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氣功入門知識彙編(三)
初學氣功入門知識彙編(三)
如何調身
所謂調身,就是自覺地調整身體姿勢或進行一定的動作,也稱鍊形。這在氣功鍛煉中是入門的功夫。它的重要作用在於動中求靜,入靜養神,調息養氣,具有暢達氣血、疏通經脈、強體壯力、柔筋健骨的作用。其特定的姿勢本身有一定的保健和治療作用。如站式可改善高血壓、神經衰弱病人的某些癥狀;靜坐和靜卧可調節高級神經系統機能,消除緊張和疲勞。 調身的方法 調身的方法不外姿勢與動作兩方面的調控。歸納起來,為坐、卧、站、走四種。從動作方面看可概括為屈伸俯仰,升降開合,轉搖跑跳。總之,不外動靜鬆緊的調節。 1、坐式坐式要求是「坐如鐘」,要坐得平穩中正。
(1)平坐式:選擇高度適當的凳、椅或床,臀部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平坐其上,要平穩;頭略前傾,口眼輕閉,上身正直,虛頜頂頸,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腰腹放鬆,兩腳踏地,平行分開與肩同寬,膝關節呈90°,十指松展,掌心向下,放置於大腿上。平坐為坐式中最常用的一種。除體質極度虛弱者不能平坐外,一般慢性病人和身體健康者,均可採用。高年體弱者可與靠坐式、卧式交替應用。 (2)靠坐式:上身靠坐在靠背椅或沙發上,其他要求與平坐相仿,但雙下肢可以略伸出。靠坐式適用於年老體弱不能平坐者,或與平坐式交替使用。 (3)盤坐式:盤坐因下肢較為緊張,有利於頭部和上身放鬆,故也有助於整體的放鬆入靜。盤坐式又可分以下幾種形式。 自然盤坐:上身與平坐式相似,身體略向前傾,臀部略墊高,兩小腿自然交叉相盤成八字形,左右上下任便。兩手輕握置腹前,或分別輕放於同側大腿上。 單盤坐式:左足置於右路上,或右足置於左路上。其餘均同自然盤坐。 雙盤坐式:左足置於右腿上,同時右足置於左腿上,兩足心、手心、頭頂心(合稱五心)朝天。基本要求同自然盤坐。雙盤坐易誘導入靜,而不致昏沉,但一般人不易做到,年老體弱者,則更難實施。 (4)跪坐式:兩膝著地,腳掌朝上,身體自然坐於腳掌上,兩手輕握置於腹前。其他同平坐式。 2、卧式 卧式以側卧為重點,要求是「卧如弓」,即充分放鬆,人體生理自然彎曲狀態正是放鬆狀態。(1)仰卧式:自然平躺在床上,口眼輕閉,頭置於枕頭上,枕頭高低以頭頸部舒適為度。四肢自然伸直,兩腳間隔與肩同寬,腳尖自然稍向外分開。兩手分置於身側或相疊於腹部(男右手在下,女左手在下)。此式適宜於體弱及臨睡前練功,但容易入睡或昏沉而影響練功質量。
(2)側卧式:側卧於床上,左右皆可,但以右側卧為宜。枕高適中,以頸部舒適放鬆為度,頭略向胸收,使頸部放鬆,軀幹微曲,呈含胸拔背之勢,上側手臂自然伸直,五指鬆開,掌心向下,置於同側髖部;下側手臂自然屈肘,掌心向上,放手枕上,距頭約10厘米左右。下肢大腿略前屈,小腿自然伸直,上側腿輕輕疊放於上,屈膝約成120°角。本式適宜體弱或不習慣仰卧的人選用。側卧時腹肌較松,有助於形成腹式呼吸。 (3)三接式:側卧(左右皆可),下側手掌以勞宮穴按在上側手肘部的曲池穴,上側的腿屈膝靠正腹部,輕放在下側腿上,下側大腿自然伸直,上側掌心接於上側膝部之鶴頂穴,上側足心之湧泉穴接在下側膝部的鶴頂穴。此式適用於體質虛弱、中氣下陷的臟器下垂病者,亦易於形成腹式呼吸。 (4)半卧式:在仰卧的基礎上,將上半身及頭部墊高,使之與床面成45°角左右。其餘要求同仰卧式。本式適用於心臟病、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及其他不能平卧者。 卧式對鍛煉腹式呼吸,加強胃腸活動,改善腸胃功能比坐、站、行諸式為好。平卧式和坐式對放鬆入靜較為有益。 3、站式 站式又稱站樁,是武術訓練的基本功。要做到「立如松」,足心吸地如大樹,整個身體正直平穩。 (1)自然式:是最基本的站式。兩腿自然分開與肩同寬,兩足平行踏地,兩膝微屈,重心落在兩腳心,上肢自然下垂於體側,其餘按對各部位身形的要求做,全身放鬆入靜。 (2)三圓式:兩腿自然分開,與肩同寬,兩足尖內收呈內「八」字,兩膝順著足尖方向微微彎曲。雙臂平於乳部,作環抱樹榦狀。兩掌相對,相距約20厘米,手指呈握球狀,形似虎爪。肩關節微垂勿聳起,呈自然伸展,肘關節略低於肩關節。其餘按自然式的要求。此式「足圓、手圓、臂圓」,故稱三圓式。手臂的高低,架勢的高低,可靈活調節,以控制運動量大小。要求雙臂外抱內撐,神氣貫頂,足心吸地,配合呼吸,「吐如落雁,納如起飛」,則有飄飄然之感。 (3)下按式:兩腳平行分開,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於體側,手指向前伸直,掌下有意下按,余同三圓式。(4)伏虎式:先左腿在前,右腿在後,站成丁字形,身體稍下蹲,如騎馬狀,兩足相距1.5米左右,左手伸出稍屈,順放在左膝上方約10厘米處,右手豎在右膝上方約10厘米處,與臂彎成45°角,其意似左手挽著虎頭,右手把著虎座,眼向左前方注視,頭頂豎立。右腿在前時,與上述姿勢相反。本式具有強筋壯骨作用。
站式易引氣下行,對高血壓、青光眼、神經衰弱及其他有陽亢癥狀的患者較為適用。 4、走式 走式要求輕靈,即所謂「行如風」。 (1)太極步:身體自然直立,兩足分開成平行步,兩手交疊於小腹上。先以左足前移一小步,左足跟著地,足尖朝上,左膝自然挺直;同時右膝微屈下蹲。然後左足掌全部著地,膝稍向前弓出,下半身隨之前傾,右腿自然挺直。再慢慢提起右腿,向前移動,與左足平行,右足尖輕輕點地,同時膝稍彎曲,此時重心在左足。隨之右足前移一小步,以後各動作又重複同前。左右交替前進。行走時兩眼睜開,平視正前方,或向下看足尖,頭部正直,松肩墜肘,上半身要自然舒適。太極步每次可走20~30步。該式能增強下肢運動,適宜於老年人進行腰腿部鍛煉,以防「人老腿先衰」。 (2)行步功:有新氣功療法、氣功自控療法等。 以上各式是練功時最常用的姿勢,各有其特點和作用。應用時可根據練功者的體質、病情及功夫的深淺程度,結合各自的其他條件加以選擇。卧式易於放鬆入靜,雖有導致昏沉入睡的缺點,但練功時機體代謝率明顯降低,因而對久病體弱者最為適用;坐式方便,易於放鬆入靜和氣沉丹田,又能導引氣血下降,使部分肌肉處於靜力性收縮狀態,有一定強壯作用,故為一般氣功入門者和病人所慣用;站式練功有強筋壯骨的作用,還可避免坐卧兩式易於昏沉的缺點,保持醒覺,易於以意引氣,且又便於各種輔助手段的施行。但一般而言,初學氣功者,應先練坐式(平坐),並輔以卧式,待有一定基礎後,再採用站式,也有人主張,待站式練至一定程度後,再重新回至坐式——盤坐。 氣功調身往往與調息、調心相結合。至於各種動功中的動作,則更應注意同意念、呼吸的配合,並服務於調心、調息及內氣運行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將「三調」有機地融為一體,而達到氣功祛病延年、開發潛能之效。 調身的要求 形體乃氣之所依,意之所寄,是生命的支柱。練功必須保持形正體松。形正即姿勢的正確和動作的準確優美;體松是肌肉鬆緊的靈活調整,剛柔相濟,緊中求松,松而不懈。形正則氣順,體松則氣活,於是才能生勢生神。如何調息
調息是自覺地意守呼吸或調控呼吸,以達到和氣養生的目的。它是練功的重要環節和方法。就其實質而言,就是應用意念,去改變呼吸的節律、頻率和深度,從而來調和陰陽,協調臟腑,疏通經絡。 調息的重要性 初步的實驗研究已經證明,調息對機體植物神經系統有明顯的調節作用,呼吸的變化也可以通過影響呼吸中樞,進而調整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張力,最終達到調整相應內臟器官(組織)的功能。調息的重要意義還在於作為調心的重要手段,可寄心於息,使心息相依,意氣相隨,氣血調暢,五志舒和。如此則氣機升降出入正常,才能健脾養氣保精養神。 調息的方法 氣功調息方法很多,概括起來不外口鼻的運用,呼吸肌的運用,意念的配合,動作的配合,讀字的配合,呼吸時相和呼吸速度的調節等。應用時可根據功法和練功者的具體情況而選擇。 1、自然呼吸法 由於人們的習慣不同及男女生理上的差異,自然呼吸可分為胸式、腹式及胸腹混合式三種形式。成年男子以腹式呼吸多見;女子以胸式呼吸較多;運動員、演員、歌唱家則多是腹式呼吸。初練氣功者,一般採用自然呼吸。即在平時習慣的自然呼吸的基礎上,身體放鬆入靜,然後將呼吸調整得柔細、勻暢、自然。開始調息時,可採用吸氣時默念「靜」字,呼氣時默念「松」字,以助調息入靜。 2、鼻吸口呼法 有口吸鼻呼法、鼻吸鼻呼法、口吸口呼法。在練功時多採用鼻吸鼻呼法或鼻吸口呼法。鼻吸鼻呼法多用於靜功,太極氣功、行步功等多採用鼻吸口呼法。有少數練功者,因鼻病、感冒及其他疾病時,偶然以口代替鼻呼吸,但口宜微張。除此之外,口吸鼻呼與口吸口呼法均不宜提倡。3、大呼大吸法
用鼻使勁地大呼大吸,或以鼻使勁地吸氣,用口呼氣,每一呼一吸要求盡量延長時間,並且還要求發出呼吸聲,以達到「出入有聲」。該法對增強體質,調動機體內氣,以及對某些慢性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在學練此法時,聲音應從小到大,並注意在空氣新鮮的曠野地帶鍛煉。 4、練呼練吸法 古人講「凡入氣為陰,出氣為陽」,因此『陽微者不能呼,陰微者不能吸」。說明應用練呼法或練吸法要注意陰陽辨證。一般而言,練呼對上實下虛的高血壓、肺氣腫、青光眼以及頭痛、頭脹、胸腹脹滿者較為適用:練吸對某些胃腸功能差、陽虛怕冷者較為合適。練呼可採用延長呼氣,呼——停——吸,呼後念字等法,以加強呼氣,延長呼氣時相;練吸時,可採用延長吸氣,吸——停——呼,吸後念字等方法,以突出吸氣。 5、腹式呼吸 這是氣功調息中最常用的呼吸方法。它有利於內氣的聚集、貯存與調動。腹式呼吸一般分為自然腹式呼吸和深長腹式呼吸,後者由前者過渡而來。深長腹式呼吸又可分順式和逆式兩種。吸氣時腹肌放鬆,隨著橫膈的下降,腹前壁逐漸鼓起;呼氣時腹肌收縮,腹壁回縮或稍凹進,橫膈也隨之上升到原來水平,此為順式腹式呼吸(生理學上稱為等容呼吸)。逆式腹式呼吸(也稱變容呼吸)則相反,吸氣時腹肌收縮,腹壁回縮呈凹狀,加之橫膈收縮向腹腔下降,使腹腔容積變小,呼氣時腹肌放鬆,腹部隆起,橫膈也上升,使腹腔容積變大。故逆式腹式呼吸對腹部臟器的壓力影響較大,因而對促進氣血運行,提昇陽氣,改善腸胃功能有較大的幫助,適用於內臟下垂、腸胃功能失調者。但對年老體虛及高血壓患者,各類心臟病患者和孕婦均應慎用或禁用。另外,逆式腹式呼吸難度較高,初練者不宜馬上應用。 6、提肛呼吸 吸氣時有意識地使會陰部肌肉收縮,呼氣時放鬆會陰部。一般在練周天功時需配合提肛呼吸,其他靜功也可擇時選用。提肛呼吸可用於治療中氣下陷的各種疾病,如內臟下垂及脫肛、痔瘡等,如同時配合逆式腹式呼吸,則效果更佳。 7、潛呼吸、丹田呼吸、臍呼吸潛呼吸是一種在腹式呼吸鍛煉功夫較深的基礎上, 自然出現的一種呼吸方法。其特點是經長年累月的腹式呼吸的有意起伏,小腹因慣性作用,而不須藉助意念和外力,在高度寂靜中,微微起伏。此時吸氣綿綿,呼氣微微,息息均勻,故謂潛呼吸。若從外表上看,呼吸似乎停止,而丹田一開一合,與口鼻一呼一吸自然配合,很有節奏,猶如丹田在控制著口鼻呼吸似的,則名丹田呼吸。如果腹部幾乎不動,而想像呼吸從臍部出入,則稱「胎息」。此時神入氣中,氣包神外,結成一團,功夫進入更高境界。
