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的對比鑒賞
在浩如煙海的古典詩歌畫廊中,留下了古人生活的印記,展現了一個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有改造山河、振興乾坤的詩人;也有不平則鳴、強烈干預政治的詩人;有展示氣象恢弘、歌頌自然與社會和諧統一的詩人,也有一步三嘆、落拓不羈、懷才不遇的詩人。產生諸多不同意境的原因,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環境的塑造。
在閱讀古典詩歌時,最好採用對比方法進行閱讀,可以收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遊《游山西村》)的效果,更能深入體驗作品豐富的內涵,更能觸發對作品的共鳴,更能感受人、社會、自然的水乳交融。
下面我們以曹操的《觀滄海》與汪灣的《次北固山下》、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等詩為例,談談詩歌的對比閱讀。
通過對詩歌的體裁、詩歌產生的歷史背景、詩人運用的語言以及詩歌意境的對比閱讀,進而品位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情感世界,領悟不同時代、不同詩人寄寓在詩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一)詩歌體裁和寫作背景的對比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學樣式,而不同時代的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既有時代的特徵又有自己的個性特徵,而鮮明的個性又體現了所處時代的骨氣與風貌。
《觀滄海》這是一首古詩,作者是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觀滄海》這首壯麗的詩篇。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詩,作者是唐代詩人汪灣。汪灣是洛陽人,先天進士,官洛陽尉。一生中,「嘗往來吳楚間」。詩人往東尋來,當舟次北固山下的時候,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觸發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這一千古名篇。
《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曲,作者是元朝大都人馬致遠。馬致遠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不久既跳出宦海,退隱田園。詩人把一組缺乏生命力的秋日景物加以組合,表達了詩人悲苦的情思。
通過上述對詩人所處朝代、人生經歷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不同時期的作者他們採用的表達方式不同;不同時代、不同經濟地位的詩人,他們選擇詩歌的內容不一樣,傳遞的信息不一樣,透露的情懷不一樣,詩歌的內容無不打上各自時代的烙印,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
(二)詩歌語言的對比
詩歌語言是詩人情思的外在表現形式。當詩人的情思在胸中鼓盪的時候,他就要尋找恰當的語言來表現。通過語言形式把信息傳遞給讀者,使讀者產生共鳴,進而領悟詩意。例如:
《觀滄海》一詩,詩人一開頭就用了一個「臨」字和「觀」字,奠定了全詩的氣勢,揭示了一位居高臨下的軍事家的氣魄。接下來用「叢生」「豐茂」「聳峙」「湧起」等詞層層蓄勢,以致脫口而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顯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育群星的氣派。
而《次北固山下》一詩中,詩人首先運用「青山」「綠水」等表現季節特徵的詞語,顯示了自然界萬物復甦一片勃勃生機的景象。接著用「潮平」「風正」加以渲染,後又用「海日」「江春」來形容,最後又用「鄉書」「歸雁」來呼應,形成一種和諧的宏大的氣象。
再看《天凈沙·秋思》,曲人馬致遠一生坎坷,仕途不順,到處漂泊,為了揭示曲人這一心境,故用「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這九種景物排列組合,並在九種景物之間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以致結尾不由自主地道出「斷腸人在天涯」的遊子真情,令人產生悲從中來的共鳴。
從對上述三首詩語言的比較中,我們不難發現: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感情的詩人,運用的語言不一樣。但是,他們都突出了各自的慾望:革新,維新,求新;張揚了各自的個性:主宰與人文並舉,讚頌與繼承並存,無奈與懷新相依;體現了各自的骨氣和風貌:激昂,祥和,哀怨。可見,詩人為表現各自的感情,必須選用能揭示各自個性特徵的語言。
(三)詩歌內容和意境的對比
