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國古字本義的思考

破解了中國字的本義,我們就拿到了打開古文經典的鑰匙。如何破解呢?當然是追本溯源了。追本,就是要搞清楚漢字最初創造規則。溯源,就是要搞明白漢字在歷史中變遷的原理。

好在這兩條都不難哈。

中國文字的本

追本:漢字創造規則

三皇五帝時代,儘管科技不發達,但人們對事物的本質及互動關係卻有了非常深邃的洞悉和認識,證據就是流傳至今的河圖洛書。為便於闡述,我們將事物的本質及互動關係稱之為哲學。為了便於傳播哲學,傳說中的倉頡同志就有了造字的想法。想用特定的字來表述特定的哲學。因此,中國字天生就具有哲學本義。

本義抽象難以讓人理解,而造字的目的就是為了便於溝通傳播的。一個不便於理解的文字肯定是不符合這一要求的。如何找到一個既能兩全其美的方法呢?於是根據許慎的猜想,倉頡同志採用了「依類象形」的辦法。什麼是依類象形,說白點就是將哲學的本義與現實世界存在的真實事物的象徵意義進行對應。然後用抽象畫圖的方式表達出事物。這個抽象圖畫的東東就是字形,例如甲骨文。如此,中國字就天生具有名詞義。

「依類象形」的辦法很好的解決了問題,但並不完美。偶猜想倉頡同志可能遇到了另外一個問題。比如,字與字間,哲學本義存在共性或關聯,但找出來的圖畫差別卻很大,因此抽象畫會割裂兩者本義上的聯繫。這難不倒偶們能「驚天地,泣鬼神」的倉頡同志,他採用了「形聲相益」的法子。

這個法子分成形相益和聲相益兩部分。

什麼是形相益,即字與字之間有哲學共性,則使用相同的偏旁部首。許慎據此「據形系聯」創立540個部首,將9353字分別歸入540部。540部又「以類相從」,並為14大類,如此系統地闡述了漢字的造字規律。

什麼是聲相益,及字與字間有哲學本義的關聯,但抽象圖畫上顯示不出來,那就賦予其一個近似或雷同的發音而加以聯繫。這個發音,即字音。事物具有普遍聯繫,因此中國字的發音也極具韻律。同時也導致中國字同音多,使得中國話成從聽力上成為世界上最難辨識的話。比如在「一場春雨,樹在生長,枝葉都伸張開,樹冠都升高了。」這個情景中體驗「生」「升」「伸」三字。

「形聲相益」的法子,使得複雜的中國字具有音畫的組合,需要仔細的品味,才能知曉其中的蘊含的意境。因此,複雜中國字的本義由簡單字本義複合引申而來。

 

 

中國文字的流(歷史變遷)

溯源,漢字變遷原理

我們看一看「商」字在歷史中的變遷現象。

商,是「宮商角徽羽」五音之一,五行屬火,用現代漢語解釋,屬於重物質科技文明的。商湯給自個起名為商,有重科技的意思。根據考古,商代的確是一個重視科技的文明,證據是青銅器。但商朝人的普遍的時代特徵是做買賣,因此當時的人們就用商人指代做買賣的人。這種指代被一代一代繼承,延續至今,商人就特指做買賣的人。在這個基礎上,又產生了商業、商品、商道、通商等引申義,而這些都與商朝人無關了。與商的哲學本義更是風馬牛不相及了。

 

下面,我們再以「同志」這個詞的變遷為例子,來具體形象說明中國字變遷背後的邏輯。

同志的本義,指的是具有相同的志向。最初由孫中山先生用來稱呼同盟會(後更名為國民黨)的革命成員。名言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共產黨也是革命團體,因此也採用同志的稱呼。後來國民黨敗退台灣後,在大陸間相互稱同志,名詞意義絕對是指共產黨員,而不會是國民黨員。革命年代,同志的最大時代特徵是體現了男人間的戰友情。現代人抓住了同志的部分特徵,即男人間的深情厚誼,於是借用同志來指代男同性戀。可惜啊,一個如此高尚的辭彙,竟然變遷到如此不堪的地步。

