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合理用藥知識
安全合理用藥知識
日期:2012/11/22 作者:不詳 出處:不詳 瀏覽數:1325
一、什麼是安全合理用藥 就是應該做到:根據病情、病人體質和藥物的全面情況適當選擇藥物,真正做到「對症下藥」,同時以適當的方法、劑量、時間準確用藥。注意該藥物的禁忌、不良反應、相互作用等。並且還要注意盡量少花錢。這樣就可以做到安全、合理、有效、經濟用藥了。要做到安全合理選用藥品,首先應當確診患者得的是什麼病,然後對症下藥,不能只憑患者自我感覺就隨便用藥。比如發燒、頭痛,是許多疾病共有的癥狀,不能簡單地服一些止痛退燒藥就完事;又如腹痛,也是一些疾病的共有癥狀,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地使用止痛藥,就會掩蓋一些急腹症的癥狀,貽誤病情而造成嚴重後果。
其實,了解藥物的性質、特點、適應症、不良反應等,要選用療效好、毒性低的藥物,醫師常常講的「首選葯」和「二線葯」就是這個道理。 比如,止痛藥有許多種類,對於一般感冒、頭痛、關節痛、神經性疼痛以及婦女的經期腹痛,可選用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芬必得、散利痛、阿司匹林等其中的任何一種;對於胃腸痙攣引起的腹痛可選用顛茄、阿托品等其中的任何一種。但如果將前一類止痛藥用於治療腹痛,不但無效,反而有害。反之,用後一類葯治療頭痛、關節痛、月經期腹痛同樣無效。 另外,有人認為價錢貴的葯就是好葯,其實不然。因為藥物的價格是由其本身的來源、成本、生產的產量以及生產的廠家來決定的,合資藥廠生產的葯就比國內藥廠生產的貴,進口葯就更貴了。貴不等於好,關鍵在於要對症。 二、家庭幾種不合理用藥的現象 家庭中不合理用藥現象比較突出地反映在非處方葯中毒和非處方藥引起的不良反應上,有以下幾種: 1、「老毛病」現象。有的人自我感覺不適,或「老毛病」複發,憑經驗自行購葯。這種做法有可能因反覆使用某種葯,而產生葯源性疾病。看起來相似的疾病,其實並不是完全一樣。反覆使用一種葯,也容易產生耐藥性,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2、隨意增減藥物用量。有些病人不能按時定量,療程不分長短,漏服、亂服現象經常出現。主要原因表現在病情稍有好轉就停葯;工作忙忘記服藥;治病心切急於求成亂服藥,加大劑量或頻繁更換品種。這種不規範用藥,尤其是抗生素類藥物,極易導致耐葯菌種增多和產生二重感染等。
3、模仿他人用藥。有的病人看到別人吃某種葯,感覺癥狀相似,自己也跟著吃。這種用藥方式,忽視了同類病人的個體差異性。如常見的細菌性肺炎,不僅癥狀不同,而且病因也不同,有的可能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有的可能是綠膿桿菌引起。在病因不清、不同的情況下,模仿用藥等於無的放矢,輕則無效,重則延誤病情。
4、多葯並用。不少人有這種心態,對一時難以確診的疾病,會盲目採用多葯並用打殲滅戰,這是很危險的。藥物配伍得當,可以增加協同效果,若配伍不當,藥物的副作用就會顯現出來,相互拮抗,欲速則不達。臨床上,一般一種藥物能夠解決的疾病,最好不用兩種。藥品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只是多和少的問題。 三、合理用藥遵循8字原則:安全、有效、經濟、適當 世界衛生組織一項調查指出,全球病人有1/3是死於不合理用藥,而不是疾病本身。 葯是用來治病的,但不是隨便拿來就可以用。因為藥物具有雙重性,既有治療作用,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果使用不當,很可能產生不良反應,不僅達不到治療效果,還會給患者造成痛苦。所以,如何做到合理用藥,減少藥品的毒副作用給患者帶來的損害,已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做到合理用藥用8個字進行了概括:安全、有效、經濟、適當。 用藥首先強調的是安全性,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談合理用藥。安全的意義在於用最小的治療風險讓患者獲得最大的治療效果。 其次是藥物的有效性,這是使用藥物的關鍵。如果沒有療效,就失去了藥物本身的意義。臨床上不同的藥物其有效性在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別:根除病源治癒疾病、延緩疾病進程、緩解臨床癥狀、預防疾病發生、避免不良反應、調節人體生理機能等。在藥物使用安全有效過程中,還應該考慮是否經濟,患者能否承受得起。如果一種藥品既安全又有效但價格昂貴,患者用不起,也談不上合理。 最後是適當,適當包括7個方面: 1.適當的藥物。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在同類藥物中,選擇最為適當的藥物,在需要多種藥物聯合作用的情況下,還必須注意適當的合併用藥。 2.適當的劑量。嚴格遵照醫囑或說明書規定的劑量服藥。不要憑自我感覺隨意增減藥物劑量。3.適當的時間。根據藥物在體內作用的規律,設計給葯時間和間隔。最合理的給藥方案是設計出適當的劑量和間隔時間。有的藥物需要飯前服用,有的需要飯後服用,有的要在兩餐之間服用。如果不遵守服用方法,隨意服用,就會影響效果或對胃造成刺激。
