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觀察】佛護法師: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十五) —— 「何名此經」與...
上回學到《金剛經》第十二分。聽到從五明佛學院回來的人說,索達吉不是藏人的堪布,是漢人的堪布;聯繫這十來年,講藏傳與漢傳的比例為1:10的實際付出,為名副其實和入鄉隨俗,決定稱其索達吉法師(簡作索法師),漢人聽來更親切。今天繼續學習《金剛經》第十三分及相應的索法師釋文。
【經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1、索文:
爾時,須菩提請問世尊:應該怎樣給這部經命名?在座及未來世有緣者怎樣信受奉持呢?世尊將這部經立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並咐囑應當以此經名而信奉受持。為什麼要用此名呢?因為佛陀所說的般若波羅蜜,並不是實有的般若波羅蜜,而在名相上稱之為般若波羅蜜。為根除對法相的實執,世尊又提問須菩提,有沒有如來所說的法?須菩提如實回答:勝義中如來並未說過任何法。
【按】索法師的兩板斧,世俗諦有和勝義諦無再次閃亮掄出。多麼熟悉的套路,我就不用多言了。為各位讀者說點有用的,這裡是第十三分,按索法師「一言不合就改經」的習慣,這分和《法華經》的《囑累品》一樣,該放到倒數第二段才合乎索式邏輯呢。為什麼佛偏偏不按索式邏輯講經呢,竟又在經中間「請問經名」?索法師未釋。江居士說:「他經請問經名,多說在全部之末。今獨說在中間,何故?須知此經後半部之義,是從前半部開出。其義前半部中已有,不過說之未詳耳。若非長老再為請問,則說了前半部,便可終止。以是之故,此經經名雖似說在中間,卻實是說於前半部之末,仍與他經無別也。」《三國演義》里有詩說「古人作事無巨細,寂寞繁華皆有意。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索法師忙於講座、趕場,恐怕未把《法華經》藏文本、鳩摩羅什大師譯本及添品都仔細一一讀誦過幾百遍吧?索法師懂漢語,卻刪改佛經,此絕非有信仰的佛弟子所為,而是典型的「慧業文人」所知障習氣作怪。一部佛經若沒有通讀、觀修到爐火純青,光憑認識字就調整品次,太輕狂。容我再重複一次《入中論》的教言:「若以世許除世義,即說彼為世妨難。有個故事解釋這兩句話:有人去提水,桶丟了。就去跟索法師訴說,索法師就安慰:世俗諦確實有桶的顯現,但勝義諦根本沒有桶的存在,實相中你沒丟桶。「索式兩板斧」正是月稱論師所呵責的對象。
2、索文:
經典不同於論典,一次只講一個問題,經典有自己的特點,其含義就象珍寶倉庫一樣。珍寶庫里有金、銀、珊瑚等豐富多彩琳琅滿目的各種珍寶堆積在一起,取寶時,首先拿貴重的如意寶,再拿寶石、金、銀等。經典內容也如珍寶雜在一起,後來高僧大德作論典時,有必要將經典中的內容如珍珠寶次第歸納、結合在一起。佛弟子結集經藏時,並未象寫文章事先考慮次第順序,而是忠實匯錄佛與弟子的言行。此經所記錄的,是須菩提先提問題,然後佛陀說法,形式上是這樣。內容方面,佛經每一個問題都有凡夫難以揣度的不同密意。佛陀有目的為弟子們闡述,比如上面講身體象須彌山大,是針對某些對身體執著的弟子而言,又問世界是不是廣大,是針對於世界有實執的弟子而宣說。
