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太極」法說
又世間萬物萬象乃一氣流行的結果。氣動則生陽,氣靜則生陰,乃自然本來之現象,同時亦闡明動靜之本質,即陰陽之本性。傳統拳術攻防的變化即根於陽動陰靜的道理。一氣者,即老子在《道德經》中闡明的「道」。「道」乃是有物混成的物,及演化生成萬物變化的法則和規律的全部內容。因此說:太極者,道也。陰陽者乃兩儀也,即一陰一陽為之道也。宋代羅泌說:太極即太一也。有物之先本以混成,有物之後未嘗虧損。惟有性而無形。其與兩儀、四象、八卦與我皆生,一時具備而未嘗生未嘗死者也,蓋有中則有兩位(柱)、四方、八極;有太極則有兩儀、四象、八卦。大自天地,細臻萬匯,物物具而無賒欠,有形、有色,孰不具此極此儀哉?何等精闢地闡明了太極、兩儀的實質及其意義。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的一切機理,皆由此而化生出矣!下面簡略述之。從傳統拳術角度認識:人身即是一無極,人身即是一太極;人身即是一兩儀,氣乃陽,形乃陰。人乃物成之太極。此乃「分、合」法觀之。分乃演繹法,合為歸納法。傳統拳術修鍊與運用的一切功夫內容由此兩法而衍生。人身即一無極,言人身乃無可復加之極也。拳術中站無極樁功夫的內涵之無極態應之,即虛其形質,無形無象是為無極功夫。孫祿堂先生曰:拳術至練虛合道,是將真意化到虛至無之境,不動之時,內中寂然,空虛無一動其心,至於忽然有不測之事,雖不見不聞而能覺而避之。《中庸》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 ——摘自《拳意述真》無極拳遵此理法而成之,無極藝境是此境界之真功夫。人身一太極,言人身是最大之極限的存在。拳術中認為人之一氣為太極;人之一體為太極。人自賦性含生以後,本藏有真元之氣,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中至正,至善至極,是為真陽,所謂中和之氣。此氣健運不息,陽剛之性,純粹之精也,平時洋溢於四體之中,浸潤於百骸之內,無處不有,無時不然,內外一氣流行不息,於是拳之陰陽、動靜、虛實、開合、方圓即根此氣而生,收放、吞吐、屈伸之妙,即由此氣而出之,此即太極一氣也,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則陽而陰,陰而陽。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並立,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全體透空,虛靈妙境。太極拳遵此理法而建德體以至道用。人身即兩儀,氣乃陽,形乃陰。氣屬陰,其用從天之道,分陰分陽;形體屬陰,故其為用從地之德,分剛分柔。內氣本天的陽剛之性,健運不息之德;外形從地的陰柔之質,順隨不妄為之德,此乃流行之太極,以兩儀而為用。故「內氣、外形」健順參半,柔外剛中匹配如一為之體。此乃健順和之至之德體,氣、形共司攻防之用。拳論云:「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逼不捷。」非由此不能達到太極的全體透空的虛靈妙境。非由全體透空的虛靈妙境不能達到無極的練虛合道的至誠之道境,可以前知的無上妙境。形意拳遵此理法而論拳之修鍊、建體、至用的。人乃物成之太極,故有太極之性,而無太極之形者,蓋性乃中也,則人之形體有上下、左右、前後、內外八極之定位。故太極者在人習練拳術全以「中」為體用、為首要。中為變化之根抵、變化之樞紐,太極一是中,乃言中軸,此中軸有性無形。太極為一氣者,即「五行本一氣」的道理機制。乃中正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太和之氣,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放之則彌內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卷放必得其時中。此乃修鍊而成的法身道之體爾。然其用必分兩儀而運行。兩儀者即陰陽、氣形、靜動、剛柔、虛實、方圓、開合、曲直等等,兩兩相對之機理。丹田為氣海,其位在太極之中軸上,下通精所,上達神舍,上運下行,外放內收乃其用,故曰:拳術運用變化之根抵即在此中之用爾。即拳乃用中得中之用之道也。一中而有體、用兩重作用。拳諺云:不知一是中,習拳一場空;打拳不用中,到老沒有功。故有「讓,中不讓」之運用法則。如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每式、每招、每手拳法能知用中軸運作才能明白立體方圓攻防變化的「折中矩,用中規」的法則、規矩及其變化規律。拳術功夫上身,其式之內,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中氣周流無礙。正所謂「樞得環中,應變無窮。」功夫藝境達於此境才能具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生生不已,勢如長河也。傳統拳術功夫上身皆實學也。拳法攻防功夫由此衍生而出之,拳拳服膺乃成易事爾。人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乃一陰形、一陽氣、太極之中,計乃三也。此三個條件人人具備,乃生出萬拳變化的素材。正如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理。此言並非數字遊戲,乃天地至理也,直指人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根抵、真諦之所在,本來面貌之真象。明此乃知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要妙之關鍵。所以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都遵此法則、依此理,而無一例外,即「三而一之建體,一而三之至用」的渾元功夫說。所以說拳術是人所能習練,唯有人所能習練。故從《易經》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從有立論討論開去,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形、意、體、用之本末根節會逐漸展示明顯起來,以便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逐項掌握而能運用。以上為談無極、太極、兩儀的道理,全在闡明傳統拳術之修鍊、建體、至用的根抵本末爾。