8、體呼吸 體呼吸是在丹田呼吸的基礎上結合以意引氣,或配合一些動作形成的一種「開合呼吸」、「毫毛呼吸」。當「丹田呼吸」成熟時,口鼻呼吸就逐漸微細起來而近乎「若有若無,若存若止」的狀態,亦即在萬念泯滅的情況下,惟有丹田處一起一伏,一開一合,一呼一吸。此時稍加意識導引,吸氣時想像氣從體外向丹田收合,毛孔也漸合;呼氣時意想氣從丹田向外擴散,毛孔也漸開。如此一開一合,一呼一吸交替進行,則有雲蒸霧散,氣從體表出入的感覺,此時體表皮膚有溫熱感,也可見到微微汗出。若同時用兩手兩膝配合意識和呼吸的開合,做一張一收的動作,則收效更佳。 9、發音呼吸法 即在呼氣或吸氣時配合吐字發音,以加強氣功的外用。在具體應用時,有的配合呼氣時發音,以瀉其實,如呼氣六字訣;也有的配合吸氣時發音,以加強補虛強身之效,如吐納導引功中的「山根納氣」法。 調息的要求 氣功的調息對動功來說,要求順其自然,呼吸與動作同步;對靜功來說,則大多要求柔、細、勻、長。正確的調息方法對人體的內、外呼吸產生良好的影響,而不正確的調息,則有產生偏差之虞。古人對調息的要求非常嚴格,在內丹術中更是倍受重視。 對於初學靜功者,放鬆入靜和姿勢正確舒適是前提。也就是說,開始時要使身心安寧,形體放鬆和姿勢正確,然後調整呼吸。如果一開始就練呼吸,由於「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意不寧則形亂氣散,反會出現胸悶、心煩、氣亂的弊病。 呼吸鍛煉的基本要求是「須順其自然,勿聽其自然」,健康人的呼吸是自然的,而人體處於松靜的氣功狀態下,氣息的出入,應該極細極輕,連自己的耳朵也聽不到出入的聲音。氣息慢慢地加深,注意要在自然中形成,不能刻意追求,用意而不用力。久之,自然呼吸就能過渡到深、長、細、勻的狀態,不調息而息自調。 如何調心意守是氣功調心調意的基本方法,古稱「守一」。意守就是思維集中,即在身心松靜的情況下,意守在身體的某一部位或穴位,這樣,攝心歸一,專註一處,就有助於排除雜念,聚精會神,即以一念代萬念,達到入靜。其實上述松靜的過程也是意守的過程,只是意念較為分散,多用想像的心理活動,此處注意力較為集中,可進一步加深入靜,提高練功的效果。所以入靜是目的,意守只是手段而已。此外,尚可通過意守鍛煉,使意氣結合,以調動人體內氣,促進內氣的聚集與運行,進而調整臟腑的功能,強身治病。在臨床實踐中,患者可意守的部位很多,運用得當,都有治病效果。常用的意守方法有以下幾種。
(1)意守丹田法:丹田,是內丹家藉以鍛煉人體精、氣、神以成丹的處所。因其具有農田般的生產意義,有使人獲得如金丹一樣的效果而得名。丹田有上、中、下之分,這裡所述練功中常用的部位為下丹田。丹田為性命之祖,生氣之源。練功時意念集中到丹田部位,稱為意守丹田。意守丹田不僅可以幫助身心松靜,而且有導氣歸元,交通心腎,培補元氣的作用。意守丹田對各種虛損證都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2)意守命門法:命門在十四脊椎之下,恰在臍正對之後腰部,為督脈的重要穴位,有生命的門戶之稱。命門與兩腎及丹田構成人體元氣的彙集、貯存中心。與丹田一樣,命門對人體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意守命門與意守丹田一樣,具有異曲同功、相輔相成的作用。所以又稱命門為後丹田。意守命門亦為歷代有關專家所重視。凡命門火衰,腰部酸疼,腎虧之疾,均可意守命門,以培補真元,壯腰強腎。在練功過程中,往往先意守丹田,逐步深入至命門。 (3)意守穴位法:經絡穴位是人體經氣彙集出入之所。練功中,因人因病不同而意守某一特定經絡穴位也不同。意守穴位,不僅能起到誘導入靜的作用,還能調動經氣以達到調整臟腑功能和防病治病的作用。如意守上部和下部穴位,分別對血壓升降有不同作用。現就臨床上常用的意守穴位介紹如下。 百會穴:位於頭部巔頂,其下腦中為道家內丹術上的上丹田,也稱祖竅和泥丸宮,為諸陽經之氣彙集之處。練功中意守此穴,能升提一身之陽氣,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有益智健腦,補陽升陷的作用。可治療因陽虛及中氣下陷引起的腸貧血、低血壓等。但高血壓者及上盛下虛證患者不可意守此穴。 膻中穴:該穴位於兩乳之間,為脾、腎、心和心包等經絡與任脈彙集之所,具有益宗氣、健脾胃的作用。膻中與心、肺兩臟共存於上焦,與此兩臟功能關係密切。內丹術稱此處為絳宮,為中丹田。意守膻中,還對某些婦科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會陰穴:此穴位於前後陰之間,為任脈與督脈、沖脈交會穴,是任、沖、督脈的發源與彙集之處。意守會陰,可起到煉精化氣的作用,對於陰虛陽亢等症及泌尿系統疾病有一定療效。 足三里穴:該穴在膝下3寸外側凹陷處。本穴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意守此穴有治療腹脹滿痛,胃納欠佳的功效。國外有人稱此為長壽穴。 大敦穴:在大拇趾外側端。頭脹頭痛,上病取下,可意守此穴以減輕癥狀。 湧泉穴:在足底前三分之一足心凹陷處,為腎氣之根。意守此穴,具有引氣歸根,育陰潛陽的作用。對神經衰弱、高血壓、心臟病、失眠等症有一定療效。 勞宮穴:此穴位於手掌心,為心包經之要穴,對調節心腦功能有重要作用。意守勞宮或與湧泉穴交替意守,有交通心腎的作用。此外,還可意守病灶,疏通病灶阻塞的氣血,有利於治療。此法類似針灸治療時取阿是穴。在臨床上可酌情運用。
3、意守呼吸法 (1)數息法:即在練功中默念自己呼吸的次數,以一呼一吸為一次,可以從一到十,或從一到百,乃至千,如此周而復始,有助於入靜。練呼則數呼,練吸則數吸,可使心注於息,意不散亂、一般數息幾百次,待思想比較安靜下來,全身舒適後,就不必再連續數息,而改為聽息或隨息。 (2)聽息法:此法是莊子提出來的。它是在數息法的基礎上,進而採用聽呼吸出入之聲音的方法,以誘導入靜。正常人一呼一吸是沒有聲音的,此法只是藉助聽息,萬念歸一, 以助入靜,提高練功效果。 (3)隨息法:該法是在數息法、聽息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如心情安靜,就用不著數息、聽息,只須把意念跟隨氣息自然出入,即心息相依,意氣相隨,以誘導進入寧靜境界。 (4)止息法:此法是在隨息純熟之後,意念不隨呼吸出入,把心意若有若無止於鼻端,修正之後,有全身似乎已不存在的感覺,進入高度入靜狀態。 4、默念法 此法是用意默念詞句,但不發出聲音。可默念自己喜愛的詞句、歌賦、音符等,以排除雜念,誘導入靜。練功者可依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運用。如高血壓或神經衰弱患者,常有情緒不安,可默念「松」、「靜」、「血壓下降」、「身心愉快」之類有益疾病痊癒的詞句。或隨呼吸的節律,吸入時默念「靜」,呼氣時默念「松」字,此法極有利於機體放鬆入靜。這時的呼吸一般是悠勻細長的,默念時用意要輕。或依據自己身體疾病的虛實,默念「六字訣」。 調心的要求 1、對松靜的要求 整個練功過程中,松靜是基本要求。練功初期,身體姿勢擺得自然、平穩,全身各部無緊張、不舒服,這已進入初步放鬆入靜階段。進一步放鬆到哪個部位,便感覺到該部位如棉花樣地鬆開。此時對外界反應很少,手足溫熱,或有氣感,身心輕鬆安寧。再進一步,雜念全無,時間觀念不清,呼吸綿綿深長,整個身體似有似無,達到較高的松靜階段。對上述要求,重要的是需有個鍛煉過程,逐步體會,不可急躁,不能執著追求,以免適得其反。 2、對意守的要求 掌握意守的要領,對提高練功質量有益。這其中主要是把握意守火候。這是實踐性很強的問題,練功者在親身實踐中自行調節,才能達到適中的程度。古人說:「不可用心守,不可無意求,用心守則著相,無意求則落空,有意無意稱功夫」。要求練功者「用意不用力」,用意要輕。氣功中的著意、著相、執著正是用意重的表現。著意就是注意部位時,要求意守部位時間長,被意守的部位很明確,硬要想著部位;著相除指著意外,有時單指存想、觀想太過而言;執著是說練功中片面強調追求某種現象,有時也是著意、著相的總稱。這三者都可能招致頭痛,頭脹、精神緊張等副作用。所謂用意輕,就是練功者對意守的部位採用一聚一散的方法,意念集中到所守部位,即可放鬆,或意守部位比較模糊,似守非守,若有若無。 3、對默念法的要求 默念法對初練靜功難入靜者很適宜。它可誘導思想專一,排除雜念,也可減少昏睡。除此之外,默念法還有兩點作用:一是利用默念字句的自我暗示作用,從而收到預想的心理——生理效應;二是有益於聲符振動。默念內容應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其原則是字句簡潔明了,發聲柔和,字字分明,聲音只能自己聞到而不能發出音來;即聲發於口,聞之於耳,察知於心。如何掌握練功時間和次數? 每天的練功次數及每次練功時間的長短,應根據自己的體質、病情、練功的進度以及時間允許的情況等有所不同,不要強求一致。 有些病人治病心切,以為療效一定與練功時間成正比,不管得不得要領,不管是否真正松靜下來了,勉強延長練功時間,結果不僅白白浪費了時間,還弄得身心疲勞,毫無收益,甚至出現偏差而有損健康。還有的病人越練越有興緻,貪戀練功中的種種感覺,置正常的飲食、睡眠於不顧,打亂了正常的生活秩序,這種做法也不足取。正確的方法是每次練功做到留有餘力、留有餘興,以不感到疲勞為度。由於練功是一件長期的事,不論是為治病解燃眉之急,還是為健康防病、愈後保健、延年益壽等目的,練功都應伴隨我們的一生進行,是生活的一部分,應給予適度的重視,但這決不是生活的全部。 具體地說,一般病人每天練 2至 3次,每次練30分鐘左右即可,也可以再適當延長一些時間(初學者可根據功法的不同從幾分鐘或十幾分鐘逐漸延長)。全休療養者,每天練功的次數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增多,每次練功時間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延長。作為保健強身鍛煉時,也可用提高鍛煉的強度和練功的效果來代替增加練功次數和延長練功的時間。