棒」。(7)十七星:「十七」疑為「六」之誤(齊召南說)。《天官書》為「六星」。絕:直渡曰絕。漢:天漢,即銀河。抵:至也。營室:星官名。古時與二十八宿相配為室宿和壁宿。後來專指室宿。(8)閣道:星官名。共六顆星。屬奎宿。通過銀河而達紫微垣,猶飛閣之道。北斗七星(1),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2)。杓攜龍角(3),衡殷南斗(4),魁枕參首(5)。用昏建者杓(6);杓,自華以西南(7)。夜半建者衡(8);衡,殷中州河、濟之間(9)。平旦建者魁(10),魁,海岱以東北也 (11)。向之氣_斗為帝車(12),運於中央(13),臨制四海(14)。分陰陽(15),建四時(16),均五行(17),移節度(18),定諸紀(19),皆繫於斗(20)。(1)北斗七星:亦稱「杓星」、「犁星」、「斧頭星」。北天排列成斗形的七顆亮星。七星是大熊座最為顯著的亮星。中名分別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前四星列成方形,叫「斗魁(亦稱「璇璣」);後三星成斗柄形,叫「斗杓」(亦稱「玉衡」)。七星距離北天極不遠,容易辨認,常用作指示方向和識別其它星座的標誌;斗魁中天樞(a)和天璇(b)兩星為指極星。我國古代還根據斗柄指向作為定季節的標準。(2)「旋、璣、玉衡以齊七政」:見《尚書·堯典》。旋(通「璇」)璣玉衡:歷來有兩說。一說是天文儀器;一說是天象「北斗七星」。天文儀器說者中也有不同觀點。以齊七政:觀北斗七星的方位,可以知四時,定節氣,從北斗的轉移,可以齊日月五星和定年月日時諸紀。(3)杓:即斗杓。攜:連也。龍角:即角宿。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一宿。(4)衡:指北斗之中央。殷:正當。南斗;即斗宿。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一宿。包括六顆星。今屬人馬座。(5)魁枕參首:謂魁枕於參宿之首。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七宿。包括七顆星,今屬於獵戶座。(6)用:以;於。昏:黃昏。建:北斗星的個柄所指曰建。我國古代以斗建指向作為定季節的標準。古人將地面分成十二個方位,按順時計方向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正北為子,正東為卯,正南為午,正西為西等。夏正十一月(冬至所在之月)黃昏時斗柄指北方子,故曆法十一月建子。杓:指北斗的第七星。(7)華:西嶽華山。杓為北斗第七星,主杓,斗之尾。孟康口:「尾為陰,又其用昏,昏陰,位在西方,故主西南。」(8)夜半:指子時。衡:指北斗的第五星。(9)中州:古時指豫州(因其處於九州之中央)。河:黃河。濟:濟水。(10)平旦:指寅時。魁:北斗的第一星。(11)海:東海。岱:泰山之別名。孟康曰:「魁,斗之首;首,陽也,又其用在明,陰與明,德在東方,故主東北方。」(12)帝:謂天帝。(13)運:運轉。中央:謂天之中央。(14)臨制:居高臨下地統制。四海:謂四方。(15)陰陽:謂晝夜。(16)四時:春、夏、秋、冬四季。(17)均:調節。五行:渭金、木、水、火、土。(18)移:改變。節度:二十四節氣的度數。(19)諸紀:謂歲時、曆數等等。(20)系:歸屬,依據。斗魁戴筐六星,曰文昌宮(1):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祿,六曰司災(2)。在魁中(3),貴人之牢(4)。魁下六星兩兩而比者(5),曰三能(6)。三能色齊(7),君臣和;不齊,為乖戾。柄輔星(8),明近,輔臣親強(9);斥小,疏弱(10)。(1)斗魁戴筐六星,曰文昌宮:謂文昌宮(星官名,屬紫微垣)的六顆星列成筐形,戴於斗魁。(2)五曰司祿,六曰司災:《天官書》作「……五曰司中,六曰司祿。《索隱》引《元命包》云:「上將建成武,次將正左右,貴相理文緒,司祿賞功進士,司命主災咎,司中主佐理。」(3)魁:斗魁。「在魁中」之上疑有缺文「天理四星」。(4)貴人之牢:謂主貴人牢,為執法官。(5)比(bì):並列。動詞。(6)三能(tái):星官名。即三台。上台起文昌,中台對軒轅,下台抵太微,三台各二星,相距不及半度(7)。色齊:指亮度正常。(8)柄:斗柄。輔星:星名。在北斗第六星(開陽)旁。六等星。(9)明近,輔臣親強:言輔星明亮而接近於北斗,則輔臣親近而強大。(10)斥小,疏弱:言輔星遠於北斗而弱小,則輔臣疏遠而弱小。斥:遠也。構端有兩星:一內為矛,招搖(1);一外為盾,天鋒(2)。有句(勾)圜(園)十五星(3),屬杓(4),曰賤人之牢。牢中星實則囚多(5),虛則開出(6)。(1)內:謂近。予:天矛星。又名招搖星。在斗杓搖光南約十度。(2)外:謂遠。盾:天盾星,又名天鋒星,即梗河星。在斗杓搖光南約二十度。(3)勾園十五星:勾,指七公星,包括七顆星;園,指貫索星,包括九顆星,其中一星常隱而不現,故古人以為十五星。(4)屬:連也。(5)實:充滿。(6)虛:空也。開出:釋放。天一、槍、棓(棒)、矛、盾動搖,角大,兵起(1)。(1)角:芒角。兵:戰爭。王先謙曰:「此數星,或動搖,或有芒角及大,皆兵起之象。《占經》引《黃帝占》云:天一星,地道也,欲其小有光,則陰陽和,萬物成;天一星大而盛,水旱不調,五穀不成,天下大擾,人民流亡去其鄉。」東宮蒼龍(1),房、心(2)。心為明堂(3),大星天王(4),前後星子屬(5)。不欲直(6);直,王失計(7)。房為天府(8),曰天駟。其陰(9),右驂(10)。旁有兩星曰衿(11)。衿北一星曰(轄)(12)。東北曲十二星曰旗(13)。旗中四星曰天市(14)。天市中星眾者實(15),其中虛則耗(16)。房南眾星曰騎官(17)。(1)東宮:當作「東官」。說見前。東官包含角、亢、氏、房、心、尾、箕七宿,在十二次為壽星、大火、析木。蒼龍:我國天文學中「四象」之一。四象即我國古代用來表示天空東、西、南、北四大組星象的四組動物。它將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與四個地平方位、四種顏色、四組動物形象相配,即東方蒼龍,青色;北方玄武(亦稱「龜蛇」),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鳥(亦稱「朱雀」),紅色。這是以古代春分前後黃昏時的天象為依據,這時朱鳥七宿正在南中夭,其東面為蒼龍七宿,北面(北方地平線以下)為玄武七宿,西面是白虎七宿。(2)房、心:皆星宿名。東方七宿之第四、五宿。心,意謂蒼龍的心臟。房宿包括四顆星,心宿包括三顆星,今皆屬天蠍座。房、心二宿居東官正中,是七宿的總綱,是代表東方的主星。(3)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處。(4)天王:原稱周王為天王,後來泛指帝王。廷:朝廷。(5)子屬:謂太子、庶子。(6)直:指心宿三星排列為直線。心宿三星,中央大星,前星在其西南,後星在其東北,不是一條直線,稍有彎曲。(7)失計:失策。(8)天府:房宿四星在心宿西面,古人以心為明堂,而其旁為天府。(9)陰:北邊。(10)右驂(cān):《史記志疑》以為當作「左、右驂」。左驂、右驂,都是星名。今星圖,房北無右驂,但房北左右各有四星,稱東咸、西咸,應即左驂、右驂。(11)衿:通「鈴」。當作「鉤鈴」。星官名。屬房宿,為房宿的輔官,共兩星。(12):晉灼說「古『轄,字」。陳遵媯作「牽」、此星後稱鍵閉。(13)旗:天旗。星官名。即指天市垣東藩的宋、南海、燕、東海、吳越、齊南星和西藩的韓、楚、梁、蜀、周、河中六星。(14)旗中四星:似指天市垣的宗正一、_斛二、帝座、候。(陳遵媯說)《天官書》於此下有「中六星曰市樓」六字,此處奪文。(15)實:謂歲實,豐收。(16)虛:謂歲虛、歉收。陳遵媯曰:「市樓六星,正在天漢中,微星密集,肉眼觀之,似隱似現,故有虛實之稱。」(17)騎官:星官名。共二十七顆星。在房、氏二宿之南。左角(1),理(2);右角,將。大角者(3),天王帝坐(座)廷(4)。其兩旁各有三星,鼎足句(勾)之(5),曰攝提(6)。攝提者,直斗杓所指,以建時節,故曰「攝提格」(7)。亢為宗廟(8),主疾(9)。其南北兩大星,曰南門(10)。氏為天根(11),主疫。尾為九子(12),曰君臣;斥絕,不和(13)。箕為敖(傲)客(14),后妃之府,曰口舌(15)。火犯守角(16),則有戰。房、心(17),王者惡之。(18)。(1)角:角宿。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一宿。共兩顆星,今屬室女座。(2)理:法官。(3)大角:星名。即「牧夫座a星」。全天第四位亮星,北天第一亮星,天空最亮的紅巨星。(4)天王:即帝。廷:朝廷。大角在紫宮帝墾之南,心大星天王之北,太微五帝座之東,天市帝座之西,故稱天王帝廷。(5)鼎足:比喻三方鼎立。勾:彎曲。(6)攝提:星官名。屬亢宿,共六星,左攝提三星(在大角東南),右攝提三星(在大角西南)。(7)攝提格:攝提星隨著斗柄指向寅位乃一年之始。格、始也。(8)亢:亢宿。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二宿,共四星,今屬室女座。宗廟:《天官書》作「疏廟」,是也。疏廟,外朝。(9)主:掌管。疾:疾疫。(10)南門:星官名。屬角宿,共兩星。(11)氐:氐宿。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三宿,共四墾,今屬天秤座。氏宿四星在亢東房西,跨黃道南北,叫做天根。(12)尾:尾宿。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六宿。共九星,今屬天蠍座。九子:指尾之九星。尾宿九星彎曲如尾狀,在心宿的東南,是為后妃嬪妾之屬。(13)斥絕,不利:謂星象相距遠絕,則君臣不和。(14)箕:箕宿。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七宿,共四星,形狀如箕,在尾宿之東。今屬人馬座。傲客:撥弄是非之人。(15)口舌:口角;爭吵。(16)火:火星。又名熒惑。(17)「房,心」上省略了主謂語「火犯守」。(18)惡(wù):厭惡。南宮朱鳥(1),權、衡(2)。衡、太微,三光之廷(3)。筐衛十二星,藩臣:西,將;東,相;南四星,執法(4);中,端門(5);左右,掖門(6)。掖門內六星,諸侯(7)。其內五星,五帝坐(座)(8)。後聚十五星,曰哀烏郎位(9);旁一大星,將位也(10)。月、五星順入(11),軌道(12),司(伺)其出(13),所守(14),天子所誅也(15)。其逆入(10),若不軌道(17),以所犯名之(18);中坐(座)(19),成形(20),皆群下不從謀也(21)。金、火尤甚(22)。廷藩西有隨星四(23),名曰少微(24),士大夫。權,軒轅,黃龍體(25)。前大星,女主象(26);旁小星,御者後宮屬(27)。月、五星守犯者,如衡占(28)。(1)南宮:當作「南官」。代表南官的是朱鳥,包含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柳為鳥嘴,星為鳥頸,張為鳥嗉囊,翼為鳥羽,其次即鶉首、鶉火、鶉尾。鶉即朱鳥,和長蛇座幾相一致。(2)權、衡:皆星官名。權,又稱軒轅,共十七星。衡,又稱太微,共十星。(3)衡、太微:衡是井列於權東的大星座,是天帝的南宮,乃三光(日、月、五星)入朝的宮廷。其中央有五帝座,其前後左右有大臣、大將、執法官、諸侯、藩臣等座。因權、衡眾星居南官七宿之中央,故太微為指示南方的主星。(4)藩臣:藩臣十二星,是指太微西垣的兩上相、西次相、西上將、西次將四星,東垣的東上相、東次相、東上將、東次將四星,及在其南的左執法、右執法四星。(5)端門:正門。(天之門名)(6)掖門:旁門。(天之門名)(7)諸侯:星官名。「六」疑作「五」。其五星在太微西北垣內。(8)玉帝座:星官名。五星居太微的中座。王先謙曰:「《晉志》:黃帝座在大微中,含樞紐之神也。四帝星夾皇帝座:東方蒼帝,靈威仰之神;南方赤帝,赤熛怒之神;西方白帝,白招矩之神;北方黑帝,葉光紀之神。」(9)曰哀烏:「曰」字當在「哀烏」下(王念孫說)。哀烏:眾星相聚之貌。郎位:星官名。(10)將位:星名。即位十五星在五諸侯的後面,都是五、六等小星,所渭將位大星也只是一顆五等星。(11)五星:指五大行星。順入:謂從西入太微廷。(12)軌道:循常行之道。(13)伺:觀察。出:謂從太微廷經過五帝座而東行。(14)所守:謂被月或五星所佔位置的星辰之所象徵的官員。(15)誅:責也。(16)其逆入:謂從東入太微廷。(17)若:或者,選擇連詞。不軌道:不循常行之道。(18)以:根據。所犯:指被月或五星侵犯了的星辰之所象徵的官員。名:通「命」。給定罪名。(19)中座:犯帝座。「中座」之上省略了主謂語。(20)成形:謂禍福之形已現。(21)群下不從謀:《天官書》無「不」字,是也。群下從謀:謂群下相從而謀犯上作亂。(22)金、火尤甚:由於金星、火星最近地球,人們看到的順逆留守現象更為顯著,故曰「金、火尤甚」,這是古人實際觀測的經驗之談。(23)廷藩:指作為太微廷藩臣之各星官。隨:隨下之意。四:《天官書》作「五」,誤。(24)少(shào)微:星官名。在太微西,共四星。(25)黃龍體:謂狀似黃龍。(26)女主:謂皇后。象:象徵。軒轅十四為其主星,因在五帝座之旁,故為女主象。(27)御者:指後宮侍女。(28)占:預測吉凶。東井為水事(1)。火入之,一星居其左右,天子且以火為敗(2)。東井西曲星曰戉(鉞)(3);北,北河(4);南,南河(5);兩河、天闕間為關梁(6)。