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處世的藝術

俗話說:「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為了完成種種任務,實現自己的目的,每個人都要與形形色色的人交往。但是,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脾氣秉性、生活閱歷、知識水平的不同,每個人所呈現出來的精神面貌、言談舉止和表現方式各有不同。再加上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現實也越來越殘酷,迫使很多人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處世,帶著面具做人。而這就給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往帶來了困難,也給我們看人、識人增加了不小的難度。但無論你怎樣做人,無論從事何種工作,你還是要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歸根結底都是在與人互動。因此,在歷經時間與世事考驗之後,處世之前先「識人」成了你我生活中共同經驗的總結。

管中窺豹,微處識人

俗話說:「細微之處見端倪。」說的就是很多事情都可以從生活細節中看出個究竟,找出個所以然。生活細節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個人的心。

大家都知道,曾國藩是晚清的名臣,可他之所以能夠建立旁人所不能企及的功績,就在於他善於識人、用人。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曾國藩受命組織湘軍平亂。為了充實軍隊,他到處招兵買馬,廣納人才。

有一天,三個人同時來拜見曾國藩。當幕僚向他遞上這三個人的拜帖時,曾國藩沉思了一會兒,對幕僚說:「你去,說我正在與將領商討軍政大事,不便滋擾,請三位且坐,待會兒散後再行稟報。」

幕僚便出去向三位訪客傳話。三人無奈,只得坐下等待。曾國藩讓下人隨時報告他們的舉動。

大約過了幾個小時,三個人在房子里各有各的動作。其中一個人正襟危坐,默不出聲;另一個人在房子里一邊踱步,一邊沉思,氣度從容;而第三個人在房子里等了一會兒後就顯得很不耐煩了,不斷地向人打聽曾大人的會議是否已散,什麼時候能夠接見他。

天色已晚,曾國藩才讓幕僚去告訴那三個人:會議已散,三位客人前來投奔的心意大帥也知道了,今日已晚,便不再留人。請三位明早直接到大帳報名,大帥自有任用之處。

幕僚奇怪地問,為什麼大帥並未與三人交談,便收錄了他們了呢?

曾國藩說:「第一個人比較穩重,但過於死氣沉沉,可用以掌管文書賬冊,其能力功名也止於此耳;第二個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為人沉著,勤于思考,將來成就可與我比肩;第三個人有膽略,雖處軍帳之中,並無一絲拘束,但性格急躁,以後可能功成名就,但也不免戰死疆場。」

多年後,三個人的際遇果然像曾國藩所說的那樣。第一個姓王的書記官,果然庸碌一生;第二個人便是被後人稱為湘軍四大統帥的彭玉麟,建水師,立戰功,官至兵部尚書;第三個人是江忠源,立戰功,官至安徽巡撫,但後來在廬州戰死。

人往往會從細微處,反映出自己的性格,而性格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有時候,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讓我們慢慢地去了解一個人,我們只能通過一次短暫的面談,便要決定是否和他合作。那麼,「窺一斑而知全豹」,我們可以從一些細節上,來判斷此人能不能用,可不可交。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家高級賓館招聘客房部主任,來應聘的人很多,其中不乏學歷高、資歷深的人。筆試、面試……一切都按照正常的程序進行,到了她走進來的時候,已經是今天最後一名應聘者了。主考官微微嘆氣,看來,招到合適的人希望不大了。她的筆試成績並不比別人好,面試給考官們留下的印象也很一般。結束時,主考官禮貌地讓她回去等通知,她微笑著站起來說,謝謝。其實,她知道自己被錄用的希望並不大。她將面前紙杯里考官給她倒的水一飲而盡,走到門後的垃圾桶旁,將紙杯扔了進去。

轉身要走的時候,她注意到垃圾桶旁還扔著兩個空的紙杯子。猶豫了一下,她蹲下身將兩個空紙杯撿起來,扔到了垃圾桶里。

然後,她向屋內的人鞠躬,拉開門正要出去,忽然聽到主考官喊道:「等一下!小姐,你已經被錄取了。」

原來,真正的考試在這裡。一個客房部主任固然需要適當的學歷來證明她的素質,需要深厚的資歷說明她的經驗和能力,可更重要的,是她對這份工作的用心。房內的垃圾桶亂七八糟,作為酒店客房部主任如果都視若無睹的話,那她怎麼可能在對客人的服務上按高標準要求自己,要求大家?

這個考試考的就是一個細節,而從這個細節中反饋回來的信息,對於主考官來說,已經足夠。從細節上推測其心理活動,達到了神奇絕妙的地步。其實,從生活細節上觀察人、識別人、看人心帶有很大的經驗性,是有一定規律可以遵循的。所以一些有心的人,在實踐中總結出用生活細節去識別人心的四條規律:

一是從小動作、小習慣上看人心。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及一個人的本性往往會通過自身的一些細小習慣、小動作等流露出來。如:總喜歡掰手指的人,一般工於心計,總在動腦筋;坐下就蹺起二郎腿的人,一般都自命不凡,高人一等;走路總是駝背低頭的人,一般都心事較重。

二是從言談舉止上看人心。那些直率熱情、活潑好動、喜歡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開朗的人;那些快言快語、眼神鋒利、情緒衝動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懂禮貌、講信義、實事求是、心平氣和的人,往往是謙虛謹慎的人;那些表情細膩、注意舉止的人,往往是性格穩重的人。

三是從言辭上看人心。說話的時候,把「我想」、「我認為」、「依我看」、「我感到」等等字眼掛在嘴邊的人,一般都是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人;說話的時候總喜歡加上「好不好」、「行不行」、「可以嗎」等等字眼的人,一般都是自信心不強、沒有大主意的人;說話的時候,總是含糊其辭、模稜兩可的人,一般都是老奸巨猾、老於世故的人。

四是從表情上看人心。經常喜歡皺眉的人,一般都是心思較重、心事較多、好想這想那的人;經常喜歡用眼角看人的人,一般都是心胸狹隘、心懷叵測、內心深處充滿恐懼感的人;經常喜歡用手撓頭的人,一般都是心緒不寧、心情煩躁的人。