總之,以舒適為度。 有些功法要求在特定的時間去做,認為效果會更好,如一天中的子午卯酉時,一月中的陰曆初一、十五、三十等。練功者當然可以按具體的要求去做,但對於有日常工作,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來說,有些時間要求很難做到,因此對何時練功也大可不必過於拘泥。然而,如果條件允許,不論為了保健還是治病,每天利用某一固定時間練功更好些。如清晨或臨睡前,這樣形成規律,對於形成氣功特有條件反射在時間上提供了條件,有助於療效的獲得。練功日久,功夫日益加深。 不少堅持練習氣功的同志都深深體會到,早晨練一次功,全天精神振作,精力充沛,頭腦清晰,情緒高漲,對於開始一天的生活很有益處;晚上臨睡前練功,對於解除疲勞,平穩心性,迅速地進入無夢的睡眠狀態很有幫助。當然也可利用工作之餘或過度疲勞之後練習片刻。 練功中必須適度,這是練功的基本要求,如果練功人能把練功和現實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定會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哪些病最適合練氣功? 氣功是一種自我心身鍛煉的保健治病方法,對防治疾病、保健強身、抵抗早老、延年益壽都有積極作用。正確的氣功鍛煉可使某些疾病好轉或痊癒,使體質虛弱者變得健康,使體質健康者更加強壯,對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工作耐力和效率均有良好作用。 中醫把各種致病因素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所謂「內因」,主要指精神情志方面的變動,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正常的情志活動並不致病。如果出現強烈的情志變化,則可造成機體生理功能失調,引起心身疾病。由於氣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調神,調整心理狀態,因此心身疾病是氣功的第一類適應症。如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臟神經官能症、昏厥、哮喘、消化性潰瘍、神經性厭食、潰瘍性結腸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胰腺炎、神經性嘔吐、偏頭痛、腰背痛、糖尿病、濕疹、類風濕性關節炎、癌腫、痛經、月經不調、等等。「七情」的極端變化均可引起這些病的發生或加劇。氣功鍛煉對這些病有較好的療效,甚至有的病只用氣功治療便可痊癒。氣功具有治療疾病鞏固療效、防止複發的作用。 第二類致病因素是「外因」,它包括風、寒、暑、燥、濕、火,中醫稱之為「六淫」以及疫癘(傳染病)等。 第三類是「不內外因」,它主要包括飲食起居和房室勞倦等。 對這後兩類病因引起的機體功能失調疾病,氣功亦有一定的療效。我們知道,所有外因都是通過內因來起作用的,治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後能否引起疾病,取決於人體的防禦機能、免疫能力,即「正氣」的強弱。祖國醫學認為,致病因素是在機體正氣虛弱的情況下才會發生作用的,即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而「七情」平穩則「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氣功鍛煉能增強人的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培育正氣,使機體功能保持協調,創造一個好的內環境,因而也能夠預防和治療後兩類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 患有某些器質性疾病的患者,往往伴有緊張、憂愁等情志變化,通過氣功鍛煉也可改善患者的情志障礙,並進一步通過心理—生理—形態反應環節使病變的實質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復。所以對器質性病變多可選用以其它療法為主,輔以氣功療法的方式。 總之,氣功療法可對心理障礙、功能失調及某些器質性病變分別發揮不同的作用,但也並不象有的人宣傳的那樣,似乎氣功可以包治百病並可迅速見效。其實氣功是需長期修練的。一些江湖氣功師,不分病情輕重,要求患者一律停止其它治療,只用氣功治療,這是極不妥當的。對於一些重病、久病病人,由於初接觸氣功,對其功理、功法一時不能熟練地掌握,可把氣功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等患者摸到門道,逐漸熟練掌握了練功方法並有了療效後,才可酌情確定氣功在以後治療中的主、輔位置。呼吸鍛煉就是氣功嗎? 翻開《漢英詞典》尋找氣功一詞的英譯時,我們會看到竟將BREATH &127;EXERCISE(呼吸鍛煉)等同於氣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必須從氣功一詞的選定談起。 「氣功」一詞雖可在個別古書上見到,但並無當今的釋義。到了近代及新中國成立前後,有人將強調呼吸的養生鍛煉方法稱作「氣功療法」,但也未在全國廣泛流行。至1955年,以劉貴珍為首的「唐山氣功實驗小組」的臨床工作受到衛生部表彰,經各種傳播方式推向全國,自然使「氣功療法」一詞在全國廣泛傳開,並得以確定。劉貴珍在1957年 9月第一版《氣功療法實踐》一書中寫到:「為什麼要稱它為氣功療法呢?『氣』這個字在這裡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就是不斷地調整呼吸和姿勢的練習……。」從這段話以及他在書中介紹的以強調特殊呼吸方法為特點的功法中可以看出,他當時是將呼吸之氣調整看作是氣功的本質特徵的。從此,國內的《漢英詞典》等工具書沿用了這種說法。 氣功中確有一類以強調特殊呼吸方法為特點的功法,在古代稱作「吐吶」、「服氣」、「食氣」等等。人們一般的呼吸運動是在呼吸中樞支配下的自然活動,不需要意識的調節,而氣功中要求的特殊呼吸方法,必須在特定意念的參與誘導下才能實現。這一點在古代氣功文獻中就有明確的論述。如在最初記載六字訣功法的《養性延命錄》一書中,不僅說明了呼吸的方法(「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四,皆出氣也。」)而且強調了特定的意念要求(「凡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往攻之」)。在《諸病源候論》中也記載:「治四肢痛悶及不隨,……安心定意,調和氣息,莫思餘事,專意念氣,徐徐漱醴泉。徐徐以口吐氣,鼻引氣入喉,須微微緩作,不可卒急強作」。可見,在開始練功時,必須先放鬆肌體,安心定意,才注意呼吸。如果不注意這一點,使用不當,反而會感到呼吸緊迫,情緒緊張,還可能導致胸悶等不良反應。因此,氣功中還有很多功法只要求自然呼吸,「心靜息自調 」,&127;同樣也可達到練功的目的,而且有些功法中,呼吸方法只是讓練功人將注意力集中在被強調的呼吸形式上來幫助入靜。 從以上可知,將調整呼吸之氣看作是氣功的本質特徵,並「顧名思義」地把氣功解釋為「呼吸鍛煉」,是不對的。同時學練多種功法可以嗎? 氣功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散在於醫、儒、道、佛、武及民間各家。由於各家對氣功的應用目的不同,因而具體的練功方法各異,並形成了各自的功法體系。與此同時,各流派之間又相互影響,相互借鑒,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練功方法。近些年來,隨著群眾性學練氣功熱潮的興起,又出現了許多新創編的功法,常使一些想學氣功的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更有甚者,有人還在教功中聲稱「練此功就不能練別的功,否則會出問題」,難道真的不能同時學練多種功法嗎? 我們知道,氣功功法雖有很多種,但分析一下,每種功法無非都包括三個方面,即姿勢、呼吸和意念。這三個方面也稱氣功三要素或三類練功手段。從這一角度看,各種流派的氣功功法在總體上都有其相同的地方。除此之外,無論何種功法都基本上遵從共同的練功原則和要領,如松靜自然,意氣相隨,動靜相兼……。抓住各種功法所具有的上述共性,學習多種功法,就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事倍功半。 各種功法相同之處表現在都有呼吸、姿勢、意念三要素上,而各種功法的不同之處也表現在三要素上。換言之,各種功法雖然都含有呼吸、姿勢、意念三要素,但每一種功法對三要素的具體運用卻各不相同。如呼吸,有的功法要求順呼吸,有的要求逆呼吸,有的要求腹式深呼吸,有的要求自然呼吸;又如姿勢,有的要求卧式,有的要求坐式,有的要求行式,有的要求動式,有的要求靜式,有的有套路規定,有的無套路要求;再如意念,有的想像身體如青松挺拔,有的想像身體在水中漂動,有的想如大鵬展翅,有的想如野馬分鬃……。正是這無數的不同,才不斷地派生組合成千姿百態的不同功法來。 除了醫療氣功具有眾多不同功法外,儒、道、佛、武等各家也都有許多各自的修鍊方法。這樣互相縱橫比較起來,更是差異萬千。但是統而觀之,醫、儒、道、佛、武等各家除各自修鍊目的和具體修鍊方法、名稱不同外,總體的修鍊手段——調息、調身、調神,還是相同的。各家的修鍊方法在客觀上都可起到健身治病的作用。 總之,各類氣功功法的外在表現形式雖然不同,但是內在的實質沒有什麼本質差別。有了這一基本認識,對於是否可以同時學練多種功法就容易理解了。一個人如果僅為健身治病目的,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功法學精學透就可以了。如果已熟練掌握了一種功法,獲得了良好效果,並對各種氣功功法的相同與不同有正確認識,在此基礎上有興趣再多學幾套功法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如果沒有上述基礎,只是尋求新異,同時學練多種功法,往往不會很好掌握,弄不好也有出偏的可能。初學氣功要注意哪些事項? 首先,初學者要對氣功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氣功是一種需要長期堅持的自我心身鍛煉方法,也就是說學習氣功時要循序漸進,不能急於求成;那種指望通過突擊,一蹴而就的方式是不可能學好氣功的。