輿鬼(7),鬼詞事(8);中白者為質(9)。火守南北河,兵起,谷不登(10)。故德成衡(11),觀成潢(12),傷成戉(鉞)(13),禍成井(14),誅成質(15)。(1)東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一宿,共八星,今屬雙子座。為水事:井宿八星,列為「井」字形,據井之意義,佔為水事。(2)火入之等句:沈欽韓曰:「此三句,《史記》所無,蓋本下文晉灼解福禍成井語而錯入之。」火:火星。(3)鉞(yuè):星名。在井宿之西,其北為北河三星。其南為南河三星。(4)北河:星官名。屬井宿。共三星。(5)南河:星官名。屬井宿。共三星。(6)兩河:指北河星、南河星。天闕:星官名。共兩星。關梁:兩河、天闕間是日、月、五星的通道,故稱關梁。(7)輿鬼:即鬼宿。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二宿。共四星,今屬巨蟹座。在北河東南軒轅之西。(8)鬼:「為」字之誤(王先謙說)。祠事:祭祀之事。(9)質:星名。在鬼宿四星之中。又稱「積屍」或「積屍氣」。即著名的蜂窠星團。(10)火守南北河等句:謂火星侵佔南河、北河星的位置,則戰爭爆發,五穀歉收。(11)德成衡:謂帝王德政先從衡星上顯示徵兆。衡能平物。(12)觀成潢:「潢」當是「權」之誤。謂帝王游觀從權星上顯示徵兆。權為秤錘。 (13)傷成戉:謂帝上缺德先從鉞星顯示徵兆。鉞為武器與刑具。(14)禍成井:謂帝王有禍先從井宿顯示徵兆。井宿主水事。(15)誅成質:謂帝王行誅先從質星上顯示徵兆。質,通「鑕」,為殺人所用的砧板。柳為鳥喙(1),主木草。七星(2),頸(3),為員宮(4),主急事(5)。張(6),嗉(7),為廚,主筋客(8)。翼為羽翩(9),主遠客。(1)柳: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三宿。共八星,今屬長蛇座。柳宿八星在黃道南,赤道北。喙:「啄」之誤(王念孫說)。(2)七星:即星宿。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四宿。共七星,在柳宿東南,今屬長蛇座。(3)頸:朱鳥頸。星宿七星形如北斗而微小,相當於朱鳥之頸。(4)員宮:《天官書》作「員官」。王先謙以為作「員官」為是,或以為作「員宮」為是。員官:喉嚨。(5)主急事:物在喉嚨難以久留,故佔主急事。(6)張: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五宿,共六星,在星宿東,翼宿西,今屬長蛇座。(7)嗉(sù):嗉翼。(8)觴(shāng):盛酒的杯。觴客:以酒食待客。(9)翼: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六宿,共二十二星,在張宿之東,太微之南,今分屬巨爵座與長蛇座。羽翩(hé):鳥的翅膀。軫為車(1),主風。其旁有一小星,曰長沙(2),星星不欲明(3);明與四星等,若五星入軫中(4),兵大起。軫南眾星曰天庫(5),庫有五車(6)。車星角(7),若益眾,及不具(8),亡(無)處車馬(9)。(1)軫(zhěn):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七宿,共四星,在翼宿東,今屬烏鴉座。軫象車,車行速則生風,故佔主風。(2)長沙:星名。(3)星星:微明。(4)若:如果;假如。五星:謂水、火、木、金、土五星。(5)天庫:星官名。共六星。《天官書》「天庫」下有「樓」字。樓:天樓。星官名。共四星。(6)五車:星官名。指庫樓內外的五柱。今分屬御夫座和金牛座。(7)角:芒角。(8)不具:分散五處而不整齊,如車馬散處,故稱「不具」。(9)無處車馬:謂占當無以安排車馬。西宮咸池(1),曰天五潢(2)。五潢,五帝車舍(3)。火入,旱(4);金,兵(5);水,水(6)。中有三柱;(7)柱不具(8),兵起。(1)西宮:「宮」當作「官」。咸池:星官名。西官咸池含有奎、婁、胃、昂、畢、參、觜七宿。在十二次為降婁、實沈、大梁。或以白虎象西官,這是對東方蒼龍、南方朱鳥而言,然由於白虎的主要部分為參,觜相當於虎首,參觜居西官邊隅,不在正位,《志》是以正位代表五官座位,故西官用咸池而不用參觜。(2)此句疑有缺文。(3)五潢,五帝車舍:咸池為天五潢,五潢為五帝車舍,即今之五車,咸池三小星,天潢五小星,均在五車中,故以咸池為西方正位。上文以庫樓內外的五柱為五車,故此以五車為五潢,以示區別。(4)火入,旱:謂火星入五潢,而致旱災,(5)金,兵:謂金星入五潢,而致兵災。(6)水,水:謂水星(又名辰星)入五潢,而致水災。(7)中有三柱:五潢中有三柱九星。(8)柱不具:三柱九星分布於三處而不整齊,故曰「柱不具」。奎曰封稀(1),為溝瀆。婁為聚眾(2)。胃為天倉(3)。其南眾星曰廥()積(4)。(1)奎:一稱天豕,又名封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一宿,共十六星,今分屬於仙女座和雙魚座。(2)婁: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二宿,共三星,今屬於白羊座。(3)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三宿。共三星,今屬於白羊座。(4)積:星官名。胃南為芻藁眾星,芻藁積為,故稱積。昴曰旄頭(1),胡星也(2),為白衣會(3)。畢曰罕車(4),為邊兵,主弋獵(5)。其大星旁小星為附耳(6)。附耳搖動,有讒亂臣在側(7)。昂、華間為天街(8)。其陰,陰國(9);陽,陽國(10)。(1)昴(mǎo):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四宿。有較亮的星七顆。它為一著名的星團,稱為「昂星團」,俗稱「七姊妹星團」。今屬於金牛座。(2)胡星:象徵胡人之星。胡,古時對我國北方和西方各族的通稱。或謂胡星言星之奇異不常。(3)白衣會:說法下一。有說白衣謂喪服。有說形容望之如白氣之狀。(4)畢:畢宿。又名天濁、罕車。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五宿。共八星,今屬於金牛座。畢宿八星位於五車西南,其狀如叉,畢星象旗,插在車上,故稱罕車。(5)弋(yì):以繩系箭而射。(6)大星:即畢宿五(金牛座a星),是紅色一等星。附耳:星名。五等小星。(7)讒亂:以讒言擾亂是非。(8)天街:昴在黃道北,畢在黃道南,其間正是日月五星的要道,故稱天街。(9)其陰,陰國:天街(星官名)二星,在北者為陰國,象徵河山以北之國。(10)陽,陽國:天街二星中南邊一星為陽國,象徵河山以甫之國。王先謙引《正義》:「天街二星,在昂、畢間,主國界也。街甫為華夏之國,街北為夷狄之國。」參為白虎(1)。三星直者(2),是為衡石(3)。下有三星,銳(4),曰罰(5),為斬艾(刈)事(6)。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小三星隅置(7),曰觜觿(8),為虎首,主葆旅事(9),其南有四星,曰天廁(10)。天廁下一星,曰天矢。矢黃則吉;青,白、黑、凶(11)。其西有句(勾)曲九星,三處羅列:一曰天旗(12),二曰天苑(13),三曰九斿(14)。其東有大星白狼,狼角變色(15),多盜賊。下有四星曰弧(16),直(值)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17)。老人見(現),治安;不見(現),兵起。常以秋分時候之南郊(18)。(1)參(shen):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七宿。共七星。相當於今獵戶座。(2)三星:謂參之三小星。(3)衡石:古代對衡器的通稱。衡,秤。石,古代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4)銳:上小下大謂銳(形也)。(5)罰:星名。或作「伐」。(6)刈(yì):割;殺。(7)隅置:謂排列於角落。(8)觜觿(zīxī):即觜宿。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六宿,共三星(位在參兩房的上面),今屬於獵戶座。(9)藻旅:說法不一。有說採摘野生植物。有說保守軍旅。(10)天廁:星官名。共四星。位在參宿的南方。(11)天矢:星名。矢,通「屎」。這是變星,所謂黃、青、白、黑之色變,足證古人觀測之精細。(12)天旗:星官名。(13)天苑:星官名。屬昂宿,共十六星。如環狀。(14)九斿:星官名。亦作「九游」。共九星。在玉井西。(15)狼:天狼。星名。即大犬座a星。主星是全天最亮的恆星,其色青白,光強眩目,似有芒角,故稱「狼角」,其由地平線初升時,常現出似虹的各色,故稱「變色」。(16)弧:即弧矢。又名「天弓」。屬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東南,八星為弓形,外一星象矢。(17)南極老人:星名。又名壽星。天空次亮的恆星。今屬於船底座。(18)常以秋分時候之於南郊:秋分日在亢,寅時老人星正南中,故稱「秋分時,候之於南郊」。北宮玄武(1),虛、危(2)。危為蓋屋(3);虛為哭泣之事。其南有眾星,曰羽林天軍(4)。軍西為壘(5),或曰戊(鉞)(6)。旁一大星,北落(7)。北落若微亡(8),軍星動角益稀(9),及五星犯北落(10),入軍,軍起(11)。火、金、水尤甚(12)。火入(13),軍憂;水,水患;木、上,軍吉(14)。危東六星,兩兩而比,曰司寇(15)。(1)北宮:「宮」當作「官」。玄武:四象之一。由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組成。占人把它們聯想為龜和蛇,色黑,故名。在夏曆春分前後的黃昏觀察天象時,玄武七宿正在北方(地平線以下),故亦稱北方七宿。(2)虛: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四宿。共二星,今分屬寶瓶座和小馬座。危: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五宿,共二星,今分屬寶瓶座和飛馬座。由於虛、危居北官的中央,故為北方的正位。(3)危為蓋屋:危宿三星在赤道南北,上一墾高,旁二星下垂,形似蓋屋。(4)羽林天軍:星官名。共四十五星,皆為五等以下小星。(5)壘:即後世所謂壘壁陣。王先謙曰:「《宋志》:壘壁陣,一作壘壁陣(一作壘壁),十二星,在羽林北羽林之垣,壘主天軍。」今分屬摩羯座、寶瓶座、雙魚座。(6)戊:即後世所謂鐵鉞,和羽林軍相近。(7)北落:星名。是羽林軍南的南天一等大星。(8)北落若微亡:北落星近地幹線時受蒙氣影響,好似隱而不現。(9)星動角益稀:謂眾小星動搖芒角,星光不齊,顯得稀小。(10)五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北落為月道所必經,故五星都犯之。(11)入軍,軍起:羽林軍占黃道南一度到十六度,故五星都能犯之。(12)火、金、水尤甚:謂火星、金星、水星入,尤為嚴重。(13)火入:《天官書》無「入」字。張文虎曰:「上言入軍,此『入』字贅,當即『金』字之誤。」(14)木、土,軍吉:謂木星、土星入北落,軍則吉。(15)危東六星:當指司命、司祿、司危各二星。故「東」當改為「西」,「司寇」乃「司命」之誤。營室為清廟(1),曰離宮、閣道(2)。漢中四星,曰天駟。旁一星,曰王梁(3)。王梁策馬(4),車騎滿野(5)。旁有八星,絕漢(6),曰天橫(7)。天橫旁,江星(8)。江星動,以入涉水(9)。(1)營室:即室宿。北方七宿之第六宿。共二星,即飛馬座a、b兩星。清廟:帝王諸侯祭祖之祠廟。室宿二星與壁宿二星形成大方形,似清廟外形。(2)離宮:星官名。共六星,靠近室宿一。閣道:星官名,在營室之北。(3)王梁:星名。《天官書》作「王良」。王良,原是春秋時晉國一個善於馭馬者之名。(4)策:鞭策。又是星名(在王良、閣道間)。(5)車騎滿野:王良、策星附近小星密布,故佔為「車騎滿野」。(6)旁有八星,絕漢:天潢八星與江星一星,後世合稱天津九星,其第四星在天漢分道處,故稱「絕漢」。(7)天橫:星名。《天官書》作「天潢」。(8)江星:星官名。又名天江。共四星。(9)以:衍字。《天官書》無。人:星官名。共四星。人星近江,又離天漢不遠,故佔為涉水。杵、臼四星(1),在危南(2)。匏瓜(3),有青黑星守之(4),魚鹽貴。(1)杵:星官名。共三星,在人星旁。臼:星官名。共四星,在杵星下。(2)危南:實在危北,而非危南。(3)匏瓜:星官名。共五星。在天津南、女宿北,河鼓東、虛宿西。(4)青黑星:指客星。南斗為廟(1),其北建星(2)。建星者,旗也。牽牛為犧牲(3),其北河鼓(4)。河鼓大星(5),上將;左(6),左將;右(7),右將。婺女(8),其北織女(9)。織女,天女孫也(10)。(1)南斗:即斗宿。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首宿。共六星(在箕東),今屬於人馬座。廟:謂朝堂。(2)建星:星官名。共六星。在斗北,都在黃道附近。黃道貫穿斗建之間,據推算公元前1224年,冬至點在此位置。(3)牽牛:即牛宿。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二宿,共六星(在斗東、女西),今屬於摩羯座。犧牲:古代供祭祀用之牲。(4)河鼓:星官名。共三星,今屬於天鷹座。在牽牛墾北面。(5)河鼓大星:即河鼓三星最大之星。(6)左:河鼓大星之南一星。