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禪修班講記之二·外在五種條件——具五緣
第一持戒清凈
五緣的第一個就是持戒清凈。佛經告訴我們:「依因此戒,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應持戒清凈。」我們學佛,最根本的三學叫:戒、定、慧三學。所以持戒是最起碼的基礎。就象我們出門遠行,要有資糧和路費,蓋房子要有牢固的地基,地基不牢固,房子就有倒塌的危險。修行也是如此,假如我們不持戒,就算你有一定的禪定能力和各種法喜,也會因為持戒的不清凈而受到危害。有人坐禪以後走火入魔,或者出現一些境界不能自控?原因就是基礎不牢固。如果持戒很清凈,那麼他遇到任何困難都會妥善解決。佛經告訴我們:「持戒清凈便利得定」。因為持戒清凈,生活中的煩惱就會減少。心靈就會變的單純、踏實。即使禪修中出現一些小境界,也不會大驚小怪,所以持戒清凈的人,身心容易穩定。只有把粗亂的雜念妄想停下來,才有可能看清生命的真相。我們的雜念妄想很多,剛開始停不下來,那就從持戒開始。五戒十善就是讓我們做一個穩穩噹噹的好人,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學佛,基礎就牢固了。就像一個家庭,親情之間都不和諧,怎麼修行?修上去有了點境界,就可能會導致整個家庭的加速破裂。因為覺得自己修行境界好了,很容易固執已見,對做人的一些應盡的責任也不去盡了,事實上這樣做恰恰是違背了戒、定、慧三學的原則。在家有在家的戒,出家有出家的戒。我們對清凈持戒要有個明確的認識。持戒清凈的人,身心就會穩定,在這個基礎上,智慧就會慢慢開發出來。
智慧的開發有兩個特點:一是對生活瑣事、來龍去脈看得很清楚,平日里對許多事情感到迷惘,通過戒和定的訓練之後,慢慢清楚、明白,然後就有能力去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第二,有定力的人,會很清楚的了解一切事物的真相,包括了解自己。孔子說:人不患不知己,患己之不自知。其實我們很少有人真正的了解自己,也不知道擁有多少金錢、多少快樂才叫幸福?只是覺得應該快樂、應該輕鬆,所以我們對自己的心理狀態並不是很了解。尤其是煩惱的時候,心智受到蒙蔽,就更不容易了解。學習持戒就是學會本分,有了本分持戒的基礎,雜亂的心就會慢慢清凈。一杯混濁的水,看不清真相,停在那裡不動,濁水就會慢慢澄清,然後就可以看到水的真相,就象純凈的心可以看到生命的真相,這就是智慧。 智慧不是什麼神通怪異,是對自己身心的了解和把握。我們的生命與佛陀一樣具有自在、解脫的特性,只是很少有人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從凡夫到聖人,這個過程就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於智慧的開發,以無漏智慧就可以斷除我們生命無始劫來的無明習氣和生死煩惱。所以開頭第一句就告訴我們持戒的重要性。 持戒有三種人,持戒的狀況分別不同: 「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時,不造五逆,後遇良師教受三歸五戒,為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彌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從受戒來,清凈護持,無所毀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當知是人修行止觀,必證佛法,猶如凈衣,易受染色」。 第一種持戒的人,在沒有出家、皈依三寶之前,並沒有造做五逆之罪,五逆是什麼?弒父、弒母、弒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個罪是不可赦的。如果五逆罪沒有犯,後來又遇到了佛法,授受三皈五戒。這些人出家後,守沙彌十戒,進一步再受比丘比丘尼戒。