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華道藏12_1---5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民之饑,荒歉。以其上食稅之多,厚斂則民饑,多欲則心荒。是以饑。常不足。民之難治,紛亂。以其上之有為,事煩則亂。是以難治。常不定。民之輕死,忘命。以其求生之厚,貪欲無厭。是以輕死。不顧危亡。夫惟無以生為者,不厚其生。是賢於貴生。不自生,故長生。右七十五章接上章民不畏死之義。民之饑,民之難治,蓋由政教不正,民不遂其生,是以貪生而不顧危亡也。道之以刑則民暴,道之以德則民格,上好靜則民樂而從其化也。頌曰:智慧皆為垢,聰明總是鷹。絲毫不掛念,性海自澄澄。

民之生也柔弱,一團和氣。其死也堅強。和氣散也。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和氣全。其死也枯桶和氣絕。故堅強者死之徒,剛暴殺身之本。柔弱者生之徒。柔和養生之耍。是以兵強則不勝,恃強則敗。木強則拱。拱,音拱。木剛則折。強大處下,沈淪之本。柔弱處上。處,上聲。上同。昇騰之象。右七十六章接上章之義。上之政化不善,有傷和氣,故天下多剛暴。以無為清淨修己,足以挽回和氣,民遂其生,樂其業,刑不試而萬民悅服,何剛暴之有。是以修齊治平,皆以柔和為本。

以丹道士一口之,和氣存則水火交濟,和氣散則水火相違,故柔弱處上。頌曰:柔弱未是善,剛強未是惡。爭如養太和,逍遙常快樂。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稱物平施。高者抑之,低者舉之。損上益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衷多益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虧盈益謙。人之道則不然,反是。損不足以奉有餘。損人益己。孰能以有餘奉天下?損己益人。唯有道者。微天。是以聖人為而不恃,損。功成不居,損。其不欲見賢。見,音現。損之又損。右七十七章接上章強弱之義,損有益無,大道也。強大者必受損,柔弱者必受益。惟有道者則天而行,損情益性,損多益寡,損己益人,損有餘益不足,損之又損,以至無為。頌曰:益之常不足,損則都寬剩。只這克己心,便是平等秤。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上善若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棒打不聞。其無以易之。無物可比。柔勝剛,屈己者勝。弱勝強,軟能蝕堅。天下莫不知,眾所共知。莫能行。擔負不起。是以聖人去一口..諦聽。受國之垢,能為社稜主;海納百川。受國之不祥,能為

五五O

天下王。處眾人之所惡。正午一一口若反。與物相反右七十八章接上章損益之義。至卑至弱,莫過於水,破堤決岸,莫之能禦。以此可見,柔勝剛弱勝強也。天下人皆知而不能行,何哉?不肯卑下故也。眾人所惡,垢與不祥,惟有道者則能受之。頌曰:弱者從他弱,強者任他強。休生分別相,識取法中玉。但觀浩淼無窮水,幾處隨圓幾處方。

和大怨,必有餘怨,施恩成怨。安可以為善。錯。是以聖人執左契,契,音孽。下同。肘徹。誠信及物。不責於人。克己。故有德司契,性靜情逸。無德司徹。心動神疲。天道無私,至公。常與聖人。惟道是從。右七十九章接上章剛柔之義。以恩和怨,怨雖解而心尚存,安可為善。不如責己,恩怨兩志,則民心自然感德而契之也。大德之人則司契,下德之人司徹。明徹者通也,只知通為明斷,殊不知盡法無民矣,安可為善。司契者存誠信,與民心契也。頌曰:明斷傷和氣,施恩惹禍殃。不如司左契,恩怨兩相忘。

小國寡民,不貪。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不尚賢。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安分。雖

有舟車,無所乘之.,不動。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不爭。使民復結繩而用之。反樸。甘其食,忘味。美其服,忘形。安其居,忘動。樂其俗。樂,音洛。忘憂。鄰國相望,望,平聲。對境無心。為犬之聲相間,外境不入,內境不出。民至老死,終身在道。不相往來。忘其彼此。右八十章上章雲執左契,謂以道感民,則自然契合,無爭奪也。故次之以小國寡民,佔百知足而不貪也。國雖小,民雖寡,自以為足,使有才能者不得見用,則民自然,無知無欲,不遷不變,無爭無競,安守常分,服食興居,常樂於道。鄰國彼此無犯,永無爭奪也。頌日..無為境界,能小能大。放去收來,廓然無礙。本來面目現堂堂,世界壞時渠不壤。

信士一口不美,良藥苦口。美午一一口不信。口頭三昧。善者不辯。無分別相。辯者不善。妄生差別。知者不博,頭頭總是。博得不知物物有礙。聖人不積,不增不滅。既以為人己愈有用之不盡。既以與人己愈多。普濟無窮。天之道,生生不已。利而無害;無所不利。聖人之道,則天而行。為而不爭。慈忍儉約。

道德會一兀

卷下

信盲不美,忠言逆耳也。美士一口

右八十一章不信,巧盲令色也。真實之佔百一淡薄,虛妄之盲華飾,善為道者無分別,故不辯。善辯者致爭之由,故日不善。真知者光而不耀,故日不博。廣博者明見於外,故日不知。聖人損其所有,愛養萬物,不為主,故日不積。養其無象,象故常存;守其無體,體故全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間,用之不可既,故日為人愈有與人愈多。天地大德日生,故日利而無害。聖人守位日仁,故日為而不爭。只這末後一章,總發前八十章之蘊也。經雲..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不吉之教,無為之益,希佔百自然,淡乎無味,進道若退,明道若昧,廣德若不足,大白若辱,日希日夷,惟恍惟忽,大音希聾,大器晚成,正吉若反,已上等語,雖不美聽,其中有信,故日信吉不美。可道可名,可見可間,持而盈之,揣而銳之,金玉滿堂,善之為善,美之為美,樂之與餌,聲味俱美,己上等語,雖美於聽,終不實也,故日美言不信。若訥若拙,若愚若樸,若屈若昏,不尚己賢,不貴奇貨,儼兮若客,敦兮若樸,曠兮若谷,渾兮若濁,知,日守黑,知榮守辱,不自見不自是,不自矜不自伐,己上皆不辯之善也。尚奇務貨,自高自大,自見自是,自矜自伐,勇於敢,嗜於欲,不畏威,不畏死,不知足,不知止,強知前識,昭昭察察,己上皆不善之辯也。不出戶,知天下,不窺艙,見天道,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不言而信,不見而名,無為而成,己上皆知者不博之謂也。知物知人,知事知外,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開其

兌,濟其事,捨儉且廣,捨後且先,不知為知,皆是妄知,己上皆博者不知之義也。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不居,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少私寡慾,見素抱樸,損之又損,以至無為,去甚去奢去泰,無知無事無欲,己上皆不積之義也。至於曲全枉宜,溼盈弊新,萬物歸之,萬民化之,天地合之,廣施博濟,不窮不弊,不殆不勤,用之不可既,此為人愈有與人愈多之義也。天之道生成運化,稱物平施,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無所不利,至公無私,惟德是輔,不吉普普應,不召自來,高者抑之,低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一切有情無不覆載,此利而無害也。聖人之道,守雌抱一,處柔行謙,和光同塵,後己先人,同於道,同於德,同於失,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不責於人,善貸且成,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小國寡民,自以為足,使民反樸,忘其彼此,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皆不爭之義也。只這不爭二字,八十章之要也。若是信得及底,把這不爭二字為日用,久久純熟,則自然造混元之境,真常之道至是盡矣。象帝之先,明妙本得矣。且道不爭二字作麼會。咦,放倒門前利竿著。頌日..爭之常不是,讓之則有餘。無爭功不間,萬化悉歸渠。

道德會,兀卷下

(劉周盛點校)

五五一

中華道藏

第十二冊

州州道德真經註

經名..道德真經註。元林志堅注。二卷。成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道德經註序

道尊德貴,天地覆載。無窮古聖先賢,經典註釋良多。出生入死,名為修身之法。無為而化,深乃治世之方。明心見性之人,乃知穀神不死一章最佳。治國安民之士,故解以正治國一篇深妙。人生於世,莫過如此。余因閒暇之時,靜觀聖賢之妙典,豈悟造化之淵源。愚意志自以假太上老君道德經典始終相因,以正經註於正經之下,以經解經,略知經意,豈能表裡相通,熟讀玩味,自然解悟正經之玄妙。入道之門戶,立德之根基,可謂明矣。司

馬光日..非常之道,故非常人之所知。朱文公曰:道而可道,則非常道。名而可名,則非常名。余常切思,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愚意不避儕越之悠,互相引證,豈為序註,何能盡善也欺。候來之君子見之勿吝,必須捌削,以求斧正,深為良矣。元至正歲次甲午孟夏吉日,廣陵仁齋林志堅序。

道之尊德之貴,而常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名可名非常名,道隱無名。無名,天地之始。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知和日常。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法自然。天之道,利而不害,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不足者與之,有餘者損之。人之道則不然,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抱一為天

五五二

下式。美士一口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翩馬,不如坐進此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葦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兒虎,入軍不被閉,兵,兒無投其魚。,虎無所措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專氣致柔,能嬰兒。塞其兌,閉其門,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治大國若烹小鮮,大者宜為下,不敢以取強,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夫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用兵有士一口,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夫何故?舍後且先者,死矣。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我好靜而民自正。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夫正經何以為序乎?曰..道者,生萬物之宗祖,判天地之根元。道在

天地之先,生天生地,自古長存之道,故道之尊為序之首。道生一,一生二,陰陽既判,輕清為天,重濁為地,故天之道次之。二生三,陰陽升降,中間成人,故聖人之道次之。三才備矣。固定以修身為本,故蓋聞善攝生者次之。修身以至於治國平天下,故治大國若烹小鮮次之。用之則充乎天地之間,卷之則藏乎六合之內,享有終始,物有本末,以正經故為序之而已矣。

@兒無投其角..「兒」疑當作「兇」。

道德真經註

卷上

道德真經註卷上玄門開真弘教大真人廣陵仁齋林志堅註

體道章第一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名可名,非常名。道隱無名。無名,天地之始。道生一。有名,萬物之母。三生萬物常無欲以觀其妙,至虛極。常有欲以觀其徽。守靜篤。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常有欲,常無欲。同謂之玄,固定謂玄同。玄之又玄,血來妙之門。

玄枕之門,固定謂天地根。養身章第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道者,同於道。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德者,同於德。故有無相生,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難易相成,多易必多難。長短相形,固定謂無狀之狀。高下相傾,高必以下為基。音聲相和,道沖而用之。前後相隨,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為無為。行不士一口之教,希言自然0萬物作而不辭,

五五三

中華道藏

第十二冊

五五四

夫物芸芸。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道之為物。功成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安民章第三不尚賢,使民不爭,自愛不自貴。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游除玄覽,能無疵乎。是以聖人治,故立天子。虛其心,大德若谷。一實其腹,抱一能無離。弱其志,專氣致柔。強其骨,守柔曰強。常使民無知無欲。

政善治。使夫知者不敢為也。愛民治國能無為。為無為,則無不治。我無為而民自化。無源章第四道沖而用之,和之至也。或不盈。大盈若沖。淵乎似萬物之宗,道者萬物之奧。挫其銳,解其紛,執古之道。和其光,同其塵。渾兮其如濁。湛兮似若存,綿綿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虛用章第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第狗。生而不有。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第狗。為而不恃。天地之間,其猶棄筒乎?﹒曠兮其若谷。虛而不屈,上德若谷。動而愈出,動善時0多士一口數窮,言者不知。不如守中。知者不言。成象章第六穀神不死,長生久視之道。是謂玄忱。古之所以貴此道者。玄此之門,是謂天地根。道者萬物之奧。綿綿若存,勤而行之。用之不勤。道沖而用之。

韜光章第七天長地久。昔之得一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抱一能無離。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生而不有。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欲先民必以身後之。外其身而身存。無之以為用。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固定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易性章第八上善若水。專氣致柔。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曲則全。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天下柔弱莫過於水。居善地,猶兮若畏四鄰。心善淵,

上德若谷。與善仁,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佔百善信,不言而善應。政善治,以正治園。事善能。為無為。動善時。執古之道。夫唯不爭,故無尤。固定謂不爭之德。運夷章第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知止不殆。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夫佳兵者不祥之器。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甚愛必大費。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知足不辱。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功成不名有。能為章第十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善抱者不脫。專氣致柔,能嬰兒。和之至也。游除玄覽,能無疵。常無欲以觀其妙。愛民治國,能無為。我無為而民自化。天門開閣,能無雌0萬物負陰而抱陽。明白四達,能無知。雖知大迷,固定謂要妙。生之畜之,萬物並作。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努狗。無用章第十一三十輻共一殼,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當其無,有車之用。

道德真經註

卷上

五五五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曠兮其若谷。挺揖以為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當其無,有器之用。虛其心。鑿戶鵬以為室,道者萬物之奧。當其無,有室之用。其猶棄答乎。故有之以為利,萬物得一以生。無之以為用。為無為則無不治。檢欲章第十二五色令人目育,俗人昭昭。五音令人耳聾,俗人察察。五昧令人口爽,厭飲食。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輕則失臣,躁則失君。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罪莫大於可欲。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處其實不居其華。厭恥章第十三寵辱若驚,沒兮若冰之將釋。賞大患若身。豫兮若冬涉川。何謂寵辱?﹒知其榮守其辱。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何謂貴大患若身?﹒名與身孰親。五口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外其身而身存。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得與亡孰病。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於天下。自矜者不長。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託於天下。自愛不自貴。

五五六

贊玄章第十四視之不見,名日夷。、視之不足見。聽之不間,名日希。聽之不足聞。搏之不得,名日微。大象無形。此三者,不可以致詰。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故混而為一。其致之一也。其上不轍,其下不昧,和其光。繩繩不可名,道常無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無物之象,是謂恍惚。道之為物,唯恍唯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忽兮若海,漂兮若無所止。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以知古始,是謂道紀。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顯德章第十五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合德之厚。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道之為物,唯恍唯惚。豫兮若冬涉川,唯施固定畏。猶兮若畏四鄰,知其白守其黑。儼兮其若客,見素抱朴。換兮若冰之將釋。豫兮若冬涉川。敦兮其若朴,被褐懷玉。曠兮其若谷。譬道之在天下。渾兮其如濁,和其光。孰能獨以久,靜之徐清。守靜篤。

道德真經註

卷上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合德之厚。保此道者不欲盈,大盈若沖。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進道若退。歸根章第十六致虛極,曠兮其若谷。守靜篤,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0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反者道之動。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歸根日靜,靜日復命。用其光復歸其明。復命日常,周行而不殆。知常日明,大道甚夷。不知常,妄作凶。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民之迷其日固

功猶有故其其太道容知道成知兮下不中信不吹自次以上非乃道乃候常久法事者其士信士不知畏知親知J淳道久者公王容自遂不貴聞焉聞足常之者之古r風早、"萬在狀Rf言吉道O道焉J侮明譽少知章已沒物公士妄t有O身、乃娃耕,在之O之第安笑存作O,建十至奧夷為E之若門七少可O王天最不亡乃下自笑O天毛然不天O足乃以道為道

五五七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五五八

俗薄章第十八大道廢,有仁義。失道而後德。智慧出,有大偽。以智治國,國之賊。六親不和,有孝慈。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愛民治國,能無為乎。還淳章第十九絕聖棄智,民利百倍。我無事而民自富。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我無欲而民自樸。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不貴難得之貨。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明道若味。故令有所屬。吾將以為教父。見素抱樸,被褐懷玉。少私寡慾。

常無欲以觀其妙。異俗章第二十絕學無憂。微妙玄通。唯之與阿,相去幾何?﹒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善之與惡,相去何若?唯之與阿相去幾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民不畏戚,大威至矣。荒兮其未央哉。忽兮若海。眾人熙熙,如享大牢,如登春臺。富貴而驕。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含德之厚比於赤子。乘乘兮,若無所歸。譬道之在天下。眾人皆有餘,俗人昭昭。而我獨若遺。建德若偷。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

光而不耀。俗人昭昭,自見不明。我獨若昏。明道若昧。俗人察察,博者不知。我獨悶悶。進道若退。忽兮若海,漂兮若無所止。大方無隅。眾人皆有以,不知知病。而我獨頑似鄙。夷道若類。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虛心章第二十一孔德之容,唯道是從。上德若谷。道之為物,唯恍唯惚。大象無形。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無物之象,是謂惚恍。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謂無狀之狀。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其上不嗽,其下不味。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閱血來甫。五口何以知血來甫之然哉?以ιHY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並謙章第二+二曲則全,弱其志。枉則宜,虛其心。淫則盈,廣德若不足。弊則新,大白若辱。少則得,知者不言。

