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大成拳---張金和
05-31
我所知道的大成拳---張金和
誠然,在入門階段,我們保持正確的樁形的必須的和必要的,但欲求得深入,單講什麼筋骨訓練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意念和「氣」的運用。金和老師說:「只要是真傳的傳統武術無不是意在動先」大成拳則更是如此。拳諺說「有意莫帶形,帶形定不贏」「形到意不到,打人不得妙;形到意也到,打人真奇妙」都是說明的這一道理,此即傳統武術所言的「意到、氣到、力到」「意力不分」和「氣力合一」。 大家都知道薌老首次道出了「爭力」在拳學中的妙用,並一再強調「學拳應首先闡明爭力之要」,但「爭力」在後人的理解上卻產生了千差萬別,形成了千人千面的現象。我們應當弄清:所謂的「爭力」並非「身手反稱」或者「前手打人、後手發力」這樣簡單。爭力的訓練應該貫穿大成拳訓練的始終,自站樁開始就要加入爭力訓練的內容,這樣才有可能「不期然而然,莫之到而至」,以期今後的真實應用,這才是樁功的實質。如果死抱著肩架和人對陣就敢說自己是大成拳的話,那麼大成拳也就太粗淺了!金和老師說「大成拳是極為系統、極為細膩、極深奧又極簡單的拳術」,望各位薌拳愛好者仔細領會。 二、試力縱橫談 薌老在《大成拳論——試力》中言到「此項練習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難之一部分,蓋試力為得力之由,力由試而知,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可見試力在大成拳訓練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只看到了「力由試而知」這一句,而沒有看到「此項練習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難之一部分」,所以上來就追求什麼「大動、小動」,什麼「牽掛、爭拉」,結果到頭來卻竹籃打水一場空。 我們來看薌齋先生是怎樣告誡學者的:「體認全體之意力圓滿否?其意力能隨時隨地應感而出否?全身能與宇宙之力相應合否?假借之力果能成為事實否?」此四問正是試力的關鍵所在,舍此無他路可走!薌老說「執著已身永無是處,離開已身無物可求」,又說「自身皆具備,反向身外求」。不求得自身的爭力,上手就抱樹、拉樹,與大氣的呼應,找什麼體外生力,豈不是舍本而求未、緣木而求魚? 體認爭力正確的途徑應該是「先自身,後體外」。薌老在晚年自稱「矛盾老人」,又說「吾又感天地間一切學術無不是矛盾,同時亦感無一不是圓融,統一矛盾,始能貫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則不易明理。」而矛盾的運用在試力中具有獨特的意義,其操作方法是:把在樁功中求得的爭力在緩慢的試力運用中不斷向空間擴展,待自身爭力圓融後,引入新的矛盾,即體外爭力,打破這種局部的圓融,而後再進一步求得體內與體外的圓融,這才是真正的渾圓!單純求得自身爭力只能把力量捆在自身,單純求取體外爭力只能產生妄想。 「須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無斷續,更不許有輕重方向之感,不論試力或發力,須保持身體松和,發力含蓄而有聽力,以待其觸,神宜內斂,骨宜藏棱」正是試力的具體練習方法。「意不使斷,神不使散,渾噩一體,動微處牽全身,上下左右前後不忘不失」正是渾圓力上身的真實體現,讀者宜仔細玩味之。 有的人認為六面力是站樁站出來的,此言大謬也!因為六面力也好,八面力也罷,統而言之都是渾圓力。而渾圓力正是從試力中體認「摸」出來的,所以試力才稱為「最困難、最重要」的工作。金和老師說:試力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無斷續、無方向」「二是含蓄而有聽力,以待其觸」。僅就這兩點原則而言,試觀多少所謂的大師能夠做到?為什麼當年與薌老較藝時,一觸即走、一碰即飛,而後人只能望洋興嘆呢?其原因正在於此!經過了嚴格正確的試力訓練後,才能對身如彈簧、一觸即發、炸力無斷續等等有深刻的體會。 三、佔盡先機的步法 大成拳的真傳步法,是集形意、太極、八卦、少林等諸多名拳步法精華而成,經過宗師薌齋先生匠心獨運,刪繁就簡匯成的一種簡便易學的步法,稱為摩擦步。 很多朋友認為摩擦步只是練習步法的穩定性,於實戰中沒有任何用處,這樣的評價可真是低估了這一獨特步法的精華。