沙彌叫息慈,就是息惡行慈之意;沙彌也叫勤策,就是勤奮的策勵自己。比丘呢?有三個含義:一、乞士,托缽化緣乞求供養滋養色身,同時又祈求菩薩授受法要,養活法身慧命。二、怖魔,一個人受了比丘戒以後,魔王就會害怕,所以叫怖魔。三、破惡,就是出家人要破煩惱惡。比丘尼是指女眾,女眾出家沒有受大戒的叫沙彌尼。這樣的人,他們受戒以後,一直護持自己不毀犯戒律和戒行,這就是屬於上品持戒人。 在家居士要修行禪定,先要學會持戒。居士持戒的最上品是什麼?沒有犯過五逆之罪,受皈依後雖然還沒有受五戒,但三皈依守的很清凈,沒有以外道的老師或典籍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完全以佛法僧三寶做為自己真正的皈依處。這就是上品持戒。當然,這個要求還是很低的。受了五戒,進一步受八關齋戒,要求就嚴格了。居士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就更加嚴格了。 如果我們發心持戒,就要學習戒律條文。因為戒律裡面有開遮持犯,開緣的地方你就要開,不是很死板的。佛法持戒的目的在哪裡?就是讓我們身心穩定、輕安。如果持戒以後還是痛苦、煩惱,這個戒就違背了佛法的精神。持戒,不是像木頭人似的死呆在那裡,那是沒有智慧的,持戒得定是為了開發智慧,這樣的持戒才是最好的狀態。我們共修皈依,那五條戒細細讀下來就會發現,佛法的五戒,既適用於個人又適用於社會。只要認真修持,並且持得很輕鬆活潑,就是持戒清凈的表現。 修學止觀,是學習永嘉禪的初步入門,非常重要。永嘉大師就是學止觀以後讀《維摩經》開悟的。他所說的「必證佛法」,不是一般的證,也不是可能證,而是必定證。只要持戒清凈,整個身心按照佛法的智慧去實踐、去模擬,學一步證一步,就不會有絲毫的差錯,必定會證得佛的境界。證是證明,證實佛法所說的這些理論和境界。猶如一件白色的衣服,很容易染上各種顏色。大家身上穿的白汗衫,印刷幾個咖啡色的「學修永嘉禪法,凈化社會人心。」的字樣會很清晰,如果衣服是五顏六色或者是髒兮兮的,印上去的顏色就不會那麼單純。同理,我們學習佛法,持戒的心如果很單純,沒有過多的貪嗔痴慢和煩惱習氣,用這個單純的身心去感受佛法,這種感受就會很直接、很受用。這是第一種:上品持戒之人。 「二者若人受得戒已,雖不犯重,於諸輕戒,多所毀損。為修定故,即能如法懺悔,亦名持戒清凈,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膩,若能浣凈,染亦可著」。第二種持戒的人。如果有人受戒以後,雖然重戒不犯,但是輕戒還是犯了,比如說殺生,我們受了不殺生戒以後,破這條戒必須是殺了人而且是殺死人才算破重戒,沒有殺死還不算破重戒,還可以懺悔,不過這些懺悔比較困難。需請持戒清凈的師父作法懺悔,懺悔以後還要見好相等等。
如果是下品的犯戒就是殺蚊子、打蒼蠅。犯了這個輕戒,心裡也要生起慚愧心:對不起,我又犯戒了!有了這個念頭,這個戒就算清靜了。在家居士的戒比較好守,出家戒就難了,尤其是菩薩戒,起心動念就是犯戒。如果我們起了一個念頭:這蚊子真討厭,把它滅了!這一念就是犯戒。但如果是居士就不算犯戒,打殺蚊子以後,心裡有了慚愧心:對不起,怎麼把你誤殺了。一念真誠的懺悔,也算是持戒清凈了。 第二種持戒的人,雖然重戒不犯,但輕戒經常犯怎麼辦?佛經里有個比喻:一個渡海的浮囊就象是橡皮圈,我們坐在橡皮圈上可以渡到海的彼岸去,如果橡皮圈漏水了,就會沉到海底。苦海中航行,這個「浮囊」如果只破了一個小孔,用指頭慢慢把它按住,也許能渡過去,如果是破了一個大洞,那就沒救了。所以說小錯誤通過如理、如法的懺悔,還是可以清凈的。但是要學習戒律,知道犯了什麼戒,做什麼樣的懺悔。 我發現有些居士受五戒的很多,但基本上不懂戒律的精神實質。他們常常要求自己:不殺生就什麼肉也不吃,受五戒就一定要吃長素。其實戒律沒有作這樣的要求,受五戒的人吃三凈肉是可以的。當然你能吃素是更好了。比如有人生病了,醫生說吃些魚甘油和一些藥酒,有利於身體的康復,但一些固執的居士無論如何也不接受,這就是對戒律精神的不了解。所以說開遮持犯很重要,該持的持,不持就是犯戒,該開的開,不開一樣是犯戒。