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為什麼又不重用他呢?

《漢書》元帝紀記載漢宣帝與其時尚為太子的漢元帝的一段對話,為堪重視:

元帝柔仁好儒。 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 ……嘗侍燕從容言: 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 漢家自有制度, 本以霸王道雜之, 奈何純任德教, 用周政乎? 且俗儒不達時宜, 好是古非今, 使人眩於名實, 不知所守, 何足委任? 乃嘆曰: 亂我家者, 太子也。」

漢宣帝劉詢,前74年—前49年在位

漢宣帝劉詢(前91年―前49年),原名劉病已,漢武帝劉徹曾孫,戾太子劉據之孫,史皇孫劉進之子 。在位期間,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夷賓服,史家稱西漢國力在其治下最為強盛。在以制定廟號、謚號嚴格而著稱的西漢一朝,劉詢是四位擁有正式廟號的皇帝之一 。

「 用儒生」 而 「 亂吾家」 , 正是初現時代轉捩的胎動, 但其詮釋必須回溯到漢武帝時代。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召集各地賢良方正文學之士到長安,親自策問。董仲舒獻言: 「 春秋大一統者, 天地之常經, 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 人異論, 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統; 法制數變, 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 皆絕其道, 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 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從矣」。

武帝納之,立五經博士抑黜百家, 獨尊儒術, 百家之學光輝漸漸黯淡, 結束了四百年百家爭鳴的時代。

稷下學宮與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是中國思想史的黃金時代,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史記》所列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與道家互稱), 是六「家」名稱的最初出現。《 漢書》確定「九流十家」:儒家流、道家流、陰陽家流、法家流、名家流、墨家流、縱橫家流、雜家流、農家流,加小說家為十家, 所謂「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而其外另列詩賦、 兵、 術數、 方伎等四類專門學問。

此等大事件的發生, 並非突然或偶然。 漢初,秦朝高壓的思想統制已解放, 惠帝四年正式廢除秦朝的民間挾書禁令, 雖然此期間黃老思潮洶湧, 法家的強力余勢又繼續明顯存在, 秦朝複雜的律令條文, 仍系漢朝行政、 司法基準道家與法家思想形成公開回復戰國時代學派異論盛況中的兩大主流

儒家也正不屈不撓奮起, 大膽回答漢高祖 「 居馬上得天下, 寧可以馬上治之乎」的陸賈,歷惠帝、 呂后, 於文帝時代尚健在, 其著作集 《 新語》, 固亦大幅採用當時流行的道家無為思想, 但其強調君主個人道德, 與引仁義教化為全書主要論調的儒家政治思想, 於當時流行思想包圍中挺拔而起, 無疑是對儒家有所作為的一大鼓勵。

陸賈(約前240年—前170年),早年追隨劉邦,因能言善辯常出使諸侯。劉邦和文帝時,兩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臣服漢朝,對安定漢初局勢做出重大貢獻。

漢朝立國以來, 漸漸向秦朝政治實體全面恢復的半個多世紀間審慎試驗結果,已可發覺, 具有類同法家符合統一君主利益的優點,而無其激進缺點的理論基礎, 當是儒家

正如 《 史記》太史公自序論六家之要指所說, 儒者 「 以為人主天下之儀錶也, 主倡而臣和, 主先而臣隨」 , 以及「 序君臣、 父子之禮, 列夫婦、 長幼之別, 雖百家不能易也」

抑且,漢初儒家已建立 「 中庸」 「 時中」 意識, 內涵廣泛的六藝經典因時制宜與彈性適應度增強, 對百家學說的包容、 調和或相與共存, 緩和不同學說間尖銳對立的優點明朗化。

所以,當武帝時代, 漢朝統一勢力內外膨脹到達極峰, 國家基本精神有其明顯統一必要, 與一個世紀以前秦始皇大統一時代, 乃為相同, 力爭上遊的儒家學理, 其長處於漢朝已獲再確認。 秦朝大統一主義延長線上, 儒家思想漸因適應時代而受歡迎, 也終以學問上肯定支持漢朝政治而被承認為國學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後,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著書寫作。

惟其如此, 儒學自漢朝而被承認為國家學問, 儒家認識論的本質卻較春秋戰國原始儒學時代, 已完全向觀念論移行。 天人相關, 天支配人間, 人間行為感應於天, 天觀察人間行為善惡而加賞罰的世界觀, 普及於全社會

武帝尊儒,《史記》 儒林列傳所說:「 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 延文學儒者數百人」,最足表現其意。便是說,建立儒學國學權威的同時, 對百家之言只是貶抑而非禁止

