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東講:題畫詩的三重境界(3)

一東講:題畫詩的三重境界(3)寫在前面

    濟南經典吟誦社(第三季)吟誦沙龍於2016年8月21日正式開始。這一季的活動總主題是「詩書畫樂」,第一期活動的選題是北宋文壇巨擘「蘇東坡」。

    以下是一東在《惠崇春江晚景》一詩的分享中的講稿。其中難免有謬誤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今天分享的是第三部分

一 詩書畫樂與題畫詩

二 吟詩要從正確讀詩開始

三 題畫詩的三重境界

第一部分《一東講:題畫詩的三重境界(1)》 「詩書畫樂與題畫詩」

一東講:題畫詩的三重境界(1)

第二部分《一東講:題畫詩的三重境界(2)》 「吟詩要從正確讀詩開始」

三 題畫詩的三重境界

    下面我們一句一句來讀,慢慢讀,慢慢品。

    第一句:「竹外桃花——三兩枝」。大家能想到這幅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什麼場景么?有幾種事物?(兩種)它們是什麼位置關係?(由近及遠)首先您看到的是什麼?(竹),對,在這兒我們多說幾句,蘇東坡擅長畫竹,有一個成語「胸有成竹」就出自他的一篇談論畫竹的文章,另外剛才我們的梨農老師也給大家講了蘇東坡畫竹的一大特色——硃砂畫竹。大家感興趣的可以回去搜一下。

    那桃花有多少?(三兩枝)為什麼不會很多?如果很多這個畫面就是什麼樣子?(惠崇是一代名僧,他的山水畫作清新淡雅,這也與他的特殊身份相一致。觀其畫,見其人。)那反過來,我們想問:竹子有多少?是多是少?(大家一起想像,討論,由畫面的整體布局引出詩歌第二句——)

    我們一起來看第二句:「春江——水暖鴨先——知」

    與第一句相比,第二句,蘇東坡的眼光發生了什麼轉化?(由高到低)他看到了什麼?(江、鴨、水)這「江」他為什麼說是「春江」?(照應上一句「桃花」)

    「水」為什麼說是「暖」?(一是桃花開的時節,二是可以引導大家想像那幅畫中鴨子的形態,一定是歡快地游,而且應該不止一隻鴨子)

不過這個「暖」,一是畫家畫的栩栩如生,生動傳神,讓人感受到其中的暖;二是詩人看得入木三分,而且加入了自己的藝術想像,從具象中感受到暖意。

     在這裡,我們想先停頓一下,回到一開始,末學提出的那個思考題:為什麼題畫詩這麼具有文人標誌性的題材,卻咸有精品呢?題畫詩應該如何寫?

     第一個,寫形。所謂寫形,就是題畫詩最起碼的是要把畫中之物寫出來,而且是如實描述。比如我們剛剛讀了兩句,我們都能知道畫里有什麼景物,我們都能知道畫面各景物的大體方位。

     這首詩還有一個公案,挺有意思,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明清兩朝眼裡只有唐詩,從不把宋詩放在眼裡。康熙年間大學者、大詩人毛希齡就批評蘇軾這首詩說:「春江水暖,定該鴨知,鵝不知耶?」這位毛老前輩大概忘了,蘇軾不是在講春天的故事,而是在寫題畫詩,人家惠崇的畫里只有鴨,沒有鵝……

     第二個,寫意。寫意就是,不僅要描述畫中之物,還要把畫面的意境、情趣恰當地表達出來。否則就是名花有意,詩人無情。詩人所題之詩要麼會平淡無味,要麼是與畫無干。這首《惠崇春江晚景》第二句的這個「暖」字就是「寫意」之筆,不僅寫出了畫面的春意,還寫出了畫家的心意,恰當地詮釋了鴨戲水中的那種暖意。

