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家中的舊體詩寫作群體
「五四」以來現代至當代文學家中多有餘事作舊體詩者,雖不乏出類拔萃者,但絕大部分不及陳獨秀、魯迅、郁達夫三家的影響。茲列舉作者,並引其佳作,扼要論述。
(1)沈 尹 默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實、君默,字中,號秋明、瓠瓜,浙江吳興(今湖州人)。早年留學日本,肄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歷任北京大學、燕京大學、中法大學教授,北平孔德學院院長,河北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國立北平大學校長。新中國建立後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主任等職。「五四」時期參與新文化運動,曾在《新青年》發表白話詩。有舊體詩詞集《秋明集》、《秋明室雜詩》、《秋明室長短句》。為著名書法家,妙集眾長,尤擅行書。
沈氏雖曾投身新文化運動,與陳獨秀、胡適過從甚密,但在民國紀元前的青年時期即能作舊體詩詞,且工力頗深。因參與《新青年》編輯工作,連續發表白話詩17首,在當時頗有影響。中年為詩回歸傳統,不作新詩,書目文獻出版社編錄《沈尹默詩詞集》,存古近體詩272首,詞88首。嚴格而言,沈尹默與郁達夫類似,屬於傳統詩詞作家,寫新詩曇花一現而已。但不像郁達夫寫小說那樣,在現代文壇影響甚大。由於沈氏畢竟是新文學最早的倡導者之一,故仍歸於這一陣營。
沈尹默作舊體詩全面發展,五七言古體與律絕皆工妙。早年七絕,寫戀情之作,風華婉麗,神韻天然:
樓外春雲易化煙,春聲留夢不曾圓。金箏雁柱從頭數,撥到當胸第幾弦?(《述夢八首》其三)
窗紗慘綠上單衣,一抹遙山小苑西。半是低徊半惆悵,萬花如夢一鶯啼。(《述夢八首》,其五)
玲瓏秋玉嫭晶盤,細語幽芳小比肩。涼絕藕花池畔路,羅衣如水月如煙。(《後述夢八首》,其五)
沉沉草樹暮煙斜,愁想芳茵糝落花。無法讖卿還自讖,秋燈夜夜泣靈華。(《後述夢八首》,其八)
這一類詩當然談不上有新的意義,但愛情是永恆的主題。詩清麗如畫,畫中人的縹緲風姿,呼之欲出;融入詩人的纏綿情感,兼以音節諧婉,其美學價值是不能否認的。
七律如《泛舟湖上》:
短舸微吟一粟身,蒼然煙雨眼中新。亭前孤鶴去千載,湖上遊人歷幾春。南國英靈枯樹在,古祠荒意野梅貧。可堪滄海橫流日,來與閑鷗話苦辛。
「湖上」,當指西湖(第三句提到放鶴亭,為西湖景點)。前三聯寫泛舟湖上所見煙雨蒼然、荒涼蕭颯的景象,發思古之幽情;尾聯慨嘆亂世中碌碌無為,惟向「閑鷗」傾訴愁緒。全詩運筆宕折,骨格清蒼,融唐詩的風調與宋詩的意味於一體,平淡中蘊蓄著深厚的工力。
又如《以酒賞殘菊》:
淡淡霜花綴細莖,一叢冷艷古今情。籬邊山色看猶是,隴上歌聲久不賡。正氣乾坤隨歲盡,沉憂風雨一時生。不應獨抱江湖感,來向荒畦賞落英。
題為「賞殘菊」,作意卻在第三聯,詩人面對正氣不伸、邪惡橫行的衰世懷有深深的憂慮,寫菊花只是詩的起興和烘托氛圍。當世難有陶淵明那樣喜愛菊花、貞介自守的高士,「採菊東籬下,悠然看南山」的歌聲已久久無人接續。第二聯遙慕古賢扣住題面的「菊」,引出第三聯,意脈不斷。尾聯筆力振起,勉勵自己不應該作獨善其身的隱逸之士,結句呼應開篇,首尾一氣。
沈尹默的詩大都含蓄深婉,不露鋒芒,與陳獨秀詩那種飛揚凌厲的作風明顯不同。直接針砭時弊的作品惟見於五古《小齋兀坐感舊詠懷,寄遠兄兼弟並呈星姊》:
遠思凌浮雲,澄懷悅棐幾。緬彼林泉居,云何在官里。雖無山水勝,頗具花竹美。短亭愜游目,曲沼盪心滓。哦詩送白日,流光驚電駛。十載四齣入,人事悲生死。頓令風雅緒,一紊不可理。馬尾南山雲,馬首黃埃起。鬱郁返故廬,敝褐長安市。道旁連甲第,煊赫者誰子?輿服何豪華,言狀何下俚?茫茫九陌間,萬轍同一軌。冀北渺神駒,遼東珍白豕。井蛙語滄海,見小多如此。儻盪中時忌,動輒得謗毀。和光嗟偃蹇,同俗費鉤揣。世敝縟禮文,指摘及冠履。莽莽元規塵,污人莫可邇。頗憶終南經,延亘餘千里。險巇詎所安,清曠乃足喜。處境難具良,得半亦云已。若論獨善懷,未必非昨是。獨慚煙霞儔,謂非今世士。所貴精神完,焉可議形似?挾藝事權要,志士亦足恥。吾輩榮浮名,有如長江水。