道德真經註

卷上

多則惑,言者不知。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不自見故明,自見者不明。不自是故彰。自是者不彰。不自伐故有功,自伐者無功。不自矜故長。自矜者不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夫唯不爭,故無尤。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士一口哉?誠全而歸之。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虛無章第二十三希午一一口自然。不見而名,無為而成。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無執故無失。孰為此者?天地。

道之尊。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天亦將知之。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信者五口信之。德者同肝、德。善者五口善之。失者同於失。有不信焉。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天下皆知善之為善。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0美言不信。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自見者不明也。貴謙章第二十四跤者不立,跨者不行0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自見者不明,俗人昭昭。自是者不彰,

五五九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俗人察察。自伐者無功,來人皆有以。自矜者不長。下德不失德。其於道也,日餘食贅行。大道甚夷而民好徑。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善行無轍迎。象元章第二十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生之,德畜之。寂兮寥兮。大象無形。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不失其所者久。可以為天下母。固定謂天地根。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道隱無名。強為之名日大。道法自然。大日逝,

大方無隅。逝日遠,忽兮若海。遠日反。反者道之動。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道之尊。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故立天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混而為一焉。重德章第二十六重為輕根,高必以下為基。靜為躁君。靜勝熱。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轎重。獨立而不改。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守靜篤。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託於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五六O

清淨為天下。巧用章第二十七善行無轍遍,行無行。善於一一口無瑕誦,行不言之教。善計不用籌策,用之不可既。善閉無關權而不可開,抱一能無離。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獨立而不改。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美言可以市。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尊行可以加人。是謂襲明。用其光,復歸其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道之尊。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德畜之。不貴其師,

自愛不自貴。不愛其資,道常無為。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夷道若類。反樸章第二十八知其雄,守其雌,牠常以靜勝牡。為天下藉。譬道之在天下。為天下路,常德不離,抱一能無離。復歸於嬰兒。合德之厚,比於赤子。知其白,守其黑,光而不耀。為天下式。抱一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式,知常曰明。復歸於無極。其用不窮。知其榮,守其辱,

知足不辱。為天下谷。忽兮若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知止不殆。復歸於樸。被褐懷玉。樸散則為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上德無為。無為章第二十九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取天下常以無事。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無為故無敗。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無執故無失。故物或行或隨,前後相隨。或昀或吹,音聲相和。或強或贏,

物壯則老。或載或槳,高下相傾。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居其實不居其華。儉武章第三十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其事好還。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師之所處,荊棘生焉,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行無轍、迎。故善者果而己,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不敢以取強。強梁者不得其死。果而勿矜,去甚。果而勿伐,去泰。果而勿驕,

道德真經註

卷上

五六一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去奢。果而不得已,不得已而用之。果而勿強。不敢以取強。物壯則老,是謂非道。非道早已。堅強者死之徒。僵武章第三十一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揣而銳、之,不可長保。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是以君子居則貴左,吉事尚左。用兵則貴右。凶事尚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恬恢為上,勝而不美,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五六二

不知常,妄作凶。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其事好還。吉事尚右@,凶事尚右。善之與惡。偏將軍居左,自勝者強。上將軍居右。勝人者有力。吉以喪禮處之,天將救之,以慈衛之。殺人之血來,以悲哀泣之,恬恢為上,勝而不美。戰勝則以喪禮處之。哀者勝矣。聖德章第三十二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使我介然有知,唯施是畏。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故德交歸焉。天地相合,萬物負陰而抱陽。以降甘露,

道生之。人莫之命而自均。而常自然。始制有名。名亦既有σ以知古始,是謂道紀。天亦將知之。道可道。知之所以不殆。知常曰明。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與江海。大道汎兮,其可左右。辨德章第三十三知人者智,辨者不善。自知者明。昔之得一者。勝人者有力,今捨慈且勇。自勝者強。強其骨。知足者富,金玉滿堂,寞之能守。強行者有志。

周行而不殆。不失其所者久,獨立而不改。死而不亡者壽。外其身而身存。任成章第三十四大道汎兮,其可左右。大方無隅。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努狗。功成不名有。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愛養萬物而不為主,生而不有。故常無欲,可名於小。樸雖小,天下不敢臣。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於大。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上德不德,固定以有德。仁德章第三十五執大象,天下往。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往而不害,安平泰0萬物歸焉而不為主。樂與餌,過客止。皆知善之為善。道之出口,淡乎其無昧,孰知其極。視之不足見,大象無形。聽之不足間,大音希聲。用之不可既。其用不窮。微明章第三十六將欲款之,必固張之。執者失之。將使弱之,必固強之。柔之勝剛。將欲廢之,必固興之。損之而益。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益之而損。是謂微明,玄德深矣。

柔弱勝剛強。弱者道之用。魚不可脫於淵,善抱者不脫。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政章第三十七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執大象,天下往。化而欲作,民不畏威。吾將鎮之,以道蒞天下。以無名之樸。不見而,名。無名之樸,亦將不欲。我無欲而民自化。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我好靜而民自正。論德章第三十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道德真經註

卷上

五六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明道若味。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自矜者不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虛其心。下德為之,而有以為。為學日益。上仁為之,而無以為。為道日損。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俗人察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非道也哉。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大道廢,有仁義。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正復為奇。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善復為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被褐懷玉。

五六四

處其實,不居其華,復居於樸。故去彼取此。我獨異於人。

道德真經註卷下玄門開真弘教大真人廣陵仁齋林志堅註

道德真經註卷上

法本章第三+九昔之得一者,道可道。天得一以清,道生一。地得一以寧,以知古始。神得一以靈,大上下知有之。谷得一以盈,道生之0萬物得一以生,德畜之。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抱一為天下式。其致之一也。道者萬物之奧。天無以清,將恐裂,

。吉事尚右..「右」字疑當作「左」。@侯王..原誤「侯正」。

大道廢。地無以寧,將恐發,不知常。神無以靈,將恐歇,非道早已。谷無以盈,將恐竭,自遺其咎。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固定謂非道。侯王無以貴高,將恐楚。富貴而驕。故貴以賤為本,大者宜為下。高必以下為基。善用人者為下。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殼。上德不德。此其以賤為本邪?故貴以賤為本。非乎?故致數車無車。光而不耀。不欲珠,珠,如玉,落落如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

去用章第四十反者道之動,各復歸其根。弱者道之用。專氣致柔。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同異章第四十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古之善為道者。中士聞道,若存若亡。孰知其極。下士問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民之迷。故建士一口有之,故令有所屬。明道若昧,光而不耀。夷道若類,知其白,守其黑。進道若退,大成若缺。上德若谷,

道德真經註

卷下

虛其心。大白若辱,大直若屈。廣德若不足,大盈若沖。建德若偷,大辯若訥。質真若渝,大巧若拙。大方無隅,大道汎兮,其可左右。大器晚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太音希聲,希言自然。大象無形。、視之不見名曰夷。道隱無名,不見而名。夫唯道,善貸旦成。道者萬物之奧。道化章第四十二道生一,

五六五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一生二,以知古始。二生三,道生之。三生萬物,萬物得一以生0萬物負陰而抱陽,天門開閣。沖氣以為和。專氣致柔。人之所惡,唯孤、寡、不凱歌,而王公以為稱。大成若缺。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前後相隨。人之所教,我亦教之,道者同於道。強、梁者不得其死,堅強者死之徒。吾將以為教父。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備用章第四十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知能勝。無有入無間。有無相生。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不士一日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知我者希,則我者貴。立戒章第四十四名與身孰親?不可得而親。身與貨孰多?不可得而利。得與亡孰病?以身觀身。是故甚愛必大費,為者敗之0多藏必厚亡。執者失之。知足不辱,、禍莫大於不知足。

五六六

罪天天清躁大大大大大知莫師下以下不淨為勝知辯大巧曲直道盈上成知止大之無道有儉欲為無寒者若白若則若沖若德若洪之不於所道佐道欲以天為首至訥若拙全屈而沖不缺德所殆哀尺項全可言詞E社勝亮,笑,O"Z丟失豆豆果可,荊臣走天熱O用是用以棘生夫馬里下O去,不以不早有長生於不以工將Jt窮有弊主久焉郊以糞J、自O德O且OO兵O正強天下

甚愛必大費。禍莫大於不知足,知止不殆。咎莫大於欲得。得與亡孰病。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者富。鑒遠章第四十七不出戶,知天下。不行而知。不窺麟,見天道。微妙玄通。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多則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明白四達。不見而名,無為而成。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忘知章第四十八為學日益,博者不知。為道日損。知者不博。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致虛極。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故取天下常以無事。以正治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國家昏亂有忠臣。任德章第四十九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有德司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皆知善之為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皆知美之為美。聖人在天下,休休為天下渾其心,大道汎兮。百姓注其耳目,俗人昭昭。聖人皆孩之。合德之厚,比於赤子。貴生章第五十出生入死,

道德真經註

卷下

善之與惡。生之徒十有三,柔弱者生之徒。死之徒十有三,堅強者死之徒。民之生,動入死地亦十有三。夫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見虎,合德之厚。入軍不被甲兵,兵無所容其刃。兒無所投其魚,攘鳥不搏。虎無所措爪,猛獸不據。兵無所容其刃。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五六七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養德章第五十一道生之,德畜之。萬物得一以生。物形之,勢成之。有物混成。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者萬物之奧。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法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執古之道。長之育之,生之畜之。成之熟之,道生之。養之覆之,以輔萬物之自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空玄德。-一天之道利而不害。-一歸元章第五十二且一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空有名萬物之母。

五六八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以知古始。既知其子,復守其母。各復歸其根。投身不殆。天長地久。塞其兌,閉其門,不見可欲。終身不勤。若亡若存。開其兌,濟其事,俗人察察。終身不救。非道早巴。見小日明,微妙玄通。守柔日強。和之至也。用其光,復歸其明,其用不弊。無遺身殃,是謂襲常。可以有圈。

益證章第五十三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唯施是畏。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大道甚夷,而民好徑。信言不美。朝甚除,甚愛必大費。田甚蕪,倉甚虛,師之所處,荊棘生焉。服文采,道之華而愚之始。帶利劍,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厭飲食,五味令人口爽。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故有道者不處。修觀章五十四善建者不拔,獨立而不改。善抱者不脫,

抱一能無離。子孫祭抱不綴。長生久視之道。修之於身,其德乃真。道生之。修之於家,其德乃餘。合德之厚。修之於鄉,其德乃長。德畜之。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大道汎兮。故以身觀身,名與身孰親。以家觀家,六親不和有孝慈。以鄉觀鄉,善之與惡。以國觀國,國家昏亂有忠臣。以天下觀天下,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於天

道德真經註

卷下

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託於天下。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固定以聖人不行而知。玄符章第五十五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專氣致柔能嬰兒。毒蟲不贅,猛獸不據,摟烏不搏。故有道者不處。骨弱筋柔而握固。虛其心,實其腹。未知枕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故混而為一。終日號而不啦,和之至也。道沖而用之。知和日常,知常日明,固定謂配天古之極。益生日祥,無為之益。心使氣日強。強其骨。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故堅強者死之徒。

玄德章第五十六知者不佔一日,佔百者不知。希言自然。塞其兌,閉其門,不見可欲。挫其銳,解其紛,夫唯不爭,故無尤。和其光,同其塵,光而不耀。是謂玄同。執古之道。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自愛不自貴。故為天下貴。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淳化章第五十七以正治國,不以智治圈,國之福。以奇用兵,

五六九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五七O

以智治國,國之賊。以無事取天下。取天下常以無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以國觀國。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多利器,國家滋昏。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民多仗巧,奇物滋起。智慧出,有大偽。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執大象,天下往。我無事而民自富,愛民治國能無為。我好靜而民自正,為無為則無不治。我無欲而民自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順化章第五十八其政悶悶,其民薦誨。

以正治國。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禍兮福之所倚,或損之而盤。福兮禍之所伏。並之而損。孰知其極?莫知其極。其無正邪,非以其無私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民之迷,其日固久。來人熙熙,如享大牢。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長而不宰。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含德之厚。守道章第五十九治人事天莫若裔。保此道者。夫唯裔,是謂早復。

各復歸其根。早復謂之重積德,玄德深矣。重積德則無不克。其用不窮。無不克則莫知其極。用之不可既。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故能長生。有國之母,可以長久。道乃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天長地久。居位章第六十治大國若烹小鮮。其致悶悶,其民轉轉。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上德不德。非其鬼不神,和其光。其神不傷人。愛民治國。非其神不傷人,

不敢以取強。聖人亦不傷人。我無為而民自化。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執大象,天下往。謙德章第六十一大國者下流,大者宜為下。天下之交。達則盈。天下之化,忱常以靜勝牡,知其雄,守其雌。以靜為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不自矜故長。小國以下大圓,則取大國。曲則全。或下以取,勝人者有也。或下而取。道法自然。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小國不過欲入事人。事善能。此兩者各得其所欲。其致之一也。大者宜為下。善用人者宜下。為道章第六十二道者萬物之奧,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善人之寶,天得一以清。不善人之所保。道生之,德畜之0美士一口可以市,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尊行可以加人。常善救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故立天子,置三公,固定以聖人。雖有拱璧以先馳馬,不如坐進此道。

道可道,非常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玄之又玄。何必日以求得,有罪以免邪?知之所以不殆。故為天下貴。道之尊。恩始章第六十三為無為,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事無事,我無事而民自富。昧無味。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德畜之。圖難於其易,多易必多難。為大於其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天下難事必作於易。難易相成。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道德真經註

卷下

五七一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不自矜故長。夫輕諾必寡信,不知知病0多易必多難,善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守徽章第六十四其安易持,恬快為上。其未兆易諜,為之於未有。其脆易破,堅強者死之徒。其微易散。為道日損。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是以聖人下行而知。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五七二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高必以下為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大於其細。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聖人無為,故無敗;無軌,故無失。為無為。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為者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以守則園。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不欲珠,珠,如玉。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居其實不居其華。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道常無為。淳德章第六十五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合德之厚。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其政悶悶其民轉轉。知此兩者亦楷式。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知常曰明。玄德深矣遠矣,玄之又玄。與物反矣,我獨異於人。然後乃至於大順。故取天下常以無事。後己章第六+六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上德若谷。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玉。大國者下流。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一一口下之。不自矜故長。欲先民,必以身後之。後其身而身先。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童,不尚賢使民不爭。處前而民不害。自愛不自貴。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皆知美之為美。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夫唯不爭,故無尤。三寶章第六十七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明道若昧。夫唯大,故似不肖。光而不耀。若肖,久矣其細也。道之為物,唯恍唯惚。夫我有三寶,實而持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一日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夫我有三寶。慈故能勇,守柔曰強。儉故能廣,去奢。

道德真經註

卷下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不敢進寸而退尺。今捨慈且勇,勇於敢則殺。捨儉且廣,富貴而驕。捨後且先者,死矣。強梁者不得其死。夫慈以戰則勝,柔之勝剛。以守則圓。保此道者。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配天章第六十八善為士者不武,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善戰者不怒,弱之勝強。善勝敵者不爭,曲則全。善用人者為下。大者宜為下。

是謂不爭之德,弱其志。是謂用人之力,知人者智。是謂配天,古之極。執古之道。玄用章第六+九用兵有吉..故建言有之。吾不敢為主而為客,知其榮守其辱。不敢進寸而退尺。捨後且先者死矣。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故善者果而已。禍莫大於輕敵,名與身孰親。輕敵幾喪吾寶。位莫大於欲得。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是以兵強則不勝。知難章第七十吾吉甚易知,甚易行。

五七三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五七四

大道甚夷。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民之迷。士一口有宗,事有君。太上下知有之。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自知不自見。知我者希,多則惑。則我者貴。道之尊。是以聖人被褐懷玉。明道若味。知病章第七十一知不知上,不自見故明。不知知病。自見者不明。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進道若退。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廣德若不足。

愛己章第七十二民不畏威,大威至矣。不知常,妄作凶。無狹其所居,虛其心。無厭其所生。周行而不殆。夫唯不厭,是以不厭。善抱者不脫。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夷道若類。自愛不自貴。上德不德。故去彼取此。與物反矣。任為章第七十三勇於敢則殺,堅強者死之徒。勇於不敢則活。柔弱者生之徒。此兩者,或利或害。善之與惡。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常有司殺者殺。是以聖人猶難之。唯施是畏。天之道,不爭而善勝,道法自然。不吉而善應,希言自然。不召而自來,動善時。釋然而善諜。事善能。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制惑章第七十四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民不畏威,大威至矣。若使民常畏死,使夫知者不敢為也。而為奇者,自遺其咎。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勇於敢則殺。常有司殺者殺。

