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理論
05-31
混齡幼兒交互活動促進幼兒綜合發展實驗研究2004-3-31 9:10:38 作者- shm 來源- 教師論文集 閱讀288次 [大中小]南海實驗學校幼教部 婁敏 "> 本文獲省第二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摘要] 本研究根據「大五人格」理論、活動理論、建構主義等先進的心理學、教育學理論,結合大、中、小班幼兒的發展特點,來開展混齡幼兒的交互活動。經過一年的學習、生活、遊戲、郊遊、勞動等混齡交互活動,發現實驗班幼兒的人格五因素(開放性、穩定性、社會活力、宜人性和責任性)正向行為值在實驗前後對比差異顯著( p < 0.01),各因素的行為增長均值明顯高於對照班。其中中、小班幼兒的社會活力、宜人性發展均值大大超過了對照班,大班幼兒的責任感增長十分顯著。此外,混齡活動也培養了幼兒積極、良好的情緒情感,中小班幼兒的辭彙量明顯增多,動作技能提高迅速,大班幼兒認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大大提高。混齡活動有效地促進了幼兒的綜合發展。[主題詞] 混齡交互活動 人格 認知 動作一、課題的提出現代科學研究成果表明,幼兒教育是個體接受教育的起點,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關鍵期,是教育的奠基工程,是基礎的基礎,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和其他各級各類教育都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學會生存》中指出,幼兒教育是「任何教育政策和文化政策的先決條件」,是「教育策略的主要目標之一。 因此只有抓住可塑性很強的幼兒期,對幼兒的人格、認知、情感等方面施加積極的影響,才能為以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現今我國的幼兒多為獨生子女,我們在獨生子女諸多優點的同時,也不難發現獨身子女由於得到家人過多的溺愛,缺少與異齡兒童的交往而養成了自私、任性、依賴性強、獨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不良性格。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獨身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因而也就缺少相互體貼照顧的經歷,缺少互愛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和共同分享的經歷,不利於其社會性發展。同時,幼兒在幼兒園中一般按同齡編班,把年齡相同、發展水平相仿的幼兒編在一班這是幼兒園編班的傳統方式。同齡編班的方式能對同一層次和發展水平的幼兒進行統一的教育,提高了教學效率,節約了教育資源,加速了人類文化的傳播。幼兒在同齡班中和自己相近的同伴一起交往,增強了競爭的意識,也有利於相互的學習和模仿。但是在家庭「獨子化」和幼兒園同齡編班的情況下,許多孩子很少有與異齡夥伴交往的機會和條件。以往「兄弟姐妹」式的親密的夥伴關係在現在的幼兒中甚為少見。而著名心理學家哈杜朴( Hartup,1983)研究認為:「不同年齡兒童之間的交互作用對兒童的社會性和人格發展非常重要。」一些研究也證實讓大班、中班、小班異齡幼兒集結在一起,在一個友愛、互助、充滿情趣和溫暖的環境中,構成一個類似兄弟姐妹的兒童社會團體,進行一系列(社會、學習、遊戲、勞動、郊遊)的活動能促進幼兒認知、人格、情感等各方面的發展。借予我國現代幼兒的特點,在分析同齡編班的利弊的基礎上,我們從2001年7月到2002年8月,開展了「混齡幼兒交互活動促進幼兒發展」的實驗研究,來探討混齡幼兒的交互活動對幼兒認知、人格、動作、情感發展上的作用。國內外開展過一系列混齡幼兒活動的研究,例如美國的卡羅利·豪斯( Carolle Howes)和喬安娜·陸韋樂(Joan Faner)曾對2歲兒童與不同年齡夥伴的角色遊戲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在活動中混齡兒童比同齡兒童有更複雜的角色遊戲。5歲兒童在混合年齡組往往比在同齡組有更多言語交流來協調行動。在混齡年齡情景下,5歲兒童有較多教的行為,而2歲兒童則常常模仿同伴。異齡幼兒的交互活動促進幼兒身心發展上的顯著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有的國家更是採取了混齡編班的形式來加強異齡幼兒的交往。