總之,只要我們平時注意鍛煉自己觀察細節的能力,就一定能發現每一個人在生活中的特徵,從而進一步掌握其內心世界的秘密。

思想指導人的行動,心裡想什麼,必然體現在他的行動上。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他人的細節,就能夠看透他人心。

觀察舉止,體態表露人心

眾所周知,「風格塑造人」。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品格。也就是說,一個人外在的行為舉止是其內在本性的表現。它反映出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和情感世界等,這些經過長時期自我修養,自我教育而養成的個人的行為方式,乃是一個人本身性格、氣質和稟性的綜合反映。

例如,通達就看他的禮節,尊貴就看他上進的程度,富裕就看他的修養。聽就看他的行動,止就看他的喜好,達就看他的言辭,窮就看他的作為。高興時檢驗他的操守,快樂時檢驗他的懈怠,發怒時檢驗他的氣節,害怕時檢驗他的耐力,受苦時檢驗他的毅力。這是識人的根本。

有這樣一個事例,某公司的領導對前來應試的業務員,經常會採取各種不同的方法來考驗其內在品質。

有一次,他讓兩個應試的業務員和他一起擠公共汽車,他發給每人一元錢做車費,而車票的價格是九毛錢。兩位應試的業務員,都是朝氣蓬勃、風流倜儻的年輕人。其中一位用一元錢買了車票之後,對應該找的一角錢不屑一顧,說聲「不用找了」;而另一位則恰恰相反,堅持要找回那剩餘的一角錢。雖然有不少人用鄙視的目光看著他的舉動,而他依然如故。那位公司領導看在眼裡,喜在心上。他用力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說:「恭喜你,年輕人,你被錄用了。」

在那位領導看來,能夠為應找的一角錢據理力爭的人,日後肯定會為公司的利益不惜一切代價的。從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中,這位領導看透了兩位應試者不同的內心活動狀態。

行為舉止是人心靈的暗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行為舉止各具特色,而我們可以藉此窺探出一個人的真實想法,了解一個人心理上的動向,把握他人的心理活動。

當林肯到了找女朋友的年齡,他的母親給他講了一個從吃飯上認識一個女孩子的人生經驗:「如果一個女孩子跟你去吃西餐,點了『全餐』,開始上來的是開胃菜、麵包、湯、沙拉,她全吃光了,等到後面的主菜和甜點,已經吃不下去,你可別怪她。她絕對不是浪費,只是不會點西餐,甚至有可能沒吃過全餐。但你要是哪天遇到一位小姐點了全餐,而且從頭到尾,每道菜只碰一點點,可就得小心了。那是真浪費,只怕你將來養不起!」

古人云,「聽言觀行,知人之良法。」就是說,聽其說話,看其行動,是識別人的好方法。正因為如此,在識人時,切不可忘記採用「觀舉止識人」的良方。

三國時期的劉邵說,姿態高尚的人,其行為舉止的特徵定會器宇不凡。這是姿態的一種表現,高貴環境中的人自有一種逼人的氣勢和儀態,這也可作為識別人才的一個外部根據。

漢武帝既寵尹婕妤,又幸愛邢夫人。因「美女入室,惡女之仇」,漢武帝詔令二夫人不得相見。尹夫人很想目睹一下邢夫人的笑貌,多次懇請武帝讓她二人見一面。最終,武帝答應了她的請求。數十宮女擁著一位夫人款款行至,武帝向尹夫人微微一笑,點了點頭。尹夫人看了之後即說:「她不是邢夫人。」武帝怪而問道:「為什麼?」「看她的舉止姿態,不足以當夫人,配不上皇上。」武帝又召來一位穿舊衣的女人,且沒有宮女擁護。尹夫人即說:「這才是邢夫人。」並低頭哭起來,傷憐自己不如邢夫人美麗。原來,先前那位夫人是一名宮女裝扮的。

邢夫人在後宮中深受武帝的寵幸,左右有那麼多的傭人伺候,舉止必定文雅大方,從容不迫,這又怎麼會是一個終日被人呼來喚去的宮女所具有的呢?所以尹夫人一眼便能辨出誰是真正的邢夫人。由此可見,一個人的生長環境對一個人氣質姿態的影響之大。一個人可以改變或者隱藏容貌,但是一個人的舉止姿態是在長期的環境中形成的,想要短時間改變或者說是隱藏是很難的,因此通過一個人的舉止姿態則能更為準確地了解一個人。

那麼什麼樣的舉止姿態是端正的?什麼是不好的呢?我們要怎樣依據容貌舉止辨別君子、小人呢?對此清朝的宋瑾在《古觀人法》一書中是這樣論述的:

①站立要像喬木松柏一樣,端坐要如華山泰岳一樣,前進要像太陽一樣朗朗正正,意氣垂豫,不疾不徐;後退要如流水一般,步履輕盈、態度安詳,既不顛蹶,也不背逆,這樣的人是高居上位的君子。

②站立時容貌端肅像齋戒一樣,端坐時容貌如同參祭祀一樣,拜見高貴顯榮之人時,不自覺地浩浩落落,步履輕飄;辭別孤立無援,貧寒微賤士人時,不自覺地依依不捨,步履徘徊,這樣的人是身處下位的君子。

③在眾人矚目的地方,落座時故意作莊嚴肅穆狀,在大庭廣眾之中,進退舉止,故意裝作安然舒泰,一拱手一作揖都顯現出骨頭軟、屁股大者,是身居上位的小人。

④站立落座都不端正,手、腳不停地搖擺,進見時則驚慌張皇、舉止失措,退去時則急走快跑,形象慌張,肩也聳,背也搖,是身居下位的小人。

變換角度,客觀全面地識人

在《莊子?讓王》中有這麼一個小故事:

