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父母恩重難報經(五、正文-子過)

佛 2009-10-25 20:49:22 閱讀39 評論1   字型大小:大小 訂閱

 第一章  百善孝為先

  佛告阿難:我觀眾生,雖紹人品,心行愚蒙,不恩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義,無有仁慈,不孝不順。

  這段經文描述為人父母對子女的恩德宏大,而為人子女者往往對父母不恩不義;所以佛陀告訴阿難:「以我來看,很多人雖然看起來是人,卻只具備人的形貌而已。」

  「眾生」與「人」有何差別呢?「眾生」指的是一切有情識的動物,人如果欠缺仁德、感恩的心,不知以慈悲、智慧為依止,就離眾生不遠了!

  孔子的弟子子游曾問孝於孔子:為人子女,應該如何做才算盡孝?孔子回道:「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儒家重視孝道,孔子講學時一再提倡孝,所以他的弟子們常常要徹底追究「孝」的意義。孔子回答的這段話,也可讓我們了解那個時代一些子女對父母的態度——認為供給父母生活所需,讓父母吃飽穿暖就是孝順。所以孔子一再提醒大家,對待父母還要有一分敬重心。如果子女只像養牛養馬一樣,供給父母吃穿住而不由內心恭敬尊重,那為人父母的是何等可憐啊?

  敬是表現於外的孝心,人性中美的形態就在於這分恭敬。以前的人用行動表達對父母的恭敬——父母坐上座,子女坐下座;父母若站著,子女一定不敢坐著;甚至父母臉色不大對勁,做子女的就長跪不起,直到父母的臉色和緩才敢起來。反觀現代人呢?

  曾經有位年輕的太太來看我,她說:「最近我懷孕了,不太敢出門活動,因為醫師說我罹患糖尿病,怕影響胎兒,要我常常到醫院檢查。」她是怕影響胎兒,所以常常到醫院,而不是因為她自己患有糖尿病才去檢查。懷孕初期她就如此戰戰兢兢,這分牽掛不知要持續到什麼時候?可想而知,一直要等到孩子生下來,醫師宣布孩子一切健康正常,她才會安心。

  我常說父母疼愛子女是一輩子的事,直到自己的生命終了才停止;而子女愛父母的時間又有多長呢?父母辛辛苦苦地把子女撫養長大,大多數的子女一旦成家立業,就會說:「我自己有家庭要照顧,哪有辦法再照顧到父母呢?」

  孔子時代,有人認為孝順父母就是能奉養父母,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世人也多認為如此,所以,佛陀感嘆眾生「雖紹人品,心行愚蒙。」

  人如果不能開啟「人的本性」,則除了形貌與眾生不一樣之外,並沒有什麼不同!所以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雖然佛陀曾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我們不要以為自己和佛陀差不多,一旦迷失真心,我們與眾生其實差不了多少啊!學佛就是要好好覺悟人的真心本性。

  《莊子》一書中記載了一則故事。

  太宰盪問莊子:「何謂仁愛?」莊子回道:「虎狼有仁愛。」

  一般人都認為虎狼是最兇猛殘暴的,太宰盪一聽到莊子說虎狼有仁愛,馬上反駁說:「虎狼那麼兇狠,怎麼會有仁愛呢?」莊子回道:「虎狼也能父子相親,所以有仁愛。」

  太宰盪再問:「請教什麼是至仁?」莊子回道:「最高境界的仁,就是沒有掛礙於親情之間的『愛』,對於周圍的人,能不分親疏,用同等的心念去相待。」這句話就是佛教所說的大愛了!佛陀告訴我們,普天之下的人,不論是我親、非我親,都是我的父母子女。所以我們視普天下之人應親疏平等;沒有特別親愛、沒有特別疏遠,當然也就沒有仇恨怨嫌,這就是大愛——普遍的至親至仁。

  唯有靠宗教的精神,來超越人生褊狹的小愛,如此才是理智的愛與孝。

  佛陀一再教育我們,人生在世間雖然是依個人業緣,但也必須經由父母辛苦地生育和養育,因此千萬不要孤負父母這番生養的心血。

  有些人雖然投生人間,看起來人模人樣,卻無法盡到做人的本分,為什麼呢?由於不懂得思念父母恩德,所以就不會生出恭敬心。為人子女者不懂仁義,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愚蒙。

  人和眾生的區別就在禮節,如果奉養父母欠缺恭敬的心態,這和飼養其它的動物並無不同。人之所以稱為萬物之靈,與其它動物不同之處就在於人有智慧,能夠分辨善惡。人如果懂得懷念恩德,自然就會生出恭敬心來,如果不懂恩德二字,那就沒有禮義可談了。

  魏文侯常常和他一位貼身大臣談話,每次談話時大臣都會提起一位學者並讚美其德。有一天魏文侯就問這位大臣說:「這位學者是不是你的老師呢?」大臣答:「不是。」文侯又問:「既然不是你的老師,為什麼常常聽你提到他的名字而讚歎呢?」

  大臣回道:「因為他為人謹守人倫,堪為我的模範,有很多事情我都向他學習,所以我常常提到他的名字。」文侯再問:「那你的老師是誰呢?」大臣回道:「我的老師是郭順子。」

  文侯說:「為什麼我從來沒聽你提起你老師的名字呢?」大臣回道:「若說我的老師,那根本是無與倫比,我的知識、人品、行為,沒有一樣跟得上他老人家;他的人品、思想、知識已與宇宙天地合而為一了!他講的道理很深,他的人生思想我是萬不及一,因此我從來都不敢提老師的名字。」

  這位大臣有今天的成就是從哪裡來的呢?身體是父母生的,才能是老師培育的;可是他卻因為老師的學德行為超然,無與倫比而不提師恩,反而和他較相近的人就念念不忘。所以魏文侯感嘆地說,仁義禮節真像一堆經不起風雨的泥土,「只要風雨大水一衝,泥土就鬆散流失了!」這實在令人感慨仁義禮節淡薄如紙啊!

  雖然這只是簡單的小故事,但相信對有心人能有很大的啟發。有人說父母給予子女的恩德太大,反而讓子女不知父母恩,所以經文中說「不思爹娘」——不挂念父母親,那挂念誰呢?當然是自己家中的配偶、子女。

  記得有一次慈濟發放日,適逢台中會員數百人來參訪,那天正好我談到《父母恩重難報經》的一段話。隔天他們要回家時,有一位中年婦女淚流滿面地來找我,向我說:「師父,我一定要告訴您,我是世界上最不孝的媳婦,也是最不孝的女兒!過去我都不知父母、公婆對我的好,甚至還怨恨他們,不過現在我知道自己錯了!從今天開始,我要以行動來表現對他們的孝養;有一天我一定要帶我的母親、婆婆來,讓師父看看我努力的成績。」

  這位婦女看樣子在婚前是個備受母親寵愛的孩子,出嫁後可能是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媳婦,如今有緣聽到了《父母恩重難報經》,經過深深地反省,知道了父母的恩情,才開始檢討自己對待公婆的態度。

  百善孝為先,一切善都是從孝開始,有孝就會有恭敬心、有禮節,對長上有恭敬心、有禮節,對卑幼的人自然就會有無限的慈愛。

  第二章  飲母白血不孝不順

  阿娘懷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擔,飲食不下,如長病人。月滿生時,受諸痛苦,須臾產出,恐已無常,如殺豬羊,血流遍地。

  母親懷孕時,整整十個月,坐也不安、躺也不好,真是坐立困難;又好像是舉著千斤重擔,行走坐卧都非常辛苦,看到食物想吃又吃不下,如同一個長久卧病的人一樣。

  「月滿生時,受諸痛苦,須臾產出,恐已無常」——母親懷胎滿十月臨產時陣痛一陣又一陣,心中又害怕不可預知的情況。

  有一位四十幾歲的高齡產婦,懷孕九個多月,到醫院生產,隨身攜帶很多衣服,她向醫師說:「醫師,我已經四十幾歲了,現在懷的是第一胎,我的先生是獨生子,我想以後我不可能再懷孕了,希望你無論如何要保住我肚子里的孩子,只要孩子保住了,我的生命沒有關係,我從一懷孕就有這樣的心理準備;萬一有什麼三長兩短,幫我穿上這些衣服就可以了。」

  這是多年前一位婦產科醫師告訴我的事,讓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當一位母親在生產時,從來不顧慮到自己生命的安危,她全部的心念只想要保護孩子,真是令人感動的偉大母愛!

  「如殺豬羊,血流遍地」——母親要生孩子時,就像豬羊被宰殺一樣,血流遍地。

  受如是苦,生得兒身,咽苦吐甘,抱持養育。洗濯不凈,不憚劬勞,忍寒忍熱,不辭辛苦,干處兒卧,濕處母眠,三年之中,敗母白血。

  孩子即使是安全地順產,做母親的還是要經過一番痛苦的掙扎。孩子生下後開始養育,母親往往把食物苦的部分吞下去,甘甜的留給孩子吃,全心一意地照顧孩子。

  母親不但要照顧孩子吃喝,而且還要清理兒女的大小便,不管多臟多臭,她還是不畏懼、不嫌棄,滿心歡喜地清洗,一點也不怨嘆,絲毫不覺得辛苦。不論寒冬或炎夏,她為了子女,一切苦都願意忍受,乾淨舒服的地方留給子女睡,孩子尿濕的地方自己躺,總之,她願意代替子女受一切苦。

  「三年之中,飲母白血」——孩子從出生開始,三年內都吃母親如白色鮮血般的乳汁;依賴母乳的營養,而能夠發育良好、長得胖胖壯壯的,這是母親養子的恩德。

  嬰孩童子,乃至成年,教導禮義,婚嫁營謀,備求資業,攜荷艱辛,勤苦百倍,不言恩惠。

  父母為了養育子女成人,除了開心其健康外,還要用心教育,從小給予禮義的觀念及培養生活所需的學識技能,等到長大成人,又要為子女的婚嫁、事業操心。

  常常聽到做媽媽的說:「我實在很煩惱!」問她:「煩惱什到??」有的會說:「我的女兒快三十歲了,還找不到對象。」也有人說:「師父,我什麼都很滿足,但唯一遺憾的是我兒子到現在還沒結婚。」

  兒女的婚嫁問題也是許多父母的一大責任、煩惱。大多數父母都希望兒子能娶一個賢慧的媳婦,這個媳婦除了照顧家庭外,還要能輔助兒子的事業。甚至也有些人說:「媳婦對我們倆老不好沒關係,只要她能照顧我兒子就好。」

  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希望能把他交給賢慧的媳婦照顧,娶媳婦當然必須費心選擇,這是父母心。要嫁女兒也是同樣的心態,女兒在家像珍寶一樣,當然希望她嫁到夫家也能獲愛得寵,這也是父母心啊!

  由此可見,父母對子女是何等無微不至地關愛,即使他們長大成人,對於他們的婚姻嫁娶還要費盡心思;而且不只是為他們的婚嫁操心而已,還要關心他們的事業發展,這也都是父母心啊!

