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生為什麼變得暴躁?——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小華是某重點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從一年級至三年級,小華一直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她是班上的優等生,不僅各門功課名列前茅,而且表現積極活躍,深得老師們的喜愛,在家讀書學習也從不需要大人操心。但上四年級以後,小華上學的路上有了一個伴——妹妹阿彤。同時,小華感覺到學習越來越吃力,作業怎麼那麼難?怎麼老寫不完?考試成績越來越差, 成績單上「優秀」越來越少了。小華髮現家人更喜歡阿彤,而且阿彤也處處表現不錯。父母經常表揚阿彤,而對小華常常是責備,說她不如妹妹,小華也越來越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妹妹。妹妹怎麼學習那麼好?噢,是我笨,我比妹妹差,我學習不好,你們都喜歡妹妹,你們不喜歡我,為什麼,為什麼?小華開始與父母頂嘴,妒忌妹妹,甚至倒在地上大哭大鬧。父母看著女兒在地毯上來回打滾,看著地上亂扔著課本、摔得亂七八糟的凳子,父母想不通:原本乖巧的女兒怎麼變得如此暴躁呢?是不是孩子精神有問題呢?奶奶憂心地帶小華去精神衛生中心檢查,小華也服了不少鎮靜葯,卻依然如故。或許小華是有心病吧?父親決定向心理諮詢師求助。諮詢室中,小華緊緊地拉著奶奶的手臂,她的父母與女兒隔桌而坐,一會兒,父親站起來,走到女兒的旁邊,緊挨女兒坐下來。從進一步的面談中,諮詢師了解到,小華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大家庭,大家都很疼她。她是祖父母的寶貝,是父母的希望。但小華6個月時,父母雙雙去美國求學,小華由祖父母撫養。當呀呀學語的小華開始喊「奶奶」,蹣跚的步履開始撲向爺爺的時候,兩歲的小華又被送到美國父母家裡。在美國,家庭環境是陌生的,父母對於兩歲的小華也是陌生的。而且,父母身邊還有一個嬰兒——妹妹阿彤。妹妹佔去了全家人的注意。小華7歲時,隨全家人又回到中國上小學。在開始階段的諮詢過程中,諮詢師還看到一個細節,有一次,小華向奶奶炫耀自己手中的水葫蘆草,奶奶顯得不感興趣。小華就生氣了,她狂暴地把手中的水葫蘆草撕成一條一條的,然後硬讓奶奶伸出手去摸。可見小華在奶奶身邊是很任性的。專家點評專家點評浙江省兒童心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俞群這個案例對現在很多父母出遠門,讓孩子在家鄉留守的家庭很有啟示意義。不管父母離家是因為出國深造還是打工謀生,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生不久即被放在老家讓老人帶養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而當孩子長大到二三歲,或者六七歲時,這些孩子又被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里,和業已生疏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被迫離開了已經與他們建立了依戀關係的老人,離開了他們已經熟悉的生活環境。這樣的孩子,常常缺乏安全感。他們與父母的依戀關係可能是迴避、矛盾型的。他們一方面渴望父母的愛,另一方面又很難和長期疏離的父母有無拘無束的親密感。這是因為,從出生開始,特別是五六個月開始到兩歲左右,是嬰兒和母親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並同時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則他們日後在社交、學習上可能出現情緒、行為方面的問題。本案有兩個細節表明小華和父母比較疏離,其一,「小華緊緊地拉著奶奶的手臂,她的父母與女兒隔桌而坐,一會兒,父親站起來,走到女兒的旁邊,緊挨女兒坐下來」。這個細節說明,小華和奶奶更親近,而其父母對這個女兒也不是很親近的。尤其母親,相對於父親,對這個女兒更顯得疏離,因為她沒有意識到要坐到女兒身邊去,反而是爸爸意識到了。其二,「小華向奶奶炫耀自己手中的水葫蘆草,奶奶顯得不感興趣。小華就生氣了,她狂暴地把手中的水葫蘆草撕成一條一條的,然後硬讓奶奶伸出手去摸。」 表明小華可以向奶奶任意發脾氣,她在奶奶這裡有安全感。實際上,小華由奶奶撫養只有兩年,而由父母撫養有5年(6個月至兩歲與祖父母一起生活,二歲~七歲在美國與父母一起生活,其他時間是由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撫養,可以忽略不計),二年撫養勝過5年,這是因為孩子出生後的前兩年是孩子與撫養人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期,而恰恰在這段時間,小華的父母離開了小華,小華沒能和自己的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這也是小華出現心理行為問題的根本原因。