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中國意蘊的25部武俠電影

江湖,是非政府的道德秩序;俠客,則是這套秩序的捍衛者;武俠片,就是對俠客行走江湖的演繹,其所傳達的堂奧,也無非是「仁義禮智信」的傳統文化精髓,和對現實生活應該更好的寄託。

但上世紀90年代之後,武俠片開始沒落,「俠義精神」也隨之星散,即便偶有導演重拾,也不免在其中夾帶「私貨」:《卧虎藏龍》里包裹的是李安蒸騰的慾望與糾結,《英雄》里殺出的是張藝謀對色彩國際化的試探,《功夫》更像是周星馳對世道艱險的一次喟嘆,甚至公映後飽受爭議的《刺客聶隱娘》,也成了侯孝賢遲暮老年的喃喃自語。為緬懷逝去的江湖和武俠,本刊遴選25部武俠片,以饗讀者。

仁義禮智信

最具中國意蘊的25部武俠電影

編輯/王耀臣 任義 撰文/灰狼、雲起君、張建邦

仁者,愛人。

觀之於武俠,則是以他人甚至是家國利益為優先的人。

《功夫》(2004)

導演:周星馳

主演:周星馳、黃聖依

故事發生在1940年代的上海,街頭混混阿星正急著要加入斧頭幫。而在入幫之前,他來到了貧民窟豬籠城寨敲詐勒索。沒想到的是,這裡竟然卧虎藏龍,住著數位武林高手。在黑幫之間的爭鬥中,阿星盲打誤撞地被打開了任督二脈,成為了武林霸主。然而,擁有了蓋世武功之後,要如何使用,還需要阿星用自己的智慧來選擇。

在這一部充滿了笑料和漫畫式表現手段的影片中,周星馳為武林人士下了一個「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的定語。雖然說這樣的概念與《蜘蛛俠》的價值觀趨於一致,可這樣的價值觀,還是為影片帶來了一絲「我為人人」,「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佛學思索。在影片中,阿星起先只是一個古惑仔,畢生的願望就是能殺人。而當他擁有了殺人的能力和機會,並且與該殺之人面對面的時候,他卻選擇了不殺。這是一個跨越式的進展,也是影片所想表達的普世價值觀。在《功夫》里,周星馳完全摒棄了社會性因素。在影片中沒有對國家、外敵等元素的展示,有的只是一個混混的得道成佛,並且修正自己的錯誤、重拾愛情的故事。這種「向心性」的處理方式,讓影片更為純粹。雖然失去了一點點的現實色彩,但這種具有「超級英雄」色彩的功夫片,具有漫畫元素的表達方式,才是最引人入勝的。

《劍雨》(2010)

導演:蘇照彬

主演:楊紫瓊、鄭雨盛

一個曾經叱吒江湖的女劍客,為了追求另一種生活,隱姓埋名。可是,當年的幫主和仇人又找上了門來。再後來,女劍客發現自己的丈夫是自己的仇人,可是丈夫卻並不想殺她—這兩個人的情感是真摯的。在影片的最後,所有的一切都找到了出口。江湖上殺得血雨腥風的根本原因是一個想長「根」的太監……

雖然《劍雨》的故事有些俗套,但是在導演蘇照彬的把持之下,影片放棄了以往武俠電影大開大合、非正即邪的老路子,而是宕開一筆,細細描摹起了刺客隱退江湖之後的平凡生活。再加上影片中每一個人都是擁有過去的人,每一個人都並非是正人君子,所以他們之間的爭鬥,頗有「狗咬狗」的鬧劇色彩。嚴格來說,影片中沒有一個人能稱之為「俠」,他們只是在混飯養家而已。這群人,沒有熱血沸騰激情燃燒,有的只是想放棄江湖恩怨過過小日子的願景。而當這個願望求之不得的時候,她的「俠義」就是用暴力來捍衛自己的生活。這種個人化的「俠義」,組成了《劍雨》中的江湖道義—「俠」並不是殺人的手段,而是維護和平和寧靜的方式方法。

相比較那些巨大的、恢弘的、江山社稷的「俠客行為」,《劍雨》中的「俠義」是現實主義的。真正能「以德服人」「文化退敵」的大俠,是俠之精英;而《劍雨》中的俠是慾望的、是生活的;他們為了生存而殺戮,為了生活而死亡—或許,這才是現實意義上的江湖。

《一刀傾城》(1993)

導演:洪金寶

主演:狄龍、楊凡

儘管台前幕後聚集了像狄龍、洪金寶這樣的人物,但慷慨悲歌的《一刀傾城》卻在當年虧得血本無歸,甚至導致製片人羅維宣布破產,被嘲笑「一片傾城」,然後湮沒在香港電影狂飆突進的娛樂大潮中,成為一顆被漸漸淡忘的遺珠。也許造化如此,讓這部電影與電影中講述的人物,反而有了命運的相似與共鳴。

《一刀傾城》的刀尖卻直指中國近代史最悲愴而壯麗的一頁—「中國甲午戰敗後,滿清政府向日本乞和,割讓台灣,撤走黑旗軍,台灣子民憤慨莫名,自組義軍大刀隊,時為一八九五年……」開宗明義,雄渾蒼涼的氣魄迎面而來。大刀隊領袖,被民間世代傳頌的江湖英雄大刀王五,率眾襲擊日軍,兄弟死傷慘重,王五血戰逃生,但念及愧對死去的兄弟,棄刀跳崖,卻奇蹟生還,隱居鄉野。後來巧遇譚嗣同和袁世凱一起上京,欲成就大業,濟天下蒼生。後來譚嗣同投身變法,王五得康有為相助創立「強武學會」,袁世凱步步高升執掌清廷新兵大營。但道有不同,袁世凱聯合保守派絞殺維新,譚嗣同慷慨赴死。王五欲殺袁世凱,卻被朝廷火槍隊包圍而英勇就義。