知根得本才能生髮開來,本末根節繁茂,而必然鮮花盛開碩果累累,即層層藝境可歷到,即神明藝境,神化之功可成矣!真功秘訣可得矣!太極,大德敦化萬物一太極;小德川流物物各具一太極。這就是拳法:「人身一太極,渾身無處不太極」的理論根據,亦傳統拳術中「挨著何處何處發」,周身光芒不斷的功夫藝境的出處。此理、法全在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依以下各篇章所揭示的理、法,在修鍊、運用過程中的體驗、醒悟,才陸續在建體、至用中不斷的有所得之。能達此「挨著何處何處發」的藝境,功夫必然上乘矣。但是,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仍須知道太極之義貫通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十精內容的始至終,歸之都是太極的境界。以後談各章內容時雖不說太極二字亦為太極之理法爾。各門派、拳種的拳術之修鍊、建體、至用的理、法、術、功、形、意、體、用,也就從此解說開去。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精華也由此而逐漸的展現開來。修鍊者可從此中循階而上終必得正果了。或問:前論已闡明太極、無極、兩儀同為一個物事的道理,但概念確有不同、運用自有區別,於拳術形、意、體、用確有實質,那習練太極拳術即可,為何又說闡明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修鍊、建體、至用的宗旨?太極拳和中華傳統拳術有何區別?答曰:拳術攻防之道的產生、門派、拳種的產生、確立及其發展,都有其具體的歷史原因和條件。由於各門派、拳種的產生歷史時期、方位地域不同,所求宗旨不盡相同。但各門派、拳種所體現的能制人而不被人制的攻防功夫之宗旨是一樣的。任何事物的產生、發展,都是由初級向高級階段演化發展的規律是不變的,而各門派、拳種所展現給我們的就是這一規律現象。但要知道,能夠完成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之系列方法,使之成為系統工程,使之成為全面系統的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拳術學問,又不是任何一個門派、拳中所能獨立完成的。就這一點,太極拳和中華傳統拳術是有區別的,不單是太極拳,任何一門拳種都和中華傳統拳術的概念有同樣的區別,你現在提出太極拳,那就先從太極拳說起。以「太極」二字立拳名,源遠流長,具體出處暫不可考。具體師承也已不可考證,據前人考證,很早有許宣平傳三十七式,名為太極拳;俞氏、程靈洗,傳十四式,小九天手法,名為太極拳;殷氏傳後天手法共十七式,名為太極拳;張三丰傳武當拳、又名內家拳,並稱張三丰乃集太極拳之大成者。此所謂老五家的太極拳,其中已有不可知其拳架、招法、套路、理、法的內容為何。無法師承習藝,已是有名無實,成為現代人的遺憾。如歷史上曾經是這樣存在過,則是中華傳統拳術文化的一大損失。新五家太極拳,由於年代較近、師承可證,即陳、楊、吳、武、孫五家。陳氏太極拳自稱是陳氏先祖所創,可陳氏擁有過《九要論》《心意拳決》《交手法》《太極拳經》,極力推行纏絲勁法,推廣流行的拳術套路乃頭套綿掌,二套炮捶。楊式太極拳,楊露禪承傳於陳家溝,但《清代楊氏傳鈔老譜》中的太極拳學理論核心。一方面以《易經》學說的太極、兩儀立論;一方面推崇《中庸》學說的「誠者、天道;誠之者、人道」。將兩者有機的合成一體而論太極拳之修鍊、建體、至用的精旨妙諦,所行拳架以三十七式為基本內容,這就從師承陳氏學藝,但理法術功、拳架,絲毫又看不出師承痕迹,而獨立於武林之中,佔有重要的一席地位,名揚于海內外。吳氏太極拳,師承楊氏,以三十七式為基礎,推崇楊氏提出的運勁如抽絲,基本理法遵楊氏,雖有獨特之論述,亦未出歷代各家有關「太極「之論。武氏太極拳,先師從楊氏,後又學於趙堡的陳青萍,後獨得王宗岳《太極拳論》而精習之,故拳架上既不同於陳氏和趙堡的新老拳架,亦不同於楊氏大架和小架,學而化之,自成一派。但基本以三十七式之名而演練套路。其拳論頗精。孫氏太極拳,師從武氏門人郝為真學太極拳,以三十七式為基本拳架,因其每轉身時「開,合」相接,故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但觀五家理論體系,拳法的外形架和內變勁勢,是那樣明顯的不盡相同,但都以「太極拳」名之。如從動手較技上分析,也與其它們派拳種一樣,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從上述五家的普通拳手之實戰效果看,失敗記錄亦不會是少數。如從理、法、術、功等全面內容看,而又以陳式較為系統全面,確實能體現出是一門具備攻防技擊特點的古老而優良的拳種,是理、法、術、功全面保留、挖掘、整理最完善的拳種之一,但細觀之,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所記載的三十二式拳名,陳氏拳中用了二十九式之多。陳氏太極拳一路乃「綿掌」演化而來,二路乃「炮捶」演化而來,完全出自兩個不同的拳種。由此而知,陳氏太極拳的立意立名,是在原來拳種基礎上,參考《易經》道理、演化發展定型而成,功歸於《太極拳經》的獲得。但要注意當陳氏得到《九要論》時,尚是心意拳的拳種功夫藝境。這可從《用武要言》中看出,要決云:「捶自心出,拳隨意發。總要知己知彼、隨機應變」這句話語中看出端倪。當其得到《太極拳經》時,才有了「太極拳」立意,立名之事實而創編了「陳氏太極拳」。這也是歷史的事實。因為,時至今日亦未能知道六百四十八言的《太極拳經》出自何人之手筆。因無真實的考證實據,故有此種疑問,亦屬自然而然之事了。太極拳問世問題的關鍵,是《太極拳經》的問世,也就是說,誰作的《太極拳經》誰就是太極拳立意、立名的創始人。這一點尚需史學家的考證,才能見分曉。但是,據現在的武學文獻所知,在元末明初有畢坤先生撰著的《渾元劍經》問世,其在經文中已然論述到「太極」的觀點了,而理法又相當的縝密完善,但其並未稱名曰「太極劍經」。況且,據觀讀明清兩代的諸家之武學拳譜,皆未見有涉及《渾元劍經》之理法者。可見明清兩代的武學拳家並未受其武學學術思想的影響。但是,在元末明初的時代,由於時代的原因,產生了以「太極」學說論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的思潮也是自然的。所以說太極拳的問世,乃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我們不能否定陳氏家族將原來拳種套路招法、拳論。以太極拳的觀念立意而確立下來的功勞。因為其這也是對傳統拳術之修鍊、建體、至用的理法之升華,發展、完善做出的極大貢獻。這樣分析認識,足可以證明太極拳是在原來拳種基礎上發展而來,其與其他拳種有著某種密切的關係。