4.適當的途徑。是指綜合考慮用藥的目的、藥物性質、病人身體狀況以及安全經濟、簡便等因素。患者適合用口服的藥物,就盡量不要採用靜脈給葯。現在提倡一種序貫療法,即輸液控制癥狀之後,改換口服藥物進行鞏固治療。 5.適當的病人。同樣一種病發生在兩個人身上,由於個體間的差異,即使適合用同一種藥物,也要進行全面權衡,一個治療方案不可能適用於所有的人。 6.適當的療程。延長給葯時間,容易產生蓄積中毒、細菌耐藥性、藥物依賴性等不良反應的出現,而癥狀一得到控制就停葯,往往又不能徹底治癒疾病,只有把握好周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益。如治療結核病要打持久戰,至少需要服藥半年以上,而治療痢疾則需速戰速決,一般採用3~5天療法。 7.適當的治療目標。病人往往希望藥到病除,徹底根治,或者不切實際地要求使用沒有毒副作用的藥物。醫患雙方要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積極、正確、客觀的態度,達成共識。 四、什麼叫做藥品不良反應? 藥品能治病但也可能有有害的反應,我們常常把這類有害的反應叫藥品不良反應(英文Adverse Drug Reaction,縮寫為ADR)。國際上給藥品不良反應下的定義為:藥品不良反應是指藥品在預防、診斷、治病或調節生理功能的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應。它不包括無意或故意超劑量用藥引起的反應及用藥不當引起的反應。 五、為什麼要警惕藥品不良反應? 有些藥品不良反應是難於預測的。而且新葯上市前臨床試驗的樣本量有限(500~3000人),病種單一,多數情況下排除特殊人群(老人、孕婦和兒童),因此一些罕見不良反應、遲發性反應、發生於特殊人群的不良反應難於發現。有些問題必須在大面積使用後方能發現。因此,應警惕藥品的不良反應,尤其應警惕新上市藥品的不良反應。 六、國家為什麼要建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國家建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了解市場上流通的藥品的不良反應情況,並及時發現新的、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以便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及時對有關藥品加強管理,避免同樣藥品、同樣不良反應的重複發生,從而保護更多人的用藥安全和身體健康。
七、藥品不良反應(ADR)認識上的六個誤區 葯能治病,也能導致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這種反應屬於藥品不良反應(ADR)。但由於種種原因,當前許多人對ADR還缺乏正確的認識,以致影響了自身的合理用藥。筆者根據多年工作經驗,現列舉公眾在ADR認識上普遍存在的幾個誤區,以引起關注。 一是把ADR與藥品質量問題等同起來。有些病人服用某葯後出現有害反應,雖被告之是不良反應但仍認為是藥品的質量問題,甚至認為是醫生亂開藥、開錯葯所致,進而引發醫療糾紛。實際上,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不屬於人為錯誤,在我國不作為醫療事故、醫療訴訟和處理藥品質量事故的依據,只作為加強藥品監管、指導公眾合理用藥的依據。 二是憑經驗自行判斷ADR發生幾率。一些消費者自認為懂得用藥常識,對所用藥品自行判斷其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輕視不良反應可能造成的危害。眾所周知,藥品具有特殊性,其使用與諸多因素密切相關,這也是國家對藥品實行分類管理的原因,因此,消費者最好憑醫師處方購買、使用藥物,不要自行判斷使用。 三是認為中藥和滋補品安全,不良反應少。中藥的使用講究辨證施治、合理組方,使用不當同樣會引起不良反應。因為中藥成分較為複雜,多種藥物配伍,相互間很可能發生化學反應,形成新的化合物,進而對人體產生有害反應。滋補品也一樣,即使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也可能會發生不良反應,如人蔘會引起皮疹、興奮、失眠、血壓變化、咽喉刺激感等反應。所以使用者在服用中藥和滋補品時也應慎重。 四是片面認為進口葯比國產葯好,不良反應少。總體來說發達國家藥廠生產條件較好,產品的雜質含量較低,藥品質量較高,但這與ADR的發生不是必然關係,因為不良反應的發生是藥物成分對機體造成的一種危害,並不是藥品質量決定的,否則就是藥品質量事故了。事實也證明,進口藥品的不良反應發生幾率並不比國產藥品少,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五是認為越貴的葯越好,不良反應少。藥品的好壞應從藥效上看,而不是從價格上看,只要用之得當,幾分錢的藥物也可以達到藥到病除的療效。因此,絕不能認為藥品價格越高不良反應就越少,效果就越好。