以道蒞天下。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斷。不知知病。夫代大匠撕者,希有不傷乎於矣。其事好還。貪損章第七十五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民之生動入死地。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道常無為。戒強章第七十六人之生也柔弱,知和日常。其死也堅強。物壯則老0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和之至也。其死也枯稿。非道早已。

道德真經註

卷下

故堅強者死之徒,強梁者不得其死。柔弱者生之徒。不敢以取強。是以兵強則不勝,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木強則共。知止不殆。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柔弱勝剛強。天道章第七十七天之道,其猶張弓乎?古之善為道者。高者抑之,下者舉之,道沖而用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固定以損之而益,益之而損。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虛其心,實其腹。人之道則不然。與物反矣。損不足以奉有餘,失者同於失。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努狗。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大成若缺。任信章第七十八天下柔弱,莫過於水。上善若水。而攻堅強者,莫知能勝。柔之勝剛。其無以易之。天下柔弱莫過於水。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柔弱勝剛強。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能無知乎。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稜主。知常容,容乃公。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處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正吉若反。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

五七五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五﹒七六

任契章第七十九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大小多少,報怨以德。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努狗。故有德司契,道者同於道。無德司徹,道常無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善者吾善之。獨立章第八十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不尚賢使民不爭。民之器而不用,不責難得之貨。使民重死而不遠徒,政善治。雖有舟車無所乘之,居善地。雖有甲兵無所陳之,執無兵。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復歸於樸。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我無事而民自富。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間,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顯質章第八十一信士一間不美,美佔百不信。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善者不辨,辨者不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五口亦善之。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少則得,多則惑。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常善救人。既以與人己愈多。常善救物。天之道,利而不害。道之尊。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德之貴。道德真經註卷下

(周圍林點校)

m道德真經註

經名..道德真經註。元美澄註。四卷。底本出處..〈正統進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本..清成豐伍崇曜校刊粵雅堂叢書本(簡稱粵雅本)。此註本將〈老子〉原文分為六十八章,無章名。

臨川口夭澄述

老子,李氏,名耳,字職。《史記﹒列傳》曰:字伯陽,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周守藏室之史也。倚道德,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遂去。至闕,關令尹喜日..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迺著上下篇五千餘吉而去,莫知其終。莊子日..以本為精,以未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滄然獨與神

道德真經註

卷一

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懦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人皆求福,己獨曲全。以深為根,以約為紀,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古之博大真人哉。苦音佑。藏去聲。強為上其兩切。下雲傌切。

道德真經註卷之一臨川口夭淒迷

道經上上篇之首句日道可道,故以道字名篇,尊之而日經。他本或作《道德經》上,則是以《道德經》為一書之總名,而分上下第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猶路也。可道,可踐行也。常,常久不變也。名謂德也。可名,可指定也。道本無名,字之曰道而已。若謂如道路之可踐行而道,則非此常而不變之道也。德雖有名,強為之名而已。若謂如名物之可指定而名,則非此常而不變之德也。。可道去聲而道同。強其兩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者,道也,天地亦由此道而生,故謂之始。有名者,德也,萬物皆由此德而生,故謂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徽。

五七七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常即常道、常名之常。常無欲,謂聖人之性寂然而靜者,此道之全體所在也,而於此可以觀德之妙。其指德言,妙以道言。妙者,猶言至極之善。常有欲,謂聖人之情感物而動者,此德之大用所行也,而於此可以觀道之徽。其指道言,徽以德言。徽者,猶言邊際之處,孟子所謂端是也。O徽古吊切。此兩者同,此兩者謂道與德。同者,道即德,德即道也。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者,幽昧不可測知之意。德自道中出而異其名,故不謂之道而謂之德。雖異其名,然德與道同謂之玄,則不異也。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來妙謂德。門謂由此而出。德與道雖同謂之玄,道則玄之又玄者,故道題德之所由以出也。其妙之妙,道也,妙之合而為一本者。來妙之妙,德也,妙之分而為萬殊者。

右第一章此首章總干一一口道德二字之旨。張子日..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老子則以太虛為天地之所由以為天地者而謂之道,以氣化為萬物之所得以為萬物者而謂之德。道指形而上之理,不雜乎氣者而言口,莊子所謂常無有也。德指形而下之氣中有此理者而台一間,莊子所謂太一也。故其道其德以虛無自然為體,以柔弱不盈為用。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美謂美於他物,以質而言也。善謂善於其事,以能而言也。美惡善不善之名相因而有,以有惡故有美,以有不善故有善,皆知此之為美則彼為惡矣,皆知此之為善則彼為不善矣。欲二者皆汲於無,必不知美者之為美,善者之為善,則亦無惡無不善也。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物之有無"事之難易,形之長短,勢之高下,音之關翁,聲之清濁,位之前後,兩相對待,一有則俱有,一無

五士H們

則俱無,美惡善不善之相因亦猶是也。相形謂二形相比並,相傾謂一俯臨一仰、視,相和謂一倡一和,隨猶隨風與之隨相連屬也。五者皆言其偶,獨音聲不言者,蓋止曰關翁清濁,則人不知其為言音聲也。言音聲則其有關翁清濁之相偶自可知,故但指言其實而不言其偶也。。易以鼓切。和胡風叮切。屬之欲切。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吉之教。事而為則有不為者矣。惟無為則無不為也。教而言則有不言者矣,惟無言則無不言也。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天地亦然。作謂物將生春時也,辭謂言辭,生謂物既生夏時也,有謂有言。不辭不有,此天地不言之教也。夫子謂天何言哉,百物生焉是也。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為謂物將成秋時也,恃謂恃其能而有為,功成謂物既成冬時也,居謂處其功而自伐。不恃不居,此天地無為之事也。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不去,常存也。天地不居成物之功,故其功長久而不去。。夫音扶。右第二章聖人以不事而事,故其事無所為;以不教而教,故其教無所言。無為不言,則雖有美有善而人不知,是以其美其善獨尊獨貴而無可與對。若有為之事,有言之教,則人皆知其為美為惡,而美與惡對,善與不善對,非獨尊獨貴不可名之美善矣。老子一﹒鞏固之中凡諸章所佔一日,皆不出乎此章之意。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尚謂尊崇之,貴謂寶重之,見猶示也。人之賢者,其名可尚上之,人苟尚之,則民皆欲趨其名而至於爭矣。貨之難得者,其利可貴上之,人苟貴之,則民皆欲求其利而至於為盜矣。董名利可欲者也,不尚之不貴之,是不示之以可欲,使民之心不爭不為盜,是不亂也。。見賢遍切。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四其字皆指民而言。

虛其心謂使民

道德真經註

卷一

不知利之可貴而無盜心也。實其腹謂民雖不貪於利,然聖人陰使之足食而充實,未嘗不資夫貨也。弱其志謂使民不知名之可尚而無爭心也。強其骨謂民雖不貪於名,然聖人陰使之勉力而自強,未嘗不希夫賢也。O夫音扶。常使民無知無欲,謂使民皆無所知,不知名利之可欲而無欲之之心。使夫知者不敢為也。謂民縱有知名利可欲者,亦不敢為爭盜之事。然不敢為則猶有欲為之心,特不敢爾。為無為,則無不治矣。為無為謂為爭為盜者皆無為之之心,如此則天下無不治矣。右第三章此章吉聖人治天下之道。而虛心、實腹、弱志、強骨,後世養生家倍以為說,其說雖精,非老子本旨也。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自一小。

沖字本作盟器之虛也,或疑辭不敢必也。道之體虛,人之用此道者亦當虛而不盈,盈則非道矣。淵,深不可測也。宗猶宗子之宗,宗者族之統,道者萬物之統,故曰萬物之宗。似者亦不敢必之辭也。。沖直中切。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挫,摧也。銳,鋸也。紛,糾結也。解,糾結者以編取其銳也。凡銳者終必鈍,故先自摧其銳,以解彼之紛,不欲其銳也,則亦終無鈍之時矣。和猶平也,掩抑之意。同謂齊等與之不異也。鏡受塵者不光,凡光者終必暗,故先自掩其光以同乎彼之塵,不欲其光也,則亦終無暗之時矣。夫銳者必鈍,光者必暗,猶盈者之必溢,道不欲盈,故銳者摧之而不欲其銳,光者和之而不欲其光也。其銳其光二其字屬己,其紛其塵二其字屬物,舊解作一句一義者非,此四句言道之用不盈也。湛,澄寂之意,道之體虛,故其存於此也,似或

五七九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存而非實有一物存於此也,此一句言道之體虛也。。夫音扶。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吾不知誰之子,問辭也。象帝之先,答辭也。子,父母所生者。象帝,天也。象言天有象,帝言天之主宰也。謂道果誰之子乎?天先乎萬物,而道又在天之先,則天亦由道而生,無有在道之先者矣。右第四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第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第狗。仁謂有心於愛之也。努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於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人無心於愛民用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努狗為喻。蓋聖人之心虛而無所倚著,若有心於愛民則心不虛矣。。復符後切。若直略切。天地之間,其猶棄筒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事宋簿,冶鑄所用,噓風熾火之器也。為函以周罩於外者,案也。為轄以鼓扇於內者,答也。天地間猶棄衛者,棄象大虛,包含周編之體,衛象元氣,細紐流行之用。不屈謂其動也宜,愈出謂其生不窮。惟其葉之虛而替之化,化者常伸,故其替之動而葉之生,生者日富在天地之間者。如此其在人也,則惟心虛無物而氣之道路不差,故氣動有恆,而虛中之生出益多。多~一一目數窮,不如守中。數猶速也,窮謂氣乏。人而多言則其氣耗損,是速其置竭也。不如虛心固守其所,使外物不入,內神不出,則其虛也無涯,而所生之氣亦無涯矣。中謂棄之內,答所暴之處也。O數音朔。穀神不死,是謂玄忱。谷以喻虛,虛則神存於中,故曰穀神。谷即中之處而守之者神也,不死謂元氣常生而不死也。牠以喻元氣之清弱和柔,上加玄字者,贊美之

五八O

辭。玄牠者,萬物之母也,莊子所謂大一者,此或號之為靈寶後天之宗。玄化之門,是謂天地根。門謂所由以出,根謂所由以生。虛無自然者,天地之所由以生,故曰天地根。天地根者,天地之始也,莊子所謂常無有者,此或號之為元始先天之祖。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綿綿謂長久不鮑,若猶雲而也,存謂神之存,勤猶雲勞也。凡氣用之逸則有養而日增,用之勤則有損而日耗,言神常存於中則氣不消耗也。右第五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天地以其氣生萬物,而不自生其氣。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後謂卑賤在下不求先人,先謂尊高在上,外謂清靜無為不求益生,存謂長久住世,無私謂後其身外其身,成

其私謂身先身存。聖人非欲成其私也,而自有身先身存之效,假設眾人有心成其私者,言之則為能成其私也。右第六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謂第一等至極之善,有道者之善也。其若水者,何也?﹒蓋水之善以其灌溉洗濯有利萬物之功,而不爭處高潔,建處來人所惡卑汙之地,故幾於有道者之善。幾,近也。O惡烏路切。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佔一一口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彼眾人所善,則居之善必得地,心之善必如淵,淵謂靜深。與之善必親仁,與謂伴侶,仁謂仁人。言之善必有信,政之善貴其治,事之善貴其能,動之善貴其時,時謂當其可。七者之善皆擇取來人之所好者為善,可謂之善而非上善也。

道德真經註

卷一

夫惟不爭,故無尤。夫惟有道者之上善,不爭處上而甘於處下,有似於水,故人無尤之者。尤謂怨祉,來人惡處下而好處上,欲上人者有爭心,有爭則有尤矣。右第七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持,奉之也。已,止也。揣,捶之也。此章謂道不欲盈,而又以銳為比,言槃水者不可以盈,盈之則易至於溢,不如已之而不使盈也。遂言捶錐鋒者不可以銳,銳、之則易至於挫,而不可長保其銳矣。盈之則不長保其盈,亦猶固定也。。易以鼓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世有金玉滿堂莫能守者,何哉?蓋因富貴而驕,自遺其位耳。是以功成名遂而身退,乃合於天之道,此言不可盈之也。金玉謂富。驕謂盈。自遺謂由己所致,非由乎人。位謂

不能守之位@,功成名遂謂貴。身退謂不盈之者。天之道虛而不盈,故四時之序,成功者去。前言富後言貴,而富貴二字在中間一旬,通貫前後。惟貴、迺富,則富之中有貴,既貴必富,則貴之中有富。富貴二者相須而有,故驕盈而不保其富,固定即不保其貴也;身退不盈而長保其貴,是亦長保其富也。右第八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游除玄覽,能無疵乎?﹒載猶加也。陰魄為營,猶軍營之營。陽魂為衡,猶兵衡之衡。營者所以居士卒也,神加陰魄,魄抱陽神,交嬌不離,則如日月之終古常存矣。此出世之人能存形者也。專氣於內,薰蒸,肌骨,極其軟脆,如母腹之嬰兒,此出世之人能存氣者也。神棲於目,目有所見則神馳於外,閉目藏視,黑暗為玄,雖玄之中猶有所覽,固定猶有疵也,玄中所覽亦併游

五八一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除,妄見盡滅,然後無疵,此出世之人能存神者也。。離去聲。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闊,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愛民治國謂君園子民用仁用智,神用於外未能交嬌於內,然身雖有事而清靜自然,形不疲勞,所謂無為也,此住世之人能養形者也。天門開聞謂鼻息呼吸有出有入,氣分於外未能專一於內,然鼻雖有息而調帖純熟,氣不粗猛,所謂為雌也,此住世之人能養氣者也。明白四達謂自見光明周視四向,自接於外未能無覽於內,然自雖有見而心境兩忘,無所辨識,所謂無知也,此住世之人能養神者也。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生之謂氣之未生者,生之而有恆。畜之謂氣之已生者,聚之而無損。生之者雖有所生,而實無心於生之,故曰不有。畜之者雖有所為,而實無心於為之,故曰不恃。如為官長

者,雖宰夫民,而實無心於長之,故曰不宰。此所以為玄妙不可測之德也。。畜敕六切。長知兩切。夫音扶。右第九章

三十輻共一殼,當其無,有車之用.,挺壇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捕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輻,輪之轍也。數,輪之心也。無,空虛之處也。蜓,和土也。壇,土之粘膩者。為器謂以水和粘膩之土為陶器也。凡室之前,東戶西麟,戶以出入,捕以通明。車,載重行遠,器,物所財藏,室,人所寢處,故有此車有此器有此室,皆所以為天下利也。故曰,有之以為利。然車非穀館空虛之處可以轉軸,則不可以行地;器非中間空虛之處可以容物,則不可以財藏.,室非戶蹦空虛之處可以出入通明,則不可以寢處。車以轉軸者為用,器以容物者為用,室以出入通明者為用,皆在空虛之處,故曰無

五八二

之以為用。人之實腹有氣所以存身,所謂為利也,虛心無物所以生氣,所謂為用也,故取三物為喻。。和胡盼切。右第十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昧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凡所欲之外物,皆害身者也。。行下孟切。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聖人但為實腹而養氣,不為悅目而街物也。故悉去彼在外之諸妄,而獨取此在內之一真。上言自盲、耳聾、口爽、心狂、行妨五者,下但言不為目,蓋舉一以包其四。董思靖曰..前章言虛中之用,此則戒其為外邪所賞。然自必、視,耳必聽,口必味,形必役,心必感,是不可必靜,惟動而未嘗離靜,則雖動而不著於物,乃湛然無欲矣。染塵逐境皆失其正,而要在於目,固定以始終言之。夫

子四勿,必先曰、視。六根六塵,眼色亦居其首也。右第十一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寵猶愛也,名位之尊,人以為榮,反觀之則辱也,故知道者不愛,而愛之者於此而驚焉,謂不能忘之而以之動心也。貴猶重也,貨財之富,人以為大利,反觀之則大患也,故知道者不貴,而貴之者於此而身焉,身謂不能外之而以之自累也。何謂寵辱,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謂之辱者,以其為卑下而不足為尊高也。或者貪慕於未得之先,一旦得之而驚焉,迷戀於既得之後,一旦失之而驚焉。固定寵此辱而驚之者也,故曰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人有此生,憂慮百端,戰兢保持,死而後免。身為大患,無可奈何,貨財

道德真經註

卷一

之為大患則身外物也,棄而不有,何能為累。或者不知外物之輕,視之一如吾身之重,惟恐喪亡其所有,固定貴此大患而身之者也,故曰貴大患若身。O喪息浪切。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則可以託天下。天子之尊,四海之富,皆以其身為天下者也。知道之人愛惜貴重此身,不肯以之為天下,寧不有天下而不輕用其身,夫惟如此,乃可以寄託以天下也。寄猶寄百里之命之寄。託猶託六尺之孤之託。舜禹有天下而不與焉,所以可受唐虞之禪。彼寵其辱以為榮,貴其大患以為大利者,鄙夫爾,何可付之以天下哉。貴以身為天下,富以身為天下,老子之意善矣,而楊朱為我之學原於此。。為雲偽切。夫音扶。與音豫。右第十二章