沒能和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小華升上四年級後,隨著功課難度的提高,她的努力不能達到父母的要求時,就產生強烈的焦慮:父母不會愛她了。更令她焦慮的是,妹妹阿彤也上學了,而且阿彤學習優秀。於是,她有了一個競爭對手——妹妹。妹妹的存在令小華相形見絀,父母因此更喜歡阿彤而不喜歡自己。小華不是一個特殊的孩子,小華的案例很具典型性。它說明,一個孩子如果沒能在嬰兒期與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缺乏母愛,缺乏安全感,很可能導致看似不可理喻的心理行為問題——一個原本很優秀的孩子,忽然變得行為乖戾,脾氣暴躁。所幸,小華的父母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及時求助於心理諮詢師。在心理諮詢師的專業幫助下,小華的父母意識到了小華的心理需求:女兒的反常行為實際上是對父母愛的呼喚,是以一種歪曲的行為表達她的焦慮和不滿。心理諮詢師通過遊戲和家庭治療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面,慢慢導出小華的不滿情緒,並適時加以引導,幫助小華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和自己心理需要的關係。另一方面,幫助小華的父母認識到對孩子的愛,不可以講條件。尤其是對像小華這樣從小遠離父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可要求「以優秀的學業成績來交換」。媽媽對小華的愛必須是無條件的。諮詢師要求小華父母改變表達愛的方式,愛要說出來,要做出來,要明確讓小華感受到爸爸媽媽對她的關懷和體貼,支持和鼓勵。在心理諮詢師專業的幫助下,家人都改變了對小華的態度,爸爸不再以妹妹來「激勵」小華,而是更多地幫助小華學習,減少小華的學習壓力;妹妹阿彤也體貼姐姐,主動陪姐姐遊戲; 特別是小華的母親,為了讓小華感受到母愛,常常把小華帶在身邊,如去公園玩、去商店購物。家庭的支持對緩解小華的情緒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小華的問題得到了控制,發脾氣的行為減少了。但短程的心理治療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華的心理問題,小華還需要個人成長方面的心理幫助。專家點評浙江省兒童心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俞群這個案例對現在很多父母出遠門,讓孩子在家鄉留守的家庭很有啟示意義。不管父母離家是因為出國深造還是打工謀生,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生不久即被放在老家讓老人帶養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而當孩子長大到二三歲,或者六七歲時,這些孩子又被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里,和業已生疏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被迫離開了已經與他們建立了依戀關係的老人,離開了他們已經熟悉的生活環境。這樣的孩子,常常缺乏安全感。他們與父母的依戀關係可能是迴避、矛盾型的。他們一方面渴望父母的愛,另一方面又很難和長期疏離的父母有無拘無束的親密感。這是因為,從出生開始,特別是五六個月開始到兩歲左右,是嬰兒和母親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並同時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則他們日後在社交、學習上可能出現情緒、行為方面的問題。本案有兩個細節表明小華和父母比較疏離,其一,「小華緊緊地拉著奶奶的手臂,她的父母與女兒隔桌而坐,一會兒,父親站起來,走到女兒的旁邊,緊挨女兒坐下來」。這個細節說明,小華和奶奶更親近,而其父母對這個女兒也不是很親近的。尤其母親,相對於父親,對這個女兒更顯得疏離,因為她沒有意識到要坐到女兒身邊去,反而是爸爸意識到了。其二,「小華向奶奶炫耀自己手中的水葫蘆草,奶奶顯得不感興趣。小華就生氣了,她狂暴地把手中的水葫蘆草撕成一條一條的,然後硬讓奶奶伸出手去摸。」 表明小華可以向奶奶任意發脾氣,她在奶奶這裡有安全感。