詞義變遷的邏輯:利用事物廣為人熟知的特徵,而加以借用,從而賦予該字與本義決然不同的假借義。假借義作為事物的名詞被接納後,又會重複上面的邏輯,再被假借引申,從此形成詞義的變遷。變遷的結果就會導致現代中國字出現大量的「多義」想像,翻翻漢語詞典就能洞悉這一點。

孔子曾形象稱之為: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馬不斷被人借,借來借去的,馬就丟了。

他老先生對這個字義變遷現象非常的憂慮,曾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一個時代被歷史淹沒並不可怕,可怕的就是這個時代流傳下來的文字意義發生了改變,變得名實不相符)

孔子說得很乾脆,沒世而名不稱讓君子都上火呀。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因為如果名一直相稱,我們就不會覺得看古文如同讀天書呢,我們看不懂,恰恰在於古今字意相差巨大,同樣的字,所蘊含的含義卻相差十萬八千里。如今,不等「沒世」,我們不正經歷「小姐、同志、精英」等詞 「名不稱」的變異嗎。

 

 

孔子對字的變遷現象很擔憂,曾嘆息道: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現代漢語的本質,恰經歷了歷史的無數次假借,導致現代字背離本義已經很遠了,用現代的字義去解讀古字,無疑於刻舟求劍。

為了更好的傳播言論,就有必要對字義進行規範。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一定要正名。

從孔子的言論中,我們也就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三千年的孔子,在破譯古書「六經」的時候,遇到了我們同樣的問題。那麼孔子是如何破解更古字的呢?

有秘訣嗎?答案是有,孔子的秘訣被論語記錄下來了: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

白話大意是,我不是天生就通曉古字的人,喜歡研究事物間存在的關係定律,並依據造字的邏輯關係進行不斷驗證反推。

 

 

『⒎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受文化環境熏陶,自然而然就得知它的意思,就像生在美國天生懂英文,生在日本天生懂八格牙路,這叫生而知之。我們現在讀孔子的「經典」感覺很困難很吃力,在孔子的年代,他讀周文王時代流傳下來的「經典」時,也遇到同樣的問題。由於時代的變遷,文字被假借,越借越遠,以至於文字的意義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後世的人無法用 「生而知之」的字義,去理解古人所寫之書。如同我們無法用「生而知之」的白話文去直接理解《論語》《莊子》《道德經》《佛經》等傳世經典一樣。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的人們,也無法理解至少成於600年前的經典,那就是《易經》,甚至連周文王的《《易經》心得》也搞不懂。但孔子卻搞明白了,他對易經的註解,對詩經的闡述深受同時代文壇的追捧。9.2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搏學而無所成名。」那麼,孔子是如何做到博古通今的呢?孔子解釋說,我並非天才,只是對探究古典文獻感興趣,儘管字義發生了遷變使得理解古人的言論變得困難,但古人言論背後所指的真理,是永恆的不變的。物理定律適應於宇宙任何角落,客觀運轉的規律從古至今不曾改變。因此,只要把握了相關真理並據此逆推,就能破譯古文的字義。再根據破譯了的古文字義,去解讀古典文獻,這樣做就能做到博古通今了。

呵呵,這句話說得於我心有戚戚焉。

 

總結:古字有三種意義:

1.哲學本義或引申本義

2.對應的名詞

3.特徵假借義。

讀論語分析孔子的話語時,找到字的本義是關鍵。

破解之法:

一、將「依類象形」的原則進行逆向反推,即從現實事物所蘊含的哲學意境去反向揣摩字的本義,即事物聯想法。

二、將「形聲相益」的原則進行逆向反推,即將複雜的中國字進行拆分,分析出各部分的本義後再進行組合,從組合中揣摩其哲學本義所在,即拆分組合法。

三、直接將我們掌握到哲理(即事物本質或互動關係)與古字做匹配試驗及驗證。即哲理匹配法。

四、回溯字的歷史變遷過程,掌握文字的古今之變,排除現代字的多義干擾,獲得本義所在,即回溯剔除法。 


推薦閱讀:

RAR加密使用中文(假設4個字),破解,需要多大人力物力?
zip密碼破解相比RAR為什麼那麼快?
生肖相衝破解大法
對生死之謎破解歷程的反思
M1卡破解 數據分析?

TAG:中國 | 思考 | 破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