事實上, 當年秦朝政治的法家思想獨裁指導下, 消滅對象也僅在私學與私人藏書, 官方博士仍系百家思想俱在。 漢初有名的儒者叔孫通便是秦朝博士,文帝至武帝間一代大儒伏勝也系自秦朝遺存的博士。

明 杜堇 伏生授經圖

伏生,濟南人,原為秦博士。秦始皇焚書,伏生將《尚書》藏匿於壁中。漢王朝建立後,伏生出遺書二十九篇,教學與齊魯間。伏生所授之經,稱為《今文尚書》。

武帝表章六經, 仍然附著的是溫和色調, 保存學術自由風氣,《 漢書》 藝文志已明言:

「 ( 武帝)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 皆充秘府」,並非便是遵循儒家理論支配政治之謂。

新經濟政策提案人與執行人桑弘羊等理財家, 其非儒者為歷史界共知, 以 「 推恩令」 建議獲得實現而著名的主父偃縱橫學者,卻都活躍於尊儒之後。

即使尊儒提案人董仲舒自身, 以及布衣宰相第一人公孫弘與另一學者大臣倪寬,《漢書》循吏傳指出:「 三人皆儒者, 通於世務, 習文法, 以經術潤飾吏事」 , 董仲舒且在中大夫的職位上幾乎犯死罪, 並未以尊儒而得志

惟其如此, 以儒家思想修飾法家, 乃系武帝以來漢朝的獨特政治原理, 宣帝所明言的 「 霸王道雜之」 。

明妃曲

王安石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大轉捩便是漢元帝繼位, 《 漢書》元帝紀贊曰: 「 元帝多材藝, 善史書, 鼓琴瑟, 吹洞簫, 自度曲, 被歌聲。 分刌節度,窮極幼眇。 少而好儒, 及即位, 徵用儒生, 委之以政。 貢、 薛、 韋、 匡迭為宰相」 , 正是宣帝 「 亂吾家」 預言的應驗。 元帝次代成帝如同其父, 也是位學問皇帝, 《 漢書》 成帝紀稱其 「 好經書」 , 「 博覽古今」 。

儒家思想發達為政治上支配實力, 儒學自樹立國學地位而向實際政治運用轉折, 都須待宣帝時代結束, 而非便是武帝當時。 換言之, 儒學被承認為權威學問固系武帝時代, 政治基本方針忠實追隨儒學理論, 則至元帝時代以後, 前後經歷約一個世紀時間。

但是, 也便自溫厚好學的儒者君主元帝時代,《 漢書》元帝紀贊另一段記載同堪注目: 「 而上牽制文義, 優遊不斷, 孝宣之業衰矣。 然寬弘盡下, 出於恭儉, 號令溫雅, 有古之風烈。」

趙飛燕(前45年—前1年),漢成帝劉驁第二任皇后。前18年封為婕妤,前16年封為皇后。前7年漢成帝去世,太子劉欣即位為帝,即漢哀帝,被尊為皇太后。前1年漢哀帝崩逝,被貶為孝成皇后。一個多月後被貶為庶人,下詔令其看守陵園,當日趙飛燕自殺身亡。

《 漢書》成帝紀贊又言: 「 善修容儀, 升車正立, 不內顧, 不疾言, 不親指。 臨朝淵嘿, 尊嚴若神, 可謂穆穆天子之容者矣。 容受直辭, 公卿稱職, 奏議可述。 遭世承平, 上下和睦。 然湛於酒色, 趙氏亂內,外家擅朝。」 元、 成兩帝時代, 漢朝強盛中已現衰頹之兆, 政治力漸漸轉弱的時期開始。

姚著中國史 姚大中 著 華夏出版社國歷史是偉大的,但沒落的世家子而盡緬懷昔日榮華,表示的惟是懦弱。知恥庶近乎勇。忘懷歷史的民族註定滅亡,顧影自憐或自怨自艾,又或只會自打嘴巴,同樣為沒出息」。——姚大中

姚著中國史(全五卷)

第一卷·黃河文明之光(漢以前)

第二卷·古代北西中國(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戰與和)

第三卷·南方的奮起(魏晉南北朝)

第四卷·中國世界的全盛(隋唐)

第五卷·近代中國的成立(宋以後) 


推薦閱讀:

董仲舒獨尊儒術的淵源
一百一十、丞相的假面
董仲舒與獨尊儒術
董仲舒:諸子學的終結與王宮學的復歸
董仲舒和揚州

TAG:董仲舒 | 漢武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