德國、瑞典、美國等國家的幼兒園把混齡編班作為班級組織的基本形式來開展,他們以年齡混合班的形式來培養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他們一般以20至25名不同年齡、性別的幼兒組成一個大家庭式的班級。在班內,年齡小孩子遇到困難時,可從年齡大的孩子那裡得到幫助和啟迪。大孩子受到小孩子們的尊敬和效仿,強化了大孩子的自信心。但是也有人發現,在同齡班中,年幼兒童和年長兒童的需要差別很大,幼兒老師很難用多種活動同時滿足這樣大的年齡範圍的需要,往往會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如果幼兒長期處於混齡活動的狀態,容易出現「小頭頭」,由幾個年長的幼兒唱主角,支配其他幼兒,壓制了年幼兒童的發展。因此,一些國家如瑞典放棄了混合編班的形式,而是在同齡編班的基礎上來加強異齡幼兒的活動,來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在我國,混齡班最早出現在農村,農村地區的混齡班主要是受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教育資源缺乏等影響而產生的。從 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著名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幼兒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我國北京、上海等地幼兒園也紛紛出現了一些混齡班。在1994年,北師大實驗幼兒園建立了我國第一批蒙氏教育混齡實驗班。在蒙氏實驗班中,幼兒通過與異齡兒童的交往來培養自主性和獨立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山東省實驗幼兒園開展了家庭式的混合編班,通過幼兒的師生互動、同齡互動和異齡互動來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國內也有幾所幼兒園採取了大班幼兒帶領小班幼兒的「大帶小活動」,在自由、輕鬆的活動中來培養大班幼兒的責任心。國內外對混齡幼兒交往活動的研究為我們來開展此項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我們在分析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現代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依據不同年齡幼兒的發展特點,把大、中、小班幼兒集結在一起,來開展混齡活動促進幼兒發展的實驗研究,以期在友好、輕鬆、和諧的氣氛中,通過一系列的豐富多彩的活動來促進幼兒人格、認知、動作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二、研究的理論基礎本研究以現代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為研究基礎,主要有大五人格理論、活動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等,一一分述如下。(一)大五人格理論大五人格理論屬於特質論,它是幾代心理學家的努力成果。 Tubes 和 Christal(2)在 1961 年運用因素分析發現了五個相對顯著而且穩定的因素:(1)精力充沛;(2)愉快;(3)可以信賴;(4)情緒穩定;(5)文雅。在此之前,Fiske 在 1949 年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Tubes 和 Christal 所發現的因素後來被稱「大五」 因素,藉以強調每一個維度都很廣泛,而且包含了不同的人格特點。另外,許多心理學家都根據自己的研究重複得到了類似的五個因素, Costa 和 McCrae 在 1985 年還編製了測量大五的人格問卷, NEO—PI 。根據 Costa 和 McCrae 的 NEO—PI—R[2] 測驗手冊中的定義,也是現在最為大家普遍認可的定義,大五模型的各個維度及每個維度中的 6 個子維度的名稱如下:(1)神經質(Neuroticism):焦慮,生氣敵意,沮喪,敏感害羞,衝動,脆弱。(2)外向性( Extraversion ):熱情,樂群,支配,忙忙碌碌,尋求刺激,興高采烈。(3)開放性( Openness ):想像力,審美,感情豐富,嘗新,思辯,不斷檢驗舊觀念。(4)宜人性( Agreeableness ):信任,直率,利他,溫順,謙虛,慈悲。