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時代——以霸業為主線的春秋戰國史(長篇連載) / 醉罷君山 / 第99頁

鐵血時代——以霸業為主線的春秋戰國史(長篇連載)共124頁 

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11-03-17 21:45

  

  (鐵血時代-346)

  

  

  郤宛是楚國難得的清官,他的死,令楚國百姓民憤激昂。

  郢都的民眾異口同聲,譴責令尹子常、費無極與鄢將師三人。子常這下子慌了,這個平庸的令尹不知道要怎麼辦。

  這時,沈尹戌求見子常,子常象抓到一根救命的稻草似的,趕緊問沈尹戌:「現在要怎麼辦呀?」

  沈尹戌正色地說:「左尹郤宛,根本沒有犯什麼過錯,您卻下令殺了他,以致國人紛紛指責,輿論無法平息,您卻一點也沒有想過補救的辦法,這一點令人費解。」

  子常趕緊問說:「那我要怎麼補救呢?」

  沈尹戌皺皺眉頭,又說道:「費無極這個傢伙,人人都知道是個惡人。當年陷害太子熊建,又殺害伍奢,逼使伍子胥出逃,一手遮天,欺惑國君。平王是仁君,性格溫和,又能勵精圖治,本來成就應該在成王、庄王之上,就是因為信任費無極這個小人,才使楚國霸業凋零,得不到諸侯們的擁護。如今費無極又搞陰謀,陷害郤宛,還殺死很多無辜者,所以民眾才反應強烈,這事件都涉及到您身上,您要是不亡羊補牢,還怎麼當令尹呢?聰明的人剷除惡人來穩固自己,您卻庇護惡人來危害自己,這豈不是太糊塗了。」

  子常一聽,豁然開朗,既然百姓對費無極、鄢將師兩人深惡痛絕,自己就借這兩個傢伙的人頭來平息民憤吧。

  在沈尹戌的誘導下,子常作出一個正確的決定:逮捕費無極、鄢將師兩人,就地正法,夷滅兩族,以平民憤。

  費無極玩盡權謀,最終還是逃脫不了一死。只是他一死,又讓伍子胥心生遺憾,無法活扒其皮,生啖其肉。

  雖然費無極得到了應有的報應,可是楚國民眾對新政府完全失去了信任感。楚國的內部已是危機重重,而外部更是面臨著吳國兵團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

  

  公元前511年,吳國開始實施「伍子胥計劃」。

  這一年秋季,吳軍以偏師伐楚,重點進攻夷、潛、六三邑。

  楚國在國內防務上,存在的問題很多。令尹子常遵循其祖父子囊的遺言,將防禦重點放在郢都,這使邊境線上的兵力大為不足,這些兵力不僅要防止吳國的入侵,也要預防晉國為首的中原諸侯從北面突入。在防禦吳國上,楚國重點是在東線築城,但是東部城市距楚都遠而距吳國近,很容易遭到吳國的突襲。一旦遇襲,中央軍就要實施長途馳援。作為前楚國將領,伍子胥對這點看得十分清楚,因此他的計劃就是不斷襲擾,拖垮楚國主力。

  吳軍攻勢凌厲,連續攻破潛邑、六邑。

  果然不其,楚國派出沈尹戌率軍東進,支援潛邑。可是吳國根本不想打一場硬仗,楚軍來援,吳軍就逃得無影無蹤。

  沈尹戌是楚軍將領中的佼佼者。他對楚平王以築城為主的防禦模式一直是持批評態度,他洞悉伍子胥的戰術,可是這種戰術是難以破解的。最後他想了一個主意,將潛邑的居民遷移到了南岡(安徽霍山南),以避開吳軍。

  可是伍子胥調整了戰略方向,轉而進攻楚國北部的弦邑(河南息縣南)。沈尹戌只好馬不停蹄,馳援弦邑,可是到了半途時,吳軍又撤走了。

  楚軍主力疲於奔命,伍子胥的戰略開始體現出威力了。

  

 

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11-03-22 22:02

  

  (鐵血時代-347)

  

  

  面對吳軍的囂張氣焰,楚昭王氣瘋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吳國咄咄逼人的氣焰,令楚國的嘍啰國開始動搖。桐國率先背叛楚國,投入吳國的懷抱。

  斯可忍,孰不可忍也!