詩歌的內容是為詩歌的意境服務的,不同的內容表達不同的意境。而內容又是詩人生活的反映,離開詩人的生活體驗,則所表現的意境就無所適從。
首先,我們來看曹操的《觀滄海》,它主要寫了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的情境,詩人不但寫出大海在無風情況下水波動蕩的樣子和海水一遇大風,就會立即掀起軒然大波的情態,詩中還插以山島草木來點染,有了山島草木的點染烘托,才能把大海寫得生機勃發、欣欣向榮,使人感到大海不僅浩瀚壯闊,而且美麗多姿。在此基礎上,詩人展開豐富的想像,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更加宏偉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燦爛,若出起里」。它道出了詩人博大的情懷。
其次看,汪灣的〈〈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首聯就形成開展的、向前行進的氣氛。「青山」「綠水」實際上已經透露了一種季節特徵。頷聯寫出了長江下游水勢浩淼、風帆高舉的情狀。頸聯寫殘夜還未消盡之際,海上一輪紅日已噴薄欲出,舊年還未過盡之時,春天的氣息已經預先進入大江。尾聯寫年節將到之際對故鄉的懷念。通觀全詩,揭示了新舊交替,萬物更新的意境。
再看〈〈天凈沙·秋思〉〉,由於作者處境清苦,抱負未能施展,淪落天涯,為了表達孤寂愁苦的情思,勾勒出著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穿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天凈沙·秋思〉〉恰如其分的揭露了作者自己的悲愁之苦。
同是寫景狀物,為什麼三位詩人選取的內容卻不相同呢?這是為了表現各自的心境決定的,各自的情感和內容不能互相替代。「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兩句詩道出了自然景物是相對不變的。可三位詩人選取的詩歌內容的變化之大,已充分說明了內容的選取、意境的確定,必須服從表達詩人主觀情感的需要。
意境是思維的火花,是詩人瞬息捕捉到的生活與思維的交匯點,是詩人產生寫作的潛在動力,是詩人的豪情或悲傷的藝術概括。
從以上三篇詩歌的意境對比中,我們發現這樣一件有趣的事:馬致遠的生活中有過登臨卻沒有登臨的激情;汪灣雖居高層卻在藍天之下,心中無上九天攬月的豪情,只是發出對「青山、綠水、海日、江春」的稱讚;可曹操卻不同,上指九天,俯視四海,有氣吞山河之勢,包舉九州之概。
同是詩人,為什麼會產生如此之大的差異呢?這主要是由於他們各自的心態不一樣志向不一樣,因而對生活的看法態度就不一樣,所以,提煉的意境也就不一樣。
學習鑒賞古典詩歌,我們既要在重視詩歌內部的橫向比較,又要在外部進行縱橫結合式的比較,對詩人立身行事、思想作風、文風派別等方面進行對比。
例如:中唐時儒學政教型的韓愈的詩與世俗才子型的白居易的詩,就表現出諸多的不同。
韓愈的突出特點:一是尊奉儒學,排斥被其視為異端的佛道諸教。如「欲為聖上除弊事」。二是強調君權,干預政治的願望強烈。如「 肝以為紙,血以書辭」。三是思想作風嚴肅。如散文「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
從上述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發現韓之奇險,白之平易的詩歌特點。
古典詩歌離我們已很遙遠,閱讀鑒賞中一定要結合對詩歌的體裁、背景、語言的了解,進行深入的揣摩品味。不但可以把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詩歌進行對比,而且可以把同一詩人的不同詩歌進行對比,找出詩人情絲的異同。重點把握詩歌語言中向我們傳遞的信息。眾所周知,語言是意象的外在表現形式,一個個意象組成意象群,形成詩歌的意境表現詩人和諧的情絲。因而在閱讀中要細細揣摩一個個的意象特徵與深層的內涵,要精心品味意象群所展示出來的特殊意蘊——意境。
詩歌的鑒賞資1988年以來,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題。94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對偶、鍊字、背誦、用典、文學常識等,94年以後,則重在對詩歌進行鑒賞評價。而真正側重從形象、語言、表達等方面來考查考生的詩歌鑒賞能力的是從1999年。自2002年起,則由客觀題轉變為主觀形試題。題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下面結合相關試題,淺談幾點古典詩歌鑒賞題的置疑角度,以期為考生提供幫助。
一、 從重點詞語處置疑。
理解詩歌中的重點詞語,是鑒賞詩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詩歌中的重點詞語,才能較為準確地鑒賞詩歌。因而,理解重點詞語便成為古典詩歌鑒賞題的置疑角度
例如: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詩後的試題。
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問題:殘陽照射在江面上,詩人不說「照」而說「鋪」,有什麼表達效果?
