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太極圖》揭秘----學術界研究《太極圖》中華第一經《易經》的六大誤區

《古太極圖》揭秘----學術界研究《太極圖》中華第一經《易經》的六大誤區

《太極圖》,對中國民眾來說,幾乎都不陌生。京劇《借東風》中諸葛亮穿的道袍上,就有大大的《太極圖》圖案。西遊記中的道士著裝也不例外。還有寺廟、道觀、祠堂,以及很多名勝古迹之中,也差不多都有《太極圖》的圖案。太極拳、武術館,就更不用說。在保留了很多原汁原味中華傳統文化的澳門,則無論是非常新潮的藝術博物館,還是科學技術性含量極高的海事博物館,抑或回歸之際中葡友好紀念物系列的最後一件作品----洋觀音腳下的蓮花苑博物館屋頂與門口地面上,還有蓄水池岸邊供市民鍛煉身體的體育器材上,《太極圖》都是隨處可見。   

《太極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產物。但是到了現代,不但版本不一,更重要的是:沒有人能對《太極圖》原本涵義做出令人信服的詮釋。大多數專門研究者只知道它似乎能解釋很多事物,但各家解釋的又不盡相同。有人說它是宇宙論圖示,有人說它和太陽的影子有關,也有人說它表示陰陽的消長,更有人說其實那是外星人畫的銀圖……有太多太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理論在說明它,但是又很難判定到底哪些內容是《太極圖》的本真涵義。那麼,到底《太極圖》是怎麼畫出來的呢?它是純哲學性的符號圖騰還是它有具體的意義指向呢?

學術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體制內人士認為,《古太極圖》起源於《河圖洛書》。2006年4月17   日《科技日報》《自主創新引領「綠色治療」——從「河圖」、「洛書」到「和合能量場」》的報道,就點出了「和合治療儀」成果源自有中華文化源頭之稱的《河圖》、《洛書》。那麼什麼是《河圖》、《洛書》?為何將其視為中華文化的源頭呢?

按史書記載,中華龍祖伏羲氏(炎、黃的先祖)得到《河圖》(因出自黃河而得名),並以此為據創畫了八卦,用來表示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八種自然事物。以後八卦被推演成六十四卦。即用來占卜記錄進行總結,寫出了中國古代第一部成書——《易經》,五百年之後,孔子等先秦思想家為《易經》做注而成了《易傳》,之後《經》、《傳》合一正式組成《周易》一書。

自古以來,《周易》因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被排在經書的首位,被尊稱為「六經之首」」、「三玄之冠」、「大道之源」,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擁有永恆的魅力。歷史上許多思想家都和它結下不解之緣。誠如1996年1月9日《光明日報》發表的文章《中華文化第一經——周易》所言,周易哲學「代表了古代思維所能達到的最高水準。」因此《周易》奠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價值取向及思維方式,長期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歷史走向。

上世紀90年代,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認為,歷史記載有兩個問題未能搞清,一是八卦為陰、陽的不同排列組合,《河圖》則是用圈點組成的1到10個數字,二者之間是何關係古人一直未能說清,二是如何能證明《河圖》是出現在五千年前的伏羲時代呢?所以儘管古代千百年來也一直為解開這個重大的歷史之謎而不懈努力,但終因推導過程中的邏輯錯誤而功虧一簣。

據國情研究中心的人員介紹,他們對這一重大歷史懸案進行深入探討,終於使兩大疑點有了令人滿意的解答。在古人研究的基礎上,糾正了古人邏輯推導過程中的失誤,使《河圖》數字與八卦之間的關係完全理清,證明《河圖》為八卦之源的觀點完全可信。同時,他們還通過對《河圖》與金字塔原始設計的數據對比,證明《河圖》與金字塔在數值倍數,比例關係,方位排布等方面存在著高度統一的對應關係,因此可斷定二者為同一時代的文明產物,從而間接證明了《河圖》為伏羲時代所出的可能性。

1996年,《光明日報》介紹了他們的研究成果,標誌著學術界對他們研究成果的認可。這樣伏羲依據《河圖》創八卦的歷史傳說不僅變成了相對可信的事實,而且最終走進了國家級的歷史殿掌——中華世紀壇。

但是,作為同樣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體制內的人士,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重點項目《中國哲學發展史》的主要撰稿人之一李申,卻在《河圖沒有秘密──兼評北京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對〈河圖〉、〈洛書〉的研究成果》(本文有一萬字發於《社會科學戰線》)中,完全否定了國情研究中心人員研究成果。李先生說:「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對《河圖》、《洛書》作出的重大破譯有三項重要成就:

1課題組在強調數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把數學、物理學與周易八卦有機地結合起來,並按照數的規律,將易學『和合數表』製作成立體物理模型,從而揭開了太極八卦的數字奧秘。

2 研究中還發現,作為八卦源頭的『河圖』與埃及金字塔有高度對應的統一關係,這一研究成果使河圖作為中華文明源頭的歷史傳說基本得到證實,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3更令人驚奇的是,研究中發現在易學數表物理模型中有能量場的產生,這一現象若經進一步實驗證明並在實踐中應用,必將產生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

讀了這則通訊,使人產生了許多疑問。比如說『太極八卦的數字奧秘』是什麼?因為太極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有人說它是氣,有人說它是理,這些都是無法用數字來表示的。古代的太極圖也有好幾種。最簡單的是一個圓圈,表示氣或理是渾淪的整體,因而是不可計數的。」   李先生還認為,黑白點的「《河圖》、《洛書》,完全是由劉牧開始創作的,根本不是什麼中華文化的源頭,而是,也僅僅是,中華文化這浩蕩之河流到宋代所加入進來的一滴水而已。」    筆者僅列舉了當今學術界兩例權威人士對太極圖的不同看法。王先勝先生則用六萬餘字的論著,闡釋了當代120餘位易學家、考古學家及中國文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或觀點,首次分析和反思了當代中國易學研究存在五大弊端:「1:公理婆理,是非難分;2、不近考古,自斷生路;3、思維僵化,不講學理;4、關門研學,自我陶醉;5、主觀臆斷,妄說盛行。」[1]筆者認為還應該加上最重要的一大弊端:6、不講天文(只講現代天文學,不講古代中國天文學),易學無根!

王先勝先生說得很清楚:「有人統計自先秦兩漢以來,有關《易經》或易學的著述不下三千種,其中僅歷代注釋就達一千多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山東省圖書館對易籍總量進行了調查,結果是:據歷代書目統計,見於著錄的民國以前的易籍總數約為6000種;1990年以前出版或成書的現存易籍為2810種(實際存世量還應高於此數)。幾乎所有有關《周易》或易學的基本概念、範疇、命題甚至具體到一卦一爻之繫辭、字句,都有紛繁複雜、莫衷一是的說法,歷史上是這樣,在現當代仍然是這樣。」

「如果說歷史上太極圖之謎不能揭示,尚有許多主客觀原因的話,那麼今天,我們已經有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認知方法,有了從新石器時代以來一直到夏商周、秦漢時期的巨大的考古發掘收穫,有了人類學、歷史學、考古學、神話學、民族學、語言學、現代自然科學等等種種學科的經驗和知識,同時也卸掉了「六經」和孔教的束縛,如果我們仍然將《易經》歸於神秘、玄虛之境,仍然埋頭於闡釋《易經》的微言大義、滿足於「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式的研究,仍然一邊歌頌著《易經》的偉大,一邊又嚴防死守害怕《易經》在民間傳播為老百姓所熟知,同時無論怎樣防範、查禁,《易經》算命之書不僅始終泛濫於民間,而且我們在學理上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那是說不過去的。或者說今天這種狀況仍然存在並將繼續存在下去的話,那我們就有必要反思,反思歷史,更要反思當今的易學研究。」[1]

筆者認為,首要的是應該反思易學研究者的立足點與研究方法。即首先明確易學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學術,應該立足於運用本土方法來研究易學。其次應該明確易學不是預測人生命運的算命學問,而是中華民族所創立的中華文明,認知物質世界的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而且,「太極」作為一個哲學概念,它的確與「氣」密不可分,與「理」息息相通,都可以用數字----陰陽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二十四節氣來予以直觀表示!《河圖》為八卦之源的確完全可信!