也不能錯誤地認為氣功可以包治百病,並因此完全放棄其它治療手段。氣功療法既有它的適應症,也有它的局限性。有的病可以氣功療法為主,有的病只能以氣功療法為輔。練功過程中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練功時尤其是學功初期出現的種種困難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並積極地去解決這些問題。 其次應找合格的氣功醫師指導入門。這樣由於方法得當,可以少走彎路。沒有氣功醫師指導,往往因不得要領而出現雖練功時間長,但收效不大的結果。另外,有氣功醫師指導,能防止偏差或發生練功「走火」現象,無師練功易出偏,這就不但不得其效,反損其身。如果無機會在老師指導下練功,可與有關療養院、門診所等氣功醫療單位取得書面聯繫,以函授方式代替親自指點。但一定要認真領會練功要領,格外小心,有問題及時請教,及時解決。 另外,初學者要根據自己的疾病種類、病情輕重選擇適合自己的功法,辨證施功,方可見效快。一般說來,各功法都有相應的適應症。某些功法對某些病的療效更好些,選擇對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病重老人可選卧功、坐功,病輕者可選站立、行走的功法,老年人可選養氣功,不同內髒的病變,也可選用相應的加強內臟功能鍛煉的功法。 一般說來,選好功法後,就應潛心練習,不宜同時練多種功法。如果朝三暮四,幾種功法互相影響,會影響練功效果,容易出偏。 在初學階段,要按照練功要領和注意事項循序漸進地把基本功練好。切不可東看看,西問問,把時間花費在「尋奇求新」上。因為在基礎不穩,或是根本還沒入門的情況下看多了,問多了(例如看了許多練功方法,問了許多練功效應和變化)非但無益,反而可能造成自己在練功認識上的混亂,影響練功。 其它的注意事項,如時間的安排要根據自己的身體、工作情況靈活安排;練功環境要安靜,空氣要清新。練功期間性生活要有節制,尤其是重病人更要注意。婦女經期練功時間不宜過長,暫停運動量大的功法,不要意守下竅,也不要向下體引導過多的意念活動。 最後,要科學地安排生活,疾病的痊癒、療效的鞏固和健康的保持,有賴於許多因素,除堅持練功外,還要注意精神方面的修養,科學合理地安排生活和其它治療方法的配合使用等。練功注意事項 練功前 1、要作好練功的思想準備,使情緒安定下來。 2、練功的周圍環境要保持安靜。 3、練功時,光線要調整好,不可光線太強,避免刺激雙目。空氣要流通,但須避免直接吹風。 4、如有較明顯的局部疼痛不適等癥狀影響練功進行,可先採取一些對症治療措施,使癥狀緩解,再開始練功。 5、練靜功時,應事先準備好卧功、坐功的床和椅。床一般用木板床為宜,易固定身體不搖晃。坐椅要高低適宜,使腿近於平行,臀部下面一般要加軟墊或毛毯等,以利久坐而不易疲勞。 6、宜先排除大小便,以便舒適入靜。 7、宜寬衣松帶,練功服裝以寬鬆為宜,除去手錶、眼鏡等飾物。 8、練靜功前,可先做幾節保健功如叩齒、練舌、摩腹等,可以幫助集中思想。 練功中 1、練功中如雜念過多,無法排除時,可暫停練功,使身體活動一下或做幾節動功,可幫助排除雜念,待雜念減少後再練功。 2、對練功中產生的各種特殊感覺,應不追求、不恐懼,聽其自然出現和消失。對某些特殊感覺的產生有疑問時,可於練功後向氣功指導人員反映,以求解決。 3、如練功中突然發生巨響,切不要驚慌。若練靜功,可暫停練功,做一下三線放鬆功後再繼續練。若練動功,稍為鎮靜一下,即可繼續練原來的功法。 練功後 練功結束時,練靜功者由靜到動,練動功者由動到靜,都要有「收功」的緩和過程,不可突然停功,以免感覺不適。具體做法是:先作全身恢復正常活動的思想準備,約l~2分鐘。然後慢慢地睜開眼睛,活動一下肢體,兩手心相對揉擦,待兩手擦熱後由頭面至頸至腹,做一次全身按摩,再轉入正常活動。 此外,婦女月經期間可停止練功數日。或在練功時,將腹式呼吸改為自然呼吸,將意守下丹田臍下改為意守中丹田膻中,這樣可減少因練功而引起的經期延長和經量增多。男性練功者應正確對待練功中的「精滿自遺」現象。如遺精次數過頻,每周超過2次以上,可適當採取藥物治療和採用「提撮抵閉」的治療方法,或用兜擦功,使遺精次數減少。練功期間,還應避免性生活過多,防止消耗精力,損傷元氣。另須注意飲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以及保證充足睡眠。修德練性 各家氣功都有注重功德、注重武德、醫德的規定和理論,儘管各有所長,各有側重,但大致觀點是一致的。從這點來看,可知注重修德練性也是各家氣功修鍊的重要內容。 現代修鍊之人多數注重功法的一招一式,對「以德培道」之重要性認識不清,故不能持之以恆去修鍊,因而達不到預期目的,因此說修德練性,第一要做的就是:要悟清修德練性的重要性,第二要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的修鍊,第三要在現實生活的矛盾中修鍊自己,而不是躲到深山老林中躲避現實,迴避矛盾地修鍊。因為現在是氣功大普及的時代,迴避現實的修鍊是無法修鍊好的。一旦遇到考驗,原來所持的水平可能應付不了,也可能做不到道德的標準。因此應當有敢於入污泥和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精神;別人貪,我不貪,並且反對別人貪;別人做壞事,我不做,並且反對別人做壞事,既使吃虧也甘心。這樣才能真的心凈和心靜。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才能按照真道德修鍊,才能練成真功夫。 要想修德練性,應認識和注重以下幾點: 1.不貪名,不貪利,不貪身外之物 貪為練功之大忌。名利地位直接影響著人的物質生活,人們難與錢財完全斷絕關係。練功人除卻正常的物質生活,不可多貪。有得必有失,貪了不該得的東西,必有原來不該失的東西失去。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為貪名利花耗了時間和精力,必然在學業上少花時間,也必然耗費精氣神。練功人要去掉貪心,能知足常樂,有取有舍,對身外之物(名利、地位、財產等)看得很輕,不在乎,這樣才能練好功。 2.練一身正氣,沒有邪念 練氣功道德要學會做人。人正,氣才正。人有一身正氣,沒有邪念,才能練好功。懶、饞、色、名、利、嫉妒等均為邪念。 3.言必信,行必果,講真話才能做真人 練功人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對小孩子講話也應如此才行。一滴水可以見太陽。從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人講不講信用,講不講真話。練功人要練到古人之質樸,哪能有虛偽、講假話、言而無信之舉?說真話、辦真事、守信用,才有可能練成真人。 4.講醫德,發揚人道主義 練氣功能為人解除痛苦,有功能者應發揚人道主義治病救人,不可以功能謀取暴利,乘人之危。應多行善事,助人為樂,不斷建功立德,把從氣功收來的錢用在發展氣功事業上,多建功德才是修鍊長功的正道。 5.不恃強凌弱,不以功欺負別人 氣功界中常有門戶之見,好鬥、好爭是無德的表現。有人恃強凌弱,無非為了證明我比你高明,我這個功比你那個功高明。在氣功會上打來打去,在別人做實驗時他去干擾。殊不知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他欺負比他弱的,可有高手來打抱不平,這種人就受懲罰了。因此有德之人不以強凌弱,謙虛、謹慎,虛心向別人學習,以禮貌待人。尊重別人,別人才尊重你。廣結善緣,多幫助別人,才能有寧靜,才能練好氣功。 6.胸懷寬廣,性情似水 胸懷博大、心胸開闊的人能原諒別人,能容忍別人。這種人站得高,看得遠,不計較小事。即使反對過自己的人也能注意團結他們一道工作。性情柔似水,待人和氣,遇事不急、不怒。能謙讓、能委曲求全,甚至能以德報怨,這樣才能練出涵養性,練出高尚道德來。 7.尊敬師長,虛懷若谷 尊師是美德。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把老師當父母才對。有的人求師時甜言蜜語,過後認為自己高明了,可以罵老師,可以剽竊老師的功法出書、賺錢。這種人連起碼的人格都沒有,更談不上當練功人。有的人認為自己老子天下第一,誰也比不上他。驕傲自滿,狂妄自大,不知天外有天。真人不露相,總有高人在後頭。練功須知這個道理,堅持謙虛待人,虛懷若谷才能學到東西,才能不斷提高。 8.遇事能解,不生真氣。 修德練性好的人沒有私利,遇到什麼生氣的事、難事都能看到事的發展的另一面,都能泰然處之。因為他們德高、有知識,懂得辯證法,故遇事能按宇宙規律去分析,懂得真道理,遇事就都能解得開,不生真氣。能不能解難事,有沒有函養性,也是檢驗一個人修德練性程度的標準。故在修鍊過程中總會有許多事來磨鍊,要耐心耐煩地受磨鍊,認真地修鍊自己才有希望練好。 9.樂善好施,像水一樣養萬物而不求報 道德高尚的人對別人總想給予,無道德的人總想多貪別人的;「我的是我的,別人的也是我的。」德高之人樂善好施,以助人為快。像水一樣養萬物而不求報。水中養了很多很多的微生物、植物、動物,可謂養了萬物。但水不求報答,它無所求。道德高尚的人就像水一樣盡量幫助別人,但不求報答。因為他做好事沒有想到別人的回報,也沒有想到為自己建功德,這時德才真正高了。什麼樣的人容易入靜? 練氣功能否入靜,取決於很多因素,例如練功環境、使用的方法等。但是這些因素都屬於外因。外因要通過內因來起作用,這個內因就是指練功人所具有的心理品質。不同人的心理品質是有差別的,練氣功時自然在入靜的快慢與難易上表現出來。那麼,什麼樣的人比較容易入靜呢? 從認知方面來講,那種具有感知敏銳、理解能力強、注意力集中、受暗示性強等心理特點的人較容易入靜。感覺敏銳、理解能力強可以使學功人迅速學會練功方法,掌握好練功要領。方法對頭、要領正確,自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感知敏銳還可以表現在練功時對體內意守部位的仔細體察上。這種體察需要注意力的幫助,只有注意力集中,才能感知清晰;只有注意力集中,才能有助於形成「一念代萬念」,達到入靜狀態。受暗示性也叫做暗示易感性,是指一個人不加分析、不加批判地接受別人通過言語、手勢、表情等表面上含蓄的手段施加的含義明確的觀念,並引起自身心理狀態變化。對氣功入靜來說,受暗示性越強,就越容易在短時間內達到入靜狀態。一般來說,女性、兒童及有豐富想像力的藝術型的人較易受暗示與催眠,因而也較易入靜。