  楚昭王豁出去了,準備易守為攻,進攻桐國與吳國。楚昭王任命大司馬子期為主將,率軍東征。子期是楚平王的兒子,戰爭經驗豐富,伍子胥知道此人有幾分本事,未可小視,便使用反間計,揚言:「楚國如果任用子期為大將,我立馬就可以將他擒殺。要是任用子常為大將,我就只好遠遠地躲開。」

  楚昭王聽到這個小道消息後,心裡想,原來吳國人怕子常啊,那好,就改派子常為大將,出征吳國。

  其實子常是個庸才,擔任令尹期間,內政混亂,聽信費無極的讒言殺死郤宛,在行軍作戰上,也是外行。子常被任命為遠征軍大將,正中了伍子胥的圈套。

  

  公元前508年(吳王闔閭七年),子常率領楚軍,氣勢洶洶地殺向吳國與桐國。其實伍子胥根本不把子常放在眼裡,他開始布下大口袋,等待楚軍鑽進來。

  伍子胥與孫武出動艦隊,出現在桐國北面,作出增援桐國的假象,暗地裡卻各率一支主力部隊,潛伏在桐國南面的巢邑附近。子常根據情報,作出重大誤判,以為伍子胥的主力在桐國以北,便在桐國以南發動攻勢,這正中了伍子胥的詭計。

  吳軍兩支主力突然殺出,大大出乎子常的意料。兵貴神速,在楚軍反應過來之前,吳軍已經在豫章(春秋時豫章,包括漢水以東、長江以北大片地區)將楚軍主力團團圍困。子常的能耐,伍子胥是很清楚的,六年前吳王僚派兩公子伐楚,結果吳軍遭到楚軍沈尹戌與郤宛兩軍的夾擊而遭敗績,在那場戰役中,子常作為令尹,卻扮演一個不太光彩的角色,他率楚國水面艦隊參加,可是中途卻逃跑了。

  就憑子常這種水平,如何與兩位曠世軍界奇才相較量呢?

  在伍子胥與孫武的合擊下,楚軍大敗而逃。吳軍趁勝圍攻巢邑,巢邑淪陷,守將公子繁成為吳軍的俘虜。

  楚國的東征,就這樣以慘敗而告終。

  

  吳王闔閭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他對伍子胥、孫武說:「如今楚國方敗,內憂外困,我想乘勝追擊,攻破郢都,你們看如何?」

  出乎闔閭意外的,兩位名將均不認同他的計劃。

  孫武回答道:「乘勝追擊,並非常勝之道。」

  吳王闔閭聽不太明白,又問道:「這是怎麼說呢?」

  孫武又補充說:「楚國的軍隊,是天下最強的敵人。我們倘若輕敵冒進,遠攻郢都,敗亡的概率超過九成。要攻入郢都,必須要有天時的配合,現在還不是時候,臣沒有把握。」

  聽了孫武的話後,吳王闔閭有幾分失望,他轉而問伍子胥:「我想再次發動伐楚之戰,怎麼做好呢?」

  伍子胥回答說:「楚國令尹子常,是個貪婪卻無能之輩,得罪了眾多諸侯國,如今唐國、蔡國對他都十分不滿。如果大王要打擊楚國,應該先爭取唐國與蔡國。」

  這與孫武所說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戰略思想不謀而合,要打敗敵國,外交攻勢是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11-03-26 15:49

  

  (鐵血時代-348)

  

  說到這裡,伍子胥詳細講述了唐、蔡兩國與楚國的恩怨。

  唐、蔡兩國都是楚的嘍啰國。有一回,蔡昭侯去楚國訪問,他有兩塊貴重的玉珮與兩件名貴的裘衣,他將其中一套玉珮、裘衣送給了楚昭王。子常知道後,就向蔡昭侯索要另一套,蔡昭侯堅決不肯給。子常大怒,找了個理由,將他扣押在楚國好幾年。後來,唐成公也去楚國訪問,他有兩匹好馬,其中一匹送給楚昭王,子常照例向他索要另一匹,唐成公很不高興,不肯給,結果也被扣押了。後來唐國人、蔡國人暗地裡把玉珮、裘衣、名馬偷偷送給子常,這才使兩位國君得以釋放,但蔡昭侯與唐成公對子常恨之入骨。