  做父母的只要能力所及,總是安排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留給子女最多的事業財產;然而為了達到這個理想,父母必須經過一番艱辛的創業歷程。現在有很多企業家,以前都是從做學徒、扛米、洗瓶子……等苦工開始,他們能有今天這番事業,要付出多少辛苦、走過多少坎坷歷程?

  父母創業的時候付出勞力,成功的時候,仍繼續如履薄冰般地守成,精神負擔很重,還要為子女的婚嫁事業擔心。負擔雖然如此辛苦、沉重,也不會奢望子女一絲的報答。

  父母不願子女吃苦,希望能給子女最好的享受,然而很多做子女的卻認為這是應該的,有些人甚至仗著父母親的財勢而目中無人,無法體會當初父母創業時低聲下氣、小心戒慎、看人臉色的艱辛。有很多紈挎子弟在外面吃喝玩樂,如果有人對他說:「你父親以前是多麼辛苦奮鬥,你現在卻這樣揮霍?」他就說:「這是應該的啊!不然他賺那麼多錢做什麼?他那麼節儉,我不花錢要留給誰花呢?」這就是無法知恩報恩。

  男女有病,父母驚憂,憂極生病,視同常事,子若病除,母病方愈。

  子女有了一點病痛,父母就很擔心,甚至擔憂得自己也生病了,而且比子女的病還要嚴重;這點相信為人父母者一定最能體會。

  子女生病,父母照顧他們,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若是父母生病,子女去照顧,人家就不斷誇讚:「好孝順哦!真是難得!」

  有三位兄妹,他們的父親在台北住院,但是卻一直有個願望——想到花蓮來看我。做子女的非常孝順,就向醫院請假,隨車放了一部輪椅,就載父親來到花蓮。

  這位父親中風,手腳不靈活,話也說不清楚地坐在輪椅上,兒子扶著他的肩膀,女兒拉著他的手,倚在一旁傳達他的語意,我看了的確打從心底感動,一再對他說:「你的子女真孝順,你實在很有福報啊!」

  父母心就是菩薩心,父母愛子女就像水由高處向下流一般自然恆常;而低處的水要往上流,則必須裝上馬達,所以我一再褒揚孝順的子女,希望讓為人子女者能因為獲得這分尊重與讚美而更力行孝道。

  「子若病除,母病方愈」——只要看到子女的病痊癒,做母親的病自然不藥而癒了。子女如果有病,父母的病會比他還嚴重,不只是身病,同時也會心病啊!

  我們如果能常常憶念父母這分關懷,就要徹底檢討反省——人生最大的孝,莫過於讓父母安心、並且讓父母揚眉吐氣,只要我們能發揮人生的功能,最起碼不會令父母有所遺憾。什麼事會讓父母遺憾呢?不務正業,危害人群。所以為人子女者應恪盡的基本孝道就是要讓父母歡喜安心。

  如斯養育,願早成人,及其長成,反為不孝。尊親與言,不知順從,應對無禮,惡眼相視。

  父母這樣用心養育子女,盼望兒女早日長大成人;一直到真的長大成人了,有些子女不但不孝順,反而對父母忤逆傷害;即使親族長輩好言相勸,仍出言頂撞,態度無禮,怒目以對。

  看看「瞋」這個字——雙眉拉直,雙目睜大,一副兇惡相;我們應該以笑臉迎人,不可以惡眼相視,尤其是對父母。

  有句話說:「和顏順悅是孝。」為人子女若不會和悅順從,常常忤逆父母,即使給父母吃山珍海味、穿綾羅綢緞、住豪屋華廈,也不算盡孝道。反之,有些人雖然物質上無法讓父母豐衣足食,但卻能做到精神層面的孝敬——敬重順從父母的心意,這樣父母也會深感甘甜、貼心啊!

  人與眾生的區別,在於人能敬慎知禮、有節有度。禮節包括語言,也包括上下有序的行為,這是我們必須注意的。知禮要行之於禮,千萬不可以惡眼相向。如果大家都能注意禮節、謙善和氣,就可避免在人際間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第三章  毀辱親情朋附惡人

  欺凌伯叔,打罵兄弟,毀辱親情,無有禮義。雖曾從學,不遵范訓,父母毅令,多不依從,兄弟共言,每相違戾。

  現代很多青少年只顧反應自己的心情好惡,對於長輩卻失去應有的禮節,有些人如果祖父母管他,他就會說:「你管那麼多做什麼?我有父母管,憑什麼要你管?」這是欺凌。如果叔叔、伯伯說他兩句,他就會說:「我父母親說我,我都不聽了,你啰唆什麼?管到我家來?」這也是欺凌啊!

  總而言之,面對至親尊長而不懂得敬重的禮節,就是欺凌長輩。

  連自己的祖父母、叔伯、姑姨等長輩,都不放在眼裡,更何況是同輩的兄弟姊妹呢?如此一來,因為自己欠缺禮節、不順從教訓,所以親情也蕩然無存了;更嚴重的,甚至反親為敵、反愛為仇!

  幾十年前,社會講究友誼、珍惜親情,不論是同宗或是世交,大家的情誼都非常親密,儘管各自在外謀生,但親族之間每年都會固定在祖厝中聚會數次。至少在二十年前的社會仍普遍存有這種現象。

  而這種禮節卻隨著時日慢慢變淡了。甚至有人認為祖厝沒有用了,土地價格飄漲得這麼快,應該把祖產賣掉。一旦談到祖產出售,大家就彼此對立起來,總想要爭多一點,因此演變成爭吵、敵對的情形,結果失去了情誼禮節,更把這分親族血緣忘掉了。

  父母不只生養子女,還費心地培育他們讀書,從村莊的小學到鄉鎮的中學,進而到城市的大學。父母親自己留在鄉下節衣縮食,還是想盡辦法讓子女受最好的教育、享受最好的膳食住宿,一切的起居與學業所需,無不是父母克勤克儉,省吃儉用而供應的。

  但是子女在外面求學,是否能真正體會到父母的愛心呢?有些人不好好地用功念書,整日流連於不正當的場所,拿父母的血汗錢吃喝玩樂,浪費金錢、浪費時間、糟蹋父母的心血,這就是「雖曾從學,不遵范訓」。

  儘管曾聽老師講述古聖先賢的例子,一旦下課之後,這些話就被拋諸腦後了。老師的教示都不依從了,更何況父母親的叮嚀呢?父母如果說他幾句,他就頂撞:「你懂什麼?現在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你的想法已經落伍了。」父母讓他接受教育,沒想到他卻反過來輕視父母不合時代。

  有些人的父母年紀較大,當兄長的很辛苦地兄代父職,讓弟妹完成學業。但弟妹是不是懂得感激兄長的付出呢?

  以前的人尊敬長兄就如同尊敬父親一樣,所以有句話說「長兄若父」,社會上也有不少兄姊犧牲自己,成就弟妹的感人事迹。偏偏有些人,連父母都不尊重,何況是兄長呢?他們甚至輕視兄弟的學問不如他,時時抱著抗逆排斥的心理。

    出入來往,不啟尊堂,言行高傲,擅意為事。父母訓罰,伯叔語非,童幼憐愍,尊人遮護。

  這段經文是說為人子女的人,不懂出入的禮節,不知尊重父母。

  孔子說過一句話:「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在的時候一定不出遠門,如果非去不可,也一定要讓父母親知道去向。這是為人子女最基本的禮節。

  以前大部分子女在外出之前,會先徵求父母的同意,如果父母願意讓他出去,規定幾個小時之內要回來,他們一定遵循吩咐,在時限之內回到家。或是隔天要出遊,一定先向父母親報告行程,讓他們知道行蹤。

  現代的子女常在換好了外出服之後,才丟下一句「媽!我要出去了。」然後轉頭就走;有些子女甚至連招呼也不打一聲,更遑論事前稟報了。

  都非常高傲,執著於自己的意見,目無尊長,無法採納長輩的建議。

  「父母訓罰,伯叔語非,童幼憐愍,尊人遮護」——父母有教養的責任,如果子女犯錯的時候,難免要教訓、處罰。過去都是大家庭,孩兒遭長輩責罵了,不只是母親會心疼,連一些嬸婆、姨婆也會把孩子拉到一旁安慰:「我好心疼啊!心肝寶貝兒!」一些子女不敢違背長輩的原因,也就是由於這種親情的呵護,這是互相的。

  現代父母大部分也是凡事以子女為第一,父母愛子女、祖父母疼孫子,有時候孩子犯錯,父母想教訓處罰,祖父母卻護著他,或是父親嚴格教導,母親卻心疼捨不得:這樣一方要教導、一方要袒護的情況,就會影響到孩子的心態。漸漸成長,狠戾不調,不伏虧違,反生瞋恨。棄諸親友,朋附惡人,習久成性,認非為是。

  父母、伯叔看到孩子犯錯了想要責備幾句,周圍的人就會護慰安撫,有時難免養成孩子的驕縱和依賴。等到慢慢長大,沒有適時地教育他,就會造成他以非為是,該接受的教育他不願學,不正確的觀念、行為,他卻一味盲從。

  「棄諸親友,朋附惡人,習久成性,認非為是」——現在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常感嘆老師難為,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有些家長為反對而反對,捨不得子女被老師處罰,老師講了一兩句重話,做家長的就要去抗議,甚至威脅要控告老師、校長,造成孩子自以為是的錯覺。

  孩子長大後,行為變得兇狠暴戾,除了不遵從父母訓誨,甚至棄絕所有親人,呼朋引伴、結交惡友;積久成習,便認錯為對,指非為是了!