佛法是智慧的,整個戒律是為了身心的健康。如果身心都受到損失,這個戒律是有問題的,起碼是違背了戒律的精神。 如法懺悔,就是說這個戒律到什麼程度算是犯?到什麼程度算是開?要通過什麼樣的儀軌來懺悔?能不能生定慧?就要看懺悔的程度,懺悔得越清凈、越如法,業障消的越快,定力和智慧也就增長的越快。就好像衣服雖然髒了,儘快的把它清洗乾淨,照樣也可以染上各種顏色。這就是第二種持戒清凈。 「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堅心護持輕重諸戒,多所毀犯。依小乘教門即無懺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門猶可滅除。」 第三種持戒的人,如果有人受戒得戒以後,不但輕戒犯了,連重戒也犯了,怎麼辦?智者大師告訴我們,如果犯了重罪,比如受了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結果把人殺死了。偷盜也一樣,偷到國家的法律判死刑的程度,這才算是破戒。法律還不夠判死刑的,算是犯戒,不算破戒。不夠判死刑的犯戒,通過作法懺悔,是可以懺悔乾淨的。但如果是嚴重破了這四條根本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按照小乘佛法,就像松樹被腰斬,再也不會成長。在家佛弟子,四根本戒破一條,就沒有資格再作佛弟子。出家人破了殺盜淫妄任何一條戒,也一樣失去出家人的資格。但如果他先舍戒,比如一個出家人遇到不好的因緣,生氣起來要殺人了,舍了戒去殺人,也不算是破戒,因為他在殺人之前已失去戒體。在家居士未受戒的犯了罪,過錯罪是有的,破戒罪沒有。所以受戒的人要記住,萬一迫不得已犯這條戒的時候,必須先舍戒,對一個聽得懂你話的人,說一聲:這條戒我不持了。前提是對方要聽懂你的話,跟三歲小孩說沒有用,因為他聽不懂。然後告訴他你先舍戒,舍戒了以後,幹壞事的罪還是有的,只是破戒的罪沒有了。所以小乘法是不通懺悔的。 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不同,因為重心地法門,從圓滿的心性中發現自性本來具足一切,所以超越了世間一切有相的罪行。大乘佛法在中國一直很流行,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有人犯了罪,覺得自己懺悔不了,一直很痛苦,悔箭入心受不了,大乘無相懺告訴你:罪性本空由心造。他身心一下子空靈了,不再受負面影響,至此後也不會再做壞事,這樣反而有利。小乘戒律非常注重外在行為標準,像科學重實證。大乘佛法重心靈感受。但心靈感受是祖師大德說的,後人往往學的陰差陽錯,因為心靈感受看不到,於是幹了壞事就找借口,麻煩就大了。我經常會遇到一些人,明明做錯了事,心裡也很煩惱,卻把大乘理論一套套搬出來:無相的、無所得的、無所住的…。。事實上那是與大乘心法了不相關的。我們的心,真正的了無掛礙了,然後自自然然表現出來,那才是最完美的。 「故經云:佛法有二種健人,一者不作諸惡,二者作已能悔」。依照佛經的說法,有二種健康的人:第一種健康的人就是不幹壞事,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五戒十善都能做得很好。第二種人,雖然做了些壞事,但能及時悔改,及時回頭。人活一生誰不做錯事,但能及時悔改的就是一個健康的人。 「夫欲懺悔者,須具十法助成其懺: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慚愧;四者求滅罪方法,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應當如法修行;五者發露先罪;六者斷相續心;七者起護法心;八者發大誓願度脫眾生;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十者觀罪性無生。」真正想懺悔的人,必須具足懺悔十個方面的內容,從自己的身心行為中去觀察: 第一是明信因果。好事有好報,壞事有壞報,清凈心得清凈報。雖然我們沒有殺人之心,但如果我們的心充滿怨恨和仇恨,惡事還沒做惡因已種下。當你想到要做好事的時候,事情還沒做,整個心已被好心所佔據,因為助人為樂的心態本身就已經具備了善的特質。我們學習禪定,就是學會穩定的生活,以穩定的心態去訓練自己的情緒,讓心變得明明白白,輕輕鬆鬆。如果我們以激烈的、煩惱的、玩世不恭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很顯然,招致的將是一堆混亂的情緒。