詩作於「民國紀元前五年」,即1905年。滿清王朝經庚子事變後,雖然開始維新改革,如廢科舉、辦學堂之類,但已日薄西山,瀕臨崩潰,而京城裡文恬武嬉,仍然是一派繁華景象。詩可分三大層:開篇至「一紊不可理」為第一層,寫詩人小齋兀坐,周圍有花竹亭沼可供觀賞,吟詩以作消遣,卻觸發人事的悲傷,思緒紊亂。「馬尾南山雲」至「污人莫可邇」為第二層,寫京城多為權貴所居,車馬和服飾豪華,卻言行鄙俚,見識狹隘,國勢衰敝還要講究繁文縟禮,真正的人才得不到識拔,塵俗污人,不可嚮邇。「頗憶終南經」至結束為第三層,抒寫獨善其身的隱居懷抱,要保持精神的完美,以諂事權要為恥,最後以江水為誓,不慕浮名。全詩以議論為主,發抒感慨,意境清高,筆力堅勁,是沈尹默詩中最長的一篇。
七古如《今日不樂,拉雜為此》:
今日不樂復何喜,風雨沉沉動江水。越台雲物望中新,吳苑鶯花塵底死。去年城頭烏夜啼,坐中有客含愁凄。今年烏飛夜將旦,東方大星光爛爛。星光忽墮酒光紫,杯酒英雄數誰子?屋頭老樹紛披離,百年彊干無丑枝。拗枝作箸食不下,彈劍長歌淚如瀉。
詩人何事不樂?當是感觸時事,「去年」至「杯酒」六句隱含消息,但本事已不可考。詩有鬱勃不平之氣,鍊句精警靈動。
詩詞集中五古一體最多,從早期的《擬古二首》、《秋日雜詩》二首、《酬兼士弟懷舊山居之作》五首、《雜感八首》、《泛舟至孤山作》、《題靈峰寺補梅庵》三首、《文儒詠》五首、《詠懷五首》、《讀〈晉書·陸雲傳〉有作》、《擬古》、《劉三來言子榖死矣》到四十年代的《秋明室雜詩》五十二首皆是,大都是短篇。所寫題材頗廣,如寄託戀情、描繪風景名勝、懷念親友、讀史詠古等等,更多的自寫幽懷,深含哲理。略引數篇:
平波盪輕舟,徐風散煩襟。孤山在人境,避谷暫幽尋。迭嶂掛微陽,澄湖渺且深。昔時充隱地,梅花成故林。高人不可見,空谷嘆遺音。舉世無伯牙,誰為寫瑤琴?長嘯感玄鶴,逌然江海心。(《泛舟至孤山作》)
新沐宜振衣,新沐必彈冠。如何芳潔性,舉世見其難。鬱郁青雲路,由來非一端。桃李熙春陽,松柏生夏寒。誰將兩種意,取並一朝看。(《詠懷五首》,其二)
處世既非易,自處良復難。日旰不甘食,披衣起夜闌。皇皇欲何補?時逝力亦殫。古來賢達人,引酒強自寬。老松卧雲壑,蕭瑟生風湍。(《秋明室雜詩》)
風吹庭前樹,不復分昨今。花花更新雜,葉葉生舊陰。月照堂上樽,何由別淺深。朱顏映瀲灧,華髮看侵尋。泠泠七弦琴,寥寥萬古心。一彈再三嘆,持此感知音。(《秋明室雜詩》)
小草守本根,而不殉世情。庭野無二致,古今同一榮。每被秋霜殺,還共春陽生。踐踏隨所遭,俯仰豈不平!尋常乃如此,松柏有高名。(《秋明室雜詩》)
中夜彈鳴琴,阮公起徘徊。無夕不飲酒,陶令胡為哉?一燈照暗室,五字蘊奇才。今情殊未已,古意卻漸回。持此一卷書,叩彼千載懷。佳城閉已久,鬱郁誰為開?(《秋明室雜詩》)
這一類詩雖取材廣泛,神遊萬物,但貫穿於詩中的基本思想是明哲保身,尚友古人。早年詩還有一些怨憤,如「遁世潛龍無日起,生郊戎馬幾時休」(《感時詠懷兼憶師愚》)、「倒海龍蛇剛起陸,畫江旗幟敢遮天」(《被酒一首呈原丈》)、「獨憐烏鵲群飛意,誰挽江河日下心」(《孤憤》)、「南山有虎仍當道,更請從君獵一圍」(《譜琴獵得兩獐因贈》)、「多少東山攜妓客,何曾揮涕為蒼生」(《答季剛》)之類,中年以後詩則火氣全無,或於春秋佳日游賞風物,或獨坐書齋中流連詩酒了。《秋明室雜詩》五十二首是清一色的五古,從1940年寫到1948年,正是抗日戰爭和國共三年內戰時期,烽煙遍野、萬姓流離的歷史畫面在詩中全無表現,更說不上有悲壯激烈的情感。而在與沈氏同輩的多位名家詩中,抗戰詩篇隨處可見,連超脫世俗、修養極高的大儒馬一浮,也有大量傷時感事之作。雖說作詩純屬個人自由,但作為著名的知識人士在國難之時詩中無所縈懷,只是陶醉在古人境界中,讀者不能不為此遺憾。沈氏五古取法《古詩十九首》與陶潛、阮籍,氣格高渾;近體律、絕出入唐宋,精工流美,合詩人之詩與學人之詩為一手,其學養、工力明顯超過郁達夫,但遠不及後者詩傳誦之廣,不僅僅是「陽春白雪,和者蓋寡」的問題,主要原因是其詩缺乏情感的熱度。當然,沈詩自有其藝術價值,細加吟賞,可陶冶性情、啟迪玄思,引發審美的愉悅。而返觀沈氏在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白話詩,索然寡味,難怪他嘗試之後,便棄而不作了。
