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連載】三國新解——三國謎團趣味解讀(六)

第九章 洛水之神

  Δ洛水之神

  

  《三國演義》中美女如雲。美貌絕倫、冰雪聰明的貂蟬,大家閨秀又嫁如意郎君的大喬、小喬姐妹,淪為玩物、慨嘆命如飄蓬的鄒氏等等。其中著墨最多者無疑是貂蟬,也是憑藉《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貂蟬榮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列。《三國演義》是一部男人建功立業的書,所以女人不在描述範圍。貂蟬是因為卷進了董卓集團內部的鬥爭才爭得了些許筆墨。隨著董卓被殺,貂蟬筆墨寥寥,呂布死後,貂蟬更是杳不知其所蹤。至於其他女性,只有在民間傳說中出現。其中傳說中最傳奇的非甄宓莫屬。

  《三國演義》中甄宓只出現一次,而且只稱姓氏沒提名字。甄宓是袁紹次子袁熙之妻。袁熙出鎮幽州甄宓不肯遠行,滯留冀州老家。曹操攻破袁紹老巢冀州,年方十八隨父出征的曹丕率先殺進袁紹府邸,發現了披髮垢面卻有傾國之色的甄宓。曹丕趁亂納了甄氏,並得到父親曹操的允准。《三國演義》中,甄宓只有這一次出場,但傳說卻卻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話說甄宓嫁給曹丕後,曹丕經常隨父出征,甄宓經常獨自一人待在鄴城府中。其時曹植尚小,卻被嫂子的美貌所吸引。情竇初開的曹植於是對長自己十歲的嫂子展開了瘋狂的追求。據說甄宓也厭倦了爾虞我詐,發自內心的喜歡才高八斗心地單純的曹植,只可惜封建禮法讓二人只能送之以秋波,報之以回眸了。

  後來曹植在與兄長曹丕的世子之爭中落敗,可以說是情場仕途兩失憶,在趕往封地鄄城的途中途經洛水,傳說洛水之神名為宓妃,喚起了對嫂子甄宓的思念,於是寫了著名的《洛神賦》。當時曹植一揮而就,並把文章命名為《感甄賦》。後來魏明帝曹叡覺得《感甄賦》太露骨,對母親聲名有礙,於是改為廣為人所知的《洛神賦》。

  甄宓在贏得曹植的傾心同時也被曹丕所看重。雖然與自己弟弟有著緋聞,但曹丕登基後依然封甄宓為皇后,並把甄宓之子曹叡定為太子。

  據考證,《感甄賦》雖確有其名,但「甄」並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三國志陳思王傳載,黃初二年,曹植被黜為鄄城王。至黃初三年,其謁帝返回途中,經洛水,聯想到戰國時宋玉曾隨楚襄王游雲夢澤,見高唐雲氣而作《神女賦》,故仿其體作成《感鄄賦》。賦中所說:「託詞宓妃以寄心文帝」,「長寄心於君王」,正是以此賦抒寫抱負的不得伸展與無由效忠王室的抑鬱心情,實與甄后無涉。但民間流傳甚廣,大量小說和影視劇不斷上演曹植甄宓的愛情故事。

  《洛神賦》與甄宓有關也好、無關也罷,總之給我們留一段傳奇的愛情故事。

  悠悠洛水,時短情長!

 第十章 蹉跎劉備

  

  Δ誰是主角

  毛宗崗評《三國演義》認為人物塑造最好的是三絕:關羽、曹操、諸葛亮。但從作者的寫作意圖出發可以看出《三國演義》的真正歌頌對象是劉備。魏蜀吳三國鼎立,蜀漢政權實力最弱,偏安一隅。曹操勢力最強,控制著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曹操反而成了劉備的陪襯。這主要的原因是劉備是一個充滿著儒家理想的仁君形象。首先,劉備是漢室宗親,所以大漢江山的合法繼承權在劉備,劉備稱帝主要是興復漢室,和漢光武帝劉秀一樣的功業,而曹操和孫權則不是正統,孫吳政權只能算割據一方的諸侯,而曹魏則是篡漢的亂臣賊子。也就是說劉備稱帝符合儒家的血統倫理,政治正確。其次,劉備胸懷大志,而且愛民如子,對臣子親如兄弟,符合儒家對仁君的道德要求。劉關張桃園結義千古傳為美談。劉備戰敗,不忍捨棄百姓,居然不顧個人生死攜民渡江,確實打動每一個人。因此千百年來劉備都是正義的化身。所以《三國演義》中劉備寄託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是作者呼喚的真英雄。劉備外形的塑造也是本著這一目的。(詳見前文)