子列子很窮,常常是面帶飢色。鄭相子陽的門客對子陽說:「列禦寇是個有道的人,住在國都這兒,這麼窮,豈不像您不關心士人嗎?」

鄭相子陽立即派人送去糧食,子列子見到使者後,連拜兩次予以辭謝。使者回去以後,他的妻子望著他拍著胸口說:「妾聽說做有道人的妻子,都可以享受安樂,現在你卻面帶飢色。相君意外地送來吃的東西,你卻不接受,這不是命該受窮嗎?」

子列子笑著對妻子說:「相君自己並不知道我,只是聽了別人的話才送糧食給我;將來他也會因為別人的話而加罪於我,這是我不接受糧食的原因。」

後來,人民發難殺死了子陽。

所以,識人不能看表面、重一時,而是要全面地、長遠地看。既不能囿於一時之成見,也不能拘於一己之得失。惟有如此,才能全面地、客觀地了解並認識一個人,才能知其心、知其意、知其情。

人的潛意識中隱藏著感情、需要、性格、想法、長處、缺點等許多東西,這樣許多部分構成了人的整體。反過來說,人的整體如同一個立體事物一樣,是多面的,但每個部分就構成了一個人的面,通過面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本質屬性。但並不是所有的面都和這個人的本質屬性相一致,人的本質屬性是由大多數的面決定的,如果把人的個別面當成大多數的面,把部分當成整體,就會犯「盲人摸象」的錯誤。

「盲人摸象」盡人皆知。它講的是:幾位盲人摸象,摸到腳的盲人說像桶一樣;摸到尾巴的盲人說像掃帚一樣;摸到肚子的盲人說像鼓一樣;摸到耳朵的說像笊籬;摸到牙的說像角一樣;摸到鼻子的說像條粗繩索。盲人由於視覺的障礙,看不見大象的立體畫面,每人只摸到象的一部分,卻把它當做整體。這個故事給所有知人識人者如何去全面認識他人以很深刻的啟示。

例如把偶然犯錯誤的同志看成是「屢教不改」者,把偶做一兩件好事的人當成先進人物。這樣的後果必定造成知人識人的失誤。要避免發生「盲人摸象」的錯誤,就必須藉助於「立體透視法」來知人識人。所謂「立體透視法」,就是對對象做全面性的綜合考察透視,反映這個對象的整體以及這個整體和部分事物所構成的立體畫面。

我們遇到某些常見的現象時,不要只用一種思維,只停留在常規的疑問上,而是要多方位地去探究問題。牛頓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他想,為什麼蘋果往地下掉,而不往天上去呢?他從相反的角度思考問題,發現了地球引力。知人、識人者在認識他人時也是一樣,既要善於從正面角度去思考問題,也要善於從相反角度去思考問題;既要從歷史角度看待他人,更要從現實角度衡量他人;既要考察他人的個體素質,又要考察他人在群體和組織中的行為表現;既要從品德角度、才幹角度、行為角度去考察人,也要從氣質角度、喜好角度去衡量人。這樣才能判斷和識別其真實能力。

「管鮑之交」歷來被稱為千古佳話,其中固然讚揚了管仲的治國才能,但更重要的則是讚揚了鮑叔牙的慧眼識人。

管仲,名夷吾,東周時期齊國人。生得相貌魁梧,精神俊爽,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匡時之略。最初,他懷才不遇,只好與鮑叔牙合夥做買賣,賺了,他常常多拿一倍。不少人認為他太貪,議論紛紛。後來,管仲一連三次當小官,又都三次被免職。好多人笑他無能,鮑叔牙卻為之辯解:管仲是治天下之奇才,曲高和寡,這隻能怪其上司太笨拙,不會用他!管仲知悉後,無限感慨,便與鮑叔牙結為生死之交。

數年後,管仲、鮑叔牙分別做了齊國國王的兒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各為其主,盡心儘力。國王死後,兩公子為奪王位發生了激烈的爭鬥。管仲為保公子糾上台執政,箭射小白,小白險些喪命。但不久還是小白做了齊國國君,即齊桓公,而管仲陪著公子糾流亡魯國。魯國為了魯齊關係,殺了糾,並把管仲押送齊國。當時受重用的鮑叔牙聞知,親自迎接囚車,釋放管仲,並把他安排到自己家中去住。又面諫桓公饒恕管仲且委以重任。桓公這時才知道,管仲的確是位難得的人才!於是,拜管仲為相,尊其號曰仲父,並且規定:不許犯夷吾之名;不問貴賤,皆稱其字「仲」。齊桓公之稱霸,九次會合天下諸侯,匡扶天下正道,這都是用了管仲之謀。

管仲說:「當初我貧窮時,曾與鮑叔牙一起做買賣,分財利時我常常多佔,鮑叔牙卻不以此認為我貪,因為他知道我家貧;我曾經為鮑叔牙謀事,結果卻使他更窘迫,鮑叔牙不因此認為我這個人很愚蠢,因為他知道時機有時有利、有時不利;我曾經幾次出仕,卻屢次被國君罷免,鮑叔牙不據此認為我無能,因為他知道我沒有碰到好時機;我曾幾次帶兵打仗,卻屢戰屢敗,鮑叔牙不因此以為我這個人膽小,因為他知道我家有老母需要供養;公子糾與小白爭位失敗後,召忽自殺,我被囚禁起來,忍受侮辱,鮑叔牙不因此認為我這個人不知羞恥,因為他知道我不以小事為恥,而只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所以說,生我的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先生。」

鮑叔牙推薦管仲後,他的職位在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代都在齊國享受俸祿,其中有封邑的有十多代,子孫中有許多人都成為有名的大夫。相比之下,天下人很少稱道管仲之才能而常常稱道鮑叔牙有知人之明。

從上面的事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用常規、片面的觀點識人,會把人看錯。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識人,才能真正做到識人識得更全面更到位。這樣就可以達到「知人者智」的境界了。