但是,說《河圖》與金字塔原始設計的數據對比,證明《河圖》與金字塔在數值倍數,比例關係,方位排布等方面存在著高度統一的對應關係,以及無法證明的「易學數表物理模型中有能量場的產生」,進而並沒有產生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使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不僅讓學術界無法心服口服,而且無法讓中國民眾欲信、欲求!因此,儘管《河圖》、《洛書》、八卦太極走進了國家級的歷史殿掌——中華世紀壇,但是,應該產生不可估量社會效益的《河圖》、《洛書》、八卦太極文化,並沒有真正發揮其應有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巨大效應!

筆者在力求弄明白中醫臟腑經絡,為什麼會與陰陽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直接對應的過程中,受到李約瑟先生有關古代中國天文學研究的啟發,在獨特的古代中國天文學體系中,根據劉堯漢、盧央、陳久金等先生奉獻給學術界的「彝族十月曆」內容;結合馮時先生考古天文學展示的六、七千年以前蚌塑天文星圖----古代中國天文學赤道坐標系,與距今八千年左右遠古中華先哲測地氣使用的骨笛;還有《黃帝內經素問》所保留的五運六氣天文星象知識,對照史書律曆志、還有古代諸多思想家闡釋陰陽的學說,逐漸了解到作為《古太極圖》的源頭----《河圖洛書》中十個實心圓點,與十個空心圓點的真正含義,悟出了《古太極圖》的秘密----「天地論系統圖示」。 對《古太極圖》與《易》經孰先孰後,也有了很多經得起推敲與勘驗的證據。今訴諸筆端,與同人共享。

參考文獻

[1]揭開易學界的神秘面紗——當代中國易學研究反思錄http://hi.baidu.com/fangxuerong/blog/item/dfdb6103c1bf1d8ed53f7c43.html

第一章   「天圓地方」與《河圖洛書》

要了解《古太極圖》的源頭----《河圖洛書》的真實內涵,除了必須了解《中醫科學性的准思考》與《中醫天文學》所介紹的古代中國天文學天地框架知識、氣科學理論、天人相應觀念之外,還應該了解遠古中華先哲的時空觀念。換句話說,就是《中醫科學性的准思考》與《中醫天文學》所分析的,是古代中國天文學觀測體系與觀測技術,《古太極圖揭秘》是在古代中國天文學觀測體系與觀測技術基礎之上,分析古代中國人對時空原理的科學認知方法,與在此基礎上所生成的中華文明所獨有的時空觀念、物質生滅觀念,並依據中華文明所獨有的時空觀念、物質生滅觀念,來分析《古太極圖》的實際內涵。

一、天壇、地壇、日壇、月壇是按先天八卦原理設計和建造的

當今學術界習慣認為,中華民族的時空觀念是「天圓地方」,並認定「天圓地方」的時空觀念突出體現在天壇是圓形,地壇是方形的建築實體之中。「天圓地方」的說法,的確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之一,歷來為文化界、民間風俗、建築風格與藝術等所尊奉。

儘管天壇是圓形,地壇是方形,但是從中華民族祭祀天、地、日、月的內容來看,古代中國人的時空觀念卻是以陰陽八卦為主導思想而建造起來的。

(一)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在四個方位的分布

打開古都北京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在古都北京內城之外的南北東西四個方位上,分別建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四個古祭壇建築。

天壇位於北京內城之外的南方,公元1420年明朝永樂18年由朱棣皇帝下令修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帝於每年「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祭雨的地方。

地壇位於北京內城之外的北方,是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是明清兩朝皇帝祭祖「皇地祗神」----地神的地方。

日壇、月壇均為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

日壇又叫朝日壇,位於北京內城之外的東方,是明清兩朝皇帝在每年「春分」之日祭祖「日神」的地方。

月壇位於北京內城之外的西方,是明清兩朝皇帝於每年「秋分」之日祭祖 「月神」和天上諸星宿神的地方。

(二)由來久遠的祭祀習俗與《周易》

祭祀天、地、日、月是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習俗。 距今已有5500年的牛河梁紅山文化祭壇,就是以同心圓式的三圈淡紅色石椿分三層疊起構成的大型祭壇。

考古專家們研究發現,牛梁河遺址的壇、廟、冢布局類似北京的天壇、太廟和明十三陵。祭壇遺址內有象徵天圓地方的圓形和方形祭壇,建築布局按南北軸線分布,而且注重對稱,反映出五千年前的紅山文化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禮制體系。

牛河梁紅山文化傳遞著這樣的信息:五千年以前的紅山人,已經納入了同一種信仰和同一行為模式之中。因此,女神廟、積石冢和大型祭壇的發現,被看成中華文明起源的標誌之一[1]。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代,祭祖天、地、日、月就已經成為一種制度,戰國時期秦始皇曾在威山(山東榮城成山角)祭日,在萊山(山東掖縣)祭月。西漢成帝年間在當時的都城長安城南郊曾修建「天地之祖」,以祭天地,修建「東君祀」以祭日。魏晉南北朝時有春分東郊朝日,祭祖天神、地神,至今遺名尚存。明朝兩代皇帝修建大型專用建築祭祖天、地、日、月。至今我國有些地方的民間仍保留在春節祭祖「天地之神」的習俗,可見我國祭祖天地日月的習俗淵遠流長。祭祖天地日月是我國古代國家的盛大典禮之一,是帝王統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歷代皇帝都極為重視。而且,古代皇帝和臣民崇拜天地日月的觀念,是從周易而來。

《周易·說卦》曰:「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意思是說,八卦中的乾卦代表天,被尊稱為父親。坤卦代表地,被尊稱為母親。

周易《繫辭》曰:「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這就是說「天地間陰陽二氣交融,萬物才能化生化滅。」。

《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這就是說,天地間陰陽二氣交合才能化生萬物,有萬物才能產生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儀,萬物離開天地就無法生存,天地是產生萬物的根源,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重禮拜天地,建立了按節氣定期祭祖天地的禮儀制度。

《周易·繫辭》又曰:「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霍,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古人認為天地之中日來月往,月來日往,寒暑相互推移,才出現一年之內春夏秋冬四季的歲時更替。

尤其是自古以來君王的祭祀日神、月神的禮儀----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祭祀的是「陰陽」各佔一半的天地之氣,而干支則是用於標示天地之氣陰陽運行規律的。這些可以證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日神」、「月神」,是指十干所紀的十日(神),與十二支所紀的十二月(神)。而十干、十二支與先天八卦都是《周易》所講的氣數。

(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是依據《周易》先天八卦原理建造的

古代的帝王將天壇建在北京內城的正南方、將地壇建在正北方、日壇建在正東方、月壇建在正西方,其理論根據就是《周易》先天八卦圖----《古太極圖》。

《周易·說卦》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乾,陽物也,坤,陰物也。」古人依據這一段話,按照先天八卦方位,乾在南、坤在北、離在東、坎在西、兌在東南、艮在西北、震在東北、巽在西南。