  Δ劉備與乾卦

  

  劉備的人生軌跡與《易》中乾卦暗合。

  劉備是真龍天子,雖有著漢室血統,卻出身寒微,最終稱帝確實是一步一步飛龍在天的。

  初九:潛龍勿用

  劉備一支早已沒落,只在樓桑村蟄居,靠織席販履為生。這一階段,劉備雖胸懷大志、腹有良謀,奈何朝廷腐敗、出身寒微而只能徒嘆奈何。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這一階段,出現了機會:黃巾叛亂,朝廷招兵買馬。雖然真龍劉備暫露頭腳,但也只是成功的積累階段,主要是招賢納士、積累名望、人脈。在這一階段,劉備結識了與自己生死與共的兄弟關羽張飛。在未來的創業過程中他二人成了自己的左膀右臂。並且在討伐黃巾的戰鬥中樹立了自己的威名:破黃巾的劉玄德。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自己在平黃巾,討董卓的戰鬥中積累一些名氣。最難能可貴的是得到漢獻帝的官方認可:皇叔。在戰鬥過程中進一步壯大自己的人才隊伍:趙雲加入。但是皇叔劉備發展之路並不平坦,雖然得到了徐州,但不久便為人所佔,證明自己的根基並不穩,而且還寄人籬下,在曹操的手下混日子。所以皇叔劉備只能忍耐,繼續積累勢力,等待時機,不得不韜光養晦。沒事種種菜,澆澆園子,裝作胸無大志之態。煮酒論英雄被曹操險些看破,好在有驚無險。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這一階段的標誌性事件是躍馬檀溪。劉備投靠了劉表,暫時有了安身之地,可是還是沒有擺脫寄人籬下的命運。在荊州,外戚蔡氏想加害劉備,準備好了鴻門宴。那隻劉備隻身逃到了檀溪。真龍天子劉備騎的盧馬一跌進檀溪,便如龍般飛躍高崖,逃得性命。劉備這次遇險是他黎明前的黑暗。從此之後皇叔劉備是徹底轉運了。因為他馬上遇到自己人生中的大賢,從此事業平步青雲,飛龍在天了。

 第十一章 荊州諸賢

  

  Δ帶頭大哥——水鏡先生

  荊州多大賢,因為劉表的徒有虛名,他們都選擇了歸隱。其中這些隱士大賢的頭頭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

  劉備蹉跎半生,流落荊州,壯志難酬,以致大腿髀生贅肉。躍馬檀溪後誤入水鏡先生之莊園。水鏡先生一番言語令劉皇叔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於是劉備開啟了漫漫求賢路。

  水鏡先生對劉備的幫助有二。首先,他明確了劉備蹉跎半生的主因,無良輔。雖有關張趙萬人敵之勇,卻無經綸濟世之才以統之。其次,給劉備推薦了兩位候選人:伏龍鳳雛。水鏡先生點醒了劉備,從此劉備的發展思路才步入正軌。水鏡先生正是一面鏡子,讓劉皇叔反躬自省,從此飛龍在天。

  當得知徐庶被徐母書信召到曹操處時,水鏡先生馬上意識到徐庶受騙,並指出其原因,結果一語中的。可見水鏡先生不僅知人,而且聰明善斷。

  徐庶被迫離開時把卧龍先生諸葛亮推薦給劉備。水鏡先生把諸葛亮誇耀一番之後,辭別而去,仰天大笑:「卧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水鏡先生承認了劉備是個賢君,未來也會與卧龍君臣際會。但是由於不得天時,所以最終功業會付之東流。可見,水鏡先生不僅知人,知才,而且還知天,知時,能準確的預知未來。智哉!水鏡。

  

  Δ智者崔州平

  諸葛亮首顧茅廬延請卧龍先生,恰巧先生出門,不得相見。在返程時偶遇卧龍之友博陵崔州平。二人於林間石上淺談當今時事。崔州平分析:漢末正是由治入亂之時,未可猝定。即使是大才孔明,也不易成功,最後只能「徒費心力耳」。可見崔州平與水鏡先生說的「不得其時」如出一轍,只是分析的更加深刻具體。崔州平只是一山野書生,天下大勢卻瞭然於胸,未可輕視也。難怪當聽到徐庶向劉備推薦孔明時,水鏡先生卻說:「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二者英雄所見略同:「天數不可改,徒勞無益。」 

Δ軍師徐庶

  