  佛陀不斷警惕為人子女者,應時時體會父母的恩德,要做到長幼有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古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們不只要教育孩子在家庭中長幼有序,也要教導孩子尊師重道,如此他才能吸收傳統優良的道德觀念。做父母的應努力使孩子在成長中認知正確方向,是則是,非則非,要能明辨是非善惡。

 

    第四章 違背爹娘歡會長乖

    或被人誘,逃往他鄉,違背爹娘,離家別眷。或因經紀,或為政行,荏苒因循,便為婚娶,由斯留礙,久不還家。

  有些人因為小的時候未曾受到正確的思想和教育,以非為是,誤是為非,長大之後,又加上社會的五欲誘惑,就容易走入歧途。

  現在的社會幫派林立,如果思想不堅定,極易被誘拐加入幫派為非作歹,即使有些人已經成家了,卻仍背棄爹娘、拋妻棄子,走往他鄉。這些人由於一念之差,往往造成離家別眷、背井離鄉的憾事。

  有些人是為了做生意或是公務政事,不得不離開父母、家鄉,時日一年年過去,事業一忙就無法回故鄉去探親;也有些人在外求學,學業成就了,或經商成功了,就在外面結婚;有了眷屬的羈絆,就無暇顧及故鄉中尚有年老的父母和疼愛他的姑姨伯叔,即使將老死在外,也沒想到要回故鄉了。

  有些父母賣房子、賣田地供子女讀書,等到子女學業有成,自己找到對象要結婚時,才寫封信簡單地告訴父母說:「我已找到對象,在同學的祝福中我們訂婚了。」或是「我已經決定什麼時候要結婚……。

  曾有一些父母拿著請帖或是啟事來找我,面紅耳赤的向我說:「師父,你看!我為了培養這個孩子,把田地都賣了,送他出國去念書,最後我只得到這張啦!」我對他們說:「有這張回來很不錯啊!你既然想盡辦法讓他出國,一定希望他能專心學業,既然他能專心學業,現在又能專心建立家業,這又有什麼錯呢?你若能往好處想,善解孩子是出於孝順,不敢勞動父母再為他操心找對象,所以臨到結婚時才告訴你們一聲;而且也可能是他們考慮到不敢勞動兩位老人家再為他辛苦地跑到美國。看開些吧!親情本來就是互相替對方著想。

  對方聽了之後,想了想說:「師父,那我真要感謝他們了,如果不是如此,我的一顆心還是掛在子女身上,遇到颳風我就擔心他著涼,整天擔心他有沒有吃飽睡好、有沒有平安,其實這只是徒增煩惱而已。聽你這麼說,我就寬心多了。」

  又有一位母親怒氣沖沖地跑來告訴我:「師父,我對人生已感到乏味,真是看破了,可是卻又很不甘心!」我問她:「你既然已經看破了,又為什麼不甘心呢?」

  她說:「我有個女兒,我和她爸爸是多麼疼她啊!可以說是心頭上的一塊肉,在國內上大學時,為了考試要開夜車,我們整夜陪著她不敢睡,她爸爸為她揮扇趕蚊子,我就坐在她身邊,四十分鐘一杯茶、兩個小時一杯牛奶。好不容易女兒大學畢業了,又送她出國留學,沒想到她現在卻找一個外國人結婚,而且是個黑人……。」

  我對她說:「要嫁的是你女兒,要共同生活的是他們,你既然疼女兒,就應該愛她所愛的人。」她說:「師父,我要怎麼去愛呢?他全身黑漆漆的,我要如何去愛呢?」我說:「學佛人一定要有一分平常心、平等心,妳說妳看開了,事實上呢?現在妳正把『黑」和『白」壓在心上呢!」

  她說:「這麼說來,我應該成全她啰?說:「那她是不是忤逆我呢?」我回答她:而已,但是感情是一件很奧妙的事,她很想個妳不愛的人,不過她還算孝順,在未結婚之前先寫信向妳報告,告訴妳她愛上了一個人,非他不嫁。她如果不孝順,是不會先告訴妳的。妳就用心去欣賞她所愛的人吧!別讓她再有這分煩惱掛礙了。」

  為人父母的,既然已把兒女放洋了,還要把他的心拉住,那豈不是很痛苦?子女在外面選擇對象結婚,婚後是不是回來,為人父母的就不要再掛礙那麼多了。很多做父母的為子女盡心儘力,可是把子女送出國後,卻產生了許多無奈的感覺,這也是為人子女者無法體會到的父母思念骨肉的心情。或在他鄉,不能謹慎,被人謀害,橫事鉤牽,枉被刑責,牢獄枷鎖。

  有些人為了求學或是生意、公務而久留他鄉,又因為結交惡友或是做事不謹慎,而惹來殺身之禍、牢獄之災。

  幾年前,有兩位台灣留學生在美國發生嚴重車禍,父母親友遠在千里無法照顧,幸虧美國的慈濟人聞訊,及時伸出援手幫助他們。

  父母家人歡歡喜喜地送他們出國,哪會想到孩子有一天會在他邦異國生死難卜?父母在這邊肝腸寸斷、煩惱悲痛,兒子則在那邊孤凄無助、身心煎熬。類似這種親子兩相分離的情景,恐怕也不計其數。

  在他鄉稍有不慎,就可能遇到災禍;也有些人生活在人事的紛擾中,稍不留意也會得罪人,甚至會招惹殺身之禍。

  目前社會上犯罪的年齡逐年下降,曾有一個二十幾人的犯罪集團,當中年齡最小的竟然只有十二歲,最大的也才十五歲。他們所犯的案件有搶劫、恐嚇,還包括殺人,實在叫人悲嘆憂心,也讓做父母的感到驚慌——普天下的父母,有誰不擔心自己的子女遭受威脅傷害,或擔心自己的子女將來作姦犯科?做父母的可以說日夜都在為子女操心啊!

  普天之下哪有父母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呢?為人父母者看到自己的孩子做案犯罪,心中是多麼痛苦啊!除了關心孩子被逮捕前的處境,還要煩惱孩子是否害怕、憂怖?更覺得愧對祖先,愧對所有的親人、鄰居,尤其抬不起頭去面對社會大眾,相信父母的心比孩子在外流亡的心還苦、還不安。

    或遭病患,厄難縈纏,囚苦飢贏,無人看待,被人嫌賤,委棄街衢,因此命終,無人救治,膨脹爛壞,日曝風吹。

  生、老、病、死本來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如果在自己的家鄉病了,因為有親人照料,心理上還不會覺得孤單;萬一在他鄉生病了,沒人照顧,那種飄零異鄉的滋味是很難受的。

  「囚苦飢羸」——囚是囚禁牢獄,羸是體弱多病。出門在外,有些人因為犯了錯被囚禁;也有人體弱多病,沒人照顧。有時一個人如果貧病交加,雖然近在身邊的親朋好友,也不一定肯去憐憫、接濟他,更何況出門在外!

  人出門在外,難免會遇到不測之難。有些一人抱著遠大的理想出國留學,但誰也無法保證他這輩子能一帆風順。

  記得慈濟醫院啟建前,功德會在花蓮市內設有一個慈濟義診所,為貧病患者服務。有一位孤殘病患,年齡才五十齣頭,來義診所時,給人的直覺印象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他除了中風半身不遂外,還有其它疾病,一直都住在救濟院。

  他是台灣中部某望族之後,家世背景可以說是書香門第,他本人甚至曾留學日本。當時能出國留學的人實在不多,尤其能到日本去的人更少。

  他在日本學業順利,由於家世好,生活來源無缺,不久之後便和一位同是台灣去的女孩子戀愛,進而結婚生子;他的家人還是照樣供應他的生活費。

  等到學業成就了,他仍不想回來,也不找工作,因為他認為台灣的家人還是可以繼續支持他的經濟,讓他生活無憂。然而,後來他又另外結交一位日本女孩,這兩個女人為了他鬧得不可開交,到最後雙雙離他而去。

  這位年輕人的感情、家庭都破裂了,只好回到台灣,後來父母相繼過世,兄弟對他逐漸失望不再看重他,直到他四十幾歲時,患了難以治療的病,因此離開中部,流浪到花蓮。

  由於疾病纏身,被送到殘障救濟院去,長時間以來看病吃藥,完全都是靠慈濟的義診。

  這件真人實事的主角出身望族,衣食無缺、學業有成,卻因為人生方向的不正確,造成老病、孤殘、無依的下場,這種人生真是很可悲!

  有些人自認為學業有成,將來一定前途無量;也有人認為自己出身望族,這輩子一定是衣食無缺,其實不然。佛陀說過「人生無常」,人生的變化往往是在剎那之間,所以眼前的環境並不代表一輩子就是如此。

  我常提醒大家要照顧好當下的這一念心,過去的不要再「妄念」,未來的也不要「幻想」,最重要的就是把握現在,盡自己的本分和才能

    白骨飄零,寄他鄉土,便與親族,歡會長乖,違背慈恩。

  身寄他鄉,種種病苦,無人聞問,一直到死亡都沒有人去救治;甚至有人死在街頭或是荒地,任由風吹日晒,到屍體腫爛,最後剩下一雄白骨,也都無人收拾。

  幾年前花蓮監獄判處三位年輕人極刑,他們是台中縣的原住民,由於一言不合,在船上將對方打成重傷,被害人在臨終前寫了一張字條,裝在瓶子中。後來警方由字條內容才知道船上的命案,並查出兇手因而破案。

  結果三個人都被槍斃了,雖然監獄通知家屬來收屍,可是家屬都不肯出面,因此監獄就通知慈濟功德會,要求我們幫他們收屍——埋葬在七星公墓,並處理一切善後問題。

  這二位年輕人因一念之差而做錯事,最後的下場,卻連父母都不願來為他們收屍埋葬。

  「便與親族,歡會長乖」——父母兄弟、親戚族人本來可以常常聚會,共享歡樂,但有人為了求學飄洋過海,或為了公務生意而離鄉背井。一念抉擇離開了父母親族,長時間互相背離,想回家又有諸多障礙,因而想要一起歡喜聚會可謂遙遙無期。

  父母為子女可說是用盡心血,從母親懷胎的第一個月開始,就戰戰兢兢地守護著,直到子女出生之後惶惶恐恐地養育,長大了又用心教導使他完成學業。有的甚至送子女出國留學,希望他們學成歸國光宗耀祖,沒想到他們一出國就不再歸來,棄絕了父母的無盡恩情,更忽略了長上的期待。父母辛苦一生,最後卻落得子女一去不回頭,這是不是違背了父母慈恩呢?

