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九集)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九集)  2014/10/17  澳洲凈宗學院  檔名:02-041-011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三百四十七頁,倒數第七行,從當中看起:

  「如《涅盤經》偈曰: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這是解釋經文「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念老在這裡引《涅盤經》的偈子。什麼人知道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應該說宇宙之間一切諸法總是一體。惠能大師明白的告訴我們,「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就是自己,能生萬法,萬法是從自性生出來的、變現出來的,什麼人知道?明心見性的菩薩統統知道,他們看到了。在這個境界裡頭,具足如來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真正見到宇宙萬有的真相。在這個境界裡頭不再分了,像《華嚴》說的,《華嚴》講最高的境界,「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就是本性。中國古時候老子說過,「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這才是事實真相,叫諸法實相。《涅盤經》上這句話,我們就能夠理解,眾生受苦是如來在受苦,如來是我們的自性,自性是佛,本來是佛,本來是如來,如來從性上說的,本來是,所以眾生受苦,確確實實是如來在受。如來要離苦得樂,那就得幫助一切眾生都要離苦得樂,這是如來的本願、本懷。

  「故普願拯濟負荷,皆度彼岸」。這是教化眾生終極的目標,一定要把眾生度盡,統統都能夠離苦得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離究竟苦是什麼?真正脫離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究竟苦,苦不堪言,這裡頭亂成一團。難得出現一個短暫的太平盛世,那是在這個階段眾生知道斷惡修善、積累功德,所以才感得佛菩薩出世,講經教學,幫助我們覺悟。真正覺悟了,自然就放下;換句話說,我們只是說覺悟,我明白了,我知道了,但是怎麼樣?沒放下。章嘉大師早年給我一個標準,沒有真正放下的,就沒有真正覺悟,哪有覺悟了他不肯放下?沒有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自己覺悟了。自己真正放下,徹底放下,這才叫覺悟。沒有放下,說得天花亂墜,也沒有離究竟苦,沒有離開六道輪迴。

  佛用什麼方法幫助這些苦難眾生?佛用的是教學。你看看釋迦牟尼佛一生,他老人家三十歲開悟(這為我們示現的),開悟之後就一直教學,沒有一天休息,我們在經典上沒有見到釋迦牟尼佛放一天假,教學一輩子,七十九歲圓寂。他教學是有次第的,在鹿野苑講阿含十二年,佛教的小學,普世教育,這個教育可以幫助世間人化解衝突,幫助世間人社會安定,國家富足,天下太平。我們常講太平盛世,是從教學得來的,教育多麼重要。這教育裡頭,用中國文字來說,什麼教育?宗教教育。什麼是宗教教育?宗教兩個字,諸位分開來看,什麼叫宗,什麼叫教,然後連起來,什麼叫宗教。宗教是人生主要的教育,為什麼?它教人回歸自性。回歸自性的教育是主要的,是重要的教學,是尊崇的教化。如果不是回歸自性的教育,那是不究竟的,不究竟就是沒有出離六道輪迴。教學的對象是六道眾生。教學的結果是行善得三善道,得這個果報,福報,人天福報;心行不善,那就是三惡道,感得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六道裡頭的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是徹底覺悟,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他教我們要脫離六道輪迴,還要脫離十法界,幫助我們證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這是得究竟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法身菩薩所證得的。所以佛陀的教育超過世出世間一般教育,一般教育沒有出六道,沒有出十法界。在佛法裡面,小乘沒有出十法界,只出六道輪迴,大乘出十法界,證得究竟圓滿。

  我們看下面文,「故普願拯濟負荷,皆度彼岸」,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每一個法身菩薩一定發這個大願,為什麼?原來自他是一體,度眾生是真正度自己,我們不知道。菩薩在此地證得究竟圓滿,從自性裡面流出大慈大悲,大悲是同體大悲,大慈是無緣大慈。無緣,無條件的幫助眾生得樂,要幫助他得究竟樂。得究竟樂怎麼幫助?要幫助他往生有佛出世的世界,這對他真正的幫助,他能夠見佛,他能夠聞法,就能夠度眾生。下面解釋拯濟,「拯者,救助也。濟者,渡也,成也,益也」,對他有真實的利益。「故拯濟即是救度之義。負者,擔荷也」,這個擔子你挑起來了,這是你的使命。