(7)右:河鼓大星之北一星。(8)婺女:即女宿。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三宿。共四星(在虛西、牛東),今屬於寶瓶座。(9)織女,星官名。共三星,一大二小,今屬於天琴座。它在牽牛西北,與河鼓隔著銀河相對。(10)天女孫:「孫」疑作「名」。《索隱》徐廣曰:「孫,一作名。」案:本志言二十八宿,缺了北方七宿的壁宿,疑北官部分有脫文。歲星曰東方春木(1),於人五常仁也(2),五事貌也(3)。仁虧貌失,逆春令,傷木氣,罰見(現)歲星(4)。歲星所在,國不可伐,可以伐人。超舍而前為贏(5),退舍為縮(6)。贏,其國有兵不復(7);縮;其國有憂,其將死(8),國傾敗。所去,失地;所之,得地。一曰,當居不居,國亡;所之,國昌;已居之,又東西去之,國凶,不可舉事用兵。安靜中度,吉。出入不當其次,必有天襖見其舍也。(1)歲星:木星。太陽系行星中最大的一顆。九大行星中亮度僅次於金星,通常比火星、天狼星還亮。體積為地球的1316倍。公轉周期為11.86年,自轉在太陽系中為最快者。有光環。有稠密的大氣,大氣中的雲有色彩。東方春木:據五行說,古人將五行與四季、四方配合,故有東方春木,南方夏火,西方秋金,北方冬水,中央季夏土之說。(2)五常:仁、義、禮、智、信。(3)五事:貌、言、視、聽、思。(4)仁方貌失……罰見歲星:王先謙曰:《占經》引《洪範五行傳》曰:歲星去,於五常為仁,恩德孝慈;於五事為貌,威儀舉動,仁虧貌失,逆春令,則歲星為災。」(5)超舍而前為贏:謂運行超前(即出現早)為贏。贏:謂進。(6)退舍為縮:謂運行落後(即出現晚)為縮。縮:謂退。(7)不復:謂敗散不還。(8)將:將領;將帥。歲星贏而東南(1),《石氏》「見彗星」(2),《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彗,本類星,未類彗,長二丈」(3)。贏東北,《石氏》「見覺星」(4),《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天棓,本類星,未銳,長四尺」。縮西南(5),《石氏》「見欃雲,如牛」(6),《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天槍,左右銳,長數丈」。縮西北,《石氏》「見槍雲,如馬」,《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天欃,本類星,末銳,長數丈」。《石氏》「槍、欃、棓、彗異狀,其殃一也,必有破國亂君,伏死其辜,餘殃不盡,為旱、凶、飢、暴疾」(7)。至日行一尺(8),出二十餘日乃入,《甘氏》「其國凶,不可舉事用兵」。出而易,「所當之國,是受其殃」。又曰「襖星,不出三年(9),其下有軍,及失地,若國君喪」。(1)歲星贏而東南:孟康曰:「五星東行,天西轉。歲星晨見東方,行疾則不見,不見則變為妖星。」(2)《石氏》:即《石氏星經》。戰國時代魏人石申著,原名《天文》,共八卷,西漢以後被尊為《石氏星經》。原書已怯,但有不少材料為唐朝《開元占經》所輯錄。(3)《甘氏》:天文學著作。戰國時代齊人甘德作。原名《天文星占》,己怯。(4)覺星:即天棓(棒)。(5)縮西南:孟康曰:「歲星當伏西方,行遲早沒,變為妖星也。」(6)欃(chán)云:彗星現象。(7)凶:此字衍(王先謙說)。暴疾:謂疫。(8)日行一尺:言其遲。(9)三年:宋祁曰:「『三年』當作『五年』。」熒惑曰南方夏火(1),禮也(2),視也(3)。禮虧視失,逆夏令,傷火氣,罰見(現)熒惑(4)。逆行一舍二舍為不祥(5),居之三月國有殃,五月受兵,七月國半亡地,九月地太半亡(6)。因與俱出入(7),國絕祀(8)。熒惑為亂為賊,為疾為喪,為飢為兵,所居之宿國受殃。殃還(旋)至者(9),雖大當小;居之久殃乃至者,當小反大(10)。已去復還居之,若居之而角者(11),若動者(12),繞環之,及乍前乍後,乍左乍右,殃愈甚。一曰,熒惑出則有大兵,入則兵散。周還(旋)止息,乃為其死喪(13)。寇亂在其野者亡地,以戰不勝。東行疾則兵聚於東方,西行疾則兵聚於西方;其南為丈夫喪(14),北為女子喪。熒惑,天子理也(15),故曰雖有明天子,必視熒惑所在。(1)熒惑:即火星。太陽系九天行星之一。星火紅色。由於它熒熒如火,位置和亮度又常有變化,令人迷惑,故占稱其為熒惑。公轉周期約687天,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23秒,有大氣,水汽數量很少。塵暴是火星大氣中獨有的現象,形狀如黃色的雲。火墾表面有環形的山,火山和峽谷。(2)禮:謂於人五常為禮。(3)視:渭於人五事力視。(4)禮虧視失……罰見熒惑:王先謙曰:「《占經》引《五行傳》曰:熒惑於五常為禮,辨上下之節;於五事為視,明察善惡之事也。禮虧視失,逆夏令,則熒惑為旱災,為火,為疾,為亂,為死喪,為賊,為妖,言天怪也。」(5)逆行:謂由東向西行。五星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橢圓的,跟黃道斜交。觀測者在地球上視之、會產生視差。通常視之由西向東運行,謂「順行」;有時視之山東向西運行,謂「逆行」。有時視之好像停留,乃謂「留守」。因為窺測者視之「逆行」、「留守」的時間短,以為變異現象,便當作不祥的災禍的預兆。(6)太半:大半。亡:亡地。(7)因與俱出入:謂至九月後,因止不去,時隱時沒。(8)絕祀;斷絕祭禮。謂亡國。(9)還:通「旋」。疾也。(10)居之久殃乃至等句:意謂徵驗利在早日兌現。(11)角:芒角。(12)動:動搖。(13)其:此字疑衍。(14)丈夫:男子。(15)理:理官,執法之官。太白曰西方秋金(1),義也(2),言也(3)。義虧言失,逆秋令,傷金氣,罰見(現)太白(4)。日方南太白居其南,日方北太白居其北,為贏,侯王不寧,用兵進吉退凶。日方南大自居其北,日方北太白居其南,為縮,侯王有憂,用兵退吉進凶。當出不出,當入不入,為失舍,不有破軍,必有死王之墓,有亡國。一曰,天下匽(偃)兵,野有兵者,所當之國大凶。當出不出,未當入而入,天下匽(偃)兵,兵在外,入。未當出而出,當入而不入,天下起兵,有至破國(5)。未當出而出,未當入而入,天下舉兵,所當之國亡。當期而出,其國昌。出東為東方(6),入為北方;出西為西方,入為南方。所居久,其國利(7);易(8)其鄉凶。入七日復出,將軍戰死。入十日復出,相死之。入又復出,人君惡之。已出三日而夏微入,三日乃復盛出,是為耍而伏(9),其下國有軍,其眾敗將北。(10)。已入三日,又復微出,三日乃復盛入,其下國有優,帥(率)師雖眾,敵食其糧,用其兵,虜其帥。出西方,失其行,夷狄敗;出東方,失其行,中國敗。一曰,出蚤(早)為月食,晚為天祆及彗星,將發於亡(無)道之國。(1)太白:即金星。又稱「啟明」、「長庚」。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除日、月外,是天空中肉眼能看到的最亮的星。它是地內行星,故有時為昏星,有時為晨星,常能看到。有較密的大氣層。半徑為地球的95%,約為6050公里。公轉周期約為225天。其自轉為逆向,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獨有的現象。自轉周期約為243±1天。其表面溫度高達攝氏465度以上,基本上無地區、季節和晝夜的區別。(2)義:謂於人五常為義。(3)言:謂於人五事為言。(4)義虧言失……罰見太白:王先謙曰:「《占經》引《五行傳》曰:太白於五常為義,舉動得宜;於五事為言,號令民從。義虧言失,逆秋令,則太白為變動、為兵、為災。」(5)至:《天官書》無「至」字,《占經》引《石氏》同。(6)出東為東方:謂太白出現於東方,占驗即在東方。以下三句類推。(7)國:疑作「鄉」。《天官書》作「鄉」。地方;處所。(8)易:疾過。(9);耎(ruǎn):軟弱。(10)北:疑」死」之誤(王先謙說)。《占經》引《石氏》作「其將死」。太白出而留桑榆間(1),病其下國(2)。上而疾(3),未盡期日過參(三)天(4),病其對國(5)。太白經天(6),天下革(7),民更王(8),是為亂紀,人民流亡。晝見與日爭明,強國弱,小國強,女主昌。(1)太白出而留桑榆間:太白於傍晚出現,正常現象是在視平線上,而出現於桑榆之頂,乃是早現。(2)病:損害。(3)上而疾:升的快速。(4)參(三)天:三分之一的天空。此戌西之間(晉灼說)。(5)對國:相對之國。(6)經天:說法不一。有說經過天空。有說過午為經天。有說晝見午上為經天。(7)革:謂革政。即改朝換代。(8)更:改換。太白,兵象也。出而高,用兵深吉淺凶(1);埤(卑)(2),淺吉深凶。行疾,用兵疾吉遲凶(3);行遲,用兵遲吉疾凶。角,敢戰吉,不敢戰凶;擊角所指吉,逆之凶(4)。進退左右,用兵進退左右吉,靜凶。圜(圓)以靜,用兵靜吉躁凶(5),出則兵出,入則兵入。象太白吉,反之凶(6)。赤角,戰(7)。(1)深:周密深入。淺:輕率冒進。(2)埤(pí):低下。通「卑」(3)疾:疾行。遲:慢行。(4)角,敢戰吉等句:王先謙曰:「《占經》引《石氏》云:太白赤角,用兵敢戰,吉;不敢戰,凶。順角所指擊之,吉;逆之,凶。」(5)躁:急躁;不靜。(6)象太白吉,反之凶:《天官書》無此七字。(7)戰:《天官書》作「有戰」。太白者,猶軍也,而熒惑,憂也。故熒惑從太白,軍憂;離之,軍舒(1)。出太白之陰,有分軍(2);出其陽,有偏將之戰。當其行(3),太白還之(4),破軍殺將。(1)舒:「郤」之誤(王先謙說)。(2)分軍:分大軍。(3)其:指熒惑。(4)還:「遝」(同逮)」之誤。逮,及也。辰星(1),殺伐之氣,戰鬥之象也。與太白俱出東方,皆赤而角,夷狄敗,中國勝;與太白俱出西方,皆赤而角,中國敗,夷狄勝。(1)辰星:水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五星分天之中,積於東方,中國大利;積於西方,夷狄用兵者利。辰星不出,太白為客;辰星出,太白為主人。辰星與太白不相從,雖有軍不戰。辰星出東方,太白出西方。若辰星出西方,太白出東方,為格(1),野雖有兵,不戰。辰星入太白中(2),五日乃出,及入而上出,破軍殺將,客勝;下出,客亡地。辰星來抵(3),太白不去,將死。正其上出,破軍殺將,客勝;下出,客亡地(4)。視其所指,以名破軍。辰星繞環太白,若斗,大戰,客勝,主人吏死。辰星過太白,間可椷(含)劍(5),小戰,客勝;居太白前旬三日,軍罷(6);出太白左,小戰;歷太白右(7),數萬人戰,主人吏死(8);出太白右,去三尺,軍急約戰(9)。(1)格:阻隔。(2)辰星入太白中:謂辰星被太白所遮掩。(3)抵:靠近。《天官書》「抵」下有二個「太白」。(4)正其上出,……客亡地:幾句,跟上文似乎重複,疑是衍文。(5)間(jiàn):中間。椷(hān):通「含」。容納。(6)旬三日:王先謙曰:《天官書》無「旬三日」三字。《占經》引《石氏》與此同;有『出太白後,兵起』六字」。(7)歷:「摩」之誤。王念孫曰:「《說文》:『歷,過也。』言過太白右,則與下文『出太白右』無異。『歷』當為『摩』字之誤也。摩,謂相切摩西而過也。《天官書》正作「摩太白右」,《占經》、《五星占》引《石氏》同。(8)主人吏:主軍之將校。(9)約戰:預先挑戰。凡太白所出所直(值)之辰,其國為得位,得位者戰勝。所直(值)之辰順其色而角者勝,其色害者敗(1)。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黃比參右肩,青比參左肩,黑比奎大星(2)。色勝位(3),行勝色(4),行得盡勝之(5)。(1)害:妨礙。(2)太白白比狼等句:王先謙曰:「《晉志》:凡五星有色,大小不同,各依其行,而順時應節,色變有類,凡青皆比參左,赤比心大量,黃比參右肩,白比狼,黑比奎大星,不失本色,而應其四時者吉,色害其行兇。故下文『行勝色』也。五星色比同,不獨太白。」(3)色勝位:有色勝得位。(4)行勝色:謂太白得度,勝有色。(5)行得盡勝之:意謂行重於色,行得則勝於色得。辰星曰北方冬水(1),知(智)也(2),聽也(3)。知(智)虧聽失,逆冬令,傷水氣,罰見(現)辰星(4)。出蚤(早)為月食,晚為彗星及天妖。一時不出(5),其時不和(6);四時不出,天下大飢。失其時而出,為當寒反溫,當溫反寒。當出不出,是謂擊卒(7),兵大起。與它星遇而斗(8),天下大亂。出於房、心間,地動。(1)辰星:即水星。太陽系中最靠近太陽的行星,與太陽的角距最大不超過28°。由於它常在太陽附近移動,故平時難於觀測到。公轉周期88天;自轉周期為58.65天,為公轉周期的2/3。水星有凌日現象,體積小於地球,本身不發光,只反射太陽的光。表面很像月亮,有極稀薄的大氣,晝夜溫度相差很大。水星有磁場。(2)智:謂於人五常為智。(3)聽:謂於人五事為聽。(4)知虧聽失…罰見辰星:王先謙曰:「《古經·辰星占》引《五行傳》曰:辰星於五常為智,亂權貪道(有誤),於五事為聽,不惑是非,智虧聽失,逆冬令,則辰星為變怪,為水災,為四時不和。」(5)時:謂季節。(6)不和:謂晴雨寒暑不調和。(7)擊卒:伏擊之士兵。王先謙曰:「《占經》引《石氏》云:辰星當出而不出,謂之擊卒,伏而待兵大起,豪傑發。」(8)它星:有說指彗孛之類,有說指五星。填(鎮)星曰中央季夏土(1),信也(2),思心也(3)。仁義禮智以信為主,貌言視聽以心為正,故四星皆失,填(鎮)星乃為之動(4)。填(鎮)星所居,國吉。未當居而居之,若已去而復還居之,國得土,不(否)(5),乃得女子。當居不居,既已居之,又東西去之,國失土,不(否),乃失女,不(否),有土事若女之憂(6)。居宿久,國福厚;易(7),福薄,當居不居,為失填(鎮),其下國可伐;得者,不可伐。其贏,為王不寧;縮,有軍不復(8)。一曰,既已居之又東西去之,其國凶,不可舉事用兵。