《一刀傾城》以民間的視角和立場回望歷史,以大俠王五作為敘事中心,將譚嗣同與袁世凱等為正史銘刻的人物串聯,簡約而完整地抒寫了在民族危難的時代,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英雄本色。片中諸多情節皆直指人心,比如譚嗣同下獄,王五來救卻遭拒絕。譚嗣同慷慨陳詞:「我今天要做的,就是慷慨赴義,用我的血去激勵大家。」然後揮筆寫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又如王五與王妃互訴衷腸,王妃:「五爺似乎也是個傷心人?」王五:「當今中華大地,只要有血性,哪個不是傷心人?我心雖傷,但從未死過!」歷史已遠,但一個有骨氣的民族都不該輕易忘記,那段壯懷激烈的英雄悲歌,那段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江湖傳奇。

《葉問》(2008)

導演:葉偉信

主演:甄子丹、任達華

《黃飛鴻》《方世玉》以及《葉問》與眾多武俠片,在故事上走的是同一個路數。那就是一個本來可以隱歸山田的武林宗師,在時局和氣節的呼喚下,不得已出山、出手,用一己之力,為社會和歷史做出一點點推進作用。其實,歷史的車輪並不是武師可以推動的,他們在大時局裡的選擇,不過是出於道德、自身的考量。這一點上,《一代宗師》里對葉問的描繪,更加令人信服。所以,換個角度來說,《一代宗師》是一部有著功夫元素的歷史片,《葉問》只是一部帶有強烈的戲說色彩的動作片。葉問的詠春拳,在影片中是葉問「打十個」的工具,並不是他獲得心靈解放的途徑。雖然說「打十個桑」看起來誇張,可這樣的戲碼在「抗日題材」的電影里,的確非常討喜。而且,越是這麼拍,越是會讓觀眾高興與興奮。民族氣節、愛國情懷、宗師水準、凌厲身手,一股腦地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誰都會為此沖昏了頭腦。《葉問》對於武俠氣概的展示,僅僅在於熱血復仇這一點。

誠然,在亂世之中,一介武夫也只有用自己的拳頭才能喚醒人們心中的正義感。力量—這是大眾對於武師的認知,而導演葉偉信則在片中對此做了「滿是過火,皆是癲狂」的展示。縱使有一點誇張,但卻也暗合了大眾的審美。

《醉拳》(1978)

導演:袁和平

主演:成龍

如果說李連杰的黃飛鴻經常以宗師氣度示人,那麼成龍的黃飛鴻則是成為宗師之前的混小子。混到大家甚至忘了在那部名動一時的《醉拳》里,原來成龍所飾演的那個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廣東大俠黃飛鴻……《醉拳》中的黃飛鴻不再是身處歷史洪流,憂國憂民的一代宗師,而是出身武術名門,卻從小年輕氣盛,貪玩好動,經常在外面打抱不平,惹是生非的公子哥。在一次較量被人打得落花流水,還收到奇恥大辱後,黃飛鴻發誓要好好習武,欲拜蘇乞兒為師。但是蘇乞兒懶於收徒,而且看不慣黃飛鴻的為人處世。但經過種種考驗,黃飛鴻終於以真摯感動了蘇乞兒,也表露了他習武的決心與天賦,蘇乞兒遂將醉拳傳授給他。在蘇乞兒的調教下,黃飛鴻從一個莽撞的少年成長為一個見義勇為的年輕人。後來黃飛鴻用醉拳打敗了來他們家踢館的肇事者,得以揚名立萬。

在袁和平與成龍這部喜劇色彩濃郁的武俠片中,因為缺少了家國大義或者血海深仇的烘托,「俠」的精髓似乎不像其他武俠片那樣顯而易見。但古人定義「俠」曾用「俠者,以武犯禁」,簡化成今天通俗的概念,就是練武的人總是好打鬥不守規矩。當然,這樣說並不是膚淺地曲解古人,因為無論多麼老實厚道的人,練武練到一定程度,總會手腳痒痒老想找人打架,長此以往不免惹是生非。但再往上一個境界,就到了「仁」—將暴力與破壞的慾望消解,將武力轉化成行俠仗義或維護秩序的工具。所以港片中屢見不鮮的橋段是,生死決鬥,但獲勝一方的刀尖卻停在失敗者的喉頭,以示就此了斷,不執生死。或者高手切磋,在對方失去平衡可能遭遇危險時搭一把手,以示點到為止,不問勝負。其實都和黃飛鴻的醉拳拳理異曲同工—真正的俠者不以暴力為樂,不逞一時之勇,而是亦柔亦剛,收放自如。

義者,人字出頭,再加一點,

指為他人或家國利益情願肝腦塗地之人。

《龍門客棧》(1967)

導演:胡金銓

主演:上官靈鳳、石雋

因為徐克的翻拍和致敬,讓這部經典作品又煥發了新意,故事以大太監曹少欽謀殺忠良之後,江湖義士捨命救援的主線,拍出那種黃沙漫漫、殘陽如血的肅殺之氣。而那種俠士忠肝義膽、為國為民的情懷,正是胡金銓武俠精神的核心。這部電影的人物設置和徐克的版本略有不同,男主角蕭少鎡一襲白衣,一簫一劍行走江湖,是胡金銓心中儒俠之典範。這種「劍氣簫心」(西方牛仔通常是左輪槍和口琴)屬於中國俠客的獨有氣質,而胡金銓自然也不吝惜用各種大遠景和精緻的構圖、散點透視法和山水畫一樣的寫意場景來加以映襯。

但《龍門客棧》最大的貢獻是造就了「客棧」這一經典環境,這種環境的開發在他隨後的《迎春閣之風波》和《喜怒哀樂》(《怒》一節)更為成熟,這種封閉場景讓人物的空間變得有限,從而可以鉤織起人物之間步步緊逼的張力,這種層疊的心裡激蕩、偽裝和鉤心鬥角下的險象環生,前所未見,其牽連出的一場又一場的打鬥,將故事推向層層高潮。胡金銓的武俠配置,從來不是那種大開大合的路線,而是如層巒疊嶂、曲徑通幽,卻又暗地裡積蓄風雨欲來之氣象,有著作者的典範。他極其擅長表現多股力量的制衡,並通過攝影和剪輯來強化這種制衡背後的不穩定感,呈現種種步步為營的危機。胡金銓對情境的強調,也通過那種蒼岩巨松、落日斜陽來比興,一種「風蕭蕭兮易水寒」的詩意,讓人一詠三嘆。胡金銓的俠客,在悲壯和睿智之餘帶著一絲寂寞,充滿神秘、來路不明,事成之後則揮手而去,是永遠獨步江湖的行路人。

