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推手的經驗
濃郁的研究太極推手氣氛,對於弘揚國粹很有好處。太極拳愛好者相互交流,都是為研究個道理,並非是為了分出我高你低。故或進或退,或你把他放出,或他又把你打出,都很自然。打的人並未覺著自己就比對方高,被打的人亦未覺著自己如何丟面子。常常打的人某一手走得漂亮,被打的人跟著一起欣賞。更有,打的人並不知道自己這一手到底是怎麼用的,要求被打的人再挨一次,以找出剛才那個勁的走法。以下是前輩、同道和本人的推手經驗:
一、如自己身上緊了,硬邦邦的,就有可能被對方發出去的。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強手,只要你身上始終放軟放柔了,不和他使力氣,不著意推他,他就拿你沒辦法,贏也贏的不痛快。當自己還不會用整體勁之時,你一用力就慘了,因為你還不會用整體勁,他不怕你有力氣就怕你沒力氣,你沒氣力他才借不到你的力。
二、只有手上輕了,才能聽到別人身上的勁,所謂「伸手如把脈」,根本無須大力落在別人身上,打人時也無須大力。聽到勁時,只要手腳同時到,對手自然就會被你打出去。 聽勁是用心去聽的,用身體去感應的,由感即應,一觸即發。這也是為何有「打拳如同瞎子走路」這一說法。常人走路用眼看,還經常被絆倒,那是因為你沒有看在心裡。瞎子走路時,他卻必須調動全身的注意力,包括聽覺、觸覺、嗅覺等等,稍稍有一點點動靜他都能發現。
三、不管來力多大,來力多快,與我力一接觸就好比碰上了一張網,進退不得自如,英雄無用武之地。達到這種程度需要做到3點:1、接手必須把外力截住;2、接手後必須把外力纏住,就是說,使攻進來的外力欲進無路,欲退難脫;3、卦其下盤,逼其落於被勢,我便能以小力勝大力。能達到這三種效果,自身需具備5個先決條件:1、要反應敏捷,達到意在人先的程度;2、要有極強極快的平衡能力,不管進還是退都能時時穩住自己:3、要步法變換快、跟得緊,在時時穩住自己的同時,還要時時控制對方;4、要能處處體現勁路的陰陽,退中有進,讓中有取,化中有逼;5、要周身都有彈性,收得住,放得開,既要有凝聚力,又要有爆發力;除具備這五種自身素質條件外,還須具備太極拳所獨有的心理素質:兼容訓化。對任何外力都不起對抗心,能收入我的網內,我的網足以容得下外力的任意掙扎,對方不是被制服而是被馴服,我無敗人之心,而犯者自敗。
四、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你的明槍已經練出來了,對付差手肯定好用,可是對付好手一樣難用。那你這時就要把它練暗了,其實就是「暗下毒手」,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打人,成功率自然就高。其實太極拳的柔軟就是這樣的暗勁。生活當中說某人奸滑,是指為人。功夫上面指的奸滑,就不是指為人了,那是指勁道。暗勁肯定比明勁「奸滑」啦,可是到了化勁,那就是虛無的了,那又何止奸滑,若有若無的,簡直就像鬼一樣,難以捉摸,神出鬼沒。體悟怎樣不知不覺、偷偷摸摸的把人放出去。這樣自然就要求自己的勁道越柔越軟越松,才能讓人在無法防備無法化解的情況下出去。形意拳習練之初是很霸道的,所謂形意一年打死人是有道理的。那是明勁階段,才顯得霸道。可是到了暗勁、化勁階段,表面就顯得溫和很多,但是這時的拳其實內在更是霸道,只是為了蒙蔽你才顯得溫和。太極拳的軟弱、溫和也是表面的。那是為了蒙蔽人,所以才把內在霸道的練成表面軟弱的、溫和的。但不能把太極拳練成極端的軟弱、溫和,如是這樣那就慘了!