實際上,小華由奶奶撫養只有兩年,而由父母撫養有5年(6個月至兩歲與祖父母一起生活,二歲~七歲在美國與父母一起生活,其他時間是由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撫養,可以忽略不計),二年撫養勝過5年,這是因為孩子出生後的前兩年是孩子與撫養人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期,而恰恰在這段時間,小華的父母離開了小華,小華沒能和自己的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這也是小華出現心理行為問題的根本原因。沒能和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小華升上四年級後,隨著功課難度的提高,她的努力不能達到父母的要求時,就產生強烈的焦慮:父母不會愛她了。更令她焦慮的是,妹妹阿彤也上學了,而且阿彤學習優秀。於是,她有了一個競爭對手——妹妹。妹妹的存在令小華相形見絀,父母因此更喜歡阿彤而不喜歡自己。小華不是一個特殊的孩子,小華的案例很具典型性。它說明,一個孩子如果沒能在嬰兒期與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缺乏母愛,缺乏安全感,很可能導致看似不可理喻的心理行為問題——一個原本很優秀的孩子,忽然變得行為乖戾,脾氣暴躁。所幸,小華的父母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及時求助於心理諮詢師。在心理諮詢師的專業幫助下,小華的父母意識到了小華的心理需求:女兒的反常行為實際上是對父母愛的呼喚,是以一種歪曲的行為表達她的焦慮和不滿。心理諮詢師通過遊戲和家庭治療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面,慢慢導出小華的不滿情緒,並適時加以引導,幫助小華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和自己心理需要的關係。另一方面,幫助小華的父母認識到對孩子的愛,不可以講條件。尤其是對像小華這樣從小遠離父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可要求「以優秀的學業成績來交換」。媽媽對小華的愛必須是無條件的。諮詢師要求小華父母改變表達愛的方式,愛要說出來,要做出來,要明確讓小華感受到爸爸媽媽對她的關懷和體貼,支持和鼓勵。在心理諮詢師專業的幫助下,家人都改變了對小華的態度,爸爸不再以妹妹來「激勵」小華,而是更多地幫助小華學習,減少小華的學習壓力;妹妹阿彤也體貼姐姐,主動陪姐姐遊戲; 特別是小華的母親,為了讓小華感受到母愛,常常把小華帶在身邊,如去公園玩、去商店購物。家庭的支持對緩解小華的情緒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小華的問題得到了控制,發脾氣的行為減少了。但短程的心理治療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華的心理問題,小華還需要個人成長方面的心理幫助。專家點評浙江省兒童心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俞群這個案例對現在很多父母出遠門,讓孩子在家鄉留守的家庭很有啟示意義。不管父母離家是因為出國深造還是打工謀生,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生不久即被放在老家讓老人帶養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而當孩子長大到二三歲,或者六七歲時,這些孩子又被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里,和業已生疏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被迫離開了已經與他們建立了依戀關係的老人,離開了他們已經熟悉的生活環境。這樣的孩子,常常缺乏安全感。他們與父母的依戀關係可能是迴避、矛盾型的。他們一方面渴望父母的愛,另一方面又很難和長期疏離的父母有無拘無束的親密感。這是因為,從出生開始,特別是五六個月開始到兩歲左右,是嬰兒和母親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並同時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則他們日後在社交、學習上可能出現情緒、行為方面的問題。本案有兩個細節表明小華和父母比較疏離,其一,「小華緊緊地拉著奶奶的手臂,她的父母與女兒隔桌而坐,一會兒,父親站起來,走到女兒的旁邊,緊挨女兒坐下來」。這個細節說明,小華和奶奶更親近,而其父母對這個女兒也不是很親近的。尤其母親,相對於父親,對這個女兒更顯得疏離,因為她沒有意識到要坐到女兒身邊去,反而是爸爸意識到了。