透過小動作識破對方

一些人在做某些日常性動作時,有一些習慣性動作帶有很濃厚的個性色彩,這對於我們識人知人,客觀評價一個人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習慣性動作是我們一天天地逐漸形成的,它有著極強的穩定性,我們想要一下子改變過來,一時之間很難辦到。心理學家萊恩曾說過: 「人們日常做出的各種習慣行為實際反映了客觀情況與他們的性格間的一種特殊的對應變化關係。」

的確,一個人的所思所想和性格特徵都能在舉手投足、點頭微笑中暴露無遺,那些經驗豐富的識人高手從一舉一動就能識別人心。有一些習慣動作,可以幫助識人者觀察他並輕鬆地被人認知。

崇禎十五年二月,明朝大將洪承疇松山兵敗,為清軍所生擒。清太宗為了日後逐鹿中原,打算收服洪承疇,但洪承疇不僅不降,而且還蓬頭跣足,肆意漫罵,以死來對抗清太宗的勸降。范文程來勸降,洪承疇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此時樑上落下來一塊燕泥,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很仔細地拂去燕泥,拂了又拂,惟恐玷污了衣服似的。范文程看在眼裡,喜在心中,回去後立即上奏太宗說:「洪承疇一定不會死。他對他的衣服尚且如此愛惜,何況他的性命?」於是皇太極親自勸降,洪承疇果然很快便歸順清朝了。

根據這個道理,讓我們看出人的不同姿態所透露的內心情態,可見,通過小動作識人是很有見地的。

下面我們來看一些日常生活中通過習慣小動作識人的方法:

(1)手插褲兜者

雙腳自然站立,雙手插在褲兜里,時不時取出來又插進去,這種人的性格比較謹小慎微,凡事三思而後行。在工作中他們最缺乏靈活性,往往用呆辦法來解決很多問題。他們對突如其來的失敗或打擊心理承受能力差,在逆境中更多的是垂頭喪氣、怨天尤人。

(2)經常搖頭者

經常「搖頭」或「點頭」以示自己對某件事情的肯定或否定。他們在社交場合很會表現自己,卻時常遭到別人的厭惡,引起別人的不愉快。但是,經常搖頭或點頭的人,自我意識強烈,工作積極,看準了一件事情就會努力去做,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3)拍打頭部者

拍打頭部這個動作多數時候的意義是表示對某件事情突然有了新的認識,如果說剛才還陷入困境,現在則走出了迷霧,找到了處理事情的辦法。拍打的部位如果是後腦勺表明這種人敬業,拍打腦部只是為了放鬆一下自己。時常拍打前額的人是個直腸子,有什麼說什麼,不怕得罪人。

(4)雙手叉腰者

這種人希望在最快的時間內經過最短的距離達到自己的目標,他突然爆發的精力常是在他計划下一步決定性的行動時,看似沉寂的一段時間內所產生的。這個姿勢,就像他用V字代表勝利的符號一樣,成為他的特徵。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就是這個意思。

(5)言行不一者

當你給某人遞煙或其他食物時,他嘴裡說「不用」、「不要」,但手卻伸過來接了,顯得很客氣的樣子。這種人比較聰明,愛好廣泛,處世圓滑、老練,不輕易得罪別人。

(6)觸摸頭髮者

這種人個性突出,性格鮮明,愛憎分明,尤其嫉惡如仇。他們經常做一些冒險的事情,喜歡擠眉弄眼,愛拿人當調侃對象。這些人當中有的缺乏內涵修養,但他特別會處理人際關係,處事大方並善於捕捉機會。

(7)抖動腿腳者

喜歡用腿或腳尖使整個腿部顫動,有時候還用腳尖磕打腳尖或者以腳掌拍打地面,這種人很能自我欣賞,性格較保守,很少考慮別人。然而當朋友有困難時,他會經常給朋友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建議。

不以貌取人,不以貌欺人

中國人審視評判別人的相貌好看與否,相當苛刻。著名學者錢鍾書就說:「譬如一個近三十歲的女人,對於十八九歲的女孩子的相貌,還肯說好,對於二十三四歲的少女,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

相貌對每個人的衝擊力都是直接而敏感的,人們喜歡一個人、接納一個人通常也是從外貌開始的。即人類對事物的一般認識過程是:首先是感官接受了外界事物,然後心裡有了印象,接著發出聲音加以評論,最後才表現為人的外表反應。所以我們要識人,也應該從人的外貌去識人,以便於看清他的內心世界。

明建文二年(1400年),策試中有個叫王良的對策最佳,但因其貌不揚,被抑為第二,原本第二的胡靖擢為第一。後來惠帝亡國,倒是王良以死殉國,而胡靖卻投靠了永樂皇帝,做了高官。

明英宗對朝臣的相貌也特別看重。天順時,大同巡撫韓雍升為兵部侍郎,英宗發詔讓大學士李賢舉薦一個與韓雍人品相同的人繼任。李賢舉薦了山東按察使王越。王越長得身材高大,步履輕捷,又喜著寬身短袖的服飾,英宗見後很是滿意,說:「王越是爽利武職打扮。」後來王越在邊陲果然頗有戰功。

古人認為,好的面色是:面相有威嚴,意志堅強,富有魄力,處事果斷,無私正直,嫉惡如仇;禿髮謝頂,善於理財,有掌管錢物的能力;觀額高聳圓重,面目威嚴,有權有勢,眾人依順;顴高鼻豐並與下巴相稱,中年到老年享福不斷;顴隆鼻高,臉頗豐腴,晚年更為富足;顴骨高聳,眼長而印堂豐滿,臉相威嚴,貴享八方朝貢。

識面認為不好的臉色是:顴高而臉頰削瘦,做事難成,晚年孤獨清苦;顴高而鬢髮疏稀,老來孤獨;額高鼻陷,做事多成亦多敗。薄臉皮的人常常會被誤認為高傲,或者低能。這些誤解更增加了薄臉皮者在人際交往中的困難。因此,他們在處理問題時常常不敢大膽行事,寧願選擇消極應付的辦法。他們對工作往往但求無過,不求有功,怕擔風險。然而,臉皮薄的人並非一無是處。一般說來,臉皮薄者的為人倒是比較堅定可靠的。他們是好部下、好朋友,在特定的狹小範圍內,還可以充任好骨幹。