它來源於其他拳種,而立意境界更加完善,而又影響著其他拳種。從以「太極」二字命名為拳種之名的立意上推論,實質內容是針對先存拳種的動制靜,剛制柔,強勝弱,實勝虛,快勝慢,力大打力小的有為的尚力拳法的改革之升華,而遵《易經》的天人合一的理法,提出了「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君臣主從匹配的制勝法則,突出強調中正安舒,以柔克剛,以靜制動,以弱勝強,以虛勝實,以慢制快,以小力打大力的無為尚巧拳法,最終使中華傳統拳術的理、法、術、功、形、意、體、用的體系初步完善。孫祿堂先生在其《太極拳之名稱》一文中,闡述的再明白不過了。錄幾段以證明之。「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陽而陰,陰而陽,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並立,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其式之內,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氣周流無礙,圓活無方,不凹不突,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變無窮,用之不竭,皆實學也。此太極拳之所以名也」。再看王宗岳之論:「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仰之則彌高,附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好了,從中可以看出以「太極」命意而為拳名、不是在形式套路招法上來區別而分,而是在「自身攻防機製法身道體」上認知。其有完整的理、法、術、功、形、意、體、用的由始至終的系統。這樣的立意命題又是不可改變的,充分地體現了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中「天人合一」的思路。可從現在社會上,即民間中又流傳著龍形太極拳,綿掌太極,通臂太極,心意太極,形意太極,八卦太極,張家太極,李家太極等等拳術的拳種流派。這當然是好事,證明「太極」拳的可信性。但是否都是突出「太極」拳法的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君臣主從匹配法則?「太極」拳法的中正安舒,尚德不尚力,柔以克剛,靜以制動,弱以勝強,虛以勝實,小力打大力的無為尚巧之運用的藝境為宗旨呢?是,則是;否,則非矣!拳家立名取義在於功夫實質,求得是名與實相符,不在於名號爾。太極是《易經》學說中的哲學命題,拳家以「太極」立意命為拳名,研究「太極」拳的實質內容。即理論、功法內容,乃是貫串在《易經》學說中的兩儀到十精的諸法之內容。如果抽掉這些傳統拳術理法的實質性內容,而只冠以「太極」二字來標名,則會名與實不符,會落入空架子的花拳繡腿之流。如以頂抗爭力為法,依然會落入俗學旁門之中,則不會存在以「太極」立意之宗旨了。這樣就會誤人誤己!習拳術者必應仔細辯之。莫為「名」所誤矣!應名與實相符,才能對路,修之而無誤。這關乎到如何認識傳統拳法的問題,要如前賢所云:「妙乎神者,方稱為法;化乎一者,始謂之拳」。明此之論,才能名副其實的修鍊而能功成藝就。如以《易經》的天人合一之道理、法則來考察,「天下事事物物凡有對待者,皆太極所生之兩儀,非太極也「!論「太極」拳,如以氣言,曰陰曰陽,而太極立乎陰陽之先。以質言,曰剛曰柔,而太極超乎剛柔之外。以態勢言,曰動曰靜,而太極實幾於動靜之微。太極本無有而無不有,無在無無在。初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如單以太極立意而習太極拳,則不易明白太極拳術之真諦。則有枉費心機之弊。如擬從兩儀至十精內容中的諸種方法習練太極拳則習拳有門路矣!此乃由「不見二則不知一」的「顛倒顛」之理法決定的。如此,方可明白先人以「太極」立拳名時想達到的「太極」意境,和所循之方法路徑。因此,闡明《易經》中兩儀至十精的諸法中之要旨,習而精之,最終才能體見到太極的虛靈妙境。各門派,拳種的修鍊者,如能按各篇章所述諸法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真功夫,乃是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真路徑。而唯此方是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真路徑,即「建體至用」的路徑。前哲論拳法說:造乎神者方稱為法,化乎一者始謂之拳」。此不就是對「太極」拳之理法的最簡捷之論述嗎?如以太極境界為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修鍊之妙境,為習拳術者追求拳術攻防之道的藝境標準。那習練任何門派,任何拳種的拳術,都可以通過兩儀至十精內容的諸種方法為要旨而漸修,從而皆能達到拳術攻防動手較技的太極之虛靈妙境的。這就是中華傳統拳術理論認識上的宗旨。實際修鍊的結果驗證,亦是非常可行的。從以上所舉九家各拳種的名稱,已經表明前人探索而得出的結論:「中華傳統拳術是一家」。故現在的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需要放開眼界,更要全面的掌握之,才能日日新,舍此無別良途。現以孫祿堂先生三派歸一的論述,藉以表達我萬拳歸一的思想,以啟迪廣大習拳愛好者的觀念,只有觀念正確,方法無誤,才能入道。《拳意述真"自序》中云:夫道者,陰陽之根,萬物之體也。其道未發,懸於太虛之內。其道已發,流行於萬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曰內勁,所以內家拳術,有形意、八卦、太極三派。三派拳術,形式不同,其理則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勝於人者則一也。按一派拳術之中,諸位先生之言論形式,亦有不同者,蓋其運用,或有異同。三派拳術之道,始於一理,中分為三派,末複合為一理。其一理者,三派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誠一也,八卦拳之萬法歸一也,太極拳之抱元守一也。古人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靈,得其一而萬事畢也。三派之理,皆是以虛無始,以虛無而終,所以三派諸位先生所練拳術之道,能與釋、儒、道三家,誠中、虛中、空中之妙理,合而為一者也。鑒於太極境界乃漸修頓悟幾經顛倒方能功成藝就,故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要掌握各層次功夫火候,不要動力定型過早。