晚年的《為魯迅先生誕辰八十周年紀念作》五律及《追懷魯迅先生六絕句》(均作於1961年9月),則有時代的烙印:
踽踽一朝跡,泱泱四海風。世人輕部吏,吾黨重文雄。見遠明懸的,憎深巧倚弓。革新無限力,鼓舞藝林中。
遵命文章語最工,望中依約大旗紅。轅南轍北日以遠,終與洪流匯海東。(《六絕句》之二)
一人筆勝萬夫豪,壇坫巍然左翼高。怒向駸駸成冷對,卻於此處見風騷。(《六絕句》之三)
在歌頌魯迅的同時,說自己以前的思想觀念與魯迅南轅北轍,相距甚遠,但終於歸於革命洪流,接受改造,這也是當時大多數知識分子的公開表態。
沈尹默的詞大多為小令,少數為中調、慢詞,於南唐、北宋寢饋頗深。如《風入松·瓶荷》:
水風多處立娉婷,暗葉簇花明。畫橈過盡渾無影,盪紅芳鴦夢曾醒。涼滿水晶宮闕,簾衣一夜秋生。 寒漿素綆汲金瓶,供養水雲輕。未開先自愁搖落,有空房冷露香凝。三十六陂何處,一屏涼月無聲。
上片寫荷花生長於水鄉,被人采折;下片寫荷花供養於金瓶,很快就要凋謝,再不能回到自由生長的環境。荷花象徵無數民女被強行收入帝王后宮,乃至摧殘禁錮的悲慘命運,「未開」兩句,為點晴之筆。通篇不著一諷刺字眼,前人所謂「怨而不怒」,深得風人之旨。瓶荷只是盆景之類的小小擺設,作者卻能生髮想像,虛空著墨,構思精巧,用詞華貴,構成凄美空靈的意境,是本色當行之作。
又如《浣溪沙》:
夢斷樓台望轉深,一春煙鎖到而今。檐前依約墮青禽。 飛過畫簾留不住,楊花飄泊總無心。傷春人卻在簾陰。
寫相思悵望之情與青春易逝的傷感,幽微深婉,小令中雋品。
新中國成立後,詞僅存7首(小令2首、長調5首),應時之語,充溢篇幅,絕無要眇低徊的情致了。
(2)劉 大 白
劉大白(1880—1932),原名金慶棪,字伯貞;後改姓劉,名靖裔,字大白。浙江紹興人,清末貢生。早年留學日本,並加入同盟會。歸國後曾任浙江省議會秘書長、省立第一師範教員,省教育會總幹事。「五四」期間參加新文學運動,為新詩倡導者之一。1921年後歷任復旦大學、上海大學教授,浙江大學秘書長,教育部次長。有新詩集《舊夢》、《郵吻》,舊詩集《白屋遺詩》,學術著作《中國文學史》、《白屋說詩》、《中詩外形律評說》等。
在「五四」新文學家群體中,劉大白年輩較早。辛亥革命前懷古之作甚佳:
鼓角聲中血淚流,連宵烽火逼揚州。北門鎖鑰千鈞重,南渡江山半壁羞。抗節無慚文信國,論才原遜武鄉侯。權臣在內功難立,贏得將軍自斷頭。(《吊史閣部》)
君相籌邊只議和,北來鼙鼓震關河。小朝已定紅羊劫,大將空悲白雁歌。三字獄中同調少,兩宮仇在痛心多。江山滿眼皆殘雪,忍向西湖策蹇過。(《湖山吊韓世忠》)
史可法在明末抗清,帥孤軍守揚州,以身殉國;韓世忠為南宋抗金英雄,曾大敗金兀朮於黃天盪,為權奸所忌,解除軍職,隱居於西湖。詩人弔古實為傷今,蓋滿清王朝統治中國已二百數十年,雖腐朽已極尚在苟延殘喘,有待志士奮起推翻。辛亥革命前這一類詩篇頗多,南社成員之作尤為顯著,與當時反清運動有桴鼓之應。上引二首蒼涼悲壯,《吊韓世忠》感慨尤深。
五言短古《匕首行》更有裂石崩雲的氣概:
腰有一匕首,手有一樽酒。酒酣匕首出,仇人頭在手。匕首復我仇,樽酒澆我愁。一飲愁無種,一揮仇無頭。匕首白如雪,樽酒紅如血。把酒奠匕首,長嘯暮雲裂。
詩作於辛亥革命前夕,作者在杭州第一師範任教。據曹聚仁回憶:「當年,他聽了革命志士在北京暗殺滿清朝貴,他十分興奮,也賦了《匕首行》,……此詩激昂慷慨,出之以雄健的格調,最為友生所傳誦」①。此詩十二句,前四句押上聲韻,中四句押平聲韻,後四句押入聲韻,抑揚緩急富於變化;語言簡勁明快如短兵相接,有使讀者熱血沸騰的感染力。
劉大白激烈反對袁世凱,二次革命失敗後出走日本,自言「弓藏且喜身將隱,劍在何愁氣不平」(《贈玄廬》),又作《袁禍嘆》:
紛紛雌霓與雄虹,厲影妖光逼赤宮。狗子性同無礙佛,狙公身亦可憐蟲。長鯨吸海狂如昨,短蜮含沙射未工。功罪縱由成敗定,分明一隊馬牛風。
「狗子」、「狙公」喻袁世凱,「長鯨吸海」寫其獨裁跋扈的氣焰;「雌霓雄虹」、「厲影妖光」、「短蜮含沙」喻趨炎附勢者,他們擁袁稱帝,並迫害革命志士。詩淋漓笑罵,筆力酣暢。
1915年在日本,因反對「二十一條」被日本警視廳監視壓迫,離東京赴南洋,作《圖南》詩:
