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詩兩口咬不爛,到了考場可咋辦?

很多同學苦於古詩鑒賞嚼不爛,

搞不明白詩人寫了大半天到底說了啥,

要麼是明白詩人說了啥,

卻自己說不出來,

像是一塊硬傷烙在左心室。

可是不是還有右心房嘛,

用心往下看吧。


 一、讀不懂怎麼辦?

1. 揣摩詩歌的題目

題目包含諸多信息,或揭示內容,如《觀書有感》;或展示思路,如《望月懷遠》;或流露情感,如《西宮春怨》。題目為我們打開了通向詩歌主旨的第一條快速通道。

:劉楨的《贈從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整首詩只言松而不言人,如果不在題目「贈從弟」上下功夫,很難把握其主旨。由題目明白了詩是贈堂弟的,才可能理解該詩托物言志,借詠松樹來勉勵堂弟保持節操的主旨。

2. 尋找體現詩人情感的關鍵詞

「詩言情」,情是詩的生命,是詩的靈魂。找到關鍵性的能體現詩人情感的關鍵詞,就等於讀懂了詩。

詩人的情感往往通過兩種方式來體現:

一是直接用感情詞,如喜樂哀傷,憂悲愁思之類;

二是用意象體現,如雁、明月、秋雨、落花等。兩種方式又往往混用。

:韋應物的《聞雁》:「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齋聞雁來。」趙嘏的《寒塘》:「曉發梳臨水,寒塘坐見秋。鄉心正無限,一雁過南樓。」

兩首詩中的「故園」「渺」「歸思」「悠」「雁」「寒」「鄉心」等關鍵詞體現了詩人濃濃的鄉愁情感。

體現情感的關鍵詞為我們打開了理解詩歌主旨的另一條快速通道。

3. 挖掘考題提供的信息

命題人必須緊緊圍繞所選詩的特定形象、語言特色、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來設計考題。因此考題本身就是難得的資源。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

「雲里溪橋獨樹春,客來驚起曉妝勻。試從意外看風味,方信留侯似婦人。」(陳煥《梅花》)

從考題題干「王安石和陳煥兩首詠梅詩,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徵進行歌詠,這一特徵是什麼?兩位詩人是怎樣藉此抒發他們的情感的?」中可以獲取三個重要信息:

①兩首詩中「梅」的特徵一樣。

②「這一特徵是什麼」間接告訴我們理解的關鍵。

③「怎樣藉此抒發他們的情感的」間接告訴我們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這些信息大大減小了理解及答題的難度。考題中的信息為我們打開了理解詩歌主旨的又一條快速通道。

此外,作者的背景特點、詩歌註解也對理解有很大的幫助。

二、不會表達怎麼辦

表達是信息的輸出活動,是理解的外化。臨場要能順暢表達,心中不僅要存貨,而且還要會取貨。

1. 搜索鑒賞的對應術語

鑒賞術語內容龐雜,臨場打開題目問題與對應術語的通道:

如果鑒賞描寫方式,就搜索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細節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

如果鑒賞修辭手法,就搜索對偶、比喻、比擬、借代、誇張、排比、反覆、襯托等;

如果鑒賞內容主旨,就搜索托物言志、邊塞征戰、懷古傷今、即事感懷等;如果鑒賞思想感情,就搜索哀怨憂愁、離愁別恨、激憤憎惡、懷鄉思親、壯志未酬等。

2. 運用規範的表達模式

題干如果明確提出了鑒賞某種藝術手法,其答題內容只要在詩句中引出印證性內容,並分析說明。如鑒賞對比手法,表達模式為:詩中將什麼與什麼進行對比,突出了什麼;鑒賞情景交融,表達模式為:詩中寫了何景,渲染了何氣氛,寄託了何感情;鑒賞虛實結合,表達模式為:詩中何為虛景,何為實景,虛實結合有何作用;鑒賞襯托手法,表達模式為:用什麼襯托(反襯)什麼,突出了什麼等等。題干中如果沒有明確提出鑒賞某種手法,先準確找出來,然後同上。此外,還要活用一些答題格式:先觀點後理由式、先分後總式、先總後分式,分點作答式等。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於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遊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採取先觀點後理由的格式答題:是寫「遊子思歸鄉」的。

因為一、二句寫遊子眼前所見之景;

三至六句寫遊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

最後兩句表現了遊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的愁苦之情。

3. 利用「三句到位法」

對需要結合詩句分析賞析的考題,筆者根據近幾年高考出題的特點及規律,總結出答題「三句到位法」,最大限度地解決了心中明白卻表達不出的困惑。「三句到位法」的基本思路是:第一句引詩釋義,第二句指明特殊(包括藝術手法,詞類活用等),第三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三句到位法」的依據是:鑒賞不能脫離原詩,出題人擬題都要針對具有可考性的特殊現象,任何特殊現象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主旨情感。

: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春日登樓懷歸   寇準 

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              舊業遙清渭,沉思忽自驚。   從首句的「聊」到末句的「驚」,反映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變化?請聯繫全詩進行分析。

利用「三句到位法」:(①引詩釋義)詩人登樓「引望」,看到「野水」、「孤舟」、「荒村」、「斷靄」等景物,想起家鄉。

(②指明特殊)觸景生情,並在「沉思」中顯然產生了自己就在故鄉的錯覺,可是一醒悟,發現自己卻身在異鄉,心中不由一驚,前後感情急劇變化。

(③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突出作者深深的思鄉之情。


高中語文

微信ID:gzyw11

聯繫方式

老師微信:  13041055635     

老師QQ:   2714886501  

高中語文qq交流群276834278    高中語文乾貨不定期大放送~

 

推薦閱讀:

七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文默寫測試題
每次聽《清平調》,內心都無法平靜……
創作必備 | 王羲之行書集字古詩36首
詠史懷古詩分析 (二)
《北鯨集》-2018新年詩詞選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