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是究竟解脫的聖者。/佛陀與阿羅漢的差別
根據《巴利經藏.小部.無礙解道.大品.智論》,佛智有十四種:
1.苦智,
2.苦集智,
3.苦滅智,
4.苦滅道智,
5.義無礙解智,
6.法無礙解智,
7.詞無礙解智,
8.辯無礙解智,
9.根上下智,
10.有情意樂意趣智,
11.雙神變智,
12.大悲智,
13.一切知智,
14.無障智。
如是十四種智中,前八智是佛陀和阿羅漢共用的,後六種智是佛陀獨有,阿羅漢所沒有的。
從上座部佛法體系來看,佛陀和阿羅漢所證取的究竟涅槃,獲得解脫的境界是一樣,不會存在阿羅漢還有一絲煩惱未斷,法執未斷等沒有究竟解脫的說法,否則,佛陀的境界也是不圓滿了。他們的差異主要在於:佛陀是自覺者,阿羅漢則必須是聽聞佛陀教化後證果。佛陀具有因材施教的智慧,阿羅漢則沒佛陀這種德行,有些阿羅漢甚至無法教導眾生。但這些不妨礙阿羅漢的究竟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以下引用上座部佛法和北傳佛法的一些尊者和法師的論點:
上座部佛法
1.瑪欣德尊者問答
問:尊者上課時曾講到佛與阿羅漢所證的涅槃都是一樣的,因為涅槃是究竟法都一樣。請問尊者漢傳天台宗判教有「藏、通、別、園」的層次,這四個層次最後都講到成佛,而都有高低之分,這又是為什麼呢?
答:我們可以說天台宗的判教只是在隋唐的時候產生,你都知道涅槃是佛陀講的,而且佛陀也曾經講過涅槃它不可能有差別。 所以,如果你是依照上座部佛教,那麼上座部佛教它就不會用一些後來的東西來評判佛陀的東西。但是後來的(一些)祖師 因為各自的一些修行經驗,或者一些對教理的理解,他們會分出很多的層次,那個是祖師他們有一套判教的方法。
例如:天台 宗有天台宗的判教,華嚴宗有華嚴宗、賢首宗的判教。中國的十宗或中國的任何一個宗派,好像八宗唯識啊、凈土、律宗, 他們都有自己的判教。但是到底哪一種判教呢?他們只是從各自不同的角度來評判。
但是,上座部佛教我們只能夠說沒有祖師, 所以,他們也沒有判教,他們只是講到我們要完整地維持佛陀的教法,至於後來人怎樣去評判沒關係。所以我們只能夠強調涅槃 都是一樣的。只要我們證悟了涅槃,不可能說你證悟的涅槃和我證悟的涅槃是不一樣的,如果是這麼樣的話,那麼涅槃它就不是 無為法,它就是可以依你的心想或者你的境界而不同。但是,涅槃確實不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差別。
北傳佛教
從北傳佛法的理論來看,各個體系對此的看法是混亂的,不過我們也可以參考一下以下兩位北傳法師的看法:
1. 學誠法師 (中國佛教協會現任會長)
名言概念安立問題。所說「果位」也可僅指解脫果。佛世時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富樓那尊者說法第一,等等,大阿羅漢的證德多有不同,而都不如佛,這是有目共睹、有聞共知的事實。但對求解脫生死的人來說,斷盡煩惱就自在安樂了,其他過多的智慧、神通、說法能力等是點綴品,也是空、無常、無我的,是無關緊要乃至不值一提的。
2. 印順法師(台灣法師,證嚴法師為其最有名弟子)
(1)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一章「佛法」:
……四果阿羅漢,有應(受尊敬供養) ,殺賊,不生等意義。這是究竟解脫聖者的 尊稱,依修道求解脫來說,這是最究竟的,所以釋尊在世時,也是被稱為阿羅漢的(還 有其他的尊稱)。
這裡,說主要的二大類。經上說:有外道須深Susi^ma,在佛法中出家,目的在「盜法 」,以便融攝佛法,張大外道的教門。長老比丘們告訴須深:他們已證得究竟解脫的阿 羅漢,但不得四禪(『相應部』作五通),不得無色定,是慧解脫阿 羅漢。不得(根本)定而究竟解脫,須深覺得離奇,所以提出來問佛。