 

    第五章  憂念憶子不曾割捨

   不知二老:水懷憂念,或因啼泣,眼暗目盲:或因悲哀,氣咽成病;或緣憶子,衰變死亡:作鬼抱魂,不曾割捨。

  目前的社會要交朋友很容易,尤其更有機會結交異性朋友,可是這種男女之愛就像電光露水一樣,短暫無常。所以佛陀說人生無常:「如露亦如電」,人的心和生命就是隨著環境、時日與無常而轉變。男女的情愛也像霓虹燈一樣說變就變,唯一永遠不變的情和愛,就是親情之愛,不論距離多遠,也不論子女做過多少對不起父母的事,父母還是想盡各種理由來原諒他、深愛他。

  子女出門在外,做父母的念念不忘,為人子女者是否能了解呢?所以經文說:「不知二老,永懷憂念」,做子女的總是無法體會父母的心念。

  父母對子女不只是永懷憂念而已,往往在夜深人靜時,會想著這個時候孩子不知睡了沒有?被褥是否夠溫暖?生活是否過得快樂?父母的心時時刻刻就是掛慮孩子,在人前常壓抑這股思念,等到閱起房門來,才淚流不已。

  人人都知道哭泣很傷眼睛,但是媽媽心常是情不自禁,有些父母想念子女,哭得眼睛都昏花了,所以說「眼暗目盲」,甚至把眼睛哭瞎,身體也積鬱成病。由此可見,父母思子的殷切。

  父母對子女的思念常隨著年齡增長而加深,年紀愈大愈想念子女,直到生命即將結束時,即使只剩最後一。氣,還是念念不忘孩子。

  可曾聽說,有些人都已往生了,卻還睜著雙眼不閉?只因為他心裡還掛慮著遠途的孩子尚未歸來,所以睜眼盼望兒女歸;甚至有人即使死了很多天,等到孩子回來時,眼睛還會流下淚水來,直到孩子在耳邊說:「爸爸、媽媽,我回來了!」他的眼睛才會閉合。可見父母對於女的愛是這麼執著。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微不至的,完全是無條件地付出,天下的情有哪一種會比父母的情還深、還真呢?然而大部分子女卻很難體會。

  記得有位會員,二十幾年前把孩子培養到上大學,在那個時代能讀大學的人並不多,所以她非常高興,逢人就炫耀,以兒子是大學生為榮。她兒子在大學畢業後到學校當老師,但心中常想:「一些同學畢業後都紛紛出國,我沒出國實在沒面子。」

  因此,他常向父母表示要出國深造,由於他的家境只是小康,靠父親當公務員維持家計,下面還有弟妹在念書,不過孩子中只有他一個人念完大學,所以做父母的也很希望能完成他的心愿。最後媽媽只好參加很多民間互助會,全家人節衣縮食,用這些會錢送孩子出國。

  做媽媽的從來沒有一句怨言。剛開始的時候,她逢人就說:「我兒子出國深造去了,他去留學哦!」覺得好風光。日子一年年地過去,媽媽的身體愈來愈衰弱,這個孩子卻從來沒有回來看過她,若有人問她:「妳的孩子出國留學不是很久了嗎?怎麼這麼久都沒見他回來?難道他不知道妳身體不好嗎?」她只回答一句:「可能他太忙了。」

  到後來只要提起這個孩子,她就有一分悲哀。

  看她負債纍纍,生活擔子很重,有一次我很坦白地問她:「妳的孩子在國外這麼多年,算算學業也該完成了,如果他已畢業,妳就叫他回來分擔債務吧!何況妳身體這麼差,應該讓孩子知道。

  她流著眼淚向我說:「師父,我實在有苦難言,也不忍心說,不過不說心裡也很苦。」

  原來她兒子到美國的第二年就沒讀書了,因為他遇到了結婚對象,很快就論及婚嫁。這些事家人都不曉得,直到他太太要生產時才通知家裡。

  一個人在美國生活已經很不容易了,何況他又有一個家庭?學業未成他不敢回來,生活費又必須靠家中援助,長時間拖累下來,在台灣的父母就必須一個會接著一個會地繳納,直到母親的身體拖垮了,她還是不忍心讓兒子知道。

  做兒子的也從來沒問媽媽可好?每一封信來就是訴苦,訴說他的生活艱辛、在國外打工的困難,做母親的看了這些信,又怎麼忍心不寄錢?連為了供給他在國外的生活費,致使家中負債的事都不忍心告訴他,又怎麼忍心向他訴說自己的身體累病了呢?

  父母對子女真是無微不至地愛護,即使子女對他們多不孝、多不關心,他們還是想盡各種理由來原諒子女、替子女辯解,捨不得從口中說一句孩子不孝的話,這就是父母心。

 

    第六章 作姦犯科永乖扶侍

    或復聞子,不崇學業,朋逐異端,無賴粗頑,好習無益,鬥打竊盜,觸犯鄉閭,飲酒樗蒲,奸非過失,帶累兄弟,惱亂爹娘。

  人生一切的成就都是時間的累積,我們一定要好好把握時間,分秒必爭。

  幾年前有位委員,她有個兒子非常喜歡運動,但讀書較不專心,做媽媽的很擔心,帶他到台北分會來看我。我問他念什麼科系?他說:「讀貿易。」我跟他說:「你讀貿易,應該對數目字很有慨念。」他回道:「學賺錢啦!這是個學賺錢的行業。」

  我告訴他:「你知道嗎?要有『經濟觀念」才能賺錢。」

  「我既然是學國貿的,經濟方面我當然知道啊!」

  我說:「好,但是有一種能使你絕對成功的『經濟」之道,你是否知道?」他說不知道。我說:「不是財物方面的經濟,而是『時間經濟」。時間是成就心智的豐富資源,但是如果不會好好把握時間,經濟地利用,這項經濟資源就會隨著時間而消逝。」

  我再對他說:「人生就是在分秒中累積經驗,學業亦然,你想儲備賺錢的常識,就必須在求學期間好好把握時間。世間的財物賺來了也會有失去的時候,但失去的還可以再賺回來,唯有時間一消逝是永遠無法再追回來的。我們如果有這分『時間經濟」觀,在求學時好好把握住分秒的時間,利用時間的功能,那麼不但學業能有所成就,將來事業也會成功而穩定。所以說事業的基礎在學業,學業的資源在於分秒的把握。」

  這位年輕學子聽了我的話,回去之後真的改變了,充分把握住時間。他的媽媽告訴我:「他真的改變了人生觀,現在非常用功,如果稍微浪費了時間,就會說『時間要經濟,時間要利用』。」

  人的行為繫於觀念,觀念如果正確,人生方向就正確;觀念不正確,人生的方向就會有所偏差。

  有的孩子貪玩、不專心於學業、喜好結交朋友,如果交到好朋友還可以互相鼓勵,偏偏所結交的儘是遊盪嬉戲的損友。結果,不但荒廢了學業,也走上歧途。求學就是要學禮義、知廉恥,既然不曾好好學習,當然就變得粗魯無禮了。

  「無賴粗頑」——「頑」是固執的意思,自以為是,不肯接納別人的意見,為反對而反對,從不肯聽忠言勸告。既不尊重父母長輩,更何況是親朋師友?橫逆霸道,開口動舌就是無禮恐嚇,態度蠻橫毫不講理。

  「好習無益」——所學的都是異端邪行、不利群眾,對人生一點益處也沒有。平常一個有良知的人,他追求的是良能效用,他所學的都是對人生有益的事;然而,現在的人大多隻想學怎樣賺大錢,卻很少人想到要如何去發揮良知、良能利益社會。

  人生在世最大的目標是服務人群,互相付出。如果每個人都能站在自己的崗位上,盡一己的良能來貢獻社會,就是美好的人生。

  現在社會有一種普遍的情形:子女要考大學時,做父母的就很擔心他考不上;一旦接到聯考通知單,知道分數可以錄取時,又想分發到理想的科系,希望將來有較好的出路、工作較吃香。我曾請問一位母親為什麼要兒子學醫,她說:「以後當醫師可以賺大錢啊!」

  說實在的,如果單單只為名利而選讀醫科,這種觀念就錯了。做父母的心念如果能抱持「人生最苦莫若病苦」,而讓子女選讀醫科,以便將來學成發揮救人的功能;如能秉持這種觀念,就是選讀了有益社會人群的學業。

  得人尊重者必先自我尊重,也就是啟發自我良能,把它發揮在社會最需要的地方,這種人生才是可貴的人生。如果只為賺錢而學醫,那是不尊重自己,把自己變成賺錢的工具。

  人生的價值應該是把自己的良能發揮在最需要的地方,及最需要的人身上,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尊重己能」。學佛如果能有佛陀的精神、菩薩的志願,並且能專心研習社會上所需要的學識,這種人生就會時時有益人群,也就是好習有益,而不是「好習無益了。

  而無賴粗頑、好習無益的人,他們所學的都是「鬥打竊盜」,只懂得和人打架、占人的便宜,怎樣去搶去偷……,學那些對人間沒有利益的事。

  「觸犯鄉閭,飲酒樗蒲」——樗蒲就是賭博的意思。以前的人都賭骰子,賭博一定會有輸贏:有輸贏就會有恩怨。

  除此之外,還「奸非過失,帶累兄弟」——不只飲酒賭博,還沈迷女色、作姦犯科,諸如此類都會拖累自己的兄弟,因為家中出了這麼一個不法之徒,他的兄弟會覺得很煩惱,他的父母也會覺得很痛心。

  不只是父母兄弟,連同村的人也會覺得臉上無光,認為這是村中的不幸。像這樣的人生有什麼用呢?簡直可以說是世間的害蟲。這種人不但對社會沒有用處,而且還敗壞了家鄉的聲譽、污染了這個世間。

  人難得生來世間,也難得有這分人生的功能,應該要往好的方面去學,做有益人群、福利社會的工作。

  時間可以累積學業、事業,也可以累積道業,當然也會累積惡業,所有的一切都是時間成就的,一個人如果能把握時間往好的方面學習,一定會有所成就,反之則造業無量。

  有些為人子女者,年紀輕輕時不把握時間,不專心學業、交友不慎,常常犯罪或惹是生非,讓父母不能安心,讓兄弟覺得沒面子。這都是因為從小沒有培養正確的觀念。

    晨去暮還,不問尊親,動止寒溫,晦朔朝暮:水乖扶侍,安床薦枕,並不知聞。

  有些子女不只在外面惹是生非、蠻橫霸道,在家中也不能克盡孝道,清晨出門直到深夜才回來。

  出門並不是為了營生,也不是為了做工、做生意,而是出去喝酒、賭博或是作姦犯科。父母看到他出門就擔心驚憂,怕他又會做出什麼損人的事,而讓父母度日如年,操心不安。

  以前的人早上起來,一定要先向父母請安問好,晚上睡覺之前也一樣。而有些人不只早上不請安、晚上沒問好,即使父母坐在眼前,他出入也不願意和父母打一聲招呼,所以說「不問尊親」。

  「動止寒溫」——不管天氣是寒是暖,做子女的從不向父母噓寒問暖,不問問看天冷了有沒有添加衣服,天熱了會不會不舒服,從不表達為人子女關懷父母的孝心。

  「晦朔朝暮」——「晦」就是陰曆的月末,「朔」就是陰曆的初一。也就是說不只早上一大早出去,晚上很晚才回來,有時候更是晚上出去天亮才回來,日夜顛倒。目前有很多人就是這個樣子,這些人過著日夜顛倒的日子,又哪談得上侍奉父母呢?