第二是生重怖畏。做了不好的事情,就像一個清凈的池塘里倒進一堆垃圾,那感覺就是已經破壞了我們原本清凈的心性,持戒也是一樣,如果破了戒,就要以一種畏懼心,堅定心來至誠懺悔。 第三是生起慚愧心。慚是自己做了壞事心中不安,自慚形穢;愧是危害到了別人,愧對別人。生起慚愧心的對象,包括周遭所有的人群:同事、同修、善知識、老師、父母以及社會團體等。又,慚是指過去做錯事情已經深刻的認識到,愧是指未來不再去做堅決改正。 第四求滅罪方法。做了壞事怎麼辦? 要尋找罪業生起的動機,並消滅它。讀誦大乘經典,如法修行。大乘經典中有很多戒經告訴我們實相懺法,通過作法懺系列儀軌儀式,把自己的罪業懺悔乾淨。我們共修三皈依的時候,也一樣修懺悔,觀想自己過去的罪業全部消融在三寶無盡的功德中。 五者發露先罪。做錯了事要認錯,不能死不認帳。把自己認識到的罪業表露出來。怎麼表露?可以對著佛像,懺悔自己的罪過,或者向具相的善知識發露自己的罪障,因為真正的善知識是不會取笑你、歧視你的。對著這樣一個「境」,把心中的罪過說出去,叫發露懺悔。 六者斷相續心。相續就是繼續,把繼續做壞事的心斷掉。如果今天做錯了事,懺悔之後還想著明天繼續做、繼續懺悔,那個麻煩就大了,那是懺悔不清凈的。 七者起護法心。護法的意思是保護佛法,一種是外在的表現,我們的行為、規矩,對人對事都要如理如法。一般意義的護法就是保護佛法。這裡指的護法是保護自己的心法,在心中要護持正念——正確的觀念。也就是戒定慧三學:學戒律、修禪定、開智慧。用正當的行為、心念保護自己的心不受污染。 八者發大誓願。要發大願,度盡一切眾生,使他們離苦得樂。 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心裡經常憶念十方諸佛。無盡時空中,佛陀是徹底究竟的覺者,在過去的修行中也曾經犯過錯,通過懺悔得以清凈。所以我們憶念十方諸佛,也具有懺悔得清凈的作用。 十者觀罪性無生。這是大乘佛法最重要的一點,罪性無生比較難懂,如果我們對般若道理,對佛法實相稍微了解一點,觀罪性不生不滅,還是可以理解的。世間的一切,我們的身心,都是由很多緣聚集起來的,在緣生緣滅的過程中,沒有一點東西可以把握,可以主宰,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無自性的。一切罪業也是如此,心沒有相的時候,罪業也無所沾著,因為它的本性也是空的。我們跪在佛像前,通過懺悔的儀軌,認識到自己心中的那一份罪業,再念誦這個懺悔的偈子: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我們多少可以理解一點罪業是自己心造,罪性是本空的道理。
我們的身體就好像是泡沫聚在一起,泡沫是很容易化掉的。那是我們的心落在六塵——外面的山河大地上顯示的一個「相」。我難過了、我開心了,就是因為外面有一個讓你難過和開心的對象,如果這個對象沒有了,我們的心就會像風吹過虛空一樣不留痕迹。 過去有個人住深山茅棚,裡面鬧鬼,驅鬼的人就在想:我去那裡念念楞嚴咒、大悲咒、或什麼咒,把這個鬼趕出去,結果這些人當天晚上就被鬼嚇跑。後來一個師父念金剛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結果這個鬼被他超度了,跑過來頂禮他:我不趕你了,因為你這個師父沒有相。所以心沒有相的時候,一切罪業都無從生起。