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大唐皇家寺廟《法門寺》

紀錄片 法門寺

法門地宮的秘密

【無茗】1981年8月24日上午10時許,一陣隆隆的巨響伴著衝天塵浪,扶風法門寺佛祖真身寶塔由上至下均勻地一劈兩半……。煙塵散盡,半邊殘塔斜立於陰雲厚重的蒼穹中。從此,千年古剎結束了它沉寂、冷落、蘊藏豐富卻少人問津的局面,拉開了震驚世界的人類文化奇蹟重現於世的序幕。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後,遺體火化結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後,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於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唐代200多年間,先後有高宗、武后、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佛指舍利。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後一次送還佛骨時,按照佛教儀軌,將佛指舍利及數千件稀世珍寶一同封入塔下地宮,使法門寺成為皇家寺院及舉世仰望的佛教聖地。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關於法門寺地宮,有著種種的傳說。史料中早有記載塔下地宮內藏釋迦牟尼手指骨一節,並有唐朝歷代皇帝供奉的奇珍異寶。但千餘年來,地宮之門卻無人知曉,直至1987年4月發現地宮之門。宮門的第一級青石台階距地面不足一米深,兩旁有兩株枝繁葉茂的梧桐樹!這或許是佛祖的庇蔭,讓地宮千年無恙!

1987年4月,封閉一千多年的神秘地官之門被打開,裡邊金碧輝煌,千年古物熠熠放光。法門地宮共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寶,其中有121件璀璨奪目的金銀器,17件玲瓏玉潤的琉璃器,16件已失傳達室的「秘色瓷」器,還有700多件錦、綾、羅、紗、絹、綺、鄉等各類紡織品。這批文物種類之繁、數量之多、質量之優、製作之精、等級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國內外都是罕見的。這一考古發現立刻在國內外引起巨大轟動。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奇珍異寶中,最珍貴的是佛祖真身舍利指骨一枚,影骨三枚,是我國至今唯一的四個「特級文物」,堪稱無價之寶。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形象地稱之為-----「一月映三江」。

本博曾於1993年遊歷扶風法門寺,並有幸目睹了這四枚佛祖舍利指骨,虔誠三拜,冥冥之中,佛祖佑我今生……。「佛祖」光臨,曾為法門寺增添無尚榮耀,格升皇家寺院。唐朝皇帝的禮迎,使釋迦牟尼佛祖在中國達到了歷史上最尊貴、最神聖的地位。今天的聖骨,已不僅僅是純粹宗教信仰的象徵,它同時具有極其珍貴的文化歷史價值,這種雙重價值是無法估量的。這就是法門寺佛骨!法門寺佛指舍利,是釋迦牟尼入滅後遺世的一節指骨,至今時歷二千五百年,它的存在是個奇蹟。可能,它立意停留在塵世上,是要印證佛法無邊、佛慈無量。不論是長逾千年的湮滅無聞,還是二十年前重見天日的輝煌和驚喜,在宇宙時間中,也只不過是一瞬,但對當時親歷其境見證佛指重光的考古學家及佛門眾信來說,這已象徵了佛的世界中「圓輪具足」的永恆。法門寺地宮之門開啟後,共發掘出四枚佛指舍利。第一枚舍利,藏於地宮後室唐懿宗所賜、用紅錦袋盛裝的八重寶函內,命為國寶「特級一號」,發掘時間是一九八七年五月五日。非常神奇的是,這一天是農曆四月八日——佛誕日。

第二枚「特級二號」珍藏於地宮中室漢白玉雙檐靈帳之鐵函內。鐵函內有一個木盒,盒內彩絹整整9層,內藏金、銀棺,第二枚舍利就置於鎏金銀棺內。

1987年4月21日,在地宮後室北壁秘龕內,發現一隻銹跡斑斑的鐵函,內嵌寶石水晶槨子,水晶槨子內是壼門座玉棺。在這裡面又是一枚佛指舍利,命名為「特級三號」

5月10日23點,第四枚佛指舍利在阿育王塔中發現,塔內是一座寶剎單檐銅塔,內盛銀棺一枚,銀棺的棺蓋被啟開後,又一枚佛指舍利出現了,命名為「特級四號」。

佛祖真身舍利只有一枚,為什麼地宮中出土了四枚?這是唐朝時期為保護佛祖真身靈骨而仿製的「影射之骨」。其中一枚是真身靈骨,而另外三枚則屬於「影骨」。四枚舍利的外觀都符合地宮《志文碑》和其他一些典籍的記載,但不同的是,第三枚(即置於地宮後室秘龕中的一枚)顏色略黃,表面有一些粒狀的骨質分泌物,而其他三枚則質像白玉。經考古專家確定,第三枚是真身靈骨。