  「永乖扶侍」——乖就是違背。侍奉父母原是子女的本分,但是有些做子女的人在父母睡覺時出門,在父母白天工作時他睡覺,雖然同在一個屋檐下,卻不管父母的生活起居。

  連住在同一個屋檐下都無法侍奉父母的生活起居,更何況是「安床薦枕」呢?古時候的孝子,在冬天父母要睡覺之前,一定燒個熱水袋或火籠,放在被褥中,等棉被暖和了再請父母去休息。如果家境較差的人,買不起取暖的工具,就將自己的身體鑽到棉被中,用體溫使被子暖和後再請父母上床。

  如在夏天,父母要上床睡覺,做子女、媳婦的,一定拿把扇子掮涼趕蚊蠅,等到父母睡著了,才輕輕地把蚊帳放下。這是古人的侍親之道。

  然而,現在的子女卻忽視了這些,本身生活都日夜顛倒了,又如何能對父母晨昏定省呢?所以經文說:「永乖扶侍,安床薦枕,並不知聞」。

  現在的社會像這種不懂得侍親禮節的人很多,不僅子女不會侍奉父母,反而讓做父母的侍候子女。怕子女房間太熱,就為他裝冷氣,怕太冷就裝暖氣;蓋房子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子女的書房要設在哪裡較為方便。對父母公婆的起居室,則認為老人家睡眠的時間不多,房間簡簡單單弄一下就好。

  看看現在的人,對父母長上要住的房間就簡單隨便,而對子女要住的房間卻用盡心思,這是現在社會上見怪不怪的普遍現象。如果在古代社會,大家都認為一個人既不懂得孝思禮節,對朋友哪有仁義可言?所以人人都會輕視他,不齒與他為伍。

  「孝」的表現,是人生最有價值也是最美的,且會受大家的尊重和敬愛。人生一切的罪惡都是從不孝的心態開始,對父母不孝的人,對社會朋友免不了也就有互斗相害的心。

    參問起居,從此間斷,父母年邁,形貌衰羸,羞恥見人,忍受欺抑。

  父母的生活起居孩子全不理會,好像子女對父母已斷了親情關係,這對父母來說,是一件很羞恥的事。

  以前的人把子女的孝順、成就,當作是一件光耀門楣的事,人前人後把子女的孝行掛在口中,津津樂道。如果子女不孝,他們會覺得很羞恥,因為有句話說:「養子不教,父之過」,好像子女不孝或不乖的過失都是因為父母管教不當,所以父母會羞於見人。

  父母年歲既老,形態容貌當然會衰老,如再有讓他傷心煩惱的事,他會老得更快,顯得更憔悴不堪。做子女的如果不孝,又在地方上惹是生非,會使父母萬念俱灰,不敢外出見人,所以說「羞恥見人。

  「忍受欺抑」——子女不肖,易遭受鄰人親友的指指點點,說他就是某某人的父母,他的兒子有多壞、多可惡……,被人評頭論足、遭人輕視,像這樣父母怎敢出門呢?做父母的真是有苦難言。

  為人父母者用心的養育、栽培子女,等到子女長大成人,卻給自己帶來很多羞恥,多可憐的父母啊!

  我們學佛就是要報父母恩。父母的精血結合成子女的身體,又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培養,才使子女有健全的身心;今天能有這樣的生活完全是父母所賜啊!

    父母恩是我們幾生幾世也報答不完的,所以佛陀向一大堆白骨恭敬跪拜頂禮,表示感恩報恩,這些枯骨是幾百生、幾千生以前的父母累積起來的骨頭。他對幾千生以前的父母還是抱著那分感恩的心來恭敬禮拜,何況我們對今生此世的父母呢?千萬不要等到父母都不在了,才想盡孝道,那就抱憾終身了!

  為人子女都要報答父母恩。除了物質的供養禮敬外,最大的取恩就是讓父母能無煩惱而得解脫。所以蓮池大師說:「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父母能夠解脫,做子女的孝道才算真正成就。物質的供養,只不過是資生養命,人的生命只有幾十年,供養物質也只是幾十年的時間而已。學佛者應盡之孝,最主要就是要讓父母慧命成長,所以我們修行三恩俱報——三恩就是佛恩、父母恩和眾生恩。父母生養我們的身體,我們當然要報恩;佛陀教育我們的精神慧命,我們應該向佛陀感恩;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靠群眾相互合作,當然我們也要回報眾生恩。

  我們對人群的貢獻如果能讓父母覺得光榮,那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取恩,也是精神上的報恩。學佛要學得讓父母以子女為榮,這就是報父母恩。

  第七章   父孤母寡寒凍饑渴

  或有父孤母寡,獨守空堂,猶若客人,寄居他舍,寒凍饑渴,曾不知聞。晝夜常啼,自嗟自嘆。

  有些子女不是父孤就是母寡。所謂父孤指的是母親已經過世了,而父親沒有再娶。有些是因為怕再娶進門的太太不會疼孩子,所以一個人含辛茹苦,忍受一切困難,撫養子女長大成人。

  母寡也就是有些為人母親的,年紀輕輕的丈夫就去世了,為了子女她不敢再嫁,怕後父不疼前人子,為了要全心愛孩子,她不敢把情和愛再分給另一個人,一心一意地養育子女,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快快成人,學業早日成就,更希望孩子事業有成,建立幸福美滿的家庭;為了子女,再辛苦她都能忍耐,這是何其偉大的寡母啊!

  這些為了子女而甘於孤單的父親,或是為了子女而願意歷盡艱辛的母親,他們都心甘情願地獨守空房,但是子女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之後,卻往往淡忘了父母親的恩情。

  有些孩子從小就十分依賴父母,粘得很緊,一放學回家,就屋前屋後的找媽媽;等到年紀慢慢長大,從鄉村的小學,到鎮里的中學,進而到大都市念大學,剛開始時還會盼望每個星期假日的到來,好回家探望父母親,但隨著時日的消逝,認識的朋友愈來愈多之後,便慢慢延長了不回家的時間、減少回家的次數,注意、關懷的對象也慢慢的移轉到朋友身上。甚至年紀再大些時,就開始追求異性的感情,而忽略了親子之間的親情,等到那個時候,就不定一整年他都不想回家探望父母了。

  現代社會一般人的學識普遍提高,學校為年輕人設想得很周到,比如寒暑假舉辦了很多夏令營、冬令營、登山……等活動,讓年輕人有很多相處的機會。一個學期四個月,本來寒暑假應該回家探視雙親、承歡膝下,可是現在的年輕人有很多在外活動的機會,以致沒有時間回家看望父母。所以很多人一長大對父母的親情愛念就慢慢地淡忘;更有許多人在畢業後出國進修,一去數年,歸期渺茫。

  佛陀教導眾生是以孝為先,能孝才有善,如欠缺孝而來說善,是本末倒置。如果對自己的父母——一個給你很多親情的人,你都不知道要去愛他,你真的能去愛那些與你沒有任何關係的人嗎?所以說百善孝為先,真正的好人是從盡孝開始。

  現在有很多學業完成,事業家庭都有成就的人,父母親仍住在鄉下,有些具有孝思的人,會把父母親接到都市去。到了都市,兒子忙事業,媳婦忙著幫忙賺錢,孫子也上學去了,父母親就像寄居在別的家庭一樣,整棟房屋空空洞洞的,就只剩老人家在看家。

  如果是在鄉下,還有隔壁鄰居、大嫂小嬸等友伴們可聊聊天,但在都市中,鄰居互不相識,把自己關在層層的門禁裡面,沒有講話的對象,成天像個啞巴一樣。經文中說:「獨守空堂,猶若客人,寄居他舍」,指的就是這種情形。所以現在有很多老人家都不願到都市與子女住在一起。

  不久前,有一位老人家向我訴苦,她說:「師父,我活到這麼老有什麼意思!」我說:「很多人都希望長壽啊!」她說:「唉!活這麼老很痛苦。」我說:「你那麼健康,活這麼老是很好的事啊!」

  她忍不住掉下眼淚說:「我倒希望早點兒死!」我問她為什麼?她說:「我早年含辛茹苦把兒子養育成人,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現在兒子也成家立業,生了幾個孩子。在別人看來,我實在是很好命,不過說真的,我覺得我很歹命。」我接著又說:「我的兒子很會賺錢,平常如果有應酬,媳婦也一定會跟去,有天媳婦又和朋友相約要出門,朋友問她:「你家中有老人家在,難道你不先幫她料理好餐點再出去嗎?」媳婦回道:「不用啦!等我們吃過飯後,再在路邊買個便當回來就好。」朋友說:「現在是冬天,便當買回來都冷掉了怎麼吃?」媳婦說:「有得吃就已經很好了,還嫌冷?」」

  老太太很心酸地說:「他們以為我聽不懂國語,其實我聽得懂意思。回想起以前孩子還小的時候,不管他們多晚回家,我一定都會等門,只要聽到圍牆外傳來孩子的聲音,就趕快把飯菜溫熱,等會孩子進門來,熱騰騰的飯和菜都已經擺在他們面前了,沒想到我現在卻落得「路邊買個便當,冷了也沒有關係」的地步。師父,您聽聽看,我的心難不難過?」

  我安慰她:「兒子為了事業在忙,媳婦為了幫助兒子,所以就比較沒時間招呼你,想想有些人的兒子長年在外頭,要見面還不容易哪!哪像你每天都有人叫你媽媽、叫你奶奶,你應該要感恩知足,多多善解啊!」

  類似這種情形,在目前的社會上比比皆是,年輕人實在是沒時間、沒心思去照顧父母,所以說:「寒凍饑渴,曾不知聞」。我想這種形態,在二十年後會比現在還多。為什麼呢?

  因為目前很多家庭都有好幾個孩子,老大不孝順,還有老二,老二不孝順還有老三……,做父母的總算過有個人可以依靠。就像前面提的那位老人家有三個兒子,她說:「還好,這個不孝順,我還有老大那裡可以去。」而現代人幾乎都只生育一、兩個子女,如果為人父母的不以身作則地去孝順上一代,那麼就等於在教導孩子以後如何對你不孝,到那時,就真的會「老來無依」啊!

  有句俗話說「草繩拖俺公,草繩拖俺爹」——你用草繩把父親拖到山上去,讓他自生自滅,將來你的兒子也會如法炮製,用草繩把你拖到山上去。

  所以說,為人父母者一定要用自己的言行、身教去引導、教育孩子,現在你對父母說什麼話、表現什麼態度,將來你的孩子就會回報給你同樣的言語和態度。

  佛教徒就是要學習佛陀的清高、慈愛,學佛陀至誠無上的悲心;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愛的人,他還會去愛誰呢?

  有些人如果孩子不乖或是身體不好,就會去寺拜佛求菩薩,他們都是求菩薩賜給孩子健康,保佑孩子有成就。其實,大家都忽略了自己家中就有二位活佛——父親是佛,母親就是菩薩,父母對我們說句好話,就是給我們最大的祝福。被父母、公婆讚歎的兒子媳婦,將來的發展一定也會很興旺;如果被父母詛咒一句,那就很不好了。

  總而言之,堂上的父母就是最靈感的活佛,你現在如何孝順他們,他們就如何讚歎你,他們讚歎你,對你所說的話就是無限的祝福。

  有人說現在的社會治安不好,其實每個人都該負責任,尤其有子女的人,更該負起這分教養青少年的重責。希望大家學習佛教的精神,用佛教的教育培養孝思,並且以身作則,以這股心泉清流來洗滌社會上的烏煙瘴氣,如能這樣,就不會出現「寒凍饑渴,曾不知聞」的情形了。

  應奉甘旨,供養尊親。若輩妄人,了無是事,每作羞慚,畏人怪笑。

  但是,如上所說,為人子女者往往無法體會父母的心念,也無法了解父母的生活環境,有些當父親的孤單一個人,也有當母親的守寡多年,他們很多都是為了子女而不敢再婚,孤單寂寞地過了一輩子。

  等他們含辛茹苦把子女養育成人,由於年輕人交際的空間增大,各方面的友情更親密,便逐漸疏遠親情,此時此刻父母的心情,子女又怎能體會呢?