因為一個高手都是經歷三種不同功夫層次的過來人,他們能夠把握每個層次功夫的動力定型不過老到但精熟,才便於不斷升華,才能取得最終的成果。如歌訣云:自古傳承門路清,體用精求無虛華①。磕格碰撞是骨打,全身五弓為筋發,皮毛抖彈震死牛,毛髮松彈守三陽②,氣形化一歸無象,陰陽互感通天下。 ——摘自《清代宋書銘太極拳譜"五乘功夫》【注釋】①、此句為我所加,為了表達的更為清楚。亦為了成為七言律詩的體才。②、此句流行本為「毛髮松彈手三陽」,與原歌訣整體精義不符,故而將「手」字改為「守」字,則復其歌訣本意矣!具體解釋見「九宮篇"三層九段論」一文。此乃從「骨、筋、皮、毛、發,而論述的功夫五層之藝境,可適用各門派,拳種之人。一個初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在修鍊拳術功防之道的三年期間內尤其要更加註意,可在三年期滿達到妙手境界,即處處用空,妙手連出的境界,再努力一到二年,便可達到神手境界,即隨其變化用招法的境界。這樣才能脫盡拙氣,拙力,功夫方能純正自然,是謂爐火純青,即達到全體透空的太極境,無形無象的無極境,方具備隨心所欲的神化之功夫。如果一個初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在三年期間內的熟手,好手,巧手的不同功夫層次上動力定型而不升華,屬於動力定型過早,這樣內勁的運用受拙氣拙力限制,內勁質量不能精純提高,修鍊者執此是很難突破的了,只能停留在原來的功夫層次上了。這樣很難發揮自然法則之妙,很難發揮自身之良知,良能達到不期然而然,不期至而至,不謀而當的藝境,更難達到練虛合道,寂感遂通的虛靜前知的拳道合一的境界。故很難體現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最節能,全方位立體的攻防技擊功夫的特點。這一點正是中華傳統拳術功夫的重要特點之一,大器晚成就是很精闢地闡明了個中道理,可為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之寶鑒。歷代各門派對功夫的成就都認為:三年一小成,七年一中成,十年一大成的觀點,所謂小成是基本上技擊功夫攻防招法精熟的形拳招熟的功夫藝境。十年乃成拳術通家,即毛髮松彈守三陽的太極境,及氣形化一歸無象的無極境。根據我的教學經驗,五年時間的業餘訓練,可達到神手妙境,還是可行的,有保證的。如專業修鍊,有三年零一節的時間就可以大成了。從歷史上考察,有很多名家高手,都是多方拜師,學數家門派拳藝而成功,可證明拳術的真諦存在於各家門派、拳種之中,充分地體現出傳統拳術的理不二,法不一的道理,也證明了大器晚成的道理,更證明了想成為高手名家,不要動力定型過早的道理。習拳的過程就是不斷改變自己,完善自己的日日新的升華之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拳術攻防之道技擊功夫爐火純青的境界。又證明了每一門派、拳種只能代表中華傳統拳術風貌的一部分。當然,習練單一門派拳種之高手名家屢見不鮮,因其理論明白、全面、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天資敏捷,悟性極高,有學拳習藝舉一反三之能力,博學而精之,專之,亦屬正常之事。因為他本人從來未將自己所學習修鍊的拳術視為本門獨有之技,是這類人的風格特點,正因為如此,才能成其為高手
通過對《易經》理論的認識、研究、探討,來揭示中華傳統拳術的技術功夫的修鍊、建體、至用之實質內容。綜合認識各拳派、拳種的特點,按照《易經》學說所展示的自然法則規律則使拳術理、法、術、功、形、意、體、用在修鍊、運用過程中,根據前人的經驗,總結出一套有共同的、系統的、完整的、全面的、切實可行的標準概念,雖然風格可以各異。其實質內容乃是最完全能闡明傳統拳術技擊功夫真諦的一套理、法、術、功、形、意、體、用的拳術宗旨,但必須落實在拳術技擊這一有代表性的特點為核心,這是完全可行的,也是現代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所應努力來共同完成的任務,實為發揚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而應當做的。我這樣闡述,並不是說現存的拳種不重要,而是非常重要。各門派、拳種都是中華傳統拳術的分支,又是中華傳統拳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過理、法、術、功、形、意、體、用等內容的深入探討,達到共識,還給各門派拳種拳術攻防功夫的本來面貌及其在中華傳統拳術大家族中的地位,以及所做的貢獻。我主張以《易經》理法解釋傳統拳學,就是希望達到這樣的共識之統一。我習拳多年,自沒有門戶派別之見,只有對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學術探討的追求,並以善於動手較技功夫內容為核心,以《易經》為理論經典指導習拳實踐,確實獲益非淺。綜合學習各家拳論、理法,不拘一門一派之見解,發揚窮文富武精神,繼承、整理並能闡明中華傳統拳術理、法、術、功、形、意、體、用的內容實質,認識到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確有實質。中華傳統拳術的技術、功夫內容,體現了中華傳統拳術文化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大搖籃中生長壯大,成熟完善的,具有獨特的中華民族的特點。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功夫的實質所指與西洋拳、東陽拳、泰國拳等國外的搏擊格鬥術等在研究攻防格鬥的技術功夫內容有本質上的區別。研究追求並掌握中華傳統拳術攻防技擊功夫的實質,全在具有體現天地自然法則規律的攻防技擊技術的拳術真功夫,發揮天地自然法則之妙,乃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所當然,最大特點是養生、技擊並行不餑,如:「布形侯氣,與神俱往」之應用法則;「十年練拳,十年養氣」的練養並行說,就很有代表性了,而其至用之精,又無可以類比的。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能做到:心同天地,天人合一,通解《易經》之理法,默契天道、悟拳術練習、運用之真諦。真理無二,你見得我也見得,唯識者所見略同,能於習練拳術過程中,逐步認識到中華傳統拳術為一家,尤其在動手較技中更能體現出這一點。從上述闡明白的觀點可以知曉太極拳和中華傳統拳術的區別了,是一個太極門派拳種與一個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整體認識上的區別。