四枚佛指舍利,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對此詩云:「影骨非一亦非異,了如一月映三江」。瓷器眾所周知,與英文「Ghina」一詞通用,足見西方人心目中瓷器與中國的關係。何謂「秘色瓷」?則鮮為圈外人所知。這一提法唐代文獻多有記載,最早見於唐代詩人陸龜蒙詩句。宋代史記載:「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也就是說,專供宮廷而燒制,使這一高貴瓷器因此愈顯珍貴和神秘。

秘色瓷凈水瓶關於秘色瓷的色澤,過去學術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陸龜蒙詩喻之為「千峰翠色」,還有人推測是青綠、湖綠、艾色等。對於其燒制年代,許多人猜測始於五代……

秘色瓷花口碗神秘莫測的秘色瓷,終於在1987年4月8日,法門寺地宮之門開啟後,大白於天下。地宮中出土的一隻檀香木箱里,用絲綢包裹著十幾件瓷器精美異常,並且完好無損,困擾學界多年的「秘色瓷」之謎隨之打開。

秘色瓷三足花盆地宮唐代物帳碑上準確無誤地記載:「。。。瓷秘色碗七隻,內二銀棱,瓷秘色盤子、疊子共六枚。。。」

秘色瓷花品碗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是中國瓷器史上一項重大發現,它解決了以往許多懸而未解的學術問題。這十幾件秘色瓷呈現兩種不同的釉色,除兩件為青黃色外,其餘均為青綠、湖綠色,釉色純正,釉質晶瑩潤澈,如寧靜的湖面一般清亮潔凈。

秘色瓷盤秘色瓷的出土,也解決了型制問題、燒年代問題、產地問題。秘色瓷燒制於唐代越窯,為宮廷專用。唐代越窯青瓷為當時全國青瓷之冠。「秘色瓷」成為青瓷佼佼者的代稱。瓷器專家宋伯胤有詩賦:「千年案斷法門寺,秘色不秘自分明」。說起金屬「金」和「銀」,走遍大千世界,無人不知。人類最早發現的金屬是金,公元前三世紀,埃及、美索不達米亞等地區已採集黃金製作飾物,到公元前二世紀已達到很高的工藝水平。法門寺地宮出土了大堆流金溢彩的金銀器堆,共121件組,在唐代金銀器考古史上具有空前的考古價值。這些金銀器是由唐皇室集中當時各地高級工匠專為供奉佛骨打造,代表了唐代金銀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這些金銀器皿上的豐富鏨文成為考古研究最確鑿的第一手資料。

四十五尊造像鎏金銀寶函四十五尊造像鎏金銀寶函內有一座以銀包角的檀香木函,檀香木函內是一具嵌上黃、藍寶石的水晶槨,槨內有一具白玉棺,內盛佛教世界千百年來奉為傳世稀寶的釋迦牟尼指骨舍利「靈骨」。

金棺銀槨八重寶函八重寶函里盛載的是釋迦牟尼指骨舍利第一枚「影骨」。

鎏金雙輪十二環錫杖這柄迎真身雙輪十二環錫杖,集實用與藝術於一身,在杖身刻有十多個比丘圖案,著袈裟、有光冕、立於蓮台之上,或持法輪、或執如意,活靈活現;四個大輪僅作方寸的銀鐵之間,刻有八十四字,工藝之精細,令人愛不釋手,為莊嚴無上的法杖增添一份古奧清麗的美致。

鎏金珍珠裝捧真身菩薩像捧真身菩薩像是唐懿宗李漼於咸通十二年其三十九歲生日為供佛指舍利而敬造。咸通十四年,唐懿宗在迎送佛舍利時,此尊一併被請入宮,永為供奉。以菩薩像來供奉佛祖,在我國的佛教史上,還是第一次發現,含意殊非尋常。

鎏金卧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熏爐及銀爐台為佛教烯香之具,在佛教中表精進,屬密教六供養之一。這套璀璨奪目的熏香器不僅產地明確,製作年代清楚,鏨有銘文,而且器形雍容華貴,紋飾精緻富麗,代表了當時金銀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凝結著唐代工藝大師們的高超智慧和心血。

鎏金三鈷杵紋銀閼伽瓶此瓶有四尊,原分置於法門寺地宮後室四角,底部分別以寫有「東」、「南」、「西」、「北」。紋飾鎏金細頸、圓腹、圈足,頸飾如意雲頭紋,腹飾四個蓮瓣紋圈成的四曲圓圖。內飾十字三鈷金剛杵紋,圓圖之間以兩周弦紋相接,腹下部飾以一周八瓣仰蓮,仰蓮間立有三鈷金剛杵。