  徐庶是劉備第一位軍師。經水鏡先生司馬徽指出缺少良輔,劉備豁然開朗。直到徐庶的驚艷登場,劉備真正親身體會到軍師的作用。

  潁川徐庶,字元直,化名單福,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為友,與卧龍先生諸葛亮也關係密切。他遍訪名師,博學多才,諳習兵法。在《三國演義》中,徐庶是諸葛亮出場的引子。毛宗崗:「後文有孔明無數神機妙算,此先有單福小試其端以引之。」就像董卓之於曹操,呂布之於關羽。

  荊州諸賢不但才華橫溢,而且都品德高尚。徐庶曾經為人報仇殺人,披髮塗面而逃,被官府緝拿。幾經拷問而一言不發。於是官府把徐庶綁在車上,在市場上示眾。許多人認出徐庶,但都沒有指認他,最終讓同伴救出。可見徐庶是急人之難的慷慨遊俠!

  曹操為了得到徐庶軟禁了徐母,用假書信誆徐庶前來投奔,最終奸計得逞。可見徐庶還是一個孝子。

  徐庶用自己的驚艷表現征服了劉備君臣,連一向驕傲的關羽也任其驅使。徐庶指揮劉備軍首先擊敗了呂曠呂翔部,接著兩勝曹仁,智取樊城。這一連串的勝利是劉備軍不曾有過的。當然這三次小勝只是為了未來諸葛亮的百變奇謀恢弘大戰鋪墊的。

  徐庶收到母親的假書信後,方寸大亂,只能被迫投奔曹營。徐庶的這一失誤反而使母親因羞愧而自縊,結果忠孝兩失。為了報答劉皇叔的知遇之恩,徐庶發誓到曹營一言不發,一計不謀。也用自身的行動實現了諾言。

  後來龐統到曹營獻連環計被徐庶識破,徐庶向龐統討脫身計之後不知所終。徐庶的結局與貂蟬相同,最後都不了了之。

 Δ荊州劉表  

  荊州牧劉表,字景升。東漢末年,割據荊襄九郡,獨霸一方的諸侯之一。劉表為漢末名士八俊之一,也算得上荊州賢士。但是《演義》中的劉表卻是另一番表現。

  《演義》中的劉表與袁紹一丘之貉。袁紹與劉表的共同之處:

  首先是昵後妻,喜少子。

  其實古人喜後妻是常態,並不是什麼過錯。古代男子一般冠禮之前即娶妻生子,所以髮妻與丈夫年齡相仿。隨著時間的流逝,男人還在不斷地納妾。古人有「妻賢妾美」之說,也就是古人納妾主要看中的是相貌。那麼男人雖然年齡在不斷增大,但納的小妾都是年輕貌美的女子,而髮妻的年齡不斷增大,直到容顏憔悴,年老色衰。色衰即愛弛,不自覺的被男人嫌棄。所以當年老色衰的妻與年輕貌美的妾PK,正常的男子會有共同的選擇。古代子以母貴,愛屋及烏,所以少子受寵愛也無可厚非。可是喜愛歸喜愛,為了家族的穩定與和諧,正妻與嫡長子有著法理上的優越。如果一家之長想要打破這一約定俗成,那麼只能造成嫡庶之爭的動蕩,更何況在群雄爭霸的動蕩時期!袁紹喜少子袁尚,結果袁紹一命嗚呼,長子袁譚與少子袁尚就互相征伐,致使敵人曹操得利。袁紹的前車之鑒沒有警醒執迷不悟的劉表。劉表寵後妻蔡氏,重用外戚蔡瑁,寵愛少子劉琮,致使長子劉琦惶惶不可終日。劉表一死,劉琮投降,劉琦與劉備合作抗曹,兄弟各奔東西。其實,曹操也喜歡少子曹植,但曹操喜歡少子的原因是曹植才高八斗,而不是後妻所生。並且最後也因為曹植恃才傲物而捨棄了他。三人的政治素質高下立現。

  其次有令名,但名實不副。

  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袁紹知名海內,但徒有其表。劉表,漢室宗親,號稱漢末名士「八俊」之一,但優柔寡斷,徒有其表。面對蔡氏一族的為非作歹,劉表只能訓斥一番,卻不能剷除隱患。知道劉備是個人才卻不能重用。官渡大戰,想要有所作為,又怕惹禍上身,只能觀望。難怪徐庶說劉表「徒有虛名」,舍之而去。卧龍鳳雛都選擇隱而不仕。