例如很多人不分病症,習慣選擇價格較高的抗菌葯治療感冒,但抗菌葯並不能抗病毒,而大多數感冒又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結果這種不合理使用抗菌葯不但達不到用藥效果,反而容易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嚴重的能危及患者生命。 六是認為非處方葯不會出現不良反應。與處方葯相比,非處方葯不良反應比較少、比較輕、比較確切,但是「是葯三分毒」,有些非處方葯在少數人身上也能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甚至導致死亡。所以消費者也應重視非處方葯的不良反應,嚴格按照藥品使用說明書的規定服用,不要隨意增加劑量或次數,改變用藥方式或途徑。 八、超量用藥不可取近些年來,時常聽到這樣一種說法:「現在的藥品質量不好,西藥的有效成分含量不足,中藥野生的少,栽培的多,治病用藥必須超出常規藥量才有效。」醫院裡的大處方越來越多,除了其他的原因以外,可能這也是原因之一。隨著大眾醫學水平的提高和藥品超市的增多,許多患者病後不上醫院就診,而是自己到藥店購葯治療,也有人憑想當然超量用藥。
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不敢斷言沒有偽劣藥品進入醫藥市場,但這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打假力度不斷加大。應當相信,大多數西藥的有效成分會達到規定的指標,中藥的質量也有一定的保障。 一般來說,藥物均具有兩重性,即一方面具有對疾病的治療作用,另一方面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俗話說「是葯三分毒」。因此,治病用藥必須根據病情把握藥量,注意療程,適可而止。如用藥過量,則往往由於藥物的毒性作用而出現不良後果。中藥的毒副作用雖較小,但臨床中因過量服用中藥而出現中毒的情況也不鮮見。 為杜絕藥物的毒性作用所出現的不良後果,防止醫源性疾病的發生,專家認為:超量用藥不可取。 九、教您讀懂藥品說明書 藥品說明書最前端通常是藥品的名字與批准文號。藥品的批准文號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核准頒發,寫有「國葯准字×××××號」。 1.藥名:通常可分為商品名或通用名、化學名。通用名和化學名世界通用,任何教科書或文章上出現的應是同一名稱,一般以英文和譯文表示。至於商品名,每一家生產藥廠都可為其產品取一個商品名。因此,相同成分的藥品,或是化學名相同的藥品,可能有多個商品名。不同的商品名,意味不同廠家的產品,也意味不同的品質。用藥時要認準通用名或者化學名,避免重複服藥,導致過量中毒。 2.主要成分:有些藥品為單一成分,有些為復方成分。成藥里復方產品居多,醫師處方葯則單方居多。說明書中標明的多為主要成分。如感冒清的主要成分為板藍根、山芝麻、穿心蓮等。 3.適應症:或稱作用與用途。即根據藥品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情況,將使用本品確有療效的疾病列入適應症範圍。此項在一些中成藥的說明書中常用「功能與主治」表示。服藥一定要在適應症範圍內,尤其是OTC(非處方葯)藥物,應按照適應症服用,避免錯服。 4.用法與用量:說明書上的藥品量通常指成人劑量,兒童劑量則要根據年齡或體重計算。許多中西藥的重量用克(g)、毫克(mg)等表示,容量用毫升(ml)表示,並按1克=1000毫克,1升=1000毫升的比例換算。如每片0.5克與每片500毫克是相同表示法。藥物用量常註明一日幾次,每次多少量;兒童常用每日每公斤體重多少量來表示。至於藥品的用法,則需根據該葯的劑型和特性,註明為口服、肌肉注射、靜脈用藥、外用及飯前服、飯後服、睡前服等。病人應嚴格按照說明書註明的方法用藥。5.不良反應:許多藥物在使用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副作用,除藥物本身的特性外,還與用藥者的身體素質、健康狀況有關。如有過敏體質的人使用青黴素、鏈黴素容易發生過敏反應。有些藥品口服後會刺激胃腸道引起噁心、嘔吐等反應,有些藥物對肝腎有毒性等,這些不良反應在說明書中都會註明。注意閱讀不良反應,加強用藥的自我監測,有助於一旦出現不良反應,及時採取措施。
6.注意事項:為了安全使用藥物,必須列出該葯的慎用、忌用和禁用對象。有禁忌症的人,絕對不能使用相應的藥物,慎用的藥物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密切監測不良反應。 7.規格:是指該葯每片或每支的含量。 8.貯藏:此項為藥品保存中的一些要求,多數藥品均需避光,密閉並在陰涼乾燥處保存。許多生物製品需冷藏或低溫保存。變質的藥物絕對不能服用。 9.有效期、保質期或失效期:藥品均註明有效期,藥品超過有效期或達到失效期後則為過期失效,過期藥物絕對不能服用。 10.批號:藥品批號一般表示該葯的生產日期。但須注意:一些歐洲國家進口葯的年月日寫法常常倒過來表示,按日、月、年排列。