失次而上一舍三舍(9),有王命不成(10),不(否),乃大水;失次而下二舍,有後戚,其歲不復,不(否),乃天裂若地動。(1)填(鎮)星:即土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與木星同屬巨行星。體積為地球的740倍,質量為地球的95倍。在九大行星中密度最小。繞太陽公轉一周約29.5年,自轉速度很快。有大氣,有磁場和輻射帶,並有美麗的光環。季夏:夏季之末月。(2)信:謂於人五常為信。(3)思心:謂於人五事為思心。(4)四星皆失,填星乃為之動:王先謙曰:「《占經》引《五行傳》云:鎮星於五常為信,言行不二,於五事為思心,寬容受諫,若五常、五事皆失,鎮星為變動,為土工,為女主,為山崩,為地動。」(5)不:通「否」。不然。(6)不,乃得女子等句:王先謙曰:「『不』即『否』字。『不,乃得女子』,不得上,乃得女子也。反是,不失土,必失女。又不然,則有土事,及女之憂。」(7)易:猶輕速。(8)復:還也。(9)失次而上,一舍三舍:謂贏。(10)不成:不奉行;不貫徹執行。凡五星,歲與填(鎮)合則為內亂,與辰合則為變謀而更事(1),與熒惑合則為飢,為旱,與太白合則為白衣之會,為水。太白在南,歲在北,名曰扎牡(2),年穀大孰(熟)。太白在北,歲在南,年或有或亡(無)(3)。熒惑與太白合則為喪,不可舉事用兵;與填(鎮)合則為憂,主孽卿(4);與辰合則為北軍(5),用兵舉事大敗。填(鎮)與辰合則將有覆軍下師(6);與太白合則為疾,為內兵(7)。辰與太白合則為變謀,為兵憂。凡歲、熒惑、填(鎮)、太白四星與辰斗,皆為戰,兵不在外,皆為內亂。一曰,火與水合為淬(8),與金合為鑠(9),不可舉事用兵。土與金合國亡地,與木合則國飢,與水合為雍沮(10),不可舉事用兵。木與金合斗(11);國有內亂。同舍為合,相陵(凌)為斗(12)。二星相近者其殃大,二星相遠者殃無傷也(13),從七寸以內必之(14)。(1)與辰合:謂歲星與辰星會合。下類推。更事:改變工作。(2)牝牡:雌雄;陰陽。晉灼曰:「歲,陽也,太白,陰也,故曰牝牡。」(3)年:年穀:年成。(4)主:關係;注重。孽卿:庶子為臣者。(5)北:敗軍為北。(6)覆師:覆滅之軍;全軍覆滅。《天官書》無「下師」二字,疑衍。(7)內兵:內部戰亂。(8)淬(cuì):火入水曰淬。(9)釺(shuò):熔也。(10)雍沮:濕潤之意。或「雍」通「壅」,壅沮:謂水阻塞而不流。(11)合斗:相合以至於牛。(12)凌:侵犯;遮掩。(13)殃無傷:疑作「殃小無傷」。王先謙曰:「《占經》引《海中占》作『其殃小無傷』。」(14)七寸以內:指觀測者所見兩星距離。必之:謂必然有禍。凡月食五星(1),其國皆亡(2):歲以飢(3),熒惑以亂,填(鎮)以殺,太白強國以戰,辰以女亂(4)。月食大角,王者惡之。(1)月食星:月掩星,星滅,為月蝕星(孟康說)。(2)其國:謂其分野之國。(3)歲以飢:此承接上句,省略了主謂結構「月食」。下幾句類推。(4)女亂:指由后妃引起的變亂。凡五星所聚宿,其國王天下(1):從歲以義(2),從熒惑以禮,從填(鎮)以重(3),從太白以兵,從辰以法。以法者,以法致天下也。三星若合,是謂驚立(位)絕行(4),其國外內有兵與喪,民人乏飢,改立王公。四星若合,是謂大湯(盪)(5),其國兵、喪並起,君子憂(6),小人流(7)。五星若合,是謂易行(8):有德受慶,改立王者,掩(奄)有四方(9),子孫蕃昌;亡(無)德受罰,離其國家,滅其宗廟,百姓離去,被滿四方(10)。五星皆大,其事亦大;皆小,其事亦小也。(1)王:稱王。作動詞用。(2)從歲:謂五星從歲,下幾句類推。(3)重:厚重。謂厚重之德。(4)驚:有兵、喪,故驚。立:古「位」字。絕:改換王公,故曰絕。(5)盪:蕩滌。(6)君子:古代指統治階級。(7)小人:古時指民眾。(8)易行:改變行為。(9)奄:包括。(10)被滿:遍布。凡五星色(1):皆圓(環)(2),白為喪為旱,赤中不平為兵,青為憂為水,黑為疾為多死,黃吉;皆角(3),赤犯我城(4),黃地之爭,白哭泣之聲,青有兵憂,黑水。五星同色,天下匽(偃)兵,百姓安寧,歌舞以行,不見災疾,五穀蕃昌。(1)色:顏色。(2)圓:通「環」。環繞。(3)角:芒角。(4)我城:我國。凡五星,歲,緩則不行,急則過分(1),逆則占(2)。熒惑,緩則不出,急則不入,違道則占。填(鎮),緩則不建(3),急則過舍,逆則占。太白,緩則不出,急則不入,逆則占。辰,緩則不出,急則不入,非時則占。五星不失行,則年穀豐昌。(1)緩、急:謂政治的寬猛。下幾句類同。王先謙曰:「緩急,以政治言。《占經》引《荊州占》云:『君治急,歲星行疾;緩,則行遲』。即其義也。」(2)逆則占:謂五星逆行乃用占。(3)建:「逮」之誤,逮,及也。(楊樹達說)凡以宿星通下之變者,維星散(1),句(勾)星信(伸)(2),則地動。有星守三淵(3),天下大水,地動,海魚出。紀星散者山崩(4),不(否),即有喪。龜、鱉星不居漢中(5),川有易者(6)。辰星入五車(7),大水。熒惑入積水(8),水,兵起;入積薪(9),旱,兵起;守之,亦然。極後有四星,名曰句(勾)星。斗杓後有三星,名曰維星。散者,不相從也。三淵,蓋五車之三柱也。天紀屬貫索(10)。積薪在北戍西北(11)。積水在北戍東北。(1)維星:《志》以斗杓後三星為維星。散:謂不相從。(2)勾星:或說紫微垣之鉤陳星,共六星。信:通「伸」。舒展。(3)三淵:星名。即三柱。(4)紀星:即天紀星。屬天市垣,共九星,今分屬於北冕座和武仙座。(5)龜、鱉星:皆星官名。王先謙曰:「《占經》引《石氏》云:龜五星,在尾南;鱉十四星,在南斗。」漢:銀河。(6)川有易:謂河水改道,或溢或竭。(7)五車:星官名。屬畢宿,共五星,今分屬於御夫座和金牛座。(8)積水:星官名。有二。一屬胃宿(一星)、今屬英仙座。一屬井宿,即御夫座65號星。(9)積薪:星官名。屬井宿,一星,即雙子座K星。(10)貫索:星宿名。屬天市垣,共九星。(11)北戍:即北河(星官名,屬井宿,共三星)。角、亢、氏,沇(兗)州(1)。房、心,豫州(2)。尾、箕,幽州(3)。斗,江、湖(4)。牽牛、婺女,揚州(5)。虛、危,青州(6)。營室、東壁,并州(7)。奎、婁、胃,徐州(8)。昂、畢,冀州(9)。觜觿、參,益州(10)。東井、輿鬼,雍州(11)。柳、七星、張,三河(12)。翼、軫、荊州(13)。(1)角、亢、氏,兗州:這節是談二十八宿與分野的對應關係。兗州:古州名。漢代兗州約當今山東省西南部。(2)豫州:古州名。漢代豫州約當今河南省東部和安徽省北部。(3)幽州:古州名。漢代幽州約當今河北省北部、遼寧大部及朝鮮北部。(4)江、湖:指長江中下游地區,漢代 為九江、廬江、豫章、丹陽等地。(5)揚州:古州名。漢代揚州約當今安徽南部、江蘇省南部及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區。(6)青州:古州名。漢代青州約當今山東省北部。(7)并州:古州名。漢代并州約當今山西省大部及河北、內蒙古部分地區。(8)徐州:古州名。漢代徐州約當今江蘇省北部及山東省東南部。(9)冀州:古州名。漢代冀州約當今河北省中南部及山東、河北部分地區。(10)益州:古州名。漢代益州約當今四川省東部、貴州省大部,及甘肅、陝西、湖北等部分地區。(11)雍州:古州名。漢代改名涼州,約當今甘肅、寧夏,及陝西省西部、青海東部。(12)三河:指河南、河東、河內三郡,約當今河北省北部,及山西省東南部。(13)荊州:古州名。漢代荊州,約當今湖北、湖南,及廣東、廣西、貴州等部分地區。甲乙,海外,日月不佔(1)。丙丁,江、淮、海、岱(2)。戊己,中州河、濟(3)。庚辛,華山以西。壬癸,常山以北。一曰,甲齊,乙東夷,丙楚,丁南夷,戊魏,己韓,庚秦,辛西夷,壬燕、趙,癸北夷。子周,丑翟,寅趙(4),卯鄭,辰邯鄲(5),已衛,午秦,未中山,申齊(6),西魯,戌吳、越:亥燕、代。(1)甲乙,海外,日月不佔:此節言日時與各地佔之關係。甲乙:謂日時。晉灼曰:「海外遠,甲乙日時,不以占之。」(2)丙丁,江、淮、海、岱:謂江、淮、海、岱(泰山),丙丁日時不佔。下幾句類推。(3)中州:指令河南省境。河:黃河。濟:濟水。(4)寅趙:或作「寅楚」。王念孫曰:「邯鄲即趙也。「辰為邯鄲』,則寅非趙矣。隋蕭吉《五行大義》引此作『寅楚』,是也。《天文訓》及《廣雅》作『寅楚』。」王先謙曰:「《占經》作『寅為趙』。注云:一雲『丑魏、翟、梁。』《荊州占》『寅為楚』。」(5)辰邯鄲:或作「辰晉」。王先謙閂:「《天文訓》作『辰晉』。《占經》引《石氏》亦作『辰為晉』。」(6)申齊:或作「申晉」。王先謙曰:「《占經》注一云:『申為晉、為魏』,《荊州占》『申為晉』。」秦之疆(1),候太白,占狼、弧(2)。吳、楚之疆,侯熒惑,占鳥、衡(3)。燕、齊之疆,侯辰星,占虛、危。宋、鄭之疆,候歲星,占房、心。晉之疆,亦候辰星,占參、罰。及秦井吞三晉、燕、代(4),自河、山以南者中國(5)。中國於四海內則在東南,為陽,陽則日、歲星、熒惑、填(鎮)星,占於街南(6),畢主之(7)。其西北則胡、貉、月氏放裘引弓之民(8),為陰,陰則月、太白、辰星,占於街北(9),昴主之(10)。故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11),首在隴、蜀(12),尾沒於勃海蠍石(13)。是以秦、晉好用兵(14),復占太白。太白主中國,而胡、貉數侵掠,獨佔辰星。辰星出入躁疾,常主夷狄,其大經也(15)。(1)疆:國界;國土。(2)占狼、弧:狼、弧與太白,皆西方之星,故秦占候。(3)鳥衡:星名。即柳星。柳星與熒惑,皆南方之星,故吳、楚占候。(4)三晉:戰國時韓、魏、趙三國。燕代:先秦時二國名。(5)河:黃河。山:華山。或指秦嶺山系。(6)街:天街星。街南:指華夏之國。(7)畢:星名。主國界;主陽。(8)貉、月氏:古時東北、西北方之族名。旃裘:即氈裘。皮毛所制的衣服。引弓之民:指以狩獵與畜牧業為生的民族。(9)街北:指夷狄之國。(10)昂主之:昂星主陰。(11)維:系統;脈絡。(12)隴:隴山。蜀:古國名。漢為蜀郡。(13)勃海:即今渤海。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北。(14)秦晉好用兵:韋昭曰:「秦、晉西南維之北為陰,與胡、貉引弓之民同,故好用兵。」(15)大經:大致輪廓之意。凡五星,早出為贏(1),贏為客;晚出為縮(2),縮為主人。五星贏縮,必有天應見(現)杓(3)。(1)早出:指超舍而前的現象。(2)晚出:指退舍以下的現象。(3)杓:斗杓。太歲在寅曰攝提格(1)。歲星正月晨出東方,《石氏》曰名監德(2),在斗、牽牛。失次(3),杓(1),早水(5),晚旱(6)。《甘氏》在建星、婺女。《太初曆》在營室、東壁。(1)太歲:古代天文學中假設的星名,與歲星(木星)相應。又稱歲陰或太陰。占代認為歲星十二年一周天(實為11.86年),因將黃道分為十二等分,以歲星所在的部分作為歲名。但歲星運行自西而東,與黃道十二支序次方向相反,又假設太歲作與歲星運行方向相反而運行、以每年太歲所在的部分來紀年。如太歲在寅叫攝提格,在卯叫單闊等。攝提格:萬物秉承陽氣興起。(2)監德:即正月間每晨現於東方的。歲星之特定名稱。下文「降入」、「青草」等名與此類似。(3)次:星次。即黃道十二次。(4)杓:謂應(占驗)見於杓。下類同。(5)早:歲早。指一年的前半段。(6)晚:歲晚,指一年的後半段。在卯曰單閥(1)。二月出(2),《石氏》曰名降入,在婺女、虛、危。《甘氏》在虛、危。失次,杓,有水災(3)。《太初》在奎、婁(4)。(1)在卯曰單閼(chán yān):謂大歲在卯曰單闊,省略主語。下類推。單閼,陰氣盡上之意。(2)二月出:謂歲星二月晨出東方,有所省略。下類推。(3)失次,杓,有水災:此六字當在「《甘氏》在虛、危」之上。(4)《太初》:《太初曆》。在辰曰執徐(1)。三月出,《石氏》曰名青章(彰)(2),在營室、東壁。失次,杓,早旱,晚水,《甘氏》同。《太初》在胃、昴。(1)執(蟄)徐:蟄伏的動物皆散舒而出之意。(2)章:通「彰」。在已曰大荒落(1)。四月出,《石氏》曰名路踵(2),在奎、婁。《甘氏》同。《太初》在參、罰。(1)大荒落:萬物勃興活躍之意。(2)路踵:《天官書》作「跰踵」。在午曰敦牂(1)。五月出,《石氏》曰名啟明(2),在胃、昂、畢。失次,杓,早旱,晚水。《甘氏》同。《太初》在東井、輿鬼。(1)敦牂:萬物皆盛壯之意。(2)啟明:《天官書》作「開明」。在未曰協洽(1)。六月出,《石氏》曰名長烈(2),在觜觿、參。《甘氏》在參、罰。《太初》在注、張、七星。(1)協洽:萬物和合之意。(2)長烈:《甘氏》、《天官書》皆作「長列」。在申曰涒灘(1)。七月出。《石氏》曰名天晉(2),在東井、輿鬼。《甘氏》在弧。《太初》在翼、軫。(1)涒灘:萬物吐秀傾垂之貌。(2)天晉:《甘氏》作「大晉」,《天官書》作「大音」。在西曰作詻(1)。(《爾雅》作作噩。)(2)八月出,《石氏》曰名長王(3),在柳、七星、張。失次,杓,有女喪、民疾。《甘氏》在注、張。失次,杓,有火。《太初》在角、亢。(1)作詻:萬物零落之意。《爾雅》作「作噩」,《天官書》作「作鄂」。(2)《爾雅》作作噩:疑非班氏自注,乃後人誤加,當刪去。(3)長壬:《天官書》、《占經》作「長王」。在戌曰掩茂(1)。九月出,《石氏》曰名天睢,在翼、軫。失次,杓,水。《甘氏》在七星、翼。《太初》在氐、房、心。(1)掩茂:萬物隱蔽之意。《天官書》》作「閹茂」。在亥曰大淵獻(1)。十月出,《石氏》曰名天皇,在角、亢始。《甘氏》在軫、角、亢,《太初》在尾、箕。(1)大淵獻:萬物深藏以迎陽之意。在子曰困敦(1),十一月出,《石氏》曰名天宗(2),在氏、房始。《甘氏》同。《太初》在建星、牽牛。(1)困敦:萬物混飩,剛剛萌發之意。(2)天宗:《天官書》作「天泉」。在丑曰赤奮若(1)。十二月出,《石氏》曰名天昊(2),在尾、箕。《甘氏》在心、尾。《太初》在婺女、虛、危。(1)赤奮若:陽氣摧起萬物而順其天性之意。(2)天昊:《天官書》作「天晧」。《甘氏》、《太初曆》所以不同者,以星贏縮在前,各錄後所見也(1)。其四星亦略如此(2)。(1)錄後所見:謂在所見之後記錄。(2)四星:指火星、土星、金星、水星。古歷五星之推,亡(無)逆行者,至甘氏、石氏《經》,以熒惑、太白為有逆行。夫歷者,正行也。古人有言曰:「天下太平,五星循度,亡(無)有逆行。日不食朔(1),月不食望(2)。」夏氏《日月傳》曰(3):「日月食盡,主位也;不盡,臣位也。」《星傳》曰(4):「日者德也,月者刑也,故曰日食修德,月食修刑。」然而曆紀推月食,與二星之逆亡(無)異。熒惑主內亂,太白主兵,月主刑。自周室衰,亂臣賊子師旅數起,刑罰失中,雖其亡(無)亂臣賊子師旅之變,內臣猶不治,四夷猶不服,兵革猶不寢(5),刑罰猶不錯(措)(6),故二星與月為之失度,三變常見;及有亂臣賊子伏屍流血之兵,大變乃出。甘、石氏見其常然,因以為紀,皆非正行也。《