其二,「小華向奶奶炫耀自己手中的水葫蘆草,奶奶顯得不感興趣。小華就生氣了,她狂暴地把手中的水葫蘆草撕成一條一條的,然後硬讓奶奶伸出手去摸。」 表明小華可以向奶奶任意發脾氣,她在奶奶這裡有安全感。實際上,小華由奶奶撫養只有兩年,而由父母撫養有5年(6個月至兩歲與祖父母一起生活,二歲~七歲在美國與父母一起生活,其他時間是由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撫養,可以忽略不計),二年撫養勝過5年,這是因為孩子出生後的前兩年是孩子與撫養人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期,而恰恰在這段時間,小華的父母離開了小華,小華沒能和自己的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這也是小華出現心理行為問題的根本原因。沒能和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小華升上四年級後,隨著功課難度的提高,她的努力不能達到父母的要求時,就產生強烈的焦慮:父母不會愛她了。更令她焦慮的是,妹妹阿彤也上學了,而且阿彤學習優秀。於是,她有了一個競爭對手——妹妹。妹妹的存在令小華相形見絀,父母因此更喜歡阿彤而不喜歡自己。小華不是一個特殊的孩子,小華的案例很具典型性。它說明,一個孩子如果沒能在嬰兒期與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缺乏母愛,缺乏安全感,很可能導致看似不可理喻的心理行為問題——一個原本很優秀的孩子,忽然變得行為乖戾,脾氣暴躁。所幸,小華的父母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及時求助於心理諮詢師。在心理諮詢師的專業幫助下,小華的父母意識到了小華的心理需求:女兒的反常行為實際上是對父母愛的呼喚,是以一種歪曲的行為表達她的焦慮和不滿。心理諮詢師通過遊戲和家庭治療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面,慢慢導出小華的不滿情緒,並適時加以引導,幫助小華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和自己心理需要的關係。另一方面,幫助小華的父母認識到對孩子的愛,不可以講條件。尤其是對像小華這樣從小遠離父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可要求「以優秀的學業成績來交換」。媽媽對小華的愛必須是無條件的。諮詢師要求小華父母改變表達愛的方式,愛要說出來,要做出來,要明確讓小華感受到爸爸媽媽對她的關懷和體貼,支持和鼓勵。在心理諮詢師專業的幫助下,家人都改變了對小華的態度,爸爸不再以妹妹來「激勵」小華,而是更多地幫助小華學習,減少小華的學習壓力;妹妹阿彤也體貼姐姐,主動陪姐姐遊戲; 特別是小華的母親,為了讓小華感受到母愛,常常把小華帶在身邊,如去公園玩、去商店購物。家庭的支持對緩解小華的情緒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小華的問題得到了控制,發脾氣的行為減少了。但短程的心理治療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華的心理問題,小華還需要個人成長方面的心理幫助。專家點評浙江省兒童心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俞群這個案例對現在很多父母出遠門,讓孩子在家鄉留守的家庭很有啟示意義。不管父母離家是因為出國深造還是打工謀生,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生不久即被放在老家讓老人帶養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而當孩子長大到二三歲,或者六七歲時,這些孩子又被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里,和業已生疏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被迫離開了已經與他們建立了依戀關係的老人,離開了他們已經熟悉的生活環境。這樣的孩子,常常缺乏安全感。他們與父母的依戀關係可能是迴避、矛盾型的。他們一方面渴望父母的愛,另一方面又很難和長期疏離的父母有無拘無束的親密感。這是因為,從出生開始,特別是五六個月開始到兩歲左右,是嬰兒和母親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並同時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則他們日後在社交、學習上可能出現情緒、行為方面的問題。