視之不見名日夷,聽之不聞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話,故

混而為一。此章專言德逃之呈露者,目、視之而易見,夷謂平夷,夷則決沒無人逝,故、視之不見。聲之繁密者,耳聽之而易聞,希謂希疏,希則問闊無聲,故聽之不聞。形之章大者,手搏之而易得,微謂微茫,微則杏漠無形,故搏之不得。夷希微三者,雖欲究極言之而不可,故混同無所分別,而,名之為一。曰夷曰希曰微曰一,皆指常德而言也。其上不擻,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其亦謂德也,其上其下猶《易》佔百形而上形而下也。繩繩,往過來績而不絕也。復,反還也。無物指道而言,德之上,道也,道無名,故不嗽。德之下,物也,物有形,故不味。德在有無之間,雖若有名而不可名,反還其、初則歸於無物之道,莊子所謂德至同於初固定也。道,無物也,故無狀無象.,德,有名也,故可狀可象。

五八三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然其狀其象亦非如物之有狀有象也,故曰無狀之狀@,無象之象。似有似無,故曰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日心。;b惟其惚恍不可名,故迎之於前,隨之於後,而皆不可見。古謂在先,今謂在後,有謂萬物,德者其源出於道,其流滯於萬物,故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古始者,道也,謂古先天地之所始也。道紀者,德也,謂道散為德,如理絲之縷有條而不紊也。能知此道則知此德,為道之紀也。右第十三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士謂有道之士,旁達曰遇,妙萬物者,無所不通其妙也,微而不顯,其通也,玄而難辨,淵乎如水之深而不可測,其中深不可測,故強為之模擬其外之容以示人也,下文七者是已。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換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豫猶皆獸,名。豫,象屬。猶,犬子也。象能前知,其行遲疑,犬先人行,尋又回轉,故遲回不進,謂之猶豫。冬涉川者怯寒,畏四鄰者懼敵,是以遲回而不進,有道者不敢為天下先,其容如此。儼,矜莊貌。若客,隨而不迎也。溪,解散貌。若冰將釋,融液而不凝滯也。敦,篤厚貌。樸,才未成器也。曠,空豁貌。若谷,虛而善應也。渾,黃濁貌。若濁,美惡玄同不自潔也。。渾胡褒切。解音蟹。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承上濁之一字而設問曰孰能濁乎,濁者動之時也,動繼以靜則徐徐而清矣。又因靜之一字而設問曰孰能安乎,安者靜之時也,靜繼以動則徐徐而生矣。安謂定靜,生謂活動,董惟濁故清,惟靜故動,以是推之,則

五Hn國

曠者不盈而盈,敦者不器而器,淚者不凝而凝,儼者不為主而主,猶豫者不為先而先,從可知矣。老子之意大率如此,後章曲則全,枉則宜,獲則盈,敝則新,此意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成謂完備。凡物敝則缺,新則成,敝而缺者不盈也,新而成者盈也,保守此道之人不欲其盈,故能敝缺不為新成。章,內七容,皆敝缺而不新成。右第十四章

致虛極,守靜篤。致,至之而至其極處也。虛謂無物,外物不入乎內也。極,窮盡其處也。守,圍內禦外,如守城之守。靜謂不動,內心不出乎外也。篤,力不倦也0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作,動也,植物之生長,動物之知覺,皆動也。復,反還也,物生由靜而動,故反還其初之靜為復。植物之

生氣下藏,動物之定心內寂也。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復命。芸芸,生長而動之貌。凡植木,春夏則生氣自根而上達於枝葉,固定曰動,秋冬則生氣自上反還而下藏於根,是曰靜。天以此氣生而為物者曰命,復於其初生之處,故曰復命。復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迺公,公迺王,王迺天,天迺道,道迺久,投身不殆。常者久而不變之謂,能知此者謂之明。昧者不知此,則不能守靜而妄動,以害其生,故曰凶。容謂形著而見於外,內有養者,其外貌自與人不同也。公者,一國之主,言能保其一身之所有也。王者,天下之主,言能兼有天地之所有也。天謂與天為一也,與天為一則道在我矣,道在我則與道同其久。沒猶終也,殆謂損壽而危其身也。按殆字從歹訓危、訓將、訓近,凡字從歹者,多固定死之義,殆者蓋危而將近於死也。死者氣盡

道德真經註

卷一

而終,蓋有窮慶竟盡之意,沒身不殆,終此身而生長可保也。右第十五章

大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大上猶言最上,最上謂大道之世相忘於無為,民不知有其上也。其次謂仁義之君,民親之如父母,及仁義益著,則不但親之而又譽之矣。又其次謂智慧、之主,民畏之如神明,及智慧漸窮,則不但畏之而又侮之矣。信者,大道之實也。自大道之實有所不足,不能如上古之時,則君之於民有不以其實者焉,而日趨於華,於是一降則用仁義,再降則用智慧也。O大音泰。猶兮其貴吉。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此言大上不知有之之事。猶兮見前章。貴,寶重也。然,如此也。寶重其言,不肯輕易出口,如犬行之遲疑退郁。蓋聖人不言無為,俾民陰受

其賜,得以各安其生,及其功既成,事既遂,而百姓皆謂我自如此,不知其為君上之賜也。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上文不知有之者,大道也。親譽之者,仁義也。畏侮之者,智慧也。自大道一降再降,已是三等,智慧又變為大偽,則共有四等也。然大道廢而後有仁義,則其變猶稍緩,智慧出而遇有大偽,則其變為甚亟。四者之分,與邵子所言皇帝王伯聖賢才術之等略相似。六親不和,有孝子.,國家昏亂,有忠臣。此去巨大道廢有仁義之事,然與上文之意微不同,蓋推廣言之爾。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尊卑長幼各由其道而無有不和,則子之孝者建其常分,不知其為孝也。替自又不父,囂傲參會,而後知有大舜之孝子。國謂君,家謂臣,君臣上下各由其道而無有昏亂,則臣之忠者亦其常分,不知其為中心也。商討不君,姦回霉聚,而

五八五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後知有三代之忠臣。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謂純而不為。棄謂棄而不用。聖智,智慧也。巧利,大偽也。導民以巧,誘民以利,以工商之術率其民,如管仲治齊,衛教治秦是也。上、文言世變之降以見趨末之由,此言治化之復以示反本之漸。絕棄帝者仁義以反於皇之大道,則民復其初,子孝於父,父慈於子,如淳古之時矣。絕棄王者聖智以反於帝之仁義,則民利其利,比於王之時相去百倍矣。絕棄霸者巧利以反於王之聖智,則雖未及帝之時,而思慮深遠,政教倚明,亦無有為盜賊者矣。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京抱朴,少私寡慾。三者,仁義聖智巧利也。屬與莊子屬其性乎仁義之屬同,猶雲附著也。皇之大道實有餘,、文不足自皇而降漸漸趨文。帝者以皇之治為文不足,於是降大道一等而附著於仁義。

王者以帝之治為文不足,於是降仁義一等而附著於聖智。伯者以王之治為文不足,於是降聖智一等而附著於巧利。三者之治各令有所附著者,以文不足故爾,而豈知大道之民,外之相示以素,內之自守以樸。素者,未染色之絲也。樸者,未斯器之木也。質而已矣,美以文為?惟其質而不文,是以民雖有身而似無身,其有私焉者少矣.,民雖有心而似無心,其有欲焉者寡矣。右第十六章

絕學無憂。為學日益,必事事而為之,有一不能不知,則以為憂矣。惟絕之而不為,則無憂也。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以下言為學則有憂之事。唯阿皆應聲,唯正順,阿邪諂。幾何言甚不相遠也。何若言何如其相遠也。學應對者,唯與阿其初相去本不遠,而唯

五八六

則為善,阿則為惡,其究相去建甚遠,故學唯者惟恐其或流於阿,此舉可憂之一事而言也。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荒猶廣也。央猶盡也。畏阿之為亞心則不敢阿矣,然此特一事爾,凡人之所畏而不敢為者,皆不可以不畏,其事甚多,而未易窮盡,此為學者之所以多憂也。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然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熙熙,和樂貌。泊,靜也。兆如龜兆之微拆。眾人之為學者,街外以為悅,如享大牢而食,可悅口者甚美,如登春臺而觀,可悅目者甚備。我則泊然而靜,情慾未開,無端倪可見,如嬰兒未能孩笑之時,一不知外物之為樂也。乘乘兮,若無所歸。乘乘謂寄寓於物。若無所歸謂不住著於物。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遺,失也。眾人喜其所得之多,我則

一無所得而慷然若有失也。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沌如渾沌之沌,冥昧無所分別也,作一平聲,讀亦與莊子愚荒之電同,謂無一知也。O沌杜本切。一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一閏月苟同呀。曰「PHUHr昭昭,已明。察察,尤明。昏昏,已不明。悶悶,尤不明。俗人皆以有知為智,我獨無知而愚也。漂兮其若海,鷹兮若無所止。如漂浮於海中,任其所適而不知其所定向.,如聽聽之長風,隨其所起而不知其所止息。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來人皆有以者,有以知其所定所止也。頑謂面頑如麻痺不知痛痺者。鄙謂鄙人。我獨頑然無知,有似遠鄙之愚民也。凡民居於國口巴繁庶之地者多知,居於遠鄙僻陋之地者無知也。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此一句總結上文八節。自人之所畏

道德真經註

卷二

至我獨若遺四節,言人之為學者務多能,而我獨一無所能。自我愚人之心至我獨頑似鄙四節,言人之為學者務多知,而我獨一無所知。此我之所以獨異於人,而我之所貴者,則大道之玄德也。玄德者,萬物資之以養,所謂萬物之母也,故曰食母。食母二字見《禮記﹒內則篇》,即乳母也。司馬氏曰:乳哺元和。。食音鬧。右第十七章

道德真經註卷之一

@守之咎..『咎」疑衍。@無狀之狀..原本脫「之狀」,掘粵雅本補。@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粵雅本及通行本此句在「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後。

道德真經註卷之二臨川口夭澄迷

道經下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孔德猶言盛德。容謂有而可見者。從,由也。萬有皆本乎德,凡形氣之可見者,德之容也。然德之所以有一此容者,由道中出。一道之為物,惟恍惟惚。一德自道中出,而道則無也。德者,道一所為物而似無似有,不可得而兒,故一曰恍惚。一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一有象。一其字指德而言。物者,物生以後之一形。象者,物生以前之氣。德雖恍惚惚恍不可見,然形之可見者成物,氣之可見者成象,皆德中之所有。先儒謂沖漠無朕而萬有森然已具者,此也。

五八七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恍惚雖不可見,而似無似有,猶似可見。窈冥則昏昏昧昧,全不見矣,此道之無也。其字指道而言,精謂德也。有物有象者,德之容,皆其粗也。德者,有物有象之本,建其精也。莊子曰:以德為本,以本為精。上文言物象本乎德,此言德出乎道。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其字又指德言。真謂道也。信,實也,與其字同義。物象為粗而德為精,其為精者,建甚真之道也。德之中有至實之道在焉。上文言道之中有德,此言德之中有道,蓋道即德也,德即道也,首章曰:此兩者同。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不去謂常存也。閱猶歷也。甫,美也。眾甫,萬有也。萬有之美有時變滅,惟孔德由道中出者,自古及今不變滅而常存,故以不去二字名之,以其有常而遍歷古今無常之萬有也。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然,如此也。吾何以能知萬物之變滅無常如此哉?﹒以此孔德之有常者知之也。右第十八章

曲則全,枉則宜,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曲,一偏也,《易》、《禮》、《中庸》、《莊子》所言曲字皆以偏而不全為曲,曲者,不全也。然能專攻其所偏,致精乎此,旁達乎彼,舉一反三,通一畢萬,久必會其全也。自初即欲求全,則志大心勞,分而不專,終不能全矣。枉者,不直也,尺嘆之屈而枉,所以能伸而宜。獲者,不盈也,科坎之陷而霆,所以能受水而盈。敝者,不新也,秋冬之凋而敝,所以能逢春而新。少者,不多也,少則多,一句變文析為二旬,少則易於有得,所以能積累而多。貪多則雜而生惑,於一且無所得,豈能多乎?不欲宜,不欲盈,不欲新,不欲多,而以曲則全一句始之四者,皆不求全之推也。

五八八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此一句為一章宗匕曰,通貫上文下文之意。一者,沖虛之德也。式以在車為喻,高在憑較,卑則憑式。聖人抱此沖虛之德,清弱謙下為天下式,如上下文五者,皆沖虛之德,自處於卑也。。較音魚。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自見猶雲自炫,明謂智之明,不自見者,用晦而明也。自固定猶雲自賢,彰謂名之彰,不自是者,聞然而日彰也。誇其功曰伐,功謂事之成績。負其長曰矜@,長謂能之過人。人不自兒,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而以夫惟不爭終之四者,皆不爭之餘也。O見賢遍切。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吉哉。誠全而歸之。曲則全三字,古有固定語,老子迷之以為此章首句。章,內抱一為綱,曲則全以下五者,夫惟不爭以上五者,凡

十事為目,皆曲則全一語所可詠也。故重迷於章末而曰..古人所謂曲則全者,豈虛為此言而無其實哉。堇之其誠實能全,而遂以全之效歸之也。右第十九章

希~一一口自然。聽之不聞曰希,希言,無言也。得道者亡心言,因其自然而已。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飄,狂疾也。驟,急暴也。自旦至食時為終朝,自旦至暮時為終日。不因其自然而輕躁發言,譬如天地之飄風驟雨,皆反自然之常而為怪變者也。天地反自然之常,其為怪變尚不能久,不及終朝終日而止,況人而不因自然可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從事於道,謂以道為事也。道者,有

道德真經註

卷二

道之人。德者,有德之人。失者,庸下之人,所為不能無失者也。同,與《莊子﹒齊物論》之齊相近,謂與之合一,不相非異也。惟因其自然而希言,故凡上等次等下等之人,皆、視之一同而無非異。董道者德者與我為一,無所容言矣,至若失者,他人雖以為失,彼則自以為是,回亦有自然之固定也,豈可不因其所固定以是之,而遭妄言以非之哉?﹒莊子曰..不言則齊,齊與言不齊,言與齊不齊也,故無言。亦老子希言自然而玄同之意。。齊與言與音余。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道德之人以我同之,印,證參同,夫何問然。失者之人以我同之,亦或緣彼之獨固定而悟我之公固定,則三者之人皆以我同之而有得也。然此惟有道之人者能之,苟道之實有所不足於已,則其待人也,必有不以道之實者焉,而是是非非強加分別矣,豈能

如此玄同也哉。跤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日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又以人之行立譬前事。立與行亦因其自然,或於自然之外而求益跛立,起其鍾而立以增高其身,跨開其足而行以增闊其步,暫時如此而不能久也,終必不可以立,不可以行而遂廢。彼自見者之終不能明,自固定者之終不能彰,自伐者之終無其功,自矜者之終無所長,亦若此焉爾。食之不盡者曰餘,肉之附生者曰贅,物兼人與鬼神而言。自見、自固定、自伐、自矜之人,若律之於自然之道,譬若食之巳餘者不當食,行之如贅者不當行也。加多於常分而不可用,幽顯之間有物亦當惡之,而有道之人不肯以此自處也。或曰行讀如形,古字通用。司馬氏曰..棄餘之食適使人惡,附贅之形適使人醜。蘇氏曰..飲食有餘則病,四體有贅

五八九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則累。右第二十章此章自然二字為宗旨。希佔百而玄同,自然者也。風之飄,雨之驟,立之跤,行之跨,食之餘,行之贅,非自然者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前章道之為物,物謂德也。此章有物混成,物謂道也。混渾通,混成謂不分判而完全也。先天地生,首章所謂天地之始,四章所謂象帝之先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寂,開靜也。寥,虛廓也。言其無聲無形也。獨立乎萬物之表,無可與對而未嘗變易,故曰不改。周行乎萬物之中,無不備及而未嘗窮置,故曰不殆。天下母者,德也,而德者道所為,故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強為之名日大。此物無可得而名者,以其天地萬物之所共由,於是假借道路之道以為