萬里長風激浪青,無端吹我向南冥。九天虎豹飢思啖,大陸龍蛇夢未醒。海氣蒼茫吞日月,天聲砰磕走雷霆。扶搖負翼鯤鵬遠,鷃笑鳩嘲不耐聽。
首聯寫大海行舟,長風激浪;頷聯上句喻日人意欲迫害,下句慨嘆國人尚未覺醒;頸聯轉寫海景,繪聲繪色,境界極為雄闊;末聯用《莊子》中鯤鵬對鷃鳩嘲笑不屑一顧的典故,以喻自己的遠大志向。全詩氣脈流貫,音節悠揚,極為精警,是《白屋遺詩》中最出色之作。
五律《讀石頭記》則是另一種風格:
花謝春成劫,風流夢忽醒。有情方許讀,無字不通靈。悟境參虛白,奇書亦汗青。美人香草意,俚語續騷經。
前兩聯概括《石頭記》即《紅樓夢》的內容與藝術魅力;第三聯上句融合《莊子·人間世》「虛室生白,吉祥止止」與《紅樓夢》中《好了歌》「白茫茫大地真乾淨」之語,喻指該書歸於萬事皆空的「悟境」,足以警世;下句及尾聯對《石頭記》評價很高,認為白話小說可入史冊,與正宗文學《離騷》媲美。這也是「五四」時期胡適、魯迅等人的看法,奠立《紅樓夢》在中國文學殿堂的地位。詩優美凝鍊,前六句扼《紅樓夢》之要,頗具鑒賞的眼力。
其愛情小詩寫得清麗而新巧:
眼波日錄日錄乍惺松,一笑回眸恰恰逢。秋水雙瞳中有我,不須明鏡照夫容。(《眼波》)
粉面含嬌一笑匆,翻衫回袖入花叢。斷霞雙頰微微露,知是羞紅是酒紅?(《無題戲嘲粉衫》)
劉大白的小詞多用白描手法,有似七絕,大約在新文化運動期間寫新詩,舊體詞的語言也力求淺近,情感樸素而真切,不走傳統詞如《花間集》那種裁紅剪翠,色調穠艷的路子。如《雙紅豆》:
歲朝初,一封書,珍重緘來兩粒珠。嘉名紅豆呼。 樹全枯,卻重蘇,生怕相思種子無。天教留半株。
望江南,樹凋殘,莫作尋常老樹看。相思憑此傳。 體微圓,色微殷,星影靈光耀晚天。離離紅可憐。
豆一雙,人一雙,紅豆雙雙貯錦囊。故人天一方。 似心房,當心房,偎著心房密密藏。莫教離恨長。
1924年元旦,劉大白友人周剛直贈紅豆兩顆,是其故鄉老樹所結,為不可多得的珍品。劉因作前兩詞,題為「雙紅豆」,實為《長相思》詞調。後來作者將紅豆送與愛人何芙霞保藏,乃作第三首②。這種詞,類似胡適《嘗試集》中詞的風味。又如《送斜陽》:
又把斜陽送一回,花前雙淚為誰垂?舊時心事未成灰。 幾點早星明利眼,一痕新月細於眉。黃昏值得且徘徊。
曹聚仁說:「有此情,有此境,言有盡而意有餘,才是第一等好詩。……其運用舊詩詞風格而情灼真切的,如《送斜陽》」。「用舊詩詞風格,容易落入舊詩窠臼。劉師能獨造新意境,溶化在舊詩詞中,可算是十分成功的」③。此言未免皮相。詞以「送斜陽」為題,使用的仍是傳統的《浣溪沙》詞調,如「雙紅豆」實為《長相思》,原有的平仄、押韻未曾改變;古代詞中本來就有這種語淺情真的風格,例子俯拾皆是,詞人只需有情感、有才華,用原有的格律、風調就能寫出新意,談不上「落入舊詩窠臼」。而且不用白話,難道就寫不出「第一等好詩」?前引劉大白《吊韓世忠》、《圖南》諸作,風格典雅,就成為二等、三等之詩了?將詩詞多種風格中的一種視為最高標準和唯一的創作趨向,以通俗易懂為宗旨,觀念狹隘,正是「五四」文學革命排斥傳統之後,造成的莫大流弊。
〔注〕
①②③轉引自劉運祺、蔡炘生《現代名家詩詞選注》,分見第49—50頁、51頁—52頁。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
(3)聞 一 多
聞一多(1899—1946),原名家驊、亦多、多,字友三,號友三。湖北浠水人。1912年就讀於北京清華學校,1922年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習美術並研讀文學,不久轉科羅拉多大學美術系就讀。1925年7月歸國,任北京第四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此後歷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清華大學國文系教授、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民主同盟。1946年7月15日在追悼李公朴大會上作講演,當日下午被特務暗殺。身後有《聞一多全集》四冊行世。