    我們再來看詩歌的第三句「蔞蒿滿地蘆芽短」。首先,這一句沒有一個「春」字,但處處是春意。「蔞蒿滿地」「蘆芽短」,是春的時令特徵。而且,你看作者的視角又轉移了,從第一句的由近及遠,到第二句的由高到低,再到這一句由水到岸,而且他能看到「滿地」和「短」的細節,這個岸邊應該是「近景」,也就是和第二句相比是由遠及近。作者的文筆似乎就是一個攝像頭,一句一個鏡頭,對惠崇這幅畫進行了全景式投放。這一句在意思上我們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來,不過你要和第四句一聯繫,恐怕您就要會心一笑了。

    我們來看第四句:「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欲上」是什麼意思呢?原來,這是這種魚的習性。每年3到5月間,當河豚卵巢發育成熟的時候,它們便從大海溯至江河產卵。清明前後,我國長江、珠江、錢塘江以及遼河、鴨綠江等水域,正是一派繁忙的河豚魚汛之時。但問題是,惠崇的原作中到底有沒有畫河豚?肯定沒有,因為蘇軾已經告訴我們了「正是……時」——「(現在)正是……的時候」,就如同我說「現在在我老家正是播種的時候」,說這句話的人當時肯定沒有在老家,也沒有看到當時老家的真實情景。那這句豈不是「出畫」了嗎?豈不成了敗筆?

    在這兒我們再岔開話題一下,剛才我們分析第二句時,提到了題畫詩應該具備兩個特點:一是寫形,二是寫意。末學以為,還有第三層特徵——寫自己。也就是說,詩人如果是在欣賞別人的畫,除了看準畫中之物,看懂畫之意境,還更應該從別人的畫中看到一個真實的自我。「借他人之酒澆一己之塊壘。」

     蘇軾看到大好春色,尤其是看到滿地的蔞蒿和嫩嫩短短的蘆芽時,美食家的蘇軾有了隨性的想法:蔞蒿、蘆芽都有了,河豚也該有了,都有了那就該燉了……河豚的美味人所周知,蘇軾的學生在《明道雜誌》中記載了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蘇軾的老師歐陽修的《六一詩話》里也說:「河豚常出於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雲最美。」

而且,蘇軾本人對河豚也是情有獨鍾,有這樣一個傳說:

    據宋人孫奕的《示兒篇》記載:蘇東坡居常州時,一位朋友烹制的河豚味道極佳,準備讓他嘗嘗鮮。蘇東坡入席後,這人的家眷藏在屏風後想聽聽蘇大學士的誇讚。當時東坡只顧埋頭大嚼河豚,半晌也不開口。眾人正感失望之時,忽聽東坡高聲讚美道:「也值得一死!」

     這就是蘇軾,一代文豪,豪放派詞風的開創者。一個樂天派,一個生活中的快樂主義者。也正是這樣的心態,讓他在年少成名卻而後被一貶再貶的人生坎途中始終瀟洒地活著,讓他在詩、詞、文、書、畫甚至美食界,都達到一流的大師境界……

    寫形,寫意,寫自己——好的題畫詩需要這樣的三重境界。

    寫形,寫意,寫自己,惟其如此,我們後世讀者才能讀懂那是一幅什麼畫,畫畫之人是一種什麼心態,寫詩之人是一種什麼性情。高僧畫作的原作早已被時光的海洋淹沒,但這首詩卻在文學的殿堂中被永久地保留了下來,這就是詩的魅力,這就是題畫詩的魅力……

                                                       (全文完)

第一部分《一東講:題畫詩的三重境界(1)》 「詩書畫樂與題畫詩」

一東講:題畫詩的三重境界(1)

第二部分《一東講:題畫詩的三重境界(2)》 「吟詩要從正確讀詩開始」


推薦閱讀:

知道與明白的區別是什麼?為什麼說知道與明白只差一層紙,兩者卻是天壤之別?
出軌的最高境界 男的出軌女的偷情依然恩愛
"光棍"是一種境界! [圖]
男人怕老婆的最高境界
武極宗師小說中的境界是怎樣劃分的?

TAG: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