美國進口葯大多按月、日、年排列,日本進口葯大多按年、月、日排列,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則常用羅馬數字代表月份。 十、如何選用防暑葯 暑病為夏季時令病,每當立夏到大暑之際,因氣候悶熱而潮濕,人常常因暑濕之患而發生中暑。中暑一般可分為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種情況。先兆中暑的表現有大量出汗、口渴、頭昏眼花、心慌、乏力等;輕症中暑除以上癥狀外,體溫在38℃以上,面色潮紅或蒼白、出大汗、皮膚濕冷、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經休息後可恢復正常;重度中暑的癥狀是皮膚涼、過度出汗、噁心、嘔吐、瞳孔擴大、腹部或肢體痙攣、脈搏快,常伴有昏厥、昏迷、高熱甚至意識喪失。治療中暑的常用藥物以中成藥居多,因此藥店藥師在遇到中暑患者前來購葯時,應根據中醫辨證施治原理對症薦葯,如此才能藥到病除。 仁丹含有薄荷腦、桂皮、冰片、砂仁、泡姜、人造麝香等,具有開竅安神、清熱祛暑、解毒辟穢的功效。適用於暑熱引起的頭昏腦漲、噁心嘔吐、腹痛泄瀉等症。成人每次口含5~10粒,兒童適當減少,舌下含服效果最好,亦可沖服。應注意的是,因感冒引起噁心等症時,不要服用人丹。
十滴水 具有健胃、驅風、清熱解暑等作用。適用於暑熱引起的頭暈、噁心、胃腸不適等症。成人每次20~40滴,兒童酌減;另外,用1~2瓶倒入洗澡水中,可防治小兒痱子。烈日下勞作、旅行時,凡有煩熱之感,均可口服十滴水,能消暑解熱。
藿香正氣片(丸、水)
具有解暑、降溫等功能。適用於因暑濕引起的渾身無力、四肢酸懶、胸悶心煩、噁心嘔吐、腸鳴腹瀉等。成人每次服4片,兒童酌減,每天服三次。 克痢痧 具有散熱解暑、解毒辟穢等作用。適用於中暑、腹痛泄瀉、痢疾等症。內服每次兩粒,一日3~4次,兒童酌減。中暑驚厥者可取本品適量噴入鼻孔,如不見打噴嚏,可在15分鐘後再用一次。兒童在噴鼻時一定要注意用量,不可過量,用量過大會引起不良反應。 諸葛行軍散 含有姜粉、冰片、麝香、牛黃、珍珠等成分,具有開竅辟穢、清暑解毒等功效,適用於頭暈、暑痧等症。一次用溫開水吞服0.3克~0.6克。要注意的是,嬰幼兒不可服用該葯。 清涼油 內含樟腦、薄荷油、桉葉油、桂皮油等。頭痛頭暈時,取少量塗於印堂穴和太陽穴,能提神醒腦,給人以涼爽、舒適之感;蚊蟲叮咬、皮膚瘙癢或有輕微的燒傷、燙傷時,取少量塗於患處,能活血消腫、鎮痛止癢。注意外擦時要遠離眼睛,一旦進入眼睛,應趕快用清水沖洗。 風油精 具有清暑解毒,利濕除煩,鎮痛驅風的功效。適用於中暑引起的頭昏頭痛,夏天夜晚因貪涼引起的腹痛等。頭昏頭痛者可於前額及兩側太陽穴外塗少許;腹痛者則可外塗於肚臍和尾骶部,或取2~3滴用溫水送服。需要注意的是,口服該葯時一定要稀釋至1%以下。薄荷錠
含薄荷腦、檸檬油、桂皮油等,具有解郁疏氣、散風去熱的功效,頭腦脹痛時,嗅吸或搽患處均可。注意千萬不要讓幼兒口服,以免產生過敏反應。 六一散 具有芳香化濕功效,適用於夏日中暑、身熱心煩、口渴、小便黃少或灼熱。每次6克~9克,泡水當茶飲。購買時要注意,此葯為粉末狀,不是膠囊。 痧氣丸 此葯芳香化濁、辛涼清熱。適用於中暑、腹痛吐瀉、牙關緊閉、四肢冰冷、昏厥等症。內服每次4粒,溫開水送下。需注意的是,孩子中暑時不能用此葯。 無極丹 具有清熱祛暑、鎮咳止吐的功效。適用於暑熱後頭昏腦漲、心煩口渴、噁心嘔吐,也可用於暈車、暈船。每天口服20粒,兒童酌減。 十一、同是解暑葯不能相互替 進入夏季,時常能見到在一張處方上開了好幾種解暑葯的情況,也時常能聽到有些醫生或病人說:「沒有藿香正氣水就用十滴水代替吧。」但是,藿香正氣水與十滴水雖然都是常用解暑葯,但卻不能相互替代。因為藿香正氣水與十滴水無論在藥物組成還是功效主治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藿香正氣水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功效,主治因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所致的頭痛昏重、脘腹脹痛等症。夏季炎熱,何來風寒?夏季雖然氣候炎熱,但因天氣驟然變化而防禦不及時或因室內空調溫度過低等原因,均會感受風寒之邪引發疾病。而內傷濕滯,則是指夏季陰雨天氣較多,當濕氣侵犯人體脾胃時,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而引發疾病。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藿香正氣水可用於夏季感冒、腸胃型感冒、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等疾病。臨床表現有惡寒發熱、胸膈滿悶、噁心嘔吐、腸鳴瀉泄者可以服用。十滴水有健胃、祛風的功效,主治因中暑所致的頭暈噁心、胃腸不適、腹痛等症。如果暑熱兼濕,使脾胃升降失常,故有噁心、胃腸不適、腹痛等癥狀,可急服十滴水。