【按】索法師《六祖壇經》第一講說:「其實這部法,大家都知道,是禪宗非常著名的論典,這樣的論典我們後學者非常有必要學。」索法師這裡說:「經典不同於論典,一次只講一個問題,經典有自己的特點,其含義就象珍寶倉庫一樣。」請問各位讀者,索法師是不是推翻了自己說的《六祖壇經》是一部論了呢?「佛經每一個問題都有凡夫難以揣度的不同密意」,索法師特別喜歡「密意」,把《金剛經》里法身的討論再次認定為是「針對某些對身體執著的弟子。」
3、索文:
對於命名的原因,久尼夏智大師認為:佛在世時外道也有多種相似的論典,為了與外道的論典區分開,使後學依經名入門研究修學,故而立名;若無名稱則無法趨入,所以將此經取名為《金剛經》。對於須菩提的提問,佛以其深廣如海的智慧結合眾生根基作了回答。凡夫人說話辦事大部分都是隨隨便便、恣情任性,小乘聖者有時也會有非語之說。《俱舍論》中例舉阿羅漢未如律觀察思維時,也會隨便亂說話,信口開河。不離等持時,阿羅漢的行為如法如律,可當他不注意的時候偶爾也會顛倒言行,有時還會哈哈大笑。但佛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皆為利益眾生,皆有不共的密義,如《四百論》中云:「諸佛所動作,都非無因緣,乃至出入息,亦為利有情。」
【按】索法師引久尼夏智大師的話「佛在世時外道也有多種相似的論典,為了與外道的論典區分開,使後學依經名入門研究修學,故而立名;若無名稱則無法趨入,所以將此經取名為《金剛經》。」這樣解釋很牽強。「當何名此經者,當以何名名此經也。亦可倒其句曰:此經當何名。義既殊勝,其名亦必殊勝。言下便有名必副實,若知其名,益可顧名思義之意。」江居士說,這裡佛有深意(註:不是密意)「請問經名,即是請求開示上來種種言說章句之總題。請問云何奉持,亦原是請求開示上來所說諸義,有無總持之法。若得總持,持此總題,豈不更為扼要麼。」(見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記》)索法師說「凡夫人說話辦事大部分都是隨隨便便、恣情任性」,讀者們學到今天,大概能知道索法師在說自己「凡夫人」、「隨隨便便」。但索法師隨便改經之外,還隨便評價聖者「《俱舍論》中例舉阿羅漢未如律觀察思維時,也會隨便亂說話,信口開河。」索法師從《俱舍論》何處得知?難道阿羅漢也隨隨便便?《法蘊足論》說:「又貪嗔痴及余煩惱、皆悉應斷。如來於彼永斷遍知。如多羅樹,永斷根頂,無復遺余;皆得當來永不生法。故名阿羅漢。又身語意三種惡行,皆應永斷。如來於彼,永斷遍知。乃至廣說。故名阿羅漢。」所以阿羅漢絕不會「信口開河」,是索法師自己。上回說到「金剛語」,我就問了一次,佛一切語言隨智慧行,哪句不是金剛語?除索法師標出的幾句「金剛語」,其餘的佛語恐怕被索法師排除在「金剛語」之外了。
4、索文:
藏文此經之名與義凈譯名皆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以此名令後學得以受持、讀誦、書寫。《大智度論》第四十五卷中云:「一切結使煩惱所不能動,譬如金剛山不為風所傾動……諸蟲來嚙,無所虧損,是名金剛心。」唐代的高僧大德謂「般若」是「智慧」,《六祖壇經》中云:「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西國語指的是印度語,印度梵語「般若波羅蜜多」譯為漢文即「智慧到彼岸」。「到彼岸」有兩種解釋方法,即道智慧和果智慧。