聞一多青年時代參加「五四」運動,中年指斥當局獨裁,力爭民主,視死如歸,氣節為世所頌。為新詩開拓者之一,1919年起創作新詩,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1923年、1928年先後出版新詩集《紅燭》、《死水》,曾入新月社。作為知名學者,聞氏於莊子、《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均有研究,曾發表《詩經新義》、《樂府詩箋》、《楚辭校補》、《唐詩雜記》等論文,頗有創見。於舊體詩造詣亦深,作新詩之前曾於《清華周刊》發表多首,引錄數篇:
垓下英雄仗劍泣,淫淫淚濕烏江荻。早知天壤有劉邦,寧學吳中一人敵。(《讀〈項羽本紀〉》)
詩作於1916年,詩人十七歲。項羽學書、學劍皆不成,轉學萬人敵,有勇無謀,終至敗亡。詩中設想項羽烏江自刎時悲傷愧悔之複雜心理,脫出前人詠此類題材之窠臼,讀書得間,初顯才識。
卍字迴文綉不成,含愁淚滴杏腮盈。停針嘆道痴牛女,修到神仙也有情。(《七夕閨詞》)
寫閨中少婦空房獨守、七夕停針之哀怨,繪其神態、摹其感嘆,細膩委婉。首句化用十六國時前秦女詩人蘇蕙織錦作迴文詩寄夫的故事,不著痕迹。三四句雲牛郎織女已是神仙,尚未忘情,年年七夕相會,凡人卻無情,離家不歸。詩以天上離之合反襯人間合之離,其哀愈深,構思新穎。第三句著一「痴」字,最為微妙。
垂柳出宮斜,春來盡發花。東風自相喜,吹雪滿山家。(《春柳》)
詩寫春柳,著眼於柳花,一掃前人詠柳絲愁緒、柳絮輕薄之舊習,專寫柳花與東風相親相喜,飛花似雪,遍灑山家,結句有寄託、有抱負,可見青春少年之豪氣。
1919年作《崑山午發》,則用筆老到:
半日疲車駕,風塵頓僕僕。亭午發崑山,登船如入屋。孤帆抱山轉,一轉圖一幅。萬樹擁古塔,紺彩挺眾綠。出石生片雲,貼空漾文縠。曲岸卧僵柳,礙楫數株禿。當空跨危梁,舟穿巨虹腹。捉鼻吟未成,浩歌駭幽鶩。清颸盪叢薄,鳴禽隔深木。溪回值朝宗,飽帆風如鏃。一葦寄瀰漫,向若吾生蹙。
詩寫在江南水鄉舟行所見風光,移步換景,畫面紛至沓來,令人目不暇接。詩中刻畫諸多景物之色彩、動態、聲響,細緻逼真,字字錘鍊而出之自然清暢。結四句寫小舟從小溪駛入江河,風利帆飽,忽生前程浩茫、人生渺小之嘆,收束遂有餘味。詩筆曲折頓挫,為五古佳作。
詩人求學於美國,作《天涯》絕句:
天涯閉戶賭清貧,斗室孤燈萬里身。堪笑連年成底事,窮途捨命作詩人。
作者在家書中曾說:「吾人常言『長安居大不易』,今則知外洋居之不易當百倍過之」。並多次在致友人信和家書中言及到美後詩興甚濃。詩中如實描寫家書中所說狀況,「堪笑」二句,尤見氣骨,有如王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滕王閣序》)。
聞一多在美國遭到種族歧視和文化否定,激發他強烈的民族感情和文化感情,致父母書云:
「在國時從不知思家之真滋味,出國始覺得也。而在美國為尤甚,因美國政府雖與我親善,彼之人民忤我特甚(彼稱黃、黑、紅種人為雜色人,蠻夷也,狗彘也)。嗚呼,我堂堂華胄,有五千年之政教、禮俗、文學、美術,除不嫻製造機器以為殺人掠財之用,我有何者多後於彼哉?而竟為彼所藐視蹂躪,是可忍孰不可忍!」①
陳獨秀、魯迅、胡適等都曾在域外留學,回國後覺得中國事事不如他邦,因而對傳統文化深惡痛絕,嚴厲指斥。聞一多則與此不同,受到刺激後卻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寫出兩首名篇:
六載觀摩傍九夷,吟成鴃舌總猜疑。唐賢讀破三千紙,勒馬回韁作舊詩。(《廢舊詩六年矣,復理鉛槧,紀以絕句》)
詩作於1925年。作者1919年開始寫新詩,到1925年剛好六年。「九夷」,古時中原漢族對東方各民族的泛稱,後用以稱外國人。詩中借指外國文藝。「鴃舌」,杜鵑鳥的叫聲,比喻語音難懂,語出《孟子·滕文公》:「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詩中借指西方語言。前兩句說學習西方語言和文學藝術已經六年,能熟練掌握,但對西方文化是否真的勝過中國總有懷疑。由此引出三、四句:廣泛深入地研讀唐詩之後,回過頭來重新寫作舊體詩。這當然不等於說他就不作新詩了,聞一多曾說:「要時時刻刻想著我是個中國人,我要做新詩,但是中國的新詩,我並不要做個西洋人說中國話,也不要人們誤會我的作品是翻譯的西文詩」②。作此詩的當年7月,聞一多放棄官費留學待遇,不屑於博士學位,提前歸國,顯示了一位愛國知識分子的風骨。這與那種「全盤西化」的民族虛無主義及後來中國知識分子越來越嚴重的「殖民化」心態相較,更覺聞一多精神的可敬。再如《釋疑》:
藝國前途正杳茫,新陳代謝費扶將。城中戴髻高一尺,殿上垂裳有二王。求福豈堪爭棄馬,補牢端可救亡羊。神州不乏他山石,李杜光芒萬丈長。
作者致留美同學梁實秋信云:「來示謂我之詩風近有劇變,然而變之劇者,孰過於此」②。這首七律「釋疑」,用以表明他對新詩的見解。首聯言在詩國開拓新詩創作的道路,能否成功還是未知數;新詩要取代舊詩還需努力,新舊體應相互扶持,而不應該相互排斥。次聯上句,有注家以為這是泛寫域外(實指美國)的文化習俗③,誤解詩意。古諺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指文化中心開始喜好某種妝飾,其他地方便跟著模仿,甚至變本加厲。此句比喻新詩作者熱衷於時髦,盲目追求「歐化」,盪而不反。這是對那種缺乏民族風格的新詩提出委婉而嚴肅的批評。次聯下句用《易·繫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借喻中國文化傳統。與上句對照,告誡新詩作者不要忘記本民族古老的文明,其精華部分需要繼承。第三聯上句用《淮南子·人間訓》「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的典故,喻指到美國求學先有所失才後有所得(於中國文化有所失,外國文化有所得,反而對中國文化有所助益),不必計較一時的得失;下句中「補牢」出自《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借喻現在來研究中國文化遺產還不算晚。尾聯上句用《詩·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既指中國文化的優長可糾正西方文化的謬誤,也指傳統詩詞可作為新詩的借鑒,正其不足。下句本於韓愈《調張籍》:「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讚美中國古典詩歌的輝煌燦爛,實為對民族文化虛無主義者的有力反諷。新文化運動期間,胡適主張新文學「不用典」、「不用陳套語」、「不講對仗(文當廢駢,詩當廢律)」;陳獨秀更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對傳統詩文的藝術優長不加分析,一概抹煞,作風武斷,導致白話詩文與傳統嚴重割裂,尤其是新詩,似乎除了摹仿西方別無出路,後人遂廢中國古書於不讀,數典忘祖。聞一多這首詩處處用典,嚴守格律,以深婉之筆表示對神州文化的自豪感和改良新詩的堅定信心,並涵有學者清明的理性,是「五四」後現代文學家舊體詩中難得的佳作。
眾所周知,新詩陣營中「新月派」詩人提倡「格律體」,聞一多作為代表人物,有其理論:「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並且還有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他借鑒西洋詩歌的方法,根據現代漢語的特點,主張音尺(或稱音步、頓數)的整齊,以加強新詩的節奏感。他自己的創作,在這些方面都做刻苦的追求,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在藝術上狠下功夫」③。聞一多在《女神的地方色彩》一文中明確提出:
「我總以為新詩徑直是『新』的,不但新於中國固有的詩,而且新於西方固有的詩。換言之,它不但要作純粹的本地詩,但還要保存本地的色彩,它不要做純粹的外洋詩,但又盡量的吸收外洋詩的長處,它要做中西藝術結婚後產生的寧馨兒」④。