不難看出,藿香正氣水主要擅長治療夏季風寒濕邪引起的夏季感冒、胃腸炎等疾病。而十滴水主要用於中暑症,即感受暑熱引起的頭暈昏迷、胃腸不適等。一葯主治風寒濕之邪所致疾病,一葯主治暑熱濕之邪所致疾病,兩者的功效主治截然不同。 十二、感冒選用抗生素對嗎? 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是一種或多種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很多人患感冒後,為儘快消除鼻塞、流涕、咳嗽、發熱等癥狀,常服些抗生素,有的甚至服用一些高檔抗生素。其實這是不必要的,因為抗生素主要是對細菌有殺滅作用或抑制作用,對各種病毒感染並無作用。不但如此,不合理地濫用抗生素,還會使腸道內某些合成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E的正常菌株受影響,甚至導致二重感染。 綜上所述,病毒性感冒,如未並發細菌感染,可服用一些對症治療的抗感冒藥或抗病毒藥,如感冒沖劑、感冒清、嗎啉胍等,即可減輕癥狀,不要過分依賴抗生素。 十三、感冒認識上的三個誤區 「感冒了,趕快喝杯白酒,去去寒氣,感冒就好了。」這是錯誤的。醫學家認為,感冒時喝酒會加重呼吸道黏膜血管擴張、充血,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病情將會進一步加重。此時如同時服用抗感冒藥,則酒精會增強其不良反應。因此,感冒時喝酒,有害無益。 「感冒了,趕快捂上厚被子發汗。」醫學家認為:靠發汗來治流感是不對的,因為發生感冒特別是流感時往往會發生高燒,此時應降低體溫而非捂緊棉被。 「喝薑糖水可治感冒。」醫學家認為:偏方不一定都靈驗,不分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感冒,盲目地只喝薑糖水,可能會貽誤病情。 十四、堅持合理使用抗生素 1、一定要有嚴格的用藥指征,不可濫用抗生素。如病毒性感冒,用抗生素不但無用反而有害,堅決不要濫用。 2、細菌性疾病,最好作葯敏試驗,然後選用最敏感的抗生素,以求最佳療效。 3、指征明確,用藥量要足,並堅持按療程用藥(即用藥時間),不可以隨便減少藥量或縮短用藥時間。 4、根據病情需要必須聯合用藥的,要注意這樣的原則:一般以兩種聯用為宜,且能起到協同或相加的作用;或因一種葯要達到血液有效濃度時用藥量太大,毒副作用對健康不利,另一種作用相似但可減少前一種葯的用量。 5、使用某種抗生素療效不好時,應考慮劑量、用藥時間、給藥方式等因素,但不要隨意更換新的一種抗生素,以免產生耐藥性。 6、不要隨意將抗生素作為預防感染用藥;皮膚、粘膜的局部疾病應盡量避免用抗生素。 十五、腹瀉別濫用抗生素 有人認為,腹瀉必然是胃腸道細菌感染,因而一旦遇到腹瀉便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如黃連素、慶大黴素、環丙沙星、氟哌酸等。 誠然,霍亂、痢疾和一部分由大腸桿菌感染所引起的腸炎,確實是細菌感染,治療時常常需應用抗菌藥物。然而,腹瀉未必全是細菌感染胃腸道所致,如:腹部受涼引起腸蠕動加快;對乳品、魚、蝦及蟹等食物過敏引起腸的變態反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胰腺癌等;膽汁排出減少、雙糖酶缺乏使腸腔內存在大量未經消化而不能被吸收的溶質,引起高滲性腹瀉;外出旅行或遷居外地生活,有的人因為生活環境的改變使腸道內正常菌群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從而發生了「菌群失調症」而引起的厭食、嘔吐、腹痛甚至腹瀉不止等癥狀;有些嬰兒因飲食不當,輔食增加過快過多,造成的腹瀉等,舉不勝舉。諸如此類腹瀉便沒有細菌感染存在。還有些腹瀉,如嬰幼兒秋冬季腹瀉,成人和大孩子夏季「流行性腹瀉」和黴菌性腸炎等都不屬於通常所說的細菌感染。其中,嬰幼兒秋冬季腹瀉和夏季「流行性腹瀉」系病毒感染所引起,而黴菌性腸炎是由與各種普通細菌特性完全不同的一類黴菌引起的。既然病源不同,治療方法就不應該完全相同,所以應用抗菌藥物應當慎重。 許多抗生素,尤其是口服後,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腸道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腹瀉或食慾下降,甚至影響肝臟、腎臟和造血功能,其中以廣譜抗生素引起的胃腸道副作用較為嚴重。其原因,除化學刺激因素外(化學刺激性與劑量有關),廣譜抗生素可引起體內的菌群失調而導致二重感染是另一個重要因素。 二重感染,亦稱菌群失調症。在正常情況下,人們處於一個龐大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中,人體的皮膚粘膜和與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腸道等處,都寄生著一定數量的細菌,這些數量繁多的細菌,與人體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對人體不但無害,反而有益。其中腸道的正常菌群,在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腸道正常的菌群還對危害人體健康的致病菌有著強大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它們的生長繁殖,這對人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醫學上稱為生態平衡。 