本案有兩個細節表明小華和父母比較疏離,其一,「小華緊緊地拉著奶奶的手臂,她的父母與女兒隔桌而坐,一會兒,父親站起來,走到女兒的旁邊,緊挨女兒坐下來」。這個細節說明,小華和奶奶更親近,而其父母對這個女兒也不是很親近的。尤其母親,相對於父親,對這個女兒更顯得疏離,因為她沒有意識到要坐到女兒身邊去,反而是爸爸意識到了。其二,「小華向奶奶炫耀自己手中的水葫蘆草,奶奶顯得不感興趣。小華就生氣了,她狂暴地把手中的水葫蘆草撕成一條一條的,然後硬讓奶奶伸出手去摸。」 表明小華可以向奶奶任意發脾氣,她在奶奶這裡有安全感。實際上,小華由奶奶撫養只有兩年,而由父母撫養有5年(6個月至兩歲與祖父母一起生活,二歲~七歲在美國與父母一起生活,其他時間是由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撫養,可以忽略不計),二年撫養勝過5年,這是因為孩子出生後的前兩年是孩子與撫養人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期,而恰恰在這段時間,小華的父母離開了小華,小華沒能和自己的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這也是小華出現心理行為問題的根本原因。沒能和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小華升上四年級後,隨著功課難度的提高,她的努力不能達到父母的要求時,就產生強烈的焦慮:父母不會愛她了。更令她焦慮的是,妹妹阿彤也上學了,而且阿彤學習優秀。於是,她有了一個競爭對手——妹妹。妹妹的存在令小華相形見絀,父母因此更喜歡阿彤而不喜歡自己。小華不是一個特殊的孩子,小華的案例很具典型性。它說明,一個孩子如果沒能在嬰兒期與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缺乏母愛,缺乏安全感,很可能導致看似不可理喻的心理行為問題——一個原本很優秀的孩子,忽然變得行為乖戾,脾氣暴躁。所幸,小華的父母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及時求助於心理諮詢師。在心理諮詢師的專業幫助下,小華的父母意識到了小華的心理需求:女兒的反常行為實際上是對父母愛的呼喚,是以一種歪曲的行為表達她的焦慮和不滿。心理諮詢師通過遊戲和家庭治療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面,慢慢導出小華的不滿情緒,並適時加以引導,幫助小華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和自己心理需要的關係。另一方面,幫助小華的父母認識到對孩子的愛,不可以講條件。尤其是對像小華這樣從小遠離父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可要求「以優秀的學業成績來交換」。媽媽對小華的愛必須是無條件的。諮詢師要求小華父母改變表達愛的方式,愛要說出來,要做出來,要明確讓小華感受到爸爸媽媽對她的關懷和體貼,支持和鼓勵。在心理諮詢師專業的幫助下,家人都改變了對小華的態度,爸爸不再以妹妹來「激勵」小華,而是更多地幫助小華學習,減少小華的學習壓力;妹妹阿彤也體貼姐姐,主動陪姐姐遊戲; 特別是小華的母親,為了讓小華感受到母愛,常常把小華帶在身邊,如去公園玩、去商店購物。家庭的支持對緩解小華的情緒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小華的問題得到了控制,發脾氣的行為減少了。但短程的心理治療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華的心理問題,小華還需要個人成長方面的心理幫助。專家點評浙江省兒童心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俞群這個案例對現在很多父母出遠門,讓孩子在家鄉留守的家庭很有啟示意義。不管父母離家是因為出國深造還是打工謀生,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生不久即被放在老家讓老人帶養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而當孩子長大到二三歲,或者六七歲時,這些孩子又被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里,和業已生疏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被迫離開了已經與他們建立了依戀關係的老人,離開了他們已經熟悉的生活環境。這樣的孩子,常常缺乏安全感。他們與父母的依戀關係可能是迴避、矛盾型的。他們一方面渴望父母的愛,另一方面又很難和長期疏離的父母有無拘無束的親密感。