詩的平仄和韻腳和諧配合,抑揚頓挫、迴環響應,構成「音樂美」;方塊兼有象形的漢字組成駢散句式再合為篇章,整齊中寓參差,是為「建築美」;令讀者產生豐富聯想的詞藻,含有色彩、形象,是為「繪畫美」,所謂「詩中有畫」,這些都是中國傳統詩詞審美的要素,詩中體現漢字音形義合一的優長。聞一多依據自己研究和創作舊體詩的體驗,再借鑒英美詩歌的藝術形式,力圖中西合璧,對新詩的「格律化」,從理論到創作實踐作了有益的探索。但新詩界未必都能認可,歐化體的自由詩我行我素,這與整個二十世紀知識界崇洋的風氣緊密相關,「格律派」與「自由派」爭持不下,迄今仍未有定論。無論如何,聞一多熱愛民族傳統文化、珍惜舊體詩並努力改良新詩的實踐精神,已給後人留下寶貴的啟迪。
〔注〕
①轉引自周曉明、王又平主編《現代中國文學史》,第315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②劉運祺、蔡炘生《現代名家詩詞選注》,第33頁,文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
③黃修己《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第149頁,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④轉引自周曉明、王又平主編《現代中國文學史》,第257頁。
(4)王 統 照
王統照(1897—1957),字劍三,山東諸城人。早年就讀於北京中國大學。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並主編北京分會會刊《文學旬刊》。1922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授兼出版社主任,寫作長篇小說《一葉》、《黃昏》和短篇小說集《春雨之夜》、《霜痕》及詩集《童心》。1926年後執教於青島、四平等地中學。1934年自費去歐洲考察古代文化和社會狀況,歷經英、法、德、瑞士、荷蘭等國。歸國後歷任上海文學社《文學》主編,上海音樂專科學校、暨南大學教授,開明書店編輯,山東大學教授。1932年出版著名長篇小說《山雨》,還寫有短篇小說集《銀龍集》,詩集《這時代》、《夜行集》,散文集《青紗帳》等。1935年發表長篇小說《霜痕》。建國後歷任山東大學中文系主任、山東省文教廳副廳長、省文聯主席、省文化局局長。有《王統照詩集》、《王統照文集》,舊體詩曾結集為《劍嘯廬詩草》。
王統照為現代文壇著名作家、小說、散文、詩歌各種文體兼備,舊體詩亦古近體兼擅,風貌多姿,「五四」前就已作詩千首。其詩筆力沉著,工力實勝於郁達夫。先看早年所作《春雨懷人》:
愁向東風奠一卮,瀟瀟庭院雨如絲。樓頭柳色分橫黛,花外鵑聲惜別辭。燕子呢喃春事盡,梨花零落暮愁時。晚來窗外清音寂,獨倚屏風畫折枝。
對戀人分別後的思念,從春日景物描繪中曲曲傳出,詩筆清麗委婉。再如《聞近事感懷》:
驚聞風雨動憂思,浩劫全爭一著棋。大陸龍蛇競血戰,中原蟲豸笑兒嬉。新亭淚變山河色,邊塞烽傳鼙鼓思。太息金甌誰作計,觸懷愁詠感時詩。
詩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近事」指日本和德國在山東半島爭奪殖民地。首聯起興,憂思面臨之浩劫,「風雨」喻急劇變化的時勢與迫人的危機。次聯以「龍蛇」、「蟲豸」喻北洋軍閥、政客之爭鬥,以國事為兒戲。三聯用《世說新語》中東晉過江諸人新亭對泣和《禮記·樂記》「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的典故,渴望真正的英雄豪傑起兵救國。尾聯作結,第七句承第六句之意,叩問誰能保障國家領土的完整。「金甌」,本為酒器,以喻國防堅固。出《南史·朱異傳》:「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詩格於蒼涼中見雄健,有老杜遺風,作者時為二十歲左右的青年,已頗具詩人的懷抱與才情。
三十年代初,日寇圖謀東北,侵逼日甚,王統照作七古《涼夜嘆》:
芙蓉淚落墮秋紅,荷花又為嫁秋死。……滔滔橫流去不回,東扶西側互顛躓。玄黃血戰爭食人,搶攘干戈驚怵惕。一寸山河萬骨枯,一將封侯萬國哭。競名攘利古無休,詭遂詐虞相嗚叱。如今神州喪國魂,恍若孤舟攖颱颲。金湯城塞如脫甌,虎視蠶食競吞噬。……