《報仇》(1970)

導演:張徹

主演:姜大衛、狄龍

《報仇》屬於張徹電影里少有的「靈魂對話」,他對狄龍、姜大衛雙生的使用,採取了一種陰陽相隔的策略,這在以往極不常見。兩人不再為各自跨刀,而是分段進行,這部電影讓姜大衛拿到了亞太影帝,同樣也是狄龍、姜大衛裂隙的開始,中間的恩怨種種,剪不斷理還亂,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影片開端部分狄龍扮演的武生關玉樓就上演著舞台上的「喋血」,這種高度儀式感的舞台調度,屬於一種悲壯的舞台效果。猩紅的染色和倒落舞台的動作,成為一種宿命的預演,於是當狄龍最終被奸人暗算致死,臨終的情境和舞台上演繹的「喋血」場景交互剪輯,召喚著一種往生的留戀。死亡是生命的終結,也是姜大衛扮演的關小樓復仇的開始,然而萬事最關情,復仇就是對情義最好的迴音,這是張徹對暴力的理解,當慌慌亂世法理不立,刀劍就成為對正義的補充,甚至可能是唯一的手段。這必然讓張徹那種粗暴的復仇,帶著情感和正義的雙重使命,刀山虎穴、以寡敵眾,壯士一去不復返,他最喟嘆的,正是這種為了兄弟義氣而兩肋插刀的悲情英雄。

張徹的豪情奔放,正如獻血的煙火表演,最高潮而滌盪人心的地方,往往就是那些慘烈的「盤腸大戰」,這種直露的展示,往往能讓觀眾嗅到血的氣息,也讓他的電影很多時候被作為cult電影(男性友誼的部分則被當作同志電影)來看待,但這偏偏就是典型的張徹情境—生命的賭局,結局早就窺到,但雖死其猶未悔。張徹的電影往往臉譜分明,小人姦猾無比,君子坦坦蕩蕩,天真爛漫,守著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誓言。

《楚留香》(1977)

導演:楚原

主演:狄龍、徐少強

楚留香是古龍小說中知名的高富帥,197 7年的《楚留香》改編自該系列中的《畫眉鳥》,以楚留香潛入神水宮調查天一神水的情節為主線,無花和尚的部分則截取自《大沙漠》,說到底楚原知道如何刪減組合才能讓古龍作品有最好的銀幕效果。張徹招牌之一的狄龍,此時投奔楚原成為其之後的御用男主角,職業生涯邁上一個新的高度(包括公司也是楚原、狄龍、古龍合組)。《楚留香》跟《流星·蝴蝶·劍》的不同在於它含有古龍的另外一個命題,就是那些俠客的真性情:愛管閑事。正是這種心情,賦予一種風流的氣質,這種風流和張徹的豪情風流不同,帶著一種文人雅痞(也就是所謂的有閑階級),讓人物顯得可愛。

通常來說,古龍小說的高富帥一般不會有真正的致命危險,髮型都不能亂,因此各種懸疑和陷阱雖然是出人意表,但也基本在意料之中。而在美學上,楚原也利用有限的資源和空間,精準還原出那種亭台樓閣、瑤池仙湖、深閨迴廊、密林山谷,顯得難能可貴。狄龍作為邵氏明星招牌,魅力不減、光彩熠熠,是當時出演楚留香的最佳人選。楚原很中意早期邵氏的那些特殊技法,如快速推焦等,但他同時對景深進行了革命,因為美術上的精緻,他放心地放大了電影的景深,也不需要以大量的物品置於前景。此外,他延伸了諸多另類元素,如同性戀、陰陽人、邪典暴力等,而這些都有利於揭示古龍作品中那複雜而陰暗的人性特徵。楚留香的形象則成為他們的反襯,在這種江湖之中,還有這麼一種經常感到無聊、愛找樂子且不怕麻煩的人,肯定就相當討人喜歡。

《刀》(1995)

導演:徐克

主演:趙文卓、熊欣欣

《刀》可能是徐克作品裡從格局到演員最小的一部,但簡約不簡單,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是一部高度混雜的電影。影片是徐克向張徹的《獨臂刀》致敬之作,圍繞一把多年前的斷刀,引出多年前的殺父之仇,主人公意外中失去右手,卻僥倖得到絕世刀譜,最終練就奇功,得報父仇,從此絕跡江湖。本片可能是徐克最具爭議的一部作品,它有些向早期混亂三部曲回歸的跡象,一種邪惡、猙獰、爆裂、混亂的回歸,呈現出妖氣濃重的髒亂場景。《刀》的整個背景,是一種人類劣根性組成的屠宰場式的空間,這就是《地獄無門》《倩女幽魂》等電影的點題之處,那些猙獰的獵戶和各種粗獷的三教九流的異域面孔,強化著這種生死如兒戲的窒息的空間張力。而鍛刀房,那些尖銳的利器隨風搖擺,應和著地上的種種捕獸夾,象徵著徐克那種如履薄冰、針尖上舞蹈的江湖。竹竿作為特定的道具,不再是《黃飛鴻》的輕盈,而是成全一種瘋狂切割的對峙空間,馬賊窮凶極惡的臉孔,熊欣欣身上邪惡的紋身,透射著人物內心深淵般的陰暗—這是個吃人的世界,弱肉強食的獸性的世界,逼得人逃亡,甚至逃無可逃。

影片書寫兩種武俠觀,一種是惠天賜扮演的師傅那樣輾轉避禍,另一種是直面復仇,而後者正是徐克的態度—以暴制暴,完成對這個世界的邪惡和殘暴的拒絕。徐克在電影中展現了一種驚人的蒙太奇,高速剪切製造出武器交接的速度,追求的正是那種「直接」。不可否認,《刀》的美學容易讓人聯想到王家衛的《東邪西毒》,但從生猛的氣質上來說,徐克的特點應該相當容易辨認。

《新龍門客棧》(1992)

