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同性戀

 

關於同性戀

叢中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一、定義  性取向是「持久的對某一特定性別成員在性愛、感情或幻想上的吸引」; 同性戀指的是「對自身性別基本的或絕對的吸引」。同性戀、異性戀和雙性戀,被認為是不同類型的「性傾向」; 同性戀只是其中的某一種性體驗和性行為方式而已。

 

二、歷史

在人類社會中, 人們普遍把以生殖為目的的男女兩性之間性器官的接觸(性交) 作為最合理、最正常的性行為方式, 而把與此相背離、走向歧途的異乎尋常的性行為方式看作是違背道德、有傷風化、戕害身心的變態行為, 甚至是犯罪行為。同性戀的性行為,曾經被認為屬於性犯罪。不過不同的國家、民族和社會集團對性行為有不同的價值觀, 人們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對某種性行為的評價也可能有很大的差異。

在中國的歷史中,從身為九五之尊的皇帝到風流倜儻的才子,從財主商人到市民村夫,其同性性愛的記錄遍及四處,舉不勝舉。唯一可以看到的對同性性行為進行制約的法律條文只見於1784 年的滿清律法,但這一條文從沒有認真執行過。因而對同性戀的認識也較為寬鬆,同性戀沒有被列入「淫亂」。把同性戀視為「不正常」是從「五四」開始的,是從信奉基督教的白人文化中「借鑒」過來的。

而歷史上,西方對同性戀的認識與中國截然不同。西方人關於同性性行為有罪的信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紀。同性性行為被基督教會譴責為罪惡,並在一些歐洲國家,包括英國,被定為違法。在某些情況下,男人會因為介入同性性行為受到監禁。十九世紀末期,在歐洲和美國,同性性傾向被認為是一種醫學上病態,同性戀同時也被當作是罪惡的和違法的行為。

隨著時代的發展, 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進步, 進入21 世紀後, 從世界範圍來看人們對這種偏離行為的看法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比如對於同性戀從最早的認為是犯罪過渡到非罪或有病, 再從非罪過度到非病。

 

國際科學界主流觀念從心理衛生和精神醫學層面上否定了同性戀和社會道德相關的觀點。隨著精神醫學界對同性戀者在智商、心理平衡能力、判斷能力、可信賴程度、職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諸多方面的研究,否定了將其認定為精神障礙的觀點。

1973年,美國心理協會、美國精神醫學會,將同性戀行為自疾病分類系統去除。雖然如此,世界衛生組織編定的《國際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ICD-10》、我國的《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版本CCMD-3》依然把包括同性戀在內的性心理障礙作為一個診斷類別保留了下來,但其中有一項顯示:同性戀不再被統劃為病態。

當前某些西方國家對同性戀採取較為寬容的態度。在北歐幾國,如芬蘭、挪威、瑞典等都有了有關同性戀者婚姻或類似婚姻關係的法律條文。另外德國和法國最近也頒布了相關條例。在美國的一些州,也有對同性戀者權利的保護條文。一般關於同性戀者的婚姻或類似婚姻的規定,對他們在彼此的法律權利和義務,身後財產繼承,共同領養孩子上都有相關保護。

 

三、同性戀的類型

絕對同性戀:顧名思義,只對同性有性的慾望。

雙性戀:他或她能同時被同性及異性喚起性慾,與相同和不同性別者均發性行為,也都能有性高潮。

境遇型同性戀:是一種純屬客觀因素造成的同性性行為模式。一旦能夠脫離這種環境,就又會恢復原來的異性戀性行為。通常是男女與其同性被長期關在一起的結果,例如在監獄中,其同性性行為的目的主要是性慾的宣洩。

主動型和被動型:同性性行為有時也成為行使權利的象徵,一方藉此顯示對另一方的控制。主控的一方叫做「主動型」,受控的一方叫做「被動型」。實際上,在同性戀者的具體性愛活動中,他們會在主動與被動之間交換角色。

 

四、流行學 

根據德國著名性學創始人和同性戀現象的最早研究者赫茲菲爾德的估計,同性戀及雙性戀這兩種人要佔到全部人口的1%至5%。後來,美國多項調查發現同性戀占人口的10%。在中國,素質性(絕對的)同性戀在自然人群中約佔2至4%。素質性同性戀,具有跨種族、跨文化普遍存在的特徵。

 

五、原因與機制

關於同性戀的形成原因,生理學、心理學和社會學都做過大量的研究和探索,至今原因不明。總體來說,是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生物學理論

目前,科學家對先天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生理因素的測定上。但至今仍沒有一種理論得到確證和一致的公認,其中包括(1)胎兒期染色體因素;(2)大腦因素;(3)荷爾蒙因素。生理學研究同性戀的先天因素,如遺傳基因、激素水平、大腦結構的影響等等。

在生理因素的研究上,關於遺傳因素影響的最新研究引人注目,它通過對同卵雙生兄弟和異卵雙生兄弟中同性戀發生的比例得出比較可靠的結論,遺傳因素部分地影響了同性戀傾向的形成。它的研究表明,同卵雙生兄弟發生同性戀的佔57%、而異卵雙生兄弟的只佔24%,而一般兄弟為同性戀者佔13%。

對於女性同樣的研究顯示同性戀女子同卵雙生姐妹的50%、異卵雙生姐妹的16%和一般姐妹的13%也同時是同性戀者。

 

2、心理學理論

心理學理論,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等注重研究同性戀後天的形成因素,即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如童年環境、青春期經歷以及造成所謂境遇性同性戀的環境因素,個體存在對性愛對象的自我理想化移情,等等。