  《三國演義》塑造類型化的人物,劉表就是圍繞「徒有其表」而刻畫的。真實的劉表雖也是名不副實,但不至於如此不堪。我們從《三國志》中找找劉表的亮點:

  首先劉表形象好,「長八尺余,資貌甚偉」。也就是說劉表身高1.84以上,長相不俗。這和袁紹又很相似。其次,征戰有功:擊退袁術與孫堅的進犯;擊退張濟的進犯並收編其眾;平定長沙太守張羨的叛亂;平頂荊州宗賊的叛亂,最終「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 第三,發揚儒學。「表乃開立學官,博求儒士」。

  陳壽總結袁紹與劉表:「袁紹、劉表,咸有威容、器觀,知名當世。表跨蹈漢南,紹鷹揚河朔,然皆外寬而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至於後嗣頻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

  漢末徒有虛名者何?南劉表、北袁紹!

第十二章 名士三人組

  

  Δ聖人孔融

  孔融之名婦孺皆知是因為讓梨的故事:《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融家傳》曰:"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每次都挑最小的吃。大人問原因,孔融說因為我小,所以取小的。這一記載和我們兒時聽的故事略有出入。《三字經》中有「融四歲,能讓梨」之句,於是孔融禮讓的故事流傳古今。

  《演義》中孔融時而出現,但很難讓我們想到是讓梨的孔融。《演義》中第一次出現是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之時,第十鎮諸侯就是北海太守孔融。在整個討伐董卓的戰鬥中孔融沒起多少作用,很容易被人忽略。曹操進攻徐州,太守陶謙求救於孔融,結果孔融被黃巾管亥殺得大敗,自身難保,多虧劉備的幫助才脫此困厄。可見孔融的軍事才能十分有限。

  官渡大戰前,孔融主和。他說:「袁紹勢大,不可與戰,只可與和。」接著分析:「袁紹土廣民強。其部下如許攸、郭圖、審配、逢紀皆智謀之士,田豐、沮授皆忠臣也,顏良、文丑,勇冠三軍。其餘高覽、張郃、淳于瓊等,俱世之名將。」認為曹操不如袁紹。結果被荀彧一頓搶白,只能默然以對。可見孔融的戰略分析能力也有限,只觀其表,不窺其里。

  曹操南下前,孔融又去阻止曹操進兵。其言曰:「劉備、劉表皆漢室宗親,不可輕伐。孫權虎踞六郡,且有大江之險,亦不易取。今丞相興此無義之師,恐失天下之望。」當曹操拒絕納諫後,發牢騷:「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敗乎!」結果遭來滅門之禍。孔融在《演義》中基本屬於無能之輩。所以其寥寥登場,草草收場。

  其實孔融絕對是一個當代名士、風雲人物。

  首先其出身頗為顯赫:山東曲阜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之子。也就是說孔融是聖人之後。這一出身比充滿官僚氣的四世三公不知高貴多少。

  其次年少聰穎,才華橫溢。

  《世說新語》記載了一則「少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孔融十歲那年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名士李膺在洛陽任職,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親戚,門人一般不通報。孔融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門人說: 「我是李君的親戚。」 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 孔融回答道:「孔子曾問禮於老子,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後來太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告訴他,陳韙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孔融立即反駁道:「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你這麼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也就是說少年孔融博學多才,反應機敏,口才極佳。

  年長後,孔融依然發揮自己舌尖嘴利的特長,經常抨議時政,並且言辭激烈,最終遭來滅門之禍。建安十二年,曹操北討烏桓,孔融譏笑他說:「大將軍(曹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更有甚者,孔融曾當面譏諷曹操。曹操進攻鄴城屠殺鄴城居民,袁紹家的婦人女子多被擄掠。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不明白,後來問孔融這出於何經何典。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可以想像當時曹操的臉色是何其難看。要不是孔文舉聖人之後、海內名士,曹操早就磨刀霍霍了。

  孔融的才華還表現在詩文的創作上。孔融是當時文學集團「建安七子」之首,文學大家,在當時頗有影響。他不僅自己創作,還推廣教育,舉薦賢才。在任職北海太守期間,孔融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薦舉賢良鄭玄、彭璆、邴原等。