從道智慧方面而言,彼岸即是現在我們所修的般若波羅蜜多智慧,正在趨向果智慧;從佛地的果智慧而言,證悟般若實相就已經真實達到佛的智慧彼岸。般若類別又可以分三種或四種,印度法友論師的《現觀莊嚴論釋》云:般若分文字般若、自性般若、道般若、果般若。薩迦派果仁巴大師根據陳那論師的「智慧即無二,道文亦立名。」將般若分為道般若、文字般若、果般若三種,其中最究竟的果般若智慧是秘密實相,道般若和文字般若是相似般若,雖然可以稱般若的名字,但不是最究竟的般若。薩迦派認為文字般若與道般若是一地到十地時菩薩相續中的智慧,故稱為相似般若,真正了義的實相般若是佛的圓滿智慧。宗喀巴大師在現觀莊嚴論注釋《金鬘疏》中又將般若分為基般若、果般若、道般若和文字般若,其中道般若和文字般若是相似般若,果般若和基般若是實相般若。寧瑪派的華智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總說》中也如此分類。全知麥彭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釋》中隨印度法友論師的觀點而分類,並且認為不管依哪一種方式解釋般若之意,真正理解時,應知最究竟的般若就是佛果,是佛智慧所到達的了義涅槃境界。
【按】索法師說「其中最究竟的果般若智慧是秘密實相」。佛法沒有秘密,實相更不是秘密。如果硬要說「秘密」,那也是指不同根基的人對法的領悟透徹與否。但佛法本身沒有秘密。佛法不同於神教,不同於哲學,因為它來自佛陀覺悟的經驗,是清楚明了的,是可知可行的,不要故弄玄虛。好比你沒有去過極樂世界,經典里說的,對你來說,是秘密。但不等於說極樂世界十個秘密。因此,用「秘密」一詞,安在「實相」前面,非常不合適。「薩迦派認為文字般若與道般若是一地到十地時菩薩相續中的智慧,故稱為相似般若,真正了義的實相般若是佛的圓滿智慧。」這一段引薩迦派觀點,我不懂。但對索法師說的「一地到十地時菩薩相續中的智慧」都是「相似般若」,我深表懷疑。
5、索文:
世界上的邪門外道及無宗派者,根本不願意也無緣聽聞般若法門。有一部分內道信徒雖然已有緣聽聞,但對般若空性生起了怖畏和恐懼。只有那些因緣成熟,正處於道位者是般若空性的法器。所以在諸多經典中,為引導眾生捨棄邪執、趨入般若究竟境界,佛陀宣說了般若波羅蜜多。所謂的般若波羅蜜多,暫時在名言顯現前可以如是解釋,但是以勝義理論抉擇衡量時,般若波羅蜜多空性法無垢無凈,遠離染污迷亂無有任何相。如《華嚴經》云:「法性清凈,無染無亂。」在勝義諦中,般若度的是與非,暫時與究竟,到彼岸的分別都不存在,世俗角度萬法是緣起顯現,因此可以立名為般若波羅蜜多。為令成千上萬無量眾生到達最究竟的般若境界,證悟一切諸法本面空性,佛陀也顯示成道、轉法輪、涅槃等十二相。
【按】索法師說「只有那些因緣成熟,正處於道位者是般若空性的法器。」和本經及佛說完全相違,第六正信希有分,佛說:「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索法師接著說「所以在諸多經典中,為引導眾生捨棄邪執、趨入般若究竟境界,佛陀宣說了般若波羅蜜多。」邏輯很不嚴密,「眾生捨棄邪執」然後「趨入般若究竟境界」,這是怎樣的飛躍?也與索法師前面的「正處於道位者是般若空性的法器」自相矛盾。試想,法器,又怎會有「邪執」?既有「邪執」又如何是「法器」?後面又是熟悉的套路:世俗諦有、勝義諦無。「以勝義理論抉擇衡量時,般若波羅蜜多空性法無垢無凈,遠離染污迷亂無有任何相。」「在勝義諦中」,「都不存在」。勝義諦中還有說話的份兒嗎?
