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孟母智慧:教育之道
【編者按】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本網特別刊發北京青年講師楊俊關於孟子的故事和國學解讀。重讀國學經典,對於今天的我們是一種智慧的啟迪。
資料圖
孟子的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三字經》
《三字經》的開篇,大意如此:人剛出生,本性相同,都是好的,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好的本性就會變壞。教育之道,最可貴的在於專心一致。希望孟子有好的學習環境,孟母曾三次搬家。有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割斷織好的布來啟發他,如果不專心專註,學習就會前功盡棄,還得從頭再來。
作為傳統中國蒙學經典的三字經,為什麼開篇明義,提出人性本善呢?其實談的是教育的基礎問題。千百年來,關於人性,有各種不同的論點,儒家三大聖人中,亞聖孟子和後聖荀子就有截然不同而且對立的觀點,性善和性惡論。
三字經採用了孟子的性善觀點,明確告訴學子,人生下來就是好的!用現在的話說,人生下來就是帶有正能量的。離開了這個談教育,必將失去根本,教育成了無根之木,怎麼能蔚然成林,為國家培養出仁義英才呢。
在今天重讀經典,用心感知,你會發現,性善論真真是孟子學派最感人的學說,它豐富了人類最溫情的先天基礎,一切眾生不僅平等,而且善良。因為這天賦的善良,我們必須格外珍惜,千萬別讓善良精靈從我們身邊溜走,變成不善之人,這不僅是暴殄天物,還會釀成潛在的災禍。我們千萬不能低估了這點滴不善的力量。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不就是點滴細微所致嗎?《金人銘》所言,「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也是這個意思啊,小小的火苗不及時撲滅,不久熊熊的大火就將會象決口的黃河一樣。細小的溪流沒有阻塞,最終將匯成江河。
韓非子說:紂王用象牙筷子吃飯,箕子見後十分擔憂,他認為,象牙筷子,須用犀角和美玉杯盤方能配套,這樣高級的器皿就不能盛普通之飲食,需珍禽異獸而盛之;享受上了山珍海味,則不能穿布衣短衫,需錦繡綢緞須配之;接著又得有華屋大廈居之,如此,難道不是很危險的事嗎?商紂後來國滅身亡,不正是如此嗎?
人性本善,是教育的基礎,三字經以此開篇,構建出具有民族傳統特色的忠孝仁義禮儀廉恥的教育體系和學習方法,從而奠定了啟蒙教育經典的地位。孔子不說人性善惡,但他說有教無類,同時申明: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子被贊為萬世師表,生民未有,孔孟之道薪火相傳,始終不息,不正是人性本善的光輝力量所致嗎?
資料圖
孟母的智慧
關於孟母三遷,《列女傳·母儀篇》寫道: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這段故事的大意如此:孟子父親在他年幼的時候就去世了,孟子和母親仉氏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和小孩們一起學大人跪拜、哭嚎,玩辦理喪事的遊戲。孟母看到了,很擔心,就帶著孟子搬到集市。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事。於是,他們又搬家至屠場附近,這次,孟子又學起屠夫宰殺豬羊,孟母再次搬家。他們搬到了學宮附近。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後都學習記住。孟母很滿意地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資料圖
關於孟母斷織的故事,《列女傳》寫道: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織績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於修德,不為盜竊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
講的是什麼呢?大意是這樣的:孟子放學回家,母親正在織絲,見他回來,問道:「學習如何?」孟子隨口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漫不經心的樣子,非常擔心,馬上用剪刀剪斷織好的布。孟子被嚇住了,問母親這樣做的原因。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絲一樣。有德之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勤問才能增長知識。平時能安寧,做事起來就可以避免於禍害。現在荒廢了學業,將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免遭受禍患。這跟織布為生有啥不一樣?我半途而廢,難道可以讓你長期有衣服穿有糧食吃?女人如果荒廢了生產家裡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鬆了自己的修養和德行,那麼一家人恐怕不做強盜小偷,就只能做奴隸勞役了!」孟子嚇了一跳,自此,孟孟子從早到晚勤奮學習,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大學問之人。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資料圖
關於孟母,《韓詩外傳》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向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母曰:"何?"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之。"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云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之無禮也,非婦無禮也。"於是孟子自責,不敢去婦。"
故事大意如此:孟子的妻子在屋裡伸開兩腿坐著,孟子看見後非常生氣,他對母親說:"我的妻子不講禮儀,請您允許我休了她。"孟母說:"為什麼?"孟子說:"她伸開兩腿坐著。"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說:"我親眼看見的。"孟母說:"這就是你沒禮貌,不是婦人沒禮貌。《禮記》上不是說了嗎?"將要進屋的時候,先問屋中有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聲音一定要高,讓裡面的人知道有人來了;將進屋的時候,眼要往下看。"為的是不讓人沒準備。現在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進屋沒有聲響,因而讓你看到了她兩腿伸開坐著的樣子。這是你沒禮貌,並非是你妻子沒禮貌!"孟子一下子就認識到自己錯了,不再提休妻這事。
資料圖
這三個故事,所有講《孟子》和關於孟母智慧育兒的人都會說,我今再說,似乎有點重複和啰嗦,其實不然,孟子最恨邪說橫行,他在《滕文公下》一文中說:「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矣。」意思是社會上歪門邪道的學說太多,世人又不知道怎麼辨別,只知道不擇手段的追求名利。他為此感到憂慮,所以要規範先聖的道路,抵制,批駁錯誤誇張的言論,使邪說歪理不能再流行。邪說興起在人們心中,會危害人們做的事情,事情受了危害,也就會危害政務。他說即使聖人再出現,也不會改變我的觀點。
孟母三遷的故事經常被今人誤導為讀書一定要去最好的學校,結果商家一渲染,學區房就成了響噹噹的金字招牌,價格非常人能夠承擔,即使如此,還是有無數家長,挖空心思往裡擠,似乎有了學區房,自己的孩子就能夠出人頭地,美其名曰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豈不悲哉。
從生活點滴展開,用生活智慧啟迪孟子,這才是孟母真正的智慧,孟母有非常清晰的育兒理念,這個理念的核心就是善。所以她要孟子向善,而最大的善事什麼呢?做好自我,為人為善,就是濟世安民。這也是中國知識分子修齊治平的理想所在!所以她希望孟子能好好讀書習禮,成為君子。
資料圖
天下父母,無不望子成龍,父母健在是人子順利成長的保障。文明發達的今天,單身母親獨自帶孩子都是非常艱辛的,況且是在男尊女卑等級森嚴的戰國時代,孟子晚年與萬章之徒退而著述,回顧自己的成長環境,不由感慨: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得此三樂,王天下都不與存啊!
孟子三樂,不就是感慨自己少時失去父親,對母親獨自艱辛撫育自己的讚歌嗎?戰國時代,士農工商等級森嚴,孟子作為沒落貴族的後代,光復先人榮耀,勢在必行。孟子自己就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他遊說諸侯,推銷仁政學說,希望救民於水火,重現天下一統的王道政治。孟子和孔子一樣,活著周遊歷國,鬱郁不得志,然青史高標,成為中華文化聖人,這所有的一切,關鍵在於母親的智慧教育,後世尊孟母為母教一人,可謂名至實歸!
推薦閱讀: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句話你到底信不信?
※老年人的哪個瞬間讓你覺得很有教養?
※如何用 「木、走、阝、亻、訁、日、己、上、兌、本、才、亥」 兩兩組合成六個字,每個只能用一次?
※你們怎麼看待教育部長的言論「我們唯一能追求的公平,就是規則公平,但它並不會帶來結果平等」?
※3點伴學堂 儲備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