反之,有豐富的閱歷和經驗、對新事物總是採取批判吸收態度的思維型人,受暗示性低,因而也較難入靜。 從情緒特點和意志品質上來講,心情舒暢、情緒樂觀、具有良好心境、心胸開闊以及具有為達到目的而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的人,一般較易入靜。《醫學入門》中說:「心清神悅,不求靜而自靜」,就是這個道理。反之,情緒低落、心情煩躁,則心神散亂,雜念叢生,是難以入靜的。練功是為達到健身治病目的而需長期從事的一種養生活動。尤其是對於初學者,要想從不會到會、由淺入深,從清醒到入靜,必須具備堅持不懈,循序漸進的意志品質。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或淺嘗輒止,是無法體會到入靜的感受的。 除上述心理過程可以影響入靜的快慢外,由需要、動機、興趣、氣質、性格等因素組成的人體個性,作為心理現象的一個重要內容,也對入靜的快慢發揮重要作用。實踐證明,那些用其它方法久治不愈的患者,那種患有「絕症」的病人,那些對延長生命十分渴望的人,當他們意識到氣功有可能起一定作用後,多能認真學功,刻苦訓練,因而也多能很快掌握方法,很快入靜,而受各種宣傳影響,對氣功產生濃厚興趣,甚至達到虔誠信仰程度的人,也多容易入靜。不同類型的人,入靜也有差別,一般說來,安靜、抑制型的人容易入靜,活潑、興奮型的人不易入靜。什麼是自發功? 人們在公園裡常見到一些人在練一種特殊的動功。這種動功沒有特定的套路,因而不同的人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姿勢,有的站著動,有的彎腰動,有的躺在地上翻滾……。人們稱之為「自發功」。 「自發功」一詞是伴隨著前些年鶴翔庄功法的傳播而被人們廣泛接受的。從「自發功」的字面上,以及功法創造人對功理的闡述上,都認為這種運動是真氣「推動形體自發地做出各種促使疏通經絡,治療疾病的動作」。由此可見,強調自發是其理論的重要環節。 由於自發功廣泛地傳播是在鶴翔庄功法出現後,加之功法宣傳給人們帶來的影響,不少人認為自發功是近年才創立的氣功功法。其實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認識。因為至少在唐代,名醫孫思邈就在他的著作中對這種功法作了描述。而近代一些氣功家如蔣維喬、胡耀貞等也都在著述中涉及到這種功法。對這種功法,有的名之為「靜動功」,有的名之為「外動功」,還有的稱之為「引動功」、「顯動功」等。也有人通過對這種功法的特點進行分析,稱之為「誘發功」。 誘發功與自發功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兩者無論在理論認識上,還是在指導具體的練功實踐上,都存在著巨大的分歧。 主張自發功的人認為練功時身體的運動不受意識的控制,完全是自發的,並認為生命在於運動,一動百病皆消,真氣的力量是很強的,一旦出現自發功,想控制也控制不了。 主張誘發功的人認為,人的一切行為無不受意識的控制,自發功的運動完全是意識誘導引起的,即使在運動中,也完全被意識所控制著。例如,練自發功的人在接觸和學習自發功前是不可能出現自發功的,換言之,這種運動是在接觸和學習了自發功以後才出現的。由此可見,這種運動是通過學習而誘發起來的。此外,介紹自發功練習方法時,又明確地採用了暗示的手段。例如要求練功時,要想到松腰、松胯、調襠,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吊著的鐘擺,這個擺就掛在尾椎骨上,垂直吊在兩腳當中,如果你前後左右一動,這個擺就擺動,一擺動,氣就調動起來,就會產生前後左右的擺動……這時可能就會出現自發動作。稍懂一些心理學暗示概念的人都可看出上面的論述里充滿了暗示內容。學練自發功的過程,實質上是接受上述內容暗示,並按照暗示內容的要求去實踐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運動完全是意識受暗示誘發的。承認這一點,並按照暗示誘發去鍛煉,可以有效地發揮這種功法特有的作用。反之,不承認是誘發的運動,一味強調「自發」,強調運動不受主觀意識的控制,不僅與實際不符合,更重要的是在指導練功時極易出現大動不已,難以自制的偏差。什麼是練氣功出偏 所謂練氣功出偏是指練氣功的人由於偏離了練功的正常軌道而出現了不正常的練功反應,或產生了不正常的意念,或出現類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癥狀。古人稱之為「走火」、「入魔」。出偏既不同於平常人的一般病症,也不同於練氣功中「氣沖病灶」等正常反應。練氣功中出偏有這樣幾個特點:1.所謂出偏必然是練氣功中出現的新的異常現象。 這既不包括原有疾病的癥狀,也不包括練功中氣沖病灶等正常反應。例如:李××患神經衰弱8年,練功中仍有頭暈、失眠、心悸等,這不屬出偏,這些都是原有癥狀。2.「出偏」必然有違反練功規定的過程 如果在練功具體步驟上沒有違反規定,那麼必然有意念上的錯誤。例如:張××練功中表面上按練功規定做了,但他在意念上老想著全身周圍都是氣,結果產生了窒息、胸悶,以至氣頂在喉嚨處不能吃飯,這就是出偏了。3.出偏比練氣功「氣沖病灶」的反應大而持久 氣沖病灶是練功中精氣運行到病灶處,對病灶處衝擊而產生的酸、麻、痛、脹、癢等感覺,也有人會產生興奮、哭、笑、頭暈等現象;在停止練功後一般反應能自行消失,而且感到比原來舒服。出偏的反應在停止練功後仍有痛苦。這多是由於練功方法不當引起氣滯在某處而發生的現象,如頭痛、頭暈、精神失常、自發功收不了功等。例如:周××,女,55歲,在參加某氣功師帶功報告後沒有掌握收功方法,以至持續28天中手抖,身搖,天天哭泣,不能自控。這就是出偏了。4.出偏引起的幻覺古怪而可怕 有人在練功中看見面目猙獰的人或兇惡的野獸向自己撲來,或聽見恐嚇、傷害自己的聲音,這些不良反應在停止練功後仍然存在,使練功人不能正常生活。這屬於出偏。什麼叫靜功和動功?兩者有何關係? 氣功中「靜功」與動功的區分,是以練功時軀體的空間位置是否變化為標準的。「靜功」是指練功時軀體在空間的位置保持不動的一類功法。雖從外形上看不動,精神也很寧靜,但人體內的臟腑機能在定向性的意念活動影響下,都在不停地調整運動,即所謂「動中有靜」、「外動而內靜」、「形動而內神靜」。 「動功」是指練功時,軀體在空間的位置不斷地發生變化的一類功法。雖從外形上看不斷地動,但精神活動卻保持相對寧靜,即所謂「動中有靜」、「外動而內靜」、「形動而神靜」。 靜功可按不同流派和練功目的分為許多種,如醫家吐吶功法、道教周天功法、佛教禪定功法、儒家靜坐功法等;亦可按練功姿勢分為卧式靜功、坐式靜功、站式靜功。 動功按不同練功姿勢可以分為卧式動功、坐式動功、站式動功、行走式動功等。還可按有無規定套路分為套路動功和非套路動功兩大類。 所謂套路動功,是指動作具有規範化的要求,從起功到收功的整個過程都有規定的程序。一招一式,一節一段,都必須按規定的要求和程序做。非套路動功則沒有規範化的動作程序要求和節段招式,練功時可憑當時的感覺和心意來相對隨意地運動。非套路動功還可進一步分為散手功和誘發功。 散手功:是指在純熟地掌握套路動功的基礎上,練功時完全打亂原套路的節段程序,並在招式上也不象套路動功那麼典型,僅保留原招式的某些風格,具有既取消了原套路和招式,又內含與原套路和招式似與不似的韻味特點。 誘發功:也被一些人稱為自發功、引動功、靜動功等,是完全不受套路和招式限制,憑藉入靜狀態時體內出現的感覺隨意運動的一類功法。 雖然可將氣功功法分為靜功和動功兩大不同類別,但兩類功法也有很多共性。如在練功手段上,均要求調息、調身、調心;在練功姿勢上,均要求放鬆、自然,而且兩類功法中的動靜都是相對的,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當然,靜功與動功在目的性、作用用途和適用範圍等方面,也各有所主。例如靜功雖然對形體也有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通過寧靜心神,培育真氣來調整臟腑氣機,使整體功能活動協調平衡,來達到健身治病的功效;動功雖然也要求精神寧靜,但更多的是通過身體的運動,「導氣令和,引體令柔」,通利血脈,舒筋壯骨,使形體更健壯。 不論是學習靜功,還是學習動功,都要求意識達到入靜狀態。因而,入靜的快慢及入靜程度的深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練功效果的大小。有些人常常不易入靜,可以先通過練習動功,使注意力能容易地集中到不斷變換的動作所要求的意念中,然後再轉練靜功,就比較容易達到入靜的目的。什麼叫練養結合? 練與養是練功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氣功鍛煉中既要重視「練」,更要重視「養」。 「練」,是指在練功時,有意識地調整身體,擺好姿勢,放鬆身體,調整呼吸,集中注意力,排除雜念等一系列的過程。 「養」,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經過上述一系列有意識地鍛煉以後,所出現的身體輕鬆舒適、呼吸柔和綿綿,注意集中的靜養狀態,氣功界稱此為「入靜」。練功人在這時就要有意識地使自己保持在這種狀態中,不斷地繼續進行調整,使之能深入發展。有關研究發現,在這種狀態中,機體的功能漸趨協調,免疫功能也會有所增強。這種靜養狀態,有時可以持續較長時間,有時往往一會兒就過去了。練功人可以在這方面積累經驗,不斷改善。「養」的另一層意思,是指在進行一系列鍛煉後,還不能達到上述的靜養狀態,但如繼續堅持下去,反而是一種消耗,會造成疲勞,引起緊張,因此這時可休息一下,準備再練,或結束練功。氣功鍛煉過程中「練」和「養」是一個辨證的關係。若練功不認真,不注意調身、調息、調心,當然不可能取得效果。但若一味地「練」,而不考慮「養」,功效也不佳。臨床上常見到許多練功人,由於心情過分急切,往往在一次練功中從頭至尾不間斷地進行「意」和「形」的調整控制,結果與主觀願望相反,造成不適和疲勞,體力無法支持。 每一次練功過程常常是「練」和「養」交替進行、相輔相成的。在練功10分鐘到20分鐘後一般進入了松靜狀態,這時如感到有些疲勞或呼吸不暢就可以不再去注意「三調」,充分體會和享受松靜帶來的輕鬆舒適感,稍過一會兒可以再採用一些方法進一步調整,使氣功狀態進一步深化。這樣「練」中有「養」,可以使火候恰到好處,不致帶來不適;「養」中有「練」,可以使養的時間延長和質量提高。如此做對練功人體力的調節和功效的提高則大有益處。 動功與靜功都有內養作用,但從功效上來講主要是依靠靜功。對於身體虛弱和身患多種疾病者,尤要多以養為主。 「養」也需要情緒平穩、思想樂觀、勞逸結合、飲食有節、生活規律、睡眠充足等的配合。