  下面引《大法炬陀羅尼經》,「佛言:菩薩擔者,誓願荷負一切眾生出離世間」。這是菩薩,菩薩的使命,菩薩的本分,菩薩幹什麼?就干這樁事情,幫助一切眾生出離世間,這個世間是六道輪迴。下面,「譬如長者家內豐饒,多諸珍寶,唯有一子,以愛念故,財寶樂具悉給與之,無有疲倦」。佛在此地用個比喻說,譬如長者,大乘經裡面我們常常看到長者,長者是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有聰明智慧,也要有年歲,這個年紀是長壽,一般總得四十、五十以上。所以他們家是富貴人家,多諸珍寶,家裡多財、富有收藏珍寶很多,他有一個兒子,獨生子,對這個兒子愛護,以愛念故,家裡這些財寶樂具,所有讓他在物質享受、精神享受,這些資源全部都給他,給他這個兒子,無有疲倦,歡喜。「菩薩亦復如是」,菩薩明白,一切眾生跟他是同體,同體大悲心就是愛心,生出來了,生出來起什麼作用?愛護一切眾生。特別是苦難眾生,菩薩有使命有責任,一定要幫助這些人離苦得樂,這叫行菩薩道。先幫助他離苦,然後再幫他得樂,得樂終極的目標,「乃至令入無餘涅盤」。涅盤是梵語,翻作滅,滅煩惱,滅生死,這就是涅盤。也翻作圓寂,圓是圓滿,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特別是涅盤上加個無餘,無餘是究竟圓滿的涅盤。阿羅漢、辟支佛所證得的涅盤是有餘,等覺菩薩所證得的涅盤是無餘。這叫「荷負重擔」,這個擔子很重,要幫助一切眾生成佛,無餘涅盤是圓成佛道。上面引的經文,「深顯拯濟負荷之義」。

  下面末後這一句,「皆度彼岸,度者,到也。彼岸者,涅盤也」,究竟圓滿的涅盤。《大論》,《大智度論》第十二卷裡面說,「若能直進不退,成辦佛道,名到彼岸。」精進不退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學佛,每天有沒有進步?有。但是他有退轉,懈怠懶散,功夫提不起來,佛號常常間斷,這就是退轉的現象。成辦佛道就是成就佛道,成就佛道要只進不退,只有向前進步,沒有退轉的,這才能夠到彼岸。念老在後面為我們總結,「表大士普度」,這個大士就本經表法來說,是前面十六位正士,在家等覺菩薩。廣義的來說,實報莊嚴土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廣說的,沒有一個不是幫助一切眾生,離一切苦,得一切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這是他們的使命,他們度眾生的心從來沒有間斷,度眾生這樁事業也是從來沒有間斷。

  我們看末後這一段,「己四、德慧齊佛」,這是菩薩自行化他成就的無量功德。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

  這段經文只有十六個字,他們證得的是圓滿的,我們如果認真努力效法,我們會得到少分、多分,跟諸佛度化眾生一樣的無量功德。「以上二句,表諸大士具足福智二嚴,位齊果位」。具足福德、智慧兩種莊嚴,自自然然就跟法身菩薩平等,位齊果位。「乃從果向因之大菩薩,鹹得如來之福德莊嚴」。從果向因之大菩薩是誰?十六正士為我們表法,我們跟他一樣,依信願持名,一向專念,求生凈土,這是從果向因的大菩薩。我們也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我們的智福就不可思議,智慧福報無量無邊。要找一尊佛來做比喻,那就是阿彌陀佛,這個福報、智慧差不多跟阿彌陀佛相等,現前就能得到,這是不能不知道的,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我們確實在六道裡面時間太久,無量劫來在這裡輪迴不息,智慧雖然有(智慧是自性裡頭本具的,怎麼會沒有),但是迷失了本性,把智慧變成煩惱,把福德變成罪報,我們享受的什麼?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哪來的福?