導演:李慧民

主演:張曼玉、林青霞

《新龍門客棧》脫胎於胡金銓1967年的《龍門客棧》。兩部影片的故事都發生在「龍門客棧」的狹小空間內,江湖上各路英雄好漢逃犯宦官,都匯聚於此。為名為利為逃命,各種目的不一而足。勢力交錯、波詭雲譎,大戰一觸即發,絕對沒有人能逃離「龍門客棧」。在大戰之後,風沙掩埋了屍骨,江湖上的後來人還會繼續經營這個前哨戰一般的小店。只是誰能知道這裡曾經發生過多少故事呢?有恩怨有情仇有人,就有江湖。而彙集了這些的龍門客棧,可謂是江湖的集大成者。換而言之,龍門客棧,是江湖的一個縮影。徐克並沒有想著要在故事裡展示太多的俠客情誼,他著重表現的是他本人最擅長的功夫設計、鏡頭語言、特異兵器和力怪亂神。影片中客棧,上層是婚房,中層是幾股勢力縱橫捭闔的酒桌,而下層卻是出關的暗道。在這狹小的空間內,徐克製造出了機巧神秘的世界。

雖然影片的故事來自於某種想像力,但是在轟轟烈烈的刀光劍影、血染狂沙之下,卻是一段段兒女情長的繾綣之情。客棧雖然只是棲身之所,但是俠客的精神世界卻是無垠的。關於俠客精神的理解,徐克告訴我們的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用周淮安的俠情喚醒了客棧老闆金鑲玉內心裡的一點點正義感,讓這個黑店的老闆娘挺身而出,成為了「俠之化身」。在這個寧靜的大漠腹地,或許只有金鑲玉,是最具有俠義的一個角色了。

禮,示人以曲也。觀之於俠士,

則是為大道規矩以身自證的節烈之人。

《五毒》(1978)

導演:張徹

主演:郭振峰、孫建

作為後期的作品,《五毒》的氣質類似古龍,這種人性上的狡詐和陰謀,在張徹電影里不多見。而五位五毒門弟子各習一種武功,且各自不相識,於是就把影片變成了一個懸疑色彩的猜謎遊戲。觀眾首先需要在這個小格局中分辨好人和壞人,在這一點上雖然故事有著跌宕起伏,但張徹處理文戲上並不高明。而《五毒》和《殘缺》一起構成了張徹後期的奇異場景,偏向於詭異和狠毒,以及更獨特的近乎畸形的視覺奇觀。這一方面源於桂治洪、牟敦芙、藍乃才、何夢華等後輩導演很黃很暴力的cult風氣蔓延;另一方面也是以極端視覺刺激,補償狄龍、姜大衛雙生及傅聲不在的效果(影片中唯一的明星只有郭追)。片中的五種武功都非常詭異,這個門派也同樣詭異,人心的邪惡是武功的鏡像,因此主角的任務就是清理門戶,這個過程,就像是南洋巫術中的毒蠱—讓五種毒物自相殘殺,這種怪誕是影片最為引人之處。片中展示了各種巧妙的殺人方法和殺人工具,用來破蛤蟆氣功罩門的「萬針衣」,殺人不留痕迹的「割喉簽」「刺腦針」,以及弄死被破罩門之後的肌肉猛男的「千層濕紙悶殺法」,成就了觀賞樂趣。

但這些炫目的殺術背後,是這些陰毒的武功和邪惡的道具應該被廢棄、滅絕的使命,隱藏得再深的惡人,也終會不得善終。所以《五毒》中的武俠,是一種自我洗刷的倫理觀。張徹也從他的詭譎中走出,回到雙生時代的陽光時刻。影片中負責清理門戶的關門弟子,一臉純真,但正是這種無邪,才是最終摧毀邪惡的力量,張徹的武俠世界其實一直都很簡單。

《笑傲江湖》(1990)

導演:胡金銓

主演:許冠傑、張敏

《笑傲江湖》無疑是胡金銓作品中最混雜的一部,參與掛名的導演有6部之多,分別是胡金銓、徐克、程小東、許鞍華、李惠民、金揚樺。其中程小東和李惠民是徐克的團隊,許鞍華則是幫恩師胡金銓救場。但隨著徐克和胡金銓理念不合,矛盾加劇,最終於事無補。胡金銓怒而退組,徐克最終將影片完成,為表尊重仍掛名胡金銓為總導演,但胡金銓本人對這部作品,不予承認。

本來應該成為影壇佳話的合作,結果成了傷痕,當然是他們各自不願之事。但仔細觀察這個混亂的文本,不難窺到兩人理念上的天壤之別,胡金銓自然想把那種浪漫古樸的美學風格進行到底,徐克則更中意那種風格凌厲、主控視覺、借古諷今的政治寓言—就像他從《蝶變》以來的那種氣質,這兩種武俠觀,自然難以調和。胡金銓追求的是那種「滄海笑、煙雨遙」的詩意,琴簫合奏,鸞鳳和鳴,滿滿的美學畫面,然而徐克的路線卻是以摧垮式的殘暴效果摧毀這種美學,他的武俠世界必然是骯髒、醜陋、猙獰、狂野,這是他揭示人性扭曲兇惡的必然選擇。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技術的進步、審美的變化,胡金銓的那套美學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徐克式的衝擊和慘烈卻正當其時。因此胡金銓的退出,象徵著武俠電影的更新換代,也是一種美學的落幕,一種觀念的徹底變革,它順應著時代和商業的變化。但《笑傲江湖》作為一個文本,卻以獨一無二的方式,永遠駐留在了歷史當中,藉此我們既能窺到胡金銓式的風采,也見證了徐克式的凌厲,這種混雜既讓電影充斥著各種矛盾,又成為一個特殊的存在。

《黃飛鴻》(1991)

導演:徐克

主演:李連杰、關之琳

《黃飛鴻》用個人成長的視角,講述了黃飛鴻是一個俠肝義膽的民族英雄。在一個社會動蕩、新舊勢力交錯的背景下,黃飛鴻固然無法撼動歷史的變革,但他的存在和所作所為,卻成為了一種強心針和興奮劑,為這個古老的國家帶來了活力和覺醒的力量。