  蔡昭侯在回國途中,經過漢水時,向河神發誓,從今往後,再也不去楚國朝見。不僅如此,他還偷偷向晉國拋媚眼,把自己的兒子姬元作為人質送入晉國,以換取晉國的支持,並懇求晉定公發兵討伐楚國。

  看來在子常的執政下,楚國的內政外交都相當混亂。

  正因為這個原因,伍子胥向吳王闔閭建議,拉攏蔡國與唐國,組成聯合陣線,共同討伐楚國,這樣勝算就大大增加了。

  吳王闔閭聽後大喜,立即派伍子胥前往蔡國。

  

  這時蔡昭侯正有些鬱悶。

  怎麼回事呢?原來蔡昭侯投靠晉國後,打算依靠晉國人來報復楚國。晉定公特地召開了一次盛大的國際會議,這次會議在召陵召開,故而又稱為「召陵大會」。出席的國家有晉、齊、魯、宋等十八個國家,此外周王室也派出代表出席。從參加會議的國家來看,堪稱春秋時期最大的一次會議,會議的主題,就是討論蔡昭侯提出的討伐楚國的問題。

  可惜的是,這次會議雷聲大,雨點小。

  作為諸侯盟主的晉國人,跟楚國人一樣無恥。蔡國有求於晉國,晉國人想乘機撈一把,晉大夫荀寅向蔡昭侯索賄。蔡昭侯一聽,氣得不得了,當初就是因為楚國令尹子常貪得無厭,他才會投靠晉國,不想晉國官員一樣的黑,一樣的貪。對荀寅的不合理索求,蔡昭侯斷然拒絕。

  荀寅沒撈到好處,便極力反對征伐楚國。他有兩個理由,第一,晉楚有弭兵協議,晉國如果單方面破壞弭兵協議,會招來非議;第二,晉國在最近四十年,與楚國的對抗中,並沒有佔據上風。

  其實不僅是荀寅,晉國多數官員也不想與楚國開戰,雖說晉國仍然是中原盟主,可是其地位早已搖搖欲墜了,誰也不想在這個時候,還同楚國大打出手。

  規模空前的召陵大會,最後無果而終,晉國拒絕了蔡昭侯討伐楚國的提議。

  蔡昭侯這回總算看清了晉國人的嘴臉,鬱鬱寡歡地回到蔡國。

  蔡國雖然只是小國,但蔡昭侯咽不下這口惡氣,決計要報復。怎麼報復?進攻楚國嗎?那可不行,拿雞蛋砸石頭準會粉身碎骨。蔡昭侯瞄準了一個小國,楚的嘍啰沈國。

  公元前506年夏季,蔡國軍隊突襲沈國。雖說蔡國軍事力量平平,可是沈國更加不濟。在蔡軍的進攻下,沈國被攻破,國君被蔡軍俘虜並處決,小小的蔡國居然吞併了小小的沈國。

  楚昭王暴跳如雷,蔡昭侯是什麼東西,也敢太歲爺上動土,打。別看楚昭王對吳國的入侵無可奈何,對付蔡國這樣的小角色,他還是很自信的。

  夏去秋來,楚國大舉出兵,包圍蔡國首都。蔡昭侯招架不住,想攖城固守,等待晉國來援,可是晉國人會來嗎?他心裡沒有底。

  晉國人沒來,但卻來了一位不速之客。

  

  來者正是吳國大將伍子胥。

  此時伍子胥的身份是行人,即外交官,他偷偷潛入蔡國,會見蔡昭侯。伍子胥對蔡昭侯說:「楚國暴虐無道,濫殺忠良,侵略諸侯,扣押羞辱您與唐侯,可謂是不仁不義。吳王想要征伐無道的楚國,希望蔡、唐兩國可以齊心協力,共謀大業。」

