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遜: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孟子關於人性的思想,是孟子思想和中國儒學思想的重要部分。歷來學者對此討論甚多。然而討論多圍繞人性善惡,是性本善還是可以為善等問題,對於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理念及其意義,則較少涉及。
"孟子道性善",以孟子人性思想為性善論,無疑是正確的。但性善只是孟子對人性的具體認識,他整個人性思想的一個結論。只說到性善,不對孟子提出這一結論的理依據做深入的研尋探討,就不可能全面認識孟子人性思想的豐富內容及其深刻意義。
一個沒有受到足夠重視的問題,是孟子對"生之謂性"的反對和批駁。《孟子·告子上》:
告子曰:"生之謂性。"
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
曰:"然。"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
曰:"然。"
"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告子說"生之謂性",意思是凡天生帶來的就叫做性。孟子雖然也認為人性是天生的,但他反對"生之謂性"的說法。他反駁說,如果說"生之謂性",那就無法將人性與狗性、牛性區分開了。因為只從生物本能上看,人和狗、牛等沒有根本的區別。他不是從人的生物本能看人性,而是從人和禽獸的區別上看人性,認為只有把人與禽獸區別開的那些屬性,即人之所以為人的那些特徵才是人性。
關於這一點,張岱年先生有詳盡的論述。他說:
"孟子所謂性者,正指人之異於禽獸的特殊性徵。人之所同於禽獸者,不可謂為人之性;所謂人之性,乃專指人之所以為人者,實即是人之"特性"。"
"孟子所謂性,指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性,而非指人生來即有的一切本能。"(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
以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性為人性,具體地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孟子所說的異於禽獸的那"幾希",就是人生來就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心";此四心即仁、義、禮、智的"四端"。人所以為人,是因有此四心;若無此四心,"非人也"。
孟子又說:"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知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孟子·盡心下》)味、色、聲、臭、安逸的欲求,也是天賦,生而有之,孟子不以為性;只有仁、義、禮、智、聖這些人所獨有的特性,才稱之為人性。所以他強調"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離婁下》)
人性就在異於禽獸的這"幾希"之處。孟子關於人性善的結論,正是建立在這個根本理念基礎之上的。
以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性為人性,是人性論上一個大創造和大貢獻。古往今來,在人性問題上,"生之謂性"幾乎是所有人的共識。戰國時期的各家,對人性的認識不同,而他們共同的理論基礎都是"生之謂性"。然而,一物的性,是指該物區別於他物,所以為該物之特性。正如孟子所指出,生之謂性不能說明人性與牛性、犬性的區別,不能正確反映人性。孟子以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性為人性,解決了這個問題,給正確認識人性提供了正確的思路,也給研究人性問題提出了問題:人之所以為人之處究竟是什麼?
孟子人性思想的又一個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
認識人和人生,要回答二個問題。一是人之所以為人之處;二是人在宇宙中所處位置,人與萬物的關係。在明確以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性為人性的基礎上,孟子進一步說: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盡心上》)
這是說明"心""性""天"三者的關係,是性善論的核心思想。
"仁義禮智根於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是仁、義、禮、智的"端"。所以盡心可以知性,知性必須盡心。
心、性都在人,而性是天賦,又屬天;天在人之外、人之上,但同時就體現在人性中。所以"知其性,則知天",知性亦即知天。天不再是高不可及,不能認識,而成為可以認識;人要知天,不假外求,只須修養自己的心性即可。
通過盡心、知性,上達於天,為的是"事天",即順應天道,安頓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安身立命。
如此,建立起了由修養心性而上達於天的理論架構,完善了天命與人生,天道與人道合一的天人合一思想。而天人合一的核心和關鍵就在性;性兼天人,本於天而在於人,由內言為性,由外言為天;天人通過性而溝通為一。
以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性為人性和盡心知性知天,通過修養心性而溝通天人,達到天人合一。這二點是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對儒學和中華文化發展的影響巨大而深遠。它回答了如何認識人的本質、特點?如何認識人在宇宙萬物中的位置?等關於人生的根本問題。對於我們認識和安頓人生,認識和處理人和自然的關係,都有著根本的指導意義;滲透到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和中國人觀察、處理一切問題的過程之中,由此而形成發展了中華文化不同於其它文化的諸多特點。
【
【本文系作者賜稿;作者:錢遜,國際儒聯榮譽顧問、清華大學教授】
推薦閱讀:
※路遇一隻被車撞死的貓 我們應該怎麼做?
※壬戌日出生的人性格和命運解析
※身為醫生被俘後,面對敵方瀕死的士兵應不應該救?
※女人性 饑渴的暗示,你懂嗎?
※很搞不清楚為什麼背後捅刀子的都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