在中國人的文化中,俠客的最高標準是行俠仗義。在黃飛鴻的行為準則中,雖然國家大義並不是第一行為要素,但是他的行為卻實實在在地體現出了「行俠仗義」的特點和特徵。在影片的故事序列中,黃飛鴻的角色特徵其實和007並無二致。兩部影片所表述的都是一個「個人英雄」的「英雄行為」。只是在007的行動中,服從上級完成任務是唯一選擇,但是在黃飛鴻的身上,則更多的有一種服從內心、依據國家民族大義行動的標準。站在這個角度上說,黃飛鴻的確能算得上是「俠之大者」。雖然黃飛鴻算不上是個具有將帥之才的領袖,但是在他的所作所為中,卻擁有了兼濟天下的本質和本真。其實,在那個時代里,武師和文人所面對的社會問題是非常類似的,新老交替,新陳代謝。要如何獨善其身呢,黃飛鴻所推崇的「習武德為先」的態度,也與中國文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軌跡不謀而合。

《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1992)

導演:徐克

主演:莫少聰、李連杰

《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在當年的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上擊敗《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等強大對手,風頭一時無兩。正因如此,當我們回憶起《黃飛鴻》系列時,很容易記起那些讓人叫絕的打戲,卻忘了打戲之外更有深意。影片著眼於晚清亂世,以黃飛鴻一行在廣州遇到的亂象入題:白蓮教徒借「扶清滅洋」的口號妖言惑眾,肆意妄為,背後實有清廷大元納蘭元述的支持,來對付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一個偶然的機會,黃飛鴻與孫中山一見如故,有感於民族危亡,皆發願救國。黃飛鴻決意幫助孫中山,遂與白蓮教、納蘭元述等人展開交鋒……無論涉及洋人、白蓮教抑或清廷,對歷史、民族與國運的思考其實貫穿這部電影的始終,構成核心命題。比如影片中出現了姜大衛飾演的陸皓東,這個幾乎早已被遺忘的「為中華民國犧牲者第一人」,他眼見白蓮教教眾麻木不仁,竟淚如泉湧:「如果我們個個都這樣,那怎麼還有得救?」而黃飛鴻憑欄遠眺,背景音卻是客棧盲人的淺吟低唱:「想學投筆從戎,圖發奮,卻被儒冠誤了,使我有志都難伸」……

無論文人、醫生或者俠客,在國難當頭之際,在歷史的轉折點上,他們所思所慮,無不是民族大義與國計民生。從這個意義上說,李連杰的黃飛鴻與其說是一個民族主義外衣下的,最具觀賞性和娛樂化的電影標籤,不如說是一個憂國憂民的俠客典範。

《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1992)

導演:程小東

主演:李連杰、林青霞

現在不管是電影搞營銷,還是年輕人討論電影,往往繞不開一個主題——顏值。甚至經常連拳頭枕頭都省了,有顏足矣。給人一種今天的電影雖然各項指標統統匱乏,但至少在養眼方面超越前人的幻覺。可如果細細思量,真拿顏值的標準回頭看,今天的國產電影就是戈達爾再生博格曼轉世,也難追當年。比如90年代初的《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演員表上低調地寫著李連杰、林青霞、李嘉欣、關之琳……

當然,顏值縱然拉風,但既然改編自金庸小說,蕩氣迴腸的江湖情仇才是最重要的核心:日月神教大佬東方不敗密謀篡位,囚禁教主任我行,放逐其女任盈盈,同時勾結日本浪人攔截朝廷軍械,企圖謀反稱帝。五嶽華山派少俠令狐沖攜師妹岳靈珊尋找任盈盈,途中與神秘女子邂逅一見鍾情,卻不知此人正是練就「葵花寶典」的東方不敗。(這一點就可見徐老怪拍電影有多放蕩不羈愛自由……)

之後東方不敗率浪人殘殺華山弟子,打傷任盈盈和岳靈珊。令狐衝上黑木崖報仇,才發現東方不敗竟然就是自己最愛的姑娘。(一句「日了狗」已然無法形容其悲憤)又驚又痛之下,令狐沖迫於是非大義(也可能隱含了發現被耍了實在太生氣的因素),擊殺東方不敗。萬事俱畢,拜見岳父大人。誰知任我行重登教主寶座後剷除異己,對令狐沖招安不成轉而欲殺;令狐沖威武不屈,但對江湖事心生厭倦,乾脆拍拍屁股攜師妹浪跡天涯。

金庸小說歷來有其浪漫與厚重,但徐程聯手淡化了後者,而把浪漫描繪到驚天地泣鬼神的境地。片中人物個個英雄豪傑,有不擇手段,有不改初衷,但相同的是統統不受仁義道德和俗世律令的羈絆,相愛相殺(貨真價實的相愛相殺),快意恩仇。東方不敗如此,任我行如此,而令狐沖更是如此。通篇之俠客江湖,不過「逍遙」與「笑傲」。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

智者,悟道。

經年遊走江河湖,終將參透世間困厄。

《空山靈雨》(1979)

導演:胡金銓

主演:徐楓、田豐

《空山靈雨》以一座威嚴的佛寺(三寶寺)為主場景,以圓寂前的方丈選拔傳人為主線,以僧俗之人盜取《大乘起信論》為輔線,撻人性之裂斑,傳佛家之禪機。喬宏扮演的邱明,便是以六祖慧能為原型,而幾個弟子爭奪大位的過程,則是暗潮洶湧,有極強的可觀性。

通常來說《空山靈雨》不被列入「武俠電影」之列,因為那種江湖恩仇的全景沒有顯現,其中的人物也大都基於鉤心鬥角,但這種劍拔弩張的情境,恰恰構成了胡金銓心中的「江湖」。方丈的三個弟子,一個勾結官員,一個勾結富商,貪戀方丈之位,捲入聖物爭奪,這種「貪慾」正是江湖腥風血雨的引爆力量,另一個弟子雖然正直謹慎,「心清水自凈」,然而禪意的選擇往往讓人難以琢磨。剃度不久的流犯,正象徵那立地成佛的指示,而富豪僱傭女飛賊盜取經書,最終也難逃法網,一個落崖而死,一個出家為尼,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冥冥中自有天定。影片最後,邱明燒毀了那象徵著鎮寺之寶的《大乘起信論》,試圖一併燒去那貪慾的根源,則是胡金銓本人對信仰的懷疑和不定,他對禪的理解,一生都走入了誤區。但這無礙於《空山靈雨》成為一部沒有刀劍的「武俠電影」,片中的《大乘起信論》就是胡金銓心中的「辟邪劍譜」,詮釋江湖人心得體,放在佛家境界上未免就狹隘了。