  從這經上看,什麼人有福?信願持名一向專念的人有智慧、有福報,他的智慧福報都不可思議。他沒開悟,他跟我們一樣也是凡夫,為什麼他有福我沒福,他有智慧我沒智慧?他對於凈宗,對於信願持名沒有疑惑,這就是智慧。他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我只要發願求生,阿彌陀佛決定不捨棄我,這就是福報。這樣堅定的信心、願心就具足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條件,這第一個條件他具足了。一向專念,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退轉,精進不懈,他心心念念跟極樂世界相應、跟阿彌陀佛相應,他決定得生,一生圓滿。不是一般的圓滿,是究竟圓滿,永遠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他到哪裡去了?他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報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雖然也有四土三輩九品,而實際上它是平等法界,這個不可思議。為什麼?願文裡面宣說了,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什麼?簡單的說,明心見性,圓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法身菩薩。換句話說,極樂世界的方便土跟法身沒有兩樣,極樂世界的同居土(凡聖同居土)也跟實報土相同,沒有差別,名字上有,實際上全是如來自性的報土。所以這一往生,就是離究竟苦,得究竟樂。

  這個法門,諸位要知道,它是真實難信之法。雖然難信,易行,只要你肯真干,你這一生就有成就。諦閑老和尚常說,他那個鍋漏匠的徒弟,三年成就,不難。鍋漏匠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出家之後,在寺廟裡頭一天也沒住過。為什麼?寺廟一些規矩他不懂,他也學不會。諦閑老和尚為他開方便法門,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教他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晝夜。這是什麼?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鍋漏匠老實、聽話、真干,三年就成就了,預知時至,站著往生,還站了三天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難信易行,只要你相信,沒有一個不成就,沒有一個不往生。他能夠一向專念,一門深入,這是智慧,堅持到底,這是定功,我們講戒定慧,遵守老師的教誨,那就是持戒。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戒,但是長時薰修也能得定,幫助你得定,因戒得定,得定之後,再堅持下去就會開智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開悟了。

  見性,見性的人什麼樣子?跟平常人沒有兩樣。不一樣的是什麼?你有疑難的問題請教他,他都能幫助你講清楚、講明白。無論世出世間一切法,他統統明了,你不問,他什麼都不知道;你問他,他什麼都知道。這樣的人就是開悟的人,他回答你的,是從自性裡面的真實智慧所流露,跟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比如你去問問題,他想一想,我怎麼的答覆你,那是用阿賴耶裡面的種子。阿賴耶的種子有局限性,有後遺症,換句話說,他並不是真正可靠。開悟的人那是真正可靠,他的智慧沒有局限性,沒有後遺症,決定沒有錯誤。知識會有錯誤,智慧沒有錯誤。佛法,世尊、諸菩薩們教給我們、成就我們,是智慧,不是知識,這個一定要懂。智慧是自己自性流露出來的,知識是從外面學來的,智慧包括知識,知識不能包括智慧。換句話說,有智慧的人他也有知識,他一看、一聽全懂,有知識的人他沒有智慧。