抗生素特別是廣譜抗生素的應用,往往使體內各處的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使耐葯菌乘機在體內繁殖生長,導致二重感染。也就是說,本來用抗生素想殺滅致病菌,結果反遭致更厲害的細菌感染,其中,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革蘭氏陰性桿菌是二重感染的主要病源。由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所致的二重感染,主要形式為腸炎,可見,廣譜抗生素應用過程中所引起的二重感染往往會加重腹瀉。 另外,廣譜抗生素的應用使腸道內很多細菌受到抑制,這些細菌中有些具有合成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K的能力,因此,菌群失調後就可能導致維生素B複合物缺乏,可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 十六、現實生活中常見的濫用抗生素現象 1、無用藥指征也用抗生素。如感冒發燒,許多是因病毒引起的。可不少人執意認為抗生素是「退熱萬能葯」,不問感冒發熱是何種病源引起的,隨隨便便就用抗生素,效果自然不理想。一種抗生素不靈立馬再換另一種抗生素。本來即便是細菌引起的感冒發燒,本來常用的一線抗生素能解決的問題,偏用了二三線抗生素。廣譜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細菌耐藥性的增強。臨床上出現了用高級抗生素—細菌耐藥性增強—再用更高級的抗生素的惡性循環。結果,不僅病情得以繼續發展、惡化,還因大量使用抗生素,破壞了人體內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造成人體免疫力下降,誘發各種合併症,大大增加了疾病治癒的難度。 2、不顧患者的具體病情,醫生無原則地遷就病人或病人家屬用「好葯」、「多用藥」的要求,不恪守用藥守則,因此造成毒副作用或嚴重後果。武漢市的一項調查顯示,僅2000年一年中,這座城市的居民使用抗生素葯的費用達到2億元人民幣,而其中約1/3的病人根本不需要用抗生素;5%的人用抗生素後不僅沒起到療病的作用,反而對肝、腎造成不良影響。 3、不合理的聯合用藥。有人認為幾種葯聯用,藥效會更好,其實不然,有些葯與葯之間會發生排斥作用。如紅霉素與林可黴素聯合應用,不僅因兩者的抗菌作用基本相同,實無必要,而且兩葯的藥性還可能產生對抗,反而使療效降低。 十七、抗生素易使菌群失調 近幾十年來,醫學在迅猛發展,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許多醫源性疾病,其中以葯源性疾病最為常見,菌群失調就是其中之一,它多由於抗生素使用不當所引起,重者可致死亡。現在抗生素已被廣泛地使用,有些病人甚至稍有小恙便自我投服抗生素,由此極有可能帶來嚴重後果,所以了解菌群失調與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就顯得極為重要。 什麼是菌群失調呢?它是指寄生在人體內的各種細菌之間失去了正常的調節和平衡,造成細菌種類、數量和定植部位的紊亂。正常人體的皮膚、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及生殖系統等處都寄生著大量的細菌群,其中一些是致病菌,一些是條件致病菌,這些病菌在免疫、營養和生物拮抗方面對身體起著重要的生理作用;然而即使在常態下,這些菌群也隨時會受到內環境的影響而失去其平衡狀態,但通過人體的自我調節和防禦能力的發揮,其又能保持細菌群之間的協同和相互制約作用,恢復平衡狀態。抗生素可減少體內寄生細菌的數目,可清除敏感細菌,但機體同時又被外源或內源耐葯菌所佔據,此時,機體如有良好的免疫力,臨床上可以不致病,但嚴重的菌群失調對人體會導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變,其主要表現為自身感染,即二重感染。 十八、細辨含量規格謹防被騙 自購葯時細辨藥品含量規格,能及時發現有些不法藥店用小含量藥品冒充大含量葯賣,避免「挨宰」。有些不法藥廠故意在藥品含量標示上耍花招,如維生素E膠丸,個別廠家在包裝盒的顯眼處標明「每丸100毫克」,顯然,這是一種大含量的維生素E製劑。其實他們又在包裝背面最下面不顯眼處用小字註明「每粒丸重100毫克,含維生素E5毫克」。所以消費者在自購葯時一定要細辨含量,免得上當受騙。 十九、紅霉素不宜飯後即服 紅霉素不宜飯後立即服,應在飯前1小時或飯後兩小時服用。據研究:若飯後立即服或飯中服紅霉素,因胃中有食物,延緩胃排空,而藥物主要在小腸上部吸收,胃排空的快慢,可影響藥物的顯效時間、高峰(濃度)期及作用的強度。飯後立即服紅霉素較飯前服血葯濃度下降50%~80%。很明顯,飯後立即服紅霉素,其藥力大大降低。 二十、農村社區醫生用藥誤區 濫用輸液在農村、社區衛生室(診所)比較普遍,鄉村醫生最喜歡使用的治療手段就是輸液。他們認為輸液作用快,只要病人病情稍重或遷延幾天,就首選輸液治療。其實,在給葯途徑上,應該是可口服治癒疾病的,就不用肌注,能肌注治癒的就不用輸液。