6、索文:
所謂如來所說的法是否存在?前面已研究過,在此再述有不共的意義。因現前正在講第二轉法輪的般若空性——無相法門,佛陀用最究竟的智慧作衡量,諸法本來清凈,在名言中廣轉法輪等全部不成立。須菩提已完全證悟、理解佛法隱含的密意,因此以自己所理解的實相來回答:如來無所說法。《維摩詰經》云:從真正實相來說,如來所說的法無任何相狀,亦無任何所言,遠離諸相、無有染污。因此如果真正去執著如來所說的法則非究竟,如經中所云:「我已成如來,未說一字法。」而暫時針對眾生的不同根基,佛說種種的法以引導,這觀待凡夫眾生全部可以承認為有。
【按】「佛陀用最究竟的智慧作衡量,諸法本來清凈,在名言中廣轉法輪等全部不成立。」索法師此說疑似「謗世俗」。佛法里的「空」,不是「空無」,故不是索法師說的「什麼都不成立」。龍樹菩薩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空不是破壞「有」的,否則佛和聖者變成破壞世俗的罪人。
「此問躡上文來。或問,不應住般若波羅蜜法相,而此法原是佛說。說此法時,豈無法相?若無法相,又云何說?防有此疑,故發此問。有所說法否,謂心中存有所說之般若波羅蜜法相否。世尊問意,已含無字。如來是性德之稱。性體空寂,豈有所說之法相。不曰佛說,而曰如來說,意在明此。」(見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記》)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7、索文:
世尊說:須菩提,你是怎麼想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塵是不是很多?須菩提說微塵非常多。佛告訴須菩提,應當了知所有微塵,勝義中並非存在,只是名字上假立的微塵。如來也已經說過所謂的世界,並非實有世界,以不是世界的原故可以立名為世界。此處以微塵和世界之間的差別來抉擇諸法空性。這些玄奧的義理對於不懂勝義和名言的人來講,就象不了解《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樣,認為這是明顯的矛盾。眾所周知,三千大千世界有無量的微塵,在凡夫眾生的心識前無欺存在。在顯現方面也可以這樣承認: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團泥土有無數的微塵,整個大千世界的微塵數非常龐大,無法衡量。須菩提以阿羅漢的身份,故此時作了如是回答。依中觀見,小乘阿羅漢只證悟了人無我和部分法無我,而未通達無分微塵和無分剎那分別心的空性,所以須菩提此處好象未了解佛的密意。對於世人而言,整個世界的微塵無處不在,周圍隨時有接觸微塵的機會。刮大風時,室內室外,鍋內、佛像上都有大量微塵現見,所以世人對微塵的常有執著非常嚴重。為使此執著染污消除,世尊說:從勝義中諦來觀察,無分微塵與眾生所見到的無數微塵一樣,都是名言假立,而非實質性具有微塵,無論無方微塵還是有方微塵都不成立。
【按】「勝義中並非存在,只是名字上假立的微塵。」多麼熟悉的套路!「著相者聞無所說,將曰若無所說,何以教化三千大千?且言說本來無相,縱可雲說無所說,而世界之大,其相宛在,豈得曰世界無世界乎?為遮此疑,故發此問。不問世界而問所有微塵多否。明世界是由眾多微塵集合,而現三千大千之幻相。執大千世界之相為實有,可恍然悟矣。長老深領佛旨,故答甚多。明世界所有,無非眾多微塵。除微塵外,豈別有一世界?會得,但是塵多,便知大千世界有即非有。」(見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記》)
8、索文:
微塵如果有東方,必須有東方的一分,但微塵如果可以分析,應不是無方微塵,而成了有方微塵。有方微塵也不成立,因為有方分的就是因緣法,因緣法即是無常剎那變化的非實法,無實之故僅成立微塵為無自性的顯現。
【按】「無方」、「有方」,應作「無方分」、「有方分」。(有方分就是還可從六方或十方分割,無方分就是小到無法再分。小乘認為,物質的最小單位是「極微」,已不可再分。大乘唯識學派用「六方分」破斥之,大乘中觀學派則用「十方分」破斥之。簡言之,小乘認為的「極微」如何存在?如何構成越來越明顯的物質?只要它是物質,就必定佔有空間,就必定可分,或東南西北上下六方接觸其他「極微」來聚合成物質,或加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十方接觸其他「極微」而聚合成物質。總之,所謂的「物質最小的單位」其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人們心裡有一分很微細的執著。)索法師說「有方微塵也不成立,因為有方分的就是因緣法」,難道「無方分微塵」不是因緣法嗎?不是「無常剎那變化的非實法」嗎?
9、索文:
未觀察時顯現有種種微塵,但詳細觀察後實際沒有任何微塵成立,因此世尊說:微塵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微塵,如果是真實恆常的微塵,則任何人不論怎樣以理觀察也破除不了,一定恆常實有存在,正因為微塵是眾生的迷亂顯現,非實有故,所以觀察可以破除這方面的實執。又云:「若實有所做,此法非能滅。」諸法本性空,而「非不空觀空」,了知此理可以破除人們對諸法的實有執著,將能取所取消於法界。在顯現此境界之前,雖知諸法本空,因尚未滅盡二取故,緣起顯現不滅,微塵還是於己有害,如果微塵落到眼睛裡或火星碰到手時,還是會感受痛苦,還是不空。二取未消於法界前,微塵還是依名言而存在,是名微塵即是此意。既然微塵是名言假立法,則由微塵組成的世界也就不是真正的世界。《華嚴經》云:「三千大千界,以無量因緣,乃成一切眾,起外此而別,非有世界耶?」或者說「一塵中有塵數剎」,一微塵中有微塵數之多的世界、剎土,若微塵真有本性存在,怎麼能容納如此不可計數的剎土?