(2002年杭州統考題)
【分析】:古典詩歌往往寓情於景,每句詩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與意境之間均有緊密聯繫,只有充分地理解詞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詩句意境。根據詩意可知,這時太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的,故用「鋪」更準確、形象。運用「鋪」字,更能表現了秋天夕陽的柔和與江面的平靜,給人以安閑、舒適之感。
二、 從關鍵語句處置疑。
所謂的關鍵語句,多指詩詞中的「詩眼」句,即能揭示詩的主旨、藝術內涵的語句。這些句子多對表達主題,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著關鍵作用。只有準確地把握這些關鍵語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詩的關鍵點,進而深入地把握全詩內涵。
例如:2、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更漏子 溫庭筠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夜夜,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問題:「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是什麼意思?在抒情上有什麼特點?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關鍵語句。這一句在文中起著關鍵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點點滴在梧桐樹上,這離情又有誰可以理解呢?點示了詩的內涵。該句用人之所聞,描寫景物,融情與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沒有休止的綿綿秋雨,正如主人公的離情連綿不斷。
三、 從詩詞意境上置疑。
詩詞的意境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連綴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寫的事物或畫面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它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鑒賞詩歌,重在領悟詩的意境,能夠領悟詩詞的意境就能準確理解詩詞所要表達的思想或所抒發的感情。因此,探究詩詞意境便成為考查點。
例:3、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蝶戀花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竹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常水闊知何處?
問題:(1)在詞的上片中,詞人是怎樣表現「離恨」苦的?
(2)「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一句的意境。(2002年通遼統考題)
【分析】:(1)略。(2)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藝術境界。答案: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勁厲肅殺、景的蕭索、人的孤獨交融在一起。不僅如此,詞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現一片無垠廣遠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廣遠境界的騁望。所以三句儘管包含著望而不見的傷離愁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洗鍊鉛華,純用白描。氣象闊大,境界高遠。
四、從表達技巧處置疑。
古典詩歌十分注重講究表達技巧。鑒賞詩歌,也應該辨析詩的表達技巧,而要想準確地辨析詩詞中運用的表達技巧,就必須要掌握各種表達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關修辭,掌握相關術語。在試題的設置中,置疑點往往為描寫或抒情。
例;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試題。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問題:詩人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早春草色? (2003年赤峰統考)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表達技巧。首先該詩從視角的變化寫草的有無。遠遠望去,隱隱泛著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來。兼攝遠近,空處傳神。其次,把「煙柳」和「春草」進行對比,突出具有朦朧之美的早春草色。
五、 從思想感情處置疑。
感情對於詩而言,猶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詩歌的生命。古人云:詩言志。詩人寫詩無論採取何種方式,均為抒發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鑒賞詩歌,就應該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須要知人論世,了解相關的時代背景,把握詩歌的意象,以人為本,仔細品味詩人的情感。在試題的設置中,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為置疑點。
例:5、閱讀王安石詞《浪淘沙令》,完成試題。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
註:詞中「伊呂」指輔佐湯滅夏的伊尹和輔佐武王滅商的呂尚。王安石填此詞,正推行變法。
問題:這是一首詠史詞,凡詠史之作都要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首詞表達王安石怎樣的情感? (2003年通遼統考題)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伊尹和呂尚之所以建功立業,除自身的才幹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王安石當時正在推行自己的變法主張,當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因而該詞正表現出王安石的這一希冀以及他推行表法的決心和勇氣。
六、 從風格流派置疑。
風格是詩人在創作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與眾不同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不同的詩人自有不同的風格,同一位詩人在不同的創作時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現出來的風格也不同。因而,欣賞詩歌的風格也便成為高考的置疑點。
例:6、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臨江仙 夜歸臨皋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觳紋枰。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問題: (1)作者蘇軾,開創宋詞 派的詞風。我們讀過他的代表作 和 。
(2)這首詞在寫作技法上用的詩詞家常用的 。
(3)本詞的藝術風格是 (2003年淄博統考題)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風格及其它。參考答案:(1)豪放派,《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中秋》;(2)以有聲襯無聲,以動景襯靜景(3)豪放而飄逸。
七、 從分析形象處置疑