之字。字者,名之副而非名也。字不足以盡之,不得已而強名之,曰大。至大莫如天,而天亦在道之內,則天未為大也。此道其大無外而莫能載焉,故大之一言,庶乎可以名之爾。大日逝,逝日遠,遠日反。逝謂流行不息。遠謂悠久無疆。反謂無有無名。董萬有皆有,惟道皆無,無與有相反,故曰反。大之一言未足以盡道,故推言之謂其大而不息。不息而久,久而無有,所以為道,若有則非道矣。下篇曰:反者道之動,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莊子曰:大初有無,無有無名。董謂此也。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王謂聖人之有位者。古今惟道最大,無可與比,此以天地聖人與道,並言而曰四大,何也?董天地得此道以為天地,聖人得此道以為聖人,其所以能大者,以其有此道也。王

五九O

之下特加亦字,又特言王居其一,董氣之至大者天,形之至大者地,聖人之身妙然而立乎兩間,以其道同乎天地,故其大亦同乎天地,而不以氣形與身之大小論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者,聖人也。法者,水平之準,與之平等如一也。人之所以大,以其得此道而與地一,故曰法地。地之所以大,以其得此道而與天一,故曰法夭。天之所以大,以其與道一,故曰法道。道之所以大,以其自然,故曰法自然。非道之外則有自然也,自然者,無有無名是也。右第二十一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根,本也。躁,動也。君,主也。輕以重為本,動以靜為主也。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轎重。君子吉行乘乘車,師行乘兵車,皆輕車也。輕車後有轎車,載寢處服食所用之物,謂之重車,雖乘輕車而終

日不與重車相離,故吉行日止五十里,師行日三十里,不敢以輕車疾行徑往而不顧在後之鞘重也。此言輕之本乎重也。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燕,閑也,靜也。處,居也,坐也。雖有榮華之境可以遊觀,或暫時動而出外,然常在內閑居靜處,超然無一物累其心,此言動之主乎靜也。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以身輕天下謂以其身輕動於天下之上也。萬乘之主當靜重,奈何以其身而輕動乎?周王之乘八駿,漢帝之為微行,以身輕天下者也。但言輕不幸自動者,董動與靜對,動則有輕有重,輕與重對,輕重皆在動時,言輕而動在其中矣。輕則失根,躁則失君。有輕而無重,則失其輕之根;有動而無靜,則失其躁之君。右第二十二章此章以轎車喻重,燕處喻靜,姑指一端而吉爾。國勢之居重敏輕,兵法之以靜制動,與夫人之治心治身,皆當本之以重,主之以靜也。

道德真經註

卷二

善行無轍遍,善士一口無瑕誦,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闊,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善謂善於其事。轍,車轍。人逝,足迎。瑕,就站。摘,過責。計,計數多寡也。籌策,計算者所用之算,以竹為之。關鍵,拒門木也,橫曰闕,豎曰鍵。繩約,索也,合之而成體曰繩,用之而東物曰約。行者必有轍遠在地,言者必有瑕請可指,計數者必用籌策,閉門者必用關鍵,結繫者必用繩約,然皆常人所為爾,有道者觀之,則豈謂之善哉。善行者以不行為行,故無轍逃;善言者以不言為言,故無瑕請.,善計者以不計為計,故不用籌策.,善閉者以不閉為閉,故無關鍵而其閉自不可開;善結者以不結為結,故無繩約而其結自不可解。舉五事為譬,以起下文聖人善救之意。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聖人之救人救物,以不救為救,亦若上文所譬以不為其事為善也。蓋有所救者必有所棄,假使所救者百千萬人、百千萬物,然此百千萬之外,皆棄而不及救者也。聖人之善於救者不然,一皆無所救,無所救則亦無所棄矣,不見其為救此而棄彼也,故無一人固定棄而不救之人,無一物固定棄而不救之物。襲者如以外衣掩蔽其內衣。儂救人救物之功彰彰而明,天下皆見其救之,不謂之善救矣。必使無救之之八逝,掩蔽其所可見而來莫能知,故曰襲明。善救人善救物與善行、善言、善計、善閉、善結凡七善字,有道者謂之善,世俗不知其善也。蓋世俗以能為其事為善,有遠可見,有名可稱,而與不善為對。有道者以不為其事為善,決然無人逝,渾然無名,而無與為對者也。若世俗所謂善不善,如下文所云。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五九一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善人謂善於其事之人。不善人謂不善於其事之人。師者,人所尊事以為法者。資者,如以財貨給人,俾人籍之賴之而得以有所成者。彼善而此不善,以彼之善與此之不善者相遼,而人灼見此之不及彼,則彼人之善可為此不善人之師矣。彼不善而此善,以彼之不善,與此之善者相形,而人遂見此之過於彼,則彼人之不善題為此善人之資也。謂因彼之不善以成此之善名,故曰資。然善不善之名對立,豈有道之世哉。下文言有道者欲使世之人不以善名,亦不以不善名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是謂要妙。愛猶雲喜好也。要猶雲至極也。妙者,玄不可測。使不善者之遇善人,雖可以為己之師,而不貴重之也,蓋不欲名斯人之為善也。使善者之遇不善人,雖得以為己之資,而不喜好之也,蓋不欲名斯人之為不善也。善不善之名俱滅,一概玄同,無可分

剔,雖有智者,亦大迷而不知其孰為善孰為不善,斯建妙不可測之至極,曰要妙。右第二十三章前二節空間聖人不可名之善,後二節吉常人兩可名之善不善。其不彰不可名之名者,謂之襲明。其不分兩可名之名者,謂之要妙。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式,復歸於無極。白謂光明,黑謂塵晴,無極謂無所窮盡。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藉。為天下路,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雄謂剛強,雌謂柔弱,嬰兒謂無所識公呎/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迺足,復歸於樸。榮謂尊貴,辱謂卑賤,樸謂木質未斷為器。此章之意,欲自常德而反本復始,以歸於大初之道。常德者,沖虛不盈之德,故寧黑毋白,寧雌毋雄,寧辱毋榮。知其守其者,雖知彼之可尚,然寧守此而自處於下。乘

五九一

車之式,流水之路谷,皆謂自處於下也。如是則於常德不差式,不相離而德足乎已矣。既全此沖虛之德,建可復歸於太初之道,莊子所謂德至同於初也。曰無極,曰嬰兒,曰樸,皆以喻太初之道。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木樸之未散也,抱其天質之全,及破碎其全,則散之而為所斯之器。聖人之未用也,蘊其內德之體,及發露其體,則用之而為各官之長。官天下之長者,天子也。官一國之長者,諸侯也。上三節皆欲自末而本,此二句則言自本而末者。然樸雖已散而猶欲復歸其全,則已散如未散。聖人雖已用而猶欲復歸其全,則已用如未用。蓋以不散為散,不用為用也。凡有所裁製者,必須以刀割裂其全,而大制則以不制為制,故不割裂也。大散不散,大用不用,亦如大制者不割也。右第二十四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取天下謂使天下悅而歸己也。為謂作為。取天下者德盛,而人自歸之爾。苟若有所作為,則是欲用智力以強服天下,豈能得天下之歸己哉。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天下者至大之器,有神司之,不可以智力有為而得。敗謂不成也,彼以智力為之者,欲成其事而其事反不成,謂不能得天下之歸服也,故曰為者敗之。未得天下而取天下者固不可以有為而得,既得天下而守天下者亦不可以有心而留。譬如寶器,若常執之在手,不須央舍,惟恐其或失者,反不能保其不隕隊而失也,故曰執者失之。凡物或行或隨,或昀或吹,或強或贏,或載或聽。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此承上文執者失之一句而言守天下之道。有天下者,豈能保天下之長為我有而不亡也哉。蓋得失存亡之

道德真經註

卷二

相禪,如行隨吻吹強嬴載牆根八者之相反而相因,聖人知其勢之必至於此也,而處之有其道焉。凡過盛必衰,衰則亡之漸也,惟不使之過盛,則可以不衰,而又何有於亡。甚也,奢也,泰也,極盛之時也。去甚者,欲其常如微之時。去奢者,欲其常如儉之時。去泰者,欲其常如約之時。能不過盛,則可以保天下之不亡矣。邵子謂飲酒但令其微醉而不可成酪前,看花但及其半開而不可至離披,董此意也。蘇氏曰..或行於前,或隨於後,或吻而暖,或吹而寒,或強而益,或嬴而損,或載而成,或聽而毀,皆物之自然,勢之不免者也。愚人私己而務得,建欲拒而達之,其禍不覆則折。惟聖人知其不可逆則順以待之,去其甚,去其奢,去其泰,使不至於過,而天下無患矣。董忠靖曰..聖人知事勢之相因亦理之常,故任之自然而不使之盈且過也。右第二十五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王氏曰..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強天下,況人主躬於道者乎?蘇氏曰..聖人用兵皆出不得已,非不得已而欲以強勝天下,雖或能勝,其、禍必還報之。楚靈、齊港、秦皇、漢武,或以殺其身,或禍其子孫,人之所毒,鬼之所疾,未有得免者也。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政和註曰..下奪民力,故荊棘生;上達天時,故有凶年。蘇氏曰..兵之所在,民事廢,田不修.,用兵之後,殺氣勝,年穀傷。凡兵皆然,況以兵強天下邪?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是謂果而勿強。兵之善者,果決於一時以定亂而巴,不敢阻兵弗戰以取勝而為強也。蘇氏曰..勿矜、勿伐、勿驕、不得已四者,所以為勿強也。

五九三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有道者常如嬰兒孺子,故能不老。而長年若壯則必老,此不道者也。不道者早已,言其不能久也。蘇氏曰:壯之必老,物無不然,惟有道者成而若缺,盈而若沖,未嘗壯,故未嘗老,未嘗死。以兵強天下,壯亦甚矣,能無老乎。夫佳兵者不祥,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佳猶雲嘉之也。不祥謂無古慶而有凶文也。不處謂不肯以此處身也。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此指言不處之實,不處平日所貴之位而處所不貴之位,不肯於用兵之位處身也。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謂其殺人建凶失之器,非吉慶人所用之器也。恬者,不歡愉,淡者,不濃厚,謂非其心之所喜好也。為上謂不好用兵,題為可尚也。勝而不美謂兵雖得勝,亦不肯以為美事。

美之者是樂殺人也。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此推言不美。若以戰勝為美事,是以殺人為樂也,不可以得志於天下,要終而言之以示戒。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此又申言上文不處之意。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主之。此又申言上文不美之意。右第二十六章

道常無名。此言道也。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樸指道,言道彌滿六合,而斂之不盈一握,故曰小。至尊者道,故人之體此道者,可以君天下而天下不敢臣之。侯謂一國之君。王謂天下之君。若能守此道,則萬物尊之為主而將自賓矣。自者,非我欲其如此,

五九四

而彼自如此也。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道之功普遍於天下,譬如天地之氣相合而降為甘露,雖無人使令之,而自能均及於萬物0萬物生畜於此道之中,故有道者可以為萬物之主,而萬物成賓焉。蘇氏曰:甘露被於萬物,無不均編。聖人體道以應諸有,亦如露之無不及者,故能賓萬物也。始制有名,此去田德也。始者,道也。制,製作也。猶言為也。有名者德也。道無名,自道而為德,則有名也。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道之無名而為德,則名亦既有矣,故人之用此德者,當知止於德,不可再降而下也。將猶普人將無同之將,辭之不迫者也。老子以道為上德,言在德之上,以仁為下德,主旨在德之下也。又言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故專

去一口道德而槌提仁義,蓋以仁義下於德也。此章言德而曰夫亦將知止,其意若曰白無適有,當知至於德而止,不可再適也。德之有名,已下於道,復下於德可乎?知止於德,則猶未遠於道也。不殆,不窮置也,謂可長久不敝壞也。蘇氏曰:聖人豈街名而忘樸,逐末而喪本哉,是以乘萬變而不殆也。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與江海。上文言自無而有,當止於德。此又言自有而無,當復於道。董道之在天下,猶江海為來流之所歸。德者猶雞谷之眾流,德而復歸於道,則猶雞谷之會同於江海。右第二十七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智能知人,街外之智爾。能自知則內能盡性也,故謂之明。有力能勝人,恃外之力爾。能自勝則內能克己也,故謂之強。

道德真經註

卷二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能盡性而又能達於命,則無所教羨而常有餘,惟明者能之。能克己而又能勇於善,則有所秉持而常無怠,惟強者能之。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惟明惟強,則見真守固,逮至查浮消融,功用純熟,思為俱浪,神化胞合。住世之時,各隨所在而此心不失,始終如一,故謂之久。厭世之後,雖去其宅而此心常存,古今不二,故謂之壽。右第二十八章或曰:老子之道以昧為明,以弱為強,而此章佔百明佔百強,何也?日..老子內非不明,外若昧爾。內非不強,外示弱爾。其昧其弱,治外之藥。其明其強,治內之方。並行而不相悸也。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汎,廣也,謂如水之汎濫洋溢。道之廣無所不在,或左或右,隨處而有,取之左右,無所不可也0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居。恃,賴也。生謂春生之始,萬物賴道

以生,而道則無言,前章雲萬物作而不辭是也。功成謂冬藏之時@,宰物之功既成,而道不居其功也。衣被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矣。此申寸百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春生之時,道普偏萬物,如以衣、衣之,以被被之,所謂一兀亨播霉口帥,元亨誠之通,而道不白為之主。常無欲謂其無心也。此一本之散為萬殊,建道之分而至小者,其可名之於小矣乎?﹒蓋不可也。若其可名,則非不辭,不為主,常無欲之道矣。。衣去聲。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此申言功成而不居。冬藏之時,萬物反本復命,會歸於一,所謂利員回靈根,利貞、誠之復,而物亦不知其孰主之。此萬殊之合為一本,建道之總而至大者,其可名之於大矣乎?﹒蓋不可也。若其可名,則非不居功,不知主之道矣。或疑不知主之下脫常無名三字,可名於小矣、可名於大

五九五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矣二旬,蓋設為疑問之辭而不質言也,句末雖無乎字而有乎字之意,如前章能無離乎?能嬰兒乎?能無疵乎?能無為乎?能為雌乎?﹒能無知乎?一本無六乎字,而解者必以有乎字之意釋之,此其例也。又如《大雅詩》日..有周豈不顯乎?帝命豈不時乎?而詩文但日有周不顯,帝命不時,亦其類也。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此章言天地之道,結語乃言聖人,蓋聖人與天地一也0歲功成,而萬物歸,道之至大也,而天地不居其功,萬物不知所主,固定天地之道雖大,而不自以為大。聖人亦若此矣,固定以能成其大也,亦以其道大而不自以為大,故能成其大焉爾。右第二十九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執謂體之而不達。大象喻道也,下篇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往,歸

往也。不害謂利。言體道之聖人為天下之人所歸往,民既歸往,而聖人以不利利之。蓋利之以利,則有利亦有害。刑之以不利,則常利而不害,則民得以常安,常平,常泰也。政和註曰:安則無危,平則無鼓,泰者通治。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既,盡也,言外物之可利者皆不能久,惟道之利人,以不利為利V散能久也。樂者,歌吹舞蹈之聲容。餌者,飲食之味,饗燕之禮。設樂設餌以悅樂賓客,然客既過去,則其聲容與味亦止而無復有可為,暫焉之悅樂而不能以終日也。道則非如餌之可飲食,非如樂之有聲容可視聽也,然用之則能常安,常平,常泰而無可盡之時,非如樂餌暫焉悅樂而已,故日用之不可既。右第三十章

五九六

將欲敏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斂,聞也。張,開也。老子謂反者道之動,又謂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故其所為大果欲與人之所見相反,而使人不可測知,故藉此八者相及之四事設譬,而歸宿在下文柔勝剛、弱勝強六字,亦猶前章言善救人善救物,而章首先借善行、善言、善計、善閉、善結五者為譬也。孫口夭申韓之徒,用其權術陷人於死,而人不知,論者以為皆原於老氏之意,固其立言之不能無弊,有以啟之而遂謂天下誰敢受老氏之與者哉,則因其言而並疑其心,亦過矣。註者又欲諱護而為遁辭,蓋胥失之。、視不可見日微,微明者,微其明也,謂匿其可見者而使之不可見,猶前章言襲明也,人但見其張之、強之、興之、與之,而不知其欲敏之、弱之、廢之、奪之也,故日微明。O敏音翁。柔勝剛,弱勝強。

彼剛而我欲以剛勝之,彼強而我欲以強勝之,不亦難乎?我以柔弱自處,則剛強者不我忌也,而終於能勝之,何哉?﹒蓋與之相反,而使之不可測知故也。蘇氏曰:天下之剛強方相傾乳,而五口獨柔弱以待之,及其大者傷,小者死,而五口以不校坐待其斃,此所以勝也。然聖人豈有意為此以待勝物哉?知勢之自然,而居其自然爾。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魚脫於淵,見其易制而為人所取。國之利器以示人,人見其為利且將效之,或求過之,而我之利者不足以為利矣。不脫於淵,不以示人,則不可測知,所謂微明也。右第三十一章此章主意在第二節柔勝剛弱勝強六字。其第一節謂欲與人相反也,第三節謂欲使人不可測知也。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之無為,久而不變,非特暫焉而