五、對方得機得勢的時候,自己當退則得退。當退之時你強進,那是消耗,以實碰實,毫無意義。高手和人搭手時,表面看起來一直在退,其實他是在逗弄你,一旦找到機會了,他一下就把你廢了。退不丟臉,只要身上始終是松著的空著的,沒有消耗就行。他逼你到哪,你就讓他到哪,如水中飄木一般,他始終用不上勁,不找到好機會你絕不打他。對於他來說,表面上他很有面子,其實累得夠嗆。太極拳就是要示弱,看起來弱別人才會小看你,你蒙蔽了他他也不知道,要贏他就容易得多。
六、柳印虎說:如果若彼之重心前動,我之勁隨亦彼向前,然要串其重心,向其前足尖前一寸至三寸之地面處走勁。走勁之瞬有如用線串住其重心順其向前之勢往此處接。此時彼若不能解脫我之串勁及時轉換重心,則必前栽,至若是一寸,還是三寸,則視當時情勢而定。然而,向前最多不可超出三寸,否則極易被彼借勢進肘或反奪我中。少亦不能少於一寸,否則,彼若腳趾有力,則仍不至前栽。在此範圍之內,彼進,則必栽。撐,則無支點,亦必栽。彼唯有搶先轉換重心。若轉換不及,我勁順之一摧,彼必栽無疑。若彼重心後動,我之勁雖順其意向後,但我之意要串住其重心,並向其後足跟外沿至其後三寸之地面處走按勁。此時彼若不能解脫我之串中,則其重心必轉換不及,我略往前一摧其根,敷必後跌矣,所胃走勁不出三寸。
七、柳印虎說:認彼骨縫認得要切。用時,先順摧彼勁,即刻以整勁截之。前後只是一瞬,兩手一抖而己。欲震其頭,先要順摧其重心,繼而以截勁向其頸椎骨縫處走。欲震其胸,截勁要走彼腰椎骨縫處。勁打不到彼脊椎骨縫處,震勁不生。總之,順不離其重心,截不離其椎縫。上下一線貫穿,如抖繩子一般。然此震勁不可亂用,蓋此勁傷人深矣。若施以重手,可使彼脊椎骨節錯位,乃至傷彼中樞神經,彼即廢矣。慎乎之。"
八、徐國昌說:別人能主動地推你的手臂或身體,其實就已經是讓你三分了。所以不能用肌肉的蠻力來強橫地解決問題,這樣別人雖然被你頂出去或拽出去了,但心裡會很不舒服。正確的方法是要「打開門」(即合理的走化)請對方進來,當對方開門一看時,門裡面卻是一個很深的黑洞,心中發怵,不敢再往裡進了。
九:徐國昌說:要學會用一條腿來承載自身的重量,推手時還要加上對方的勁力。行拳中到虛步時,前腿要完全虛掉;同樣,做弓步時後腿完全虛掉。要在「臨界狀態」時求變化。平日練習推手時要請同道好友多推自己在一般情況下難以走化的部位,如胸口、兩肋、兩腋、雙肩等。剛開始時可以少喂一點勁,以後慢慢增加。如此訓練的目的是要在較高難度的走化中,將我身體的各部分都安排好,整合好。
十、徐國昌說:對拳論上的話「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千萬不要理解為用腳跟踩住去蹬勁,勁再傳遞到腰部,再到手上,將對方頂出去。這樣的做法可能比單純用手臂上的勁力要大一些,但也很容易與人產生「頂牛」的現象。勁起於腳跟是藉助於腳面上的一點摩擦力,讓周身啟動,然後平移重心,手上不能出勁,要鬆鬆的去聽對方的重心力,以決定我之重心力打擊的方向。以上過程全憑直覺,不能動腦筋去想,想的話就太慢了。
十一、嚴承德說:例如對方將力作用於我身上某一點前推時,我於同一點以反的方向進行對抗,那麼,力大者前推,力小者後退。如果我反抗之點輿對方作用之點並不重合而有一個距離,那麼,勢必産生力偶而發生旋轉。又對方雙手把力作用於我橫於胸前之右臂,我即使右臂放鬆,同時以左手加力於對方右小臂,並用腰旋勁,使封方作用點轉移而失勢,産生旋轉的力偶,在這個力偶的作用下封方立即上身前傾雙腳浮起,這樣就能輕易地把對方推出。可見,「轉移力點,引勁落空」是太極拳克敵致勝的一個重要法則。