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莊嚴道場洗浣清凈著凈潔衣,燒香散花於三寶前如法修行,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經年專心懺悔,所犯重罪取滅方止。」前面講的第三種犯了四種根本重戒人,怎麼懺悔呢?智者大師告訴我們一個儀軌:把道場布置莊嚴清凈,潔身凈衣,燒香散花於三寶前,參禪的就認真的參,念佛的就如法的念。這樣一七日或三七日,一個月三個月甚至一年,專心至誠的懺悔,直到所犯的重罪消滅為止。 「云何知重罪滅相?若行者如是至心懺悔時,自覺身心輕利得好瑞夢;或復睹諸靈瑞異相;或覺善心開發;或自於坐中覺身如雲如影;因是漸證得諸禪境界;或復豁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隨所聞經即知義趣,因是法喜心無憂悔。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 怎樣才會知道所犯的重罪已經乾淨?重罪消滅的瑞相又是什麼?如果懺悔者遵從上述儀軌至心懺悔,直至身心輕安,並能在夢境中見佛菩薩或上師的開示,或見光明、經書之類、或見麒麟等吉祥之物,或覺善心開發、身心飄逸、空靈,並由此證得諸如四禪八定的境界。佛經里有很多比如五蘊、六塵、十八界、涅槃、菩提等等法相名詞,以前不理解的通過懺悔突然領悟了,聽經聞法即能通達其義,心中充滿法喜而沒有悔恨。在修懺悔的過程中,出現以上種種瑞相,就屬於罪業消除的表現。 「從是已後堅持禁戒,亦名屍羅清凈,可修禪定。猶如破壞垢膩之衣,若能補治浣洗清凈猶可染著」。屍羅:別解脫戒,或叫別別解脫。每一條戒,一條一條的持,持一條就多一份解脫。凡夫都有一種錯誤的感覺:持戒會有很多束縛。事實上,佛法的精神是多持一條戒就多一份解脫。比如持不生殺戒,在持的過程中,殺生之業的痛苦就會自然消除。持不飲酒戒,不會因為喝酒鬧事而招至麻煩。犯重戒之人,就象一件又臟又破的衣服,如果能夠洗凈補好——至誠懺悔,仍然可以染上各種顏色。 「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禪定,雖不依諸經修諸行法,但生重慚愧,於三寶前發露先罪,斷相續心,端身常坐,觀罪性空,念十方佛。若出禪時即須至心燒香禮拜懺悔,誦戒及誦大乘經典,障道重罪自當漸漸消滅,因此屍羅清凈禪定開發。」犯重戒的人雖然沒有按照經書的方法去修,但有慚愧之心,並能在三寶前發露懺悔,斷掉繼續犯戒的念頭,端身正坐觀罪性空,把做錯的事以及我、我所一切執著都放下,觀想身心世界一片清凈,憶念十方諸佛清凈圓滿的無量功德。出禪定時一定要燒香、禮拜、懺悔,讀誦大乘經典,如楞嚴經、法華經、金剛經等,所做的壞事自然慢慢消滅,因此別解脫戒持的清凈,就可以繼續修禪定。 「故妙勝定經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若除禪定余無能滅。是人應當在空閑處攝心常坐。及誦大乘經,一切重罪悉皆消滅,諸禪三昧自然現前。」犯重罪以後,心生畏懼之心,修學禪定可以讓心穩定下來,觀察罪性本空,並於安靜的地方收攝身心讀誦大乘經典,一切重罪自然可以消除,各種吉祥的瑞相自然會出現。 以上是三種持戒的人。我們學習佛法,從工作到家庭,一切時一切處,整個生命處於什麼樣的狀態,都是我們需要了解的。如果大家的身心都能處於寧靜、安閑的狀態,這就跟持戒清凈很有關係。凡夫都是隨心所欲的,剛開始持戒,難免會感到束縛,一段時間堅持下來就會習慣,這才是真實的人生態度,因為嚴持五戒是人身最基本的保障,
第二衣食具足者