一個心質誠仁的人,必定會展現出溫柔、隨和的貌色;一個心質誠勇的人,必定會展示出嚴肅、莊重的貌色;一個心質誠智的人,必定會展示出明智、清楚的貌色。

但是,識人不能單從相貌出發。古人云: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請看下面的例子:

三國時東吳的國君孫權號稱是善識人才的明君,但卻曾「相馬失於疲,遂遺千里足」。周瑜死後,魯肅向孫權力薦龐統。孫權聽後先是大喜,但見面後卻心中不悅。因為龐統生得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貌古怪,加之龐統不推崇孫權一向器重的周瑜,孫權便錯誤地認為龐統只不過是一介狂士,沒什麼大用。於是,魯肅提醒孫權,龐統在赤壁大戰時曾獻連環計,立下奇功,以期說服孫權,而孫權卻固執己見,最終把龐統從江南趕走。魯肅見事已至此,轉而把龐統推薦給劉備。誰知,愛才心切的劉備,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他見龐統相貌醜陋,心中也不高興,只讓他當了個小小的縣令。有匡世之才的龐統,只因相貌長得不俊,竟然幾處遭到冷落,報國無門,不得重用。後來,還是張飛了解了他的真才後極力舉薦,劉備才委以他副軍師的職務。

一向慧眼識珠的曹操,也有以貌取人的錯舉。

益州張松過目不忘,乃天下奇才,只是,生得額鑊頭尖,鼻偃齒露,身短不滿五尺。當張松暗攜西川四十一州地圖,千里迢迢來到許昌打算進獻給曹操時,曹操見張松「人物猥瑣」,從而產生厭煩之感,加之張松言詞激烈,揭了自己的短處,便將張松趕出國門。劉備乘機而入,爭取到了張松,從而取得了進取西川軍事上的優勢。如果曹操不是以貌取人,而是禮待張松,充分發揮其才識,那樣恐怕會是另一種結果。

這說明光以貌識人,未免識人於偏頗而不全,甚至識錯人。要完全認識一個人,還需從其他方面入手。這一點,希望我們在識人時要注意。

由此可見,面相神氣乃識人精妙之處,從一個人的面部斷定一個人的品德、才幹、性情和命運,也是人們普遍遵循的一種有效方法。正如識人高手曾國藩說:「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身骨氣,具乎面部。」因此在觀人識人時,我們不妨參考我國古代劉邵提出的「觀人八法」。

「觀人八法」是把人的體貌與精神特徵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人分成八種類型,分別為威、厚、清、古、孤、惡、薄、俗八相,並認為這八種不同相貌的人各有不同的命運。

第一,威相。尊嚴可畏叫做威。威相的人體形高大,儀態威嚴,神情莊重,性情勇猛,不怒自威。生有此相的人能掌重權,具有很強的決斷力和行動力。與這種相貌的人交往,可以藉助於他們的地位和能力。

第二,厚相。體貌敦重叫做厚。器量宏大如滄海,如萬噸大船,搖撼不動。此種相貌的人,做人正直厚實,舉止中正,性情溫和,心胸寬廣,行動老成持重。生有此相的人大多都有好運,如能與這種人交往,你的命運自然也會有所改變。

第三,清相。精神俊秀叫做清,如林中一枝獨秀,如昆崙山上的片玉。體貌清秀端莊,神情自若,儀錶溫雅,性格爽朗,舉止輕捷,聰明睿智,靈活機巧。生有此相的人命大貴,但若只是清秀而不厚實,便近於刻薄了。因此,對這種人一定要深入觀察,仔細識別,並把握好與之交往的深度。

第四,古相。骨骼外顯,稜角分明,如堅石一般叫做古。古相有古樸和古怪兩種。古樸者性格樸實內向,耿直孤傲,缺少靈活性,辦事欠圓通。古怪者體形奇怪,甚至醜陋。生有古相的人命運也因而不同:古樸而清秀者,命運亨通吉利;古樸而混濁者,命運一生窮困。對古相人也要深入觀察識別,分清古樸還是古怪,以決定與之交往與否。

第五,孤相。孤相是指形骨孤寒,如水邊獨鶴、雨中鷺鷥的相貌。一般體形瘦弱,神色委靡,脖子偏長,兩肩內縮,腿腳斜拐,腦袋側偏,坐無坐相,身體四肢搖擺不定,行走時全身不穩,雙手如同要抓什麼東西一般。有孤相者性格內向,心胸狹窄,性情乖戾,了無情趣,命運自然孤寒。與這樣的人交往要小心以防影響自己的命運。

第六,惡相。惡相是指體貌凶頑,如凶神惡煞之相。生有惡相的人,心地狹窄,性情卑劣,不論人情,不講理智,陰險狡猾,無惡不作。做事鼠首兩端,蛇蠍心腸,豺狼般凶暴殘忍。對這種人一定要盡量遠離,以免帶來兇險。

第七,薄相。薄相是一種貧寒下賤之相貌。生有薄相的人,體貌形狀單薄瘦弱,神色昏暗,全無光彩,性情孤僻內向,為人怯懦,意志軟弱,愚昧無知,沒有主見,全無心機。命運如一葉小舟泛於重重波濤之上,始終不濟。薄相的人也不適於交往,容易給自己帶來敗運。

第八,俗相。俗相是渾濁、粗魯俗陋的相貌。生有此相的人如塵土中之物,卑污而淺露。說話粗聲大氣,舉止粗魯不文,令人生厭。智力平平,趣味低下,惟利是圖,容易被美色和財物所誘惑。命運一般平常偏下。對生有俗相的人,最好不要與其交往。

眼睛對於透析人性的意義

眼睛是上帝賜給人類的禮物。從一個人的眼睛中,可以讀懂一個人的大概。一個人所思所想,很多時候會通過他的眼神表現出來,通過觀察一個人豐富的眼睛語言,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對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認識。