  也有人把父母從鄉下接到都市,希望父母能過新生活,殊不知父母親到了子女的家中,卻好像寄居的客人一樣,因為兒子、媳婦、孫子一早就出門去了,陪伴父母的只有空空蕩蕩的房子,一點也享受不到天倫親情的樂趣,這種情景對父母來說,是多麼深長的寂寞!

  父母勞碌一生,總是希望晚年兒孫能圍繞膝下,過著清閑而不寂寞的生活,但這種夢想往往十之八九都會落空,而使他們感嘆莫名。

  做人子女的應該時時關心父母的饑寒,並了解父母的健康狀態,抱著懇切的心來供養父母,這是做人的基本態度。

  然而有些人不但不孝順父母,所而到處為非作歹,使父母蒙羞。「若輩妄人」——是說不懂得做人道理的人,像這種惹是生非的人,只會帶給父母傷害,招致羞辱恥笑,別人會笑他的父母不會教導孩子,對他的父母指指點點,使父母愧對鄉里的人。

  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著感念父母的孝思,並且要以這分孝心去報恩,發揮自身的功能,做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抱著「造福人群」的孝心來回報父母恩,讓父母以我們為榮,為我們歡喜。

 

  第八章  供養妻兒無避羞恥

  或持財食,供養妻兒,忘厥疲勞,無避羞恥;妻妾約束,每事依從,尊長瞋呵,全無畏懼。

  「或持財食,供養妻兒」——許多人經營事業、經商工作,為的是求三餐溫飽,工作得非常辛苦,拚命地賺錢,每當人家問起:「你為什麼這麼努力地賺錢呢?」他總是回道:「為了妻子兒女啊!為了讓太太和孩子三餐吃得飽、生活過得好。」而當父母需要子女奉養時,子女卻疏忽了父母的生活所需。

  「忘厥疲勞,無避羞恥」——他們做牛做馬般的辛勞,為了給太太子女享受,再辛苦也都甘願,再卑微也不覺羞恥。我常聽有些人說,他為了多賺一些錢,常在辦公室幫別人加班,像這樣為家庭生計奔忙的先生也很多。

  多年前,我曾見過有些太太每天打扮得珠光寶氣,穿金戴銀的,身上的衣飾非名牌不穿,成天與一些富家太太同進同出,今天到李家去,明天到王家,每到一家聚會時,主人就炫耀那些昂貴的進口傢具;她們成群結伴到處參觀別人的家,總是比較著誰家較豪華。

  其中有位太太雖然也是珠光寶氣,一副貴婦打扮,但每當人家提議到她家去時,她總是說再過一段時間吧!好像不太願意讓別人到她家。偶爾這些太太們聚餐時,也會提到「什麼時候我們也把先生帶來一起吃飯,讓他們認識認識。」那些先生們不是某某大企業公司的董事長,就是某某公司的總經理,或是某某單位的……,都是一些「長」字級的,輪到這位太太時,她都說先生出國了。反正她就是不願意別人到她家,也不願意先生和大家見面。

  原因在哪裡呢?到最後別人才知道,她的先生原來是一位礦場工作的礦工。

  先生當礦工,要讓太太每天能夠珠光寶氣地周旋在富家太太當中,他是要如何的拖老命啊?他夜以繼日地幫別人代班,每天在黑暗的礦坑中工作,為的就是讓太太不輸給人家。每當他休息回家到台北家,聽太太說:「今天和某某太太一起吃飯。」心想太太能和那些富家太太平起平坐,只要太太歡喜,他就感到心滿意足了。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位先生好偉大啊!為了讓太太過好日子,竟然辛苦自己拚命去賺錢。但我們不妨反過來探討——他對父母親是否也能如此付出呢?不!他長年將父母丟在南部的偏遠鄉下,一個月才給父母親生活費兩千元。

  每當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把父母親到台北來?他都說:「父母親住鄉下比較習慣,反正我每個月都寄錢回去,他們夠用了。」當人家問他為什麼對太太這麼好?他都說:「那是應該的啊!我已經對她很內疚了,只要能讓她高興,我就心滿意足了。」他的內心就是覺得虧欠妻子太多。

   這位先生對妻子的心思,如果能拿來用在父母的身上,那真是現代二十四孝中的一孝。可惜一般人對待父母,總是沒有那份愧疚的心思。

  就像前面所說的,有些人的丈夫或是太太早逝,但他們為了子女的幸福不敢再婚,所以當他們年老時,孤孤單單的一個人過著寂寞的生活,當子女的是否能體諒父母為誰而孤單的這分心?大家捫心自問:自己有沒有盡到為人子女的責任,有沒有做到不怍天地、不愧父母呢?可嘆多數人都因無法讓妻兒享受更好的生活而感愧疚,卻少有愧對父母的心緒,真是本末倒置啊!

  過去的人尊敬師長,真是畢恭畢敬,有長幼尊卑的次序,這是社會人文的倫理,這些美德目前都已漸漸衰微。隨著思想的開放,做子女的到了二十歲,就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成人,父母親沒有權利管他,更何況等到事業有成,娶妻生子之後,再也沒有人管得了他,也沒有任何人的話,他聽得進去。

  孝順父母、尊敬長上,是做人最基本的禮節,所以學佛必須從學習守禮節開始。百善孝為先,希望大家都能孝養雙親,做個孝順父母的人。

  有些人成家立業之後,雖然有錢勢、名望與地位,但只會一心顧念妻兒,寧願為他們付出,即使辛苦,仍然很歡喜。他跟妻兒的約定、承諾很少忘掉,事事順著他們、忍讓他們;但是對地父母親所交代的話卻很快就忘掉;甚至犯了錯誤,父母親說他兩句,他都不耐煩。所以有很多老年人都會說:「我的話他都聽不進去,乾脆交給他太太去管好了,反正他只聽太太的話。」此即經文所說:「妻妾約束,每事依從;尊長瞋呵,全無畏懼。」

  第九章  婚嫁已訖不孝遂增  

  或復是女,適配他人,未嫁之時,咸皆孝順,婚嫁已訖,不孝遂增。

  或者有些女兒,未出嫁前都很孝順,嫁出去以後,卻愈來愈不孝。

  對一位母親來說,不管是生男生女,在懷孕過程中所受的苦是完全一樣的。即使現代的醫學科技發達,思想進步,仍不能完全避免重男輕女的觀念,面對公婆丈夫想要得到一個男丁傳續香火的期待,那種壓力是可想而知的;一旦懷孕確定懷的是女兒時,失望歸失望,做母親的仍是付出同樣的謹慎、耐心與愛心。

  普天之下的父母,絕大多數是不會放棄子女的,既然是自己的親生骨肉,一旦出世,不管是美是丑,是健康或孱弱,做父母的都會用心地將他帶大,好好地照顧他,這是普天之下的父母心。

  「或復是女,適配他人,未嫁之時,咸皆孝順」——大多數父母對子女,不管是男是女,都是以同等的心思來照顧,但是子女對父母呢?男孩子比較陽剛氣、較獨立,年紀稍大一些就會和父母有點隔閡;而女孩子天生就是妖柔的形態,也比較乖巧,做事時較細膩,由於女生內向,因此和父母親相處的時間比較多,能夠體會父母的愛,做父母的也會覺得女兒較貼心。

  有些男孩子到了適婚的年齡,父母親便讓他自己去找對象,只要他中意的就好。但女兒就不一樣,做父母的都會很好很仔細地挑選對象,因為媳婦娶進門,要疼要教,自己可以做主,但女兒是嫁出去,在家凡事疼她依她,一旦不在身邊,要顧前看後也就難了,因為怕她嫁到夫家會受苦,當然就要替她好好選擇結婚的對象。因此父母對女兒從生活起居,到終身伴侶的選擇,都會比較用心去照顧關心。

  女兒也知道父母對她的這分關心,所以未嫁之前都很依賴父母。但這種情形一等到出嫁之後,往往就不一樣了。

  「婚嫁已訖,不孝遂增」——等到出嫁之後,不孝的情形就慢慢增加了。以前的人就常有「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說法。以前的女人講求三從四德,既然嫁到夫家,就必須孝敬公婆,順從丈夫,甚至等到兒子長大了,還必須順從兒子。

  為人女兒時,小時候很貼心,時時依賴在父母身邊,等到年紀大了嫁人之後,為了遵守三從四德,所以儘管在家時父母多疼愛她,出嫁之後還是以夫家為重,孝順公婆、輔助先生、全心教育子女。一旦夫家與娘家之間有了糾紛或衝突,她到底要幫哪邊呢?

  舉個例子說,娘家與夫家如查有生意或金錢上的往來,一旦有了糾紛,對簿公堂時,女兒處在娘家與夫家之間,到底要護衛何方呢?大致說來,替夫家講話的情況比比皆是。

  即使在目前的社會,類似這種情形也到處可見。儘管與娘家父母有股難分難捨的感情,但既然已嫁為人婦,就不能不顧先生、夫家,因此孝順的女兒就成了石磨心一樣,難以兩全;然而也有一些女兒,不念父母恩,不論父母在她未出嫁時是如何疼她,一旦出嫁了,就不再感念父母養育之恩。甚至有為人女婿的想要表達對岳父的孝思,竟被太太以不偏袒娘家為由而拒絕,反對夫家照顧她的娘家,這種情形也是存在的。

  有一次一位結婚沒幾年就離婚的年輕婦女來看我,從她的表情就可體會出她心中的痛苦,她自己也承認:「每天都以淚洗面。」雖然她人回到娘家,心卻仍系掛在夫家,因為還有幼小的子女。

  我對她說:「既然離婚這麼痛苦,又何必當初呢?既然已經離婚了,何必再這麼痛苦?」她說:「沒辦法呀!我的心每天都牽掛著先生和孩子,甚至最近聽說婆婆生病了,我也很想回去照顧她。」

  我說:「有這分心很難得啊!你何不快回去照顧她呢?」她回道:「他們全家人到目前為止都還在咒罵我,我如果回去他們非但不接納,反而會更生氣。」她和夫家之間的感情已演變得如此惡劣不堪,然而她的心卻仍留在夫家,無法得到心靈的解脫。

  話說回來,她的父母看到她這麼痛苦,婚姻不美滿,一定也會為她煩惱操心,天下父母心!無論子女是否犯錯,仍然永遠庇護著他(她),所以,在她不見容於夫家的情形下,父母還是把她接回家中同住。

  父母親對子女的未來,都充滿了期待,甚至為他們規畫好方向,女兒未出嫁時,就用心地為她選擇對象,希望女兒幸福;對兒子也一樣,一切的努力、辛勞,就是想多置一些家產留給兒子。甚至有些人在子女剛出生時,就已經計畫好將來兒女的教育,為他們存了一筆教育基金。

  曾有位年輕的太太,哀痛地流著淚向我說:「師父,我有一個兒子才七歲,他突然去世了,剛做完百日不久。」她說,孩子的身體向來不太好,也檢查不出什麼病,有一天突然昏倒,送到某大醫院急救,卻已回天乏術,經過病理檢驗,發現孩子的病例十分罕見,是台灣第一個羅患這種病的人。「由於我希望孩子將來能學醫,所以很久以前就為他存了一筆教育基金。如今孩子再也當不了醫生了,現在我要把這筆錢捐給師父蓋醫學院。」

  我問她:「為什麼孩子還這麼小,你就存著讓他學醫的念頭?」她答:「他從小多病,我很早就體會到為人父母者要照顧多病的孩子是多麼辛苦,因此我期待他長大之後當醫生,不但可以照顧自己,也可以發揮醫療的功能,去照顧那些被病苦纏身的人。」

  總而言之,這個孩子從小多病,整整七年的時間,做母親的朝夕呵護,絲毫不敢掉以輕心,結果孩子還是走了!可以想像,這位媽媽的心是多麼哀傷痛苦。

  那天,她交給我一張支票作為建設醫學院的基金,金額極大,可見她是下了一番決心要以這個方式來紀念她的孩子。我問她怎麼會知道慈濟?為什麼想到這樣做呢?