以上抉擇了勝義中小到微塵,大到世界皆不存在,從而破除了眾生對大小事物的實有執著。以下破如來相之實有。
【按】索法師說「因此世尊說:微塵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微塵,如果是真實恆常的微塵,則任何人不論怎樣以理觀察也破除不了。」我想,這不是世尊說的。因為世尊定然會考慮到凡夫與聖者的差別,而不會說「任何不論怎樣以理觀察也破除不了。」該從二諦角度分析,索法師卻攪在一起;不該「以世許除世義」時,索法師卻時時除之。真替索法師捏把汗!
【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10、索文:
世尊問須菩提:你是怎麼想的,能否以見佛陀三十二莊嚴身相而認為已見到真正的如來?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不能以佛的三十二相見到如來,因為如來所說三十二相,以理觀察時,色法形成的肉身並不是如來的真相,只是在名言中以佛的頂髻、白毫等如來的色身標誌假名為三十二相。
【按】各位讀者,看得懂索法師的意思嗎?推薦一個簡單明了的解釋:「有所說的法、說法的處所,即有能說法者,這即是具諸相好的如來。所以佛又問:可以三十二相而見說法的如來么?在明心菩提文中,曾論過可否以身相見如來。但那是約見法即見如來說,現在約為眾說法者說。須菩提答:不能。因為如來說的三十二相,沒有自相可得,不過如幻如化的莊嚴身相,名為三十二相罷了。」(見印順法師《金剛經講記》)
11、索文:
眾生無始以來流轉輪迴,其根本即是將五蘊假合的身體執著為我,由我執生起我所的執著,又由執著分別各異而形成各自不同習氣,因而不同眾生前顯現的境界也有差異。凡夫面前有各種不清凈的五蘊顯現,菩薩和聖者面前顯現的是清凈法相。外道本師見世尊具足十八種丑相,聖者迦葉看到世尊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一些見識淺薄者學了一些佛法未曾深解,便認為:佛經過多生累劫修積布施、持戒、忍辱等資糧形成種種功德,如四無畏、十力、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應該不空,這是最殊勝了義不空的勝義法。就名言量而言,這種說法合乎情理,因為因緣和合時諸法皆可無欺顯現,並且確實存有清凈與不清凈的差別,但在勝義理觀察時,不僅不清凈的輪迴是空性,而且清凈的三十二相,如來藏光明也是無實有的空性法。因此佛特發此問,破除眾生無始劫以來執著勝義中有清凈佛身的非理習氣。三十二相在《大智度論》、《現觀莊嚴論》、麥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門》《中觀寶鬘論》中都有廣述,在此不一一介紹。在實相本面角度抉擇時,見三十二相併不是見真正的如來,法報化三身,佛陀自性具足,其中色身有化身和報身之分,化身又分各類。釋迦牟尼佛是殊勝化身,具足三十二相,然而具此色相併非真正的善逝。《般若八千頌》云:「得色身者並非善逝,得法身者乃為善逝。」在還未清凈煩惱分別念的迷亂眾生前雖然可以顯現佛陀轉法輪等現象,但實相之諸佛法身不可思量,不可言說,無形無色,非實非虛,如《華嚴經》云:「諸佛法身不可說,無形無色無影相。」
【按】仍是「世俗諦有、勝義諦無」的老套路。「因此佛特發此問,破除眾生無始劫以來執著勝義中有清凈佛身的非理習氣。」索法師從何說起,眾生無始劫來「執著勝義諦中有清凈佛身」?眾生怎會有這樣的執著?眾生若知「勝義諦」,即轉凡成聖了吧。此語大不通。「不僅不清凈的輪迴是空性,而且清凈的三十二相,如來藏光明也是無實有的空性法。」再強調一下,佛法里的「空」,不是「空無」,更不是「不存在」、「什麼也沒有」。這個「空」是要凡夫的我們空去「執著」。一切「執著」都放下的狀態叫做「空」。不是什麼也沒有,不是壞世俗。
【經文】「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12、索文:
佛又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數身體和生命作大布施,功德當然非常殊勝,但如果有人念誦受持《金剛經》,甚至只受持四句偈,為別人解說,此功德較前功德更為殊勝。
【按】索法師又添加了「功德當然非常殊勝」。然後把「身命」解釋為「身體和生命」,不知二者可以分開布施不?