《周易·說卦》曰:「乾為天為君為父……坤為地為母」「離為火為日……坎為水為月……」這就是說乾為天在正南,坤為地在正北,離為日在正東方,坎為月在正西方。古人認為,先天八卦方位是天地日月的本來方位。

天壇的建築形象特點為圓形,地壇的建築形象特點為方形,日壇的建築形象特點亦以圓形為主,月壇的建築形象特點為方形,為什麼天壇建成圓形,地壇建成方形,日壇亦建成圓形,月壇亦建成方形?原來這也是根據周易而來。

《周易·說卦》曰:「乾為天為圓……坤為地……《周易·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數千年以來,人們習慣認為,這句話的乾卦代表天象徵圓形,坤卦代表地象徵方形。這就是「天圓地方」說的由來。

按照周易這一原理,古代帝王為了更好的與天地感應,獲取天地之神的佑護,於是就將天壇建成圓形,將地壇建成方形。

《周易·說卦》曰:「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離為火為日……為乾卦……」。按照後天八卦方位,離卦為南,坎卦為北,分別與先天八卦的乾坤二卦位相重,因此,日壇與天壇一樣建成圓形,月壇與地壇一樣建成方形。

現在日壇月壇的形狀已不是原來的形狀。據現存明朝初年設計的明中京(安徽鳳陽)的設計方案,日壇的祭壇是方形的,但緊緊圍繞祭壇的圍牆是圓形的,月壇的祭壇是方形的,圍牆也是方形的,明朝修建天、地、日、月壇時,就是參照明初南京和明初中京的設計方案建造的。

天壇、地壇所內涵的「數」,也是按照《周易·繫辭》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王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一、三、五、七、九為奇數為陽數,二、四、六、八、十為偶數為陰數,陽數中最大的數為九,陰數中最大的數為十,其次為八。

天壇為天為陽,故其內涵的數為陽數單數,比如,祭天之壇----圈丘建為三層,最上一層圈丘直徑9丈,第二層直徑15丈,第三層直徑21丈,最上層壇面為圓形,其中心為一圓形石頭稱太極石,太極石周圍第一圈有9塊扇形圓形石頭相包圍,第二圈為18塊,第三圈為27塊,按fn=9n的數學規律排列。圈丘最上層為9圈,第二層為9圈,第三層亦為9圈,三層圜丘之間的台階均為9級。祈年殿的底座為三層,祈年殿頂又為三層,祈年殿從基座到頂部共9層,寓意9重天,祈年殿內地面為圓形,其中心為一圓形石頭稱中心石,其周圍第一圈按八卦方位由8塊石頭組成,第二圈16塊,按fn=8n的數學規律排列,共9圈。皇穹宇殿內地面亦為圓形,其中心為一圓形石頭,其周圍第一圈按大勢方位排列著8塊扇形石頭,向外依次按fn=8n的數學規律排列共9圈。

地壇為地為陰,地壇建築的數為偶數陰數。比如:地壇中心建築祭壇拜台為正方形二層,上層壇面尺寸為6x6丈,下層為l0x10丈,兩層之間的台階為偶數8階。地壇祭壇壇面由方形石組成,上層壇面中心為6x6=36塊大方石,其外接八卦方位排列為(8x8)x8=512塊較小型方石,下層為(8x8)x16=1024塊小方石,地壇祭台外圍牆2重。

日壇內建築的數為奇數陽數,比如,一層祭台尺寸5x5丈,高5尺9寸,9級台階,外面一層圓形圍牆。

月壇內建築的數多為偶數陰數,比如,祭壇壇面尺寸4x4丈,高4尺6寸,台階為6級。

天壇內主要建築圓丘周圍圍牆有4個門,東門曰泰元門,南門曰昭亨門,西門曰廣利門,北門曰成貞門,這4個門名稱中的元、亨、利、貞四個字,是《周易》中乾卦之四德。《周易·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的建造方位、形象特點、台階地面所用石塊的數目、門楣的命名等,都可以證明中華民族的祭壇是按《周易》原理設計和建造的。

二、異說天圓地方」

以上可見,「天圓地方」被理解為天的形狀是圓的,地的形狀是方的,由來已久。尤其是接受現代教育的讀者,耳濡目染,聽說的大多是:

咱們的祖先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這是樸素的宇宙觀……歷史的局限……。近現代科學傳入中國以前,人們普遍認為這種說法的意思就是天的形狀是圓的,地的形狀是方的。近現代科學傳入中國以後,人們知道了地的形狀肯定不是方的,如果說地球是方的,那肯定是常識性的錯誤。所以,有些中國傳統文化的反對者,就以此為據,證明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是愚昧落後的;中庸者則以古人的活動範圍小,不能環繞地球旅行,所以認為地球是方的,甚至大多數人以解「方」為「平」,來替古人開脫;擁戴中華傳統文化者則只好刻意迴避這種說法,實在迴避不過去時,就只好語焉不祥,讓你一頭霧水。那麼,「天圓地方」真的是在說天的形狀是圓的,地的形狀是方的么?當然不是,我們的祖先非常聰明睿智,絕不象後世的腐儒大師們那般愚蠢。《中醫科學性的准思考》與《中醫天文學》所介紹的古代中國天文學知識:「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就已經充分證明了古代中國人的「天圓地亦圓」之高見。 「天圓地方」不是指天地的形狀。那「天圓地方」是說天地的什麼內容呢?該不會是現在的和尚老道、國學、易學大師們總愛高談闊論、卻總也說不明道不白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那個神秘的「道」吧?如果是那樣,豈不是剛把「天圓地方」這個概念從千古誤解中拯救出來,又把它送進了神秘王國?因為這個問題直接關係到能否揭示《古太極圖》的數千年之謎,所以必須要把「天圓地方」原本的真實含義弄清楚!(一)古今文獻對「天圓地方」的兩種解釋「天圓地方」,在《淮南子》、《周髀算經》等史書,以及現代研究中國傳統科學思想文化的文獻中都有論及。很多學者用天壇是圓形,地壇是方形來解釋這一名詞,認為是指古人所理解的天地結構。也就是說,現代人習慣以為,古人認為天是圓形,地是方形。然而,自古至今,「天圓地方」就是被解釋成兩種含義的。第一種含義是:《晉書·天文志》: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三國志》:「蒼天如圓蓋,大地如棋局」。鄭文光先生《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說:「天圓地方,是原始民族對於天地結構的一種直觀的、樸素的想像……」,「最早,原始人們看天穹,有如一個倒扣著的鍋,大地是平的。這種直觀感覺就是天圓地方說。『方』者,並不是正方形或長方形,而是平平正正之謂。……天圓地方說後來經過許多人的修改、補充,……孔丘的大弟子曾參也真相信大地是方方正正的了,於是他發出疑問:『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也。』----半球形的天穹和方形的大地怎麽能夠吻合呢?但是這個破綻沒有啟發曾參進一步深思,相反,他把命題一改,變成:『孔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這一來,討論的就不是宇宙結構體系,而是討論『道』了。……」[2] 英國李約瑟說:「古代中國思想界關於天地形狀的最為盛行的想法,是認為天圓地方。」據考古材料推測,「天圓地方」的觀念至少在公元前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已經產生,而且在後世的文獻中也多見這種表述[3]。第二種含義是:陰陽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產生的本原,「這一思想突出地表現在大戴禮記》的《曾子天圓》篇中,這篇文章通過曾參的話語記載了孔子的一段重要言論。文章說:『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也,是故內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景,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也。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而禮樂之祖也,而善否治亂所由興作也。』孔子這裡說天道圓,地道方,並非說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孔子這裡的意思是:天以精氣的無常變化,循環複雜的運動為其規律性;地以千差萬別、各有其特殊職能的事物的存在為規律,天道和地道,一動一靜,一明一幽,一圓一方,一吐氣一受氣,一陽一陰。各不相同,而又缺一不可,互相支持。孔子在這裡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即認為精氣是萬物的本原,即『品物之本』。 ……精氣之陽者叫神,精氣之陰者曰靈。這樣一來,精氣是『品物之本』,那麽作為精氣根本特性的陰陽當然也成了『品物之本』。」[4] 這一含義依據「作為精氣根本特性的陰陽」來解釋「天圓地方」,說到「精氣是『品物之本』」,卻沒有進一步說明精氣是如何成為「品物之本」,即作為天道、地道的一陰一陽是怎樣生成萬物的。 以上這兩種含義,都因為沒有下文而令人感到虛而不實。要想得出定論,只有從古人對「天圓地方」的相關論述來分析這個問題。   (二)「天圓地方」的完整含義《大戴禮記·曾子天圓》對這個問題的完整敘述是:單居離請教曾子說﹕「天圓而地方,真的是如此嗎?」曾子回答說﹕「離!你聽到些什麽,儘管說吧!」單居離說﹕就是因為弟子不明白,所以來請教您。曾子說﹕由天所生的頭朝上,由地所生的頭朝下,頭朝上的稱為圓,頭朝下的稱為方,如果真的是天為圓形,地為方形,圓形的天就不能將方形大地的四個角箍匝得嚴嚴實實。曾子還進一步解釋說:離!你過來,我告訴你。我曾經聽孔夫子說:『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是指(地體內)幽暗,圓是指(地體外)明亮。明亮是指(地)吐氣,所以在外顯現出景象。幽暗是指地體內包含著氣,所以在內顯現出景象。天以氣的千變萬化,循環往複為規律;地以千差萬別、各有其特殊職能事物的存在為規律。天道地道,天動地靜,天明亮地幽暗,天圓地方,天吐氣地吸氣,天(氣)陽,地(氣)陰,相互支撐,缺一不可。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是萬物之根本,是禮樂仁義的祖宗,好壞治亂都由此而興起。即「天圓地方」的「圓」是指「吐氣」,「方」是指「含氣」。那麽「氣」由誰來「吐」,又由誰來「含」呢?由「地體」來「吐」,由「地體」來「含」。《呂氏春秋·圓道》說:「天道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說天道之圓也?精氣一上一下,圓周複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圓。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 即地吐出的氣為天,地包含的氣為地。聖明的君主效法天地吐氣與含氣(簡而言之是天地呼吸),氣一上一下,圜轉周徊複雜多變,不能夠靜止停留,所以說天道圜。依據什麽說地道方?萬物不同性質不同形狀,全都各自有各自的內涵與特性,你不能是我,我不能是你,所以說地道稱為方。