道德真經註

卷二

巳,故曰常無為。雖一無所為,而於所當為之事,無一不為也。若無為而事有廢缺,則亦何取其無為也哉?﹒此之無為,蓋性焉安焉者也。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侯王若能守此無為之道,則雖無心於化物,而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欲謂有心為之。作猶起也。言未能純乎無為之道者,方將待物之化而遂有心於欲其化,欲之之心一起,則非無為之道矣。五口欲作者之自吾也。鎮謂壓定使之不起。無名之樸謂此無為之道也。欲作之時,必將以此無名之樸鎮壓,其有心之欲以道自治也。既以此無名之樸鎮其欲,則其欲亦將不欲矣,此之不欲復焉執焉者也。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靜者,作之反其始也。欲作既以道鎮之,則欲者不欲,而作者靜矣,故雖無心於正天下,而天下將自正。

其與萬物將自化者亦無以異,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右第三十二章此章前二節士一口無為而民自化,後二節育好靜而民自正。

道德真經註卷之二

@日矜..原作「日能矜」,「能」衍,據粵雅本酬。@冬藏之時..「時」原脫,據粵雅本加。

五九七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道德真經註卷之臨二jll天澄迷

德經上下篇之首句日上德不德,故以德字名篇。篇名非有意義,釋者迺謂上篇專吉道,下篇專吉德,其失甚矣。他本或作《道德經》下,今按..道經德經雲者,各以篇首一字名其篇,後人因合二篇之名而稱為《道德經》,非以道德二字名其書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此以道與仁對言。上德者,在德之上,道也。下德者,在德之下,仁也。道無為,不以德為事,故曰不德。有德者,德在道之中也。煦煦為仁,惟恐失其德,故曰不失德。無德者,不能有其德也。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又以道與仁對言。以猶用也,言道之無為無用於為也,仁則為之而有

用於為矣。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此以德與仁對言。上仁者@,在仁之上,德也。上義者,在義之上,仁也。德雖為之而亦無用於為,固不能及道之無為而無以為,然過於仁之為之而有以為者矣。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此專言義。上禮者,在禮之上,義也。攘,郤也,猶言持也。仍,就也。義不足感人,故為之而莫之應,人不來就我,則我將往就人矣,故將郤其袂於臂,以行而就之也,甚言其勞拙之狀。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結上文,起下文。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此兼言禮智忠信者。德之厚也,漸變而薄,一降為仁,再降為義,三降為禮,而忠信之厚德薄矣。禮者,欲

五九八

其理而不亂也,而適以基亂,故曰亂首。前識猶先知智也。道猶木之實。未生之初,生理在中,胚輝未露,既生之後,則德其根也,仁其驗也,義其枝也,禮其葉也,智其華也,根蜍枝葉華自道中生。智者欲其哲而不愚,而適以肇愚,故曰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結上文處厚不處薄,謂貴德而不尚禮,居實不居華,謂體道而不用智。彼謂薄華,此謂厚實。右第三十三章按老子上篇首章分說道德,下篇首章分說道德仁義禮智。吾之所謂道德仁義禮智,以其天地人物之所共由者日道,以其人物之所得於天地者日德。德其統名,分佔百則四。得天地生物之元以為德,而溫然慈愛者日仁;得天地收物之利以為德,而截然裁製者日義,得天地長物之亨以為德,而榮然文明者日禮,得天地藏物之貞以為德,而渾然周知者日智。老子則以道為無名,德為有名,自德而為仁義禮智,每降愈下。故此章之等以道為一,在德之上,故日上德;以德為二,在仁之上,故日上仁;以仁為三,在德之下,義之上,故日下德上義;以義為四,在

禮之上,故日上禮。而總名之日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又繼之日失義而後禮,以禮為五也。又先佔百夫禮,而後士一目前識,以智為六也。擬諸易卦之六位,則道初、德一一、仁三、義四、禮五、智六。道實智華,實實虛華,初上為始終也;德根禮葉,根厚葉薄,二五為世應也;仁幹義枝,幹單枝拆,三四為比鄰也。道猶天也,包含術覆萬有之原。德猶地也,忠信為土,四端所資。仁猶春也,德土禪木。義猶秋也,仁木禪金。禮猶夏也,義金禪火。智猶冬也,禮火禪水,各傳所勝也。道一德二仁三義四禮五智六上德不德上仁下德不失上義上禮是以有德德是以無無為而無為之而德為之而為之而以為無以為有以為莫之應

忠信之薄道之華亂之首愚之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一者,沖虛之德,上篇所謂抱一,所謂為了後章所謂道生一,皆指此而言。莊子謂之大一,又但謂之一,此避自然之道所為,其用則虛而不盈,後而不先,柔而不剛,弱而不強。前

道德真經註

卷三

章固屢言之,而此章盡發其蘊。得者謂得此一以為德,以此故能若是。天地神谷四者,名異實同。其運轉而清明者曰天,凝聚而寧靜者曰地。神者兩間二氣之妙,張子所謂兩在故不測者,其用感應無方,故靈。谷則兩間空虛之處,張子所謂空虛即氣者,其氣充塞無間,故盈。與猶木之禎齡秤,為天下與猶曰為民極也。言天清地寧神靈谷盈,萬物之生生不窮,侯王立乎天下之上而為民極,其所以致之者,皆由得此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將恐嗽。無以謂若無此德而以之。裂,分判。發,震動。歇,不能感應而靈。竭,不能充塞而盈,滅,息滅而不生。嗽,傾跌而失其位。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

此章以六者並言,而此以承上文貴高二字,專為侯王言之。蓋侯王之位貴且高,而沖虛之德不欲盈,惟當自處於下賤也。孤如無父,寡如無夫,不穀,不善也,皆不美之名,非人所願有者,而侯王自謂,是以下賤白處也。先雲賤為本,下為基,而後但云賤為本,舉一以包二者,省文也。故至譽無譽,不欲球球如玉,咯咯如石。碌碌,玉貌。瑤瑤,石貌。人之名譽彰彰有鬧,特淺小之譽,必浪沒其譽。人無得而稱,建譽之至也,亦處賤下之意,不欲分別美惡使人見碌碌粹美者之為玉,瑤瑤徘鹿亞心者之為石也。蓋人見其美惡,則美者必有譽,不能使之無譽矣。兩節皆言沖虛不盈之德,如此題為侯王之能得一也。右第三十四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之靜則無,動則必與有相反,反者

五九九

中華道藏

第十二加

無而不有也。道之體則虛,用則必以弱為事,弱者虛而不盈也。此二句一章之綱。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自此至善貸且成,皆詳言反者道之動。萬物以氣聚而有形,形生於氣,氣生於道,氣形有而道則無,無與有異,故曰反,言道以反而動之由也。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此言人之能知,以反而動者。道與物反,故惟上士有識者能勤而行之,中士之識已不及而若存若亡,下士無識,以其不合世緣而大笑之矣。識之者鮮,此道之所以可貴也,若皆能識之,則不足以為道矣。故建吉有之..此句起下二節,謂昔之立言者。道之相反,如下文所云十二事是也。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此言動而相反之事。樣光用晦而若昧,趨所以為明。寧後毋前而若退,

趨所以為進。若絲之有類而不勻,趨所以為平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得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又承上文相反之義而廣之。若谷之注下,趨所以為高上。若色之污辱,趨所以為大白。若狹小不足,趨所以為弘廣。若偷情不立,趨所以為建立。質真皆實也,猶雲實之實也。渝,不守信也。必守信而後為實,實之實者反若渝而不信。有隅魚而後為方,方之大者反無隅而不方。成而後為器,器之大者,其成反難而遲。聲雜比而後為音,音之大者,其聲反疏而希。可見而後為象,象之大者,反無形之可見。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此終上文二節之意。道隱於無名,建能偏付與於萬物而無虧缺。以上所言,皆動而相反者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0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六OO

自此至天下希及之,皆詳言弱者道之用。道自無中生出沖,虛之一氣,沖,虛一氣生陽生陰,分而為一一,陰陽二氣合沖,虛一氣為三,故曰生三,非二與一之外則有三也。萬物皆以三者而生,故其生也,後負陰,前抱陽,而沖,氣在中,以為和。和謂陰陽適均而不偏勝。萬物之生以此沖,氣,既生之後,亦必以此沖氣為用,題為不失其本。以生之本沖,氣虛而不盈,故曰弱。此言道以弱而動之因,因也。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此言人之能知,以弱為用者。曰孤寡不穀,皆非強於人之名,建人所惡而不好者,而王公以此為稱,是以弱而用也。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此句起下二節。弱者損之也而趨所以為益,強者益之也趨所以為損,如下文所云三事是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

死。吾將以為教父。此言用弱之事。梁亦強也,以木絕水、以木負棟皆曰梁,取其力之強也。不得其死謂不能善終,如子路之行行,夫子以為不得其死,後果死於孔惺之難。教父猶曰教之本,父謂尊而無出其上者也。人之所教,教以用弱,我亦以此教之。強梁而不能弱,必不能保其身,以強梁勝人之益,而有不得其死之損,所謂益之而損者,此最為教人之第一義,故曰教父。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又承上文所言教弱之義而廣之。至柔與無有,皆弱也。馳騁猶雲擱爍。無有謂無有在一浮之質。無間,無中間縛隙可入之處。水至柔能攻穿至堅之石,氣無有能透入無縛險之金石堵壁,以至柔無有之損,而有馳騁至堅入於無閑之益,所謂損之而益者。柔能勝剛,無能入有,皆非有所為而自然,故曰無為之有益。

道德真經註

卷三

不吉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此終上文二節之意。不言之教,謂宜弱不宜強之為教父不待言而知。無為之益,謂至柔無有之馳騁能入也,其教人益人之義過於人。天下之以有言為教,有為為益,遠不能及此,故曰希及之。以上所言,皆用而以弱者也。右第三十五章按上章得一已專佔百用弱矣,此章又以反與弱對空間,何也?曰:二字一意也,反者過所以弱之原,弱者指所以反之賞,凡空間反者即欲用弱,吉弱者即是與軍動諸有相反,非弱之外又有所謂反也。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親猶雲所愛,名與身孰為可愛者乎?﹒多猶雲所重,身與貨孰為可重者乎?﹒名在身字上,貨在身字下者,便文以協韻爾。司馬氏曰:得名貨而亡身,與得身而亡名貨,二者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愛,愛名。大謂身也。以名比,身,則

身大於名,慕名者甚其愛,而愛,身反不如之,必至耗費精神而損壽,固定因名而使身之大者耗費也,故曰大費。藏,藏貨。厚謂身也。以貨比身,則身厚於貨,嗜貨者多其藏,而重身反不如之,必至喪亡軀命而隕生,固定因貨而使身之厚者喪亡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內分有定,則足而不貪,故不致失譽虧行之辱@。知外物無益,則止而不求,故不致損壽隕生之殆,而可長久也。右第三十六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以成為成,盈為盈,直為宜,巧為巧,辯為辯,小矣。若缺則非成,若沖則非盈,若屈則非宜,若拙則非巧,若訥則非辯,題為成盈宜巧辯之大者也。老子一書皆是此意,大抵相反而相為用,前章屢見,不待詳釋。

六O一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躁勝寒,靜勝熱。陽之躁勝陰之寒,陰之靜勝陽之熱,亦相反而相為用也。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也,心者無一塵之淳,寂然不動也。正猶正長之正,猶言為天下君也。夫為天下之君者亦多事矣,然弊弊焉有為者,豈能為之哉?惟清靜無為者,無為而無不為,故能為天下正,所謂相反而相為用也。或謂勝熱之靜與勝寒之躁為對,各偏於一,惟清靜之靜無與為對,靜中有動,動靜一致而無所偏,故能為天下正。其論雖高。,蓋非本皆。右第三十七章

天下有道,部走馬以糞車。天下無道,或馬生於郊。郁,退也。走馬,善走之馬。糞車,糞載之車。古者每旬六十四井,皆出戒馬充賦,有道之世各守分地,不相侵戰,故民間善馬不以服戒車,而退部賤用之以服糞車而糞田也。戒

馬,齊其力以備戰者。郊者,二國相交之境。無道之世寇敵日侵,郊外數戰,戒馬不得歸育於國肢,而生育於郊外也。糞下諸家並無車字,惟《朱子語錄》所說有之,而人莫知其所本。今按..張衡《東京賦》雲..部走馬以糞車。是用老子全旬,則後漢之末車字未闕,魏王粥註去衡未速而已闕矣。蓋其初偶脫一字,後人承並遂不知補車。郊,什韻,闕車字則無韻。罪莫大於可欲,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罪悠惡社禍皆夾殃,而禍重於祉,兵端之起,其罪由於知土地之為可欲,知其可欲,務求得之則貪奪矣,此文殃之始也。得之不知厭足,得朧望蜀,則戰爭無巳時,此文殃之極也0億以各有分地,不求廣闕,為心知自足之為足,則不貪奪戰爭而常自足矣。右第三十八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媚,見天道。

六。一

天下萬事萬物之理皆備於我,故雖不出戶而偏知。天道者,萬理之一原。內觀而得,非如在外之有形者,必窺麟而後見也。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不知其備於我,必出至一處而後知一事,故出彌速而知彌少,鳥能不出戶知天下哉?不覆說見天道者,未有不知目之萬而知本之一也,故不復言。是以聖人不行而至,不見而名,不為而成。不待行出而已如備至其處,故能悉知天下之事。不待窺見此物而後能名其理,故不窺麟而見天道也。不為而成言上二旬之效,惟其不行而偏知萬事,不窺而洞見一原,故不待有所作為而事事無不完成也。右第三十九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者患寡而務博,故日日有所增益。為道者自有而反無,故日日有

所減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為道者減損其有為之事,損之又損,及損之既盡而無復有可損,則至於無為也。彼有為者為一事不過一事,為十事不過十事而已,其未為之事何官千萬,不可勝窮,豈能事事而為之哉?惟無為者一事不為,故能事事無不為也。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無事無所事即無為也,因言取天下者亦止是無為,葦德盛而自歸之,必用智力而有作為之事,何足以取天下哉。右第四十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政和註曰..聖人之心虛而能受,靜而能應,如鏡對形,以彼新醜,如谷應聲,以彼巨細,何常之有?董思靖曰:聖人無我,其心不滯於物而物

道德真經註

卷三

來順應。王氏曰:凡思為應物而有。《書》雲..自我民聰明。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民之善不善信不信,聖人不分其是非,皆以為善,以為信,不惟善者得善,信者得信,而不善者亦得善,不信者亦得信矣。得謂民得此善信而不失,蓋不善不信亦化而為善信,固定人人得此善信也。聖人之在天下歇歇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教歉,縮意。王氏曰:心無所主也。渾,意無適莫也。諸本教教作慄慄或作咪咪,皆恐懼意,惟王粥作歉,以心無所主釋之,與上下文意協。董思靖曰:渾、混同,蓋融化其異,混合其同。皆孩之謂不生分別。蘇氏曰:天下之善惡信偽各自是以相非,聖人則待之如一,彼方注其耳目以觀聖人之予奪,而一以嬰兒遇之,無所喜嫉,是以善信者不矜,惡偽者

不恤,釋然皆化而天下定矣。。教音翁。操達肘切。右第四十一章

出生入死。出則生,入則死。出謂自無而見於有,入謂自有而歸於無。莊子曰..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又曰:其出不訢,其入不掛。又曰:有乎出,有乎入。皆以出為生,入為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十者,總計上中下三等之人,大率分為十類。有三者,十類之中有三類也。凡不以憂思嗜欲損壽,不以風寒暑濕致疾,能達刑誅兵爭壓溺之、禍者,生之徒也。其反是者,逸貴之人內傷,勞賤之人外傷,癱悍之人不終其正命,死之徒也。各於十類之中有其三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之,適也,趨也。動,作為也。生生,求以生其生也。厚謂用心太重。或

六O三

中華道藏

第十二冊

仙術以延生而失宜,醫藥以衛生而過劑,居處奉養謹節太過而驕脆,十類之中,亦有三類如此,其意正欲趨生而其作為反以趨於死地者,為其求生之心太重而不順乎自然也。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避兒虎,入軍不避甲兵。兇無所投其魚,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十類之中生之徒有其三,死之徒有其三,之生動之死地者亦有其三,則共為九矣。九之外有其一,大上真人也。攝猶攝政攝官之攝,謂不認生為已有,若暫焉管攝之,以虛靜為里,柔弱為表,塊然如木石之無知,伺然如嬰兒之無欲,雖遇猛獸惡人,此不逃避而彼自馴神不加害也。蓋其查淳消融,神氣海漠,如風如影,莫可執捉,無可死之質,縱有傷害之者,何從而傷害之哉?右第四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

