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安心學習札記

《「孟子荀子會講」第五講:禮法制度的起源與職能》聽講筆記

在大家的歡天喜地中迎來了新年後的第一場哲學分享課。

新年新氣象,好像每個人帶著一股嶄新的生氣,帶著滿滿的能量聚集而來。

今天是「孟子荀子會講」第五講:禮法制度的起源與職能。

莫老師先比較粗略的分析起來,禮可以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人的行為規範,通俗說禮儀,禮貌,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基礎的。原來歐洲是封建社會,等級制比較強,比較講究禮貌、禮節,近代以來慢慢開始簡化,到了十八世紀之後,比如美國比歐洲在行為規範上更重視率性,更貼近人性,變得更簡單。比如,人的穿著比較隨便,語言的口語化加強,開始講究個人自由、獨立、權力。禮可以使人和人之間保持一種和諧相處的關係,比如禮尚往來,比如彬彬有禮,都體現出人的一種修養,一種和諧。

第二個層次是社會建構的基本原則,是治國的基本方略。社會是各種不同人群的多元組合體,如何讓社會各階層,各職業等不同多元化的人和諧相處,只能用禮來進行架構和規範,否則社會就會混亂。這個禮也就是選取了最大公約數,對大多數人是適用的。儒家強調,禮是針對所有人的需求和慾望進行規範的體系,而不是僅僅針對某一部分人。在正當的秩序下,多數人的行為得到規範,需求得到滿足,社會才能和平,發展。

我認為,禮作為一種行為規範並不是對人的一種完全束縛,社會規則的制定,首先是為了社會的穩定,那麼每個人能夠自覺遵守的同時,每個人也都是獲利者。這一點,就是儒家說的相互原則,你對我的禮,贏得的是我對你的禮,如此,人人之間就會以禮相待。

第三個層次是精神層次,是內在精神價值和外在行為的統一。如果這兩個方面不統一,一個人的精神就會出現割裂,精神和行為就會出現矛盾。

 

接下來莫老師講到了樂,樂可以陶冶人的內在情操。比如胎教時給孩子聽的古典音樂等,都是培養心靈的美感。

孔子對禮樂的遴選就是周代的雅樂編鐘,他覺得這樣的雅樂可以教化人,是內在的一種修養。

音樂屬於天籟,為什麼古代的好多曲詞都失傳了,是因為高山流水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所謂知音難覓。

對於禮和樂在古代其實是基本的治國方略。禮是外在約束,樂是內在滋養。如果二者結合,人就會彬彬有禮而且情感充沛,就會和諧統一,那麼對社會,對個人都是一種高境界的體現。

我個人覺得,先秦時期對於樂的理解可能不只是指音樂,而是內容更加寬泛。很多能帶給人美感、愉悅感的都可以稱之為樂。我認為,比如除了音樂以外的書法、繪畫、雕塑等,完全可以徜徉在自我的美的海洋中,樂此不疲。

  

莫老師講完禮樂,開始講禮法制度。

孟子認為禮的根源來自於人的本心,是自己的價值的體現。而法是另一套系統,法家淵源很早,但是理論完備是在戰國。對於治國來說,法家是重症之下的猛葯,以富國強兵為目的,具有見效快、副作用大的特點。儒家和法家的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在荀子實現了統一,從整體利益考慮,講究道義,是內在的義和外在規範的統一。

荀子認為:人的需求和資源是客觀存在的,具有客觀理性邏輯,不存在善也不存在惡,就是這種狀態,如果不加規範,就會發生混亂,所以要有一定的秩序來規範。古代先王厭惡動亂,制訂禮樂進行規範,一定程度上滿足人的需求。比如婚禮儀式,通過禮的功能,讓大家見證身份的轉變,作為更改社會狀態、社會關係的一種方法。荀子反覆強調禮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規範行為,滿足需求。而法家之術是可以速成的,具有極端化。法家主張,通過發動對外戰爭,通過軍功來破除貴族制,通過沒收民眾財產、剝奪自由、權力將財力汲取到國家,是一種專制主義。法家更講究君主制,汲取民眾資源為統治者所用。法家把資源統一集權,目的是變成軍事打擊力,短期是有效的,就像吃了神功大力丸。這種功利主義的治國模式,國進民退,荀子是不贊成的。荀子更願意通過禮法來讓普羅大眾獲得安穩的幸福,根源是禮,而不是法。

我更贊同荀子對於禮法的觀點。治國要多考慮民眾的疾苦,在一定的社會秩序,社會規範下讓人們安居樂業、歌舞昇平,人們可以在一個太平盛世中休養生息。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敲詐民眾,讓人們民不聊生,戰亂不斷,苦不堪言。這根弦綳得太緊,就會天下大亂。儒家發掘人心人意,講倫理,多數人實現人生價值,建構道德理想國。法家集中資源為統治者服務。

所以儒家孔子孟子就是這種思想,通過秩序規範建構理性系統,目的是讓所有人的需求在合理範圍內得到滿足。儒家主張差等之愛,是通過講秩序產生禮義規範。如愛分層次,通過血緣關係、能力大小展示,是一種和諧的思想。儒家既反對墨家那種極端的平等之愛,因為極端的平等會導致專制,也反對「誰也不愛」。

到了後世,在漢代,統治者為了統治的需要,把儒家和法家的理論結合起來,在西漢漢武帝時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禮法制度的結構,實現了儒家法家在政治上的合作。這種合作是從手段上實現了建構世俗化的禮法制度,一定程度上是漢代經濟社會繁榮的理論基礎。

儒家和法家的政治合作,同時導致儒家內部又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理論模式,大體上可以說是原典儒家和法家化儒家。原典儒家以孔子孟子為首,以守護精神傳統,也就是道統,來返璞歸真,達到精神價值的延續,自覺的內化於心,外化於形有機統一在一起。內在價值是本,外在行為是末。法家化儒家則更多的是從事現實政治。

說到這段我突然來了精神,單從裡面的幾個詞就足以打動我,比如守護精神傳統、返璞歸真、精神價值的延續,內在價值是本。這些都是我所追求的。發掘美,實踐美,豐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加強自己的內在修養,讓自己越來越具有感知美的能力。

那就先借著詩詞大會的東風,開啟詩詞之美的旅程。

回到正題,禮法制度在後世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的更新改革,對儒家有新的解讀和創新,儒家思想有了長久常新的表現。比如,在晚清時期,鄭觀應、郭嵩燾、康有為等士大夫階層主張通過改革禮法制度來適應新的形勢需要等。

這場分享會熱烈而友好,神秘嘉賓妤如古典優雅,作為禮的一部分,以她至柔動聽的聲音,分享了《大學》的三綱八目,通過一種善意,以靈性的感知,正心,表達誠意,提高修養,達到一種與外在的和諧。同時解讀了樂是一種自我沉醉的表現,可以提升內心的能量。

最後莫老師總結到禮在樂之前是要有所節制,禮是一種道德理性,而樂是道德情感,儒家的主張是情理交融,而不是純粹理性或者純粹感性。

對我來說,這次分享課比以往聽的更明白,有了自己的思考,也就是說莫老師講的越來越入我心,我能不一直聽下去嗎?

尼采讀書會—發現自己  發現生活  發現美


推薦閱讀:

關於康德現象與物自身的現代玄幻解讀
掌控自己命運的關鍵——認識你自己
《管心學》--第二章:律人(領袖)
空想是沒有用的
牟宗三新儒家體系——心學的現代版,我的信仰

TAG:學習 | 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