前者具有門派、拳種的排他性,而後者體現的是沒有門派、拳種的包容性,因為她沒有門派、拳種的排他性,確有獨特的統一性、包容性。或問:以上談明中華傳統拳術的基本概念,只從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之攻防技擊技術,功夫內容討論,為什麼不談健身強體的道理極其作用?中華傳統拳術的修鍊是理心、道心運用文練法來修鍊傳統拳術攻防技擊技術、技巧、功夫的。以《易經》學說中的自然法則為習拳建體、至用的規矩、法則、規律,純任自然、才能適應身體內在的生化機能的最合理之效用,本生理機制而建立的攻防機制,才能更適應外部攻防變化的要求,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凶吉。陰陽合德,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即可見其效果了。正如前賢所說的:直養自然先天之能力,在神為非人力也。無害者生機之自然也,去其害生機者也。養至真息圓滿,百慧叢生,永生無滅,小可經綸,大可讚譽天地。如果以人心的慾望習練拳術,而運用攻防技術動作,已不符合自然法則,不純任自然法則就不適應拳術技擊最佳的技術要求,那拳術健身的效果如同體操練習;或以武練、橫練、糊塗、練法的拳術攻防技擊動作,大多不符合自身內外各部位器官的性情了,也不符合拳術技擊要求,甚者會造成百病之身而身體受傷,甚者威脅壽命;糊塗練法者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只有文練法的拳術攻防技擊動作的訓練是在神為而非人力也。無害者生機之自然,去其害生機者也。這才能符合人體自然法則的技擊要求標準,進行拳術基礎訓練,才能達到內清虛,外脫換。內練丹田真陽元氣充沛,周身內外流行健運不息。外練筋長柔韌,膜起膜張,骨質密度增長硬如鋼鐵,骨關節圓活通靈,皮膚敏感度精微準確,整個形體,柔弱無骨,更佳者骨響齊鳴,自然氣血流暢,經絡通達,內部臟腑調和,體舒神暢,精滿神明,神清氣爽,通身虛靈,和顏悅色,最佳的聽探之良知和最佳的順化之良能之相互為用的高度統一,則能健身、技擊,功德藝境並行不悖,而自然達到健身的目的。我不談健身,是因為大談武術健身的著作太多了,幾乎人人皆知。因此,只從拳術攻防技擊功夫的角度,以唯道適從的觀點立論談拳,健身自在其中了。此乃充分的體現了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健身,技擊並行不餑之宗旨。為說明此中的道理,引用《渾元劍經"序"劍髓千言》中的兩段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噫!大矣哉!渾之為體也,純而篤靜;其為用也,動而多玄。即曰純靜,以其本乎天之一,養氣於至清;則乎地之一,融精於至寧;此於艮之一,涵神於至靈。又渾化清、寧而一之,更至於空靈。是統三才於一致,內而精氣神無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堅融,至是則內空靈,而外靈便。此渾元功驗之所以然也。—— 摘自《渾元劍經"內外篇序》則保合太和之氣,以之生成,在人則空靈無間之氣也,即真氣。其中剛柔渾合、陰陽互生,即所以結丹粒之道也。其大莫喻,其小難破,而來往造化之神涵於其內。故曰:放之彌六合,卷之藏於密,直養即勿妄勿助,直自然先天之力,在神為非人力也。無害者乃順生機之自然,去其害生機者也。養至真息圓滿,百慧從生,永生無滅。小可經綸,大可讚譽天地,故曰則塞於天地之間。 —— 摘自《渾元劍經"劍髓千言》人身內有無形的精、神、意、氣,故以無形之氣為代表,名曰:內氣;外有有形可見的筋、骨、皮、肉,而以「形」為代表,更為精確地說,以「外形」說為主要代表,這樣就具體形成為內氣、外形的君臣柔外剛中順逆主從匹配說,這是修鍊拳術攻防之道的基礎。內勁、外形乃自身最大的兩儀之表象。故以內勁為一陽,具陽剛之性;外形為一陰具陰柔之質。一陰一陽是為拳,即指內勁、外形的「健順」之性質而說體和用的。「意氣君來骨肉臣」的柔外剛中的匹配如一之「一」乃指太極而言的。故拳術中「一而二,二而一」的說法即指上述內容。而在「一」的概念里又有太極境界的全體透空的虛靈妙境的練虛合道,及至虛至靜,無形無象,可以前知的無極境界之區別。這說明拳術功夫是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按照天地自然法則修鍊出來的一門技擊技術,技巧的運用能力,即功夫。運用時必然按照天理自然順隨法則規矩、規律運用於較技攻防中純粹自然才是正確的,可以說習練、運用拳術技擊功夫的過程是自我心身改造的漸進的過程,是量變過程的不斷積累,才產生頓誤質變的飛越過程,量變到質變的不同功夫層面的循環往複,呈現升華髮展的態勢,就是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每完成一次,攻防的綜合能力都有一次質的層面上的飛躍,但這個量變到質變的循環往複的攻防功夫升華過程,只要你堅持修鍊操作,總是沒有終結的,會永遠不斷升華提高,沒有止境的。以上所論是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的真路徑,這條路對誰都是公平的,平坦的。或問:從以上所論述的中華傳統拳術理法功夫的內容,是否想編排一套或幾套拳術套路視為中華傳統拳術?答曰:不!我不想編排任何套路,原有拳種的套路數不勝數,自選一兩個套路習練也就夠了,所謂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並非如你們所想像的是一兩套拳術套路所能概括的,因其精華不在於套路,修鍊套路只是皮毛功夫而已。中華傳統拳術是一理法內容的概念,核心內容是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即用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理論學說,學術思想闡明並指導修鍊、運用的拳術攻防之道,以能達到練拳者的預期目的為宗旨。其理論包括《易經》學說、《道德經》學說、兵法學說,中醫《黃帝內經》學說及其他學術思想學說,各門派、拳種的拳學理論學說,皆為中華傳統拳術的理論經典。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實用技術、功夫的基礎乃是以中華各民族中已存在的各門派、各拳種的傳統拳術套路中的攻防招法體系為內容的。這樣,我們即能全面地統一認識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精髓,結識其真諦,為我們所運用,又能保留各門派,拳種的再發展空間。