佛告訴他:「彼 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從釋尊的教說中,可見阿羅漢智有先後層次,也有二類阿羅漢:
1、法住智知:緣起法被稱為「法性」、「法住」,知法住是知緣起。從因果起滅的必然性 中,於(現實身心)蘊、界、處如實知,厭、離欲、滅,而得「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己辦,不受後有」的解脫智。雖沒有根本定,沒有五通,但生死已究竟解脫,這是以慧得解脫的一類。
2、涅槃智知:或是慧解脫者的末「後知涅槃」;也有生前得見法涅槃,能現證知涅槃,這是得三 明、六通的,名為(定慧)俱解脫的大阿羅漢。
雖有二類不同,但生死的究竟解脫,是一樣的;而且都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的。
(2) 印順法師的論述資料
「阿羅漢」的意思,是「值得供養的解脫者」。所謂解脫者,就是以「貪、瞋、痴永盡」而不再生死輪迴者,當他這一生結束後,就不再有任何形式的存在了,經中常以「不受後有」、「不再有這一生的輪迴的狀態」來描述。
「佛」的意思,是「真理的覺證者」(the Enlightened One),這樣的覺證者同時另外還有十個稱號,以另外十個角度來描述他的成就,「阿羅漢」就是其中之一。這樣,佛陀與阿羅漢從解脫這個角度來看,是完全一樣的,都是「值得供養的解脫者」,所以尊者阿難會說佛陀與阿羅漢的解脫,「無有差別,亦無勝如」(沒有哪個比哪個好)。
受佛陀教導而成就解脫的弟子,雖也被稱為阿羅漢,但這些阿羅漢弟子們,從來沒自稱或被稱為「佛」的,顯然,弟子阿羅漢與佛之間是有明確差別的。差別在哪裡呢?依據早期佛教聖典《雜阿含經》所說,有兩點差異:
1. 佛陀是「無師自悟」者,就如同釋迦牟尼佛,他生長在一個沒有佛法的世界裡,依著自己的修學,敏銳地觀察與思惟,覺證了緣起與四聖諦之真理而解脫。但阿羅漢弟子們則是在佛陀的教導下,才能同樣地覺證了緣起與四聖諦之真理而解脫的。
2. 佛陀是「人、天之師」,他有無比的教化能力(例如:十力),教導了人間與天界的許多眾生,使他們也能覺證緣起與四聖諦之真理而解脫。可以說,佛法因為佛陀的出現而得以在世間廣為流傳,佛陀開啟了世間一個有佛法流傳的時代。
佛陀入滅以後,佛與阿羅漢的這兩點差異,在懷念、景仰佛陀的感性催動下,逐漸受到重視與放大,終而激發出佛弟子們以佛陀為榜樣,要「學佛之所學,證佛之所證」的大心,形成了以「成佛」而不只是「得解脫」為修學目標的大乘佛教之流。
約西元五世紀以後的印度佛教,如來藏「佛性本有說」的後期大乘思想當道,宣說「眾生本有佛性」,眾生都必定要成佛,當然也包括了過去所說的阿羅漢弟子們。因此,闡揚這個思想者必須推翻過去所說的阿羅漢弟子們已經是解脫者的經教,而說弟子阿羅漢的解脫只是錯覺,就像暫時喝醉了一樣,等醒過來後,也會繼續修學成佛的。不過,由於「佛性本有說」與佛法的核心思想緣起、無常、無我法印無法調和,要以此來否定阿羅漢弟子們的解脫成就,恐怕終究無法讓人信從。
參考資料:貪瞋痴永盡者:《雜阿含第797經》/《相應部第55相應第52經》, 不受後有:《雜阿含第11經》/《相應部第22相應第18經》等,無勝如:《中阿含第145經》,佛陀十號:《雜阿含第550經》/《相應部第11相應第13經》等,無師自悟:《雜阿含第75經》/《相應部第22相應第58經》,十力:《雜阿含第684經》/《增支部第10集第21經》,大乘之興:《初期大乘佛教之啟源與開展》〈第2/3/8章〉,如來藏佛性本有說:《印度佛教思想史》〈第8章〉》。
推薦閱讀:
※好命與壞命的差別在哪裡
※物理治療與按摩差別可不止一點!
※有趣!原來男女真的是有差別的
※原來男女有這麼大的差別啊!!(組圖)
※男女的差別,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