濫用輸液既加重病人的經濟負擔,又可能引起輸液反應、感染及注射局部的損傷等。 濫用抗生素農村、社區醫生把抗生素當成消炎、祛火藥,一般感冒、發熱都用。其實,農村常見病中真正細菌感染的並不多,比如感冒,多數是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並無作用。濫用抗生素,既浪費病人錢財,又擾亂人體內的菌群平衡,還導致細菌耐葯,降低病人再次用藥的藥效,甚至損害肝、腎功能,因濫用抗生素引起的葯源性疾病已有很多,如鏈黴素引起耳聾等。 濫用激素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因此,在抗炎、抗病毒、抗過敏方面作用快、療效好,農村、社區醫生尤為喜用,以至濫用。其實,除少數疾病外,一般疾病無需使用激素,必須使用時,也只宜短程、適量、規範。 濫用激素還會影響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引起中老年人骨質疏鬆,還易形成藥物依賴。 超量用藥一些農村、社區醫生認為,藥量越大,療效越好,尤其對慢性病或長時間用藥療效不好時,喜歡加大藥量以求顯效。殊不知,藥量和療效並不成正比,「是葯三分毒」,何況超量呢? 不合理配伍有些農村、社區醫生喜歡多種葯合用,以為總有對症起效的。其實,藥物之間有時互相拮抗或互相發生反應,如中藥之間有「十八反」、「十九畏」,西藥之間更易發生化學反應而使藥效降低,甚至危害病人。尤其在輸液治療上,多種藥物在溶液中易發生反應,不合理配伍是降低藥效的一個重要因素。 用藥時限模糊農村、社區醫生對病人用藥時限把握不準,該停葯的不停,不該停的又急停,一般都是癥狀消失即停葯,也有疾病已愈仍讓病人長時間用藥的。如讓氣管炎病人長期服用抗生素,造成細菌耐葯等。 濫用止痛藥、退熱片有些農村、社區醫生甚至把退熱片作為祛火藥而用於不發熱的病人。其實,疼痛和發熱都是疾病發生、發展的信號,在未明確診斷前,一般不要過早使用止痛藥、退熱葯,以免掩蓋病情,貽誤診斷。 二十一、家庭藥箱配置三誤區 誤區一:選葯不當。藥店一般出售保健品、非處方藥品、處方藥品三大類。非處方葯是指那些無需持醫生處方,市民可直接從藥店購買的藥物,其外包裝盒上有「OTC」標誌;如果藥品外包裝盒上無OTC標誌,且標明是「葯准字型大小」,則這類葯屬於處方葯;保健品包裝盒上則是「食字型大小」標誌。「家庭藥箱」應盡量選擇安全性高的OTC藥品。某些導購員推薦一些不合適的藥品,市民購買時一定要注意識別。 誤區二:購買過量。有些市民為圖方便,在藥店一次性購買許多葯。但太多的藥品用不完容易過期,服藥過量或不當可能會造成自身器官損害或浪費。 誤區三:沒有及時清理。大部分家庭沒有定期清理藥箱的習慣,有的家庭還怕浪費,認為服用外觀無異樣的過期葯對健康沒損害。 專家提醒,許多葯由於穩定性較差,易受光線、溫度、濕度等影響,吃剩的藥品如未在合適條件下存放,容易出現爆裂、發霉、斑點、自融、水化等現象,這種變質葯不能吃。還有些葯從表面上看不出異樣,但也不能服用,因為藥品一旦過了有效期,藥效會降低,毒性則會增高。 二十二、服藥飲酒釀惡果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能與許多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尤其應用下列藥物時飲酒,將會引起藥效降低或增加毒性反應,嚴重時甚至可以危及生命,應當引起大家注意。 引起雙硫侖反應(戒酒硫反應) 頭孢菌素類頭孢哌酮、頭孢美唑、頭孢米諾、頭孢甲肟、頭孢曲松、頭孢胺卞、頭孢唑啉、頭孢拉定、頭孢洛克等;硝咪唑類藥物有甲硝唑、替硝唑、奧硝唑、塞克硝唑等;其他藥物有呋喃唑酮(痢特靈)、氯黴素、酮康唑、奧美拉唑等。服用上述藥物時飲酒,可使乙醇氧化代謝受阻(酶抑制作用),導致體內乙醇積蓄而呈醉酒樣反應,表現為面紅、眼結膜充血、頭暈、噁心、嘔吐、出汗、口乾、胸痛、心跳加快、視力下降和呼吸困難等,老年人、兒童、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及對乙醇敏感者反應更為嚴重,反應劇烈者可發生呼吸抑制、心律失常、休克甚至死亡。因此使用上述藥物期間及停葯4~5天內不宜飲酒。如果出現嚴重的戒酒硫樣反應,應立即採取治療措施,如維持血壓,給予大劑量維生素C,酌情使用抗組胺葯,並注意檢測血鉀、血鎂濃度,及時糾正低血鉀、低血鎂。 增加毒性 撲熱息痛、甲氨喋啶、四環素、異煙肼、利福平、丙戊酸鈉、酮康唑及抗血吸蟲葯等與乙醇聯用會誘發或加重肝損害;酒後服用磺胺類藥物可加重酒精中毒,酒後用二甲雙胍、苯乙雙胍可致乳酸中毒,服用溴化物後飲酒會使人意識模糊、譫妄等。 降低藥效 乙醇可增加心得安的清除率而使藥效下降,硫酸亞鐵可與含乙醇的製劑形成沉澱而影響吸收。服用異煙肼飲酒會使異煙肼代謝加速導致藥效降低。乙醇還可影響別嘌醇控制痛風的效果。 引起神經系統癥狀 苯巴比妥、苯妥英鈉、安乃靜、安定類、氯丙嗪、水合氯醛、酮替酚等與乙醇聯用可明顯加重中樞神經系統抑制作用,嚴重者可死亡。酒後服用鋰製劑可引起或加重意識模糊、譫妄等精神癥狀。乙醇與抗組胺葯如異丙嗪、苯海拉明、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等聯用會增強該類藥物嗜睡作用。 