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探索道德力量融入法治建設之路
2017年4月13日,中央宣傳部、中央政法委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對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作出專門部署,這對於我們進一步做細做實這項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近年來,江蘇省司法系統轉變思路,創新舉措,拓展路徑,以「法潤江蘇·德法同行」主題活動為引領,積極探索具有時代特徵、地域特色的法德融合之路,以道德的柔性力量彰顯法律的剛性規範,夯實法治的道德支撐,特別是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緊扣「讓法治成為江蘇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任務目標開展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找准出發點,以道德滋養支撐法治宣傳。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和滋養作用,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提高全民法治意識和道德自覺。我們深刻認識到,提升法治宣傳教育工作針對性、有效性,必須準確把握法治和德治互補性、兼容性、一致性的辯證關係。以理念的創新深化,為深入開展「法潤江蘇·德法同行」主題活動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一是把德作為法治宣傳的當然內容。建設法治中國,實現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不僅需要發揮法律法規等「國家硬法」的作用,也要發揮道德、習慣、風俗等「社會軟法」的作用,以取得法德並舉、相輔相成的效果。二是把德作為法治宣傳的當然依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必須綜合運用禮序家規、鄉規民約等道德規範的教化作用,將法律融入人們的生活日常,強化法治宣傳教育與社會生活的內在聯繫,更好地喚醒全社會法治自覺,強化全社會法治信仰。三是把德作為法治宣傳的當然目的。道德是促使人們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重要力量,是知、情、意、行的高度統一。運用道德的形式、手段、力量,不僅可以使抽象複雜枯燥的法治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而且可以豐富德治內涵,提升法治效果,推動法治信仰內化為全社會的道德自覺、外化為全社會的道德行為,實現法治的道德化。
找准切入點,以禮儀規範強化法治認同。我國曆來是「禮儀之邦」,從生老病死到婚喪嫁娶都有相應的禮儀規範,把內在的法治品質與外在的禮儀形式有機統一起來,以禮儀行為促進規則意識的逐漸養成,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青少年作為「德法同行」的起點和基礎,抓住全省試點「四儀八禮」青少年文明素質養成教育的契機,徵集評選「法治三字經」、校園法治歌曲,在開蒙、成長、青春、成人儀式中吟誦傳唱,推廣揚州、邳州「中華冠笄法治成人禮」標準流程,「成長與法同行,青春與德相伴」,讓廣大學生在各個人生關節點深刻感悟法律的真諦。把領導幹部和國家工作人員作為「德法同行」的關鍵和重點,廣泛開展入職宣誓活動。2016年「國家憲法日」,統一流程、統一誓詞,省、市、縣(市、區)三級聯動,在109個紅色教育基地集中開展「不忘初心,尊崇憲法,共築共享法治江蘇」宣誓簽名活動,法治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滲透相結合,激發了法治專業人員在黨的領導下全面投身法治建設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鳳凰網推出的全程圖片新聞,一小時點擊量高達70萬人次,得到省委領導的充分肯定。目前,正在探索利用城鄉社區道德法治講堂為居民舉辦升學、就職、獲獎、退休、祝壽等儀式,做到既意蘊豐富、莊重熱烈,又形式新穎、健康文明,引導人們在道德感悟中強化法治觀念、規範自身行為。
找准突破點,以民間規則養育法治習慣。鄉規民約是最具普及性、最有實效性、也最接地氣的道德規範,是法治宣傳不可忽視的重要載體。在「德法同行」活動中,我們組織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和司法行政機關幹部開展志願服務,幫助8253個村(社區)發動村居民共商共議共決,將法治元素導入村規民約、市民公約,把法治要求融入道德準則,運用道德手段化解糾紛17萬餘件,解決垃圾分類、房屋租賃、環境保護、食品安全、養老服務等百姓關注關心的基層公共問題,讓基層群眾在遵從共同約定的過程中感受法治、接受法治。今年4月,組織全省13個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發出《爭創「崇德尚法」新型村(社區)倡議書》,傳播「生活就是法律、法律就是生活」理念,推動基層法治、德治、自治建設共生共長,合力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為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學法用法抓手少、組織難的問題,我們推廣如東縣評估守法誠信企業指數的做法,聯合省經信委評選104家依法管理誠信經營先進企業和52名履行社會責任優秀企業家,第三方評估企業社保、稅務、環保、安全等各個方面的守法情況,評估結果與銀行信貸授信額度直接掛鉤,以道德榮譽感和經濟實惠激勵全省企業積極履行法律義務。今年,又和省經信委等部門共同印發《江蘇省企業社會責任評價基本指南》,制定實施《江蘇省企業社會責任建設試點示範實施方案》,每年選擇50家企業開展試點。