  『智慧聖明不可思議』,這是讚歎修凈土往生極樂世界的成就。成就什麼?德能智慧跟佛平等了,齊是平等。我們這個科題上說「德慧齊佛」,跟佛平等。位齊果位,這個果就是佛位,跟佛平等,乃從果向因之大菩薩,鹹得如來之福德莊嚴。「智慧聖明不可思議」,末後這一句,「明大士鹹得如來之智慧莊嚴」,《凈影疏》跟《甄解》、《合贊》,這些大師對這句說法、解釋都相同。「聖者,正也。又肇公曰」,僧肇大師,智慧是體,聖明是用。聖是正,正知正見,跟佛的見解思想完全相同。「無事不照謂之聖。菩薩權實靈照,不可以言思擬議其形容,故云不可思議」。我們用無法想像這四個字來形容它,不可思議就是無法想像,它太神奇、太微妙,不是我們六道凡夫所能體會得到的。我們為什麼體會不到?我們有障礙。什麼障礙?佛不起心不動念,我們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心就不清凈,起心動念心就不平等,心性有光明靈照之德,這個德失掉了。要怎樣能恢復?要修定,要讓清凈心現前。清凈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甚至於沒有起心動念,真清凈,真平等,它就起照的作用。「照見五蘊皆空」,這句話《心經》上說的。什麼意思?五蘊皆空等於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法不可得。

  上面這是僧肇大師說的,「肇公之意」,他的意思是什麼?「智慧是本體,聖明是妙用」。這個明是明了,不是一般的明了,是正確的明了,絲毫都沒有差錯。我們世間人講明了,我明白了,不能叫聖,為什麼?明了裡面還有不明了的東西夾雜在裡頭,跟菩薩不一樣。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菩薩的智慧,菩薩的明了,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真心、本性。我們的明了是從思考記憶,阿賴耶落謝的種子,從這個裡面起現行,這個明了不是真實的,這個明了是假的、是虛妄的。我們這個明了裡面,有很多錯誤在其中,自己不知道,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問題出現了,這就說明我們是知識不是智慧。知識裡面找到差別,智慧裡頭找不到,智慧跟知識是兩樁事情。所以學佛,無論大乘小乘都要講求開悟,要開悟就不能不講求戒定慧。戒是得定的方法,持戒能得定。定是什麼?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所說的「清凈平等」。清凈心是二乘的定,阿羅漢跟辟支佛;平等是大乘菩薩的定,比二乘高得多。小乘得的清凈不平等,還有小波小浪障礙你明心見性。諸法實相就在面前,因為你有障礙,所以你見不到。證得圓教初住的果位,他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見到一分真相,所以他不迷,他能起妙用。妙用對自己是斷煩惱,對別人能幫助眾生成就戒定慧,所以是妙用。

  「一切事皆能照了通達,名之為聖」。你看用照,不是用思惟,不是用想像。六道凡夫遇到事,等我想一想,這想一想就是用第六識,用阿賴耶,得想一想。菩薩要不要想?菩薩不要想,菩薩照見了。照這個字裡面沒有阿賴耶,沒有八識,沒有五十一個心所,它跟這個完全脫離了,我們現在人叫做直覺,直覺就是照了的意思。照了就通達,事實真相完全明白,這是聖人,大乘聖人,不是小乘。

  下面說,「菩薩之權智與實智(實智是體,權智是用),所生之靈明照用,眾生凡情絕不能解,故曰不可思」。眾生為什麼不能解?是眾生有凡情。凡情是什麼?是阿賴耶、末那、意識,凡夫把這個當作是自己的真心,看錯了。看錯了還不能回頭,還自以為是,這個問題就嚴重。所以佛法的修學,難!在末法,我們想成就,真的只有一門凈土法門,信願持名,求生凈土,真正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問題都解決了。不經過這個路子,用其他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佛在經教里告訴我們,從理上講沒問題,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但是從事上講問題可就大了。為什麼?事上講眾生的根機不相同,稟性不相同。這些東西從哪來的?無量劫薰習成就的。中國人講本性、習性,這是習性,習性是從習慣當中養成的,本性裡頭沒有。習性你積得再多,跟本性不相干,習性帶著有染污,本性沒有,本性如如不動。習性是生滅法,前念滅後念生,所以它很麻煩,一定要真正智慧現前。