且不說摩擦步暗含了鶴形的練習的方法,我單從角度這一個方面簡要說明摩擦步的內涵,希望對朋友們有所幫助。 大家都知道,摩擦步在磨膝擦脛之後,腳要向外劃一個輕微的小弧形落地,正是這一個不起眼的小弧形,在實作中可以輕易踏入敵人的襠部,形成所謂的「步踏中門」和「步要過人」的效果。看到這裡,有過實作經驗的朋友可能以為我在信口胡言,因為在師兄弟間日常練習中,要做到步踏中門已屬十分不易,在對敵實作中則更是難上加難。實際上這正是摩擦步的優勢之一,也是薌齋先生對中華武術的一個開創性的貢獻。金和老師在向我們傳授步法時曾作示範,無論是我方進步還是敵方進步,只要步子一動,即已踏入對方中門,十分奇妙。請各位武友加意體會,日後自知我所言不虛! 四、推手與斷手 最近看到很多未得真傳的朋友論及大成拳推手時要麼一知半解,要麼全然不知,更不知其練用之間有什麼關係,本節我重點作一說明。 金和老師所傳的推手和世之所見截然不同,據先生說它在整個大成拳訓練體系中是比較特殊的一個環節,因為推手功夫掌握的好壞,與實作斷手息息相關。我們的訓練順序也與一般不同,應先練習雙推手,然後才是單推手,最後才由半搭半斷過渡到斷手。實踐證明這是科學的訓練過程,對於這個過程理解的越深刻,技術掌握的越全面,斷手的威力也越大,我們通常所說的「推就是斷,斷就是推,推斷合一,推斷不二」就是指全面掌握大成拳推手後的必然結果。 當年王薌齋老先生和人較藝,一碰即走,一觸即發,但我們反觀後人,為什麼全是拚命掄拳頭,再也沒有大成拳飄逸瀟洒、打控隨心、能發能收的實作風格呢?一方面當然是薌老功夫登峰造極,後來人難望其項背。另一方面是因為大成拳推手訓練不到位的後果。不明白力的長短、剛柔、蓄髮和變化,當然不能用於實踐。 對於推手的理解,淺層次可以認為是雙方肢體接觸以後的變化,要「聽」對方的勁兒,通過點上的變化,造成敵背我順,敵不知我、我獨知人的獨特效果。中層次要從聽勁兒上升到力、意、神的運用來認識,即用我方力量控制對手力量的變化,用我方意念控制對方意念的變化,用我方的精神控制對方精神的變化,使其處處受制,每動必在敵先,此即傳統武術所謂的「敵已動,我先動」。高層次要意在動先,一觸即發,搭手放人,被發者如擲彈丸,往往莫名其妙。到此層次已經不局限於兩個小臂的接觸點,而是全身無點不彈簧,只要外力一觸我身,即刻逆體驚炸。 斷手的本意是指「斷敵之來手」,即接手發力。在這裡我想和大家談談大成拳「沾身縱力」和「打人如走路」的要旨所在。有些朋友可能有這樣的體會:自已一個人無論是練習試力、發力還是操拳,自感威力十足,而一旦和人對陣時卻發現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於是更加的發奮練功,期待有朝一日成為本能。這些朋友練功不可謂不苦,意志不可謂不專,但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不能學以致用呢?我認為這部分朋友一是沒有解決推手練什麼的問題,二是沒有解決「沾身縱力」怎麼用的問題。 「沾身縱力」是指我方力量有效傳導於對方的過程,這個過程應該是「不碰到什麼也沒有,哪裡碰到哪裡有」。打個比方:當你口渴了去拿桌子上的水杯時,你的手在沒有接觸到水杯時是什麼狀態?而接觸了水杯以後又是什麼狀態?沒接觸水杯之前既不能說你沒有力,更不能說你有力,這只是人身的本能。而接觸了水杯以後力量正好拿起了水杯,無過而無不及。這正是技擊「沾身縱力」的要求。 再談「打人如走路」:打人如走路並不是一句無用的拳諺,它蘊含著豐富的技擊內涵。我們同樣舉個例子:假定你要穿過灌木從,而灌木枝條擋住了你的去路,這時你的動作是怎樣的?意念又是怎樣的?你會毫不遲疑地撥開技條,而在撥開枝條的同時,你的身體就自然通過了枝條的攔阻,不需要刻意去做,因為這是人的本能。我們再來看技擊,當敵人發拳或發腿攻擊你時,你的動作和意念呢?你不是躲開就是拚命格擋!這恰恰如同你躲開灌木枝條或者撥開了枝條卻沒想著你的目的是要過去,你把撥開枝條當做了終極目的。所以王薌齋老先生才說「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這是何其精闢啊!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知道中國簽證竟有這麼多類別後,心裡終於平衡了
※您知道冠心病的典型癥狀有什麼?
※如何品福鼎白茶,品茶的你應該要知道這些!
※你知道你的月亮星座嗎?太陽星座如何換算?
※女性保健你知道多少?[圖]
TAG: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