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VS.外向,效率誰更高?
我們得承認,每個人多少有點內向,也多少有點外向。如果我們能充分發揮這兩種特質,工作就會更有效率。
「內向者」和「外向者」這兩個詞如此流行,這還得歸功於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他表示:「純粹的內向者,或是外向者其實並不存在,要找的話只能到精神病院去找。」 這個觀點也許不錯,但如果你跟與你性格互補者(或者說是相反者)共事、交友或談戀愛,你會覺得對方簡直就是瘋子。
你有這種感覺是因為:我們習慣於把自己的經歷投影在他人身上,想像他們對世界的看法跟自己一樣。這種思維很奇怪,也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喜歡僱傭跟自己類似的員工。因此,倘若我們想跟性格相反的人打好交道,我們需要了解他們的內心。
內向外向的定義
貝拉·貝絲·庫帕(BelleBeth Cooper)表示:「內向」和「外向」的定義跟我們想像中的不太一樣。我們通常會認為:
內向就是指你有多害羞。
外向就是指你有多活潑。
庫帕指出,跟上述想法不同,內向外向的衡量指標應該是你獲取精力的來源:
內向者(或有內向傾向的人)習慣在獨處中重獲精力。跟其他人長時間待在一起,尤其是一大群人,他們就會失去精力。
外向者則會從其他人身上獲取精力。如果獨處時間過長,他們就會覺得自己的精力在慢慢流失。他們在社交活動中獲得精力。
然而,人類不是「非1則0」的二進位生物,內向跟外向之間存在著漸變。跟指示性取向的金賽量表(Kinsey scale)一樣,在內外向問題上,大部分人都會落在一個漸變的頻譜之上。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都是既外向又內向的中向性格者。
敏感度和效率
蘇珊·凱恩(SusanCain)在《Quiet》雜誌上提到,如果你向內向者的舌頭上擠檸檬汁,他們會比外向者更享受。
內向者對於刺激物的反應更敏感,因此他們無需像外向者那樣去收集刺激。太多的刺激(尤其是來自社交活動的刺激)會讓他們精疲力竭,最終工作效率下降。
我們已多次強調,管理工作效率其實就是管理自己的精力。因此,你需要找准自己在「性格量表」上的位置,注意如何才能讓自己重獲精力。話說回來,一個人究竟屬於內向還是外向,這其實也有點模稜兩可。
內向外向與合作
凱洛管理學院(KelloggSchool of Management)教授利·湯普森(Leigh Thompson)在《創造性陰謀》(Creative Conspiracy)一書中指出:合作源自個人的獨立工作,能激發起各種想法並形成戰略。
因此,倘若要就「內向外向對合作與生產效率的影響」這個問題進行更有營養的討論,我們得去了解如何才能充分發揮這兩者的力量?同樣地,我們得清楚一點,每個人都有內向和外向的雙重性質,我們得同時照顧好這兩者。
對於偏內向者,你可以這樣做:
創造空間:在多場會議之間,你需要為自己創造「負空間」,以再次獲得活動的精力。
集中精神:同樣地,你需要創造一個機會,讓自己能就複雜的問題進行深究,在一輪埋頭苦幹以後,將解決方案帶回到團隊中去。
交際協調:丹·平克(DanPink)在《源自人性的銷售》(To Sell Is Human)一書中指出,在一對一的情況下,內向者能很好地與他人協調合作。這意味著,內向者在社交方面也有很高的智慧。
對於偏外向者,你可以這樣做:
擁抱忙碌:外向者對於刺激的渴望值更高,因此只管去擁抱忙碌吧,雖然這樣做會讓你的行程變得密密麻麻。
接受褒獎:外向者喜歡社交生活,更喜歡受到社會的肯定。因此,下次碰到外向者,就贊他們幾句吧。但內向者就免了,稱讚反而會讓他們感到尷尬。
探索外界:喬布斯曾在多年前指出:你的經歷越多,你能從生活中獲取的想法就越多,這會激發創意的產生。
推薦閱讀:
※若同時追兩隻兔子,你一直也捉不到
※能幫助你在書桌前坐的儘可能久且顯著提高學習效率的原因/物品有哪些?
※我建議薛之謙的《演員》做為中國會議之歌
※有什麼好的習慣和工具可以幫助程序員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