《呂氏春秋·圓道》還指出:

「日夜運行一周,是圜道。月運行的軌道二十八宿,軫與角屬,是圜道。精氣運行四時,一上一下,冬與夏相互對應,春與秋相互對應,是圜道。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是圜道。」

即古人將天空星象有規律的運行;春夏秋冬四時之氣同時並存,而且永恆運動於天地之中。北半球的春與南半球的秋相互對應;北半球的夏與南半球的冬相互對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三者都稱為「圓道」。

日夜運行一周,實質上是地體自轉一周,是圜道。月運行的軌道二十八宿,軫宿與角宿這些由星官(官,意為「宣」,宣也有發散、吐氣的意思)組成的特定星象,是圜道。春夏秋冬的四時之氣,是圓道。

總而言之,圓道是指氣依附於地體與有形質物體而運動的現象。古人運用六律、六呂測地氣來制定二十四節氣,並據此制訂出十二支所紀的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的曆法來標識天地之氣運行規律,二十四節氣除了依據律管測侯地氣,還與日、月、五星「舒氣」於二十八宿的規律直接對應。這就是《史記》所說的:

書曰『七正』,二十八舍。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氣,天所以成孰萬物也。舍者,日月所舍。舍者,舒氣也。」

由此可知作為圓道的二十八宿星象,是依據與地體有直接關係的諸天體吐氣含氣規律而確定的,有關這方面內容在《中醫科學性的准思考》引用的《史記天官書》中有詳細介紹,此不贅述。

其實,如果鄭文光先生稍稍瀏覽一下他所引古文的前因後果,就會發現,《曾子·天圓》的上下文所講「天圓地方」,與地是方的形狀沒有任何關係!

然而,自古以來就不乏習慣於望文生義、斷章取義的學人,竟然以訛傳訛,嚴重誤解「天圓地方」準確含義達數千年之久!近現代的一些學者似乎更加變本加厲,他們受歷史條件局限,接受的是西方現代科學啟蒙。尤其是能夠進入高層次研究領域的人員,大多是讀完物理、化學、數學的大學本科之後,才開始專門研究中國傳統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相對於古代中國的學人來說,缺失古代漢語造詣與中華傳統優秀科學文化滋養,很難深入探討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最根本問題。加之長久以來形成的「中國什麼都不如外國」的偏狹視角,嚴重低估中國傳統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的實際價值也是屢見不鮮。

嚴重西化與學術腐敗已經在相當大的範圍內,很難使民眾聽到、見到貨真價實的中華文明知識了。比如2009年7月22日中央台科教攔目播放的日全食,把英國的巨石陣、埃及的金字塔、巴比倫的「星期」都作為古代天文學的輝煌成就進行了介紹,卻沒有介紹中國的出土文物----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蚌塑龍虎天文星圖。更有甚者,就是在介紹「三星堆文化」時,按照西方人尊奉太陽神的習慣,說古代中國人的祭祀,是把君主看作太陽神在人間的代表。稍稍有點中國歷史常識的讀者就不難發現,古代中國人的習慣是講君王,把君王看作「天子」!而且「王」字的三橫一豎,其造字原理是:能夠懂得「天地人」三者相通這一規律的人才能作君王。比如,董仲舒說:「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5]

《說文解字注》說:「三者,天地人也。」並引孔子曰:「一貫三為王。」老子的名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一、二、三」是指「天氣、地氣、運氣」[6]。

運氣是指上升與下降的天地之氣作用在人體及其萬物之中的氣。 所謂「溝通天地人的人為王」,就是指通曉天地之氣運行規律,通曉人體氣血運行與天地之氣運行相互感應規律的人,才能行使君王之職責。「天圓地方」則與這「氣」緊密聯繫在一起。

(三) 「圓」、「方」與氣數

《周髀算經》是記錄周公詢問包犧氏訂立天體經緯,以「句股法」量度天體,解釋天地之高遠深厚的記錄。自古至今的學者多是認為「天圓地方」(蓋天說)說出自此書。《周髀算經》分上下兩卷,音義一卷,書後附有嘉定六年鮑澣所作之《跋》,其中談及:

周髀算經共二卷,是古代蓋天學者所作,用句股之法測度天地之高厚,推算日月之運行過程,而求得其度數。其書出於商周之間,其淵源是相當久遠的[7]。

從《周髀算經》所分析的天地結構中,也可以證明「天圓地方」不是指天是圓形、地是方形或者是平平整整的。現代學者將「天圓地方」說的「天」,論述為「半球形的天穹」,則是受了西方科學潛移默化的結果。比如李迪先生在談到古代宇宙觀時說:

「古代人們對於宇宙的認識是很簡單的:大地是一塊平面,天穹是半個圓球,扣在大地上,天地毗連在一起,而日月星辰就在這個半圓球的天穹上運行。我國兩千多年前提出『蓋天說』也就是這麽想像宇宙的樣子的。」[8]

然而古代中國人在論述這一問題時,根本不是用一個半球形天穹的概念來形容天地結構的。《周髀算經》「提要」中說:

蓋渾天如毬,寫星象於外,人自天外觀天;蓋天如笠,寫星象於內,人自內觀天。笠形半圓有如張蓋,故稱蓋天。合地上地下兩半圓體,即天體之渾圓矣。其法失傳已久,故自漢迄元明,皆主渾天。」[9]

即渾天猶如圓球,描繪星象於天地之外,是人從天地之外觀側天象;「蓋天」猶如斗笠,是人在天地之內描繪星象。人在天地之內觀測天象時,斗笠形狀的半圓好象張開的傘蓋,所以稱為蓋天。合併地上與地下兩個半圓球體,就是天體之整個大圓。因為進行觀測的這種法術失傳已經很久了,所以自漢代到元明時代,全部由渾天學說所主宰。

《周髀算經》的「跋」又說:

古術無蓋天之名,雖周髀亦渾天也。舊本有昔者榮方問於陳子以下,蓋秦漢人所攙入,而不明以測渾之理,故竟以為天如倚車蓋,別名蓋天。而考驗多所違失。」[10]

也就是說古代觀測天文的法術,沒有蓋天的名稱。即使《周髀》,也是渾天說,是將地上與地下兩個半圓合成一體,即天體(地體)是一渾圓之整體。舊的書本中,有以前榮方發問於陳子以下的文字,全部是秦漢時期的人所攙入的內容,因為不知曉渾天觀測原理,竟然認為天如旁倚車蓋,另外命名「蓋天」。然而考察驗證其內容,卻有很多違背與失誤之處。

《周髀算經·卷上·之一》在談到「天圓地方」時說:

周公向商高請教伏羲氏所確立的推算日月星辰之運行,以定歲時節氣的周天度數時說:天不能夠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向上攀登,地不能夠用尺寸來度量。那麽「數」從哪兒來呢?商高回答說:「數之法,出於方圓。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

有關勾股弦的內容已有很多學者作過明確的解釋,此不贅。接下來的:

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方數為典,以方出圓。笠以寫天,天青黑,地黃赤。天數之為笠也,青黑為表(天空),丹黃為里,以象天地之位。」則是指圓為吐氣;方為含氣」的「圓方」。引文中的「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屬」應該釋義為「歸屬」。 即「圓為吐氣」的「圓」屬性為天;「方為含氣」的「方」屬性為「地」。以地的氣數為基準,來測定天數。用笠來象徵天,天青黑,地黃赤。天數為笠,青黑為表,丹黃為里,以象徵天與地。

東漢趙爽(字君卿)在為《周髀》所作的注中說:物質有圓方(依靠吐氣含氣維持自身的存在),數有奇數偶數。天動(吐氣)為圓,其數為奇數(一、三、五、七、九);地靜(含氣)為方,其數為偶數(二、四、六、八、十)。奇數、偶數是與陰氣陽氣相互匹配的意思,並非是指天與地的形狀。

因為「天」不能夠相當窮盡地在人眼前顯現出來,「地」不能夠讓人全部盡收眼底,所以怎麽能夠確定其是方形還是圓形呢[6]!而且趙爽在《注》序中還說:

高而大的事物,莫大於天,厚而廣的事物,莫廣於地。體形恢洪而廓落,形體長廣而幽清,推原其現象考察其進退,其宏大遙遠不容易確定,可以用晷表儀器來驗證其長短。其巨大寬闊不能夠度量,儘管通曉萬物生成的原理,但是不能夠揭示其奧妙;儘管能夠探尋到事物生成的奧秘,但是不能極盡其精深微妙之規律。因此詭異之說出現,兩種學說誕生。於是就有渾天說、蓋天說。將這兩者兼容合併,才能彌綸天地之道,顯現天地之無法盡收眼底的形狀。渾天有《靈憲》之文,蓋天有《周髀》之法,一代一代保留它們,由官府掌管[11]

《淮南子?天文訓》也指出:

「天地之大,是可以用矩表來認識的。」高誘註:「矩,度也。」

周天度數是依據天地之氣運行規律確立出來的。古人一貫認為:

「時令寒熱,實由地氣。」[12]

《素問》也指出:

天雖然高遠不可度量,地雖然遼闊不可測量,然而以氣的反覆運動——四時更替規律來認識它,卻象觀察自己的手掌一樣[13]

測定地氣規律的數,與天體相互之間角度的變化直接對應,天體相互之間的角度則是以二十八宿所代表的周天度數為坐標來確定的。

(四)古人早就認識了「天極」、「赤道」與「球形」大地

《周髀算經·卷下·之一》還詳細分析了地體與太陽的相對運動:

北極之下,其地點高於人所居之地六萬里,中央高四圍低。天之中央(極),也高於四圍六萬里。故日光由外所照耀。直經八十一萬里,圓周二百四十三萬里。太陽運行到天極的正北,北方為日中,南方為夜半;太陽運行到天極的正東,東方為日中,西方為夜半;太陽運行到天極的正南,南方為日中,北方為夜半;太陽運行到天極的正西,西方為日中,東方為夜半。這四方,是天地的四極四和。是晝夜互換以及四時相遞循環的處所。然而其陰與陽的終止,冬與夏的達到極點,全都一樣。天象斗笠,地象倒扣的盤子。天高出地八萬里[14]

其中,可見古人對地體全方位直面太陽運動的認識水平,已經與現代人不相上下。接下來還介紹了立竿測影、漏刻與這種運動直接對應的具體方法。並明確指出:

正南正北,是天極之下,不生長萬物。怎麽才能夠知道這些?冬至之日,離北極十一萬九千里,萬物全死。夏至之日,離北極十一萬九千里,所以能夠知道天極之下不生萬物。北極周圍,夏季有不融化的冰凍。……赤道左右,冬季有不會死掉之草木。夏長之類,此陽彰陰微,故萬物不死,五穀一歲兩次成熟。北極之正東正西(赤道一帶),物有朝生暮獲。確立二十八宿,是周天歷法度數的基準。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劃分度數定出距離,則能夠校訂經緯。其四分之一,合各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於是圓定而正。分這個圓為周天度數,又用四等分,全都以此為準。然後立表在正南北之中央,以繩繫顛,仰望牽牛中央星之正中。以完盡二十八宿的度數,於是就確定了。以二十八宿排列在地的圓周度數,使四面之宿,各對應其(四分之一的)方向。……於是天與地相一致,設置周天二十八宿[15]。

二十八宿「一半覆蓋在地上,一半環繞在地下」,其圓周與地體赤道相平行,足證古人早已將地體作為球形來看待了。那麽出自《周髀》的「天圓地方」就不會是將天認作圓形,將地認作方形。況且天地的大小不是用尺度測定的,天地之數的法則,是出自地體的吐氣與含氣。這從我國的二十四節氣、十二支紀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等曆法,是依據天地之氣的運行規律,以及天體之間的特定角度而制訂的,都可以得到證實(見《中醫科學性的准思考》、《中醫天文學》)。

以上所談可知「天道圜,地道方」的原本真實含義,是圓為吐氣;方為含氣,萬物各自含氣,也屬於地道的範疇。對「天圓地方」的正確解讀應該是「天圓為(地)吐氣,地方為(地)含氣」。 由「天圓地方」觀念所界定的天地框架,「兩極」----北極、南極;赤道二十八宿;劃分歲、月、日、時的坐標十二辰;以及由天地框架中測侯出來的陰陽五行八卦、十干紀一回歸年分為十個月、十二支紀一回歸年分為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曆法,諸如此類的內容,都是用數字對「地」吐氣、含氣規律的準確表達。