》云:「彼月而食,則惟其常;此日而食,於何不臧?」《詩傳》曰:「月食非常也,比之日食猶常也,日食則不臧矣(7)。」謂之小變,可也;謂之正行,非也。故熒惑必行十六舍,去日遠而顓(專)恣。太白出西方,進在日前,氣盛乃逆行。及月必食於望,亦誅盛也。(1)朔:農曆每月初一。(2)望:農曆每月十五日。(3)夏氏《日月傳》:古代天文學家夏氏的著作。王先謙曰:「《占經·日佔》引夏氏《日暈圖》及《月占》,並引夏氏說,即其人也。《星占》也間引之,不著其名。」(4)《星傳》:不知作者。漢初已有此書。(5)寢:止息。(6)錯:通「措」。停止。(7)《詩傳》等句:《補註》引陳喬樅《齊詩遺說考》云:此《齊詩傳》也。國皇星(1),大而赤,狀類南極(2)。所出,其下起兵。兵強,其沖不利(3)。(1)國皇星:星名。(2)南極:即南極老人星。(3)沖:猶向。所向。昭明星(1),大而白,無角(2);乍上乍下。所出國,起兵多變。(1)昭明星:星名。又稱筆星。(2)無:疑「有」之誤。《補註》引《占經》、《隋志》作「有」。五殘星(1),出正東,東方之星。其狀類辰,去地可六丈(2),大而黃(3)。(1)五殘星:星名。又稱五鋒星。(2)可:大約。(3)大而黃:《天官書》無此三字。《占經》等亦無「黃」字。六賊星(1),出正南,南方之星。去地可六丈,大而赤,數動,有光。(1)六賊星:《史記》作「大賊星」。六賊,即賊星之異名。司詭星(1),出正西,西方之星。去地可六丈,大而白,類太白。(1)司詭星:星名。《天官書》作「司危星」。咸漢星(1),出正北,北方之星。去地可六大,大而赤,數動,察之中青。(1)咸漢星:星名。一名獄漢星。《占經》引《黃帝占》及《隋志》並雲類辰星。此四星所出非其方(1),其下有兵,沖不利。(1)四星:指五殘星、六賊星、司詭星、咸漢星。四填星(1),出四隅(2),去地可四丈。地維臧(藏)光(3),亦出四隅,去地可二丈,若月始出。所見(現)下(4),有亂者亡,有德者昌。(1)四填星:星名。(2)四隅:指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方位。(3)地維:星名。臧:通:「藏」。藏光:隱藏著光芒。(4)所見下:所出現的底下。燭星(1),狀如太白,其出也不行,見(現)則滅(2)。所燭(3),城邑亂。(1)燭星:星名。(2)見(現)則滅:渭一現即滅。(3)燭:照也。動詞。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1)。歸邪出,必有歸國者(2)。(1)歸邪:類似彗星的天體之稱。(2)歸國者:回歸本國之人。或是歸降者。星者,金之散氣,其本曰人(1)。星眾,國吉,少則凶。漢者,亦金散氣,其本曰水(2)。星多,多水,少則旱(3),其大經也。(1)人:《大官書》作「火」,是也。此謂星球是金屬之體,本質有熱能。(2)漢者……其本曰水:此謂銀河是金屬眾星的液體。(3)旱多,多水,少則旱:謂銀河中星多少的占驗。天鼓(1),有音如雷非雷,音在地而下及地(2)。其所住者(3),兵發甘下。(1)天鼓:星名。(2)音在地:「地」應作「天」。張文虎《校刊史記》改「地」為「天」。(3)住:《天官書》作「往」。天狗(1),狀如大流星,有聲,其下止地,類狗。所墜及(2),望之如火光炎炎中天(3),其下圜,如數頃田處,上銳,見(現)則有黃色,千里破軍殺將。(1)天狗:星名。實力隕星。(2)墜及:墜落之處。(3)中:《天官書》作「沖」。格澤者(1),如炎(焰)火之狀,黃白,起地而上,下大上銳。其見(現)也,不種而獲。不有土功,必有大客(2)。(1)格澤:星名。(2)大客:賓客。《天官書》作「大害」,誤。蚩尤之旗(1),類彗而後曲,象旗。見(現)則王者征伐四方。(1)蚩尤之旗:星名。旬始(1),出於北斗旁,狀如雄雞。其怒(2),青黑色,象伏鱉(3)。(1)旬始:星名。(2)怒:謂芒角刺出。(3)鱉(biē):甲魚。在矢(1),狀類大流星,蛇行而倉(蒼)黑(2),望如有毛目然。(1)枉矢:星名。(2)蛇行:婉蜒行進。長庚(1),廣如一匹布著天(2)。此星見(現),起兵。(1)長庚:星名(非金星)。(2)著(zhuó)天:掛在天空,著。通「著」。星墜至地(1),則石也(2)。(1)星墜:星體隕落。(2)石:隕石。天暒(晴)而見(現)景星(1)。景星者,德星也,其狀無常,常出於有道之國。(1)暒:通「晴」。雨止,天空無雲。景星:也稱德星、瑞星。日有中道,月有九行(1)。(1)日:太陽。太陽系的中心天體,銀河系的一顆普通恆星。月:月亮。舊稱「太陰」。地球的天然衛星。月球自轉周期與繞地球公轉周期相等,均為27.3天,因此它以同一面對著地球。此《志》以日為主,以月為次。較《天官書》為進步。中道者,黃道(1),一曰光道。光道北至東井,去北極近;南至牽牛,去北極遠;東至角,西至婁,去極中。夏至至於東井,北近極,故晷短(2);立八尺之表(3),而晷景(影)長尺五寸八分。冬至至於牽牛,遠極,故晷長;立八尺之表,而晷景(影)長丈三尺一寸四分。春秋分日至婁、角(4),去極中,而晷中(5);立八尺之表,而晷景(影)長七尺三寸六分。此日去極遠近之差,晷景(影)長短之制也。去極遠近難知,要以晷景(影)。晷景(影)者。所以知日之南北也。日,陽也。陽用事則日進而北,晝進而長,陽勝,故為溫暑;陰用事則日退而南,晝退而短,陰勝,故為涼寒也。故日進為暑,退為寒。若日之南北失節,晷過而長為常寒,退而短為常燠。此寒燠之表也,故曰為寒暑。一曰,晷長為潦(6),短為旱,奢為扶(7)。扶者,邪臣進而正臣疏,君子不足,奸人有餘。(1)黃道:古人認為太陽繞地而行。人們從地球上看成太陽一年在天球上移動一圈,稱其移動的路線為黃道。實際上,黃道是地球環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圈,即太陽周年視運動的路線在夭球上的路徑。(2)晷(guǐ):影,日影。(3)表:亦稱「竿」、「臬」、「碑」、「高表」等。我國最古老、最簡單的一種天文儀器,早期用竹、木或石製成,直立於平地,以觀太陽照射的表的投影,量度正午表影的長度,可以測定方向、推定二十四節氣、測定時刻和確定回歸年長度等。漢以後以銅製表,高一般為八尺。(4)春秋分:春分、秋分。(5)而:當作「故」(王先謙說)。(6)潦:雨水大貌(7)奢:過分。扶:附也(晉灼說)。月有九行者:(1)黑道二,出黃道北;赤道二,出黃道南;白道二,出黃道西;青道二,出黃道東。立春、春分,月東從青道;立秋、秋分,西從白道;立冬、冬至,北從黑道;立夏、夏至,南從赤道。然用之,一決房中道(2)。青赤出陽道,白黑出陰道。若月失節度而妄行,出陽道則旱風,出陰道則陰雨。(1)九行: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月亮運行的軌道,視為九道。即黃道、內黑道、外黑道、內赤道、外赤道、內白道、外白道、內青道、外青道。(2)房:房星。凡君行急則日行疾(1),君行緩則日行遲。日行不可指而知也,故以二至二分之星為候(2)。日東行,星西轉。冬至昏,奎八度中;夏至,氏十三度中;春分,柳一度中;秋分。牽牛三度七分中:此其正行也。日行疾,則星西轉疾,事勢然也。故過中則疾,君行急之感也;不及中則遲,君行緩之象也。(1)疾:速也。(2)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至月行,則以晦朔決之(1)。日冬則南,夏則北;冬至於牽牛,夏至於東井。日之所行為中道,月、五星皆隨之也。(1)晦:夏曆每月之未。朔:夏曆每月初一。箕星為風,東北之星也。東北地事,天位也(1),故《易》曰「東北喪朋」(2)。及《巽》在東南(3),為風;風,陽中之陰,大臣之象也,其星,軫也。月去中道(4),移而東北入箕,若東南入軫,則多風。西方為雨;雨,少陰之位也。月去中道,移而西入畢,則多雨。故《詩》雲「月離於畢,俾滂沱矣」(5),言多雨也。《星傳》曰「月入畢則將相有以家犯罪者」(6),言陰盛也。《書》曰「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月之從星,則以風雨」(7),言失中道而東西也。故《星傳》曰「月南入牽牛南戒(8),民間疾疫;月北入太微,出坐(座)北,若犯坐(座),則下人謀上。」(1)東北地事,天位:孟康曰:「東北陽,日、月、五星起於牽牛,故為天位。坤在西南,紐於陽,為地統,故為地事也。」(2)「東北喪朋」:見《易·坤卦》。朋:有二解。一曰友也。一曰十貝曰朋。(3)《巽》:《易》卦名。(4)月去:王先謙認為「失去」之誤。可疑。前後兩個「月去中道」,並不矛盾。(5)《詩》雲等句:引詩見《詩經·小雅·漸漸之石》。離:猶「歷」,經過。俾:猶「則」。滂沱:雨大。(6)《星傳》:書名。王先謙曰:「《占經》引劉向《洪範傳》云:月入畢中將若相有以家事坐罪者,近期百二十日,遠期十月。或《洪範傳》言星者,即稱《星傳》邪?」(7)《書》曰等句:引文見《尚書·洪範》。(8)南戒:「南戍」之誤。王先謙曰:「《占經》引《洪範傳》云:『月入南河戍門,民疾疫。,南河戍門,即南戍也,此『南戒』當為『南戍』。」一曰月為風雨,日為寒溫。冬至日南極(1),答長,南不極則溫為害(2);夏至日北極(3),暑短,北不極則寒為害(4)。故《書》曰「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也(5)。政治變於下,日月運於上矣。月出房北,為雨為陰,為亂為兵;出房南(6),為旱為夭喪。水旱至沖而應,及五星之變,必然之效也。(1)日南極:太陽至南回歸線。(2)南不極:渭太陽運行不到南回歸線。(3)日北極:太陽至北回歸線。(4)北不極:謂太陽運行不到北回歸線。(5)《書》曰等句:引文見《尚書·洪範》。(6)出:其上省略「月」字。兩軍相當(1),日暈等(2),力均(3);厚長大,有勝;薄短小,亡(無)勝(4)。重抱大破亡(無)(5)。抱為和,背為不和(6),為分離相去。直為自立(7),立兵破軍,若曰殺將。抱且戴(8),有喜。圍在中(9),中勝(10),在外(11),外勝(12)。青外赤中,以和相去;赤外青中,以惡相去。氣暈先至而後去(13),居軍勝(14)。先至先去,前有利,後有病;後至後去,前病後利;後至先去,前後皆病,居軍不勝。見(現)而去(15),其後發疾(16),雖勝亡(無)功。見(現)半日以上,功大。白虹屈短(17),上下銳,有者下大流血(18)。日暈制勝(19),近期三十日,遠期六十日。(1)相當:敵對。(2)日暈:太陽周圍有時出現彩色光圈,時或有通過太陽的白色光帶(古人稱「白虹貫日」)。(3)力均:勢均力敵。(4)厚長大,有勝;薄短小,無勝:謂厚勝薄、長勝短、大勝小。(5)重、抱、大、破、無:指日暈的變化過程。重,雲氣生成。抱,雲氣繞日。大,雲氣擴大。破,雲氣散開。無,雲氣消失。(6)背:謂光帶離去。 (7)直:謂光帶直立。自立;獨立。(8)戴:謂雲氣在太陽之頂。(9)圍在中:指雲氣在光環之中。(10)中:指圍城中之軍。(11)在外:指雲氣在光環之外。(12)外:指圍城外之軍。(13)氣暈:指日暈之光環、光帶。(14)居軍:駐守之軍。 (15)見(現)而去:既現而速去。(16)後:此字衍。《天官書》無「後」字。疾:速也。(17)白虹:白色光帶。屈:曲也。(18)有者下:謂白虹出現的下方。(19)制勝:剋制對方而取勝。其食(1),食所不利;復生(2),生所利;不然,食盡為主位(3),以其直(值)及日所躥加日時(4),用名其國。(1)其食:指日食。(2)復生:日光復原。(3)食盡:日全食。為主位:占驗在君主。(4)值:當也。其值:日食所當之處。日所躔(chán):指太陽運行的度次,並據以確定分野。日時:日食之日期與時辰,並以其與分野對應。凡望雲氣(1),仰而望之,三四百里;平望,在桑榆上,千餘里,二千里;登高而望之,下屬(矚)地者居三千里(2)。雲氣有獸居上者,勝。(1)望雲氣:亦稱望氣。觀察雲氣,附會人事,預測吉凶。這是古代占卜法之一。(2)居:此字衍。《天官書》無「居」字。自華以南(1),氣下黑上赤。嵩高、三河之郊(2),氣正赤。常山以北(3),氣下黑上青。勃、碣、海、岱之間(4),氣皆黑。江、淮之間,氣皆白。(1)華:華山。(2)嵩高:即嵩山。三河:指河南、河東、河內三郡。(3)常山:恆山。(4)勃:勃海。碣:碣石山。岱:泰山。徒氣白(1)。土功氣黃(2)。車氣乍高乍下(3),往往而聚,騎氣卑而布(4)。卒氣摶(5)。前卑而後高者,疾;前方而後高者(6),銳;後銳而卑者,卻。其氣平者其行徐(7):前高後卑者,不止而反(返)。氣相遇者(8),卑勝高,銳勝方。氣來卑而循車道者,不過三四日,去之五六里見(現)(9)。氣來高七八尺者,不過五六日,去之十餘二十里見(現)。氣來高丈餘二丈者,不過三四十日,去之五六十里見(現)。(1)徒氣:預兆服役之氣。