在面部的五官中,眼睛是監察官,這大概是因為它「明察秋毫」。人要傳出的信息,也有一部分是通過眼睛傳出,尤其是情感方面的內容。人的精神氣質,喜怒哀樂,很大程度上是由眼睛所顯示出來的,俗話說,炯炯有神,眉目傳情,暗送秋波,及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都是這個意思。同時,眼睛又是人的身體健康狀況的顯示屏。眼睛黑白分明,神氣清爽,是健康之象;灰暗渾濁,枯澀獃滯,是不健康之象;顧盼無光,昏花恍惚,是衰弱之象。正因為眼睛對於面孔如此的重要,所以說「目者面之淵,不深則不清」,淵要深才清,清才美。目也應該深,從而至清並至美,否則,便不會清,也不會美。

泰戈爾說得好:任何人「一旦學會了眼睛的語言,表情的變化將是無窮無盡的」。

有時,眼睛似乎也會說話,一個人的內心活動,經常會反映到他的眼睛裡,心之所想,透過眼睛就能看出,這是每個人都很難隱瞞的事實。因此,可以從眼睛識別一個人的內心。

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善於通過眼神識別人物的高手。

曹操派刺客去見劉備,刺客見到劉備之後,並沒有立即下手,而是與劉備討論削弱魏國的策略,他的分析極合劉備的意思。

不久之後,諸葛亮進來,刺客很心虛,便託詞上廁所而離開。

劉備對諸葛亮說:「剛才得到一位奇士,可以幫助我們攻打曹操。」

諸葛亮卻慢慢地嘆道:「此人見我一到,神情畏懼,視線低而時時露忤逆之意,姦邪之形完全泄露出來,他一定是個刺客。」

於是,劉備連忙派人追出去,刺客已經跳牆逃跑了。

在瞬息之間,透過眼神的變化,看出一個人的目的和動機,固然需要先天的智慧,但更多的是靠後天的努力,因為這種智慧是在環境中磨鍊和培養出來的。諸葛亮能夠看透此人,主要是從他的眼神閃爍不定中發現破綻的。

可見,每一個人,不管自覺或不自覺,他的眼睛往往是他靈魂的忠實解釋者,正如《簡?愛》中寫道:「靈魂在眼睛中有一個解釋者——時常是無意的,但卻是忠實的解釋者。」

那麼在生活中如何透過這些信息來掌握人的個性和內心活動,有無規律可循呢?下面就介紹幾種通過眼神識人的方法:

其一,看眼神。

(1)眼睛閃閃發光,表明對方精神煥發,是個精力充沛的人。

(2)目光獃滯黯然,說明這是個沒有鬥志而索然寡味的人。

(3)目光飄忽不定,表示這是個三心二意或拿不定主意抑或緊張不安的人。

(4)目光忽明忽暗,說明他是個工於心計的人。

(5)目光炯然,表明這是個有膽識而且正直的人。

(6)主動與人進行交流視線的人,說明他是個心胸坦率的人。

(7)不敢正視或迴避別人的視線,表明此人是個內心緊張不安或言不由衷,有所隱藏的人。

(8)眼神清的人,通常表示此人清純、澄明、無雜念、端正、開明。眼神濁的人,往往昭示此人昏沉、駁雜、粗魯、庸俗和鄙陋。

(9)「眼神」正,其人大致正直,「眼神」邪,其人大致姦邪。

其二,觀眼形。

(1)深眼睛

如果一個人眼睛嵌在臉龐的後方,四周有強而有力的眉毛和高高的額骨包圍。這表示這個人性喜探究,彷彿周遭的一切都經常處在一面放大鏡之下。其擅長區分極細小的細節,可以偵察出一個人個性中的小缺陷。就因為這個原因,這個人十分挑剔,除非相當特別的人,否則很難有人能進入他的生活中。

(2)長眼睛者有遠見

長眼睛的人辦事常常會做到穩、准、狠。他們的責任心一般都很強,辦事嚴肅認真。這種人有很強的決斷能力,有遠見,因此常常能成就大事。

有的人眼睛長得又長又大,給人一種慈善溫和的印象。這種人很有人情味,並富有同情心,具有犧牲和奉獻精神,他們事業的成功或許與這種奉獻精神和同情心有關。這類人在年輕的時候會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幫助,年老的時候會成為被眾人尊敬的慈善家。如果你身邊有長這樣的眼睛的人,你千萬不要置之不理,他會成為你值得信賴的朋友和輔助你事業的好夥伴。

(3)兩眼分得很開

這個人很有良心,凡事替別人著想,對人生看得很開。雖然他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但並不因此而盲目,也不因此局限了自己的視野。他樂於幫助他人,一點兒也不嫉妒別人。受其幫助的人,經常問他該如何回報。

那些人並不知道,讓這個人幫助他們,便是給他的最大回報。

(4)兩眼相近

這樣的人是那種在某一方面能夠取得相當成就,但又因為在另一方面未得到他人認同,而沮喪萬分的人。他一直認為自己總是在最好的時機上做了錯誤的選擇,不過他卻又馬上指出,這絕大部分是因為別人給了自己不恰當的建議。

(5)圓眼睛者悟性高

眼睛圓圓常常給人一種機靈的印象。這樣的人比較聰明,反應靈敏,適應性強。這種人做事積極,講究實效性,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

在圓眼中,有一種稱為「黑豆眼」的眼睛,是非常需要警惕的,他長著一對漆黑的眼珠,遇到事情,小眼珠在眼眶裡直轉,時刻盤算著自己的得失。這樣的人常常作不出正確的判斷,因此不能輕信他們的主意。他們常常還很固執,自以為是,往往撞了南牆都不回頭。

(6)眼睛凸出者外強中乾

有的人眼睛長得往外凸出,就像金魚的眼睛。這種人辦事常常是欠考慮,大大咧咧,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他們心裡往往想一些虛幻的東西,並且到處張揚,但實際上並沒有做出多少實際工作。這種人想法和計劃很多,卻很少有幾件可以付諸實踐的,有時即使去幹了,也常常是虎頭蛇尾,半途而廢,是一個標準的「紙上談兵」者。