(5)責任感( Conscientiousness ):自信,有條理,可依賴,追求成就,自律,深思熟慮。大五理論較多的應用在對成人人格結構的分析上,近幾年一些專家也用「大五」因素模型來研究兒童的人格。周暉教授與林薇、 GA.KAHNSTAMM、陳仲庚等專家發現,運用「大五」因素模型,能夠解釋兒童的人格特點。張雨青等專家對一千多名幼兒家長發現,根據家長的知覺「我國3至12歲年齡組兒童的主要人格維度有『智力『『,『認真性『『,『宜人性『『,『外傾性『『,『情緒穩定性『『和『自主性『『。這些因素與成人「大五」人格結構(或子因素)有較高的一致。 我們針對幼兒發展的年齡特點發現,剛入園的小班幼兒與同伴的交往甚少,大多呈現單獨的個體活動。中班幼兒以自我為中心,攻擊性行為遞增。大班幼兒的自主性增強,正處於為進入小學學習作準備的過渡時期,需要培養其責任心。我們根據3-12歲兒童的人格維度和幼兒園不同年齡幼兒的特點確定了「開放性」、「穩定性」、「責任性」、「宜人性」和「社會活力」五個維度來檢測幼兒的人格發展,重點來培養小班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發展中班幼兒的利他行為、培養大班幼兒的責任感。(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是幾代心理學家對學習本質和內在機制苦心研究之後的具有突破性的新進展。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的建構內部心理表徵的過程,學習者並不是把知識從外部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建構主義者還人為,知識不僅在個體與物理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構的,社會性的相互作用同樣重要。應當重視教學中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社會性相互作用。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經驗為背景來建構對事物的理解,因此對事物的理解各有不同,經驗豐富的人可能對事物的理解更為深刻、全面,而經驗較少的人對事物的理解可能比較淺顯、狹窄。要使學生超越自己的認識,看到與自己不同的觀點,看到事物的不同側面,則必須通過廣泛的交往與交流。大、中、小班幼兒的經驗和智力發展水平不同,大班幼兒往往比中、小班幼兒有更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加強混齡幼兒的交互活動,讓不同年齡的幼兒在輕鬆、自由、自主的環境中一起學習,有利於年幼兒童通過觀察和模仿年長兒童來彌補認知的缺陷,重新建構和完善已有的認知結構。同時,年長兒童在解釋、重複已有知識的同時,也能鞏固原有的認知結構,使其更加清晰。(三)活動理論所謂「活動理論」,就是以「活動」為邏輯起點和中心範疇來研究和解釋人的心理發生髮展問題的心理學理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以及前蘇聯維-列-魯學派的活動論。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所創立的發生認識論深刻揭示了活動在兒童認識發展中的基本作用,他認為人對客體的認識是從人對客體的活動開始的。活動在人的智慧、思維和認識的發生髮展中起著構建的作用,思維、認知的發展過程就是在實踐活動中主體對客體的認識不斷建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以主體活動為中介,主體的認識結構不斷通過同化、調節機製取得與客體之間的適應和平衡,思維的發展完全是兒童一系列不同水平活動內化的結果。活動既是認識的源泉,又是思維發展的基礎。在前蘇聯,以維果斯基、列昂捷夫、達維多夫為代表的一批教育和心理學家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的「實踐概念」引入到教學理論中,把人的發展基礎確定在主體對客體的主動實踐活動上,指出「心理不僅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出來,而且在活動中形成。」也就是說人是在活動中通過積極主動地掌握社會歷史文化經驗促進心理發展的。列昂捷夫在《活動 ·意識·個性》(1975)一書中系統闡述了活動—個性理論,強調「活動是個性形成的決定因素,人只有在活動中才能形成自己的個性。」在列昂捷夫的帶領下,活動理論在知覺、記憶、思維、動機、情感、個性等心理學更廣泛的領域中都進行了深入研究。