  我們用什麼方法,希望很快智慧能現前。很快智慧能現前靠什麼?佛陀的教育最適用,它可以幫助我們。但是學佛陀教育,老師很重要。在我們這一代老師沒有了,我可能是這一代最後遇到老師的一個人,算是很幸運。老師,我們進入老師的大門,入門三個條件,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如果你有,有這個條件,遇不到老師也能成就。怎麼成就?依古人做老師,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在中國早年頭,孟夫子給我們做了榜樣,孟子是以孔子為老師。但是孔子已經過世,不在世了,那怎麼依他做老師?孔子的著作還在世間,他都得到了,完全依照文字的教誨,對於孔子留下來這些文字有信心,沒有懷疑,學習很認真,沒有夾雜,沒有妄念,也就是他心專;很好的天賦、天性,老實、聽話、真干,這是天性;學習的態度好,真誠清凈,清凈心、恭敬他展卷就有益,就能得利益。我們今天稟性不好,稟性是什麼?不老實、不聽話,對老師的教誡陽奉陰違,不肯真干,也就是說對古聖先賢有懷疑。

  這個懷疑是正常的,也就是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大家都把古聖先賢的東西拋棄掉了。在這一百年當中,也有不少專家學者,他們自己學,不讓別人學,我們依他為老師,他障礙我們不跟古人接觸。學這些外國東西很時髦,我們看了也很歡喜也很羨慕,不知道那個東西似是而非。現在明白,虧吃大了。想回頭看看他們這些東西,國內外的講座也有不少,參加去聽聽課,聽了怎麼樣?半信半疑,疑惑。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那麼多人對它疑惑,要把它放棄,它真的好嗎?為什麼沒有人讚歎,沒有人讚揚?這都是我們對它生起懷疑的因素。我對它有信心,我這信心從哪來的?從這一生苦難當中來的。苦難受多了,我就會反省,會想想,苦難的根源到底是什麼?外國好,我也到外國去看看,看了不少國家,看了不少人事物,細心觀察,認真去思惟,它雖然好,好的裡頭有問題;雖好,不是盡善。現在外國這個文化負面的現象顯示出來了,證明我們對它的觀察沒有看錯。我們中國這些垃圾堆裡頭,放的古聖先賢東西不要了,我們把它撿起來看看,覺得裡面還有很多可取的;外國東西雖然好,它會產生負面作用。你要沒有耐心,還得有這個緣分,你能看見,看得還相當深入,你才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

  真明白之後,我們就有選擇,為個人(這是為自己),我們在兩個世界,娑婆跟極樂,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會選擇極樂世界、選擇阿彌陀佛,我自然會捨棄娑婆,求生凈土。在這個世間,我相信湯恩比的看法,他很多看法跟我想像相同,我想到了,讀他的書,他替我證明了。那是什麼?古聖先賢能留下來的東西,不簡單!這個方法是方老師跟李老師教給我的,他教我要多想一想,古人東西如果是糟粕,如果是現在不能適用的,它怎麼能傳五千年?應該早就被人丟掉了。這五千年當中難道沒有高明的人嗎?聖賢君子世世代代都有,它能禁得起歷史的考驗,那就不是簡單的東西。它的好處我們沒看出來,是我們自己沒智慧,沒有德行,沒有清凈平等覺。古聖先賢真實的智慧、德行,他們的理念、經驗,很值得我們做參考的,有非常高的價值,怎麼可以輕視?所以我們學習要認真,要重視傳統。我們這東西能不能留一百年、二百年,靠不住。古聖先賢傳的這些東西,特別是《四庫》裡頭的,我們相信它能夠傳千年萬世,這是真正的寶藏。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人人都有分,出自於性德,你要是見性,完全會認同;沒有見性,不能隨便批評,隨便批評造口業,將來的果報很可怕。

  我們往下面看,肇公之意為:智慧是本體,聖明是妙用。一切事皆能照了通達,這叫聖。菩薩之權智與實智,所生之靈明照用,眾生凡情絕不能解,這個字用得非常肯定,決定不能理解,故曰不可思。「一切語言不能表達,故曰不可議」。議是什麼?議是議論,也就是講清楚、講明白。真理是什麼?真理是沒有法子講的,一定要你自己悟入。怎樣才能悟入?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讓你的清凈平等覺現前。清凈平等覺是真心,真心能照見,你就開悟,你就明白了。明白之後你也說不出來,你說出來的別人也聽不懂,所以「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故其形其容無法擬議」,形是形狀,容是樣子,說不出。