心理學界認為心理社會因素對於同性戀的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同性戀的遺傳傾向不一定表露出來,其表現程度取決於家庭及環境的影響以及早期的性經歷、性經驗。正常的家庭環境對培養其正確的性取向至關重要。比如:

(1)家庭中存在「陰盛陽衰」的情況:由性格懦弱的的父親,好生氣、有破壞性的,或是消極的、孤僻的、無足輕重和強大的母親,盛氣凌人,過分庇護孩子,使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

(2)童年期的性別認同因素,比如男孩玩女孩玩具,同女孩遊戲等。

(3)早年的性經驗,尤其是首次性經驗,即青春期(性朦朧期)的遭遇和經歷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意義。第一次性經驗極其重要,如果是發生在同性朋友之間,就可能終身同性戀。但是,也有調查顯示,在首次同性發生性行為的四年之前,當事人內心就已經具有了對同性的性慾望和性幻想。

(4)性教育被忽視,或者被拒絕。

(5)戀母情結。

 

六、表現

許多動物之間也有同性活動,但以此作為唯一性活動方式僅見於人類,表現程度可有所不同,有些只是純精神性的,主要是思想和情感上的依戀,並無肉體上的接觸。

這類人從幼年起即出現一些跡象,如遊戲時愛扮異性角色,願同異性玩耍,願穿異性服裝等。這時他(她)們的同性戀傾向是模糊的。到青春期後性愛傾向明朗化,他(她)們對同性開始感興趣,有愛慕之心,而對異性則否。同性戀者對待同性戀伴侶情投意合,甚至欲建立「家庭」。因此,一旦當伴侶離開,他(她)們會引起極大的悲哀和痛苦,有的因此產生抑鬱反應,甚至自殺。

有同性性行為的兩個人,可能只有一個是真正的同性戀者,另一個為異性戀者。如果雙方都是真正的同性戀者,那麼在性行為中,會輪流更換主動位置,而在心理上他(她)們都會認定自己處於主動地位。

多數同性戀之間有具體的性行為,在男性中有幾種表現形式:(1)口腔生殖器接觸;(2)相互手淫,互相取樂;(3)肛門性交。女性除了口腔生殖器接觸相互手淫之外,往往採取擁抱、陰部相互摩擦、使用人工陰莖或類似於陰莖的物體。同性戀者之間的「感情」聯繫,女性之間比較固定,男性較不穩定。

同性戀之間私下交好,若不損害第三方利益,多數國家不予追究。但若因同性戀活動導致一些刑事、民事糾紛,法律將予以過問。國內已有多起同性戀因「失戀」而導致的傷害案例。另外,同性戀者的行為不符合社會的主流文化,一旦為外界所知,在各個方面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以及輿論的排斥,有些人深感痛苦、自責,自殺者亦不少見。特別是在青少年期經常出現性定向的痛苦,必須作出是繼續還是壓抑同性戀感情的決定,到了中老年同樣面臨很多社會心理問題。

 

七、心理諮詢

同性戀不屬於病態,但是,許多同性戀者過著封閉孤寂的生活,除了在自己內心的自我否定的痛苦和壓力之外,還有來自外部環境的心理壓力。常見的心理壓力有:

1.社會行為規範的壓力,比如正常的家庭、婚姻、戀愛、性別角色、行為規範等;

2.來自周圍人群的誤解、偏見、厭惡和仇視;

3.無法向任何人表明自己的真實性傾向,不得不過雙重生活,作兩面人所造成的不適感。

4.找不到理想的伴侶,尤其是生活在中小城市及農村的同性戀者。

5.感情和生活上得不到社會支持。

他們所感受到的壓力主要不只是來自內心,而是來自外部;不只是來自痛苦的自責,而是來自對社會規範的恐懼。這類人當中也有嚴重的壓抑和心理不適感,但其根源不在同性戀傾向本身,而在於因同性戀傾嚮導致的社會適應問題。大約有27%的同性戀者曾有過自殺行為。

心理諮詢的目的不是改變其性取向,而是促進當事人自我接納,適應社會,人格的健康發展。

 

心理諮詢要點如下。

1、如何判定同性性取向:(1)內心有著強烈的跟同性發生過性關係的慾望和衝動,無論是否有過同性性經歷;(2)當有這些慾望和衝動時,會出現明顯的性興奮的身體反應;(3)個體的性身份沒有明顯的改變。

2、向當事人及其家人普及知識,並說明:當前的科學研究沒有明確的結果;醫學已經取消了同性戀作為疾病的診斷;性取向,不是自主決定的,不是故意而為的,所以,不屬於道德問題,當事人沒有責任;目前醫學沒有有效的方法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性取向一旦形成,無法通過自主或他人意志加以改變。

3、向同性戀者及其家人說明:同性戀者,除了性取向指向同性,在身體、心理和社會功能方面,與異性戀者無異。

4、關注、尊重、接納同性戀者的性取向;鼓勵當事人自我接納的同時,促進自我的全面發展,積極適應社會;

5、探討隱私權與是否出櫃;

6、討論結婚和生育問題:不建議同性戀者以欺騙的方式與異性結婚;不必擔心同性戀者所收養撫養的子女將來也被培養成同性戀者。

7、未成年人如果出現「同性戀傾向」,諮詢師不要給當事人貼「同性戀」的標籤,而應繼續觀察其未來的發展和變化。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你為什麼還找不到男朋友?
你到底愛不愛我
女孩子和一個gay談戀愛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拜託了,不要太期待同性戀的愛情。
關於同性戀的想法

TAG:同性戀 | 同性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