與小說、戲劇一樣,詩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詩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卻是詩歌中描繪的景或物。無論怎樣,詩歌中的形象都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包孕著詩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詩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領會詩歌的思想。於是分析詩歌中的形象便成為高考的置疑點。
例:7、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試題。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這首詩的首兩句描繪了 的環境。
(2)試簡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2002年包頭市統考題)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詩詞的形象。通過讀詩,從中可見首兩句描繪出一幅廣闊、寒冷、寂靜的環境。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那位老漁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專心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漁翁形象,恰是實際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託與寫照。
八、 從構思結構上置疑
鑒賞詩歌首要條件是讀懂作品,即了解詩歌的整體結構,這包括詩歌的寫作構思,也包括詩歌的即景抒情、由事轉議等等常見的結構方法。因此在閱讀詩歌時,我們既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寫法,還要注意詩歌的意義上的單元劃分,結構上的總結和前後照應等內容。因而,分析詩歌的結構便成為高考的置疑點。
例:8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詠梅 陸遊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問題:試談談這首詞怎樣表達詞人的志向和情操? (2003年成都統考題)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詩詞的結構。全詞採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詞句寫出了梅的風格神韻,寫出梅花的高風亮節。其實這正是作者的自我寫照,表現了此人品格的骨膏,絕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諂毀、堅貞自守的傲骨。
九,從語言藝術處置疑。
詩歌的語言是構建詩詞的基本要素,猶如文學的大門,只有充分地鑒賞語言才能探索到文學殿堂的真善美。因而,評價作品的選詞鍊句的功夫、修辭格的運用及其效果、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含蓄性、凝練性以及語言的整體風格,便成為高考得置疑點。
例:9、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試題。
天仙子
是為嘉禾小悴,以病眠,不赴府會
張先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問題:(1)這首詞的上片中,「送春春去幾時回」句中的兩個「春」字,結合上下文來看,含義並不一樣,前一個「春」指,後一個指。
(2)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就遣詞造句評論說,「『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矣。」請從鍊字的角度談談「弄」字的妙處。
(2003年湖南師大附中模擬題)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鑒賞古代詩詞的語言藝術。(1)的前一個指季節,大好春光。後者既指年華的易逝,,又指美好往事的青春時光。而(2)在有月而多雲的暮春之夜的特定情況下,陰雲籠罩,暮色迷茫,花的丰姿神采未必能盡情地表現出來,但是忽然出人意料,雲開天際,大地上頓時呈現皎潔的月光,再加上風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掃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姣妍麗質一下子搖曳生姿,這自然給世人帶來意外的欣慰。一個「弄」字就傳達出了這種特有的情態。
十、從運用典故上置疑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鮮明強烈,或含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運用典故既能使語言精練,又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因而高考出題者常常在運用典故處置疑。
例:10、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喜見外弟又言別 李益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問題:「別來滄海事」 中的「滄海事」是什麼意思?作者是怎樣「言別」的?
(2003年通遼市統考題)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鑒賞古代詩詞的運用典故的藝術。這裡的「滄海事」化用了滄海桑田的典故,表現了十年間個人、親友、社會的種種變化,同時也流露出了作者對社會動亂的無限感慨。
詩中作者沒有使用「離別」的字樣,而是想想出一幅表弟登程遠去,在深秋時節奔波於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現「後會難期」的惆悵心情,跟首句的「十年離亂」相呼應。
1、
2、
3、
4、
5、
6、
7、
8、
9、
詩歌鑒賞是02年高考出現的新題型,它所採用的主觀題形式能更好地反映出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把握。詩歌鑒賞的提問是多種多樣、變化無端的,思想、風格、藝術、語言、情感……這往往讓一些同學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從哪一方面來進行解答,結果答非所問,從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分。在這裡,我們將就提問的類型與解答的內容進行歸類,希望能夠給考生帶來一些幫助。
第一種類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歌採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
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正確解答:這類提問,著重的是詩歌整體的藝術表現特色,主要應該從詩歌的整體構思、詩歌整體的藝術技巧方面來解答。答案一般應該在下列詞語中選擇: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又分為借景抒情與托物言志) 映襯((又分為正襯和反襯)象徵 聯想想像 用典 對比對照 動靜結合
除了這些常見的手法外,還有諸如變換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
常見錯誤:解答這類提問時,很多考生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對詩歌某個局部的修辭手法進行闡述。這是不對的。但在闡述具體某句詩時,是可以談及修辭手法的運用的。
例1:送魏萬之京/ 李頎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里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衣砧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註:離歌:離別之歌。關城:潼關、函谷關。御苑:皇家的宮苑。砧聲:搗制寒衣的聲音。
問:尾聯用什麼藝術手法表達出怎樣的思想內容? (2分)
答:尾聯直抒胸臆,以長者的口吻表達了對魏萬的勸勉:莫把長安當作行樂之地而虛度大好時光。這是一般送別詩最常見的做法。
例2: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註:折柳:即「折楊柳」,古樂曲名,多為傷春悲離之辭。樓蘭:西漢時樓蘭的一個國王,曾屢次派人攔殺漢使,後被大將軍霍光派人用計殺掉。】