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生之者,萌動而生之於春,萬物資始之元也。畜之者,止聚而收之於秋,保合大和之利也。形之者,因春生之物長、之於夏,以盛大其形,品物流形之亨也。成之者,乘秋收之勢藏之於冬,以成完其實,各正性命之員也。萬物生長收藏皆由乎道德,故萬物之於道也,尊之如父,於德也,貴之如母。道德二而一者也,春生者方自一本而散,故曰道生之,然道即德也.,秋收者將自萬殊而斂,故曰德畜之,然德即道也。道之尊,德之貴,莫之命而常自然。人之尊貴必或命之,天子之尊,以上帝命之而後尊,諸侯之貴,天子命之而後貴,道尊德貴則非有命之者,而萬物常自如此尊貴之也。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上章言道生之德畜之,此但曰道而不言德,德亦道也。長育申言物形之也,成熟申言勢成之也,養申言長

六O四

育,覆申言成熟,覆謂反本復命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生,生之而形之也。為,畜之而成之也。不有,無生之之心。不恃,無為之之事。如無患無為之君長,雖長之而非有心有事於宰制也。此兼生長收藏四者,皆曰玄德而不言道,道亦德也。右第四十三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始,道也。母,德也。有此天地之始,以為此萬物之母也。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投身不殆。人之生既得其母,而以此知母中之有子;既知中,之有子@,而又能守其母,母住而子不離矣。董忠靖曰:人受氣以生,氣為母,神寓於氣,故為子。守母則氣專神安。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此守母之法。《說文》..兌從八,笛聲。今按..u口非聲,當為從人從口,一八象口上氣出,故《易》卦名兌者,亦一取口象。塞其兌謂杜口不言,使氣不自口出。門者,氣所出入之門謂鼻也。先塞兌而後可閉門,由不言而漸調息減息以至無息也,如此則氣專於內,終身不因勞而致耗矣。凡人有事必須有言,每日閉口而言,以成濟其應接之事,則氣耗而至於置,終身不可救也。見小日明,守柔日強。小猶前章微字,所知見者微茫而不欲其明,則不過用其神以傷明,而日進於明矣。所執守者莫脆而不欲其強,則不暴使其氣以害強,而日進於強矣。見小者,育子也。守柔者,守母也。日或作曰,傳寫之誤。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山市。此言育子之法,水鏡能照物謂之光,光之體謂之明,用其照外之光回光照內,復返而歸藏於其內,體之明

道德真經註

卷三

也。夫神大用則竭,照見淵魚者不祥,此用其光於外以遺身殃者,合光以混世則無殃矣。是謂能掩藏常光之用,以復歸常明之體,故曰襲常。右第四十四章上章言道德之在萬物者,此章佔百道德之在人一身者。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我者,汎言來人,非老子自謂。介然音義與《孟子》介然用之成路同,條然之頃也。知字句絕。施猶《論語》無施勞,《孟子》施施從外來之施,矜誇張大也。聖門顏子有若無,實若虛,無施勞,老子之學董亦若此,誇張最其所忌。此章言不知道之人惟務誇張,若使其人條然之頃有所知,而欲行於大道,則必專以施為畏而不敢為。。介音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徑者,小路,與大道相反。卑卑斂退者,大道也,其道甚平夷而易行。堂堂誇張者,小徑也,而人多好行之。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

劍,厭飲食,資財有餘,是謂盜誇,非道哉。此言誇張之事。有廷,內而弗灑弗掃者,唐風之儉膏,朝甚除治則宮室奢靡可知矣。田蕪倉虛謂奪民時而不得耕耨,竭民力而無所蓄積。華佩服以為飾,豐酒肉以為養,私府庫以為富,是猶為盜之人得物多而以誇張於外,夏癸商辛是也,豈知道者所肯為哉。右第四十五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張祭把不釀。植一木於平地之上,必有拔而僅仆之時.,持一物於兩手之中,必有脫而離去之日。善建者以不建為建,則永不拔;善抱者以不抱為抱,則永不脫。善於保國延祥者亦然,無心於留天命而天命自留,故子孫世世祭犯不輾,有如善建善抱者也。修之於身,其德迺真。承上文而言,能使子孫祭犯不輾者,

六O五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惟修德於身而已。修德於身,建全吾常道之真也,身外皆長物,夫豈有所為而為哉。德修於身,則報應之效自有不期然而然者,而能保國延祥,如此非我欲之也。修之於家,其德迺餘.,修之於鄉,其德迺長.,修之於邦,其德迺豐.,修之於天下,其德迺普。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治人。家者,於身之外,九族之內。鄉者,一家之外,鄉遂之內。邦者,鄉遂之外,邦義之內。天下者,邦義之外,四海之內。修之於家於鄉於邦於天下者,自近及遠,人人各修其德也。然豈人人而教之?我無為而民自化,無欲而民自樸爾。餘者,身之緒餘所及。長者,視一家又加長也。豐者,視一鄉又加大也。普者,視一邦又周編也。邦,諸本作國,按諸《詩》..序用之邦,國焉之下。孔穎達疏引《老子》雲..修之邦,德建豐。葦漢避高祖諱,改作國也,唐初聚害最盛,猶有未避諱以前舊本也。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德修於身,以及於天下,無一不修,然亦因彼之自然,吾無與焉。物各付物,不相繫著,隨其所在,觀其所止,人人皆自得其分願,此大道無為之洽,心逃兩忘,超然無累,如善建者無所建,善抱者無所抱也。邵子曰..以道觀道,以性觀性,以心觀心,以身觀,身,以物觀物,雖欲相傷,其可得乎?邵子所言,葦亦老子之意。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上文五者並言,獨舉最後之一以總結於後。此者,天下也。以天下知天下,邦鄉家身亦若是矣,豈不至簡至易哉。右第四十六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合懷至厚之德於內者,有如嬰兒也。上篇曰: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孟子曰:大

六O六

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蘇氏曰:老子言道德以嬰兒況之者,言其體未及其用也。毒蟲不贅,猛獸不據,摟烏不搏。毒蟲,蜂畫之屬,以尾端肆毒曰贅。猛獸,虎豹之屬,以爪足奪按曰據。摟鳥,鷹學之屬,以翼距擊奪曰搏。董思靖曰.,全天之人,物無害者。蘇氏曰:無心之人,物無與敵,品由傷之?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忱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隨不嚷,和之至也。峻,赤子陰。號,啼也。噬,咽也。嚷,聲嘶也。形未完而氣自專,情未感而氣自應,由其精氣純一之極也。聲久費而氣不傷,由其和氣調適之甚也。。峻子雖子何二切。嚷所訝切。知和日常,知常日明。人能知赤子沖氣之和即常德也。知常德者,天真之明也。益生日祥,心使氣日強。祥,妖也,非天地正氣曰妖。不能如

赤子純氣之精,則恃形而助氣,固定以外養之幻身益其生,非氣之正也.,因情而動氣,固定以外感之欲心使其氣,特人偽之強也。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恃形而助者,形之壯。因情而動者,情之壯。凡物壯必老,固定不得常道者也,不得道者早終而不能久。常如赤子則不壯,惡乎老?既不老,惡乎已?右第四十七章

知者不幹一一日,士一日者不知。塞其兌,閉其此愛身存我也。以言耗氣,不知道也。知道者不言,必先塞其言所從出之兌,而後能閉其氣所從出之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此處世應物也。先自鈍其銳,以不銳解人之紛結.,先自暗其光,以不光同人之塵昏。在己在人之銳鈍光晴雨無分別,與世齊同,妙不可測,

道德真經註

卷三

故曰玄同。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我既玄同,則人不能親疏利害貴賤我矣。恩雖如骨肉,而人與之相忘,不可得而親也。邀然如塗人,而人不忍相遠,不可得而疏也。外,名位貨財,而人莫能相益,不可得而利也。外死生禍福,而人莫能相損,不可得而害也。勢雖如君長,而人與之相神,不可得而貴也。妙然如匹夫,而人不敢相慢,不可得而賤也。凡此六者,人所不能,己獨能之,故為天下之最可貴。右第四十八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正者,法制禁令正其不正。管商以正治國,帝王以修身齊家為本,不恃法制禁令以為正。奇者,權謀詭詐譎而不正。孫口天以奇用兵,帝王以弔民伐罪為心,不尚權謀詭詐以為

奇。奇者僅可施於用兵,不可以治國.,正者僅可施於治國,不可以取天下。無事者,三皇無為之治,如天不言而四時行,百物生,不期人之服從,而天下無不服從,故唯無事者可以取天下也。吾何以知其然哉@?設問辭以起下文之答,正可以治國,無事可以取天下者,何以知其如此哉?﹒而下文答之也。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答上文言正僅可以治國。忌諱謂畏避,防禁嚴密,本欲正民德也,然民一舉手搖足@,輒陷罪庚,有所畏避,不得安生樂業而趁於貧矣。利器,利便於民之器,如網署未耙桿臼舟車之屬,本欲利民用也,然利器民得自為,雖度量權衡之公,亦將不出於上,無所統一,則國家黯無精采而疑為昏矣。技巧,造作利器之工,末業眾多,爭能競利,則有售奇偽之物者

六O七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矣。法令者,民所畏悴,彰明易犯,民不聊生,則多為盜賊之歸者矣。八句所言二事,法令彰所以多忌諱,技巧多所以多利器,盜賊之有由於民貧,奇物之起,回國家之昏。明庶政使民知畏避,來百工使民足財用,所謂正也。正以正,蓋期其國之治,然民貧於下而或為盜賊,政昏於上而售奇物,其效如此,是以之治國而猶不足也。是以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又答上文無事可以取天下。無為好靜無欲皆無事也,既無所事,何心致天下之嚮附,而民自然而化,自然而正,自然而富,自然而樸,其效如此,固定以之取天下而有餘也。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承上兩節總言之。悶悶,不快人意。淳淳,不澆漓。察察,精明。缺缺,

不滿足。極終之所至無事者之政,若悶悶無可喜,然自化自正自富自樸,其民建淳淳然,正者之政。,若察察有可觀,然下貧上昏,物偽人亂,其民建缺缺然。故借禍福為譬,人以為禍者,不知福倚於禍之旁,譬悶悶之政而有淳淳之民也。人以為福者,不知禍伏於福之中,譬察察之政而有缺缺之民也。禍不終於禍而終於福,、福不終於、福而終於、禍,孰能知其終之所至何如哉?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訣。民之迷,其目固已久矣。就正之一字設悶。復,反也。訣,不善也。以正治國,可謂善矣,而其民缺缺,則治國者將無所用於正邪?﹒董正與不正對,正一反則為不正之奇,正善而奇不善.,善不善對,善一反則為不善之訣。惟無所謂正,無所謂善,而不至反為奇之款也。能知此者,其惟聖人乎?﹒常人迷味不知此理,其日回已久矣,非自今日然也,故但知以正治國之為善,而不知

六O八

無所謂正之為正也。以無正為正,則與無事取天下者何以異哉?﹒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剔,宜而不肆,光而不耀。又就無事二字設譬。方如物之方,四隅有稜,廉如堂之廉,一面有稜,其稜皆如刀刃之能傷害人,故曰割曰劇。割之害差重於劍,人之方者無轉旋,廉者無分辨,其遇事觸物必有所傷害。直者不能容隱縱肆其言,以訐人之短。光者不能韜晦炫耀其行,以暴己之長。聖人之無事者,以不事為事,方者必割,以不方為方則不割.,廉者必劍,以不廉為廉則不劍.,直者必肆,以不直為直則不肆.,光者必耀,以不光為光則不耀。方而不割,廉而不劍,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皆無事之譬也。。劍古衛切。右第四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如裔。人所成之形,天所受之氣,治事修之

養之也。脅,所入不輕出,所用不多耗也,留形惜氣要術也。夫惟裔,是以早復。早復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圓。復,反還其初。重,多也。積,畜聚於內也。德,所得於天之﹒沖氣。克,勝也。極,終窮也。有,保有之。國以喻人之身。畜於用氣,則虧者全,衰者盛,而早得以反還其初,所得之沖氣畜聚於內者,有增無減。氣充滿則能勝外物,無有能耗損傷害之者。氣之生息不絕,莫知其終窮之時,非如凡人之氣老則衰耗竭盡至於終窮也。氣無終窮,則能保有其身,而形長留於世矣。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上文言保守身形由於積德。德者,萬物身形之母。保有身形者,以能保有身形之母也,故可長久。氣為身形之母,氣能留形,形亦能留氣。氣之生於下,如木有根,養形以培根

道德真經註

卷凹

則根深不拔.,氣之榮於上,如果有帶,養形以滋帶,則蒂固不脫。根不拔則木、永不枯痺,帶不脫則果永不隕落,此身所以長生,目所以久、視,而能度世不死也。深根固蒂,形之留氣.,長生久、視,形之留氣也。右第五十章

道德真經註卷之三一

@上仁者..原脫「上」,據粵雅本補。@二者..原作「一者」,據粵雅本改0。失譽..原作「失舉』,據粵雅本改0。雖高..「高』字原脫,據粵雅本補。@中之有子..「中』前疑脫「母』。@吾何以知其然哉..通行本此句後有「以此』二字。@舉手搖足..「手」原作「乎』,據粵雅本改。。正者之政..「政』原作「三』,據粵雅本改。

道德真經註卷之四臨川口夭澄迷

德經下

治大圓,若烹小鮮。小鮮,小魚也。國大則民眾,治大國當以簡靜,不可擾動其民,如烹小魚,唯恐其壞爛而不敢擾動之也。以道在天下者,其鬼不神。在,臨也。鬼,天地之氣。神,靈怪也。人之氣與天地之氣通為一,有道之主以道臨在天下,簡靜而不擾其民,故民氣和平,充塞兩間,相為感應而天地之氣無或乖庚,故鬼不為靈怪輿妖失也。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之。鬼所以不靈怪者非不靈怪,雖能靈怪而不為妖欠傷害人也。所以不傷害人者,非自能如此也,以聖人能使民氣和平,不傷害天地之氣,天地之

六O九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氣亦和平而不傷害人也。曰鬼曰神,皆天地之氣,名二而實一也。夫雨不相傷,故德交歸焉。交,皆也。天地之氣不傷害人者,以聖人不傷害天地之氣也。聖人不傷害天地之氣者,以其簡靜而民氣和平也。兩者不相傷,皆由於聖人之德,故皆歸德於聖人也。右第五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交,會也。大國者,諸小國之交會,如水之下流,為天下來水之交會也。天下之忱。化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枕不先動以求牡,牡常先動以求化,動求者招損,靜俟者受益,故曰以靜勝牡。動求者居上,靜俟者居下,故曰以靜為下。或曰牠字其一疑衍。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恃其尊,謙降以下小國,則能致小國之樂附.,小國甘處於卑,俯

伏以下大園,則能得大國之見容。下以取謂大國能下以取小國之附,下而取謂小國能下而取大國之容也。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大國下小國者,欲兼畜小國而已。小國下大國者,欲入事大國而已。兩者皆能下,則大小各得其所欲。然小者素在人下,不患乎不能下,大者非在人下,或恐其不能下,故曰大者宜為下。章首下流之喻以喻大國非在人下而能下者,牠牡之喻以喻小國素在人下而能下者。右第五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0萬物之奧,萬物之最貴者。奧,室之西南隅。寢廟之制,有堂有室,室在內,故室為貴。室中之制,東南隅曰突,東北隅曰窟,西北隅曰屋漏。奧,尊者所居,故奧為貴。道之尊貴

/、O

猶寢廟堂室之奧。寶,人所重,善人向道而進倚,可以取重於人。不善人向道而改悔,亦可以自保其身。O突音杏。窟音頤0美士一口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申言善人之寶。善人以道取重於人,嘉言可愛,如美物之可以幫賣;卓行可宗,高出來人之上。人之不善,何棄之有?申言不善人所保。不善人以道保身者,畏威寡罪,身獲全安,是不善之人,道亦何嘗棄之也。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翩馬,不如坐進此道。申言道者萬物之奧。有道之人,天命之以君師之位,.則立之為天子;君命之以師傅之職,則置之為三公,皆以有道而貴也。拱壁,合拱之壁。糊馬,一乘之馬。拱璧先馳馬猶《春秋傳》言乘韋先十二牛也。坐,跪也。朝騁之享,馳馬陳於外,執拱璧以將命曰先朝聘。以拱璧糊馬為至貴而未足貴也,不如跪而進此道之