並且,這類人往往還表現得自以為是,辦事武斷,自尊心很強,企圖用自己的夸夸其談來掩飾自己的無能。外表威武,才是這種人的真實寫照。

(7)大眼睛

這樣的人眼睛清澈明亮,反射出一種永遠好奇的模樣。他喜歡嘗試任何事情,即使某件從前做過許多次的事,讓其做來都彷彿從沒做過一般。

睡覺是少數幾件令其憎恨的事,因為他討厭閉上眼睛,即使只閉上一秒鐘,也老大不願意,因為其怕錯過某樣東西。

總之,眼睛越有精神越好,但不能目帶凶光;亦忌散露,眼光散露則稱不上有精神。

行坐之間,眼常純正平視,心地必然正直善良,雖不生事,也不怕事。

行坐之間,眼光閃縮不正視者,則是內藏奸詐、心懷叵測之人。

行坐之間,眼若經常仰視,必是心驕氣傲,是個自命不凡之徒。

行坐之間,眼常俯視或左右探索者,必是陰險多奸、詭計多端者。

眼若經常左顧右盼,轉瞬不止者,此人可能頗有才智,但必多大言虛語,言而無信之人。

與人說話,先閉目而後發言,或是向前俯而後語者,此人易遭兇險,而且死無葬身之處。

可見,觀察一個人的「眼神」,是辨別一個人好壞的重要途徑,同時對於認識一個人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識人言,做對事

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說的就是人性的複雜,可謂「千人千面,千面千心」。每一張面孔都是個性十足、變幻莫測,令人難以捉摸的,倘若你沒有幾分眼力就很難看清他們的真面目。

荀子認為,不同人品的人,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通過他們的行為表現,就可以看清楚他們的真面目。

關於知言,儒家也曾有專論,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巧言令色,這是一幅偽君子的畫像。曾子說:「脅肩諂笑,病於夏畦。」聳起兩個肩頭,做出一副討好人的笑臉,這真比頂著夏天的毒日頭在菜地里幹活還要令人難受啊!

儒者對偽君子的鄙棄之情溢於言表。僅孔子對「巧言令色」的斥責,在《論語》中就記有三次(其他兩次見於《陽貨》、《公冶長》)。

然而,在歷史上,在現實中,這種巧言令色、脅肩諂笑的人卻並不因為聖人的鄙棄而減少。他們雖無仁德,難成正果,但卻有的是用武之地。所以,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要牢記聖人提醒我們的話,時時警惕那些花言巧語、一臉笑得稀爛的偽君子。

由此可知,要了解一個人的內心深處的東西,談話是最好的手段。有人指出,談話當深入到一定深度時,對方的心理活動可以靈敏地接觸到。

說話的內容是對方與你交談的目的,也是雙方談話過程中藉以影響對方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平時談話時一定要注意分析說話的內容。

思想指導人的行動,但人是極其複雜的,內心所想和言行未必一致。如果僅聽其言,就會受其所騙。一般來說,剛直的人心所想的,就照說照干,這種人言行一致易於了解,聽其言觀其行便知其人。但狡猾的人,所想所要乾的是一回事,所說的又是另一回事,即以其漂亮的言辭掩蓋其罪惡的用心,因而獲得人們的讚賞和支持,以達到其罪惡的目的。所以僅據一言一行而對人得出結論,必然失之偏頗。所以識人必須從各方面考察,只有掌握第一手資料,全面了解某個人,並據此做出分析,才能對某人有正確的認識,根據現在所作所為才能預料其發展的趨向和後果。

戰國時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門下有三千門客,是著名的「四公子」之一。當時楚王沒有子女,春申君就四處搜尋美女獻給楚王。有個趙國人,叫李園。他有個妹妹長得特別漂亮,他本想把妹妹獻給楚王,但是他聽說楚王不能生育後就改變了主意,把妹妹獻給了春申君,春申君很寵幸這個美女,沒過多久,她就懷孕了。

這時,李園又搞陰謀,讓妹妹對春申君說:「夫君,楚王跟您的感情真是特別深啊!」春申君說:「是啊,我和楚王的感情比親兄弟還深。」美人又說:「可是楚王沒有兒子,他死後肯定只有讓自己的親兄弟做國君。新國君一定只重用自己身邊的人,根本輪不到您。況且您現在的地位這麼高,必定有對楚王的兄弟禮數不周到的地方,那您的處境不就更危險了嗎?」春申君聽了,說:「是呀,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美女說:「辦法倒有一個。我已經懷孕了,要是楚王現在喜歡上我,那我生下的孩子就可以當國君。您就不用擔心以後的前途啦。」

春申君動心了,就按照這個美女說的,把她獻給了楚王。美女果然很快就得到了楚王的寵愛。後來,這個美女在王宮生了個男孩。這孩子被立為太子,美女也就當上了王后。楚王很快封李園當了高官。可是,李園是個有野心的人,他一想奪取春申君的位置,二怕春申君泄露了秘密,便在私底下養了許多殺手,設計殺他滅口。

此刻的春申君卻還蒙在鼓裡。他的一個門客朱英對他說:「您做楚國的丞相已經二十多年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一天楚王死了,您就要輔佐年幼的太子,直到他長大成人。這是您的福氣,但這之中也可能隱藏著災禍。」

春申君並沒有將他的話放在心上,而且滿不在乎地說:「我現在過得很好啊,至於將來,會有什麼不幸呢?」朱英憂心忡忡地說:「李園是個小人,他一直都想奪取您手中的權力,早就暗地養了許多殺手,只要楚王一死,他便會將矛頭指向您。這就是我說的災禍啊。不過,現在挽救還來得及,只要您先下手為強,同時也免除了您的後顧之憂。」

