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教案
教學目標
1、積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識
2、解讀文中景物描寫與作者情感的關係,體悟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
教學重點和難點
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一、導入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大家熟悉吧?齊讀。蘇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那麼,當我們的生命中出現了「陰晴圓缺」時,應該怎麼辦呢?
面對不幸,我們應該……
面對亡國的悲痛,屈原……
面對官場的黑暗,陶淵明……
面對權貴的淫威,李白……
面對命運的不公,蘇軾……
面對命運的不公,蘇軾又是怎樣選擇的呢?這節課讓我們走進千古名篇《赤壁賦》,走進蘇東坡的精神世界。
二、整體感知
同學們,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文人自古就有親近自然、親近山水的情懷。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特別是當人在現實中受到傷害的時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顆苦悶和破碎的心。公元1079年,湖北的黃州迎來了一位滿心傷痛的人,他就是蘇軾。所幸,黃州赤壁的山山水水接納了這個傷痕纍纍的人。面對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蘇軾心裡有一絲慰藉,有一點感悟,感情有一些變化。那麼,蘇軾的心情有著怎樣的變化呢?現在,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
板書:樂甚
樂————悲————
三、文本研習
1、作者在第二段開頭說:「於是飲酒樂甚」,請問作者因何而「樂」?(第一自然段)
(1)如詩如畫的美景。
(2)有哪些景?
清風、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賞心悅目,陶醉其中,不僅是「樂」,還是「樂甚」。
(3)你能為我們將這個畫面描繪出來嗎?
肯定兩種不同的學習方法:有的寫,有的思考。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涼爽的秋風徐徐吹來,江面上盪起漾漾微波。這時,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
這句話中,哪個詞用得最好?好在哪裡?
徘徊:不只寫出月亮令人不易覺察的緩慢移動,生動形象,而且寫出了月亮對於遊人的依依眷戀,脈脈含情。
好,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種情景吧(讀第一段)
2、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樂,那麼,他為何在第三段開頭突然就「愀然」呢?
(1)來自客人悲怨的「蕭聲」,文中是怎樣描述「蕭聲」的?
明確:「其聲嗚嗚然……泣孤舟之嫠婦」。簫聲確實非常的悲涼,但難道僅僅是因為蕭聲?蘇子的內心本來就沒有悲?
(2)從第二段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蘇軾心中的悲?來自歌詞中的「美人」,為什麼「美人」就讓作者感到「愀然」呢?
明確:「美人」比君,而「望美人兮天一方」,說明什麼?
……仍然惦念著心中的君主,「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美人」還象徵什麼?
蘇東坡生存的年代恰好處於王安石變法中新黨與司馬光舊黨的鬥爭,由於堅持正義,夾在兩種勢力中間,屢遭貶謫與磨難。這時的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到黃州,一生忠君,卻被貶他鄉,壯志難酬。怎能不「愀然」?所以美人還象徵了蘇軾的政治理想。
他在去世前曾寫過一首《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黃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處貶所,也是他人生中的三杯苦酒。在他自己看來,他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在政治上是個地地道道的失敗者。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心已萬念俱灰,只能隨波逐流)
3、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發出了「托遺響於悲風」的感嘆。這「悲」又從何而來呢?(第三段)
明確:①來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與子」的處境對比:
由眼前的水月聯想到像曹操這樣不可一世的英雄尚且隨「大江東去」,銷聲匿跡,「而今安在」?何況「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的「吾與子」,只能是白添幾許白髮而己,悲!
②悲嘆生命的短暫:
宇宙無窮而人生短暫,渺如滄海一粟;江水無窮而人生須臾。
③由理想現實矛盾生悲。
渴望能「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4、既然作者如此之「悲」,最後一段又為何借客人說出了自己「喜而笑」呢?(討論)(第四段)
心病還須心藥醫。聽了蘇子的一翻理,客人思想上得到了頓悟。
(1)蘇子是怎樣說理的?你能為我們闡述一下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說的是水,它千百年來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歲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偉人;「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說的是月,它雖有圓有缺,但卻並沒有增加也不見減少。從這兩個角度推廣到天地萬物的話,可以來說明一個事理:
角度一:變。天地萬物時刻都在變化著,即使是一瞬間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陰晴圓缺一樣。
角度二:不變。天地萬物包括我們人,一樣都是永恆的。什麼意思?高山、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們的恆久我們是可以認同的,但人怎麼是永恆的呢?人也在萬物之內,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永恆的,是因為它們和人的壽命相比,要長久得多;對於壽命短暫的蜉蝣、螻蟻、落葉等來說,在它們的眼中,我們人類又何嘗不是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樣永恆呢;再推,那些比蜉蝣、螻蟻、落葉等壽命更短的生物,在他們的眼中,蜉蝣、螻蟻、落葉不也是永恆的嗎?即使再推,那些比人更為恆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對於廣袤的宇宙而言,它們還是永恆的嗎?因此,蘇子便得出了一個結論:「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這種成熟讓「客人」最終「喜而笑」。
同學們,你看,作者從游之樂,到生悲,到最後的喜而笑。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暫,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恆。
四、拓展延伸
1、這是蘇軾在被貶黃州時所寫的兩首詞:
卜運算元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這兩首詞分別寫出了蘇軾被貶黃州後的心路歷程。大家自由讀一讀,注意加黑的字,看看你分別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蘇軾?
《卜運算元·黃州定惠院寓居作》,一個孤獨寂寞的蘇軾;《定風波》,一個憂樂兩忘,禍福不驚,任天而動的蘇軾。
3、點撥:
注意《定風波》的下闕,這裡描繪了一個充滿哲理的畫面:一邊是料峭春風,作者感到絲絲的寒意;一邊是山頭斜照,作者感到些許的暖意。這既是寫景,也是表達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這樣充滿辯證法嗎?在寒冷中有溫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憂患中有喜悅。當我們的心靈進入了寧靜的境界的時候,再看生活中的風雨或陽光,哪有什麼區別呢?都微不足道。「寵辱不驚。」蘇軾在這裡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哲理。
五、課堂總結:
1、同學們,現在讓我們回到課前的問題:
面對亡國的悲痛,屈原……選擇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面對官場的黑暗,陶淵明……選擇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面對權貴的淫威,李白……選擇了「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面對命運的不公,蘇軾……?
2、寫一句你認為最有文采最有意蘊的話。(有時間就寫,沒時間就留待作業)
所以,蘇軾是——
最浪漫的詩人,最豪放的詞家,最超脫的文人,最瀟洒的過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師。
3、小結:
蘇東坡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他的精神滋養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田,提升著每個人的人格。願我們用心去體味生命中的每一縷清風,每一輪明月。因為(讀)
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於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