練功人應特別注意平時的情志修養,情緒波動往往會引起氣血紊亂。臨床上常可見到這種情況,病人練功很認真,功法掌握的也不錯,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因一時情緒波動,往往干擾練功的順利進行,病情也會出現反覆。因此,練功人一定要在練功同時注意休養生息,對年老多病者尤顯重要。什麼叫松靜自然? 放鬆、入靜與自然,是氣功鍛煉過程中的最基本要求。不論何種功法,練功的哪個階段都必須符合這一基本準則。一般說來,在練功過程中,松靜自然看起來很簡單,但真正悟解和做到,卻要下一番功夫。 松是指整個身體和精神放鬆。人生活在自然和社會之中,在覺醒的時候受種種外界環境因素影響,精神和身體常處在緊張狀態,使身體機能難以正常發揮,甚至導致各種疾病的出現。因此,練功首先要從消除緊張狀態入手,把世事勞碌、人生憂患放在一邊,先使精神盡量放鬆。只有精神不緊張才能做到身體的真正放鬆。所謂身體放鬆,也不是完全鬆弛、鬆懈或鬆散無力,而是松而不懈、松中有緊、緊而不僵。每一種功法對姿勢都有一定要求,要保持某一姿勢必須有一定肌肉群處於緊張狀態,這和練功放鬆似有一定矛盾。其實,這時的肌肉緊張是在保持姿勢的前提下使各部肌肉達到最大限度的放鬆,將矛盾統一起來。在練功初期,由於要求有一定的意念活動來排除雜念,這種狀態與精神的放鬆也要統一起來,在開始練習時不容易做到,經過一段時間,就會逐漸做到松中有緊、緊而不僵。 靜是指練功過程中,雜念相對減少,高度安靜、輕鬆舒適的「入靜」狀態。入靜程度的深淺,反映著練功狀態的好壞,直接關係到練功效果,其詳細內容已在本書中有關入靜的部分談及。需要指出的是,松與靜是同時要求並互相促進的,放鬆可以幫助入靜,入靜可以進一步放鬆。 自然,是指初練氣功時應心情自然,姿勢動作自然和呼吸自然。練功中不要用意過強,主觀追求境界和功夫。要勿忘勿助,似有意似無意。氣功界有「萬法歸自然」,「練功貴乎自然」的論述,可見「自然」這一原則的重要。自然原則要貫徹到練功各方面和全過程中。首先,不論坐、卧、站、行,姿勢都應做到自然舒適,毫無勉強;呼吸時也應在自然的前提下,寧神靜息,逐步達到柔、細、勻、長;意念活動也應自然,即使在入靜後偶有雜念起伏也是正常的,慢慢會自然過渡到似有似無,綿綿若存。其次,在練功初期,要求自然,主要是要求練功的方法、練功的過程中的自然,這往往需要人為地努力才能做到。只有自然,才能具體懂「道法自然」、「人法自然」的深刻含義。 上面所說的松靜自然主要針對練功過程而言,廣義的松靜自然,即生活中時時也要注意松靜自然,才能鞏固和擴大練功效果,並成為更高氣功境界的基礎。什麼叫意感相依? 「意」是指練功中意念的運用,「感」是指練功時產生的各種感覺。 在練功中會出現各種感覺,這種感覺有局部的脹、癢、冷、熱。酸、麻,有全身的輕、飄、深、沉,甚至有一定路線上的暖流感覺。有些人練功中出現這些感覺很高興,認為這是練出成效的唯一標誌,把注意力和興趣都集中在這些感覺上,意念跟著這些感覺走;有些人練功中從未出現這些感覺,看見、聽見別人津津樂道於此,就著急、疑惑,懷疑自己練功不得法,不見成效,每次都帶著一種期望練功,尋找人們不適當誇張的那種感覺,硬想練出這種或那種的感覺來。 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練功中出現的各種感覺不是練功成效的唯一標誌,更不是我們練功的目的。它們是伴隨練功過程自然出現的反應,也會自然而然地消失的。如果拘泥於此,就會違背練功要松靜自然的宗旨,妨礙我們進入更高的氣功境界。 各種感覺,在練功的初級階段比較強烈,比較頻繁。隨著練功的深入,各種感覺也在變化,越來越細勻平和,最後達到心中一片清澈,肌體的各種感覺消失了。 對上述這些練功時出現的感覺,應該任其自然,不施加意念刻意追求。但是也有的功法是通過施加一定的意念,來誘導產生特定的感覺,以此來幫助入靜。例如,施加意念想像兩手捧著一碗水,用捧水的念頭代替和排除其它雜念。這種意念和感覺之間的關係是互相依存的,相輔相成的。什麼叫意守? 意,指意識、意念或精神。守,指集中和保持住。意守通常是指氣功鍛煉過程中,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身體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的方法和過程。通過意守,可以幫助排除雜念,實現「一念代萬念」,逐步達到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此基礎上體察身體各方面的感覺與變化,進行自我調整,以取得更好的練功效果。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意守是一個包括注意、感覺、知覺、想像、思維、暗示等多種內容的綜合性心理活動的過程。 意守要求練功人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身體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這種對一定對象的有選擇的集中,心理學稱之為注意。注意有外部注意與內部注意之分。外部注意是指向周圍事物現象的注意,而意守方法中有意守外景法、意守某些事務法。內部注意是對本身的思想、感情和體驗的注意,意守方法中則有意守身體部位法。注意還包括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而意守時的意念有雜念(妄念)與正念之分。其中,有意注意是一種自覺的、有預期目的、並經意志的努力而產生和保持的注意。有意注意所集中的對象是由主體根據一定的目的而確定的。要使意識集中在這樣的對象上,就必須有維持注意的意志努力。而意守中的正念則是誘導意識達到和維持在入靜狀態的目的性明確的主動意念。 注意雖然在意守中佔有重要位置,但注意在心理活動中畢竟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它只是在意守中伴隨和幫助完成其它各種過程的心理特徵。當練功人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意守對象上後,並不是意守的結束。練功人利用感覺、知覺進一步仔細地體察身體內部的變化,這時機體內部感覺、知覺處于敏銳狀態。而練功人在意守中採用意守某些事務法時,利用的是想像手段。在意識達到入靜狀態時所進行的自我調整過程,如以意領氣,意氣相隨等,又多有自我暗示手段的參與。 總之,氣功鍛煉中斷意守,即是一個重要的方法,也是一個重要的過程。意守在古代稱為調心、凝神、存神等,並認為「養氣在於存神」,直接影響練功的效果。從現代心理學來分析,意守的過程不僅是與注意、感覺、知覺、想像、暗示等心理過程有密切關係,而且意守的過程更是一個主動性的自我心理調整過程。這種認識既可指導練功,提高意守鍛煉的效率,同時,氣功實踐中對意守的認識和運用,也將為心理學的研究提出新課題,增添新內容。什麼叫動靜結合? 動靜結合,一方面是指在練功方式上強調靜功與動功的密切結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練動功時要掌握「動中有靜」,在練靜功時要體會「靜中有動」。動,指形體外部和體內「氣息」(感覺)的運動,前者可視為「外動」,而後者可視為「內動」。靜,指形體與精神的寧靜,前者可視為「外靜」,後者可視為「內靜」。 動與靜是相對的,也是辨證的。 靜功主要是鍛煉身體內部,而沒有肢體活動、肌肉骨骼的鍛煉。動功有不少肢體活動及肌肉骨骼的鍛煉,這有利於初步疏通經絡,氣血疏通後有利於入靜。對於初練功者,肢體的動作有助於使注意力集中,通過動而達到靜是初學者常走的一條路。 靜功的靜不是絕對的靜,雖然沒有形體的動作,但氣血在大腦高度入靜狀態下按它本身的規律運行,它的種種微妙變化,都是動功所不能體會到的。沒有形體動作,更能專心一意。入靜的程度越深,機體感受能力和反映能力都更敏銳,這是更高級的氣功狀態。在這種氣功狀態下,我們對主客觀世界的認識,對人自身各種功能的開發都會有進一步的提高。 在功法的選擇上,我們認為初學者以先學動功為宜,然後再動、靜相兼,最後過渡到以靜為主。 在練功時,不論靜功、動功都要以靜為前提。練靜功時,要做到外靜內動,靜中求動;練動功時,要做到外動內靜,動中求靜。否則的話,練氣功和做廣播體操沒有什麼兩樣了。 具體來說,練功人可根據自己身體的具體情況(如年齡、性別、體質、性格、練功進度等,如是病人,還需考慮疾病的種類及病程等等),把動功與靜功有機地結合起來鍛煉。從體力來說,體力差的可以少動,體力好的多動,一般以不疲勞為度。從病情來說,病情較重、體質虛弱的可以靜功為主,配合動功;隨著病情好轉、體質增強,應逐步增加動功,達到一定層次後再以靜功為主。從時間上來說,早晨先靜後動,以便精神飽滿地投入到一天的活動中去;晚上宜先動後靜,以利於安靜地入睡。這些都要視具體情況而定,靈活運用。每個練功人都應根據反饋來的信息,及時調節,時間久了,就能慢慢體會出其中的「度」,就能遊刃有餘,胸有成竹地處理練功中的動靜問題。什麼叫入靜 入靜,是指練功者在練功過程中出現的一種處在清醒狀態下又與外界中斷聯繫,思維活動相對單一化,雜念減少,對內外刺激因子反應減弱的狀態。在主觀感受上常呈現「恬淡虛無」的境界。入靜程度取決於功夫的深淺,入靜境況也往往隨氣功的進展而步步深入。初步入靜多表現為心平氣和,情緒安定,精神集中,雜念減少,意守內容相對穩定,對外界刺激反應也有所減弱。進一步鍛煉,思緒更加凈化,主觀上僅有一絲息相,綿綿密密,心息相依,心神寧靜,意念專一。入靜再進一步發展,就達到了高度入靜狀態。這時自覺恬靜虛無,靜若止水,或覺輕飄飄如騰雲駕霧,遊盪盪如縷縷青煙,其美感可以體會,而難以形容。但出現這種高度入靜的機會不多,一旦出現,應抓緊時機練功,這種狀態要靠長期的鍛煉去逐步達到,不可強行追求。達到高度入靜後,也要順其自然,不要過分留戀,以免造成胡思亂想的弊病。 什麼叫上虛下實? 關於虛實的概念,在中醫八綱辯證中是指正氣與邪氣的比較,正氣不足為虛,邪氣有餘為實。這裡論及練功中的虛實,與八綱辯證中的虛實完全是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所謂「上虛」,是指身體上部(臍以上)輕鬆虛靈;「下實」,是指身體下部(臍以下)充實有力。不論練靜功或動功,都應保持「上虛下實」的狀態,這是各種練功方法的普遍要求。 練功時不僅姿勢的重心要放在臍下,使整個身體穩如泰山,舒適自然。更重要的是意念意守的部位也在中下丹田,沒有特殊病情,不意守上丹田,以避免造成上實下虛的情況,導致練功出偏。 尤其是掌握好上虛下實的要領,通過氣功鍛煉可以有效地改善病理性的虛實。