13、索文:
身布施的功德大是因為眾生至愛者莫過於生命,但是這樣苦行的功德還是不如布施四句偈的功德。久尼夏智說:受持四句偈是從了義究竟通達其義而講,並不是指三心二意隨便念一念經,通達經義後為他人宣講才會有很大的功德。所謂的受持分形象上的受持和真實受持兩種,形象受持即每天拿著經本,口頭表面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分別念則胡思亂想,僅表面受持是影子的善法,這種功德不可能超過聖者千百次以身命布施的功德。真實的受持是完全通達內涵後傳授他人,六祖也說:一心念誦金剛經能斷我執,斷除妄想。於此藏漢大德所解不謀而合,因此應當了知若真正通達此經之義,則可以斷除人我執和法我執,斷除一切妄想,當下成佛,以此千劫身命布施比不上念誦這部經的功德大。如果有口無心地念一念,覺得比別人做大供養的功德殊勝,這是依文不依義的顛倒錯解。世尊為使更多眾生趣入此經,而以受持、通達、繕寫、如理作意等方便宣說。現在不論在家還是出家人誦經時,很少有人對經義如理作意,甚至有人根本不懂得經義,這樣便不可能如理作意。如果不了知關鍵應通達般若法的本義,未真正通達真實內涵如理作意,只是表面上念經無疑不能圓滿獲得持經的功德。經文的受持作意有種種差別,自相續生起清凈心後,究竟通達經義極為重要,所以受持經時應依教理通達經的本義,如法受持、如理作意才能自利利人。
【按】索法師說的頭頭是道,義正詞嚴。但數讀經文,未發現索法師說的「因此應當了知若真正通達此經之義,則可以斷除人我執和法我執,斷除一切妄想,當下成佛,以此千劫身命布施比不上念誦這部經的功德大。如果有口無心地念一念,覺得比別人做大供養的功德殊勝,這是依文不依義的顛倒錯解。」索法師又依自智慧擅自提高「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的要求。索法師在這裡夸夸其談時,難道把前面數次講《金剛經》的所有典故(索法師叫公案)了嗎?其一、某人佩戴金剛經,被箭射中而免死。其二、某人患風疾,老虎來了,念四句偈,老虎幫他舔完傷口而去,傷口痊癒。如是種種,索法師難道忘記了?那麼多事例,哪個說到索法師自己規定的這些苛刻的要求了?《法華經》也說,在三寶前種下微小善根,即成佛有份。難道,佛說此經,是為那些已經能滿足索法師要求的人說的?誰人都可以讀誦受持《金剛經》,種下般若智慧種子,少一分煩惱,多多少福德!看印順法師講記,也未見添加他自己的諸多理解和要求啊!「上面校德,第一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第二以充滿恆河沙數的世界七寶布施,現在以恆河沙數的身命布施,比校受持本經及為人說法的功德。布施的精義,在犧牲自己所有的去利益他人。自己所有的,最貴重的莫過生命。菩薩的修道過程中,捨身利他的事實,經律中記載得很多。身命布施的功德,雖比外財施大得多,但還是暫時的不究竟的救濟。受持與講說般若,是思想的文化的救濟,能拯拔墮落的人格,開發錮蔽者的智慧,使他趨向光明,一直到究竟的解脫。所以,比身命布施的功德,要多到無可計算了!」(見印順法師《金剛經講義》)
推薦閱讀:
※金剛經-第36集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精進讀誦版(校勘整理本)(三)結束
※受持楞嚴神咒,感得金剛藏王菩薩護持
※索達吉堪布開示:《金剛經》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