起二句以花起興,因秋花零落觸發國土將亡的凄楚,有老杜「感時花濺淚」之意。「滔滔」以下十二句連用入聲韻,短促急迫,指責國內軍閥混戰不休,競名攘利,率獸食人,兇殘詭詐,以致國魂喪失,缺乏同心抗敵的凝聚力,國土任憑強敵吞噬,紙上如聞詩人撕心裂肺的痛哭。
1931年秋,王統照應約到吉林四平交通中學執教,東三省已被日軍侵佔,遂連連作詩寄哀。《朔風二首》其一云:
寥泬秋風萬籟催,滄波落日此登台。江流巨浸東南坼,風警九邊草木哀。海外辯才空簡冊,神州生氣閟風雷。囂囂和戰皆非日,蒿目中原付草萊。
前二聯筆勢蒼莽,寫詩人眼中一片蕭颯的景象,東北淪亡後敵軍侵略的洪流勢必擴展吞滅南京政府。後二聯慨嘆世無救國之才,主和與主戰者爭議不休,都不能解決眼前的危機。詩人這種憂國之心,同樣體現於1934年赴歐途中的詩作《船行印度洋望月》:
繁星去海盪空明,一線滄溟紀旅程。海外風雲驚客夢,域中烽火念蒼生。低吟恐攪蛟龍睡,微感能無兒女情?獨立船頭惆悵意,夜深惟見亂雲橫。
去國遠行,月照大洋、上下空明的好景不能消釋詩人對祖國的憂念。第三聯寫出旅途思及妻子兒女的情緒,筆勢宕折微婉,「蛟龍」二字扣住「印度洋」,「微感」句暗用杜甫《鄜州望月》「遙憐小兒女」詩意,頗為精妙。經過印度時,作長篇五古《孟買行》:
……到處可憐蟲,面黧復體裸。空自全其生,一例為奴孽。彩巾蔽頭顱,片布垂累結。啁啾鳩舌音,婦孺同笑樂。不見有主人,崇樓施丹艧。……主人飲醇醴,遺爾以糟粕。悵念古文明,微光無餘爝。今惟見疲氓,園林逗鳥雀。苦工遍海陬,勞勞無休歇。菲食與陋屋,強自忍齷齪。日日徒紛呶,所求殊微薄。坐失昔良圖,種族日相斫。……
在英帝國主義漫長的殖民統治下,印度人民的生活狀況極為悲慘:衣不蔽體,食人糟粕,居住簡陋,勞作艱辛,收入菲薄,與住崇樓飲醇醪的「主人」形成鮮明的對照。但民眾卻愚昧無知,甘為奴隸,「婦孺同笑樂」,為了微薄的利益自相爭鬧,古國的文明竟然如此衰落。中國如果不能救亡圖存,其前景必然與印度無所差別,這是詩人最為憂慮之事。詩中描寫真實細緻,議論深刻,悲憫之情充溢於字裡行間,頗似老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的寫法,正如作者自言:「讀杜詩能生默契者,非感情旺盛與心地光明者不可」(《劍嘯廬詩草》後記)。這種與古賢遙接千載的情感,正是中華文化深深積累、知識人士代代承續的人文精神,不因現代文學求形式之新而有所改變。在王統照舊體詩中,憂天下念蒼生的情懷一線貫穿,復如《憶老舍與聞一多》:
低頭忍復訴艱虞,冰雪凝寒慘不舒。四海驚波圍古國,萬家濺血滿通衢。聲聞閉眼成千劫,葭露縈懷溯一桴。渭北江東雲樹里,何日尊灑共歡呼。
老舍與聞一多同為知名作家,又都喜作舊體詩,作者與之為友,自有同氣同聲之感。詩作於抗戰亂離期間,詩人懷念天各一方的老友,前兩聯寫戰時慘景,動魄驚心;後二聯化用《詩·秦風·蒹葭》與杜甫《春日懷李白》詩意,貼切渾融。結句期待與友人在抗戰勝利後相會,尊酒論文,歡呼光復,筆力飽滿。
杜甫之外,王統照詩頗受龔自珍影響:「龔子詩無敵,靈香寫素懷。青天白晝句,瓊蕾茁奇胎。」因而其詩刻畫景物,營造意境,靈警而奇麗:「拖藍水色飛雙槳,斷白峰雲罩一城。微覺寒輕催雨意,已知春去澀啼鶯」(《日內瓦湖畔公園》),「拖」、「飛」、「斷」、「罩」、「催」、「澀」諸動詞皆錘鍊精工,善於狀物;「暮靄淡橫空,斜陽籠遠樹。餘光盪碧波,飄渺紫山暮。絳紺相震薄,青天亂紅霧。海上匹練飛,亂雲擁金絮」(《海上望晚霞》),七彩繽紛,儼如油畫。又如《青島寄興示潛社諸子》:「暴雨忽崇朝,榴花含潤汁。蜃氣黯樓台,靄靄林煙濕。……混茫泛孤帆,水暖浴鳧鴨。夏峰如美人,長眉籠羅幕。重重四山青,鱗鱗萬瓦赤。天末巨艑來,衝破浪花白。凄咽悲笳聲,如聞海天泣。一發睇中原,乾坤漸殘缺。」……詩中鋪敘夏日海山之壯觀,色調絢麗,「夏峰」二句,尤為奇秀。「凄咽」以下四句聞笳聲而念及山河殘破,由樂轉悲,全詩方見作意,絕非泛泛寫景也。
概而言之,在新文學作家群中,王統照詩量多質美,其思力、格調、境界均非凡俗,有待全面深入地研究。
推薦閱讀:
※群居就是力量
※負性的群體模式思考----關於傳銷,非法培訓,邪教
※瘋狂的群體
※對群體的斯德哥爾摩症----電影《芳華》
※去個體化:群體中的個體失去自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