《大醉俠》(1966)

導演:胡金銓

主演:鄭佩佩、岳華

《大醉俠》在武俠電影中最容易被高看,很大原因是因為它處在武俠片的歷史長河裡,被貼上開山之作的標籤。事實上更早的時候徐增宏等人就已經在邵氏拍了《火燒紅蓮寺之江湖奇俠》,胡金銓的這部作品的貢獻,更大程度上是美學的創新,他一方面把京劇作為一種美學風格重新結構到電影之中,另一方面是對打鬥方式的革新。

胡金銓1954年在澳門觀看了太極門吳公儀和白鶴門陳克夫的比武,而這場比武令其對擂台的憧憬幻滅,因而重新思考藉助其他的手段——彈床的使用,就是《大醉俠》對武俠電影的突出貢獻,它成功實現了一種和威壓不同的輕盈感,京劇演員出身的韓英傑,成為這部電影的動作執導,也奠基了香港電影使用「武術指導」的傳統。自此之後,香港一大批戲班出身的演員紛紛成為功夫演員和武師,成就香港武俠片黃金時代,這種開端創舉自然有其歷史價值,同時,韓英傑也是胡金銓片中的重要配角之一。影片特色在於以中國傳統戲曲、舞蹈和雜技進行統一,設計出一套動作系統,符合中國武術想像(武俠小說)中的節奏感和美感。相對於武打動作,胡金銓更中意的是那種中華傳統中的古雅之風,以及市井風情。《大醉俠》在這些方面都做得別緻,但就武俠的部分尚顯稚嫩,或者說他追求的並不是凌厲和殘酷,這也是他和張徹的最大區別。胡金銓的武俠,雖然不乏那種怒目和豪放,但整體而言還是偏於含蓄,他最認可的是那種一半隱士一半江湖的儒俠,而不是橫行江湖之人。比較有趣味的是女性形象普遍都比較有陽剛之氣,金燕子比大醉俠戲份更多,似乎也是導演有意為之。

《俠女》(1971)

導演:胡金銓

主演:白鷹、石雋

《俠女》的故事脫胎自《聊齋》,卻摒除了其中的孤魂野鬼。整部電影的故事,被放在了一個明代忠良之女和宦官、落魄書生之間的恩怨情仇之上。細膩地講述了明朝末年慘遭奸人迫害的東林黨人楊漣之女楊慧貞和落魄讀書人顧省齋攜手對抗姦邪妄逆的故事。最終,兩人在走投無路之下,與宦官殊死一戰,遠走高飛。而幫助他們的得道高僧,也終獲圓寂。

從故事上來說,《俠女》走的還是傳統中國文化中子報父仇的老路子,但是在對這個故事的展示上,導演胡金銓卻另闢蹊徑,用儒、俠、道,三種境界,將其展示的淋漓盡致。文人和朝廷殘黨的爭鬥;名將後代和宦官的惡鬥;高僧適時的出山,用醍醐灌頂的方式告誡人們停止殺戮、皈依佛門的未來。這三種不同的人性狀態,表現出了胡金銓對武俠電影的思索,以及對中國文化未來的考量。這樣的道學和禪境,在以往的武俠電影中可謂是絕無僅有。在傳統的功夫片里,俠客們在完成使命、陳惡揚善之後,只會遠走高飛,他們的行為並沒有為自己的人生尋求到更高的奧義,人生的意義並沒有得到釋放。而在胡金銓的手下,文人的傳統、嫉惡如仇的俠客,在完成為父尋仇的使命後,有了一層升華的意義。體悟佛理之精妙,感悟人生之奧義,在影片的結尾,胡金銓為整個銀幕上的武俠世界找到了最終的宣洩點。無論這是抽象還是對《紅樓夢》的某種致敬,胡金銓在武俠的精髓中加入的這一點道和佛,具有著宏大而獨特的意義。

《卧虎藏龍》(2000)

導演:李安

主演:周潤發、楊紫瓊

圍繞著青冥寶劍的被盜,江湖上掀起了一陣騷動。而追隨著寶劍線索找到玉嬌龍的李慕白和俞秀蓮,亦在如何馴服這個天資聰穎但走上邪路的後生而苦惱。隨著玉嬌龍的浮出水面,她的師傅碧眼狐狸也一步步浮出水面。身背數宗命案的她,正是李慕白苦心尋找的殺師兇手。於是,一場摻雜了個人情感、江湖道義與人生體悟的大戲便輪番上演。

在《卧虎藏龍》中所體現出來的俠義思想是複雜而深刻的。首先李慕白和俞秀蓮所代表的中國禪意哲理,引人入勝。「翻開手就擁有全世界」的豁達和超然,代表的是一種「放下」的境界。而玉嬌龍和羅小虎在大漠里轟轟烈烈的愛情與追求自我的選擇,則是一種美式西部牛仔的抉擇。

於是,在這兩種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碰撞之下,李安完成了對中國傳統武俠片精神世界的兩元描繪。從戲文的層面上來說,李慕白和俞秀蓮的人物關係,是為西方的知識分子準備的,柏拉圖式的愛情、莎士比亞式的對白、崇高的人文境界都恰中要害;羅小虎和玉嬌龍這種敢愛敢恨、敢打敢殺的西部牛仔性格的主角是為普通的美國觀眾準備的;李慕白為師傅報仇殺死碧眼狐狸的故事暗合了《基督山伯爵》的主線,而盜走青冥劍的這條線索又像極了美國的通俗劇。

所以說,這部電影的意義並不在於李安展示了多少中國元素,而在於如何用恰當的方式讓眾多美國人理解和接受這種展示。

《少林寺》(1982)

