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一種傷害,叫父母的寵愛

杜馬說
我們一向都是「後爹後媽教」的大護法。。。
今天晚上剛剛還因為兒子的「霸王」表現而氣急敗壞。哎,春節都過了一個月了,他的心態還是假期回老家時的小皇上,要重回平日里獨立平和的「北京模式」,看來路漫漫。。。

我深信,是過多的「寵愛」出了問題。嘟爸有感而發,連夜作文。

當你跟孩子相處的時候,請時時按捺住想要寵愛他、想要照顧他、想要替他代勞的衝動吧!把孩子想像成別人的孩子,用旁觀者的眼光去看待,你也許會冷靜很多。

春節至今整整一個月了,想必很多父母都經歷了一個難忘的「撥亂反正」期。


過年孩子回老家,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那裡被照顧得無微不至,進而無法無天、無法管教,跟平時在三口小家庭時判若兩人。他真正做到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實現了「恃寵而驕」的終極境界。兒子雖然從五歲開始在家獨立洗澡,但是一到姥姥家,他每次都要求姥姥搬出大浴盆幫他洗,自己只負責玩水就好,輕鬆又開心。他也很喜歡被人喂飯,因為不用跟筷子較勁比自己吃輕鬆多了。
這裡沒有貶低和指責老人的意思,作為父母,我們何嘗不願意給孩子多一點再多一點的寵愛呢?但他總要學會自己洗澡、自己騎自行車、自己用筷子……獨立生活的過程本來就充滿挑戰,作為父母的我們實在是太了解這其中的艱難。於是才總是會心太軟,把孩子獨立做事的時間往後拖一點再拖一點。


人人喜歡被寵愛

其實讓父母代勞在很多情況下並不被孩子所反感,相反他還很享受這種被寵愛的感覺。在這點上不分男女,不分年齡。想想吧,高高在上的領導們擺起譜來比小孩可任性多了——習慣下屬們前呼後擁地環繞在身邊,眼前都是熱情洋溢的笑臉、耳邊聽得都是歌功頌德的讚歌。這跟小孩喜歡被寵愛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差異。陷在這樣的溫柔鄉里,大人尚且自我膨脹、忘乎所以,缺乏社會經驗、沒有辨別是非能力的小孩更會迷失方向,真以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小太陽」。

我們帶孩子出門旅行的時候,每次大家都要一起收拾行李。兒子自己挑選要帶的玩具和書,自己收拾到他的專屬包里——專屬的意思是這個包從始至終都要自己背。記得有一次去爬嵩山時候他不聽勸告執意要帶五六本書還有一個巨大的汽車玩具,後來無數次撒嬌耍賴無效後,硬是自己背著這些累贅登上了山頂!

讓我們狠下心來像是無情的後爸後媽拒絕幫忙的原因,是因為知道寵愛也是一種傷害。


「樹大自然直」?未必!

有人總結說,中國的家長教育孩子簡言之就是「小時候慣著,長大了管著」。其實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就是孩子自己沒有能力管好自己,得由父母替孩子負責。小時候慣著,是家長雖然覺得孩子不行,但是自己行,能給孩子「平事兒」,能幫他堵上所有的簍子;長大了管著,還是家長覺得孩子不行,但是家長也不知道應該解決各種麻煩,所以就禁止孩子去冒險,千萬別出幺蛾子。


在這種思維下,不論是「管」著還是「慣」著,家長潛意識裡從來沒有把孩子看做平等的個體,更不會尊重孩子的意願。而對孩子來說,他會想反正什麼事我爸媽也不讓我管、什麼事都有爸媽罩著,我當然就可以為所欲為或者什麼都不做。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自我意識強、合作精神差,要麼自卑畏縮要麼狂妄自大——其實都是低自尊者的典型特徵。
還有人說了,「樹大自然直」,孩子進入社會自然會適應、會改正,不用杞人憂天。但是不要忘了這句話的前提是樹苗必須紮根在森林裡而不是溫室里、花盆中,這樣它才能伸展成為參天大樹。你把樹苗種在花盆裡當盆景、凹造型,能指望他成為棟樑才?所以孩子必須在自然的環境里,才能自然地去發展。不管你為他怎麼著想,他如果不能為自己負責的話,就只能長成彎彎曲曲的樣子,是經不起風雨的。
兩百多年前的龔自珍老先生借梅花就痛斥過這種教育是「……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

當你以寵愛為目的,對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包辦的時候,你就決定了他的好惡、取捨和未來。如果在玩什麼玩具、怎麼玩、跟誰一起玩,該吃什麼飯、怎麼吃這些小事上孩子體驗不到控制感和成就感,他很難產生真正的自信心和正確的自我認知。如果你過多地關注他、保護他,但他從來沒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話,他就會把所有成功歸為自己、把所有失敗歸結為別人和外界環境。一旦他從這個被眾星捧月搬圍繞的小群體里離開,獨自面對挫折、失敗和冷遇,難免會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

孩子是父母感受世界的放大器

我們為什麼寵愛孩子?因為我們在潛意識中把孩子視為自己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好、最寶貴的那一部分。孩子就像我們的放大器,折射出我們是如何感受並應對這個世界。


當我們抱怨生活艱辛內心失衡的時候,我希望孩子得到更多;當我感到世界滿滿的惡意的時候,就想讓他籠罩在全部的關愛當中。我們以放大的感受,去放大地反應。這是一種動物本能,也是一種文化基因。有1000個家長,就有1000種愛的方式。父母並不是簡簡單單地把自己的價值觀灌到孩子身上,而是把自己的需求在孩子身上放大了,同時把既往的生活經驗以更為激烈的方式反饋給社會。
比如50後60初的家長,因為小時候錯過了正常上學的機會,特別希望孩子能彌補自己沒能上學的遺憾,所以對孩子成績更加看重。年齡更長的爺爺奶奶們對孩子是否吃飽穿暖更加關注,則是因為自己小時候經歷了缺衣少食的窘迫。而70後、80後的家長,生活環境相對寬裕,只是在機會把握、個人努力程度上感到某些欠缺,所以對孩子的多方面發展和機會選擇更加看重。他們對孩子的要求也就沒有那麼苛刻,不希望孩子兇狠地去競爭和爭取個人利益。
所以我樂觀地認為,當整個社會越來越正常,父母的心態也會越來越平和和理性。等我們這代人老了,當上爺爺奶奶,未必再熱衷於捧著飯碗滿屋追喂孩子,未必再在接孫子孫女放學時毫不猶豫搶背他們的書包。儘管我們自己在小時候感受到過這種濃濃的溫情。

最後,當你跟孩子相處的時候,請時時按捺住想要寵愛他、想要照顧他、想要替他代勞的衝動吧!把孩子想像成別人的孩子,用旁觀者的眼光去看待,你也許會冷靜很多。

推薦閱讀:

父母僅憑五行婚配表就說我跟我男朋友性格不合,怎麼說服?
在日本留學時帶父母一起旅行是怎樣一種體驗?
留學生怎麼有效地回報父母?
怎麼說服父母不要總是囤積物品?
為什麼在現在的中國,越富裕的家庭,子女學理工類專業的比例越低?

TAG:父母 | 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