(2)土功氣:預兆興修工事之氣。(3)車氣:預兆車戰之氣。(4)騎氣:預兆騎戰之氣。(5)卒氣:預兆步卒戰爭之氣。摶(tuan):團聚。(6)方:平正。(7)徐:緩也;(8)遇:王念孫曰:「遇本作禹,禹讀為偶,謂兩氣相敵偶也:(偶、禺,古字通)《史記》作『遇』,《索隱》曰:『遇音偶,《漢書》作禺。』據此,則小司馬所見本正作『禹』。」(9)氣來卑而循車道者等句:意謂此氣出現的三四天內,在距離其五六里內所預兆的事件會出現。以下兩句類推。捎雲精(青)白者(1),其將悍,其士怯。其大根而前絕遠者(2),戰。精(青)白,其芒低者(3),戰勝;其前赤而卬(仰)者,戰不勝。陳(陣)雲如立垣(4)。杼雲類杼(5)。柚雲摶而湍(端)銳(6)。杓雲如繩者(7),居前竟夭(8),其半半天(9)。霓雲者,類斗旗故(10)。鉤雲句(勾)曲(11)。諸此雲見(現),以五色占。而澤摶密(12),其見(現)動人(13),乃有占;兵必起,合斗其直(值)(14)。(1)捎云:飄拂的雲。精:同「青」。(2)其大根:雲的粗大的基部。(3)芒:《天官書》作「前」。(4)陣云:狀似戰陣之雲。立垣:聳立的城垣。(5)杼(zhù)云:狀似織梭之雲。杼:織布之梭。(6)柚(zhú):通「軸」。杼柚。織機上用以繞經線的圓軸。而:「兩」之誤。《天官書》作「兩」。摶:團聚。(7)杓云:狀似杓子之雲。(8)竟天:謂整個天空。《天官書》作「亘天」。(9)半天:半個天空。(10)斗旗:戰鬥之旗。(11)鉤云:狀似鉤之雲。鉤:古代兵器。似劍而彎曲。(12)澤:謂雲氣潤澤。(13)動人:引人注意。(14)合斗其值:交戰其所。王朔所候(1),決於日旁。日旁雲氣,人主象(2)。皆如其形以占。(1)王朔:漢代人,擅長占候望氣。(2)人主象:君主的象徵。故北夷之氣如群畜穹閭(1),南夷之氣類舟船幡旗(2)。大水處,敗軍場,破國之虛(墟),下有積泉金寶(3),上皆有氣(4),不可不察。海旁蜃氣象樓台(5),廣野氣成宮闕然(6)。雲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7)。故候息耗者(8),人國邑,視封疆田疇之整治(9),城郭室屋門戶之潤澤(10),次至車服畜產精華(11)。實息者吉,虛耗者凶。(1)北夷:指北方民族。穹(qióng)閭:即穹廬。古代游牧民族的氈帳。(2)南夷:指南方民族。幡旗:直掛的長方形旗。此指帆。(3)下:謂地下。泉:古代錢幣曰泉。(4)上:天上。(5)蜃氣:蜃景。通稱「海市蜃樓」。(6)宮闕:指宮殿。成宮闕然:形成宮殿的樣子。此意謂廣野(實是沙漠地區)也有「海市蜃樓」景象。(7)雲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謂雲氣是其下山川形勢和人民氣質的積累與象徵。(8)息耗:謂盈虛消息。息:生長。耗,虛損。(9)封疆:疆域。田疇:耕種的田地。麻田曰疇。整治:謂劃界分明、田地耕種。(10)潤澤:整潔之意。(11)精華:精美。此指車服精美、牲畜肥壯。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郁紛紛(1),蕭索輪囷(2),是謂慶雲(3)。慶雲見(現),喜氣也。若霧非霧,衣冠不濡(4),見(現)則其城被(披)甲而趨。(1)鬱郁:繁盛貌。(2)蕭索:雲氣飄浮貌。輪囷(qún):高大貌。(3)慶云:五色雲。古代以為祥瑞之氣。(4)濡(rú):沾濕。夫雷電、霞虹、辟歷(霹靂)、夜明者(1),陽氣之動者也,春夏則發,秋冬則藏,故候書者亡(無)不司(伺)(2)。(1)夜明:即夜天光,夜空中呈現的暗弱瀰漫光輝。(2)候書者:候而書之者。伺:觀察。天開縣(懸)物(1),地動坼絕(2)。山崩及阤(3),川塞溪垘(4);水澹地長(5),澤竭見(現)象(6)。城郭門閭(7),潤息槁枯;宮廟廊第,人民所次(8)。謠俗車服(9),觀民飲食。五穀草木,觀其所屬(10)。倉府廄庫(11),四通之路。六畜禽獸(12),所產去就;(13)魚鱉鳥鼠,觀其所處(14)。鬼哭若呼,與人逢邏(15)。訛言,誠然。(1)懸物:懸現物象。(2)坼(chì)絕:斷裂。(3)阤(zhì):塌下。(4)垘(fú):填塞不通。(5)澹(dàn):波動。(6)竭:乾涸。(7)閭:里巷的大門。(8)次:居住。(9)謠俗:風俗。(10)屬(zhū):聚集。(11)府:儲藏財物之處。廄:馬棚。庫:儲藏兵器之處。(12)六畜:指馬、牛、羊、雞:犬、豕。(13)去就:去或留。(14)處:棲息。(15)_遌(è):遇。凡候歲美惡(1),謹候歲始。歲始或冬至日,產氣始萌(2)。臘明日(3),人眾卒歲(4),一會飲食(5),發陽氣,故曰初歲。正月旦(6),王者歲首;立春(7),四時之始也。四始者(8),候之日。(1)候歲美惡:占候年歲的吉凶。(2)產氣:生氣。(3)臘明日:臘祭(十二月八日)的第二天,古稱小歲,(4)卒歲:過年。(5)一會:共同聚會。(6)正月旦:正月初一。(7)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之始,也是一年之始。(8)四始:此指冬至日、臘明日、正月旦、立春。而漢魏鮮集臘明正月旦決八風(1)。風從南,大旱;西南,小旱;西方,有兵;西北。戎叔(菽)為(2),小雨(3),趣兵(4);北方,為中歲(5);東北,為上歲(6);東方,大水:東南,民有疾疫,歲態;故八風各與其沖對(7),課多者為勝(8)多勝少,久勝亟(9),疾勝徐。旦至食(10),為麥;食至日跌(11),為稷;跌至哺(12),為黍;晡至下哺(13),為叔(菽);下哺至日入(14),為麻。欲終日有雲(15),有風,有日,當其時(16),深而多實(17);亡(無)雲,有風日,當其時,淺而少實(18);有雲風,亡(無)日,當其時,深而少實;有日,亡(無)雲,不風,當其時者稼有敗(19)。如食頃(20),小敗;孰(熟)五斗米頃(21),大敗。風復起,有雲,其稼復起。各以其時用雲色占種所宜(22)。雨雪,寒,歲惡。(1)魏鮮:漢人姓名。占候者。臘明:臘明日。八風:八方之風。(2)戎菽:胡豆。為:成熟。(3)小雨:衍文。(4)趣(cù)兵:急促起兵。(5)中歲:中等年成。(6)上歲:豐收年成。(7)與其沖對:與所向之風相對。(8)課:考核。(9)亟:短暫。(10)旦:平旦:指寅時。食:食時。指辰時。(11)日跌:日蹉跌而下,已過午。《天官書》作「日昳(dié)」。指未時。 (12)晡(bū):晡時。指申時。(13)下晡:申時過後五刻。約今十八時過後,(14)日入:指酉時。 (15)終日:謂正月旦終一日(王先謙說)。(16)當其時:謂當三有(有雲、有風、有日)之時。(17)深:茂盛。實:指糧食。(18)淺:不茂盛,(19)稼:作物。敗:歉收。(20)食頃:吃一頓飯的時間。形容時間較短。(20)熟五斗米頃:煮熟五斗米的時間,形容時間較長。(22)種:指五穀中的每一種。是日光明(1),聽都邑人民之聲(2)。聲宮(3),則歲美,吉;商,有兵(4);徽,旱;羽,水;角,歲惡。(1)是日:指正丹初一。(2)都邑:都會,城鎮。聲:指音樂之聲。(3)宮:古樂五聲音階之一。五聲音階的次序是:宮、商、角、徵(zhǐ)、羽。(4)商,有兵:聲商,歲有兵。因上文而有所省略。下三句類推。或從正月旦比數雨(1)。率日食一升,至七升而極(2);過之,不佔。數至十二日,直(值)其月,占水旱。為其環域千里內占(3),即為天下候,竟正月(4)。月所離列宿(5),日、風、雲,占其國。然必察太歲所在。金(6),穰(7);水(8),毀;木(9),飢;火(10),旱。此其大經也。(1)比(bì):接連。數(shǔ):計算。(2)極:最高限度。孟康曰:「正月一日雨而民有一什之食,二日雨民有二升之食,如此至七日已來獻也。」(3)環域:周圍。(4)竟:自始至終。(5)離:經歷。(6)金:謂太歲在西方。金,指西方。(7)穰(ráng):豐收,(8)水:謂太歲在北方。(9)木:謂太歲在東方。 (10)火:謂太歲在南方。正月上甲(1),風從東方來,宜蠶;從西方來,若旦有黃雲,惡。(1)上甲:上旬的甲日。冬至短極,縣(懸)土炭(1),炭動(2),麋鹿解角(3),蘭根出(4),泉水踴(5),略以知日至(6),要決晷景(影、(7)。(1)懸土炭:冬至前三天,在平衡器的兩端分別懸掛上與炭,重量相等。一年四季空氣中變化不一的濕度對土與炭有程度不等的影響。冬至以後溫度逐漸增大,炭的重量隨之增加,平衡財向炭的一端傾斜;夏至以後,濕度逐漸減少,炭的重量隨之縮減,平衡器則向上的一端斜。(2)炭動:謂炭重量的變動。(3)麋鹿解角:糜鹿每年隨季解(脫落)角,而又生角。據傳。麋於冬至解角,鹿於夏至解角。(4)出:謂發芽。(5)踴:活躍。(6)日至:指冬至與夏至。古人認為日行赤道南北.於冬至運行到極南之處,於夏至運行到極北之處,故稱日至。(7)要:主要;關鍵之意。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1),百年中變,五百年大變,三大變一紀,三紀而大備(2),此其大數也(3)。(1)天運:自然的氣數。(2)大備:意謂完成變化周期。(3)大數:即天運之氣數。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1),日食三十六,彗墾三見(現),夜常星不見(現)(2);夜中星隕如雨者各一(3)。當是時,禍亂輒應,周室微弱,上下交怨,殺(弒)君三十六(4),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自是之後,眾暴寡(5),大並小(6)。秦、楚、吳、粵(越)(7),夷狄也,為強伯(霸)。田氏篡齊(8),三家分晉(9),並為戰國(10),爭於攻取,兵革遞起(11),城邑數屠(12),因以饑饉疾疫愁苦(13),臣主共憂患,其察機祥侯星氣尤急(14)。近世十二諸侯七國相王(15),言從(縱)橫者繼踵(16),而占天文者因時務論書傳(17),故其占驗鱗雜米鹽(18),亡(無)可錄者。(1)春秋:春秋時代。二百四十二年:據《春秋》,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2)常星:恆星。避漢文帝諱改恆為常;(3)夜中星隕如雨者各一:據《春秋》,春秋時隕星事兩次,一在魯庄公七年,一在魯僖公十六年。(4)殺,通「弒」。(5)暴:欺侮。(6)並:兼并。(7)秦、楚、吳、越:皆春秋時國名。因其不處於中原,故以「夷狄」視之。(8)田氏篡齊:齊國原為姜氏掌權,前391年田和篡齊而自立為君,前386年周天子正式承認田和為齊君。(9)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原為晉卿,前453年三家滅了知氏,瓜分晉國,晉君徒有虛名。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10)戰國:戰國時代。(11)兵革:兵器衣甲的總稱。引申指戰爭,遞起:迭起。(12)屠:謂殺害生命。(13)因:連接。動詞。(14)(jī)祥:祈求鬼神以致福。星氣:星象與雲氣。(15)十二諸侯:指春秋時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十二個諸侯國。七國:指戰國時齊、秦、楚、燕、趙、韓、魏七個諸侯強國,即「七雄」。相王(wàng):互相尊稱為王。(16)縱橫:戰國時合縱連橫的外交策略。繼踵:前後相接。(17)因:針對。時務:指當時的形勢。書傳:指占候之書。(18)鱗雜:像魚鱗一樣雜亂。米鹽:比喻細碎。周卒為秦所滅。始皇之時(1),十五年間彗星四見(現)(2),久者八十日,長或竟天。後秦遂以兵內兼六國(3),外攘四夷,死人如亂麻。又熒惑守心,及天市芒角,色赤如雞血。始皇既死,適(嫡)庶相殺,二世即位(4),殘骨肉(5),戮將相(6),太白再經天。因以張楚並興(7),兵相跆籍(8),秦遂以亡。(1)始皇:秦始皇嬴政。前247��前210年在位。(2)十五年:指秦統一後十五年(前221��前207)。(3)內兼六國:《天官書》作「滅六王」,較妥,六王,指韓王韓安、趙王趙遷、魏王魏假、楚王熊負芻、燕王姬喜、齊王田建(4)。二世:秦二世胡亥。前209��前207年在位。(5)殘骨肉:殘殺兄弟、宗族。(6)戳將相:指殺害李斯、蒙恬。(7)張楚:秦未陳勝起義,號稱「張楚」。(8)跆(tái)籍:踐踏。同「駘藉」。項羽救鉅(巨)鹿(1),枉矢西流(2),枉矢所觸,天下之所伐射,滅亡象也。物莫直於矢,今蛇行不能直而枉者(3),執矢者亦不正,以象項羽執政亂也。羽遂合從(縱)(4),坑秦人(5),屠咸陽(6)。凡枉矢之流,以亂伐亂也。(1)項羽:本書有傳。巨鹿:縣名。在今河北平鄉縣西南,(2)枉矢:星名。類似流星。(3)蛇行:蜿蜒曲折地前行。枉:曲也。(4)合縱:謂聯合許多勢力。(5)坑:活埋。項羽於巨鹿之戰後,在新安坑秦卒四十萬。(6)咸陽:秦都。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北。漢元年十月(1),五星聚於東井(2),以歷推之,從歲星也。此高皇帝受命之符也。故客謂張耳曰:「東井秦地,漢王人秦,五星從歲星聚,當以義取天下。」秦王子嬰降於枳道(3),漢王以屬(囑)吏(4),寶器婦女亡(無)所取,閉宮封門,還軍次於霸上(5),以候諸侯(6)。與秦民約法三章(7),民亡(無)不歸心者,可謂能行義矣,天之所予也。五年遂定天下,即帝位。此明歲星之崇義,東井為秦之地明效也。(1)漢元年:前206年。 (2)五星聚:我國古代用以表示五星(金、木、水、火、土)同時並現於天空一方的現象,據後人推算,漢元年十月無五星聚於東井之可能性。漢人所說,可能是欲神其事,而假言天象。(3)枳道:地名。在今西安市東北。(4)屬(zhǔ):通「囑」。囑吏:委託於官吏。