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 有多少人記住故事而沒有記住她?
來自博書
00:00 08:20點擊上方綠標 收聽語音領讀
文 | 小北 主播 | 晶晶
各位書友好,今天我們即將開始共讀張愛玲《傾城之戀》這本書,共讀開始前,先對張愛玲其人及其作品做一個介紹。
一場天涯一場夢,十里洋場盛孤芳。她是海上吹不停的風,亦是筆端訴不盡的傳奇。丹青不渝,故以方誓;風華似流砂,故文以載風骨。
一紙丹青書不盡,多少往事風流韻。民國的浮華還未散盡,浩裊的糜麗餘韻鍛造出亂世之中永恆的雋秀傳奇——張愛玲。
歷史的筆鋒轉得太快,人們匆匆記住了「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我們也執拗地去試圖相信,「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
傳奇女子在筆端訴諸的是亘古的平凡與宿命,個人命運和愛情在金錢和時代的矛盾下屈就是奠定張愛玲作品風格重要底色。
父母於不幸婚姻的艱難泅渡、緊張的人倫關係、紛擾的世事及動蕩的時局都讓她深諳世情薄涼和命不從人。其作品中體現出的女性的空虛與蒼白無力與她自身精神深處的失落和畸形不無關係。
千年封建文化的壓制與扼殺,男人女人們漸漸喪失愛感知力。豐滿的靈魂在宿命的陰影下日漸枯槁。
愛情作為世人生命中最不可思議的約定俗成,其分量可大可小。
張愛玲以一個女性的視角,將愛情的體驗、人性在其中的矛盾與考驗最大化、極致化。特定的年代裡,那些悲劇女性的個人命運在同時代沉浮的交織之下,盡顯人生與人性的悲劇與荒謬。
《半生緣》中,顧曼璐作為一個淪落風塵的女人被張愛玲描寫到極致,連同她那精湛的命運悲劇。
在名存實亡的婚姻面前,曼璐徹底妥協於男權社會,最終作為一個串謀者,不惜以犧牲自己親生妹妹的幸福為代價借腹生子,這也是顧曼璐後半生悲劇命運的源泉。姐妹二人一生因為一場錯位婚被命運折磨得體無完膚。
顧曼璐這種對婚姻近乎瘋狂的固守與偏執無疑是舊式婚姻桎梏下的產物。一如《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孟煙鸝。
她做不了陸振保生命里的白月光,卻又自卑於丈夫心頭的硃砂痣。就像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才能有恃無恐。當男人主宰了婚姻的主動權,女性只能作為一種附庸妥協於婚姻揚棄下的泥淖,乃愛情中於假寐中清醒的落寞人。
而《傾城之戀》中的受娜拉式出走影響的女性白流蘇決心擺脫不幸婚姻的牢籠卻難逃歲月催人老的不爭事實。窒息的家庭氛圍催生著她對金錢的強烈渴望。因此在面對華僑巨賈范柳原的那一刻,她決心用28歲青春孤注一擲,遠走他鄉。
兩個個安心事的人精明地盤算著這筆愛情買賣,長期的情婦和一張長期的飯票,一場勾引與算計的拉鋸戰就此展開,而兩個人之間心照不宣的敷衍與盤算早早模糊了愛情與激情的邊界。最終還是戰火的洗禮讓這場遊戲有了峰迴路轉的轉機。
不可理喻的世界裡,婚姻和愛情也能如此無常。白流蘇嫁給了范柳原,功利的愛情里,誰知道哪一次建立不暗含著另一場坍圮?
在《金鎖記》中,出身低微的曹七巧一朝嫁入深似海的豪門,榮華富貴自此開啟,機關算的生活盡也隨之而來。作為一個健康活力卻因利被迫下嫁患有骨癆男人的婚姻犧牲品。無愛的生活和豪門的內部爭鬥註定導致她內心的極致扭曲。
利益往來之中,昔日戀人最終不歡而散;利益長線跟前,毫不顧及哥嫂情分;用畸形教育將兒女摧殘成對婚姻麻木的傀儡;以及對兒媳的毒辣相逼無不驗證著歷經變態婚姻後的曹七巧已經淪為一個人性盡失,徹頭徹尾的毒婦。她瘋狂地報復著這個世界,就像溺亡的人不顧一切地拉人下水。
作為兩代人悲劇的總導演,她人生註定在一生薄涼嘆息中終結。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可用於謀生,卻不能某愛。
從灰燼中看到絕望的是俗眾,從灰燼中總結經驗的是聰明人,從灰燼中發現愛情本來面目,並甘之如飴、赤誠如一的,才是張愛玲。
我始終敬仰張愛玲在作品中保持的一雙冷眼。她的冷眼不僅給眾生,給亂世,也給她自己。也許只有這樣的「冷眼」,才能帶我們穿透歷史的塵蕪,看清人生的本來面目。
《傾城之戀》是愛玲的作品中我個人感觸頗深的一本。愛情、家庭和女性命運之間的因果牽扯是張愛玲作品中永恆的主題。
我不能給予以小說本身太多的評價,因為小說存在的意義只是以一種虛擬且帶有趣味的方式供人擴大生命體驗而已。小說來自生活,更高於生活,並且最後會融貫讀者在這之中所理解的生活。
本書不能教會你如何在愛情中趨利避害,但相信一定可以讓你對愛情和婚姻的理解更加深刻。
—The end—
本書簡介
民國才女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
生死患難,足以做十年夫妻。
《傾城之戀》講述了一個動聽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小說里,從腐舊的家庭里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范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成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