  蔡昭侯此時處境困難,吳國前來拉攏,這彷彿是天上掉下的一根救命稻草,焉有拒絕的道理呢?他欣然同意,並讓自己的一個兒子隨伍子胥返回,入質吳國,這樣算是與吳國結盟了。

  這時,吳國的另一名使者也前往唐國,說服唐成公加入到三國反楚同盟中,唐成公當然也是爽快地答應了。

  本來吳國在與楚國交鋒中就佔據上風,如今又有蔡國與唐國相助,打一場大殲滅戰的時機成熟了。

  此時楚國全力攻蔡,主力都集中在北線,顯然對吳國人介入戰爭的可能性估計不足。這正是吳國的最佳機會,可以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在運動戰中殲滅楚軍的有生力量,奪取郢都就成為可能了。

  闔閭按捺不住心頭激動,立即下令全軍總動員。他親自擔任統帥,帳下將領包括伍子胥、孫武、伯嚭、夫概(闔閭的弟弟)。為了達成戰爭的突然性,吳軍選擇走水路,以舟師溯淮河而上,悄悄地進入蔡國境內,然後棄船登陸,取道豫章,向西挺進。

  春秋末期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就此拉開帷幕。這場戰爭,徹底改寫楚國與吳國的命運。

  

  

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11-03-28 21:50

  

  (鐵血時代-349)

  

  九、柏舉之戰

  

  蔡國的參戰,是吳軍取得勝利的保障。

  首先,蔡國牽制了大量楚軍。在吳軍登陸淮河南岸時,楚軍已經在蔡國作戰三個月。季節已由秋入冬,天氣嚴寒,楚軍已露疲態,戰鬥力下降;而吳國軍隊則鋒芒畢露,士氣高昂。其次,蔡國成為吳國遠征軍的後方補給基地,對於長途奔襲的吳軍來說,沒有可靠的補給,是難以實現持久作戰的。

  蔡國都城在淮河北岸,吳軍在淮河南岸登陸,與此同時,位於淮河西南的唐國也起兵響應。前方作戰的楚軍形勢一下子惡化了,如果不火速撤退,吳軍與唐軍將切斷其退路。吳國主力的突然出現,令楚國人大吃一驚,慌忙從前線撤軍,並一路撤到漢水西岸,以漢水為天險,布置防線。

  吳軍的出擊,解了蔡國之圍。蔡、唐兩國軍隊與吳軍會合後,挺進到漢水東岸,與楚國軍隊隔江對峙。

  吳王闔閭這次千里大躍進,深入楚國境內,確實出乎楚國人的意料。楚軍統帥仍然是平庸的子常,統帥無能,並不等於手下將領無能。楚國最優秀的將領、戰略專家沈尹戌就是佼佼者,他認真地分析吳楚兩軍的分布態勢,找到吳軍致命的弱點所在。他認為,吳國之所以敢大膽深入楚國腹地,其一是憑藉水師的優勢,一旦打不贏,可以從淮河逃回吳國;其二,是掌握了蔡國這個後勤補給基地。如果以一支奇兵,出其不意地奔襲停留在淮河南岸的吳國水師,再控制住幾個重要隘口,便切斷了吳國人的退路,同時也切斷其補給線,這麼一來,深入腹地的吳軍,便成為楚軍的瓮中之鱉了。

  沈尹戌向子常建議說:「您指揮大軍沿著漢水設防,力阻吳軍渡河。我趕往方城山,率駐紮在方城山外的全部兵力,摧毀淮水上的吳國水師,然後控制住大隧、直轅、冥阨三個隘口,截斷吳軍的退路。到時您率軍渡過漢水,向吳軍正面發動攻擊,我從側翼出擊,必定能大獲全勝。」

  沈尹戌不愧是楚軍中最有才華的將領。確實,吳國冒著巨大的風險,在千里之外的楚國腹地作戰,一旦不利,將面臨慘敗的結局。

  楚軍統帥、令尹子常批准沈尹戌的計劃。沈尹戌沒有逗留,立即出發,前往方城山收攏北方楚軍。

  

  

本文由<貼庫網>脫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01363/99.html


推薦閱讀:

「個體崛起」所具備的5項能力
新離婚時代
鐵血時代——以霸業為主線的春秋戰國史(長篇連載) / 醉罷君山 / 第87頁
如何看待朴槿惠時代的韓中關係?
時代 | 丁末政潮:權貴與弄臣的PK

TAG:時代 | 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