這是因為,從出生開始,特別是五六個月開始到兩歲左右,是嬰兒和母親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並同時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則他們日後在社交、學習上可能出現情緒、行為方面的問題。本案有兩個細節表明小華和父母比較疏離,其一,「小華緊緊地拉著奶奶的手臂,她的父母與女兒隔桌而坐,一會兒,父親站起來,走到女兒的旁邊,緊挨女兒坐下來」。這個細節說明,小華和奶奶更親近,而其父母對這個女兒也不是很親近的。尤其母親,相對於父親,對這個女兒更顯得疏離,因為她沒有意識到要坐到女兒身邊去,反而是爸爸意識到了。其二,「小華向奶奶炫耀自己手中的水葫蘆草,奶奶顯得不感興趣。小華就生氣了,她狂暴地把手中的水葫蘆草撕成一條一條的,然後硬讓奶奶伸出手去摸。」 表明小華可以向奶奶任意發脾氣,她在奶奶這裡有安全感。實際上,小華由奶奶撫養只有兩年,而由父母撫養有5年(6個月至兩歲與祖父母一起生活,二歲~七歲在美國與父母一起生活,其他時間是由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撫養,可以忽略不計),二年撫養勝過5年,這是因為孩子出生後的前兩年是孩子與撫養人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期,而恰恰在這段時間,小華的父母離開了小華,小華沒能和自己的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這也是小華出現心理行為問題的根本原因。沒能和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小華升上四年級後,隨著功課難度的提高,她的努力不能達到父母的要求時,就產生強烈的焦慮:父母不會愛她了。更令她焦慮的是,妹妹阿彤也上學了,而且阿彤學習優秀。於是,她有了一個競爭對手——妹妹。妹妹的存在令小華相形見絀,父母因此更喜歡阿彤而不喜歡自己。小華不是一個特殊的孩子,小華的案例很具典型性。它說明,一個孩子如果沒能在嬰兒期與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缺乏母愛,缺乏安全感,很可能導致看似不可理喻的心理行為問題——一個原本很優秀的孩子,忽然變得行為乖戾,脾氣暴躁。所幸,小華的父母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及時求助於心理諮詢師。在心理諮詢師的專業幫助下,小華的父母意識到了小華的心理需求:女兒的反常行為實際上是對父母愛的呼喚,是以一種歪曲的行為表達她的焦慮和不滿。心理諮詢師通過遊戲和家庭治療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面,慢慢導出小華的不滿情緒,並適時加以引導,幫助小華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和自己心理需要的關係。另一方面,幫助小華的父母認識到對孩子的愛,不可以講條件。尤其是對像小華這樣從小遠離父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可要求「以優秀的學業成績來交換」。媽媽對小華的愛必須是無條件的。諮詢師要求小華父母改變表達愛的方式,愛要說出來,要做出來,要明確讓小華感受到爸爸媽媽對她的關懷和體貼,支持和鼓勵。在心理諮詢師專業的幫助下,家人都改變了對小華的態度,爸爸不再以妹妹來「激勵」小華,而是更多地幫助小華學習,減少小華的學習壓力;妹妹阿彤也體貼姐姐,主動陪姐姐遊戲; 特別是小華的母親,為了讓小華感受到母愛,常常把小華帶在身邊,如去公園玩、去商店購物。家庭的支持對緩解小華的情緒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小華的問題得到了控制,發脾氣的行為減少了。但短程的心理治療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華的心理問題,小華還需要個人成長方面的心理幫助。浙江省兒童心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俞群這個案例對現在很多父母出遠門,讓孩子在家鄉留守的家庭很有啟示意義。不管父母離家是因為出國深造還是打工謀生,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生不久即被放在老家讓老人帶養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而當孩子長大到二三歲,或者六七歲時,這些孩子又被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里,和業已生疏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被迫離開了已經與他們建立了依戀關係的老人,離開了他們已經熟悉的生活環境。