皮亞傑側重於活動對人的認知的重要作用,維-列-魯學派,特別是列昂捷夫將活動對人的作用擴展到個性、情感等,為我們開展混齡活動來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心理學理論基礎。混齡交互活動為幼兒的發展開闢了一個全新的天地,與以往靠教師傳授、班級內幼兒交往相比活動的形式更加靈活豐富、內容更新穎,人際互動更為複雜。不同年齡、不同認知結構和認知水平的幼兒相互作用,更容易發生認知衝突,更能促進他們認知結構的調整和完善。不同年齡、個性的幼兒的相互作用也有利於形成自己的個性,促進積極健康的情緒情感的發展。三、研究目標:研究的總目標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混齡幼兒的交互活動,促進幼兒在人格、認知、動手操作等各方面達到綜合發展。具體地,我們又把總目標分解為以下三個子目標:(一)通過混齡幼兒交互作用來促進小班幼兒社會交往能力、情感、言語、和認知的發展。小班幼兒是剛入園的新生,離開了雙親,開始進入陌生的集體中生活,存在較強的分離性焦慮,往往不能很好的融入到集體活動,呈現較多的個體單獨活動。社會交往的缺乏往往會阻礙個性的健全發展,有人還形象的將兒童的交往技能比喻為「兒童蛋糕上的糖衣」,它可以彌補由於個性缺陷而造成的不利條件。針對小班幼兒的這些特點,我們讓小班幼兒與中班、大班幼兒開展交互活動,讓家庭般的輕鬆溫暖的氛圍來激發小班幼兒與人交往的願望,讓中、大班幼兒交往的主動性來帶動小班幼兒走出自我、走進集體、積極的與人交往。在兄弟姐妹般的親情的溫暖下,幫助他們擺脫分離性焦慮,熟悉和喜愛新的集體環境,增加安全感、信任感和自信心。模仿在幼兒語言學習中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幼兒的語言模仿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自然進行的。小班幼兒的語言比較口語化,辭彙量也不豐富,在與年長兒童的愉快的交往中能暢所欲言,輕鬆地學習和聯繫語言。小班幼兒通過觀察和模仿年齡大、能幹的幼兒,還能學習並構建自己新的更先進的認知結構,如果彼此的認知出現差異,會引起認知衝突,在尋求解決衝突的過程中能促進認知結構的發展。(二)通過混齡幼兒交互活動促進中班幼兒利他行為、動作技能和言語的發展。中班幼兒在人格上的一大特點是自我中心化、攻擊性行為明顯增多。培養中班幼兒的利他行為,使他們能擺脫自我中心,同伴間的相互學習是主要的途徑。皮亞傑曾指出: 「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體的同伴衝突是兒童發展社會視角轉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使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前提。」混齡活動中,大班幼兒關心、愛護中、小班的弟弟妹妹行為潛移默化地為中班幼兒樹立了良好的榜樣。還可以通過混齡幼兒的角色遊戲來體驗角色的內心感受,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擺脫自我中心,提高自我意識水平。中班時期是幼兒動作技能發展最迅速的時期,混齡活動中通過模仿大班幼兒和大量的練習能培養其技巧性和靈活性。在活動中,中班幼兒還能模仿和學習大班兒童的語言,使其語言和辭彙日益豐富和規範化。(三)通過混齡幼兒交互活動促進大班責任心、認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大班幼兒的自主性、責任心大大增強。北師大的龐麗娟教授等對幼兒責任心發展的研究發現,「幼兒的責任心包含了多個相互關聯的維度,有自我責任心、他人責任心、集體責任心、任務責任心、承諾責任心和過失責任心等六個維度。大班幼兒發展較高的使任務、自我和承諾責任心,而他人責任心發展水平較低。」這與目前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很有關係。在混齡活動中,大班幼兒跟中班、小班的弟弟妹妹在一起,和諧寬鬆的氣氛中,他們在親情化的夥伴關係中, 像個小大人般的幫助弟弟妹妹,把自己的知識和本領教給年幼兒童,並能妥善的處理和解決矛盾。大班幼兒在混齡活動中往往充當教育者和錯誤糾正者的角色,這就要求他們能清楚地解釋有關原理、方法和規則,從而有助於深入地理解知識,更牢固地掌握技能技巧。