如老年人由於腎陰不足、肝陽上亢,易出現血壓增高、耳鳴眩暈、頭重腳輕、走路不穩等上實下虛的病症,尤以急躁易怒、感情衝動的人為甚。經過練功保持上虛下實,可逐漸使上述諸症得以糾正。什麼叫「一念代萬念」? 念,指意念。練氣功時意念有正念與雜念之分。正念是誘導、保持與深化入靜狀態的意念;雜念是影響練功入靜的雜亂念頭。所謂「一念代萬念」是指用主動保持的恆定的正念代替或排除頭腦中不斷湧現的散亂的雜念。 對於初學氣功的人來說,「一念代萬念」是一種練功要求。它要求練功人採用意守的方法不斷地排除雜念,使意識逐漸地進入氣功狀態。對於達到了入靜狀態的人來說,「一念代萬念」則是指其所處的意識狀態。古人們將這種意識狀態描述為「照心不滅,念心不起」,「一念不起,一意不散」,「以一念化萬念」。 「注意」可分為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以此為依據認識「一念代萬念」的實質,正念是有意注意——一種自覺的、有預訂目的、並經過意志的努力而產生和保持的注意;而雜念則屬於沒有人的任何意圖、沒有預先提出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產生的無意注意。練氣功就是要將有意注意的對象置於意識中心,並保持注意的穩定性,這時的注意廣度主要取決於意守的對象。與此同時,那些散亂的雜念在練功人主動的意志活動下,逐漸退於注意的邊緣,直至到達注意的範圍之外,這時練功人的意識狀態正如古人描述那樣是「萬念不泯,一靈獨存」。 從高級神經功能活動的角度分析,一念代萬念的心理生理學機制與自我催眠狀態密切相關。古人早對氣功入靜的現象進行了準確的總結,認為入靜狀態是一種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狀態。這種既不是普通的清醒,又不是普通的睡眠,而是處於清醒與睡眠之間的過渡狀態,心理學早有定論,稱其為催眠狀態。在形式上稍有區別的是,心理學所講的催眠多是催眠師利用暗示手段來催眠受試者,而氣功中,則是練功人自己利用暗示手段來催眠自己,屬於自我催眠而已。 眾所周知,催眠是大腦的部分睡眠。在催眠實施時,受試者的大腦皮層除與催眠師聯繫的部位保持著清醒與興奮外,其它部位處於睡眠抑制狀態中。練氣功的情形與催眠完全一樣。當達到入靜狀態時,練功人大腦皮層除自知自己是在練功的部位保持清醒外,其它部位處於睡眠抑制狀態。從而實現一念清醒興奮,萬念睡眠抑制。 總之,一念代萬念是古人通過練功實踐總結形成的一句比較準確、生動的練功術語。然而只有賦予其現代科學的解釋,才能使人們不僅準確,而且更深入地認識一念代萬念的機理實質。為什麼練自發功出偏差的較多? 練氣功沒有產生健身治病的效應,反而出現了一些持續的使身體不舒服的感覺,稱之為出偏。各種氣功功法鍛煉不當,都會出現偏差。但比較起來,練自發功出偏的比率更大一些。出偏的類型中,表現為體動不休和精神障礙的最多。 體動不休是指練功出現所謂自發運動後,無法使身體某些部位的運動停止下來,致使收功後也呈持續運動狀態。這種難以自主控制的持續運動,給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大的苦惱。自發功理論認識上的錯誤是造成這種偏差的根本原因。自發功強調生命在於運動,一動百病皆消,越動越好,這實際是對運動作用的一種過於偏頗的認識。運動固然對保持身體健康有作用,但不能將其絕對化。上述對運動的宣傳自然給學功者造成一種要追求運動的錯覺。而自發功對運動的過分暗示則是造成體動不已的更直接因素。自發功宣揚什麼真氣的力量是很強的,一旦發動起來,想控制也控制不了,這種含義十分確切的詞語,對學功者是一個極大的暗示,它必然對暗示易感性強的練功人產生強大的作用,使他去刻意追求運動,隨之出現身體運動無法控制的感覺和無法控制的事實,這是不懂暗示知識,不自覺地、錯誤地使用了暗示手段的典型表現。在暗示下,大腦皮層運動區出現強烈的興奮灶,使收功後興奮也不能平靜下來。 精神障礙是指學練自發功後,出現精神不正常的臨床表現,並在收功後也持續存在。這類患者往往在學自發功前就是一個具有精神障礙傾向的人。這種人本來是不該學練氣功的。當這種人學練自發功入靜後,體內精神障礙因素被激發,在大腦皮層形成一個強烈的興奮灶,使學功者呈現精神障礙,並且不能自主恢復到練功前的相對正常狀態。這是自發功較其它功法功法引發精神障礙更多一些的原因,是由自發功的特點決定的。本來,自我暗示是練功過程中達到入靜狀態的重要手段,而自發功所採用的暗示在誘發起身體的運動後,更有利於入靜的加速和加深,使身體內潛在的精神障礙傾向的因素容易激發致病,並難以使其抑制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講,一般應禁止具有精神障礙傾向的人學練氣功。為確保準確地鑒別出這類人,教功前採用心理量表對學功者進行測量,這是一個有效的預防手段。比較適用的心理量表是MMPI量表。當然,這類患者如能在開始練功前設法解除潛在的精神障礙,選擇適當的功法,在名師的指導下進行練功,同時重視精神修養,不僅能避免練功出偏,還能取得良好的練功效果。為什麼練氣功有時會誘發精神障礙? 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方面,二者互相聯繫,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不可分離。長期以來,人們往往重視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實際上,人們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中,外部環境中的各種因素都可以來影響人的心理健康,這些因素能使人產生愉悅感覺,有益於心理健康;有些則使人產生心理緊張,有損於心理健康。 主動調整自我的心理狀態,使其達到和保持在健康水平,有利於機體生理功能的協調,這既是氣功鍛煉中必須使用的重要方法,又是氣功療法所要達到的重要目的。氣功鍛煉中所注重的「調神」或「調心」,主要指調整心理狀態。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提下,更好地起到保健作用。實踐證明,絕大多數人通過氣功鍛煉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也確有少數人學練氣功後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障礙。 對氣功引起精神障礙的臨床現象進行研究,發現這類患者可見於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職業和不同文化程度的練功者,學練氣功的方式以個人模仿書本練習者占較大比例(68%),也有一些是氣功師個別教授和參加機體訓練者。氣功功法種類包括各種動功和靜功,尤以自發動功類多見。用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MMPI)測驗結果顯示,這類患者有明顯的精神分裂和人格方面的障礙、情緒抑鬱和易激惹,比正常人更容易接受暗示,依賴性強。表現為對自身軀體功能的過分關心和疑病主訴。另外有社會交際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思維障礙和幻覺等特徵。這種與氣功有關的精神障礙在現代精神醫學中尚未見詳盡描述。臨床癥狀表現為類神經症性、類精神分裂症性、情感性和偏執性等精神障礙,臨床癥狀群具有氣功療法的某些特徵,往往不能歸入現有的精神疾病分類,應視為與我國特殊文化傳統和觀念體系有關的一種跨文化性精神障礙。這些研究結果表明,氣功所致的精神障礙,除了與某些氣功功法不夠完善和盲目自練,缺乏指導有關外,還與患者練功前的心理素質、個性缺陷等心理因素有關。 在氣功入靜狀態下,人的心理活動有很大的變化,既可能有正常的心理效應,也可能有異常的心理效應。練功人如果不注意加強精神修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即「修身養性」,只是強行入靜,並過分暗示解除自我控制,當入靜到一定程度,會導致不良後果。 防止這類情況的出現,可在教功前對學功者進行一定的心理測量,例如可採用MMPI量表,以鑒別是否具有精神障礙傾向。為什麼初學站樁時常有肩背沉重感? 站樁功是室外練功場所最常見的一種靜式功法。因其方法簡便,易學易行,並且是學習氣功的基本功法,所以很受練功人的重視和喜愛。但是初學站樁功時,學功人常有肩背沉重感出現,甚至感覺越來越重,使練功難以堅持下去。因此,正確認識肩背沉重感產生的原因,尋找解決的方法,是初學站樁功時的一個經常遇到的實際而重要的問題。肩背沉重感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1、正常反應:站樁功要求練功時按特定的招式保持一定的練功姿勢,尤其是兩臂和肩部不僅要放鬆,而且兩臂還要按要求形成報球、下按、外撐等各種姿勢。對於初學站樁的人來說,由於過去沒有受過這種肩臂肌肉長時間保持一定姿勢的鍛煉,所以站樁時間稍長,勢必造成肩臂部肌肉疲勞,從而出現肩背沉重感。這種情況是每個初學者都會遇到的,完全屬於正常反應。對於這種情況的處理方法是任其自然,經過一段時間練習以後,這種沉重感覺就會逐漸自然消失。 2、肩臂肌肉緊張:站樁功要求姿勢上保持完整均衡,挺拔舒展,在保持一定姿勢的基礎上,肌肉做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但是大部分初學者一開始難以做到這一點,肩臂部肌肉不僅松不下來,而且越來越緊,感覺也越來越沉重。這種情況要與正常反應區別開,正常反應時肩背部的肌肉尚鬆軟,沉重感也可忍受,並且會隨著練功次數增多,沉重感會逐漸減輕消失。而因肩臂肌肉緊張造成的沉重感的突出特點是肌肉僵硬,沉重感難以忍受,並且越來越重,難以堅持練下去。解決這種情況的唯一辦法就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儘力放鬆肩臂部肌肉,使肌肉從僵硬狀態中解脫出來,自然會使沉重感逐漸減輕消失。 3、練功時間過長:本來學練氣功是一件長期的事情,需要做到火候適度,循序漸進。但是有的練功人急於求成,希望在短期內收穫神效,因而每次花費很長時間學練氣功,產生人為的疲勞,出現肩背部沉重感。這種原因造成的沉重感不是一開始就出現,而是練功很長時間後出現,並伴有腰腿疲勞感。糾正的方法是合理按排每次的練功時間,在練功時間上也做到火候適度。 4、調身不夠:站樁功雖是靜功,要求外形上靜止不動,但是這個靜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紋絲不動。