鎏金茶碾子  唐代宮廷茶具茶在中國的歷史十分悠久,唐代飲茶之風熾盛,飲茶方法極為講究,飲茶的用具也很齊備。從法門寺地宮中出土的籠子、碾子、羅子、鹽台等成套茶具,其中金質有金銀絲結條籠子及鎏金的茶碾、貯鹽罈子及鏤空鴻雁球路紋籠子,這些茶具不僅反映出唐代茶道的發達,也有助於我們讀懂陸羽那本艱深的《茶經》

鎏金飛鴻球路紋銀籠子  唐代宮廷茶具鎏金鏤空飛鴻球路紋籠子,是用來焙烤的籠子,通體鏤空,由一體一蓋兩部分組成,蓋和籠體分別有15隻、24隻鴻雁,除蓋頂內圈幾隻外,其餘均兩兩相對,籠體與平底成90度折角,無絲毫鉚焊痕迹,根據專家研究,只有使用一次模沖成型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而籠體12對向外凸起的鴻雁,又是一次模沖成型難以完成的,所以每次展出都引起人們的驚異和嘆服。中國是絲綢的故鄉。早在漢唐時代,歐亞大陸上就有了一條連接黃河流域與東地中海、黑海沿岸的通商大道,這就是古絲綢之路。叮鐺作響的駝鈴穿越迷漫無際的風沙逶迤前行,在茫茫戈壁灘上扔下一具具牲畜或人的骨骸之後,東方的絲綢、漆器、軟玉、釉陶,西方的葡萄、胡桃、石榴等紛紛到達各自的目的地。當產自東方的那種薄若蟬翼、光滑如玉的衣料第一次披上凱撒大帝的身軀時,人們驚呆了,整個羅馬帝國著魔了。五千多年來,中國絲綢對於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科學進步和文化交流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早在新石器時期絲綢就已經出現—,經商、周、秦、漢的發展,到了唐代我國絲綢織物工藝發展已達繁榮時期,無論就其花色還是技藝或質量等方面來說,都達到了空前絕後的程度。其產區之廣、產量之高、產品之精、消費之多,均居於我國歷代之首。位於絲綢之路「孔道」的法門寺,成了佛典東漸;絲綢西去,中西文化大組合的一個交匯點。

在輝煌多彩的唐代社會中,各種絲綢精品通過各種渠道彙集於唐都皇宮,而各代帝後競相擇其更上者製為佛教法衣或帝後服飾供奉於法門寺地宮釋迦牟尼指骨舍利前,用他們「以身事佛」的絲綢精品世界實現對佛祖真身的供養,其品類等級和質地等,在中國絲綢史上無與倫比。這裡實際上已成為唐代絲綢文化的最高殿堂。

絲織物綉裙根據地宮《物帳》碑載,唐代懿宗、僖宗等皇室貴戚、內臣僧官為真身舍利供了大量的絲綢服飾,計八百餘件。其中包括極為難得的女皇武則天的珍品「武后綉裙」一件,還有金銀器皿、寶函箱帳等附屬品和錦繡包袱之類,其數量之大,等級之高,品類之浩繁,工藝之精美,是唐代絲綢考古史上的空前發現。地宮的唐代絲織品計千件以上,如此洋洋大觀,在近代中國絲綢考古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地宮中發現唐代700多件絲織品,有綾、羅、綢、緞、紗、絹、綺、綿、繒等十多種品類和蹙銀、平綉、貼綉、織金、盤金錢等十多種工藝,這是世界上古代絲綢品類和工藝品種最多的一次考古發現。

據了解,由於涉及文物修復、保護和研究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法門寺博物館展出的文物外,還有一部分文物長時間「隱藏」在省考古研究院。如出土的700餘件錦、羅、紗、絹、綺等絲綢物品,由於長期處於潮濕的地下環境內,又兼法門寺塔身幾經坍塌重建,地宮中整摞放置的絲織物遭受砸壓。1987年發掘時絲織物大多數已褪色朽化,限於條件考古專家們當時採取了絲綢整體提取密封保存的保護措施。為保護這些稀世文物,中德兩國政府共同建造了我國第一座絲綢保護實驗室,對法門寺的絲綢文物進行重點保護研究,已完成法門寺地宮十多件絲織品的保護。另外,對其他一些文物的修復工作也取得了重大進展。
推薦閱讀:

默如巨雷——法門寺
法門寺:自駕陝西(1)
法門寺:地宮一開便是半個盛唐(圖)
法門寺 合十舍利塔

TAG:紀錄片 | 寺廟 | 大唐 | 法門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