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的建造方位、形象特點、台階地面所用石塊的數目、門楣的命名等,都是依據《周易》原理以及古代文獻對「天圓地方」含義的解釋可以看出,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經形成的「天圓地方」----地吐氣、地含氣觀念,最遲在孔子時代就有人進行誤讀、誤解與誤傳了。只有運用古代中國天文學氣科學理論,才能證明由「天圓地方」觀念所界定的天地框架及其豐富內涵,其中不僅包括天文觀測技術與天文觀測數據,而且包括中華先哲所確立的,非常科學的時空觀念系統理論。全面展示這些內容,將有助於理解《河圖洛書》及其「先天八卦」(《古太極圖》)所展示的「數」之實際內涵,透析出《古太極圖》的深奧哲理。

三、「天圓地方」與《河圖洛書》

《周髀經解》說:「河圖者,方之象也。洛書者,圓之象也。」即《河圖》是取象於地;《洛書》是取象於天。《河圖洛書》是取象於「天圓地方」 吐氣、含氣的圖象顯示。《河圖洛書》本身雖然是方形的,但其所描述的本質之象卻是球形之象。是將整個天地框架之中氣的運動方式,囊括在 「天圓地方」 這個大體系之中。

(一)九宮圖》與《河圖洛書》

《射鵰英雄傳》中有這樣一段情節。黃蓉在鐵掌峰 受傷後,去找南帝用一陽指醫治,半路上遇到「神運算元」 瑛姑。瑛姑要求黃蓉破解「九宮圖」,即將1、2、3、4、5、6、7、7、8、9這九個數字,填入三行三列共九個格子的正方形表格中,要求任何一行、任何一列及傾斜的兩條對角線上的三個數字之和都為15。 這個瑛姑用了10年的時間,都沒有想出的《九宮圖》,卻被黃蓉隨口說出:「四二為肩,八六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 《九宮圖》為什麼會被金庸寫   得如此之玄,讓瑛姑算了一年多也算不出來,何況她

 還被稱為「神運算元」。

自古至今,一些 研究《九宮圖》的人,認為《九宮「數」圖》最基本的規律,是其縱橫及對角線上三數之和都為15,且九個數相加之和為45,是15的3倍。但是這些數各自代表什麼意義,為什麼要這樣排列?難道這僅僅是古代中國人發明出來的數字遊戲嗎?

如果僅僅從數學的角度看,《九宮圖》就只不過是一個簡單的「數陣」(也稱「幻方」)。但是自古以來的文獻,卻都是將九宮與八風、八卦、節氣、方位、陰陽五行等相互配合。

《黃帝內經·靈樞·九宮八風》記載了九宮八風、八卦、節氣、方位相互對應圖式。認為「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

《黃帝內經·靈樞》太一游宮圖                             即古人觀測天象,以太一(北極星)之位恆居北方作為定位的標準。因為確立了北方,其對立面就是南方,然後左東右西,加上四隅,就是四面八方。所以《九宮圖》確立北極星為中宮。根據北斗星斗柄圍繞其旋轉的位置為指針,按季節依次遷移運行。從冬至日開始指向正北方葉蟄宮,主冬至、小寒、大寒三個節氣,計四十六天;期滿之後下一天交立春,移居東北方天留宮,主立春、雨水、驚蟄三個節氣,計四十六天,余類推。太一游九宮共計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有奇的大概之數。根據北斗所指的八宮方位,便能推知四時節氣的變遷,以及來自八方氣象的變化,以觀察測算時氣的正常與異常。「太乙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則多雨,後之則多旱」。「視風所從來而占之,風從其所居之鄉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沖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風從南方來名大弱風,從西南方來名謀風,從西方來名剛風,從西北方來名折風,從北方來名大剛風,從東北方來名凶風,從東方來名嬰兒風,從東南方來名弱風。認為「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乃能病人」。並具體介紹了八風傷人的各種情況[16]。

「《黃帝內經·靈樞》太一游宮圖」中所排列的八卦字樣,標示一年之中陰氣陽氣消長、升降、進退的不同階段。漢代徐岳《術數記遺》:「九宮算,五行參數,猶如循環。」也就是說,《九宮圖》是陰陽五行的參數,就象陰陽五行相生的循環。與《九宮八風(八卦)圖》相通的陰陽五行《洛書五行旋轉圖》,就展示了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順序。

《易乾鑿度》解釋「九宮」的由來:「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十五。」鄭玄注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於八卦日辰之間。曰天一,或曰太一。出入所游,息  洛書五行旋轉圖                   於紫宮之內外。其星因以為名焉。故《星經》曰『天一』、『太一』。主氣之神,行猶待也。四正四維,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宮。天一下行,猶天子出巡狩,省方岳之事。每卒則復。太一下行八卦之宮,每四乃還於中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謂之九宮。天數大分,以陽出,以陰入。陽起於子,陰起於午,是以太一下九宮,從坎宮始。」即「太一」,是北辰之神的名稱。所居之處稱為「太一」。恆久運行於八卦日辰之正中心。出入所遊動,生息於紫宮(紫微垣)之內外。《星經》稱為「天一」、『太一』。是主氣之神,運行猶如不動。四正四維,是八卦神的居所,故亦稱之為宮。「天一」下行,猶如天子出遊巡狩,省察方岳之事。每巡完一周後,又再出巡。太一下行八卦之宮,每四周於是就回歸於中宮。中央者因為有北辰之居所,故謂之九宮。天數大分,以陽氣為出,以陰氣為入。陽氣起於子,陰氣起於午,太一下巡九宮,從坎宮開始。

北辰即北極星,《洛書五行旋轉圖》演示的,就是陰氣陽氣在以北極為中心,加上四正(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維(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九個方位----天地整體框架之中的運行。

(二)世俗傳言無法把《河圖洛書》的實際內涵解釋清楚

長期以來世俗傳言對《河圖洛書》的解釋為,《河圖》是天地的發生模型,也是陰陽五行學說的數字模型。河圖中央的五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數字,大家看,人的手指、腳趾都是五個,面部有五官,內臟有五臟,......:方位上有東、南、西、北、中五方;季節上有春、夏、秋、冬、長夏五季(見《黃帝內經》);.......到處都可看到這個祥和的「五」。這個五,不光是指數字,更重要的是這個「五」乃是母土,即所有物質存在和變化的基質。五與北方的陽水一相加,變生出陰水六,與東方的陽木三相加變生出陰木八,與西方的陰金四相加變生出陽金九,與南方的陰火二相加變生出陽火七。本身自加變生出陰土十。所以東、南、西、北、中,到處都有土的成分存乎其中。

在《河圖》中,數的1、2、3、4、5稱為「生數」,6、7、8、9、10稱為「成數」。河圖的數字排列所代表的是天地氣機的運動規律,是對天地運動軌跡簡明而形象的數學表達。將河圖之數分開奇偶陰陽,奇數為陽,是正數;偶數為陰,是負數。將河圖數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奇數的順序就是1,3,5,7,9,為陽、為天、為氣;偶數則是 -10,-8,-6,-4,-2。偶數為陰、為地、為器(即形)。把這兩組數字按數值從小到大分別用方向線連接起來,就會發現: 河圖是一個具有雙螺旋結構的開放型的平面圖,這與天體和地球的的運動方向相反,即「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正好是一致的,洛書雖然帶著上古時代直觀思維的烙印,帶著人類幼年時期的質樸童心,卻又閃現出中華民族古老文明智慧的光芒。