那種只知機械地靜止,不能隨時根據身體內部的感覺變化調整姿勢的人,必然出現肩背部沉重感。糾正的方法是正確認識靜功之靜不是絕對的靜止不動,完全可以根據練功中身體內部的感覺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姿勢,使身體始終保持舒適圓活的狀態。為什麼練氣功有時會出現幻覺? 有人練氣功時突然覺得眼前出現景物,或聽到某種聲音,嗅到某種氣味,這是出現了幻覺的緣故。心理學告訴我們,當客觀事物作用於人體的感覺器官時,能產生相應的感知覺。而幻覺的出現則不象感知覺那樣,需要當時有客觀事物的刺激。幻覺是一個人由於當時的特殊生理狀態和心理狀態,把某種觀念或大腦記憶中保存的客觀事物的形象——即表象,當作了知覺。例如處於發高熱狀態的人有時就會虛幻地聽到有人在罵他。 練氣功出現幻覺時,練功人也處於一種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入靜狀態,或稱作氣功態。這是一種既不是平常清醒,也不是普通睡眠的意識狀態。是處於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清醒與睡眠中間的過渡狀態,這種狀態的實質就是心理學所說的催眠狀態。但是氣功態與普通心理學所指的催眠狀態又有重要的區別:普通催眠狀態多由催眠師採用暗示手段引起,進入催眠狀態的人處於一種被動地位或狀態;氣功態是練功人採用自我暗示的方法使意識在有明確目的的(健身治病)前提下主動地進入一種自我催眠狀態;自然睡眠過程中由清醒到睡眠間經歷的催眠狀態時間短暫,不可控制;氣功態則是練功人有目的地使自己的意識達到催眠狀態,並且人為地控制停留在這個狀態中,使之既不進入睡眠,也不回到清醒狀態中來。 心理學早已證實,當人的意識進入催眠狀態時,可先後出現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麻醉相、抑制相。其中,均等相是強刺激與弱刺激都引起同樣反應;反常相是強刺激引起弱反應,弱刺激引起強反應;超反常相則是陽刺激引起陰性反應,即該興奮的反應反而被抑制,而該抑制的反應卻反常地興奮起來。在正常生理狀態,通常從覺醒到睡眠的過渡階段時間短暫,故催眠時相不甚明顯,但是,在大腦皮質活動受到削弱,特別是處在受損害的病理狀態下,催眠時相就很容易出現,而且某一個時間階段可能持續相當長久。如果超反常相持續時間久,則可出現幻覺、妄想及其它一些變態心理與行為。 上述心理學早已證實的內容,可以輕易地幫助我們明白,練氣功時出現的幻覺,完全是意識進入催眠態時過渡或滯留在超反常相的緣故。明白了這一機制,就可在練功出現幻覺時採取相應的措施,使滯留在超反常相階段的意識迅速通過超反常相而消除幻覺。為什麼有時練功心情愉快卻又淚流滿面? 在練氣功的人群中,有時能看到有的練功人雖然沒有哭喊,但是淚流滿面。有人以為這也是內心的壓抑在練功入靜時衝動出來造成的。然而,待收功後進行詢問,練功人會告訴你,他們流淚時,全身感到非常舒適,心情非常舒暢,心胸也非常開闊,並無苦悶壓抑可言。這種練功時心情愉快卻又淚流滿面的情況該怎樣解釋呢? 在解答這個問題前,先讓我們了解一些有關淚液分泌的知識。眼淚是由淚腺產生和分泌出來的。淚液當中含有少量蛋白和無機鹽。此外,還含有溶菌酶,具有殺菌作用。平時除睡眠外,淚腺不停地分泌出少量淚液,通過眨眼的動作敷布到眼球表面,起著滋潤和保護眼球表面的作用。淚腺的分泌主要受副交感神經支配,當副交感神經興奮時,淚液的分泌就增多。 練氣功進到入靜狀態後,身體會發生很多變化,其中一個重要變化就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降低,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增強,這一變化起著決定其它多種變化的主導作用。淚液分泌的增多,恰是這些變化中的一個。換言之,練功時心情愉快卻又淚流滿面的根本原因是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導致淚液分泌量明顯增多。 在我們每人的下眼瞼內角與鼻腔之間有一小的管狀結構,稱為鼻淚管。它的上端開口於下眼瞼內角,下端開口於鼻腔。通常情況下,淚腺是不斷分泌的。淚液敷布眼球,完成滋潤保護眼睛的作用後,緩緩地流入鼻淚管內,進入鼻腔後散發掉。這一循環過程正常時可以保持平衡,使淚液不會外溢。當患感冒引起鼻淚管發炎腫脹時,淚液不能正常流入鼻腔,可出現流淚的癥狀。而氣功入靜時所表現的流淚,並非因鼻淚管阻塞,而是由於淚液的分泌量增多,過多的淚液來不及完全經鼻淚管流入鼻腔,只能直接溢出,從而出現淚流滿面的情況。其實,這也可以用來說明您練功已經達到了入靜狀態。為什麼有些人練氣功會出偏? 人們在學練氣功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出現一些練功效應,這些效應中,很多是正常效應,但有時也可出現異常效應。一些異常效應持續時間較短,經過適當調整後會很快消失。也有一些異常效應沒有得到及時糾正,持續存在,逐漸引起持久的心理和行為異常,嚴重者可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與生活。我們將這種因學練氣功而造成的各種不同程度的心身障礙,叫做練功出偏。古人將它稱為「著相」、「走火入魔」等。常見的氣功出偏中,最多見的是各種感覺障礙,如周身氣串感、氣沖頭部感、胸悶憋氣感等;此外,還可出現各種外動不已的現象;而學練氣功後出現精神異樣改變,有時也可見到。 為什麼大多數的人練氣功獲得了良好效益,而有的人卻會出偏?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學練氣功的過程來分析。學練氣功的過程實際上是練功人學習有關氣功理論和方法,並在此指導下進行具體練功實踐,將這種練功行為變成條件反射逐步深化固定下來的過程。由此可見,對有關理論認識的正確與否,以及練功方法得當與否,均可決定學練氣功時是否出偏,當然,還與練功人自身的心理素質和體質有關。 1、功理本身錯誤引起出偏,例如有的功法創編者在功理方面宣傳:「生命在於運動,一動百病皆消,越動越好」、「真氣的力量是很強的,一旦發動起來,想控制也控制不了」,從而造成不少人練功時一味追求所謂「自發運動」,出現大動不已的現象。 2、功理正確,但學功人學練氣功時理解錯誤,或教功人水平低,不能正確表達,教錯了方法,均可引起練功出偏。 3、除上述原因外,學功人自身的心理素質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暗示易感性強的人,對錯誤的理論和指導也照樣容易產生反應,又未能及時糾正,形成練功出偏。長期處於心情壓抑,有心理障礙的人,練氣功後又未能重視相應的精神修養,在氣功入靜狀態下,解除了內心的抑制,出現情緒激動等現象,個別人出現認識、情感、意志、行為等過程及個性特徵的失調,導致精神障礙。 4、其它象練功實踐中的異常刺激,也可引起練功出偏。如在練功入靜過程中,沒有心理準備,突然聽到喊叫、巨響、出現受驚現象,造成驚慌失措、恐懼等偏差。此外所學功法不適合自己的體質、病情,也可能導致練功出偏。例如高血壓患者選擇了意守上丹田的功法,可引氣上行,出現頭脹、頭痛,或使病症加重的偏差。為什麼初學氣功時腸鳴作響、排氣增多? 初學氣功的人,尤其是集體練功時,經常可以聽到練功人的腹部不時出現較響的腸鳴音,甚至從肛門排氣的聲音也此起彼伏。這是一種正常的練功效應。這種情況是因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增強引起的。 神經生理學告訴我們,調節內臟活動的神經機構總稱為植物神經系統。也有人根據內臟活動一般不直接受大腦主觀意識的支配,而稱之為自主神經系統。植物神經系統又可分為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兩大部分。除個別器官外,多數器官內臟是接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神經支配。胃腸就是較典型的接受雙重神經支配的內臟。一般情況下,當交感神經興奮時,可引起胃腸平滑肌抑制,收縮力減低,使胃腸活動減弱。相反,副交感神經興奮,則可興奮胃腸平滑肌,使其收縮力增強,造成胃腸活動增強。 實驗研究表明,當練功進到入靜狀態後,可出現一系列內臟功能活動的變化,例如心率減慢,血壓降低,唾液和淚液分泌量增加,胃腸道活動增強等。這些內臟活動的變化都是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增高,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的結果。也就是說,氣功鍛煉直接影響了植物神經系統的功能,具體表現在消化系統為胃腸道平滑肌收縮有力,活動增強。胃腸道功能的這種變化具有推動食物和腸腔積氣的下行的作用,就造成初學氣功時,腹部不時出現較響的腸鳴音,以及從肛門排氣增多的情況。這種情況隨著功法的熟練和胃腸功能的協調會逐漸減弱消失。 初學氣功時腸鳴排氣增多的情況,在中醫認為肝鬱氣滯的患者中表現的更為明顯。中醫認為肝主疏泄。怒氣傷肝,使肝失疏泄,導致氣鬱、氣滯等氣機失調病變,出現胸脅腹脹痛等癥狀。從神經生理學看,當生氣或情緒激動時,直接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在消化系統可造成胃腸運動減弱,消化吸收降低以及腸腔積氣,出現脹痛的癥狀。當患者學練氣功進到入靜狀態時,因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功能活動被調整最大的就是功能處於失調狀態的胃腸道。通過胃腸活動由弱變強,消化吸收功能提高,以及腸腔積氣的排出,肝鬱氣滯的病症隨之消失。由此可見,氣功引起的腸鳴排氣反應,不僅是調整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的過程,也是中醫所論述的開郁導滯,調暢氣機的過程。 實際練功中,個別人拘於面子,該排氣時不好意思排出,常可引起腹脹、腹痛的不良反應,有礙練功深入。對此應有正確認識,不必過慮。亦可選擇家中或其它完全可以放開的環境,使之自然。推薦閱讀:
※墳地風水入門知識 墓地風水知識大全
※簡單古體詩入門 學古體詩一定要看
※天文學方面有什麼好的科普入門書籍?
※盲派學員入門自修處
※對聯創作入門(目錄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