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 - 修習「四種隨喜」得到「四種境界」】
【佛學 - 修習「四種隨喜」得到「四種境界」】圖文:網路 編輯:小絲
我講了四種隨喜:第一是隨眾生之喜而喜,第二是隨眾生的應機而喜,第三是隨對治己迷與眾生迷而喜,第四是隨第一義而喜。第一,隨眾生之喜而喜,我們看到他人成就好高興,真的高興,內心裏面高興;看到他人相好莊嚴,我們也很高興;看到他人一切順利,我也好高興, 這是隨眾生之喜而喜。看到他人很有智慧,我也很高興,這是隨喜。凡夫往往是嫉妒和障礙,看到人家很好了,生嫉妒心,那是凡夫。《六祖壇經》裡面有一個典範,隨眾生之喜而喜,就是印宗法師。印宗法師同樣了不起,六祖大師是因為印宗法師成就他,所以他弘法利生非常順利;印宗法師也正因為隨喜六祖大師的功德,所以他也得到了六祖大師同樣的功德。當他知道六祖大師得到五祖的衣缽,而能夠隨喜他,印宗法師馬上就召集全國最有名的律師,在廣州的法性寺(即現今光孝寺)在菩提樹下給他剃度、授戒,而且護持他弘法。我們想一想,如果沒有印宗法師,或者另外一個心量很小的人,不成就六祖大師,六祖大師這個弘法的因緣可能要推後好幾年。這個隨眾生之喜而喜,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真實地發起來。第二個是隨眾生的應機而喜。第三是隨對治己迷與眾生迷而喜。自己在迷惑、煩惱的時候,有智慧覺照能對治、降伏,感到歡喜。有佛法就有辦法,看到眾生從迷夢中醒來感到歡喜,這種隨喜叫法喜,法喜充滿。第四是隨第一義而喜,隨佛法最高義而喜,叫禪悅。這是四種隨喜,我們通過修習四種隨喜,就有四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就是隨他意而喜。我們修第一種隨喜,隨眾生之喜而喜的時候,就能得到這種境界——隨他意而喜。你能夠真正達到這種境界的時候,你會對一切眾生都能夠設身處地為他著想,為別人著想,能夠隨他意,不會堅持自己的意見。我們總是會堅持自己的,認為我對,我這個想法很高明,你這個想法可能比我要差;你這個做事的能力不如我……對任何一件事情總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不會隨他意。所以有些時候其實我們盡量隨順一點,不用跟人家爭辯了,爭來爭去沒有什麼用。人家說怎麼樣,你就那麼做好了。知道不對,也是那麼做一下,他走了,你再轉過來就行了,隨他意,其實菩薩的六度四攝法都是隨他意而喜。布施,我們以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一切的布施令眾生生歡喜,這是隨他意而喜。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是四攝法,攝受眾生的四種方法。愛語,言辭柔軟,說話很婉轉,能夠令眾生生歡喜。若你跟人家說話,一上來就劈頭劈腦地罵他一頓,呵斥他一頓,你說你能夠感化他,那就怪事了(眾笑)!肯定不會接受你的教化。所以如果你用那種方法,你絕對不能夠感化他。你用愛語,言辭非常柔軟,令他生歡喜,你就能夠感化他,就能夠攝受他。這個就是四攝法,。這個也是令他歡喜,隨他意。利行,你幫助他成功,給予他利益,利行,都是為他,為他人。同事,同事攝,你和光同塵,示現得跟他一樣,跟他同甘共苦,跟他一起悲傷,一起歡喜,跟他打成一片,那是同事攝。這都是隨他意而喜。第二種境界就是隨自意而喜。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隨時隨地能夠看到自己的心意,然後生歡喜。因為你的心能自主了,心裏面起心動念你自己能夠自主,不會跟著外境轉。第二個,身口意能夠統一,能夠和諧,能夠做身口意的主人,就會生起禪定的快樂。這是隨自意而喜。第三種境界就是隨法意而喜。我能夠用佛法來對治,來降伏煩惱,令一切眾生從生死迷夢之中醒來,處在一個身心自由的狀態之下,但是也不會違背佛陀的教化,這是隨法意而喜。這點很重要。我就知道有一位同修,他受了一點傷,有一點瘀,傷在背部。另外一位佛教徒告訴他:「你去買一點活的青蛙,拿一點田七來燉,這樣對你的病有好處。」你這樣教別人就違背佛陀的教法了。所以說我們不要違背佛法。能夠不違背佛法,不失去內證的經驗,而且身心自在,這就是隨法意而喜。第四種境界就是隨心意而喜。我們修行隨第一義諦而喜產生的境界就是隨心意而喜,這時候我們就產生了四無量心裏面的喜無量心。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這是慈無量心;「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這是悲無量心;「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這是喜無量心;「願諸眾生,永離貪瞋之心,住平等舍!」這是舍無量心。喜無量心是很重要的,你要有喜無量心。如果你是學佛的,一天到晚愁眉苦臉的。人家看到你這樣嚇一跳了,心想:怎麼學佛學成這樣,一天到晚愁眉苦臉。這樣子的話,你其實難以度眾生。而且學佛應該是一件很歡喜的事情;很有智慧,很能夠降伏煩惱的事情;很能夠令我們時時刻刻保持歡喜,保持自在的事情。如果你愈學愈煩惱,那你肯定是有一點偏了。所以我們要有喜無量心。------節選自大願法師《六祖法寶壇經略講》
推薦閱讀:
※六字大明咒祥解
※他身無分文,卻富可敵國,有種風骨叫做南懷瑾!
※佛學6
※佛學答問 劉素雲老師主講 (第二集)
※走進大圓滿-生老病死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