  「又不可思議有二種」,把它歸納兩大類,「一者理空,非惑情所測」,惑是迷惑,就是阿賴耶,不是情識所能測度的。「二者神奇」,變幻莫測,「非淺識所量」,量是度量,也是明了的意思。智慧淺的人只看到神奇現象,不知道神奇的所以然。說得好!「又《智度論》曰:小乘法中無不可思議事」。《阿含經》裡頭,佛所說的這些法可以研究,可以討論。為什麼?多偏重在事相上,很深的道理佛不說,說了沒人懂。大乘法中就有了,「如六十小劫說《法華經》謂如食頃」。食頃是時間短,好像吃一頓飯的時間。我們感覺是一頓飯的時間,釋迦牟尼佛把《法華經》說圓滿了,實際多長的時間?六十個小劫。一個小劫的時間,佛在經上說的差別也很大,都是佛說的。為什麼?這些東西說不清楚的,只要讓大家有個概念就可以,這些都不是真法,都是假的,時間、空間都不是實在的。一個小劫,佛常說的增減劫。佛說人的壽命,最低的是十歲,就是一般平均壽命十歲,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八萬四千歲是人壽最長的;再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這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六十個小劫,這多長!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六十小劫是超過中劫還不到大劫,一個大劫裡頭有八十個小劫。六十個小劫說《法華經》,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大乘裡頭有,小乘裡頭佛從來不說,說會讓大家生起疑惑,佛講是講清楚了,眾生怎麼樣?迷惑顛倒,沒有聽清楚。所以說法要契機要契理,不容易!要認真學習。認真兩個字有講究。章嘉大師教給我看破放下,這是學佛的秘訣。看破是明了,搞清楚、搞明白了;明白之後,最重要的,放下。明白萬法皆空,小乘有說,可是有沒有人把萬法放下?沒有。放下見思煩惱就證阿羅漢果,放下見思習氣就證辟支佛果,見思煩惱沒有了,他還有塵沙煩惱,還有無明煩惱。可是見思煩惱放下,六道輪迴就不見了,超越輪迴,在佛法稱聖人。

  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總結」。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

  可以看到世尊講《無量壽經》這一會無比殊勝莊嚴。像前面所說的這些大菩薩多少人?前面名字舉出來只是個代表,出家菩薩說了三個,在家菩薩說了十六個,五種原譯本裡面都不一樣。這一段經文也是夏蓮公會集的,這總結像這樣的菩薩無量無邊,太多了,說不清,一時來集。

  我們看註解,這一句「總結以上德遵普賢之諸大菩薩」,德遵普賢這四個字重要,說明不是普通菩薩,德遵普賢這些大菩薩,華嚴會上的。「為聽聞讚揚凈宗妙法故」,他們到這來集會,來參與這個法會是為什麼?為做影響眾。這個法門太殊勝,你去看看一切經,你多翻翻,哪一個經上說,像德遵普賢這些諸大菩薩來參加這個法會?我們查經,幾部經上有?因為這都屬於表法的,他們讚揚、贊同宣揚凈宗妙法,所以佛講這部經全來了,他們真是內行人,真正懂得。這個方法妙,妙在哪裡?一切凡聖統統得度。前清慈雲灌頂大師說,你所造的罪業,所有的經論、法門、懺儀統統都失效,你的罪業太重,沒辦法救你,最後還有一門,信願持名,求生凈土。造極重罪業,五逆十惡,你遇到這個法門,統統能得度。所以,這些大菩薩來給我們做證明,告訴我們這個法門的殊勝,真是無比殊勝。「為廣宏普賢願王故」,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圓滿《大方廣佛華嚴》。如果沒有凈宗,《華嚴經》不圓滿,華藏世界好,誰能去得了?只有從極樂世界再入華藏世界是輕而易舉,是一條最近的道路,我們要知道。你要想親近毗盧遮那如來,見到阿彌陀佛,就見到毗盧遮那。為什麼?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毗盧遮那法身佛,所以你見到阿彌陀佛的法身,那就是毗盧遮那。這是第二個原因。第三個,「為普度十方三世一切有情,往生凈土究竟涅盤故」,這第三個理由。我們發願,真正是普度十方三世一切有情眾生,只有依靠《無量壽經》,依靠信願持名求生凈土這個法門,能滿足這個大願。這個大願是四弘誓願的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沒有信願往生,這一願就落空,你憑什麼度?遇到凈宗,問題就解決,真正能得度。所以這些法身菩薩我們知道,一切諸佛如來示現在十法界,沒有不講凈土三經一論,其他的經不一定講,看眾生的根性,完全是應機說法。但是凈宗法門統攝一切根機,所以它是一切諸佛如來必定宣講的一部經。