導演:張鑫炎

主演:李連杰、丁嵐

《少林寺》在中國影史上的傳奇地位已不必贅述,但其實從影片的取材開始,傳奇色彩就足夠濃郁——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經過歷朝民間文藝的演繹,到了張鑫炎的手中,演化成家國情仇與個人英雄主義的壯麗詩歌: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逐鹿中原。隋將王世充擁兵洛陽,與屯兵黃河西岸的秦王李世民隔河各據一方。王世充的侄子、大將軍王仁則在督建河防工事時,殺死了起來反抗暴虐的「神腿張」。「神腿張」的兒子小虎跳河逃離脫險,被少林寺救了起來收入寺中,小虎為報父仇毅然削髮為僧,法名「覺遠」,隨師父曇宗勤習武藝。一日,王仁則的侍衛長看見牧羊女白無瑕,垂涎其美貌,欲施暴被只身前來複仇的覺遠救下。之後李世民與王仁則交戰受困,覺遠出手解圍,激怒王仁則。少林寺惹禍上身,遭遇兵燹。眾僧浴血抗敵,曇宗戰死,危急之時李世民率兵殺回,覺遠亦手刃王仁則擊潰圍軍,保衛了少林……

以現在的眼光看,《少林寺》中的俠義精神不過是老生常談的復仇歷程。但在張鑫炎的手中,除了隋唐之間的歷史背景給了個體復仇以更厚重的家國大義,在諸多細節的描繪中,仍對「俠」的概念做出了更豐富立體而具有現代意義的詮釋。比如在對少林寺的刻畫上,儘管處在80年代初這樣一個尚顯閉塞保守的時期,但影片沒有將千古長存的少林寺拍成一本正經的高大全,也沒有故作玄虛地拿棒喝或話頭給觀眾灌頂。寺院景觀幾乎與俗世無異:和尚們會勤於修行,會救人性命,也會嬉笑怒罵,抓蛤蟆吃肉;但若以為只是彰顯行俠仗義的花和尚,似乎又顯偏頗。比如故事最後覺遠復仇成功,卻拒絕了白無瑕的愛情而受戒為僧。抱得美人歸的圓滿結局沒有出現,出現的是有張有弛,有熾烈亦有克制,最終將個人情慾消解於天下大道的俠客精神。

但遺憾的是,《少林寺》的神話至今不朽,可少林寺的神話似乎岌岌可危。各路真假武僧出征現代格鬥賽事頻遭吊打,而釋永信又深陷酒肉情色的指控不能自拔。於承惠駕鶴西去,李連杰退隱江湖,不知今人再看《少林寺》,會作何感想?

信者,言無反覆,誠實不欺。

故俠士重諾,言出必行。

《綉春刀》(2014)

導演:路陽

主演:張震、王千源

錦衣衛盧劍星、沈煉、靳一川三人是結拜的兄弟,情同手足。即使生活不順,處處被欺壓,也沒有影響到這三個人的生活和情感。在險惡的朝廷和江湖上,三個兄弟中了閹黨和佞臣的圈套,三人成為了眾矢之的,一個陰謀接著一個陰謀浮出了水面。三個人只有通過自己的武藝和牢不可破的情感維繫,才有可能突出重圍。

總體上來說,《綉春刀》對於俠客的描繪是根植於現實的。這種現實並不是現實主義,而是現實生活的本身。在影片中,三兄弟個個都是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的「勞動者」。大哥盧劍星一輩子的目的就是達成父親的意願成為錦衣衛百戶;二哥沈煉內斂隱忍,暗戀教坊司的女子;三弟靳一川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往。這三個人,褪去了大俠的外衣,成為了被生活折磨的人。他們的武功,只是討生活的一種方式,並不是行俠仗義的途徑。所以,影片里所描繪的,並不是「俠之大者」的俠士,而是生活囹圄、捉襟見肘的可憐蟲。由此,導演闡釋了一個隱藏在武俠電影里的,未被外人道出的真理:俠客縱然快意恩仇,但是依附在生活本身和小人物身上,卻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其實,從一開始,三兄弟進入閹黨的陰謀之後,他們的死就是必然的結果。這種死,並不是尋死之死,更不是作死之死。而是一種不得不死的悲劇。這樣的死,能令人唏噓,更能令人反思—在江湖道義、報仇報恩之餘,「俠義」又給平凡的生活帶來了什麼。

《東邪西毒:終極版》(2009)

導演:王家衛

主演:張國榮、張曼玉

年輕的歐陽鋒和黃藥師比武,未分勝負,兩人從此成為了好朋友。歐陽鋒至愛的女人嫁給了其兄長,為此他離開白駝山來到湮遠的沙漠,開了一家旅店,從此隱居10年。往來旅店儘是過客,青春的歲月隨著這些人的過往與歐陽鋒擦身而過。影片的故事取材於《射鵰英雄傳》,但卻與金庸的名作並沒有太大的聯繫。王家衛在影片中展示了「解構」的魅力,武俠的故事,被活生生地轉變成了一個後現代的面貌。如果說,王家衛在《東邪西毒》里表現了什麼武俠精髓的話,那就是他用了一種不可思議的象徵與抒情的手法,講述了「宿命」這個東西的來龍去脈。雖然穿著武俠的外衣,但是故事裡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現代人,他們情感的疏離、情義的淡忘,溝通被忘卻、心靈已淪陷,感情不確定,人們終於做了物質的奴隸。每個人的悲傷,源自於記憶太好,往昔之日難以忘卻;今日之時難以圓滿,所以宿命油然而生,傷感已然成為生活的主導。

在眾多的武俠片中,《東邪西毒》是最為獨特的,影片用意識流的手法描繪了俠客的精神世界,而非他們的行為和舉動。在影片的結尾,黃藥師與歐陽鋒最後都各自回到原有的軌道上:黃藥師與妻子定居桃花島,稱桃花島主,號東邪;而歐陽鋒自嫂子病逝後重返白駝山,為一方霸主,號西毒。縱然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但是這種歸隱和淡出,又何嘗不是一種「放不下的宿命」呢……

《新獨臂刀》(1971)