十二、嚴承德說:當對方加力於我時,我必須「節節」鬆開,拿住手,腕鬆開;拿住腕,肘鬆開;拿住肘,肩鬆開;拿住肩,腰鬆開;每個關節好似互不相聯,全身好比節節鏈子,讓封方之勁落空,不使牽一髮而動全身。然而、「蓄而後發」,節節貫串,使腰腿之勁直貫手指。拳論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所謂完整一氖,就是節節貫串,節節鬆開與節節貫串,是太極拳推手中運勁的重要法則。
十三、嚴承德說:避實擊虛,必須自身虛實變化,極為迅速,始能得心應手。例如對方進攻的力點偏於我身左方,造時,我則將左胯變虛,使對方進攻之勁落空;同時沉勁於右胯,用右腰胯之勁向對方左身部進攻,這樣就產生一個水平方向的旋轉力偶。其作用可使對方往右旋轉而前傾失勢。轉變虛實,避實擊虛,不僅指在腰胯,左右兩手之間有虛實,一手之間有虛實,一掌之中有虛實,乃至周身處處有虛實。
十四、嚴承德說:要達到走化輕雲,首先要練好「粘」的功夫,手、臂、肩及背等周身都能粘,才不怕對方襲擊任何部位;氣要下沉,一般沉于丹田,走化時可沉於腳底;全身開節既能放鬆,松得開、拔得長,使對方「拿不住」、「拿不痛」;虛實轉變必須靈敏,從「沾、粘」中「聽」出封方虛實所在,立即改變自身虛實,敵實我虛,敵虛我實。在不斷變化虛實中,尋找出擊點,要掌握恰當時機,發勁迅速,發勁要短要快,富有彈性,做到「節節貫串,完整一氣」。發勁不必將手臂伸得過長,長而因發勁猛烈而失去控制,又不能快速回防,易被對方借力打人。發勁如放箭,時機淮確,力點集中。只須輕輕一點,對方必然彈跳出去,又如此炸彈爆炸,使對方無法化解,此所謂「寸勁」和「分勁」,藝高者有「全身無處不彈簧」之稱。
十五、如對方技術水平比較高,特別是對方動作反應快,防範能力比較強時,直接進攻容易被防守或乘機反攻,這時就要採用聲東擊西的戰術,或虛張聲勢,運用假動作指上打下,指左打右,從而轉移、分散對方的注意力,使對方不能正確判斷自己將要運用什麼招法,然後乘對方身法散亂之機,選准角度快速出招,以達到亂中取勝的目的。
十六、迂迴是避開對方的正面,利用步法移動繞到對方的側面或後面來攻擊對方。在推手中當對方力量大,向前的衝勁大時,自己要避其鋒芒,不與對方正面交鋒,要迂迴到對方的側面或後面來攻擊對方相對薄弱的部位,迂迴戰術在運用上關鍵是要注意步法的移動,要看準時機,然後快速移動步法,讓對方措手不及。
十七、找勁是投石問路的戰術,用虛假動作來試探對方的虛實,對方如做出相應的反應時自己就搶住機會進攻對方。找勁問路即給對方在不同方向、角度適當加壓先讓對方做出反應,這就是找到了對方的勁,而後再根據對方的反應,去運用招法。在推手中如對方身法較好,適當加壓,不能問出對方的勁路,沒有明顯的被動身法出現,就要利用快速的驚彈勁來找出對方的被動身法,並快捷進攻,不給對方調整身法的時間,直至完成一次有效的進攻。
十八、跟進戰術是指對方主動用技術時,自己要順勢跟進。在對方勁已到盡頭時,稍加力使其被動而失勢倒地,也就是捨己從人戰術。 在推手時如對方運用捋或帶引時,自己不與對方相抗,隨對方的勁整體跟進。讓對方誤認為自己已被引動,這時要保持自己的重心不失,待對方力到盡頭後,再順勢發勁,等對方明白後想調整身法,已經晚了。
十九、防守反擊戰術是指在推手比賽中先以防守為主,等找到對方漏洞後可在對方進攻的過程中進行反擊。拳論講:「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對方主動進攻需要改變原有姿勢。身法就容易出現破綻,自己如能在防守的同時找準時機進行反擊,就容易成功,另外,防守時因有思想準備「以靜待動」這也是比較容易用反擊的因素之一。 賽場上當遇到性情急躁,缺乏比賽經驗,喜歡猛衝猛打的對手時,可以多運用防守反擊的戰術。以適當的主動進攻掩蓋自己反擊戰術的意圖,同時刺激對方,使其更加急躁,為反擊戰術創造更多的戰機,反擊的主要技術有隨、順、跟、截等勁法。