衣法有三種:一者如雪山大士,隨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遊人間堪忍力成故。 修行人如何穿衣服?有三種。第一,像雪山大士在喜馬拉雅山修苦行,跑到雪山裡穿一件衣服就可以了。在深山裡修苦行的這種人是很歷害的,他堪能忍受世間的一切痛苦,這是一種禪定的功夫。像西藏那個「拙火定」修完後,打赤足站在雪地里,一小時後,周圍一、二米的積雪全部融化,換做我們的抵抗力就不行了。 「二者如迦葉常受頭陀法,但畜糞掃三衣不畜余長。」第二,迦葉尊者是佛陀的弟子之一,他是修苦行第一。「常受頭陀法」頭陀翻譯成漢字就是抖擻的意思。如果精神抖擻整個行為也會很抖擻,那怕沒衣服穿,或者穿一件破衣服也是精神很好。糞掃三衣:過去在印度有些人衣服不穿扔掉了,或者人死了以後原來穿的衣服不要了,還有些老比丘、老修行去世了,他們的衣服沒人穿了,把這種破舊衣服撿回來穿的叫糞掃衣。三衣是指五衣,七衣和主衣,這是我們出家人的搭衣。出家人除了三衣以外其它的衣服就不能多要了。但這個是佛陀在印度說的,我們中國就沒有這個要求。西藏那些地方特別冷,在印度,三衣右肩是露出來的,中國人肩膀露出來就不可能,在南方還可以。 「三者若多寒國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來亦許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須說凈知量知足,若過貪求積聚則心亂妨道。」第三種,在寒冷的地方,還未成就忍耐力的修行者,除了三衣以外,再加毛衣、棉襖還是需要的。百一等物,是指很多東西。出家人需要的生活用品來源要清凈,不能偷,不能自己拿,對信眾的供養,不能貪得無厭繼續要,過量的貪求是妨礙道業的。 修行人吃飯有四種狀況: 「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絕世,草果隨時得資身者。」 上人是指上德之人,所謂內有德智,外有勝行,在人之上,故名上人。大士是指菩薩,如觀音菩薩也叫觀音大士,與世隔絕住深山老林,隨時吃些野果野菜,就可以滋養身體。印度這種情況比較普遍,一年四季熱帶野生水果,隨時可以吃,吃飽了沒事就坐著玄想,所以他們的思辯能力就非常發達。我們中國人以人為本,文化跟他們不同。因此印度人的懶散,是地理環境造成的,中國人沒有這樣的地理環境,所以中國人都很勤勞勇敢。 「二者常行頭陀受乞食法。」 第二種人就是自己沒有廚房不用煮飯, 一天只吃一餐飯, 午飯時間到了,拿個缽去化緣,叫乞食法。化的只是飲食米飯不化別的。「是乞食法,能破四種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聖道故。」這個托缽化緣的乞食法告訴我們,它可以破除四種屬於邪命的不正當職業。「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維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為青目女說。」第一下口食。是低下頭來幹活的一種。印度出家人不種地,土地中有昆蟲,掘地、除草、打農藥都會殺生,所以在農業社會裡就有人說我們出家人,光吃飯不幹活的是寄生蟲。印度出家人不幹活沒關係,有天然野果維繫生命,所以說「下口食」是一種邪命,佛教傳入中國,也帶來了這個觀念。第二是仰口食。仰頭觀察星相,以此謀生,如天文、地理、看風水、觀星座的人。第三是維口食。裝神弄鬼、算命、抽籤、問卦的人,佛教把這個也叫作邪命,不屬於正命。但我們把易經八卦、奇門遁甲、陰陽五行等做為文化來了解也不妨,只是不能作為維持生計的一種職業。第四方口食。遊說家們憑著三寸不爛之舌遊說各個國家,並用動聽的語言勸說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和建議,還有做媒的人以饒舌賺錢為目的等等,這類人都屬於邪命自活之人。
「三者阿蘭若處,檀越送食。」阿蘭若處,指寂靜的地方。離城市二三里,牛羊聲聽不到。什麼叫檀越送食?我有過這樣的經歷:九零年我在一個小廟住了一年,居士只送飯菜,送別的東西都不收,廟裡只有兩個人,不做佛事也不接待任何人,每天念佛下來,就有人送米、菜過來,也不會打攪我們。這是屬於第三種:阿蘭若處檀越送食。 「四者於僧中潔凈食。有此等食緣具足,名衣食具足。」第四是指出家在這個寺廟裡,有人供齋,吃的是潔凈食。 具備了以上四種食物因緣,叫做「衣食具足。」沒有這樣的食物因緣就會於心不安,於修道有妨礙。第三閑居靜處