其他 酒後服用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等,均可引起胃出血,主要是酒精與以上藥物合用後增加了藥物對胃腸黏膜的刺激所致。另外酒後服用降糖葯、注射胰島素,可使血糖過度降低,導致低血糖進而引發一系列癥狀。 二十三、服哪些葯忌飲茶 藥物的種類繁多,性質各異,能否用茶水服藥,不能一概而論。在多數情況下,不主張用茶水服藥。在服用下列藥物時,為了提高療效,最好不要飲茶,更不要用茶水送服下列藥物: 1.服用含重金屬成分藥物,如硫酸亞鐵、碳酸亞鐵、枸櫞酸鐵胺等含鐵劑和氫氧化鋁等含鋁劑的西藥,茶湯中的茶多酚類物質會與藥物中的金屬離子結合而沉澱,不僅不能為人體所吸收,降低或失去藥效,而且還會刺激胃腸道,引起腹痛和便秘。 2.服用鎮靜催眠葯如魯米那、速可眠、三溴片、安定,抗組胺葯如苯海拉明,鎮咳葯如咳必清以及中藥貝母、知母、酸棗仁等,也不宜用茶水送服。因為茶葉中含有咖啡因(亦稱「咖啡鹼」),具有興奮作用,故應避免藥性衝突降低藥效。 3.服用酶製劑如胃蛋白酶、胰酶片、多酶片、溶菌酶等,這些藥物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茶葉中的多酚類可與酶結合,降低酶的活性;茶水中的鞣酸與藥物發生作用,可生成不溶性沉澱而降低藥效。 4.服用某些生物鹼製劑如鹽酸麻黃素、黃連素、磷酸可待因,以及阿托品、阿司匹林等藥物,也不宜用茶水送服。這些藥物中的生物鹼可與茶中的鞣酸發生沉澱,降低藥效。 5.服用單胺氧化酶抑製劑如痢特靈、苯乙肼、甲基苄肼、悶可樂、優降寧時,少量飲茶可引起失眠,大量飲茶可使血壓升高。 6.服用蘇打片、健胃片、小兒消食片等含碳酸氫鈉的藥物,不宜飲茶,因茶中的鞣酸可使這些藥物的有效成分中和分解,降低藥效。 7.服中藥溫補藥時應少飲茶少食蘿蔔,因茶葉性涼下氣,能降低藥物溫補脾胃的效能。有些中草藥如麻黃、黃連、釣藤、黃芩、大薊、小薊、元胡等,一般也不宜與茶水混飲,不然中藥所含生物鹼等有效成分會與茶中的鞣酸發生沉澱而失去藥效。服人蔘等滋補品時也不宜飲茶,因茶可降低其滋補作用。 二十四、幾種不能同用的葯 四環素類葯:包括四環素、土霉素、強力黴素、金黴素等,不能與氧化鋁、胃舒平、各種鈣片、硫酸亞鐵同服,不能與苯妥英鈉、冬眠靈同服,不能與青黴素同服。 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包括鏈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等,不能與速尿、利尿酸鈉同服。 磺胺類葯:不能與烏洛托品同服,也不能與酵母片、普魯卡因同服。 作用與消化系統的藥物:胃舒平與酵母片不能同服。乳酶生與抗生素不能同服;與活性炭、次碳酸鉍等腸道吸咐劑不能同服;與胃舒平~氫氧化鋁、小蘇打等不能同服。 維生素類葯:維生素B2與四環素類葯、林可黴素。制黴菌素不宜同服;維生素C不宜與紅霉素合用;維生素E不宜與阿斯匹林等水楊酸類解熱止痛藥同服。如必須同服,應間隔2小時分別服用。維生素類對青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等抗生素有一定影響,也不宜同服。 二十五、阿莫西林可引起幼兒牙齒損害 根據美國牙科協會刊物報道,嬰兒使用阿莫西林,有可能造成後來萌生的第一恆磨牙(俗稱「六齡齒」)和第一中切牙的斑釉癥狀。服藥時間越長,斑釉癥狀越嚴重。該研究還發現,所調查的對象在1歲時有3/4服用過阿莫西林;在32個月時,則有91%服用過阿莫西林。所有被調查對象的中切牙斑釉發生率為24%。研究發現,在嬰兒3~6個月內服用阿莫西林,牙齒斑釉的發生率最高。 二十六、維生素E慎與五種葯同服 許多人將維生素E當成營養品長期服用。然而實際上,人們在服用維生素E時還存在著一些誤區。維生素E不應長期大劑量服用,如有特殊需要,最好一日量不超過200mg,特別是當維生素E與下列五種藥物同時使用時,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服用。 ●阿司匹林維生素E與阿司匹林都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所以當維生素E與阿司匹林同時服用時,醫生應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病人的服用劑量。 ●維生素K維生素E對維生素K有拮抗作用,並且能夠抑制血小板的凝聚,降低血液凝固性。因此,在做外科手術之前或是在服用抗凝血藥物時,請不要與維生素E同時服用。 ●洋地黃維生素E可增強洋地黃的強心作用,使用此類藥物的病人請慎用維生素E,以免發生洋地黃中毒。 ●新黴素影響脂肪吸收的藥物如新黴素,會影響人體對維生素E的吸收,因此同時服用可能會降低兩者的藥物作用。 ●雌激素長期大劑量(每日用量超過400mg)服用維生素E,特別是與雌激素合用,可以誘發血栓性靜脈炎,應給予警惕。推薦閱讀:
※天氣轉涼 如何合理使用暖奶器
※家裡的廚房應該設計在哪個位置比較合理?很多人都不知道
※都說《我的前半生》凌玲穿得土,但我覺得她比離婚前的羅子君穿得合理多了
※裝修點線面,如何布局一個更加合理的衛浴間
※冠心病合理用藥指南—冠心病合併腦卒中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