二十、先攻後守戰術是指在比賽時如進攻取得成功後就要以防守為主,迫使對方急躁,乘機得分。在比賽上如發現對手漫不經心時,要突然發起進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他個措手不及,達到突然襲擊的目的,成功後就與對方周旋,防守不進攻,由於比賽時間關係對方就會急躁,急著想拿回失去的分,這時自己防守不攻即可以消耗對方的體力,又能發現對方更多的破綻,等發現對方很明顯的空隙時也可以順勢制敵,這時多採用的技術是閃、空、帶、引等。
二十一、推手時注意3點:1、下腰胯即松腰胯於腳跟。松得越好,反彈力越大。高明拳師交手時是把人松出去,而不是把人打出去。為什麼要松坐至腳跟,不松至腳前掌呢,這是因為腳前掌與腳跟產生的反彈力是不一樣的,腳跟能產生堅固的反向支撐力。而腳前掌經過踝關節的曲折,勁斷了一半,速度慢了半拍。2、為了配合兩腳跟反登力,腳跟發力前稍離地面。腳跟如踩螞蟻般含蓄住勁。3、一般認為發勁是消息全憑後腳登,其實正確整體發勁是後腳登,前腳踩。把人打飛的訣竅是前腳踩入中門後,前腳踩地發力。
二十二、沈善增說:譬如兩手按在對方胸前,你不要一直勁擊發,想著此勁好像兩股水流,繞過身體,到對方身後回合,這樣擊發,對方胸前沒有感到壓力加重,無從抵抗,而兩腳卻「漂」起來了。還譬如同前姿勢,兩手按在對方胸前,你不要想著勁望對方身體實有處擊發,想著望身體旁邊的空處擊發,除了身體,都是空處,空處比身體面積要大得多,這樣擊發,對方就往擊發方向退出去了。
二十三、鄭曼青說:要松凈,松透。心中不著一物,要一絲不能承受外力。不給人有任何可借之力。用手打人是幫倒忙。拿人是傻瓜,抱人是摔自己,自找麻煩。
二十四、鄭曼青說:太極推手是有秘訣,但是此秘訣太過簡單,簡單的幾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則你就無法成功。其秘訣僅為:你必須身心放鬆,你必須長時間接受失敗。你必須投資於失敗,否則你就無法成功。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導因我把驕傲置之於一旁,相信我老師的話,把身體放鬆,心靈靜定,只讓氣隨意行。開始時常使我遍體受傷。有時我會被重擊而跌至失去知覺。但仍堅持下去。聽老師的話,注意我的氣。在慘敗時我會忘了驕傲、焦慮、及自我。把自己身心完全騰空而全部讓位於氣,漸漸的我的技術進步了。直到這時我的反應才變得靈敏。可使化與打於瞬間完成。我的學生或是不相信這一套,或是雖相信而不熱心追求,何能得成。
二十五、鄭曼青說:不經推手,你就不會有進步。但是注意,我現在告訴你,你最好與一小孩相推。同一有技巧的大人相推他會用力,你也就會跟著用力。與小孩相推時把他看作是大人。與大人相推把他看作是小孩。這話聽起來茅盾其實並不。小孩會提供你一個松的練習夥伴。當你從他的「可松性」中獲益時,你可把他看作與你相同,假裝他是大人。這就把練習提升到「用」的方面來。現在反過來講。為甚麼要把大人看作是小孩呢?這只是一種輕視的方法,以使我們卻除怕意,但這亦不意為這種「勇氣」可以真的戰勝怕懼。我們在卻除懼怕時也去掉傲氣。
二十六、鄭曼青說:推手主要是一種達到目的方決。他教觸覺的靈敏及辨別的能力。也教你對於距離的審忖。在真正交手時不要讓敵手觸摸到你。但是卻要盡量的近他以利攻擊。有些大師們具有我們所說的接勁。這種勁不但可以收化敵人的攻擊,在同時也予以反擊。有些更高的大師們的這種能力是由潛意識所控制。你如從後向他攻擊,他可借敵人之力將其反彈出一丈以外。而自己幾乎並不覺得。這種人在真正交手時自無困難。一般的拳手雖無此種能力,但可經由推手緞練其知覺,使其可以接近敵人而不讓敵人觸摸到自己。
