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道如初心 作佛也有餘

學道如初心,作佛也有餘(資料圖)

文:心平法師

生起辦道的心,對一個有善根的人來說,並不會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怕的就是難於持之以恆把初發的道心守護下去。

修行之人,如履薄冰,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敢稍存疏忽之心,不肯稍懷僥倖之念。祖師也告誡我們說:「守心猶如守禁城,晝防盜賊夜防侵。」如果能如是遵循祖師大德的意思來辦道的話,自然道心不失,凡情日減,學道之人,善護道心,堅守道意,實在最為重要。

經文云:「佛法無多子,長遠心難得,學道如初心,作佛也有餘,始終總不變,真是大丈夫。」意思就是我們學佛之人最難的就是保持長遠心,不為利害而轉志。就我自己來說,也確實體會到,因為很多違緣,自己甚至會因為各種違緣而放逸退轉。往往就會想,什麼時候的心最堅毅呢,就是初學佛時候。

俗話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西天,就是對退轉心最好的比喻,若能永久保持初學佛時候的心,真的成佛不難,問題是我們都是業力凡夫,障深慧淺,隨時都會放逸和退轉,難以永久保持。如果真能保持初發心,那也真是如同大丈夫。

如今常見的許多道友菩薩們,初發心皈依三寶的時候,不但精進勇猛,謙虛好學,而且用功辦道之心,實屬堅固,恨不得馬上解脫,當下跳出三界,位同佛果。時間一久,不在心地上用功,而是表面上的一套東西,漸漸成了「廟油子」,學習了一點點佛教的皮毛,就開始到處宣說佛法。讓人不得不與之勉勵,不要貪慕虛榮之心,熱忱消失之後,學佛辦道學道的初心,已經完全怠廢。

我曾經告訴過大家有什麼辦法精進心不退,就是保持初發心的行為舉止,數十年做一件事情,就做一件小事,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只要保持如一,就是「精進」。

佛陀曾經說過眾生心性萬別千差,就是說我們娑婆世界,六道眾生的心性千差萬別,每一位眾生的因緣果報福德也千差萬別,所以皈依三寶的因緣,也是千差萬別的,不會是一樣的。

在皈依三寶這一因緣上,有一部分是抱定為自己為眾生解脫成就來的,而也有一部分是屬於在為求人天果報來的,無論哪一種發心,今生能夠皈依三寶就是善根福德因緣的成熟。

堅持當初發心,就是道心,無論大小多少,都應當守護,應當善護。若忘失當初之心,就會離佛法疏遠,到頭來枉作三寶弟子,入得寶山空手而歸。

在此,末學不惴淺陋,與大家一起共勉學習,並堅固學佛之道心。

第一,既然皈依三寶就是真正的佛弟子和三寶弟子,應該依靠三寶處教化來修持,切不可有山頭門戶知見。同時,除深入經藏研習大乘經典之外,應該依自己的因緣,來選擇一契機的行門來修持。不要見異思遷,隨人打轉,法法平等無有高下,都是佛陀親口宣說。只要保持如一,孜孜不倦,法法都可以入道。

第二,不但要深入經藏,還要多多參學善友和親近善知識,遠離一切惡友和惡知識,親近善友可以互相激勵,而親近有德有識的善知識才會對我們的道心道行有所提升有所成就的幫助。

第三,遠離打著佛教旗號的心靈雞湯。如今傳統文化,國學講座,看似興盛,大多是迎合人心貪婪,那些和古代聖人之學沒多大關係,和佛法更無關係,都是世間法的道德,甚至因為弘揚的人自身素質不夠,歪曲原意。

若寺院裡面僧人不去閱覽三藏十二部經律論,天天三五成群,大力倡印《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弟子規》《菜根譚》等機械因果論、愚忠愚孝甚至有些宗教恐嚇的所謂「善書」,讓教內弟子不覺蒙羞。佛教乃堂堂正正的弘化覺、正、凈殊勝之了義,若不去對世人宣揚解脫真實了義,而是以世間法不了義為主題的東西在大力倡導,緣起、四諦、三法印這樣原則性的思想都被破壞了,又有誰來住持佛教呢。

的確,佛法與世間法不二,但是執著世間見地不正的所謂「善法」,何不去下功夫學習最基本的佛教知識呢。

第四,不論忙閑每天清晨合掌正念祈禱三寶長久住世,我誠皈依佛法僧,為利有情願成佛。憶念皈依的初衷,如能依法行持早晚課誦,自然更好。

第五要時刻常憶三寶父母師長恩澤,時存方便利人之心,凡是善舉,當量力隨喜發心。

經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來應世。」我們若是真為了生死學道,須要有普度眾生的弘誓大願,否則將解脫無門。了生死,如能常自護持此心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果能夠時刻覺察,誠心遵行,不但可以善護道心之益,還可以令其增長,願與初發心同道。


推薦閱讀:

去年今日,一個有故事的女青年的自白
好怕被經理看到,吼吼~
堅持初心為什麼那麼難?
好久不見

TAG: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