這樣的孩子,常常缺乏安全感。他們與父母的依戀關係可能是迴避、矛盾型的。他們一方面渴望父母的愛,另一方面又很難和長期疏離的父母有無拘無束的親密感。這是因為,從出生開始,特別是五六個月開始到兩歲左右,是嬰兒和母親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並同時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則他們日後在社交、學習上可能出現情緒、行為方面的問題。本案有兩個細節表明小華和父母比較疏離,其一,「小華緊緊地拉著奶奶的手臂,她的父母與女兒隔桌而坐,一會兒,父親站起來,走到女兒的旁邊,緊挨女兒坐下來」。這個細節說明,小華和奶奶更親近,而其父母對這個女兒也不是很親近的。尤其母親,相對於父親,對這個女兒更顯得疏離,因為她沒有意識到要坐到女兒身邊去,反而是爸爸意識到了。其二,「小華向奶奶炫耀自己手中的水葫蘆草,奶奶顯得不感興趣。小華就生氣了,她狂暴地把手中的水葫蘆草撕成一條一條的,然後硬讓奶奶伸出手去摸。」 表明小華可以向奶奶任意發脾氣,她在奶奶這裡有安全感。實際上,小華由奶奶撫養只有兩年,而由父母撫養有5年(6個月至兩歲與祖父母一起生活,二歲~七歲在美國與父母一起生活,其他時間是由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撫養,可以忽略不計),二年撫養勝過5年,這是因為孩子出生後的前兩年是孩子與撫養人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期,而恰恰在這段時間,小華的父母離開了小華,小華沒能和自己的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這也是小華出現心理行為問題的根本原因。沒能和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小華升上四年級後,隨著功課難度的提高,她的努力不能達到父母的要求時,就產生強烈的焦慮:父母不會愛她了。更令她焦慮的是,妹妹阿彤也上學了,而且阿彤學習優秀。於是,她有了一個競爭對手——妹妹。妹妹的存在令小華相形見絀,父母因此更喜歡阿彤而不喜歡自己。小華不是一個特殊的孩子,小華的案例很具典型性。它說明,一個孩子如果沒能在嬰兒期與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缺乏母愛,缺乏安全感,很可能導致看似不可理喻的心理行為問題——一個原本很優秀的孩子,忽然變得行為乖戾,脾氣暴躁。所幸,小華的父母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及時求助於心理諮詢師。在心理諮詢師的專業幫助下,小華的父母意識到了小華的心理需求:女兒的反常行為實際上是對父母愛的呼喚,是以一種歪曲的行為表達她的焦慮和不滿。心理諮詢師通過遊戲和家庭治療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面,慢慢導出小華的不滿情緒,並適時加以引導,幫助小華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和自己心理需要的關係。另一方面,幫助小華的父母認識到對孩子的愛,不可以講條件。尤其是對像小華這樣從小遠離父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可要求「以優秀的學業成績來交換」。媽媽對小華的愛必須是無條件的。諮詢師要求小華父母改變表達愛的方式,愛要說出來,要做出來,要明確讓小華感受到爸爸媽媽對她的關懷和體貼,支持和鼓勵。在心理諮詢師專業的幫助下,家人都改變了對小華的態度,爸爸不再以妹妹來「激勵」小華,而是更多地幫助小華學習,減少小華的學習壓力;妹妹阿彤也體貼姐姐,主動陪姐姐遊戲; 特別是小華的母親,為了讓小華感受到母愛,常常把小華帶在身邊,如去公園玩、去商店購物。家庭的支持對緩解小華的情緒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小華的問題得到了控制,發脾氣的行為減少了。但短程的心理治療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華的心理問題,小華還需要個人成長方面的心理幫助。
推薦閱讀:

2017年1-9月IPO否決案例情況匯總分析
案例分析之:沒有官做就做人
《小飾與洋子》的故事中,洋子構成什麼犯罪?
哪位可以推薦幾個城市設計痕迹重的現代城市?要做案例分析。像巴西利亞
案例解讀丨楊某在某養老院被其他休養員毆打引發死亡案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家庭 | 優秀 | 案例 | 案例分析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