《河圖》天一生水,在北屬陽;地二生火,在南為陰;天三生木,在東為陽;地四生金,在西屬陰;天五生土,在中央屬陽。此即是五星。五星又變生九星:天一配合中五,變生六水居北屬陰;地二與中五配合,變生七火居南屬陽;天三配合中五,變生八木居東屬陰;地四配合中五,變生九金居西屬陽;中五相交,變生十土居中央屬陰而成為九數(九星)。此乃天生地成之大數,單為陰,雙為陽,陰陽相配而生萬物以無窮。

祥和的「五」、 「人類幼年時期的質樸童心」 也好, 「五星又變生九星」, 「天生地成之大數」 也罷,脫離了這些「氣」數所賴以生成的,由「天圓地方」觀念所界定的天地框架中所誕生的中華文明氣科學知識,是無法把《河圖洛書》的實際內涵解釋清楚的。

(三)九宮圖》-《河圖洛書》的神話傳說

《九宮圖》即《河圖洛書》。雖然大多數讀者都知道,《河圖洛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出來的,但是,面對其高深的奧義,豐富的內容,簡潔的形式,以及自古以來的易學研究者,對《河圖洛書》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八六為足、五十居中」 的解釋,包括其與中國的思想文化、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密切關係,卻感到迷惑不解。種種論述表明,河圖洛書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對中國及世界文化的發展,都有過深刻的影響。然而,翻遍祖國的各種古典著作,卻找不到《河圖洛書》的創始人。所能夠找到只是有關《河圖洛書》的神話傳說。

1.龍馬獻《河圖》

相傳遠古時期的孟津河邊,一天河水忽然大漲,波浪滔天,水中有一巨獸,似龍非龍,似馬非馬,浪里飛騰。當時的伏羲黃帝與眾臣聽到有人報告,立即去河邊觀看,只見洪濤巨浪中一巨獸踏水如登平地,大體象馬卻身有魚鱗,高八九尺,有兩翼,形體象駱駝,身上負有由花點構成的圖案,黃帝命人走近河邊,將圖案記錄下來,剛剛記完,怪獸即沒而不見。後來伏羲皇帝認真研究了這副圖,發現它正是由十種花點組成,這十種花點代表1-10這10個數,兩種花點構成一組,布局在東西南北中五個位置上,每組花點所表示的數,其相減之差均是5。這種和諧統一,四方對稱的特徵,黃帝越研究越感到奇妙無比,後來他就依此畫八卦,建立甲子曆法,確定時辰,治理國家。由於此幅圖是在孟津河中發現的,故稱此圖為《河圖》。

 2.神龜背洛書

公元前23世紀,大禹治水的時候,在黃河支流洛水中,有一天突然浮規出一隻大烏龜,當時,大禹與治水士兵正在河邊現察洛河水情,商議治理黃河大計,遇到烏龜在河裡上下翻騰就十分奇怪,只見此龜行走水面,游來游去,其身形龐大,甲背平圓。近處仔細觀看,發現甲上載有9種花點的圖案,大禹令士兵們將圖案中的花點布局記錄下來,帶回去作了深入的研究,他驚奇地發現,9種花點數正好是1-9這9個數,各數的位置排列也相當奇巧,縱橫六線及兩條對角線上三數之和都為15,既均衡對稱,又深奧有趣,在奇偶數的交替變化之中似有一種旋轉運動之妙。大禹受到啟發,

他參照九數而劃分天下九州,並且把行政區域也劃分為九州。大禹治水以《九宮圖》為依據,應用到測量、氣象、地理與交通運輸之中,從而治理黃河,大獲成功,受到黃河兩岸人們的擁戴。由於神龜所背圖是在黃河支流洛水中發現,且圖中內容如書一樣深奧,故人們稱此為《洛書》。

《河圖洛書》最有名出處的論述,來自於《易傳·繫辭》中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句話。學者們據此而認為,八卦就是根據這兩幅圖推演而來的,從而《河圖洛書》成為易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由於歷代學者全都認為它們是「龍馬負之於身,神龜列之於背」(見《龍馬圖》),所以多少世紀以來,它一直披著神秘的外衣,被公認為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謎。

(四)彝族十月曆與《河圖洛書》、《九宮圖》

劉堯漢、陳久金、盧央等對彝族十月曆的重新發現和研究,以及陳久金對陰陽五行、太極八卦、河圖洛書起源問題的研究證明,彝族十月曆是依據夏至和冬至來制訂的,與月亮沒有直接的關係。這種曆法將一回歸年分為陽、陰兩個半年:從冬至到夏至為陽年;從夏至到冬至為陰年。它以土公月為一歲的開始,以夏至為月首。即一月為土公,二月為土母;三月為銅公,四月為銅母;五月為水公,六月為水母;七月為木公,八月為木母;九月為火公,十月為火母[17]。

這十個月分為五季,夏季為土;秋季為銅;冬季為水;春季為木;春夏之交為火。漢族以春天為木,夏天為火,秋天為金,冬天為水,夏秋之交為土。二者的說法基本是一致的。土、銅、水、木、火即是漢族的陰陽五行,因為漢族所說的「金」最早就是指「銅」。公母、天地和陰陽則是同義語[18]。

《河圖洛書》以黑點(陰)或白點(陽)為基本要素,與彝族十月曆月序直接對應。《河圖》中間為5個白點(陽),與5個白點(陽)的上下10個黑點,及其周圍的每組黑點、白點合在一起,就是河圖中的彝族十月曆的單數:(白點)1、3、5、7、9;為陽,雙數:(黑點)2、4、6、8、10為陰的月份順序之數,見《河圖洛書圖》。

所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實際上就是「十月曆」 依據二十四節氣劃分天氣地氣的原理----「天為陽,地為陰」,一月為地氣上升,二月為天氣下降。依次類推。

所謂「河圖洛書是古代天文氣象和地理方點陣圖。」學術界稱之為《九宮圖》,按照彝族十月曆的月序來分析,就是根據十干所紀的將一回歸年劃分為十個月的曆法,所代表的整個天地之中陰氣、陽氣運動方式。順著《 九宮圖》中直線箭頭所指引,能夠明顯看出,這是「十月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順序之數。從「九」指向「一」則為「整個天地之中陰氣、陽氣」的整體之數----十。

換句話說,就是九宮圖標識的是南北兩個半球「陽氣」與「陰氣」的運動規律

關於九宮圖的淵源,早在1986年陳久金先生《陰陽五行八卦起源新說》中,就明確  

指出:它「是十月曆上下兩個半年的月序數。故《河圖洛書》與《九宮圖》相對應,顯示的是古代中國天文學整個天地框架的天文氣象和地理方點陣圖(見《九宮八卦十月曆月序對應圖》19)。

(五)運用對全球天地之氣進行劃分的 二十四節氣詮釋《河圖洛書》、《九宮圖》

以往證實與認可彝族十月曆與《河圖洛書》直接對應的學者,因為總是運用黃道坐標系的地球與五大行星繞著太陽旋轉來定性

九宮八卦十月曆月序對應圖           二十四節氣無法意識到二十四節氣,是依據整個天地(全球)的全方位劃分出來的「以天為陽,以地為陰」的天地陰陽合曆(《中醫天文學》第四章《二十四節氣原本不是太陽曆》),所以總是局限於地球上特定地域----中華大地上逐時運行的二十四節氣,來分析彝族十月曆與《河圖洛書》的對應關係。因而只能局限於《河圖洛書》與《九宮八卦圖》對應,是起源於彝族十月曆的月序。而無法講清楚這兩種圖中,一與九;二與八;三與七;四與六;五與十,為什麼會兩兩對應。