春申君聽了,哈哈一笑,拍拍朱英的肩膀說:「先生多慮了。我了解李園這個人,他是個膽小、溫和的人,我一直都對他那麼好,他是不會做出什麼對不起我的事的。」

沒過多久,楚王死了。李園先來到宮裡,安排殺手埋伏在宮門內。春申君急忙進宮,剛走進宮門,李園的殺手就從兩旁殺出來,他還沒來得及喊聲救命,頭就被割了下來,而後,李園又誅殺了春申君的所有親族。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就是這樣被殺掉的,更為悲慘的是,也許到死他也不知道是誰殺死他的,因為在他印象里,李園是膽小溫和,況且自己對其有恩的一個人。

春申君的悲劇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他沒有看清李園這樣的小人,對他沒有防範。而這正是導致他最終悲慘結局的根源。

具有識人的本領,就意味著你可以在瞬息之間看透周圍發生的人與事,刺探一個人的真偽,洞察其內心深處潛藏的玄機。能以不變應萬變,順利地窺探出情緒變化的溫差,辨別出氣色蘊藏的內涵,使你在人生的旅途上左右逢源、移步生蓮。具有這樣的本領,就可以認識他人的長短優劣,辨人於彈指之間,察其心而制其人;觀人於咫尺之內,識其言而審其本,瀟洒地輾轉於生活的競技場中,把人生的「發球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

有一句名言:「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說明了識人與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性。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不可否認善於識人是一種極高的智慧。古人云:夫聖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

因此,要從這個雲譎波詭的人生之海中,繞過波濤洶湧的暗流,繞過錯綜複雜的險礁,尋找一個人生航向的指南針,具有快速看破人心的本領是決定性的關鍵。有了這項本領,它可以使你擺脫無所適從的困惑;它可以讓你具有認清環境和辨別他人的能力;它可以使每個人在風雲突變之際,透視人心。

楚國有一個人,涉嫌犯罪,雖然宰相調查了3年,可是一直都沒有判他的罪。他很想知道宰相的心意,但是身為犯罪嫌疑人,又不好直接去問宰相。他忐忑不安,心想:「我到底有沒有罪呢?如果我有罪,我的房產一定會被沒收,為什麼宰相一直沒有採取行動呢?」他想了很久,最後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去試探宰相的心意。

他拜託一位跟宰相很有交情的人去辦這件事。那個人見了宰相脫口就說:「那嫌疑犯的房子能不能讓給我住呢?」他想,如果宰相答應了,就表示這個人有罪,但宰相搖搖頭說: 「不!這個人沒有罪,那幢房子不能讓給你。」

當那個人要離開的時候,宰相暗叫一聲:「糟了!」同時,大聲叫住他說:「我與你的交情不錯,你為什麼要跟我耍這種手段呢?」那個人明知被看透了,卻仍然裝出不解的樣子說: 「我並沒有耍什麼花樣啊!」宰相說:「你的要求被我拒絕了,卻仍然這麼高興,我想你一定是受了那個嫌疑犯的委託前來試探我的吧?」

試看,在這個故事裡,兩位主角各自運用了不同的方法,成功地透視了對方的心意。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看透一個人是很難的。有的人外貌溫厚和善,行為卻驕橫傲慢,非利不行;有的人外貌圓滑而內心剛直;有的人看似堅貞,實際上疲沓散漫;有的人看上去泰然自若,可他的內心卻總是焦躁不安。目空一切的人看樣子很聰明;愚蠢可愛的人看上去像個正人君子;魯莽的人看上去往往很勇敢。隨便允諾的人給人的印象很爽快,但這種人卻講信用;什麼事都要插手的人好像多才多藝,一旦要他拿出真本事就會露餡;吹毛求疵的人好像是很精明,實際上只能添麻煩;動不動答應給人這樣那樣好處的人好像樂於施惠,但是這種人常常說了不算;當面百依百順的人貌似忠誠,然而這種人大多是陽奉陰違之輩……這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典型現象,當然也有相反的情況。大政治家看似奸詐,卻是能成就大事業的人;有大智慧的人看似痴愚,然而其內心卻一片空明,聰明蓋世;博愛的人看似虛幻,其心胸實際上非常寬厚充實;正直無私的忠言雖然聽了讓人不高興,但其情感卻是出自一片至誠。可見,識人是多麼的重要。

那麼如何識人呢?

古代兵家奇書《六韜》中的識人八法,值得借鑒。其法如下:

(1)試加質問,以觀察其對事物的了解程度。有些人一知半解,仗著口才好,夸夸其談,需要深入探究,方能了解其底蘊。

(2)試加追問,以觀察其即時反應。這時他無法從容編織謊言,容易露出破綻。

(3)派遣姦細,誘之私通,以觀察其忠誠度。

(4)告之秘密,以觀察其品德。小人是不能守密的,即使只是為滿足一時虛榮心也會泄密。

(5)使之接觸錢財,以觀察其誠實度。小人抵擋不住利誘,不由自主地會伸出爪子。

(6)以女色誘之,以觀察其自制力。此法主要不是識別君子、小人,而是考驗其有無能力承擔重任。

(7)交給困難工作,以觀察其勇氣。小人面對困難工作,會認為上司在為他設置障礙,因而心懷不平,口有怨言。

(8)醉之以酒,以觀察其醉後的態度。

用這八種方法考察一番,這個人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就能夠區分得一清二楚了。

人心藏於胸腹,不易被他人所理解,但是,不知是幸抑或不幸,人的心思卻可由顯現於外的表情、動作、言談等流露出來。即使是極端型的面無表情,其心理狀態也無法完全不表現在舉止之間。所以,看人內心的規律往往來自於細節小事,因此,看人要做到眼快心細。在一些被人忽視的小節中,仔細推斷,認真揣摩,也能將他人的心思猜出一二。


推薦閱讀:

處世古訓精選 (一)
【處世哲理】半醒半醉半自然,半俗半雅半隨緣
詩評《圍爐夜話》等「處世三大奇書」中的處世哲理
格SangHua的【為人處世】
中國有29處世界遺產排名全球第三

TAG:藝術 | 處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