(5)霸上:地名。在今西安市東南。(6)候:等待。(7)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三年秋(1),大自出西,方,有光幾中(2),乍北乍南,過期乃入。辰星出四孟(3)。是時,項羽為楚玉,而漢已定三秦(4),與相距(拒)滎陽(5)。太白出西方,有光幾中,是秦地戰將勝,而漢國將興也。辰星出四孟,易主之表也(6)。後二年,漢滅楚。(1)(漢高帝)三年:前204年。 (2)幾中:近逾身(晉灼說)。(3)出:出現。四孟:指每季的第一個月,即正月、四月、七月、十月。韋昭曰:「法當出四仲,出四孟,為易主之象也。」四仲,指每季的第二個月,即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4)三秦:項羽分封的雍、塞、翟三王國。在今關中地區。(5)滎陽:縣名。在今河南滎陽東北。(6)表:象徵。七年,(1)月暈(2),圍參、畢七重(3)。占曰:「畢、昂間,大街也;街北,胡也;街南,中國也。昂為匈奴,參為趙(4),畢為邊兵。」是歲高皇帝自將兵擊匈奴,至平城(5),為冒頓單于所圍(6),七日乃解。(1)(漢高帝)七年:前200年。(2)月暈:環繞月亮的光氣。(3)重(chóng):層。(4)參為趙:謂參為趙(原趙國)之分野。(5)平城:縣名。在今山西大同市東北。(6)冒頓(mòdú)單于:漢初時匈奴的君主。十二年春(1),熒惑守心(2)。四月,宮車晏駕(3)。(1)(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2)熒惑守心:李奇曰:「心為天王。」(3)宮車晏駕:皇帝死之諱稱。孝惠二年(1),天開東北,廣十餘丈,長二十餘丈。地動(2),陰有餘(3);天裂,陽不足;皆下盛強將害上之變也。其後有呂氏之亂(4)。(1)孝惠二年:前193年。(2)地動:地震。(3)陰有餘:謂有小的餘震。(4)呂氏之亂:即諸呂(呂產、呂祿等)之亂。孝文後二年正月壬寅(1),天欃夕出西南。占曰:「為兵喪亂」其六年十一月(2),匈奴入上邵、雲中(3),漢起三軍以衛京師(4)。其四月乙已(5),水、木、火三合於東井。占曰:「外內有兵與喪,改立王公。東井秦也。」八月,天狗下樑野(6),是歲誅反者周殷長安市。其七年六月(7),文帝崩。其十一月戊戌(8),上、水合於危。占曰:「為雍沮,所當之國不可舉事用兵,必受其殃。一曰將覆軍。危,齊也(9)。」其七月,火東行,行畢陽(10),環畢東北,出而西,逆行至昂,即南乃東行。占曰:「為喪死寇亂。畢、昂、趙也(11)。」(1)孝文後二年:前162年。正月癸酉:正月庚子朔,無癸酉。(2)其六年:指孝文後六年(前158)。(3)上郡、雲中:皆郡名。(4)京師:指長安。(5)四月乙已:四月一日。(6)天狗:星名。梁:漢代王國名。在今河南省東部。(7)其七年:指文帝後七年(前157)。(8)十一月戊戌:十一月十六日。(9)危,齊也:謂危宿當齊(原齊國)之分野。(10)畢陽:天街之南。(11)畢、昂,趙也:謂畢宿、危宿當趙之分野。趙:漢代王國名。孝景元年正月癸酉(1),金、水合於婆女。占曰:「為變謀,為兵憂。婺女,粵(越)也,又為齊(2)。」其六月乙丑(3),金、木、水三合於張。占曰:「外內有兵與喪,改立王公。張,周地(4),今之河南也(5),又為楚。」其二年七月丙子(6),火與水晨出東方。因守斗。占曰:「其國絕祀。」至其十二月,水、火合於斗、占曰:「為淬,不可舉事用兵,必受其殃。」一曰:「為北軍(7),用兵舉事大敗。斗,吳也,又為粵(越)。」是歲彗星出西南。其三月,立六皇子為王,王淮陽、汝南、河間、臨江、長沙、廣川(8)。其三年(9),吳、楚、膠西、膠東、淄川、濟南、趙七國反(10)。吳、楚兵先至攻梁,膠西、膠東、淄川三國攻圍齊。漢遣大將軍周亞夫等戍止河南(11),以候吳楚之敝,遂敗之。吳王亡走粵(越)(12), 粵(越)攻而殺之:平陽侯敗三國之師於齊(13),咸伏其辜,齊王自殺。漢兵以水攻趙城,城壞,王自殺。六月,立皇子二人、楚元王子一人為王,王膠西、中山、楚。徒濟北為臨川王,淮陽為魯王;汝南為江都王。七月,兵罷。天狗下,佔為:「破軍殺將。狗又守御類也,天狗所降,以戒守御。」吳、楚攻梁,梁堅城守,遂伏屍流血其下(14)。(1)孝景元年:前156年。正月癸酉:正月九日。(2)婺女,粵也,又為齊:謂女宿當越之分野,又為齊之分野。下類推。(3)七月乙丑:七月三日。(4)張·周地:渭張宿乃周之分野。(5)今:漢代。河南:郡名。治洛陽(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6)其二年:孝景二年(前155)。七月丙子:七月丁亥朔,無丙子。王先謙曰,「七月」乃「十月」之訛。十月丙子,十月十六日。(7)北軍:失敗之軍。(8)淮陽、汝南、河間、臨江、長沙、廣川:景帝二年三月所立的六個王國名。(9)其三年:孝景三年(前154)。(10)七國:此七國,皆漢代諸侯王國。(11)周亞夫:周勃之子。本書卷四十有傳。戍止:軍隊駐守。(12)亡走:逃奔。越:指東匝。參考本書《兩越傳》。(13)平陽侯:曹奇。此時擊齊者為將軍欒布。平陽侯曹奇為欒布之副將。(14)伏屍:倒於地之屍體。三年(1),填(鎮)星在婁,幾入,還居奎。奎,魯也。占曰:「其國得地為得填(鎮)。」是歲魯為國(2)。(1)三年:即孝景三年。(2)魯:漢代王國名。四年七月癸未(1),火入東井;行陰(2),又以九月已未入輿鬼(3),戊寅出(4)。占曰:「為誅罰,又為人災。」後二年,有栗氏事(5)」。其後未央東闕災(6)。(1)(孝景)四年:前153年。七月癸未:七月九日。(2)行陰:謂黃道之北。(3)九月己未:九月甲戌朔,無己未。(4)戊寅:(九月)五日。(5)栗氏事:景帝栗後事件。見本書《外戚傳》。(6)未央:宮殿名。中元年(1),填(鎮)星當在觜觿、參,去居東井。占曰:「亡地,不乃有女憂。」其三年正月丁亥(2),金、木合於觜觿,為白衣之會。三月丁酉(3),彗星夜見(現)西北,色白,長丈,在觜觿,且去益小(4),十五日不見。占曰:「必有破國亂君,伏死其辜。觜觿,梁也。」其五月甲午(5),金、木俱在東井。戊戌(6),金去木留,守之二十日。占曰:「傷成於戊(鉞)(7)。木為諸侯,誅將行於諸侯也。」其六月壬戌(8),蓬星見西南,在房南,去房可二丈,大如二斗器,色白;癸亥(9),在心東北,可長丈所;甲子(10),在尾北,可六丈;丁卯(11),在箕北,近漢,稍小,且去時,大如桃。壬申去(12),凡十日(13)。占曰:「蓬星出,必有亂臣。房、心間,天子宮也。是時梁王欲為漢嗣,使人殺漢爭(諍)臣袁盎(14)。漢按誅梁大臣,斧戊(鉞)用。梁王恐懼,布車入關,伏斧戊(鉞)謝罪(15),然後得免。(1)中元年:前149年。(2)其三年:即孝景中三年(前147)。王念孫曰:「中三年在下文,則此『三年』當作『二年』。」中華書局點校本采王氏說。實誤。此上文有「其三年,又「三年」;而此句中「正月丁亥」,乃景帝中三年正月十五日,中二年正月己酉朔,無丁亥。(3)三月丁酉:(中三年)三月二十六日。(4)且:將也。(5)五月甲午:(中三年)五月二十四日。 (6)戊戌:(五月)二十八日。(7)戊(yuè):「鉞」的本字。大斧。(8)六月壬戍:(中三年)六月二十二日。(9)癸亥:(六月)二十二日。 (10)甲子:(六月)二十四日。(11)丁卯:(六月)二十七日。(12)壬申:(七月)三日。(13)凡十日:自壬戌至壬申。(14)爭(諍)臣:直諫之臣。袁盎:本書卷四十九有傳。(15)伏斧戊(戊)謝罪:伏於斧戊下,表示罪該誅死,實求赦免。中三年十一月庚午夕,金、火合於虛,相去一寸(1)。占曰:「為鑠,為喪。虛,齊也。」(1)中三年十一庚午夕等句:此條不見於《景紀》。《景紀》只書中三年九月「有星孛於西北」。此文「金、火合於虛」,是否與「星孛於西北」有一定關係?此文「十二月庚午」是否「九月庚午」之誤?中三年十一月甲戌朔,無庚午;而九月甲子朔,庚午乃七日。且上段已言及中三年正月、六月,此文言九月似是,言「十一月」則時間顛倒了(是時以十月為歲首)。四年四月丙申(1),金、木合於東井。占曰:「為白衣之會。井,秦也。」其五年四月乙已(2),水、火合於參。占曰:「國不吉。參,梁也。」其六年四月(3),梁孝王死。五月,城陽王、濟陰王死。六月,成陽公主死。出入三月,天子四衣白(4),臨邸第(5)。(1)四年:即孝景中四年(前146)。四月丙申:四月初一。(2)其五年:孝景中五年(前145)。四月乙已:四月十六日。(3)其六年:孝景中六年(前144), (4)四衣白:四次穿喪服。(5)臨邸第:親至(喪者)住宅弔喪。後元年五月壬午(1),火、金合於輿鬼之東北,不至柳,出輿鬼北可五寸。占曰:「為鑠,有喪。輿鬼,秦也。」丙戌(2),地大動(3),鈴鈴然(4),民大疫死,棺貴(5),至秋止。(1)後元年:孝景後元年(前143)。五月壬午:五月五日。(2)丙戌:(五月)九日。(3)地大動:大地震。(4)鈴鈴:聲也。形容地震之聲。(5)棺貴:棺材價格高昂。(6)秋止:謂餘震到秋天才停止。孝武建元三年三月(1),有星孛於注、張(2),歷太微,干紫宮,至於天漢。《春秋》、星孛於北斗,齊、宋、晉之君皆將死亂(3)。」今星孛歷五宿,其後濟東、膠西、江都王皆坐法削黜自殺,淮陽、衡山謀反而誅。(1)建元三年:前138年。(2)註:柳宿。南方七宿之第三宿。(3)《春秋》等句:引文見《左傳》文公十四年載周內史叔服語。三年四月,有星孛於天紀(1),至織女。占曰:「織女有女變,天紀為地震。」至四年十月而地動,其後陳皇后廢(2)。(1)天紀:星官名。屬天市垣,共九星。(2)陳皇后:武帝陳後。本書《外戚傳》有傳。六年(1),熒惑守輿鬼。占曰:「為火變,有喪。」是歲高園有火災(2),竇太后崩(3)。(1)(建元)六年:前135年。(2)高園:漢高帝陵。 (3)竇太后:文帝竇後,本書《外戚傳》有傳。元光元年六月(1),客星見於房。占曰:「為兵起。」其二年十一月,單幹將十萬騎人武州(2),漢遣兵三十餘萬以待之。(1)元光元年:前134年。(2)單于:匈奴之君主。武州:縣名。今山西左雲縣。元光中(1),天星盡搖,上以問候星者。對曰:「星搖者,民勞也。」後伐四夷,百姓勞於兵革(2)。(1)元光: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前134��前129)。(2)兵革:指戰爭。元鼎五年(1),太白入於天苑(2),占曰:「將以馬起兵也。」一曰:「馬將以軍而死耗」,其後以天馬故誅大宛(3),馬大死於軍。(1)元鼎五年:前112年。(2)天苑:星官名。屬室宿,一星。(3)天馬:大宛出產的汗血馬。大宛(yuān):西域國名。元鼎中(1),熒惑守南斗。占曰:「熒惑所守,為亂賊喪兵;守之久,其國絕祀。南斗,越分也(2)。」其後越相呂嘉殺其王及太后,漢兵誅之,滅其國。(1)元鼎: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前116��前111)。(2)越分:越之分野。(3)漢誅南越事,詳見本書《兩越傳》。元封中(1);星孛於河戍(2),占曰:「南戍為越門(3),北戍為胡門(4)。」其後漢兵擊拔朝鮮(5),以為樂浪、玄菟郡(6)。朝鮮在海中,越之象也;居北方,胡之域也。(1)元封: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前110��前105)。(2)河戍:星名。指南河星、北河星。(3)南戍:即南河(星官名,屬井宿,共三星)。(4)北戍:即北河(星官名,屬井宿,共三星)(5)擊拔:攻克。朝鮮:古族名,古國名。本書卷九十五有傳。(6)樂浪、玄菟:漢代兩郡名。太初中(1),星孛於招搖。《星傳》曰:「客星守招搖,蠻夷有亂,民死君。」其後漢兵擊大宛,斬其王。招搖,遠夷之分也。(1)太初:漢武帝年號,共四年(前104��前101)。孝昭始元中(1),漢宦者梁成恢及燕王候星者吳莫如見蓬星出西方天市東門(2),行過河鼓,入營室中。恢曰:「蓬星出六十日,不出三年,下有亂臣戮死於市。」後太白出西方,下行一舍,復上行二舍而下去。太白主兵,上復下,將有戮死者。後太白出東方,入咸池。東下入東井。人臣不忠,有謀上者。後太白入太微西藩第一星,北出東藩第一星,北東下去。太微者,天廷也,太白行其中,宮門當閉,大將被(披)甲兵,邪臣伏誅。熒惑在婁,逆行至奎,法曰「當有兵」。後太白人昴。莫如曰:「蓬星出西方,當有大臣戮死者。太白星入東井、太微廷,出東門,漢有死將。」後熒惑出東方,守太白。兵當起,主人不勝。後流星下燕萬載宮極(3),東去,法曰「國恐,有誅」。其後左將軍桀、票(驃)騎將軍安與長公主、燕刺王謀亂(4),咸伏其辜。兵誅烏桓(5)。(1)始元:漢昭帝年號,共六年。(前86��前81)。(2)梁成恢:姓梁成,名恢。燕王:劉旦。武帝之子。本書《武五子傳》有傳。吳莫如:吳姓。漢人以莫如為通常之命名(陳直說)。(3)萬載宮:燕王國宮殿名。極:屋頂。(4)桀:上官桀。安:上官安。長公主:武帝之長女(鄂邑蓋長公主)。燕刺王:劉旦。(5)烏桓:古代東北方族名,古國名。元鳳四年九月(1),客星在紫宮中斗樞極間(2),占曰:「為兵。」其五年六月,發三輔郡國少年詣北軍(3)。五年四月,燭星見奎、婁間。占曰「有土功;胡人死,邊城和。」其六年正月,築遼東、玄菟城(4)。二月,度遼將軍范明友擊烏桓還。(1)元鳳四年:前77年。(2)斗:此字疑衍。王念孫曰:「『樞』上本無『斗』字。樞,左右樞也。極,北極也。北極五星在紫宮中,而左樞、右樞為紫宮前門,故曰『在紫宮中樞間』。後人以樞為北斗第一星,故加『斗』字。不知北斗在紫宮外,不得言『紫宮中斗樞極間』也。《占經·客星占》引此無『斗』字。」(3)三輔:京兆尹、右扶風、左馮翊。北軍:漢代守衛京師的屯衛兵。以屯守長安城內北部,故稱。(4)遼東、玄菟:皆漢代郡名。