導演:張徹

主演:姜大衛、狄龍

《新獨臂刀》在故事上延續了邵氏武俠一貫的簡單粗暴的特色。影片以西部片的復仇模式為主線,講述了鴛鴦刀雷力顛簸一生的故事。雷力原本以鴛鴦刀行走江湖,被成名已久的武林盟主「仁義大俠」龍異之打敗,自斷一臂退出江湖從此消失;多年後又有一位使雙刀的年輕俠士「雙刀封俊傑」,偶遇隱藏武功不提武事的雷力,兩人慢慢成為至交兄弟,不想封俊傑重蹈雷力當年覆轍,敗在龍異之手下之後慘死。雷力重拾快刀,練就了三刀的絕學,展開復仇之旅……在創意上,《新獨臂刀》並不新鮮,只有一個「西部片」的故事框架,人物形象帶有明確的符號性和象徵色彩。這樣的影片很容易就會被淹沒在大量的功夫片中,但是張徹在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卻有意無意地在情節里加入了古龍的情懷,這讓它顯得別具一格。具體來說,一個早已歸去的隱士,在兄弟之死的呼喚下,他心中快意江湖的記憶被喚醒,這才練就了三刀的本領前去尋仇。在雷力的心中,他的美好生活的圖景是和封俊傑一起過著世外田園的生活。但是封俊傑死了,這種憧憬就沒有了。經過了十步殺一人的盤腸大戰,雷力殺了仇家龍異之。但是,快意恩仇之後又如何呢,雖然雷力有一個愛著他的芭蕉,但自己兄弟溘然長逝,遺憾是永久地留下了。所謂士為知己者死,但是知己者已死,士就生不如死。這種精神上的空虛性,就是張徹在影片中所表現的「古龍味」。

《一代宗師》(2013)

導演:王家衛

主演:梁朝偉、章子怡

《一代宗師》的敘事是片段性的,影片的故事集中在宮二替父報仇,葉問和宮羽田交手拿下中華武士會會長職位以及宮二和葉問的情感之上。在斷斷續續的故事之中,武林里的紛爭、矛盾,家族中的背叛、復仇,情場上的無奈、離別,功夫中的開洋、傳承,都被一一娓娓道來。在一場又一場的較量之中,有人進就有人退;有人倒下就有人補上。在紛紛擾擾之中,有人要參透功夫的奧秘,有人要隔岸觀火,還有人要明哲保身—只不過,虛名和亂世,讓兒女情長深埋心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終於,功夫變成了修養,要殺人、要暴力,只有子彈和槍炮才是未來。

在這麼一段歷史的起伏和無奈之中,葉問也不再是詠春拳的掌門人了,他已經成為了武師的縮影。無論是爭名奪利還是面子里子,這一段奇妙的旅程中所出現的,都是關於放下和拿起的選擇。兒女情長也好,清理門戶也好,抑或是為國出力,爭奪虛名,到頭來終成了宗師之路上的磕磕碰碰。要成為宗師,並不是要武功蓋世,而是要有宗師的觀念。見拳、見人、見天地、見自己,這是王家衛在影片中給出的武俠精髓。狂醉奔忙浪擲殘生的留一手;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的和盤托出—這些都是執念和放下之間的選擇。而在見自己之後,還要能祛偏見、「見眾生」,這才是宗師該有的氣度和氣魄—走到這,才是為國為民,胸懷天下的大俠氣魄。

《方世玉》(1993)

導演:元奎

主演:李連杰、李嘉欣

對於很多從小看香港武俠片長大的人來說,黃飛鴻與方世玉就如同姥姥家木門上貼的一對門神,總是分割不開的一對,湊在一起就是我們少年時的記憶。

儘管兩大系列都源遠流長,但頂峰卻出自同一個人,那就是功夫皇帝李連杰。90年代初的李連杰可稱風華正茂,左右逢源。一身瀟洒飄逸的好功夫,在大銀幕上魅力四射。黃飛鴻是他的宗師氣度,而方世玉則是他的青春靈動。在元奎導演的《方世玉》中,頂尖一流的動作設計再次讓李連杰大放異彩,何況跟他對戲的反派,還有同樣演過黃飛鴻,也同樣風華正茂的趙文卓。

《方世玉》的編劇團隊由劉鎮偉領銜,還包括如今台灣的主持一哥蔡康永,所以整部影片的喜劇色彩自不必提:一方土豪雷老虎為女兒比武招親,方世玉顛顛跑過去參加擂爭,在即將得勝之時卻發現新娘是個醜八怪,趕緊認輸了事落荒而逃。方世玉的媽媽苗翠花得知兒子敗陣大為光火,女扮男裝前去打擂為方家爭回面子,竟然一舉成功被雷老虎招為女婿。方世玉無奈只好代她入贅雷家然後伺機逃跑,一番陰差陽錯,卻害得在天地會擔任領導工作的方世玉他爸方德被朝廷抓捕,天地會名冊亦落入提督之手。問斬當日方德威武不屈大義凜然,方世玉隻身赴險到刑場與九門提督展開惡戰。之後天地會總舵主陳家洛出手相助,斬殺了九門提督,解救方德。

由於影片本身的喜劇基調,加之對方世玉略顯高大全的人物設置,談及俠客精神,倒不如說說他的媽媽苗翠花。即便當時在李連杰的鼎盛時期,仍有許多人以為苗翠花(蕭芳芳)才是本片的最大亮點。兒子打擂輸了,二話不說自己女扮男裝去掙回面子;得知丈夫方德是被抓捕要犯,鎮定自若;而最後當誤以為自己是男人而愛上自己的李少環重傷垂危時,再度喬裝成男人予以安慰,使李少環得以瞑目……有巾幗不讓鬚眉,亦有俠骨柔情,處在一群大俠之中,卻更顯英雄。


推薦閱讀:

《古惑仔》這部電影對年輕人會有不良影響嗎?
你對《輝煌中國》了解多少?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紀錄片?
《北京遇上西雅圖2》的主題是愛情嗎?
最出名的六位特種兵,除了吳京你最喜歡誰?
異形4中,扮演生化機器人的短髮大眼睛女主角是誰?

TAG:電影 | 中國 | 武俠 | 武俠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