找准立足點,以傳統文化彰顯法治追求。我國傳統文化流淌在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血液之中,塑造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氣質,已經成為人們的共同記憶和身份標識。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傳播法治觀念,能充分激發人們內心深處的文化基因,讓法治獲得更大範圍的文化認同。一是深入挖掘傳統文化法治資源。從首任司法部長史良等15位常州法學名家、蘇州顧炎武、淮安韓信、徐州劉邦、南通張謇等地方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歷史傳說、格言警句等傳統文化資源中提煉闡發法治精神,提升現代法治觀念在民眾中的吸引力、親和力與感召力。二是大力運用傳統文藝形式。創作推廣崑曲、蘇劇、錫劇、淮劇、揚劇、柳琴戲、淮海戲、泗洲戲等455部法治戲曲作品,培養232支專業法治文藝團隊、3310支業餘法治文藝演出團隊,每年開展萬餘場次日常文化生活,把法治精神普及到大眾百姓之中。三是積極依託傳統民俗。打造金壇法治福孝文化、海安孝廉文化、豐縣法治信義文化等112個「德法同行」平台,以地方傳統民俗活動廣泛吸引社會各界和群眾參與,讓仁愛孝悌、修己慎獨、謙和禮讓、友親睦鄰、誠信重義、勤勞節儉等道德價值理念,成為法治觀念的重要源泉。四是有機植入傳統美德。遍布城鄉的1.3萬個法治文化公園、廣場、長廊、體驗館融入「忠孝禮義信」等道德元素,「法潤江蘇網」聯動百家普法網站、「兩微一端」擇優展播法治格言警句331條,法治故事178篇,法治微電影、戲曲331部,法治先進人物137人,法治農民畫近2萬幅,努力運用公民熟知的傳統文化著力營造全社會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的人文環境。
找准著力點,以家風培育涵養法治風尚。「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充分發揮家庭作為社會細胞和傳統道德文化基本單元的重要作用,將法治教育貫穿融入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做到日常經常平常、落細落小落實,促進法治觀念在家庭里生根,以家庭「小氣候」溫潤社會「大氣候」,是江蘇「德法同行」的一貫堅持。聯合省文明委等部門,在各級最美家庭、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博愛家庭、書香家庭等各具特色的創建推選命名中,明確「愛國守法」的基本標準,使法治「好家風」成為看得見的榮譽,著力推動全省2000多萬家庭成為法治建設的重要基點。聯合省婦聯,以「法律進家庭、平安在萬家」為目標,在全省開展了第三屆「萬家學法」讀書競賽活動,向全省免費發放各類普法知識讀本近100萬冊,組織各級各類普法宣傳活動2522場次,發放各類宣傳資料和物品145萬份,收到各類家庭撰寫的法治讀書徵文1001篇、法治文藝節目腳本572個,吸引100多萬家庭參與。徵集法治家規家訓家書169條(封),開展「最美家庭講好法治家訓」萬場巡講,熊為義、閆懷玲夫妻,潘恆球、顧昌明、王文彬等一大批「中國好人」「江蘇好人」以「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把法治家訓傳遞、熏陶到各個家庭,越來越多的家庭由法治建設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法律進家庭」正成為江蘇「法律六進」的新拓展、新延伸。在正面引導的同時,突出「孝」「睦」這兩個法與德高度重合的領域,組織重陽節尊老敬老法律服務主題月專項行動,集中化解涉老矛盾糾紛3870件,辦理涉老法律援助1600件;加大《反家暴法》實施力度,全省基層法院一年就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275件,佔全國總數的1/3。這些舉措讓老人、婦女感受到法律的溫暖,讓失德違法者體會到法律的威懾,幫助社會公眾強化了法律意識。
找准落腳點,以社會力量助推法治自覺。解決義務缺位、權利放縱,發揮社會組織親民性、草根性、本土性優勢養成公民的公共空間意識,是「德法同行」的重要落腳點。一是與省民政廳聯合出台司法行政領域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指導意見,探索形成以縣(市、區)孵化中心為依託,以基礎型、樞紐型、行業型、專業型為重點的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模式,建成孵化中心82個,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普法聯盟」「法律服務社」等法治類社會組織3165個,吸納社會資源、社會力量參與法治宣傳,延伸工作觸角、擴大服務網路,同時激勵幫助社會組織成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養成規則意識。二是通過村民自主推選、小組上報、村兩委考核的三級選拔機制,選拔出有德行、有聲望、有才能的長者、賢人,依託村(社區)司法行政服務站成立5804個鄉賢會,帶頭學法守法,志願參與法治宣傳、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特殊人群管理等公共事務,「新鄉賢」已不僅是村民身邊的道德模範,其親緣、人緣、地緣優勢更是把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國家要求轉變為基層群眾的自我道德評判標準。三是普遍設立「法治道德銀行」,吸引鼓勵群眾自願加入,及時記錄村(居)民日常學法用法、參與調解、從事公益活動等情況,年終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形成好人好報、善有善報的正向激勵機制,推動群眾關心參與公共事務。四是搭建「百姓議事堂」,與不遵循契約和規則行事的村(居)民對話協商,「身邊人議身邊事、身邊事教身邊人」,以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抑惡揚善,積小成為大成、化量變為質變,更大程度地促進群眾進一步熟知、明晰權、責、利的界線,激發越來越多的法治正能量。2016年9月,突出倡導排隊、不隨地吐痰、不闖紅燈、不亂扔亂倒垃圾、不亂停亂放車輛等公共文明行為養成,組織南京市花神廟社區等13個首批全國民主法治示範社區聯合發出「美好城市·法律相伴·你我共創」倡議書,線上線下結合、省市縣三級聯動,全省各級各類法治類社會組織發動240萬人積極響應。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治宣傳與道德教育融合滲透,與普通民眾的心理意識、生活實踐、風俗習慣同頻共振,綜合運用社會輿論、風俗習慣等手段,引導人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強化規則意識,有效推動法治意識轉化為人們的日常行為方式和行為習慣,使法治信仰內化為人們的思想道德情感,為法治建設營造了更加濃厚的人文環境。□
(作者系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
責任編輯:劉衛東
推薦閱讀:
※為全面依法治國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許章潤:中國的法治主義:背景分析(上)
※法治首先是一種信仰
※吳法天:今天我在益陽市公安局的遭遇
※新形勢下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的行動綱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