元平元年正月庚子(1),日出時有黑雲,狀如風亂鬊(2),轉出西北,東南行,轉而西,有頃亡(3)。占曰:「有雲如眾風,是謂風師,法有大兵。」其後兵起烏孫(4),五將征匈奴。(1)元平元年:前74年。正月庚子:正月二日。(2)鬊(shùn):亂髮。(3)有頃:一會兒。(4)烏孫:西域國名。二月甲申(1),晨有大星如月,有眾星隨而西行。乙酉(2),牂雲如狗,赤色,長尾三枚,夾漢西行。大星如月,大臣之象,眾星隨之,眾皆隨從也。天文以東行為順,西行為逆,此大臣欲行權以安社稷。占曰:「太白散為天狗(3),為卒起(4)。卒起見(現),禍無時,臣運柄。牂云為亂君。」到其四月,昌邑王賀行淫辟(僻)(5),立二十七日,大將軍霍光白皇太后廢賀(6)。(1)二月甲申:二月十七日。(2)乙酉:(二月)十八日。(3)天狗:星名。(4)卒起:星名。(5)昌邑王賀:本書《武五子傳》附其傳。(6)霍光:本書有其傳。白:報告。三月丙戌(1),流星出翼、軫東北,干太微,入紫宮。始出小,且入大,有光。入有頃,聲如雷,三鳴止。占曰:「流星人紫宮,天下大凶。」其四月癸未(2),宮車晏駕。(1)三月丙戌:三月戊戌朔。無丙戌。(2)四月癸未:四月十七日。孝宣本始元年四月壬戌甲夜(1),辰星與參出西方。其二年七月辛亥夕(2),辰星與翼出,皆為蚤(早)。占曰:「大臣誅。」其後熒惑守房之鉤鈐(3)。鉤鈐,天子之御也。占曰:「不太僕(4),則奉車(5),不黜即死也。房、心,天子宮也。房為將相;心為子屬也。其地宋,今楚彭城也(6)。四年七月甲辰(7),辰星在翼,月犯之。占曰:「兵起,上卿死將相也。」是日,熒惑入輿鬼天質(8)。占曰:「大臣有誅者,名曰天敗在大人之側。」(1)本始元年:前73年。四月壬戌:四月二日。甲夜:初更時候。(2)七月辛亥:七月申寅朔,無辛亥。(3)鉤鈐:星官名。屬房宿,為房宿的輔官,共兩星。(4)太僕:官名。漢九卿之一,掌皇帝的輿馬和馬政。(5)奉車:官名。即奉車都尉,掌皇帝乘輿馬。(6)彭城:縣名。今江蘇徐州。(7)四年:即本始四年(前70)。七月甲辰:七月二日。(8)天質:星名。地節元年正月戊午乙夜(1),月食熒惑(2),熒惑在角、亢。占曰:「憂在宮中,非賊而盜也。有內亂,讒臣在旁。」其辛酉(3),熒惑入氐中。氐,天子之宮,熒惑人之,有賊臣。其六月戊戌甲夜(4),客星又居左右角間,東南指,長可二尺,色白。占曰:「有奸人在宮廷間。」其丙寅(5),又有客星見貫索東北。南行,至七月癸酉夜入天市(6),芒炎(焰)東南指,其色白。占曰:「有戮卿。」一曰:「有戮王。期皆一年,遠二年(7)。」是時,楚王延壽謀逆自殺。四年(8),放大將軍霍光夫人顯、將軍霍禹、范明友、奉車霍山及諸昆弟賓婚為侍中、諸曹、九卿、郡守皆謀反,咸服其辜(9)。(1)地節元年:前69年。正月戊午:正月十九日。乙夜:二更時候。(2)月食熒惑:月遮掩熒惑(火星)。(3)辛酉:二十二日。(4)六月戊戌:六月二日。(5)丙寅:三十日。(6)七月癸酉:七月七日。(7)遠二年:謂遠者二年。(8)四年:即地節四年(前66)。(9)(霍氏)謀反:事見本書《霍光傳》。黃龍元年三月(1),客星居王梁東北可九尺(2),長丈余,西指,出閣道間,至紫宮。其十二月,宮車晏駕。(1)黃龍元年:前49年。(2)王梁:即王良星。元帝初元元年四月(1),客星大如瓜,色青白,在南斗第二星東可四尺。占曰:「為水飢」。其五月,勃海水大溢。六月,關東大飢,民多餓死,琅邪郡人相食(2)。(1)初元元年:前48年。(2)琅邪郡:郡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二年五月(1),客星見昂分,居捲舌東可五尺(2),青白色,炎(焰)長三寸。占曰:「天下有妄言者。」其十二且,鉅(巨)鹿都尉謝君男詐為神人(3),論死,父免官。(1)二年:即初元二年(前47)。(2)捲舌:星官名。屬昴宿,共六星。今屬英仙座。(3)巨鹿:郡名。治巨鹿(在今河北平鄉縣西南)。都尉:官名,掌郡軍事。謝君男:謝君之子。五年四月(1),彗星出西北,赤黃色,長八尺所,後數日長丈余,東北指,在參分。後二歲余,西羌反(2)。(1)五年:即初元五年(前44)。(2)羌:古族名。活動於西方,故稱西羌。孝成建始元年九月戊子(1),有流星出文昌(2),色白,光燭地,長可四丈,大一圍(3),動搖如龍蛇形。有頃,長可五六丈,大四圍所(許)(4),屈折委曲,貫紫宮西,在斗西北子亥間。後屈如環,北方不合,留一刻所(許)。占曰:「文昌為上將貴相。」是時帝舅王鳳為大將軍(5),其後宣帝勇子王商為丞相(6),皆貴重任政。鳳妒商,譖而罷之。商自殺,親屬皆廢黜。(1)建始元年:前32年。九月戊子:九月二十八日。(2)文昌:星官名。屬紫微垣,共六星。今屬大熊座。(3)大一圍:粗約一抱。(4)所:通「許」。約計之辭。(5)王鳳:元後王政君之弟。《元後傳》載其事。(6)王商:元後王政君之侄。《元後傳》載其事。四年七月(1),熒惑逾歲星(2),居其東北半寸所(許)如連李(3)。時歲星在關星西四尺所(許)(4),熒惑初從畢口大星東東北往,數日至,往疾去遲。占曰:「熒惑與歲星斗,有病君飢歲。」至河平元年三月(5),旱,傷麥,民食榆皮。二年十二月壬申(6),太皇太后避時昆明東觀(7)。(1)四年:即建始四年(前29)。(2)逾(yú):逾越。(3)連李:即連理。(4)關星:星名。屬畢宿,一星。今屬金牛座,(5)河平元年:前28年。(6)二年:河平二年(前27)。十二月壬申:十二月十二日。(7)太皇太后:指鄧成王太后。避時:避與熒惑觸之時,因其佔有病君之故。昆明:池名。十一月乙卯(1),月食填(鎮)星,星不見(現),時在輿鬼西北八九尺所(許)。占曰:「月食填(鎮)星,流民千里。」河平元年三月(2),流民入函谷關(3)。(1)(四年)十一月乙卯:十一月十三日。(2)河平元年:前28年。(3)函谷關:關名。在今河南新安東。河平二年十月下旬(1),填(鎮)星在東井軒轅南端大星尺余,歲星在西北尺所(許),熒惑在其西北二尺所(許),皆從酋方來。填(鎮)星貫輿鬼,先到歲星次,熒惑亦貫輿鬼。十一月上旬,歲星、熒惑西去填(鎮)星,皆西北逆行。占曰:「三星若合,是謂驚位,是謂絕行,外內有兵與喪,改立王公。」其十一月丁巳(2),夜郎王歆大逆不道(3),牂柯太守立捕殺歆(4)。三年九月甲戌(5),東郡庄平男子侯母辟兄弟五人群黨為盜(6),攻燔官寺,縛縣長吏,盜取印緩,自稱將軍。三月辛卯(7),左將軍千秋卒(8),右將軍史丹為左將軍(9)。四年四月戊申(10)。梁王賀薨。(1)河平二年:前27年。(2)十一月丁巳:十一月二十七日。(3)夜郎王歆:西南地區夜郎國王,名歆。(4)牂柯:郡名。治故且蘭(在今貴州貴定東北)。太守:郡長官。立:名立,字少興,姓陳。官不韋令,連然長,金城司馬,牂柯太守,終於天水太守。(陳直說)(5)三年:河平三年(前26)。九月甲戌:九月十九日。(6)東郡:郡名。治濮陽(在今河南濮陽西南)。庄:「茌」之誤。茌平:縣名。在今山東茌平西南。(7)三月辛卯:三月三日。(8)千秋:戈陽侯任千秋。見《百官表》。(9)史丹:本書卷八十二有其傳。(10)四年:河平四年(前25)。四月戊申:四月二十六日。陽朔元年七月壬子(1),月犯心星。占曰:「其國有憂,若有大喪。房、心為宋,今楚地(2)。」十一月辛未(3),楚王友薨。(1)陽朔元年:前24年。七月七日。(2)今楚地:漢代楚王國之地。在今江蘇徐州市一帶,(3)十一月辛未:十一月二十八日。四年閏四月庚午(1),飛星大如缶(2),出西南,入斗下。占曰:「漢使匈奴。」明年,鴻嘉元年正月(3),匈奴單于雕陶莫皋死。五月甲午(4),遣中郎將楊興使吊(5)。(1)四年:陽朔四年(前21)。閏月庚午:閏十二月十五日。(2)缶(fǒu):小口大肚的瓦器。(3)鴻嘉元年:前20年。(4)五月甲午:五月十二日。(5)使吊:出使弔喪。永始二年二月癸未夜(1),東方有赤色(2),大三四圍,長二三丈,索索如樹(3),南方有大四五圍(4),下行十餘丈,皆不至地滅。占曰:「東方客之變氣,狀如樹木,以此知四方欲動者。」明年十二月己卯(5),尉氏男子樊並等謀反(6),賊殺陳留太守嚴普及吏民(7),出囚徒(8),取庫兵(9),劫略令丞(10),自稱將軍,皆誅死。庚子(11),山陽鐵官亡徒蘇令等殺傷吏民(12),篡出囚徒(13),取庫兵,聚黨數百人為大賊,逾年經歷郡國四十餘(14)。一日有兩氣同時起,並見(現);而並、令等同月俱發也。(1)永始二年:前15年。二月癸未:二月二十八日。(2)有赤色:當作「有赤白氣」(王念孫)說。(3)索索:猶「瑟瑟」。象聲辭。(4)有:其下脫一「氣」字(王念孫說)。(5)明年:指永始三年(前14)。十二月己卯:十二月五日。(6)尉氏:縣名。今河南尉氏。樊並:起義首領。(7)陳留:郡名。治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8)出囚徒:釋放囚禁的奴隸。(9)兵:武器。(10)令、丞:官名。縣之官吏。(11)庚子:(十二月)二十六日。(12)山陽:縣名。在今河南焦作市東。鐵官:官名。掌冶鐵與製造鐵器。鐵官亡徒:鐵官屬下的逃亡奴隸。蘇令:起義首領。(13)篡出囚徒:(從牢獄中)劫出拘禁的奴隸。(14)逾年:過了年。即到了第二年。元延元年四月丁酉日時(1),天晴晏(2),殷殷如雷聲(3),有流星頭大如缶,長十餘丈,皎然赤白色(4),從日下東南去。四面或大如盂,或如雞子,耀耀如雨下(5),至昏止(6)。郡國皆言星隕。《春秋》星隕如雨為王者失勢諸侯起伯(霸)之異也。其後王莽遂顓(專)國柄(7)。王氏之興萌於成帝時,是以有星隕之變。後莽遂篡國。(1)元延元年:前12年。四月丁酉:四月初一。日:申時,午後四時左右。也作「日晡」。(2)晴晏:晴朗無雲。(3)殷殷(yǐnyǐn):震動聲。(4)皎然:明亮貌。(5)耀耀:閃爍貌。 (6)昏:黃昏。(7)專國柄:掌握國家大權。綏和元年正月辛未(1),有流星從東南入北斗,長數十丈,二刻所(許)息(2),占曰:「大臣有系者。」其年十一月庚子(3),定陵侯淳于長坐執左道下獄死(4)。(1)綏和元年:前8年。正月辛未:正月丙子朔,無辛未。(2)二刻:半小時。(3)十一月庚子:十一月三十日。(4)左道:邪道:妖術。二年春(1),熒惑守心。二月乙丑(2),丞相翟方進欲塞災異(3),自殺。三月丙戌(4),宮車晏駕。(1)二年:綏和二年(前7)。(2)乙丑:二十六日。《成紀》、《百官表》俱作「壬子(十三日)」。(3)翟方進:本書卷八十四有其傳。塞:補救。(4)三月丙戌:三月十八日。哀帝建平元年正月丁未日出時(1),有著天白氣(2)。廣如一匹布,長十餘丈,西南行,喧如雷,西南行一刻而止(3);名曰天狗。傳曰:「言之不從,則有犬禍詩妖。」到其四年正月、二月、三月(4),民相驚動,喧嘩奔走,傳行詔籌祠西王母(5),又曰「從(縱)目人當來(6)。十二月(7),白氣出西南,從地上至天,出參下,貫天廁(8),廣如一疋布,長十餘丈,十餘日去。占曰:「天子有陰病。」其三年十一月壬子(9),太皇太后詔曰(10):「皇帝寬仁孝順,奉承聖緒(11),靡有解(懈)怠,而久病未瘳(12)。夙夜惟思(13),殆繼體之君不宜改作(14)。《春秋》大復古(15),其復甘泉泰畤、汾陰后土如故(16)。」(1)建平元年:前6年。正月丁未:正月十四日。(2)著:附著。(3)西南行:此三字涉上文而衍(王念孫說)。一刻:十五分鐘。「而」乃「所」之誤(王念孫說)。(4)其四年:建平四年(前3)。(5)祠:祭祀。西王母:傳說中的神母。(6)縱目人:謂妖(葉德輝說)。(7)十二月:此指建平元年十二月。(8)天廁:星名。(9)其三年:建平三年(前4)。十一月壬子:十一月五日。(10)太皇太后:指元後王政君。(11)聖緒:皇帝的世系。(12)瘳(chōu):病癒。(13)鳳夜惟思:朝夕深思。(14)殆:大概。繼體:繼承帝位。改作:謂改制。(15)大:注重。(16)甘泉:山名,宮名。在今陝西淳化西南。泰畤:天帝祠。汾陰:縣名。在今山西萬榮西南。后土:地神祠。二年二月(1),彗星出牽牛七十餘日。傳曰:「彗所以除舊布新也。牽牛,日、月、五星所從起,曆數之元,三正之始(2)。彗而出之,改更之象也。其出久者,為其事大也。」其六月甲子(3),夏賀良等建言當改元易號,增漏刻(4)。詔書改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將元年(5),號曰陳聖劉太平皇帝,刻漏以百二十為度(6)。八月丁巳(7),悉復蠲除之,賀良及黨與皆伏誅流放。其後卒有王莽篡國之禍。(1)二年:建平二年(前5)。(2)三正:曆元建子、建丑、建寅。夏代建寅,以農曆正月一日為歲始,殷代建丑,以十二月為歲始,周代建子,以十一月一日為歲始。(3)六月甲子:六月九日。(4)漏刻:古代計時器。即漏壺。壺部件上刻符號以表時刻,晝夜百刻,故稱漏刻。每刻為今14.4分鐘。(5)元將:此二字不宜去;否則,「太初」與武帝年號相同。(6)刻漏以百二十為度:每晝夜百二十刻,每刻為今12分鐘。(7)八月丁已:八月三日。(8)蠲(juān)除:免除。元壽元年十一月(1),歲星入太微,逆行千右執法(2)。占曰:「大臣有憂,執法音誅,若有罪。」二年十月戊寅(3),高安侯董賢免大司馬位(4),歸第自殺。(1)元壽元年:前2年。(2)右執法:星官名。屬太微垣,一星,即室女座B星。(3)二年:元壽二年(前1)。十月戊寅:十月辛卯朔,無戊寅。 (4)董賢:本書《佞幸傳》有其傳。
推薦閱讀:

天文略述
二十五史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九志一  天文志
太陽系來自於超新星爆炸,那麼為什麼現在太陽系主要質量還是氫氦等輕元素?
如果一台超級計算機模擬宇宙大爆炸,會不會出現恆星和行星,會不會出現人類?

TAG: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