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能製造火器居然是靠葡萄牙人和中國走私商人的幫助

  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朝鮮向遼東都司送還漂流到朝鮮的中國走私商李王乞等三十九人,以及他們的走私船上。讓朝鮮大為驚恐的是,這些開往日本的船隻上面載有火炮。

  朝鮮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日本和朝鮮兩國因東征和倭寇問題,而在軍事技術上極為敏感。中國對日本因早期倭寇的問題,也是長期持警惕態度。明朝立國不久,明太祖就向朝鮮輸送火藥和火器來加強軍備,而對日本則一直是技術封鎖。

  日本長期只是知道有火藥武器,而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如《蔭涼軒日錄》所記錄,1466 年7月28日,琉球使節向室町幕府禮畢退出時,以「鐵放」作為禮炮發射,震驚當時在場的日本人。這類鐵放,當是琉球由中國所傳入的手把銃。而日本人的震驚,也可見當時的日本基本不存在火器,中國的技術封鎖無疑是非常成功的。

  雖然日本在應仁之亂中出現了「飛炮火槍」,但是這個說法至今未能有明確證據證明是火藥武器。日本第一次明確地出現管型金屬火器,是在正德五年(1510 年),而此時的海禁已經開始瓦解。當日本第一次試製成功銅製手把銃的時候,已經是嘉靖七年(1528 年)的事情了,此時的海禁已經等同一紙空文。中國的火器製造在遭遇葡萄牙人之前,均為鑄造模式製造。中國古代一枝獨秀的鑄造技術,被大規模地應用在火器製作中。同時代的其他文明,並不具備中國那樣擁有大型金屬鑄件的能力。歐洲的火器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用一根根鐵條鍛接後封住後面,然後再在外面用鐵條箍成圓環,一錘一錘敲出來的。

  ◎ Pumhart vonSteyr巨炮,15世紀初製成,重約8噸,長超過2.5米,口徑800mm,彈重690kg。可以看到極其明顯的鐵條拼接後,在外箍鐵圈的製造方式。

  以鑄造的方式製作火器難度其實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困難得多。李朝在世宗時代曾經仿製從對馬島獲得的中國鐵質碗口銃,但是因為技術難度太大,做出來的鑄鐵火炮全部炸裂。朝鮮人在新羅時代就能鑄造巨型金屬佛像,但是卻不能鑄造一件小小的合格鑄鐵碗口銃。一直到壬辰倭亂,朝鮮的火器一直都是用銅來製造的。日本則比朝鮮的金屬鑄造技術低劣的多,甚至連琉球都不如。以神國自居的日本,其實連一枚銅錢都鑄造不好。所以中國的早期走私商向日本傳入鑄造式小型火器製造技術的時候,更多只是象徵意義而無實際應用價值。

  關於火繩槍傳入日本的文獻還有兩條記載,一個是葡萄牙駐摩鹿加殖民地總督安東尼奧·加爾文所著《諸國新舊發現記》,一個是葡萄牙耶穌會傳教士羅德里格斯的《日本教會史》,《諸國新舊發現記》中的描述為「1542 年,Diogode Freitas 船長滯留暹羅國Dodora 時,手下三名葡萄牙人乘坐一艘junco 船(可能是中國式戎克船)逃往中國。三人的名字分別為Antonio da Mota、Francisco Zeimoto、Antonio Peixoto。他們朝著位於北方三十多度(北緯30°)的Liampo(寧波)航去。由於途中突遇暴風雨,致使船隻偏離預定航道,迷失於海上。三人只好繼續向東航行,在北緯32°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小島」。《日本教會史》的描述是「1542 年,即馬丁·阿方索·德·索薩被任命為總督之時, Antonio da Mota、FranciscoYeimoto (Zeimoto)和Antonio Peixoto 三人乘坐一艘戎克船從暹羅駛向中國,但在途中遭遇颱風襲擊。在航行一天之後,失去所有船上用具,獲救無望,陷入絕境。其後經過幾天時間,漂流到位於泰西的聞所未聞的日本諸島。他們認為,這是一次使日本民眾改變信仰的機會,……該船進入薩摩附近海域的一個叫做種子島的地方,葡萄牙人在那裡教會當地人使用鐵炮的方法,不久以後就傳遍整個日本。種子島現在還流傳著傳授鐵炮製法的葡萄牙人姓名」。