運用《中醫科學性的准思考》與《中醫天文學》所揭示的古代中國天文曆法的科學依據----測地氣,測天象,觀物候而制訂的二十四節氣曆法,,來分析河圖洛書所表達的數學思想,分析河圖洛書最直接、最基本的特點----數字性和對稱性;依據二十四節氣曆法的「天地陰陽合曆」科學原理:南半球的冬至為北半球的夏至;南半球的春分為北半球的秋分,就可以非常容易地講清楚:南半球一陽九陰的時段,為北半球九陽一陰的時段;南半球二陽八陰的時段,為北半球八陽二陰的時段;南半球三陽七陰的時段,為北半球七陽三陰的時段;南半球四陽六陰的時段,為北半球六陽四陰的時段;南半球五陽五陰的時段,為北半球五陽五陰的時段。

也就是說,整個天地之中,陰氣陽氣對等,寒暖各佔一半。某一特定地域陽氣多,與之對應地域的陰氣就多。比如2009年冬季北半球大部分地區冰雪蓋地,南半球則熱浪滾滾。足證起源於彝族十月曆的《河圖洛書》、《九宮圖》,所展示的地理方位、天文氣象,是以渾天系所界定的整個天地框架作為時間、空間依據的。「九宮」與「八卦」(八個主要節氣)直接對應的原理也正在於此。

二十四節氣曆法劃分天地陰陽的依據是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的呼與吸。彝族十月曆將每季的兩個月劃分為陽月、陰月,其依據也是天地的呼與吸。

在《河圖》中,一個白點(1月)為呼出;二個黑點(2月)為吸入;三個白點(3月)為呼出;四個黑點(4月)為吸入;五個白點(5月)為呼出;六個黑點(6月)為吸入;七個白點(7月)為呼出;八個黑點(8月)為吸入;九個白點(9月)為呼出;十個黑點(10月)為吸入。是把逐時運行的陰陽之氣看作單位「1」,即是十月曆所標識的天地之中特定地域,比如中華大地,在一回歸年內,四季更替的陰陽之氣運行規律。

在《洛書》中,上與下、左與右----兩繩位置。四個角----四鉤位置,每兩個角,比如左上角的4個黑點與右下角的6個黑點對應;右上角的2個黑點與左下角的8個黑點對應。正下方的1個白點與正上方的9個白點對應;左側的3個白點與右側的7個白點對應。每對對應的雙方相加,全都是10個白點或者是10個黑點。也就是說「陰陽齊等」。是把全球同時並存的陰陽之氣看作單位「1」,北半球陽氣多,南半球陽氣就少;北半球陽氣少,南半球陽氣就多。

《河圖洛書》所展示的十個實心圓點與十個空心圓點,與保留了夏朝文化的彝族人民行用的十月曆相   

二繩、四鉤、四維圖     一致;十月曆是依據二十四節氣曆法劃分出來。二十四節氣曆法劃分天地陰陽的依據是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的呼與吸。《河圖洛書》所展示的十個實心圓點與十個空心圓點,是取象於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的呼與吸。

四、《河圖洛書》是天地氣機運動規律的數字圖象顯示

天壇、地壇、日壇、月壇,是按照《周易》陰陽八卦原理設計、建造起來的。 「天圓地方」的原本內涵是,地吐氣為圓,地含氣為方。依據「天圓地方」觀念所界定的天地框架,「兩極」----北極、南極;赤道二十八宿;劃分歲、月、日、時的坐標十二辰;以及由天地框架中測侯出來的陰陽五行八卦、十干紀一回歸年分為十個月、十二支紀一回歸年分為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曆法,諸如此類的內容,都是用數字對「地」吐氣、含氣規律的準確表達。

根據這些知識來解讀《周易·繫辭·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即天氣之數一、三、五、七、九;地氣之數二、四、六、八、十。「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其實指的就是地氣上升與天氣下降規律的時段劃分。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義篇曰:「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後,土居中央。是故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居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

《禮記正義·正文·卷十四·月令·第六》:

「水之所以在北方,是根據水是盛陰之氣,能夠潤下,是下從屬為陰。火之所以在南方,是根據火是盛陽之氣,能夠炎上,從屬為陽。木之所以在東方,是因為東是半陰半陽,曲直以陰陽俱有,體質尚柔,故可以彎曲可以筆直。金之所以在西方,是因為西方亦半陰半陽,但物已經長成,體性堅硬,即使雖可以再生,還是須火來柔潤之。土之所以在正中,是因為土包載四行,含養萬物為萬物之主載,稼者,所以養萬物也。」

鄭注《易·繫辭》云:「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於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陽氣沒有陰氣,陰氣沒有陽氣,不能相互玉成。地六成水於北,與天一合併;天七成火於南,與地二合併;地八成木於東,與天三合併;天九成金於西,與地四合併;地十成土於中,與天五合併。」

「所謂『天氣下降』,是指天地之氣稱之為陰陽,一年之中,有升有降,故聖人創作圖象,各分為六爻(三陰爻、三陽爻),是取象於十二月。陽氣之升,從十一月(子)為開始,陽氣漸升,陰氣漸降,至四月六陽全都上升,六陰全都隱伏。至五月一陰初升,陰氣漸升,陽氣漸伏,至十月六陰盡升,六陽盡伏。天氣下降,地氣上騰,是五月至十月。地氣下降,天氣上騰,是十一月至四月。」[20]

由十二支所紀十二月曆法換算成十干所紀十月曆法,如果以冬至為一月,夏至則為六月。落實到地球的北半球與南半球,則北半球的冬至一月時段,正好是南半球的夏至六月時段,以下類推。所謂「地六成水於北,與天一合併;天七成火於南,與地二合併;地八成木於東,與天三合併;天九成金於西,與地四合併;地十成土於中,與天五合併。」其實就是南北兩個半球的陰氣陽氣相互匹配。

以上五段引文可以進一步證明,《河圖洛書》與《九宮圖》相互對應,顯示的是古代中國天文學整個天地框架的天文氣象和地理方點陣圖。文化界、民間風俗、建築風格與藝術、世俗傳言對《河圖洛書》的解釋、《九宮圖》-《河圖洛書》的神話傳說中,都有《河圖洛書》是天文氣象和地理方點陣圖的影子,影子畢竟只是影子,無論如何也無法替代實體自身。但是,學術界一部分人卻依據《九宮圖》-《河圖洛書》的神話傳說而衍說出:《河圖洛書》就是鱷魚和穿山甲「這些爬行動物的背甲花紋,古人以為神秘,涵有數理,並以為占卜沒圖的神秘用具。龜、鱷上古人認為屬於同類。所以龜甲卜,應起源於鱷甲卜。商周以後鱷類中原稀見,用龜遂取代了鱷」、「所謂河圖,據說在龍馬背上,又是八卦起源。其實可能是指揚子鱷背上那種很整齊也很有規則地排列的鱗甲圖案……」、「河圖——龍馬,實即鱷魚背甲的花紋。其形以8—9為數,呈網格分布,像九宮圖。所以古人以為神秘」[21]。作為著名學者、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國際知名政論家、戰略問題評論家,對中華文明的瑰寶竟是如此臆說,可知要撥開這些環繞在瑰寶周圍的層層迷霧,只有依據實實在在的「天圓地方」本真含義、《河圖洛書》、《九宮圖》與陰陽五行八卦、彝族十月曆、二十四節氣曆法的有機聯繫,才能無可辯駁地澄清《河圖洛書》是天地氣機運動規律的數字圖象顯示。


推薦閱讀:

牛皮癬真的難治嗎?如何有效治療?治療上有哪些原則和誤區?
八字合婚的誤區,如何生辰八字合婚
無糖食品受歡迎 消費者認識存在誤區
戀愛中的這幾個誤區,戀人如果踩了,往往無法長久
勵志路上存誤區

TAG:學術 | 學術界 | 中華 | 易經 | 誤區 | 太極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