  另外,孔融德行高尚、氣度不凡。孔融十三歲時,孔宙去世,孔融悲痛過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來,州里因而稱讚他的孝行。孔融之兄孔褒的朋友張儉受朝廷通緝,無處藏身,來投奔孔褒。孔褒恰巧不在家,少年孔融沒有害怕,收留了他。後來東窗事發,地方官查問。孔融說:「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孔褒說:「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我心甘情願。」官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一門都爭著赴死,郡縣遲疑不能決斷,於是向朝廷請示。詔書最後定了孔褒的罪。建安元年,袁譚攻北海,雙方戰鬥自春至夏,戰士僅剩數百人,流矢像雨一樣射來,城內已經短兵相接。孔融仍然憑几讀書,談笑自若。晚上城陷,才逃奔山東,妻兒都被袁譚所擄。

  孔融從容的氣度真有孔聖人的遺風,其後代氣度也不同凡響。《世說新語》記載這樣一則故事:「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懼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孔融被抄家,他的兩個孩子卻從容淡定的下棋。因「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而不慌不急,從容赴死。孔門之人何其偉哉!

  孔融德行高尚、氣度不凡、才華橫溢,真一代聖人也。只可惜少些扭轉乾坤之才,生於亂世,慘遭殺身之禍,生不逢時也!難怪孔融常說:「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之願也。」孔融無力解民倒懸,只能過他的詩酒人生,名士生活了。

 Δ狂士禰衡

  

  禰衡,字正平,與孔融同為魯人,漢末名士。孔融長彌衡二十歲,而成忘年交。

  禰衡一生恃才傲物,性情剛烈,只與魯國孔融以及弘農楊修交情好,他們仨為漢末著名的名士。禰衡狂妄,口無遮攔,曾經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足見彌衡之狂。禰衡還經常與孔融一起狂妄,禰衡稱孔融「仲尼不死」,孔融謂禰衡「顏回復生」,老少二人,一唱一和,真是狂到家了。而且彌衡之狂,不避手握生殺大權的軍閥。《演義》中禰衡當眾辱罵曹操,曹操怕殺禰衡招來罵名,無奈之下將其送與劉表。在荊州,禰衡又諷刺劉表徒有虛名。劉表也玩了一招乾坤大挪移,把禰衡送給了黃祖。結果黃祖沒忍住禰衡的辱罵,一怒之下將其殺害。禰衡英年早亡,享年二十六歲。孔融、彌衡、楊修三人俱為當時名士。他們都頗有才華,而且恃才傲物,但三者中禰衡為最。毛宗崗云:「三人之中,惟衡最剛,故三人之死,亦獨衡獨蚤。」

  禰衡之所以成為漢末名士是因為其過人的才華。禰衡之才主要表現在音樂、文學與口才上。孔融對禰衡十分喜愛,特意寫了一封文學史上頗富盛名的《薦禰衡表》,文中對禰衡讚不絕口,甚至用自己的性命來擔保禰衡之才:「如無可觀採,臣等受面欺之罪。」禰衡甫一見曹操即辱罵之,而且給曹操罵的體無完膚,滿頭狗血。民間傳說禰衡死後在陰間大罵叛臣王敦。禰衡罵人給人留下的印象何其深刻!為了羞辱禰衡,曹操讓其當鼓吏。結果禰衡赤身露體,又把曹操辱罵一番。禰衡擊鼓極富藝術才華,他所鼓之曲《漁陽》「音節殊妙,淵淵有金石聲。坐客聽之,莫不慷慨流涕。」禰衡的文學才華主要體現在其傳世名篇《鸚鵡賦》。黃祖的長子黃射,為章陵太守,和禰衡尤其友善。黃射一次宴請賓客,有人送給他一隻鸚鵡,黃射舉著酒杯對禰衡說:「希望先生作一篇賦,以此來使嘉賓高興高興。」禰衡提筆就寫,中間沒有任何改動,一氣呵成,文辭色彩也很華美。只不過《鸚鵡賦》中有「托輕鄙之微命,委陋賤於薄軀。期守死以抱德,甘盡辭以效愚。恃隆恩於既往,庶彌久而不渝」的句子。這些句子好似寓有託庇之意,與禰衡的性格不符。所以歷代有許多人懷疑《鸚鵡賦》非禰衡所作。如果禰衡只靠這一篇,他馳名當世的可能性極小。那隻能用「不顛不狂,其名不彰」的古語來解釋了。

  另外,禰衡之才非濟世之才,而是學究之才。生於亂世,只能是悲劇結局。正如曹操所說:「腐儒舌劍,反自殺矣。」

推薦閱讀:

神怪中的「潛規則」之雜篇(1)
為什麼接吻頭愛往右偏?3個趣味心理解讀
一隻老虎和一隻兔子能發生怎麼樣的故事呢?
你有什麼惡趣味?

TAG:三國 | 趣味 | 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