二十七、葉大密說:推手為鍛煉太極拳中主要部分之一,如不得勁,不能從心所欲怎麼辦?照我的經驗說來,決不是專以動手動腳為原則的。歸根結底,究竟如何,才可以算是走上正確的大方向呢?假使方向不對頭,會叫你枉費功夫嗎?是的,乾脆的說一句很有可能。所以不能不認真考慮這個問題,提出問題,不然的話,就不能落實了,因茲必須分析研究如下的幾個問題,方可得到結論。1、 身動手不動;2、 腳動身不動;3、 腳暗動步不動;4、 腳運用連環形不停的動;5、 發勁是接勁,接勁是發勁;6、 發勁既不是手,又不是腳;7、 要練成非收非放的基本功;8、 能接得彼勁,彼自跌出;9、靠壁運氣(牆壁、板壁、門都可以)自在無礙,在胸部畫成一個橫的無形無象的連環形(如∞字形);10、根本的基礎是建立在連環式的步法上去,方能使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好方法。
二十八、葉大密說:推手妙法有2個。1、「後其身而身先」:一般推手都是後其身而手先,因而使對方有機會可待,有機可乘。此非上法,不能操不戰而勝之故。2、「外其身而身存」:這是忘物自然之境,置身於度外,此時已達到周身松凈,使對方不知我而我獨知人。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使彼跌出而無疑。
二十九、葉大密說:太極拳的推手法變化最多,我現在根據本國針灸的理論,也可以應用於推手上去。一切的真理總是一樣的,今特寫在下面,作為參考。1、 隨而 2、 濟之,3、 謂之補;
4、 迎而 5、 奪之,6、 謂之瀉。7、 應用:逢虛必補,8、 逢實必瀉。9、 平補平瀉,10、即順圈一圈突然變作倒圈一圈或兩圈;或是從順圈兩圈突然變為倒圈一圈或兩圈。所謂「變化莫測者」是也。
三十、聽勁是太極交手的基本,一般來說是以皮膚觸覺,再以意聽勁。很多人在經過一階段的推手練習,最能體會的是手上聽勁靈敏了許多,對方來勁手上就能變,但這種東西到一定層次就長不了了,因為那是梢節。再往下應訓練用脊來聽,因為這裡離發力點最近,這裡聽清了,發出的東西總會比對方快。拳經有云『多誤捨近求遠』。說明許多人只知道手聽和手發,於最直接的離最近發力點的聽和發卻不知道,這就是誤在『捨近求遠』。
三十一、蔣玉堃說:腿上使絆的功夫有插、逼、扣、封四法。「插」,用腿插入對方的兩腿之間,蹲身上撬用槓桿起重的原理,撬使對方凌空;「逼」,用膝蓋或胯部向里逼對方的下肢,使對方沒有後退的餘地,這就是「野馬分鬃」和「斜飛式」等式的用法;「扣」,是用我腳的內側扣住對方腳的外側,雙手向前推去,就能使對方應手而撲,如「攬雀尾」的「擠」式,上步左靠等;「封」,用我的腳在對方的趨向裝一門坎,雙手撥弄使對方自絆而傾跌,如太極散手的「采手」和「橫列手」等。
三十二、林墨根老師說:一個面要打中一個點,力量才穩,同時要用底面反座力打出去。但未打出之前,事先要肌膚觸覺聽好對方的來意。如果對方從上面來,我就從下面打出去,同時要用丹田之氣打出。如果力點從下面來,我就從上面打出去,如同推小車一樣。力點在左從右打出,力點在右從左打出。
三十三、林墨根老師說:推手時,我出手快了又不行,慢了又不行;重了又不行,輕了又不行;要不輕不重,不快不慢,一個面要打中一個點,給對方恰到好處的一點就行了,對方就跌出去了。
三十四、林墨根老師說:推手時手跟身不跟,虛去實回;發勁時身跟手不跟,手如陪襯。