這樣才能最全面最充分體現出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的系列方法,系統工程之博大精深的一面,而能全面地為我們所應用,造福於後世之人。能夠用上述理論闡明拳術中形、意、體、用的方法、準則、規矩、變化規律的實質及自然法則的道理,此理論見得,我也見得,在共同理論的指導下,能夠認識傳統拳術中練用的方法、準則、規矩、變化規律、內外功夫的合理性、一致性。你練得會,我也練得會。你能運用,我也能運用,乃是較全面、較完善的真拳理,真拳術、真功夫。這只是在探本窮源的繼承好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工程基礎上的認識,正所謂:抓住一本,承認萬殊。認識萬殊,歸於一本。此觀點就是「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化出八八六十四卦」的順逆觀之的基本宗旨。所謂太極,就是一統觀念的代名詞,知道這一點,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即雖散萬殊而能歸於一本。例如:從我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技擊功夫的學員中,有的曾習練過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子母拳、翻子拳、五形八法拳、等等門派拳術,卻都不會動手較技功夫,是那些拳種不好嗎?肯定不是,是因為他們不懂動手較技的內、外、練、用的知識,只知道套路和招法的演練,不知道建立法身德之體、法身道體,故而不會運用。即使運用,非粗即淺,散亂無章,弊病百端,毫無攻防技擊技術功夫可言,還有習練過拳擊、散打、跆拳道的學員,甚至有的當過業餘教練員,這些人對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攻防技術功夫的認識,更是膚淺,動手較技屬於蠻打類型,根本不知自身內在攻防機制的建立,故動手較技屬於粗暴蠻橫的表面的攻防打法,散亂的施招用手,又強調力量大、拳勢猛、速度快,完全屬於勞神耗精的不道之法,屬於歷史上的俗學、旁門、花拳繡腿之流等,界非正統之門外漢的外家拳法的功夫。當這些學員從我習拳後,通過對其口傳身授中華傳統拳術理、法、術、功的內容,形、意、體、用的精髓。並加以詳細的講解,讓其按照自然法則,建立建全自身內在攻防動變的機制,明白順隨為用的法則,他們認真修鍊,不斷模擬實戰的運用,經過二至三年的時間,基本上達到中等以上的技擊功夫。學傳統拳術的學員,能將原來所不懂的本門宗技功夫內容習練得精熟自如。學外國搏擊術和散打的學員,認識到了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最節能、全方位、立體方圓的攻防技術功夫的優越性,並能將原來所學的攻防招法技術有機地在自身中溶匯為一體之技能,並能在與他人比武較技時見境生情的自然施出而有制勝的效果。故這些學員在與他人切磋較技時,胸有成竹而易獲優勢。他們明白了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技擊功夫確有實質,而這功夫實質才是其精華的道理。而這些攻防功夫的精華內容,才是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獨特之處,而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傳統拳術功夫之精華,才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因為她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我所口傳身授給學員的理、法、術、功的內容,乃是適應各門派、各拳種的攻防技擊功夫的精華,雖然這些都是經過提煉的結晶,但都是源於各門派、拳種之中。這些內容就是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體、用之實質內容,哪個門派、拳種的拳術修鍊者都不可缺少。之所以如此,因我習拳數十年,受父、祖兩輩人的口傳身授多門拳藝,綜習各家拳論理法,自沒有門派之見。全以傳統拳術攻防技術功夫的真諦為追求:理論經典的學習,攻防技法的研究;拳術攻防自身內機制的建立完善;拳術攻防變化技術、技巧功夫的掌握和運用,及各層攻防功夫藝境的不斷升華;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理論,達到理論和實踐的高度統一,即中華傳統拳術功夫內容。故能明證「以文觀法,以形鑒真」之說法的真實性。反覆闡明個中道理,意在使學習、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明白,學習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拜師修鍊,可以分門派、分拳種的入門習拳練武。但其實質,即傳統拳術動手較技的理法術功,形意體用的中樞內容,依《易經》學說之理法來認識的話,是不分門派、拳種的,要抓住這些中樞內容不斷修鍊變化自己,攻防機制建立的系統完善,攻防功夫上身,掌握了一定的攻防技術,達到了巧手以上的水平時,再看各門派、拳種的理、法、術、功、形、意、體、用等方方面面內容,自然會見殊而不殊,因為能見殊知本了。這就是源於對《易經》的學習之效果。前賢說:太極歌 太極原生無極中,混元一氣感斯通。 先天逆轉隨機變,萬象包羅易理中。 ——摘自《宋譜.太極歌》歌訣中闡明:拳法的修鍊、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升華之萬象變化,皆包羅在《易經》的天人合一之理法之中,那學習《易經》乃學拳練藝的必修之事,自在情理之中了。故一時即興,做太極功夫境界歌錄之於下:全體透空太極境,靈通一點及神明。勁形逆從知盈虛,萬拳變化法身中。或問:前面闡述中華傳統拳術的理、法、術、功、形、意、體、用的內容,本來是不分門派的,這一觀點來源於以《易經》學說為指導,觀點相當明確。前面所論述的無極、太極及太極拳應如何理解?前面所論,乃無極、太極之理法,來源於《易經》天人合一學說之中,下面要談無極、太極的功夫境界。然而需要知道:現在所說的無極、太極的攻防功夫境界,是攻防功夫進階已臻大成境界而說的。這就需要先修鍊兩儀至九宮的內容,才能升華到十精的藝境,所謂十精,就復返而歸太極之境界,再復返而入練虛合道的無形無象的無極境界的前提內容。之所以先論無極境界,太極境界,因為《易經》是由此開始的,故拳學中亦先從此兩個藝境開始論述之。這樣對初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來說,可有一個統一總體的大一統的觀念,確立明確的綱領性目標,然後再詳細論述修鍊兩儀至九宮的具體內容,才能層層遞進,可不迷途,即從簡易細微處入手,然需從宏觀控制。