問:談談本詩表達技巧上的妙處。(4分)
答:額聯用典,也使用了反襯手法。「笛中聞折柳」,聽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楊柳」,自然引人想起家鄉的春色和親人,但眼前春色全無,親人遙遙不能相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士積極參戰,英勇殺敵。額聯言簡意賅,對表現戰士們對國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襯托作用。(要切合原詩,有觀點、有分析。)
第二種類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歌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問變體: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
這首詩歌為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正確解答:這類問題,它的固定格式分為三個部分
描摹詩歌圖景 概括意境特點 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應該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所營造的意境描摹出來,這裡有兩個要點,一是用自己的語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個景物都寫到,但要寫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語言力求優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圖景後,用一句簡練的話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點,或幽靜、或蕭瑟、或生機勃勃、或孤清……
第三部分,根據這首詩歌情境氛圍的特點再來談詩人的思想感情。
常見錯誤:考生在解答此類問題時常見的失誤有兩點,一是描摹景物時採用直譯的方法,變描摹為翻譯;二是考生往往著重於「思與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襯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詩歌是通過景物來反襯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錯誤。在這種情況下,應多從詩人的生平、抱負或標題來思考,避免出錯。
例1: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魚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問:作者在這首詩中塑造了怎樣的一種意境?這種意境中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理想?(6分)
答:山雨初霽,萬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凈。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蓮,是空山秋天恬靜幽美的景象。通過詩一般景物的描寫,反映了詩人過安靜淳樸生活的理想和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詩中以物芳而明志潔,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也是為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例2:
海浪如雲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卧看千山急雨來。
「注」鉤疏箔:把帘子掛起。
問: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景象?這首詩表達了什麼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析之。(6分)
答:連天的海浪伴隨著陣陣雷聲洶湧而來,在北風的呼嘯中波浪不斷拍打堤岸,又咆哮著遠去,這首詩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前的壯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雄偉氣勢。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心豪情。暴風雨將臨,按常理本當關門閉戶躲避,但詩人卻反而高掛起帘子,敞開窗戶,為的是能飽覽「千山急雨來」的壯觀。
第三種類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這首詩歌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
談談這首詩歌的語言藝術。
正確解答:這類提問,著重的是詩歌語言的層面,考生應該從語言的風格或特點來解答。一般從這些詞語中選擇答案:
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淺顯辭藻華麗委婉含蓄簡潔洗鍊沉鬱頓挫 渾厚雄壯 多用口語明白如話
常見錯誤:有些考生從語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煉詞、鍊字,闡述字詞運用的巧妙,這是以前詩歌點評的做法。語言的特色不能等同於語言的使用,這樣的解答顯然不對。
例1:新晴野望/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問:這首詩歌的語言與陶然明《歸園田居》的語言都有
答:平淡質樸(平淡自然)。
例2:長干曲四首(其一)崔顥
「君家何處住?
問:品評這首詩歌語言上的特色。(4分)
答:這首詩歌的的語言樸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處住,在橫塘,通過自問自答的對話形式,採用樸素的口頭語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個素樸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鞏固練習:
1.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越中覽古/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環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鵠飛。
石頭城/劉禹錫
山圍古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問:從藝術手法的角度分析這兩首詩的異同。
相同點:兩首詩都採用了對比反跌手法,把歷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場春夢,與現實顯示出這一夢境的殘破景象——為輝煌歷史哀鳴的翻飛「鷓鵠」和為輝煌歷史見證的「舊時」月亮,各自形成對比,共同傳遞出一種深沉的歷史悲涼感;《越中覽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筆,振起全篇。《石頭城》以「舊時月」暗轉,隱隱反照的是東晉到南朝近三百年的歷史。
不同點:《越中覽古》由歷史典故發軔,由昔向今延伸,側重狀昔日的繁華,引渡到現實情景,勾勒出一幅動態畫面;《石頭城》從今往昔推移,反方向運作,側重描繪今之荒涼,定格於一個靜態鏡頭。
2.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烏衣巷》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問:作者對烏衣巷的描寫有一種怎樣的情境氛圍,請簡要分析。作者由此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東晉時烏衣巷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於達官貴族的房基,偏斜的夕陽在巷口拉長了影子,夕陽殘照中,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飛。詩人為我們營造了一個蕭索悲涼的畫面。在這個畫面中,塗抹出了詩人感慨滄海桑田,繁華不再、人生多變的深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