三十五、林墨根老師說:推手時,須具備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技巧,順勢接力,不丟不頂,化之於無形,發之於不覺。不管對方怎樣來攻,力量多大,都要做到隨心所欲,變化莫測。做到使對方東倒西歪,失去重心,驚心動魄,使對方感到滿目皆兵。要經過長期的練習,才能達到上乘的功夫。必須松靜研練,才能練成此功。
三十六、林墨根老師說:掤要帶捋意,擠要帶按意,采要帶靠意,挒要帶肘意,不能單獨使用。要一動全動,一靜全靜,要時刻留意,處處神機,任何時候都要知已知彼,就能得心應手。
三十七、林墨根老師說:要學會接勁,會接勁才能有提放,不會接勁就難以施展太極拳的提放技術。在接勁中,發現對方的「柄」,對方有「柄」就打,無「柄」找「柄」,「柄」就是對方的硬點、僵點、滯點。接勁要引化,要有接勁才能引化,接不了勁就不容易引化。比如說把傳過來的一個籃球要拍起來,你不能順力引化接球時,球就會觸手彈出。所以要有接球的引化技術,才能運球、傳球乃至投球。太極技擊是瞬間化發連續的動作,一吸一呼之間的變化莫測,太極拳的引化遠比接球引化的要求高得多。自已身體任何部位不要受到牽制,更不要這裡動那裡搖,相互受到影響。只有這樣才能把對方來勁引化得乾淨。
三十八、林墨根老師說:推手時,在一般情況下,先用雙手輕輕地放在對方的身上毫不費力,對方有什麼動向我能清楚地知道,如果對方先動了,我就順勢而予以打擊。如果對方不動,我就設法引他動,方法是我松一松或探一探,稍有頂抗,我就松腰落胯將對方的勁接下來實施提放,將對方從對方來力的線路反方向打回去,實戰起來千變萬化,要因人而異。
三十九、林墨根老師說:推手時,我的雙手好像一張報紙的貼在你身上,你怎麼動我都跟著你,有縫就鑽
四十、林墨根老師說:推手時,要上下相隨,內外相合,拿人要正確,順著對方的來勁攻。前面的一隻手要打人,後面的一隻手要伸出,要前後相反方向用勁。如擠勁出去時,主要是後手發勁。沒有根勁,就沒有反座力;沒有反座力,就難以發勁。如果對方不進攻我,那我就慢慢侵他吃里。引化的同時要進攻。
四十一、林墨根老師說:沉重不要怕,輕要注意;明勁不要怕,沒有勁要注意;真虛不要怕,假虛要注意;喂到口才來吃,不要勉強去吃;實來才發,不實不發。
四十二、林墨根老師說:你如果對我頂勁,你的頂勁我不要了,我就把你提起來,你的腳就失重離地了。
四十三、林墨根老師說:接勁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要垂臀,落胯就是把人提起來,垂臀就是把人發出去。提人時要摸到對方的呼吸,對方身體下沉呼氣時,幫他點忙;當他本能上升吸氣時,就順勢而發。簡而言之,一呼就提。
四十四、林墨根老師說:推手時,不可不因而動,是有因才動。必須腰胯旋轉,謂之不動手,勁整而貫穿。肩為上三關之根,根不能搖動。要把兩肩忘掉,將手腕、肩、肘夾背,連成一體,與腰胯相接,進退走化之間,如波如浪,配合手肩不動。人不知我,如流水無隙不入,機先制人,知人之法。以柔順為主,無論對方有什麼招法攻擊,我背已之處松化。
四十五、林墨根老師說:推手時,對方手必伸,但是他的肩和肘已成焦點,我意氣貫穿,尋其焦點而發,對方必跌無疑。
四十六、推手是練懂勁功夫,可以完全敞開身心交流;發放手是試勁道功夫,亦可以放心交流 ;斷手是論偷打功夫,難以交流;散手是見真功夫,武不善作,要小心交流。雙方動手交流前宜詳辨甄別,明確交流規則,崇尚武德為好。
四十七、太極拳推手在客觀上分有文推和武推兩種,文推練聽勁、化勁,找對方重心,控制對方重心者,使對方失去平衡,練文推手法越輕越好,越輕功夫越高。武推練拿筋抓脈反骨,拿住對手再走弧,延長路線即成摔打。文推重在練功, 武推重在實戰。