  她說:「是女兒接引我的。」原來她有三個女兒,去世的兒子是老么,也是唯一的兒子;她的大女兒已經念高中,最小的女兒也已經上國中。女兒們看到媽媽第天以淚洗面、痛不欲生,因此拿了《靜思語》和《凈因三要》兩本書給她,她們向媽媽說:「媽媽不要再哭了,請看看這兩本書吧!」

  當她讀完了這兩本書,書中的一些觀念喚醒了她——自己應該化小愛為大家,化悲憤為力量,用媽媽的心去愛普天下的眾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要栽培兒子的錢,拿去栽培普天下的人子,自己的兒子雖然形體消逝了,卻可擴展大家讓他遺澤人間,精神長存!

  目前的社會,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我們一方面要確立為人子女的孝道,一方面也要培養為人父母者應有的智慧,努力發揮大愛給普天下的眾生,才不枉費來人間為人子女或父母的一番因緣。

  佛陀教導天下為人子女者應報父母恩,也要報天下眾生恩及師長恩,並且對一切存有感恩心;然而最根本的,是從父母開始。

  父母親生養孩子非常辛苦且不計代價地付出,上面的經文是針對女兒來說,有些女兒長大了,一旦嫁出去就忘了父母的恩情。所以經文說「婚嫁已訖,不孝遂增」,孝心如果減少,不孝的心就增加。當然相夫教子是本分事,但也不能忘掉父母對她的親情。

  父母微瞋,即生怨恨。夫婿打罵,忍受甘心,異姓他宗,情深眷重,自家骨肉,卻以為疏。

  「父母微瞋,即生怨恨」——有些女兒出嫁之前,父母罵她,甚或打她,她都能體會父母是愛她才會如此,因此心存感恩;但是等到婚後,犯錯時父母說她幾句,她剛開始還能接受,但一次兩次之後就開始產生反感,認為「我已經嫁人了,你管我那麼多。」不但父母的教誨她不接受,還當面反目,甚至還會懷恨在心,不回娘家。

  「夫婿打罵,忍受甘心」——對於父母的微言呵責不能接受,然而,不管先生怎麼打她罵她,她卻都甘心忍受。

  古代的女性,在夫家被丈夫打罵,被公婆虐待,甚至把她趕出家門、包袱丟出門外,她還是忍氣吞聲地把包袱撿起來,從後門再進去;這是以前女人嫁夫隨夫的貞節觀念,也是一種美德,無論如何她都不敢回娘家去,為的是怕父母操心,也顧及娘家的顏面——以前的婦女如果說得不到公婆、丈夫的歡心,別人都會譏笑女方家,為了顧及娘家的面子,她死也不敢回去見父母。

  此即感嘆一些女孩子嫁出去冠了夫姓,對夫家顯得情深意重,一切以夫家為重,反過來,與自己娘家的人卻愈來愈疏離。這是不對的,女兒雖然已經嫁出去,但父母的恩德仍要常常記住,父母的關心,更應該時時警惕,錯了要趕快改,如果沒有錯,也要和顏悅色接受父母的教誨,千萬不要因父母親說了兩三句,就生氣懷恨。

  有位年輕的太太曾告訴我,她剛結婚時,先生對她很好,把工廠和財務都交給她管。由於先生愛她、對她好,所以無形中就疏遠了娘家,有好長一段時間,從不與娘家來往。

  她一直以家中的僅威者自居,先生在外面應酬晚點回來,她就興師問罪,要先生把在外的時間和相處的對象一五一十交代清楚,有時她也會照先生所說的時間地點去查證,結果證明先生所言不虛,因此非常信任先生。

  沒想到這些狀況都是她先生一手安排的,原來他早就在外面金屋藏嬌。後來她知道這件事後,信心完全崩潰,不管先生說什麼,她一概不相信,積壓久了,變成了一種心理病態,一天到晚與先生吵鬧,鬧到連子女都看不過去。

  後來她來找我,我分析給她聽。事情既已如此,而她又看不開這段情,因此我告訴她要擴大愛的空間,培養對眾生的清凈大愛,甚至愛他所愛的人,如能這樣,就可以皆大歡喜。

  剛開始好還能接受我的建議,兩、天個月後她又來了。她告訴我說:「師父,你叫我要去愛他所愛的人,我實在無法接受他所愛的那個人啊!」我告訴她:「那你就把愛一個人的心,換成愛四個人吧!」因為她有四個孩子。

  我說:「你剛結婚時只愛先生一個人,而他也愛你;現在既然生了四個孩子,你愛孩子,四個孩子也會愛你,把對一個人的愛,換成四個人來愛你,用一換四,你也不吃虧啊!」

  她聽了覺得滿有道理的,因此高高興興地回家。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她又來找我說:「師父,雖然孩子也是我的最愛,但我只要想到先生過去那麼愛我,現在竟然這麼無情,就很傷心。」她說:「以前公司都是我在指揮,錢財由我支出,支票也由我開。可是現在這些管理財物的權,他都收回去了,連房子也過戶到他名下,現在的我真是一無所有。」

  像這位婦女,如果想回娘家也不可能了,因為她在得意時把娘家給忘了,現在失意落魄又怎敢回去呢?

  這是因為自種不念親恩的「因」,所以她的親緣斷了,這就是「果」,此外還與先生結下了仇恨的心態。

  女兒從結婚後,就認定夫家才是她的親人,忘卻了娘家的恩情,這就是「異姓他宗,情深眷重,自家骨肉,卻以為疏。」

  當然嫁夫就要隨夫,公婆也是孝順的對象。女兒出嫁,是她多了一對父母,公婆多了一個女兒;兒子結婚了,也是他多了一對父母,岳父母多了一個兒子。如果在結婚時夫妻雙方就有這種想法,不論對父母、公婆,或是岳父母都一樣孝順,做到人圓、事圓、理圓,如此才是最美好的人生。

  或隨夫婿,外郡他鄉,離別爹娘,無心戀慕,斷絕消息,音信不通。遂使爹娘,懸腸掛肚,刻不能安,宛若倒懸。

  從這段文中可以深深體會為人父母的心。女兒幼時受到父母萬般呵護,等到長大後不得不出嫁離家。有些人結婚後,專心在夫家孝順公婆,相夫教子,對娘家的父母漸漸疏遠;可是大部分做父母的人,並不會因女兒已經出嫁就淡忘、忽略,反而是牽腸掛肚,擔心她生活是否順遂?父母關愛子女的心就像是長流水一樣,綿綿不絕。

  女兒結婚後就夫唱婦隨,即使是離鄉背井也得跟隨夫婿同行。人走遠了心也離開了,不但無法時常回來探望父母,甚至也沒有一點戀慕之情,連音信都斷絕了!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是孔子教導學生身為人子應有的觀念,父母在世的時候不到遠方去,如果一定要去,也必須讓父母知道去處及什麼時候回來,以免父母牽腸掛肚。

  做子女的人出門在外,應該常常和家裡聯絡,尤其現在電信科技發達,無論是天涯海角,只要一通電話,就可以聽到父母的聲音,做父母的在電話另一邊,也可以知道子女平安,這是舉手之勞的事。所以現在的人如要盡孝,實在是比過去的人容易多了。

  隨著女兒的出嫁遠去,甚至音訊全無,讓父母時常為她牽掛,頃刻難安,一顆心好比懸掛在半空中一樣,不得自在,苦不堪言。

  有位母親,生了七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想要孝順她,其中小兒子的孝心特彆強烈,他和母親同住,六位兄長儘管很想把母親接去奉養,但他去不願母親離去。他給母親最好的物質享受,華屋美食、僕役如雲,一切需要應有盡有;但做母親的,卻每天愁容滿面,兒了想盡一切方法要讓母親歡喜,但母親仍是心事重重。

  經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當兄長的非常埋怨弟弟霸佔了母親,當弟弟的卻無法體會兄長的心意和慈母的心境。母親年老了,身體愈來愈衰弱,有一天,她流著眼淚問小兒子:「你是不是真的孝順?我所要的東西,你是不是都可以滿足我?」他回答:「二十多年來,我只差沒有把心挖出來給你看,如果你要,我現在可以把它挖出來。」

  母親握著他的手說:「我知道你很有心,也很孝順,但你的孝順讓我有一股好重的壓力,我非常希望七個兒子都均等的機會孝順我。但你只想到要孝順我,卻因此造成對兄長的不友愛,也不知道這二十多年來,我的心像關在牢獄中。我的時日已經不多了,你如果真的孝順我,就讓我自由地到你哥哥們的家,讓他們也盡點孝道。」

  這個自以為孝順的兒子,聽了母親的話,終於恍然大悟,趕快帶著母親到大哥家,也激請其他幾位兄長一起相聚,真就職地發露懺悔。他以懺悔慚愧的心,當著母親的面,向兄長致歉,從此兄弟又恢復了友愛,母親也綻開了歡喜的笑容。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孝順父母,一定要讓父母歡喜、輕安。故事中這個自認為孝子的人,因為忽視了母親的心境,而帶給母親莫大的痛苦。

  為人子女者所作所為能讓父母安心、歡喜,才是真正的孝順,如果在外所做的一切都讓父母操心,即使天天供應出珍海味,讓他們享有豐富的物質,也談不上孝順。

  每思見面,如渴思漿,慈念後人,無有休息。

  「慈念後人」中所說的「後人」,也就是子女晚輩。做父母的常常思念孩子,很希望能與他們見面,那種迫切,就如一個口乾至極的人,渴望能得到飲水一樣。父母思念子女的那種心情,永遠也沒有停息的時候。

  小時候我住在清水,當地的民風非常純樸,做父母的愛子女,不論子女有多大、自己有多老,一旦孩子有了病痛或不舒服,一定會說:「我的心肝寶貝啊!」這種景象正是親情最純樸的表露。

  有哪個父母不把子女當成心肝寶貝呢?不只是小時候,即使孩子長大了、老了,這分愛心仍是一樣啊!做父母的永遠都把子女當成心肝寶貝。

  心肝寶貝一旦離鄉背井,做父母的一顆心也隨著子女漂泊遊盪。所以為人子女者出門在外,應無量寫封信或打個電話,讓父母知道他在哪裡、做些什麼事,如此才能讓父母親心安,而不致讓他們的心隨著子女漂泊在外而無法安定。

  父母心是大慈悲心,如果人人都能把疼愛子女的心,擴大去疼愛普天下的人子,相信這個世界人人都是菩薩。可惜的是,天下的父母所疼所愛的,也不過是自己那幾個孩子,除了自己孩子外,其他的人就好像和他沒什麼關係,這種疼愛和範圍,確實是太狹小了!