「閑者不作眾事名之為閑,無憒鬧故名之為靜。有三處可修禪定:一者深山絕人之處。二者頭陀蘭若之處,離於聚落極近三四里,此則放牧聲絕無諸憒鬧。三者遠白衣住處清凈伽藍中,皆名閑居靜處。」 閑居靜處是個很重要的外在條件,無憒鬧就是沒有吵鬧的環境。有三種這樣安靜的地方可以修禪定,一是深山人跡不到的地方;二是大家住在一起,離村落的地方不超過三四里路,牛羊的聲音也聽不到;三是相對比較閑靜的地方,比如我們選擇護國寺作為修學的地方,就比較安靜。第四息諸緣務
「一息治生緣務,不作有為事業。二息人間緣務,不追尋俗人朋友親戚知識,斷絕人事往還。三息工巧技術緣務,不作世間工匠技術醫方,禁咒卜相書數算計等事。四息學問緣務,讀誦聽學等悉皆棄捨。此為息諸緣務。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 第一要把這個世間一些沒有意義的行為、動作停下來;第二是人世間的一切外緣都要把它停下來,不追尋俗人朋友親戚,斷絕人事往還;第三是不做世間工匠、技術、醫方,占卜、看相等事;第四是世間各種學問包括詩詞、書法、文章都要放棄,不要捨不得。如果外緣太多,就荒廢了道業,心就難以攝持。第五近善知識
善知識有三:一外護善知識,經營供養善能將護行人不相惱亂。二者同行善知識,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不相擾亂。三者教授善知識,以內外方便禪定法門示教利喜。略明五種緣務竟。
第一種外護善知識,就是護法居士,善於經營供養並保護我們修禪定,不擾亂、不打攪;第二種就是共同修道、修行的人,互相鼓勵不相擾亂、不會阻礙我們修道;第三種善知識,就是從內心修行到外在行為規則,都能夠教導我們各種禪定法門,使我們得到真實利益和法喜的人。 這樣的修學條件,是不是大家認為很苛刻,沒辦法修行?但是要知道,這五個條件是禪定修學必須具備的,如果達不到這五個條件,修學是不會受用的。怎樣才能達到這五個條件呢?首先是在善知識的指導下,終生按這個條件去實踐。另外,在正修禪定的環境中,這五個條件還是比較容易達到的。比如現在,我們的禪堂一片清凈,大家學佛之前沒有犯五逆重罪,現在是三寶弟子,受了五戒以後如果犯了戒也可以求懺悔,這樣的共修,是不是持戒清凈? 第二衣食具足。衣服不要穿的太冷、太熱,肚子不要吃得太飽,也不能太餓。這些都不合適坐禪。現在大家有沒有這種情況?沒有嘛,這個條件也具足了。 第三閑居靜處。坐禪需要安靜的環境,但更重要的是心的安閑。不能張家長李家短的牽著世俗事不肯放下。古文的閑字,門裡邊有個月亮,從靜的角度來說,打開門看到一個月亮,很悠然吧?把心安住在悠閑的狀態,哪怕是學習佛法,沒弄懂的道理也暫時放下,不要讓任何東西干擾我們的心,這就是閑居靜處的含義。我們今天的修學環境,也具備了這個條件。 第四是坐禪的時候萬緣放下,不要胡思亂想。有個老太太打坐時記憶起三年前別人欠的豆腐錢很高興,她說這個坐禪效果太好了。這個笑話說明了心靜下來的時候,對生命了解的程度會越來越廣闊。打坐時,我們經常還會想起經文里的一些話,然後去思維這些話的含意,當然,思維經教可以作為聞思階段的內容來修學,但正修禪定必須把這些都停息下來。 第五打坐時還需要有人外護,不能讓人隨便干擾搗亂。如果有同行善知識一起修行更好,大家可以互相策勵。然後由教授善知識,指導我們修學修心法要。 這五個條件在清凈的禪修環境里是容易具足的。 看看自己的心靜下來沒有?是不是外緣都放下了?陀螺般旋轉的心停下了嗎?周未這一個下午,只有幾個小時,把它布施出去,關掉手機、萬緣放下。現在,大家把講義合起來,在腦子裡過濾一遍,把五個條件好好想一下,看看記住沒有,然後對照自己:達到為止,現在的當下,這五個修學條件都具備了沒有?具備了當然最好,還欠缺的,好好努力。 今天的內容就學到這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二十一禪修手冊
※2015年2月1日宗薩欽哲仁波切香港《心經》開示與禪修(第二講)
※催眠如何用科學解釋?抑鬱症痊癒是一種什麼體驗?抑鬱症你是魔鬼中的天使 禪修之後你們現在怎麼樣了?
※緬甸禪修功略指南大全
※坦尼沙羅尊者:呼吸禪定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