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螺旋纏絲勁 的健身及技擊作用
陳式太極拳的核心就是螺旋纏絲勁。螺旋纏絲勁是身體在運動時各關節所走的圓或弧線疊加起來形成的一條不規則流動的空間線路。纏絲勁不是局部的一個所謂纏絲動作,而是身法的運行在肢體上整體協調和勁路圓滿後的體現。
雲手是螺旋纏絲勁的基本功。運動如纏絲,形象如立體的螺旋,處處體現非圓即弧的運動,形成順逆纏絲螺旋運動的旋手轉腕、旋肘轉膀、旋腰轉胯、旋踝轉膝、旋膝轉腿,使腕、肘、肩、腰、跨、膝、踝等所有關節得到有效的輸氧按摩。同時,在周身螺旋纏絲的有氧運動中,內臟也跟著螺旋蠕動,可增強腸胃等內臟器官的蠕動,起到按摩內髒的作用。
將身體的重心(中心)放在一條腿上,開始做松、沉、坐、轉、走,一點一點逐步往另條腿上坐(加力)。
松:從手指到手腕開始放鬆——肘關節的放鬆。
沉:肩膀放鬆——腰上部的放鬆(中節胸腰部分只做螺旋升降運動)。
坐:胯關節放鬆,使兩大腿根部與胯關節連接的大筋是鬆軟的(氣息過丹田穴到會陰穴)。
轉:膝關節放鬆(襠走下弧)。
走:踝關節放鬆。身體重心(中心)做螺旋移動。
這時候身體的重心(中心)轉移到另外一條腿上(氣沉腳底湧泉穴),把力量導引到腳底湧泉。
螺旋纏絲實際上就是要做到各個關節節節貫串——以腰脊為軸做公轉,四肢做自轉,以手領勁,含胸塌腰,屈膝松胯,五趾抓地,將全身的勁力整合一處,運用到想要到達的地方,一氣呵成。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落實好陳式太極拳的四個要點——1.虛領頂勁,2.沉肩墜肘,3.含胸拔背,4.曲膝圓襠。
將以內氣運轉為內容的螺旋纏絲勁融會貫通到拳架里,有利於疏通經絡,增強臟腑功能,鍛煉肌膚、骨骼和關節。出勁螺旋纏絲著重疏導手三陰和足三陽經氣,收勁螺旋纏絲著重疏導手三陽和足三陰經氣。手足每轉一圈,十二經和任督二脈都得到疏導。《靈樞·本藏篇》說:「經脈者,所以行血行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經絡疏通了,臟腑機能就可以加強,肌膚、骨骼、關節和內臟器官就可以得到濡養。
螺旋纏絲法的畫圈旋轉與通常的手足屈伸不同,前者能使更多的肌膚、骨骼和關節參與到活動中,有利於提高肌膚張弛的機能,增強骨骼和關節的柔韌性。
在技擊競賽方面,螺旋纏絲勁是太極拳各種技擊方法的基礎。太極拳主張因勢利導、借力打人,與人交手時肢體螺旋形地屈伸進退能夠避免同對方來力相頂抗,以化解來力強度,便於利用力學原理適當加力。當對方怎麼打都是打在我如螺旋物體的切線方向(著力點總是在圓周的切線方向)上,我就很容易根據自己的需要改變力的運動方向,讓對方在我身上找不到著力點,這樣就可以輕鬆地動搖對方身體的重心,造成我順人背的形勢(四兩撥千斤);而我在對方已經失去重心的情況下,再向對方的重心發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彈抖勁,重創對方便是輕而易舉的事。
螺旋纏絲勁的粘連法,還能夠粘連住對方的肢體,很容易順勢鎖住對方一個或幾個關節,使其不易脫離而失去抵抗力。陳鑫說:「拳中必用纏絲者,粘連之法全在於此,引進之法亦在於此。」又說:「唯以柔軟纏絲法接之,未粘住人身則已……如既粘住,則吾以纏絲法捻住其皮肉,纏而繞之、粘之、連之、黏之、隨之,令其進不得進,進則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則恐我擊搏,故不敢硬離去,此螺旋纏絲勁之在拳中最為緊要妙訣也。」
螺旋纏絲勁是技擊爆發力、彈抖勁的基礎,身軀和四肢的螺旋纏絲法,可以使人身五張弓「弓弓飽滿,一觸即發」(本人發表於《中華武術》2006年第七期的論文有此語)。「筋骨勁」講究「身備五弓」,用自身的「筋骨」進行崩彈,可手腳並用,節節發勁。如此人身處處是丹田,處處放出都是手,更可以使內氣的收放運轉暢通無阻,可以使全身勁力以腰脊為樞紐節節貫串(由盤骨帶動脊骨,再帶動四肢筋骨發勁)達於手足,可以使關節運動幅度增大、靈活性提高、穩定性加強,可以使全身肌肉一部分充分鬆弛而另一部分充分緊縮,增強肌肉的伸縮能力,因而當技擊發放螺旋纏絲勁時,內氣自丹田猝發,肌肉張弛倏然一轉,就可做到勁力完整,將全身的螺旋纏絲勁聚集至一處(一個點),極具爆發力和穿透力,擊中對方,使其受到內傷而被擊打點的表面完好無損。
入門口訣須口授,功夫不息法自修。堅持,唯有堅持方能成功。願有志於學練陳式太極拳者共享。
文章摘自:《少林與太極》2017年第9期
文/徐春光
編輯/周鏐超
重磅來襲
推薦閱讀:
※高質量的腿部訓練,幫助你強化下半身
※生理學博士的首次力量舉比賽之旅
※笨人的天賦——那些年,我們一起練拳(81)
※如何解決力量翻中 因為柔韌性導致肘部無法抬高進去正確的支撐姿勢?
※練習瑜伽一個星期,感覺小腹明顯變大了,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