  佛陀不斷教導我們要擴大愛心,父母愛子女的心和菩薩愛眾生的心並無不同。佛陀教導弟子們孝養父母,他希望所有為人子女者,敬重父母即如同敬重菩薩。

  第十章  不孝之愆卒難陳報  

  父母恩德,無量無邊,不孝之愆,卒難陳報。

  前面曾說過父母對子女的十種恩德,其實不只這十種,父母對子女的恩德無量無邊,無法用言語形容。

    既然父母的恩德如此宏大,我們如果不能知恩報恩,不孝之罪實在很大,而所受的果報,也是無可言喻。

  世間一切惡也是源自不孝——父母給他那麼大的恩德,他都不知恭敬、孝順,更遑論對朋友及其他不認識的人了?

  古時候有位母親生了十個兒子,兒子長大後一一成家立業,以當時的社會背景來說,她的兒子都很有成就。可憐的是他們的母親竟流落街頭,沒有一個兒子願意奉養她,她只好每天在別人的屋檐下棲身,又餓又病,瘦得像柴枝一樣。每當她到人家家裡乞討時,別人打開門看到是她,都會再把門關上,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知道她有十個兒子,不但有錢又有勢,如今兒子不養她,大家把一切的過錯都歸咎於她教育失當。

  有一天她的全力終於無法支持,昏倒在一戶人家的屋檐下,她的兒子正好坐轎經過,隨著一路上喊話要路人迴避讓路,她兒子坐在轎內看到昏倒在地的是自己的母親,竟然把轎簾放下,要抬轎的人加速走過。

  當場有一引起人看到這個情形都覺得很憤慨,因此眾人把轎子圍住,將她兒子拖下轎,甚至也有很多人衝到他家,把家中的東西砸壞。

  這個在社會上有錢有勢的兒子,一剎那間被眾人圍毆,另外九個兒子聽到消息後都趕來幫他解圍,結果整座村莊的百姓全都圍聚過來,把這十個兒子送到官衙去。

  清官開始審判他們的家務事,不過十個兒子都各有理由,他們說:「母親又不是只生我一個人,其他的九個也都有責任!既然他們不負責任,我為什麼要負起十個兒子所應負的責任呢?」

  後來縣官認為這十個人見母親已經奄奄一息竟仍未有絲毫懺悔之心,就判決把十個人的財產完全充公……。

  我看過一則新聞,有位年輕人很喜歡喝酒、賭博、把電動玩具,每次回家就是向父親要錢,如不給他錢,就打父親。有天他喝醉酒打電話回家,要他父親準備五千元,由於他父親是個泥水匠,臨時要去哪裡籌五千元呢?

  父親在電話中罵了他幾句,他竟然丟下一句話說:「你如果有種,就在家裡等我。」父親聽了這句話非常生氣,心想這個兒子從小到大沒做過一件好事,現在竟然又罵我,就真的在家中等他。兒子一進門,父親就一巴掌打過去,做兒子的遭了這一巴掌,便拿起棍子,把父親打得頭破血流,手臂也斷了。

  當父子在爭吵時,左鄰右舍的人都只站在外面看,沒有人肯出面協調。後來做父親的自己去報警,警察問口供時,兒子說:「我喝醉了,有沒有打父親已經忘記了。」加上做母親的一再向警察求情,因此警察也只能口頭警告他就草草了事。

  想想看,兒子打父母的時候,鄰居都袖手帝觀,警察也可奈何,這種社會形態和過去相比較,實在是差太多了!

  不孝的人能為社會做多少事?「百善孝為先,萬惡皆由不孝起」,因此佛陀說「不孝之愆,卒難陳報」,不孝的罪實在是無法用言語形容。我們學佛應該要持續善念,回歸本性,千萬不要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泯沒了一念善心和良知,應該好好保護自己清凈的本性,預防造業,以免增添父母的擔心和煩惱。

  父母恩確實重於泰山,他們對子女的愛是無微不至的,所以經文常說:「父母恩德,無量無邊。」但是世上又有幾個人能正正體念父母恩呢?所以佛陀說末法惡世,不孝之人如大地微塵之多,而孝順的人卻如同指甲中的沙那麼少。不孝的人,他們的罪過和將來所要受的果報,是無法一一述說的。

  一切的惡,皆從不知父母和不孝的心態而起。有愛才會有善念,欠缺善念就沒有愛,沒有愛,即是從不孝的心態開始,這是相互的循環的,所以說萬善之門由孝開始。

  爾時,大眾聞佛所說父母重恩,舉身投地,搥胸自撲,身毛孔中,悉皆流血,悶絕躃地,良久乃蘇。

  佛陀說從胎兒在母親子宮中的第一周,像一粒露珠般開始,直到懷孕三十八周足月生產時,這段過程是多麼辛苦啊!佛陀的智慧不亞於現代的醫學專家,他逐一解釋,在座聽法的人,教聽得很感動。尤其講述胎兒脫離母體時,母親的椎心之痛,和父親緊張不安、急如熱鍋上的螞蟻,更令人泫然欲泣。等到孩子生下來,從幼年、青少年到學業完成,做父母的接著又要關心他們的事業、婚姻。由此可知,父母對子女的慈愛由始至終是多麼深長,他們的付出是何等的無邊無量!

  眾人聽完佛陀描述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後,非常感動,不但全身撲倒在地,而且搥胸頓足——這是表示他們感念父母恩,進而全身的血液都沸騰起來,因此毛細孔中都充滿了血——這是形容很激動的生理現象。有些人激動到極點竟然「悶絕躃地,良久乃蘇」——昏倒在地,等到一段時間後才慢慢蘇醒。

  高聲唱言:「苦哉!苦哉!痛哉!痛哉!我等今者,深是罪人,從來未覺,冥若夜遊,今悟知非,心膽俱碎。惟願世尊哀愍救援,云何報得父母深恩?」

  他們回蘇後激動到極點,把內心的苦悶化作聲音表達出來:「佛陀啊!我的心好苦、好痛!」有道是「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萬般後悔、懊惱的心聲。

  學佛最重要的是必須「及時去行」。過去未聞法時,不知恩、不報恩;如今已聽聞佛法,應該要及時知恩報恩,學佛就是要知過必改,及時行動。

  「我等今者,深是罪人,從來未覺,冥若夜遊」——當佛陀分析到父母恩深,而子女不孝之愆無量時,在場的人都覺得自己罪孽深重,因此有人代表大眾說:「我們都是不孝父母、造業很深、智識閽鈍、思想麻木、不知不覺的罪人,從來都沒有察覺父母對我們的愛,生在人間好像是一個夜遊人一樣。」

  「今悟知非,心膽俱碎」——現在聽到佛陀仔細地分析,才知道覺悟,了解過去對待父母的行為是錯誤的,所以讓人心膽俱碎。「心膽俱碎」這句話是表示內心痛苦、懊惱至極。人如果悲哀至極,就會覺得肝腸寸斷,痛苦不堪。

  「惟願世尊,哀愍救援,云何報得,父母深恩?」——既然過去的錯誤都已過去了,現在該如何彌補才能報答父母恩呢?

  這段經文一方面是描述聞法者聆聽佛陀開示之後,內心的後悔和痛苦,以及請佛陀發微妙法音,解說如何才能盡孝,這是為當時的人請求教法;另一方面是為未來的眾生預留法義。未來的眾生到了末法時代,道德淪喪,對倫理報恩的觀念愈來愈淡薄,所以請求佛陀講說如何報父母恩的教法,使之能流傳到後代,讓未來的眾生能知恩、報恩。

  《父母恩重難報經》是對人子一分很深的警惕,也是一種最透徹的教育。百善孝為先,我們一定要提倡孝道,以孝作為入菩薩道的開端。

  人在世間,要知道父母生養的恩德深如大海、重如泰山,更何況「萬善孝門入」,我們如果知道父母恩,才會報恩;有了報恩心才會盡孝,有孝心自然就會有愛心,有愛心則有善念,心存善念即是善人,善人所做的一切當然就是好事,好事累積起來,即能成就人生的福業。所以,我們如果想要得福,就必須先發揮愛的功能,而要發揮愛的功能,就從知恩、報恩開始。

  世間最大的恩德莫過於父母的生養之恩,人生最美的道德形態就是孝道。前面說過佛陀講完父母的偉大和恩德時,弟子們都很感動,也深深後悔未聞佛法之前,不懂得如何孝順父母,等到聽完佛陀的話,才覺得非常後悔。

  中國人有句話說:「子欲養而親不待。」有很多人父母健在時不懂得孝順,等到知道要孝順時,父母已不在世了,所以內心感到非常痛苦,因此經文說:「苦哉!痛哉!」

  評論這張

轉發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閱讀(39)| 評論(1)| 引用 (0) |舉報   父母恩重難報經(四、正文-親恩) 父母恩重難報經(六、正文-報恩)

歷史上的今天

相關文章

  • 屬相相剋表 父母子女abo血型 父母子女溝
  • 父母與子女生肖 父母與子女屬相相剋 父
  • 生肖星座查詢 父母與子女屬相配對 屬相
  • 男女身高配對錶 星座和血型 繼父母子女關係
  • 為人父母和為人子女必看的圖畫

最近讀者

慕容飛燕

清雲

秋意正濃

ay69sb

xxl

五年級一

芊芊

評論

慕容飛燕  取消

換一張  網易微博

2009-11-07 20:16芊芊

回復上一頁 1... -1-1-1-1-1-1-1... -1下一頁
推薦閱讀:

父母反對的感情,如何走到最後?
為什麼好多父母逼自己的孩子早點結婚?
全家人勸我點痣怎麼辦?
爸媽為什麼會說你素顏漂亮?

TAG: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