尤貴,天子三公之貴以此道,拱璧馳馬不如此道,故萬物貴之而以為奧也。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又總上三節而言。貴此道言萬物之奧,求以得言善人之寶,罪以免言不善人所保。自古所以貴此道者,何也?豈不曰善人以此道為人所寶,得遂所求邪?不善人以此道保其身,免陷於罪邪?道所以為天下貴也。天下釋萬物,貴字釋奧。右第五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昧無味。凡以無為而為者,老氏宗出曰也。身行之事,以無事為事,口食之味,以無味為味,皆演為無為一旬之皆。圓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作,起也。所以得遂其無為者,能圖其難於易之時,為其大於細之時也。天下之事始易而終難,始細而終犬,

道德真經註

卷四

終之難起於始之易,終之大起於始之細,故圍之為之於其易細之始,則其終可不至於難,可馴至於犬,而不勞心勞力,所以能無為也。若不早圍之,急為之於其始,則其終也易者漸難,細者不犬,心,刀俱困,無為其可得乎?﹒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諜,其脆易拌,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此言圍之於其易。命抱之木,生於豪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此言為之於其細。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上去自事之難易,此言心之難易。始焉輕易諾人者,其終難於踐言,則寡信矣。始之多易者,終必多難,故不待至終難之時,而心以為難。雖始自勿之時,而心猶難之,始終皆不敢易,所以終無難。大小多少,報怨以德。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上言事之大小,此言心之大小。雖已大而心常自小,已多而心常自少。雖有怨當報,然不自恃其大且多,而急求伸直欲報其愁,亦惟白處於小與少,而甘受屈辱姑報以德也。蓋始小而少之時,心固不敢自以為犬,終大而多之時,則心亦不敢自以為大,始終皆能自小,所以能成其大也。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又承上文終無難與終不為大二終字而言。始雖以為難,至終而不以為難,始雖不敢以為大,至終而自以為犬,則事幾成而敗於終者有矣。故必慎終如始,始以為難而終亦以為難,始不為犬,而終亦不為大,則終無敗事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又承上幾成而敗與無敗事二敗字而言。有心於為其事者,意欲遂其成而或反敗之;有心於執其物者,意

六一一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欲保其得而或反失之。無所為則無成與敗矣,無所執則無得與失矣。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上言為者不若無為,執者不若無執。此言聖人之欲,以不欲為欲,聖人之學,以不學為學。難得之貨,人所欲者不貴重之,固定不欲人之所欲也,故曰欲不欲。忠來人所趨者,我則不趨,忠來人掉臂過而不顧,我則還反其處,是不學人之所學也,故曰學不學。凡此不欲學者,蓋以萬物之理無為而自然,故吾亦無為而與萬物同一自然,如輔之於輪輻相依附而為一也。章首言為無為,章末言自然而不敢為,此一章之意相始終。右第五十四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有所知為明,無所知為愚。古者聖人明已之德以明民德,亦欲民之愚者進於明而有所知也。惟其愚而不

能使之知,非不欲其明而固欲其愚也。老子生於衰世,見上古無為而治,其民淳樸而無知,後世有為而治,其民澆偽而有知。善為道者化民為淳樸,非欲使之明,但欲使之愚而已。此憤世矯枉之論,其流之弊則為秦之熔經書,以愚點首。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民之所以難治者,以其明智之多,固定以法出姦生,令下詐起。,以智治國,謂聰明睿知以有臨,使其民亦化而明智,則機巧慧點而難治,以智治國者,國之賊害也。不以智治國,謂自晦其明以在棠,使其民亦化而愚昧,則俊俏噸蒙而易治,不以智治國者,國之福利也。知此兩者亦楷式。兩者,以智與不以智也。楷者,以為模楷效法之也。式,自處於卑也。乘車者,直躬憑較則為自處於高上,俯首憑式則為自處於卑下。不自處以智而自處以愚者,不高上而自卑

-A回./、

下也。能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迺至於大順。能知效法自處卑下之聖人,則為玄妙之德。玄妙之德深遠而不淺近,故人不可測知。人皆欲智,我獨欲愚,固定與物相反也。相反,相逆也。不相反,相順也。與物相順而不足以為順,相逆雖不順,趨所以為順之大,故為玄妙深遠不可測之德也。右第五十五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為百穀王。百穀之水同歸江海,如天下之人同歸一王也。江海之委在水下流,能下來水,故能兼受百穀之水為之王也。王之所以能兼有天下之人者,亦若是。是以聖人慾上人,以其吉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言下之,卑屈其言而不尊高。身後之,退都其身而不前進。此聖人謙

讓盛德,非有心於上人先人為之,讀者不以辭害意可也。是以處上而人不童,處前而人不害。重,難也。害,患也。聖人能下之後之,處人之上,人不以為難,處人之前,人不以為患。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下樂於推戴,使之處上處前而不厭惡。蓋以其卑抑退遜,不爭處上處前,故天下之人莫能與之爭上爭先者,而聖人得位得時,竟得以上人先人也。董氏曰:德下之則形上矣,德後之則形先矣。揚雄雲..自下者人高之,自後者人先之。右第五十六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o不商,無所當閃似,疑若一無所能。道大似不血肉,猶達巷黨人言孔子大而無一善之成名也。董惟大而不可名,故無可稱而似不肯。董氏曰:

道德真經註

卷四

有所血肉似,則同於一物,何足以為大。夫我有三實,實而持之..一日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持,守而不失。慈,柔弱哀閔而不剛強。儉,寡小節約而不侈肆。不敢先,謙讓退郁而不銳進。持此三寶,故雖大而似不血肉也。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慈者似怯而不勇,趨所以為勇;儉者似狹而不廣,趨所以能廣.,器有形之物,長為之上也,不敢先者,居人後而不為長,然自後者人先之,趨所以首出庶物之上而為器之長也。舍而不用慈儉退後之寶,而剛強以為勇,侈肆以為廣,銳進以求為先,則將不能保其生,皆死之徒也。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慈者,生之道,仁之德,為三寶之首,此下專言慈之一寶,而二寶在其中,

矣。慈者,人人親之如父母,豈有子一而敵其父母,攻其父母者哉?﹒故以一慈而戰守,則人不忍敵攻,固定能勝能一回也。縱有來敵來攻之寇,人助其一父母者多,亦必能勝能園,或人,刀不一逮,天亦將救助之,不令其敗且潰。一天所以救助之者,以其能慈而衛護一之也。曹操持堅吞噬無厭,不慈之一甚,笑著雖非能如聖人之慈,其禦寇-也不得已而應之,比之曹持,則此善於彼亦近於慈者。赤壁風火勢順而北船殼,青岡風鶴聲聞而氏息來奔,口夭普雖弱,挫曹符百萬之兵,固定亦天救之也。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申言慈之寶。四句四善字,三句言用兵,一句言用人也。古者車戰為士,甲士三人在車上,左執亨,右持矛,中御車掌旗鼓,皆欲其強武。戰卒七十二人在車下,將戰,必激發其棠,欲其奮怒,然後能與敵爭雄而取

-A』-J、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勝。慈者之用兵則不以此為善也,士不欲其強武,戰不欲其奮怒,勝敵不待與之對陣較,刀,兵刃不施,彼將自屈。吾之智能雖在人上,歉然若不智,已雖有能,退然若不能。自處於其下,用他人之智為智,用他人之能為能,不武不怒不與為敵而自勝者,以不爭為德,如天之不爭而勝也。為之下者,不恃智能而用人之力成己之事,如天之無為而成,故曰配夭。惟上古聖神之至極者能如此,故曰古之極。用兵有吉..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仍無敵。又申言慈之寶。不敢字言用兵,用兵有言者,用兵者嘗有是言。為主,肇兵端以伐人也。為客,不得已而應敵也。進寸,難進也。退尺,易退也。仍,就也。不為首兵但為應兵,雖為應兵亦不欲戰,不敢近進,寧於遠退。進戰者,整其行障而行,攘臂以執兵而前進以仍敵@o不行則雖

有行如無行,不攘則雖有臂如無臂,不執則雖有兵如無兵,不仍之則雖有敵在前如無敵也。。無行音杭。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行三軍臨事而懼,不敢輕敵也。輕敵則輕戰,以至殺人而喪吾慈寶矣,、禍莫大焉。雖未進戰,然一有輕敵之心,則已有殺人喪寶之漸,故曰幾喪吾寶。抗,舉也。哀者,慈心之見。蘇氏曰..兩敵舉兵相加,而吾出於不得已,則有哀閔殺傷之心,衷心見而天人助之勝矣。蓋慈者之勝不慈,非戰而敗之,不戰而屈之即勝也。右第五十七章

吾士一日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教人柔弱謙下而已,其言甚易知,其事甚易行也。世降俗末,天下之人莫能知其言之可貴,莫能行柔弱謙下之事者。

六一四

午一一日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宗貴於族而統一族,君貴於國而主一國。柔弱謙下可以為來言之統,如族之有宗.,可以為諸事之主,如國之有君。老子嘆時人愚而無知,固定以不知我言之可貴也。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懷玉。既已嘆之又若幸之,非幸之也,深嘆之爾。謂知我言之可貴者少,此我之言所以為貴。若使人人能知我之言,則我與眾同,不足貴矣。、褐,毛布,賤者所服。人不知聖人,但見其外之所被如褐而不之貴,不知其中之所懷如玉而可貴也。右第五十八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而若不知,上智之人聰明睿知,守之以愚,故曰上。不知而以為知,下愚之人耳目聾薯,自謂有所聞見,故曰病。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所處,凡損壽賊身之事,無所畏悴,病病猶患其所患,以不知為知病也。押習為常,安然為之,言不畏威也。以為病而病之,則不復有此病矣。厭所生謂傷生速死,是厭惡其所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而棄其命,大威至矣。聖人生而知之,雖知猶若不知,豈有﹒夫惟不神,是以不厭。不知為知之病乎。其不病也自然而不神,舊本作不厭。廬陵劉氏雲..然,非由病病而然也。聖人不恃其上句不厭當作不押。今從之。夫惟生知,己雖無病可病,然見不賢而內不押其所居而畏所畏,是以不厭其自省,於眾人有病之可病者,亦惕然所生,而大可畏者不至矣。以為病而病之,以其病人之病若己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之病,是以自己始終不病也。去彼取此。右第五十九章自知,自知愛身之道。自見,自顯著所知以示人。自貴即後章貴生,言貪生之心太重也。聖人於自愛之道,雖自知於中,然合德襲明,知若不知,亦不表表示人自見於外。雖自愛之篤,然體道自然,若無以生為,亦不切切貪生自貴之過。彼謂自見自貴,此謂自知自愛,上文言不畏則有大威之禍,不押則有不厭之福,皆為眾人言爾。若聖人,則不待畏而自無可畏,不待毋神而自無所神,內有自知自愛之實,內無自見自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威,可畏者,損壽賊身之事。大威,大可畏者,死也。人不畏其所可畏,必賊身損壽,以速其死,有大可畏者至矣。莊子曰:人之所取畏者,任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無神其所居,無厭其所生。無毋通,禁止辭。神,玩習。所居,身之所處。厭猶惡而棄之也。平日

道德真經註

卷四

貴之途。所無者,所去也。所有者,所取也。右第六十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此言用刑力之過人者勇也。敢,敢為惡。不敢,不敢為惡。設言二人皆麗於法,其一勇於敢者,敢為惡之心過於人,蓋恬終故犯之人也,則當殺之。《虞典》以為賊刑,《周詩》以為非管,惟終題不可不殺是也@o其一一男於不敢者,不敢為惡之心過於人,蓋管失誤犯之人也,則當活之。《虞典》謂告文肆赦,《周詩》謂非終,惟管時乃不可殺是也。刑故有過,兩者帝王之刑。老子之意則又不然,言此兩者一利一害,利謂勇於不敢而活之者為宜,害謂勇於敢而殺之者恐或誤殺也,然則不敢者回宜活之,敢者亦不宜殺之也。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六一五

中華道藏

第十二珊

敢為惡之人乃天所惡,然天之所惡深昧難測,何以知其果為天所惡之人乎?﹒其人雖可殺,聖人猶有難之之意,而不敢輕易殺之也。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士一日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諜。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聖人不輕易殺之,則為惡者皆得漏網,而天網不漏也。天之於惡人,非如人之以力與爭,而天定自能勝人,非如人之以口與言,而其應如響應聲。其報應之速不待召之而自來,至惡有惡報,雖用智計不可逃免。天雖無心,坦然平易,而巧於報應,有非人謀之所能及此。天網恢恢,廣大似若疏而不密,然未嘗失一,惡人無得漏網者,聖人雖不殺之,而天自殺之也。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奇,不正也。使愚民常有畏死之心,而奇邪為惡者,吾得執而殺之,則人

人知畏,孰敢為惡?然雖殺惡人,而人之敢為惡者不止,則是民愚不知畏死。雖為惡者必遭刑殺,彼亦無所懼上之人,奈何以死懼之而輕易殺人乎?﹒常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斷。夫代大匠斷,希有不傷手矣。不以死懼其人,為惡者可不殺乎?曰..有司殺者在。司殺者,天也。惟天為能殺人,惟大匠為能斯木,人慾代天殺人,猶代匠斬木也。代斯者手必多傷,以譬代殺者身必多害也。蓋不有人禍,必有天刑。右第六十一章凡五節,一節吉用刑正例,不可盡從,蓋哀閔過厚之意。二節±一口天之不可知而不輕殺。三節士一口天之能為人殺者以一本教。四節吉民不可懼而不輕殺。五節盲人慾代天殺者,以示戒大哉。老子之慈乎。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食謂君所食於民者。稅則民之所出,以供上之食者也。上多取於民,則民飢且貧矣。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EA--/、EA--/、

上有為,以智術御其下,下亦以姦詐欺其上,故難治也。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也。輕,易也。生生之厚,求生之心太重也。賢猶勝也。貴生,貴重其生,即生生之厚。求生之心重,保養太過,將欲不死而適以易死。至人非不愛生,順其自然,無所容心,若無以生為者,然外其身而身存,賢於重用其心以貴生而反易死也。右第六十二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人生則肌膚柔軟,而活動可以屈伸,死則冷硬而強直不能屈伸。草木生則枝莖軟脆,死則枯楠堅硬,因言人而並及於草木。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上文言人與草木生柔而死堅,推此物理,則知人之德行,凡堅強者不得其死,固定死之徒也,柔弱者善保其

生,固定生之徒也。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用兵示弱者謀深而工,敵輕而玩之,故勝。恃強者慮淺而驕,敵懼而備之,故不勝。兵法始如處女,敵人開戶示之弱也;後如脫兔,敵不及距則能勝之矣。秦兵過周,超乘三百,竟敗於殼。齊兵入膏,榮石投人,竟敗於章。此恃強不勝之驗也。共,兩手所圍也。木之弱而搖動者,為近末之小枝,強而不搖動者,則為近根合拱之大驗也,因言兵而並及於木。故堅強處下,柔弱處上。上文言兵強者為人所勝,是處下也,不能如勝人者之處上。木強者近根之驗,是處下也,不得如小枝之處上。推此物理,則知人之德行,凡堅強者矜己凌人,必跟其貴高而反處人下矣,柔弱者來所尊戴而得處人上矣。右第六十三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

道德真經註

卷四

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抑之舉之二句言張亨,有餘不足二句言天道。凡施dHHJ俯其體,則的在上,粥,向下,張之而仰其體,則粥,向下,揹在上。固定抑的之高者使之向『下,舉措之下者使之在上,天道之損有餘如抑其粥而使之下,其補不足如舉其揹而使之高。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天道虧盈而益謙,人則並寡以益其多,吞小以益其大,取貧以益其富,此所以逆天道也。孰能以有餘奉天下?惟有道者。有道之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不自有其貴富,菲飲食,惡衣服,卑、宮室,為天下惜財而不苟費;制田裡,教樹藝,薄稅斂,使民家給人足,是以己之有餘而奉天下也。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邪?聖人之功能董天下,此有餘者也。不恃其所為之能而若無能,不居其

所成之功而若無功,不欲顯示其功能之賢於人,皆損己之有餘也。右第六十四章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金石至堅強,然磨金石皆須用水,是水為攻堅強之第一物,莫有能先之者,雖欲以他物易之,而無可易之者也。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水為至柔弱之物,而能攻至堅剛之金石,此柔弱能勝剛強。天下之人莫不知之,而莫有能行柔弱之事者,董歎之也。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稜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垢,污穢也。不祥,不吉善也。污穢不吉善,人所恥賤以為卑辱,聖人則不然,雖一國以污穢不吉善之名歸之己,皆受之而不辭,蓋能柔弱,甘以卑辱自處,非如剛強之人慾以尊

六一七


推薦閱讀:

陳家溝 傳揚中華神功的太極小鎮
《中華聖賢經》(依韻重編)
【法治文化】中華法文化之路
中華命理---八字論貧命 § § §論官運、貴命

TAG: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