  雖然三份文獻在時間和細節上有些許差別,但是最根本的核心沒有變化:中國人的船帶著葡萄牙人到達日本,然後教會了日本人製造火繩槍。這裡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日本人學會製造火繩槍,而沒有學會使用中國的手把銃,單純只是火繩槍比火門銃先進?答案是否定的,日本長期無緣火器時代,一是因為鑄造不過關,無法複製中國系的鑄造法火器製造。二是火藥的原料硝不會製作,三是日本低下的金屬冶煉加工水平無法提供足夠的原材料。

  ◎ 15世紀中後期鍛造後裝炮(佛朗機船艦載炮),注意其製造方式為捲管外套鐵圈鍛造

  第一條比較明顯,日本極其缺少火炮,略微大一些的鑄造火炮均為進口。在19 世紀前,日本自產的大型火炮一貫目(彈丸重一貫3.75kg)芝辻砲是用鍛造的方式製造的。同時期鑄造的石火矢則為短身管的佛朗機型後裝炮,彈丸也只有區區500 目,約合明斤三斤,屬於四磅級別的輕型炮。第二條的火藥原料就更加明顯,無論中國人還是歐洲人,都把硝在日本高價出售,日本的朱印船也遠至東南亞購入硝石。第三條可能很多人就會覺得不對了,日本刀不是很出名么?為什麼會說日本的金屬冶煉加工水平低下呢?日本刀的具體情況暫不講,這裡說的主要是原材料。日本的鐵產量不夠其戰爭和日常消耗。以日本出土的戰國時期(1467-1615)刀劍金相分析,唐鐵(含銅鐵,中國北方鐵礦特徵)占數量的三成多,南蠻鐵(含磷鐵,中國廣東、福建鐵礦特徵)占數量的四成多,日本本土出產的鐵的只有二成多。造刀劍都不夠用更何況造火器?加上「倭鐵性燥,可為刀不可為銃也」,所以實際上原材料這塊也不過關的。

  ◎日式火繩槍捲管鍛造方式,與葡萄牙艦載炮的製作方式幾乎完全一樣

  管型火器,最核心的部件其實是承受火藥燃氣的壓力,給彈丸一個向前推力的槍管。其餘的發射方式又或者瞄準之類其實都是旁枝末節。沒有能承受發射壓力的槍管,製造出來的火器只能作為展示的工藝品。但長期無法突破技術瓶頸的日本人從葡萄牙人手裡得到了啟示,用鍛造的方式用鐵皮捲出槍管。鍛造日本人當然會,能做刀劍的文明都會,於是制約日本人進入火器時代的最大障礙就這樣去除了。隨著中國走私商人和葡萄牙人的努力,日本人長期匱乏的火藥原料和槍管原料乃至造彈丸用的鉛,都被龐大的走私船隊解決了。

  嘉靖二十六年(1547 年)自以為未雨綢繆的李朝政府向宗主國,通告了中國人走私火炮、硝石、硫磺、福建鐵等等去日本的消息,並送還福建前往日本的中國走私商人三百四十一人。這並非全部是數量,在朝鮮給明朝的上奏中提到:「搜捕緝拿馮淑等前後千餘人」。朝鮮人認為,這些交通日本的中國船中攜帶著違禁的火器、硝石。以前日本沒有火炮,近來大量擁有,一定是這些人把火器向日本輸出,(朝鮮)擔心會引起戰爭,牽連到中日兩國。「既給兵器,又教火炮,此上國(中國)與我國皆是不利之事也」。

  當然很不利,光朝鮮就抓了因為迷航而漂流過去的上千走私販子,沒迷航的豈非上萬?然而更不利的還在這方面,從嘉靖十九年(1540 年)雙嶼迎來葡萄牙人長駐開始,短短的兩年時間裡,雙嶼的基督徒數量暴漲到三千人,其中葡萄牙人為一千二百人。葡萄牙人已經在雙嶼建造房屋達一千餘所,其中有些價值三四千克魯扎多(cruzado,葡萄牙金幣)。葡萄牙人在雙嶼的年貿易總額則高達三百萬克魯扎多以上,幾乎壟斷了來自日本的白銀貿易。這個中國境內。如此輝煌的貿易口岸是由中國人主導的么? 很遺憾,不是,是葡萄牙人。因此,雖然20 世紀初的日本學者藤田豐八稱雙嶼為「16 世紀之上海」,但其實雙嶼更接近後來的香港。

 


推薦閱讀:

對一般商品的走私,是否符合道德?
黃巢:摧毀帝國的走私犯
曾證明鳥類起源的「世紀發現」,不過是個徹頭徹尾的走私騙局
走私普通貨物罪中偷逃增值稅稅款的認定
留學生代購風險那麼大為什麼不去打工?

TAG:日本 | 中國 | 日本人 | 商人 | 葡萄 | 走私 | 葡萄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