無極歌 無名氏作無形無象無紛拿,一片神行至道誇。參透虛無根蒂固,渾渾沌沌樂無涯。 —— 摘自《宋書銘傳鈔太極拳譜》無極者,虛空靜篤的意思,虛則無形無象之境界,虛則至靈;空則非空,不空而空。雖無形無象無質但「有」;靜則內中寂然,空虛無一動其心之境,篤乃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忽有不測之事,雖不聞不見,而能覺而避之。此境界乃傳統拳術功臻練虛合道之真境,即無中妙有的道境。而無極的虛空之意境於拳術攻防變化相當重要,這要與無極功夫境界分開認識,無極境界是功夫達到練虛合道的達成藝境而說的。虛空的無極意境是運用的方法,即虛則無形無象,空則非空之妙有,乃是傳統拳術攻防招法變化莫測的根本所在。拳諺說:「松的乾淨,發的乾脆」。其中松的乾淨,就是無極意境,好的拳手功夫,在攻防變化過程中無極意境的無極態勢的時間相對長;太極意境運用微明時間相對短。正因為此點「處在無極虛空的態勢」可隨機勢任意變化攻防招法,自身內無牽扯弔掛之弊病,方有外面八面玲瓏之變化,此即「無生有,有化無」的「無極.太極.無極」的攻防轉化過程,也證明了「虛勝實」的法則,能完全明白了此功夫含義者,多已達到巧手以上技擊功夫水平了。正因為在較技中處在無極虛空的態勢,即無極意境,造成對手無處可擊,無法可擊,無時可擊的無可借用的態勢。自己則隨處可擊,法法可擊,時時可擊的有利態勢,這就是傳統拳術功夫中虛無的無極意境的無極態勢的重要性,乃傳統拳術上乘功夫之用法,即「無形如大氣」之真功夫藝境。順便說明「微明」的藝境及其道理,上文說到:在攻防變化過程中無極態勢的時間相對長;太極意境運用變化微明時間相對短。這是指何意而說的呢?因為松的乾淨,發的乾脆,其中發的乾脆乃太極一點子運用,故曰:短。這是無極與太極之間的長短比較而說的。而此「微明」是說傳統拳術攻防變化、即太極及運用陰陽法則時,攻防招法不要用到陰陽極限時變化。如果攻防招法用到陰陽極限時變化,稱為滯,即過,自己內部已斷,自不能變化,需要自己補救,然好手過招,不會給你補救的時機。故在陰守陽攻招法初顯之時,(是在意境,不在形態大小)即微明狀態之時變化是為好手功夫意境。微明這個意境周期內變化攻防態勢,乃是上乘功夫境界。綜合無極、太極、兩儀運用傳統拳術招法攻防態勢的理解,要在:無極"太極"兩儀。這三個內容中分析,無極態勢是整體的虛空意境。太極一點子是攻防的體現,屬於微明態勢。兩儀是完成太極一點子之作用的形態基礎,太極又是兩儀變化的根柢、樞紐。如果陰陽攻守的勁、形有一方面過而至極,自身非散即斷,則太極一統遭到破壞,一點子之至用的能力消失。太極之中樞、根柢的作用可不使勁、形之兩儀失去平衡,故兩儀陰陽在中樞所控範圍內變化,是名太極的「微明」,即處中之中正、中和之妙境。實乃知彼知己的真攻防功夫爾!知道了太極的微明的含義後,綜合無極、太極運用傳統拳術攻防招法的態勢:要在「無極"太極微明」這個意境周期內轉換。即松的乾淨,發的乾脆。換個方式說,即:柔行氣,剛落點。呈現的是無極為體,太極一氣推行的一點子為用。這乃是在傳統拳術用招功防的藝境中說,如果行拳用招在:「無極"太極微明"無極」這個意境周期內變化攻防態勢乃是上乘功夫之境界。為什麼功夫好者,較技動手不見其快而自快?不見其動而對手應擊跌出?即此上乘功夫藝境所至也。能明上述之藝境者乃真正懂傳統拳術攻防招法運用的拳師的功夫,也是中華傳統拳術功夫真諦之一。懂此理法者少,是習拳能成高手者少的原因之一吧!不知則不明不懂、理之所然也。做為初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修鍊傳統拳術中無極之態勢、以站無極樁的天一生水樁,地二生火樁為主要內容。返觀內視,修鍊內功為主,初步明白意境。再配合各類拳術攻防招法為變化運用無極態勢之法為輔,則能明白無極態勢功夫之應用,此乃習拳用心之處。錄「無極天一生水樁歌訣」如下:此練功法旨。出自《周易參同契.關鍵三寶章第二十二》,節選:離炁內營衛 坎乃不用聰兌合不以談 希言順鴻濛三者既關鍵 緩體處空房委志歸虛無 無念以為常證難以推移 心專不縱橫寂寐神相抱 覺悟侯存亡顏色侵以潤 骨節益堅強排卻眾陰邪 然後立正陽修之不輟體 庶氣雲雨行淫淫若春澤 液液象解冰從頭流達足 究竟復上升往來洞無極 怫怫被溶中反者道之驗 弱者德之枘耕耘宿穢污 細微得調暢濁者清之路 昏久則昭明道本虛無生一氣,蓋虛無者,炁之所生處也。常練此功,自能虛其形質,內氣運行往來貫穿,升降漲渺,心想事成是藝境,隨心所欲是功夫。如真達練虛合道,至誠之道,可以前知,運用乃成易事爾,當然,這是功夫達到大成境界後的事情。然沒有「無極天一生水樁」的修鍊,又不易成功。這就是前賢所說的:煉拳莫先於鍊氣,鍊氣要首在於存神。存神之始功,根於固精。能此方可以論拳之練法,否則作輟之,鮮有成為完壁者。工夫貴勿剛勿緩,和平得中,且存且養,內外兼濟。直外便能和中,鍊形亦可長生。活動筋骨身輕靈,周身氣血力加增。 《渾元劍經"劍髓千言》太極乃一理也,即《易經》學說主要理論內容之一。中華諸拳門派的拳術皆遵此理、依此理。皆求其理、依其法。但各門派產生的歷史時期年代,地域不盡相同,故論拳立意之時多有切入的側重點不盡相同。以《易經》學說的哲學命題之名稱、命名為拳種之名。唯太極拳門以「太極」二字命名為拳種、門派名稱而已。其立意何在?所謂太極者道也,故太極在拳術的境界中自有「元氣含三為一」的論述。數術論說:一既太極,三之為字,一與二合者,合則非一亦非二,故以為三,而在中之妙可想矣!由此之論述,推想實物之象,只有空心圓球,乃具備一中,一陰內,一陽外之含三為一的明顯的太極元氣含三的特點。一中有性無形,其小無內,其大無外;一陰內之氣乃陽氣,性質乃一陰。將此象、理、數法,引用到拳術之人體內來認識,人有一中,有性無形,其名:天樞,伸而為軸,是名「中軸」。體內乃陽氣。形體乃外之陰形。既《內經》所言人體「陰平陽秘」的體態。雖然人體為長扁方圓之形體加四肢。但習練傳統拳術要求人體做到具備空心圓球的運動態勢,即觸處成圓的全體透空的虛靈妙境是功夫,變化出攻防立體方圓變化的技擊勢態,乃為得傳統拳術中太極之真妙境的體態。太極境界的曲中求直,蓄而後發,以靜用動,靜以制動的方圓拳法因此而生出,才有一點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妙用的藝境。太極拳門因此無上之法而以「太極」命為拳種門派之名稱,是有其深微之妙旨精義的。此乃從法身道體而言說的。當然,時處法身形之體的形拳招熟之攻防功夫藝境者,是不知有此法身道之體的攻防功夫藝境的。人體的中軸有三個:豎軸,上起百會穴,垂直至會陰穴,再至兩足中間之地面上;順軸亦名:前後軸,肚臍後至命門穴;橫軸,亦名:左右軸,即兩胯尖上左至右的橫線。此三個軸都有有性無形,乃摹神設想之巧設者也,是為:「虛中」之軸。此三軸交會於一點即中之中點,名曰:「天樞」,亦有性無形,乃人身上天下地之分界線處。