  《華嚴》是世尊在定中講的,為我們示現入定,定中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性是什麼樣子?他把自性的體相德用,詳詳細細完全沒有保留為我們說出來了。說出來了,這一部經的分量多大?龍樹菩薩在大龍菩薩龍宮裡面見到了,大龍菩薩是等覺菩薩,龍樹是初地菩薩,告訴我們,世尊所說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總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多長時間說的?二七,也有說三七,三七二十一天,定中說的。就好像前面我們所看到,佛說《法華經》六十個小劫,就像一頓飯的時間。釋迦牟尼佛講《華嚴》,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二七日中講完的,說得詳細,全宇宙性相、理事、因果全都說明白了。傳到我們人間是《華嚴經》的目錄提要,全經,龍樹菩薩說,閻浮提眾生沒有人能受持,它分量太大了。看中本也不行,最後看小本,小本是目錄提要。好像我們今天看《四庫全書》,大本是全書,一千五百冊;中本是《薈要》,五百冊;小本是目錄提要,五冊。所以傳到我們世間來,《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世尊所說的目錄提要,總共有十萬偈,四十品。

  這個經從早年間傳到中國來,就不是一個完整的本子,有欠缺。最初傳來的,晉朝傳來的,《六十華嚴》,翻成中文六十卷,三萬五千頌。你看,十萬偈只有三萬五千偈,三分之一。唐朝武則天執政那個時代,武則天改國號為周,這個經第二次傳來的,實叉難陀翻譯的,八十卷,稱《八十華嚴》,比晉經多九千頌,還是不到一半,四萬五千頌。貞元年間,烏荼國王向中國進貢,這裡頭有一部完整的《普賢行願品》,就是最後一品,翻成中文四十卷。所以現在讀《華嚴》,弘一大師教導我們,用八十卷《華嚴》,念到五十九卷,後頭就不必讀了,後面就接《四十華嚴》,總共九十九卷。這是中文保存最完整的《華嚴經》,三次翻譯。

  《華嚴經》究竟講什麼?六祖惠能大師也開悟了,他把開悟的狀況,明心見性,性是什麼,他用五句話說出來了。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凈」;第二句,「本不生滅」,不生不滅;第三句,「本自具足」;第四句,「本無動搖」;第五句,「能生萬法」。我們就曉得,世尊開悟的時候,也就說這五句,五句是略說,《華嚴》是細說,這五句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濃縮,就這五句,不增不減,不可思議。《華嚴》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什麼?自性。多是什麼?萬法。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不能不知道。

  這些大菩薩「同德同心,一時來會」。《凈影疏》說得好,「為法心同,故來一時。」這個時候大家都來了,感應道交,眾生有感,諸佛菩薩都有應,全到道場來了。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唯一一款用寶馬發動機的國產轎車,改個彈簧足以媲美合資品牌!
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自殺殉國的皇帝!他死而華夏正統亡-今日頭條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一七一卷——第一一八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三一一卷——第三二0卷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八集)

TAG:凈土 | 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