四十八、有位太極名家說:「太極推手要訣是隨人之勢、借人之力、接人之勁、得人之巧。」我認同此話。隨人之勢,要捨己從人才能做到。借人之力,要有較好的聽勁和松沉功夫。接人之勁,是用腰胯、腳底來接才好。得人之巧,體現了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四十九、「根」指身體重心穩定的關鍵部位,破「根」是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有效手段。林墨根老師說:肩是上三關之根,捋對方的肩根(肩骨或腋窩),能使對方東歪西倒;腰是整體之根,推、按對方的腰根(軟肋),對方就會往後跌出去;胯是下肢之根,拍、按對方的胯根(胯關節或腹股溝),對方就會向外側或往後跌出去。
五十、拳論中提到「整勁」的敘述是「發勁時,起之於腳,行之於腿,蹬之於膝,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靈通於背,發於脊背,神貫於頂,流通於氣,運用於掌指,達之於神。」 拳論言,發勁時起之於腳。但練習時卻需從手開始往下練。為何,首先手若未松盡,則會用拙力,也就是只有用手的力量去推,最多讓對手倒退個一、二步而已。若手已鬆了但還未練出掤勁,則發出去的勁會減弱,仍無法將對手發出。接下來手鬆了也有掤勁了,但腰還沒有松沉,用的只是身體的重量去推人,對手也是退個一、二步而已。慢慢的腰鬆了,氣也往丹田走了,腳開始會有點接地之力,這時可以將對手發出個三、四步遠。當然在化空補空後,發勁前,尚有一個很重要的動作,那就是破勢(就是楊家所謂的「提」勁)。化空補空後,因為對手的重心尚穩,若瞬間發勁,就算髮比較強的勁,對手可能也只後退個三、四步。但化空補空後,若先破勢,在對手重心不穩下,只要輕輕的發個勁,對手也會退到尋丈外。如宗師鄭曼青先生所說的,外家拳是力由骨發,太極拳是勁由筋發。「發勁」就是伺機瞄準對方失去平衡時的重心,得機得勢適時如放箭似地用「巧力」發人而已。
五十一、化勁要把對方之勁力通過松沉卸到腳底地面,這樣才能化之乾淨。松沉到腳底和松沉到地面是兩種層次不同的功夫,松沉到腳底的練法還沒完全到位,要松沉到腳底與地面緊固的粘在一起了,這樣就是松沉到地面的練法,從上往下的松沉到位了。太極名家楊少侯說:「化勁宜圓,化之不盡,而發之不遠。初學化勁,方向宜斜。上乘功夫,則向自身化之,所謂引進落空是也.或曰『以夫子之道,反制夫子』,即借敵人之力,以打敵人,借敵人之勁,以還制敵人也。」發勁是在破壞對方重心的同時順著松沉到腳底地面的反座彈力去發放(用長勁)或擊打(用短勁)對方,俗話說借人之力又要借地之力,在練習太極拳技藝上說,借地之力是用去練拳時間較多的重要基礎。太極名家楊少侯說:「發勁宜直」。拳譜有雲「發勁須沉著松凈,專註一方」。松得乾淨又神意配合,發勁才會又脆又快又准。另一方面,化勁要比對方鬆柔,不給對方找到僵硬獃滯之點;發勁要比對方輕靈,又有周身協調的整勁,這樣才能發得乾脆。周身協調的初級階段練法是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肩墜肘、舒掌展指、松腰塌胯、氣沉丹田、松膝舒踝、腳底貼地,進一步的練法是勁、氣、意、神的配合運用。
推薦閱讀:
※手診經驗與方法分享
※10年泡妞經驗大分享,從老實好男生到大情聖的成長經歷,願幫助更多好男人。
※選擇陽宅及布局經驗 上
※陽宅外部勘察經驗【四】
※學業差、文憑低如何看【四柱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