丹田處此中點之下,乃內氣生成、起始運行和歸宿之所在。內勁即純陽之氣,乃精、氣、神三合之產物,拳術招法攻防運用之主宰;拳道之「道體」也。故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分為「術」字門和「道」字門的二層藝境。訣云:「養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固靈根而靜心者,拳道也」。說的就是這層意思。外形即人體骨架、筋、皮的統稱,即陰成形之陰形爾,具佔位到位之功能。拳術中可為道之用。在拳道中已化為一氣之用,故訣云:有形練到無形處,練到無形是真功。就說的是:「以天心為體,以元神為用」的全體透空的太極境,無形無象的無極境的「體用一元」的「真氣功夫」境界的事情。人體內之中軸,即「虛中」,是拳術中的內勁和外形所成之攻防招法變化之樞紐和根柢。拳術中一切練習和運用攻防招法的變化,全在於「用中而得中之用」。中之為用乃拳術第一大要妙。拳訣說:以定用手,逢中必定。拳諺云:近中找,貼步閃的近中找;讓,中不讓。即是練、用結合的法則之一。傳統拳術技擊攻防中的以定用手和以重擊中的兩種基本方法即根於此理,那習拳安立中軸乃為第一方法。即搖山晃海法,古名:站橦法。練法可見拙著《功法篇》。此法安立中軸最直接而又速成。習拳得立中軸,乃可言拳術太極之妙用,此乃拳術真諦之一。現錄「站橦歌訣」如下:對待用功法守中土①——俗名「站橦」②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進退身。掤捋擠按自四手,須費功夫得其真。身形腰頂皆可以,沾連粘隨意氣均。運動知覺來相應,神是君位骨肉臣。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並乃文。註:①、守中土,有身法的「中土不離位」和「中土常守」兩個基本內容。中土不離位,是指身法的百會至會陰穴的中軸線,在比武較技的攻防動變中不能超越過兩腿步法中間的三分之一的範圍內,是名中土不離位。中土常守,是用法功夫,即「站住中定往開里打」的法則、規矩。即王宗岳《太極拳論》中所說的:「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左重則左虛右已去,右重則右杳左已去。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逾長,退之則逾促」。一點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中的常守接觸點中心眼位的法式,謂之「中土常守」。詳細的技法內容可觀讀《易經卷"五行篇"中土常守》條目。②、站橦,動練功法的一種,所謂「沙地戳桿」的練法,是修鍊上虛下實不倒翁之功夫的方法。古有「一纛搖又轉」的練法,八切閃的練法,皆是此「站橦」功法中修鍊的內容。詳細修鍊方法步驟可觀讀拙著《功法篇》站橦條目。③、天然乃武並乃文,傳統拳術中認為自身的內勁為文體,從乾尚文而轉來。以文體的攻防運用,是名武用。能達到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自動化的能力時,自有不期然而然,不期致而致的無為境界。這就是天然乃武並乃文一句訣言的精義。傳統拳術中拳形的「中軸」,又名「虛中」。即百會穴至會陰穴至兩足間之垂直線。以外形六合一體為維護。此中軸最大活動範圍,乃兩乳頭平行垂直於兩腿根中間點至兩足間的中間1/3距離為準則,過則偏。此即拳術攻防變化「中土不離位」的法則。此乃立身中正之根本。太極乃一氣也,健順和之至,太和一氣也,名之曰:「太極」。健運不息的乾陽內氣,順隨之德的坤柔外形。此兩者和之至,謂之太極和一氣,此一氣之流行的體,名為:「敦化太極」,其用,名為「流行太極」。此乃「太極藝境」時的說法。故「太極」自有「體、用」之化分。內氣的生成,乃「氣沉丹田」練精化氣而漸積生成,開始以「丹田」為核心的內收外放之運行,繼而全身升降漲渺,術名「吸提呼放」內氣在周身運行自如,不受口鼻呼吸之影響,即練拳中的以氣言之的「後天返先天」的功夫內容之一。此乃「以先天呼吸法,尋得先天真人呼吸處」的功夫。有此功夫時,便是「毛髮松彈守三陽」的「太極真藝境」了。這是後話。但此點正說明「練拳始練氣,;練氣之首要在於存神;存神之始功在於固精」。也就是說:「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乃貫串練拳之始終的。因為「化乎一者,始謂之拳」。正此義也。傳統拳術中內氣(又名內勁)與外形(六合一體的拳形)的結合運用,全憑一神為主宰,但意為配合,意為神的使者之故。心藏神,脾主意,心為脾之母。子達母意,母使子行,自可知之。綜上所分析可以看出,太極拳明以「太極」為宗旨,以「太極」立拳名,其開宗明義。但所習皆遵《易經》學說內「無極」至「十精」的內容;其他門派、拳種之拳術,雖不明言「太極」而側重於《易經》學說其他方面內容為宗旨,但仍求拳術功防運用「太極」的意境,這乃是不可否認的。此乃「中華傳統拳術」的特點。而這個特點,乃中華傳統拳術各門派、拳種的共性。總之,太極是一理,太極是一氣,太極是一法,太極是一妙境,太極者道也。全為點明「太極」之妙用爾。明此,則容易理解「中華傳統拳術」本一家之精旨妙義!中華傳統拳術分則以各門各派各拳種顯示,各門各派各拳種的精華合則為:「中華傳統拳術」,這一事實,即統一於《易經》自然法則的天人合一之道學中。故知,中華傳統拳術各門派,拳種之間的外在表象之套路,是不盡相同的,各有其獨自的特點。然在建德體、至道用及攻防功夫藝境升華的內容來認識,則是無差異的。以上所述,再次證明《易經》學說於傳統拳術的修鍊、建體、至用,及統一認識的重要作用了。古有《易經》為諸經之首的說法,應含「拳經」在內可知。欲明傳統拳術攻防功夫之人,思得傳統拳術攻防技擊功夫者,做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然《易經》正天人合一之道學修鍊的經典,故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觀讀《易經》學說,乃習拳練藝之捷徑爾,因其乃為根本之學。修鍊家云:「坤為吾母乾為父,太極一氣貫來衡」。此乃遵從《易經》道學之宗旨而提煉出來練拳習藝之訣言。究竟如何能:太極一氣貫來衡,達到全體透空的太極藝境,還要從「乾坤」兩儀之學說中才能探討的明白。關於無極、太極的內容先說到這裡,將來到「十精」內容後再詳細論述攻防功夫的無極藝境、太極藝境。現在往下看「兩儀篇」中的精義及諸篇之精義,則進道有方法矣!藝成可望矣!
推薦閱讀:
※二十四式太極拳歌訣,附拳譜回家練練
※揭開太極圖的奧秘
※《河圖》中5·10是太極
※玄門太極長生功
※楊式太極長拳的基本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