在幫助年幼兒童解決問題、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增加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也有助於發揮他們的創造性 ,這為進入小學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四、研究方法(一)研究對象在大、中、小班中隨機選擇大三班、中二班、小一班作為混齡活動實驗班,大四班、中一班、小三班作為對照班,前測幼兒的人格正向行為,用 SPSS統計軟體分析篩選,使實驗班和對照班的人格水平基本相同,接近正態分布。確定小班實驗班幼兒33人、對照班35人,中班實驗班30人、對照班32人,大班實驗班40人、對照班41人。選擇水平相當的教師擔任試驗班和對照班的教師。(二)研究具體方法1、教育實驗法:選擇准實驗研究方法,即運用原始群體而不是隨機地安排被試進行實驗處理,並結合問卷,用 SPSS統計軟體處理數據和繪圖。2、觀察法,結合情境測定法。用軼事記錄法記錄被試個性的典型行為表現,供日後分析使用;用情境測定法檢測幼兒利他行為、責任心以及認知、情感等方面的發展。(三)研究步驟研究時間為 2001年7月——2002年8月,具體分為四個階段:1、第一階段:(2001年6月30日-2001年8月30日)廣泛查閱資料,制定實驗研究計劃。2、第二階段:(2001年8月30日-2001年9月15日)確定實驗班和對照班,前測幼兒的人格正向行為和認知水平。3、第三階段:(2001年9月16日-2002年5月)實驗實施階段。4、第四階段:(2002年5月-2002年8月)後測(幼兒人格的人格和智力發展水平),總結經驗、撰寫論文,做好這一輪的結題工作,為後續研究做好準備。五、活動設計(一)活動設計原則混齡活動的最大的特點就是把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集結在一起,與以往單純的同齡幼兒的活動有很大的差別。不同年齡的幼兒的需要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所要達到的目標也各有千秋。因此,設計混齡活動的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一點就是如何按幼兒的年齡等各方面的差別來設計活動使不同年齡的幼兒在原有水平上都能有所發展。圍繞這點,開展混齡活動要遵循以下原則:1、 圍繞不同年齡幼兒的發展特點來設計混齡活動。在設計混齡活動時,要緊緊圍繞各年齡幼兒的發展目標來確定混齡活動的內容、方式、時間等,注意活動目標、內容、要求的層次性以及環境創設的適宜性,能使大、中、小班的幼兒都能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積極地參加活動,都能有充分發展的機會。就環境布置而言,各學習的教具、玩具、材料、圖書的選擇及擺設皆需考慮到幼兒發展的差異性。如圖書架上要有適合小班幼兒翻閱的書籍,也要有適合中班、大班幼兒閱讀的書籍;擺設上也要適合幼兒的高度,簡單的擺下面,適中的擺中間,較難的擺上面。教具、玩具同樣依其難度歸類放置,以供選擇使用。2、 以遊戲活動為主導,充分發揮遊戲在幼兒發展中的作用。遊戲是一種不同年齡幼兒都比較喜歡的活動形式,通過遊戲能把不同年齡的兒童很快的結合在一起。在遊戲中不同年齡的兒童一起活動,為幼兒間的相互學習和模仿提供了輕鬆、自然的氛圍。尤其在角色遊戲中,幼兒按照不同的年齡來分配不同的角色,培養了小班幼兒積極交往能力,中班幼兒在角色中體會了他人的思想、情感,大班幼兒通過扮演年長的角色兒增加了責任心。3 、 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拓寬混齡幼兒交往的範圍 。通過積極開展遊戲、生活、教學、勞動、郊遊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來使大、中、小班幼兒獲得全面的發展。混齡幼兒的活動並非只能在幼兒園裡,也並非只能在上課時。讓幼兒走出幼兒園到大自然中探尋大自然的奧妙,讓幼兒一起吃飯、一起勞動,在這種自然化、生活化、情景化的環境中,年幼的兒童充分體會了家庭般的溫暖,也從年長兒童那裡學到了不少知識、生活常識和良好的習慣,年長的兒童無形中增強了責任感和自信心,也會培養他們謙讓、團結的良好品性。(二)部分活動設計例舉結合幼兒園的實際情況,根據混齡活動的設計原則和幼兒的發展目標,我們設計了一系列促進幼兒認知、人格、動手操作技能等各方面全面發展的混齡活動: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哇哦,mars 的用戶你們真的懂好多哦
※森林裡有糖果屋 灰姑娘丟了心愛的玻璃鞋
※【有獎】誰是你心目中的SUPER HERO(超級英雄)?
※優弗:留美如何做有意義的背景活動?
※藍燕出席活動撈金,兩塊布透明的不忍直視!網友:渾身找不到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