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皇帝的身份證
公元前238年4月,秦王嬴政年滿21歲,即位9年之久的他終於可以親政了。當時秦國的政治局面異常動蕩,年少的秦始皇居然連續擊碎了叛亂集團,成了名副其實的千古一帝。而後,為了解釋剛剛發生的災禍,進一步安定民心,也許更是為了安慰自己,為了大家都能相信這皇位是「天命所歸」,嬴政便命李斯刻制了象徵著王權天授的御璽一方,上刻八個大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自此,這傳國玉璽便成了皇帝們的「身份證」,得之則名正言順,天命所歸;失之則自慚形穢,心裡發虛,充其量也只是「黑戶天子」。
朱元璋就是典型的「黑戶天子」,所以他對此萬分介意。為了尋找傳國玉璽的下落,他不僅將元大都夷為平地,還派出十萬精兵,數次遠征漠北,但終未果。直到多年之後,還念念不忘地對大臣們說:「如今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掛在心頭。其中第一事即缺少傳國玉璽……」
唐初時,太宗李世民也因無傳國玉璽,當過一陣子「黑戶皇帝」,但他比朱元璋要聰明些,自己刻了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
但比起李世民,乾隆就更狡猾得多了。乾隆三年,江南總督高斌進貢了一方顏色黝黑的傳國玉璽,深諳文物之道的乾隆一看便知是「前代好事者仿製」,但也笑而納之,至今仍存於故宮博物院。
如若按照玉璽上「受命於天」的說法,自後唐主李存珂之後的皇帝們便無一不是黑戶了。
到了秦末,秦國出了沒出息的子嬰,把「身份證」拱手讓給了劉邦。劉邦建漢,號稱「漢傳國璽」,藏於長樂宮。
西漢末王莽篡權,首先要爭的便是「身份證」。當時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璽,太后一怒,把好好的玉璽摔掉了一角,後以金補之。遺憾啊,自己沒出息也就算了,好好的國寶就這麼殘了。
而後玉璽在皇室間幾經爭奪,到了漢光武帝劉秀手裡,總算是安穩了一陣子。但好景不長,十常侍作亂,少帝倉皇出逃,來不及帶走玉璽,返宮後發現玉璽失蹤。再後來孫堅部下在洛陽宮中的井裡打撈出一具宮女屍體,從她頸下錦囊中發現「傳國玉璽」。當孫堅偷著樂時,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告知袁紹,袁紹聞之,立即扣押孫堅之妻,逼孫堅交出玉璽。後來袁紹兄弟敗死,「傳國玉璽」復歸漢獻帝。
西晉末年,朝代更迭頻繁、動蕩不安。玉璽又被不停地爭來奪去。一直到隋朝,安生地傳了幾代。隋亡後,蕭後攜太子元德及傳國玉璽遁入漠北突厥。公元630年,蕭後與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玉璽歸於李唐,太宗龍顏大悅。
整個唐朝,這塊「身份證」都是名至實歸的,但也可能就是所謂的迴光返照。唐末,天下大亂。玉璽又開始顛沛流離,傳國玉璽便迷失在唐末五代烽火遍野的兵荒馬亂之中了。
作為皇帝,沒有皇帝身份證,這顯然是一件尷尬的事情。所以後世的皇帝們想盡了辦法去尋找。可又實在找不著,只好逐漸淡化玉璽在傳統觀念里的地位。後周太祖郭威遍尋玉璽而不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直傳至北宋。北宋末年,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物以稀為貴,玉璽不再是一方,而成了兩方、十方的時候,自是不再金貴了。況且材料也不是傳說中的「和氏璧」,也就更加地貶了身價。
這裡還有個小故事,說的就是這玉璽的材料。傳說春秋時,楚國有個人叫做卞和,他在山中看到一對鳳凰,落在一塊石頭上。根據「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的說法,他認為這塊石頭一定不尋常。就拿來獻給厲王。經過專家辨識,認為不過是塊石頭。厲王怒了,以欺君之罪砍了他的左腳。可這卞和是個死心眼,就再獻了一次,這下右腳也沒了。等到文王即位的時候,卞和還是執著一念,抱著玉成天在山下哭,哭得文王都服了,便派了使者去問。結果文王得到了寶玉,也就是後來完璧歸趙中的和氏璧。公元前228年,秦破趙,和氏璧落到了秦始皇手裡,被做成了傳國玉璽。說不清是秦始皇,還是後世的哪個聰明之人,把兩者聯繫起來的,增加了傳國玉璽的分量。事實上,厚一厘米的和氏璧又如何能做成四寸高的傳國玉璽呢?
可見,執著一物,特別是人們共同執著一物的時候,是一切都有可能發生的。
推薦閱讀:
※移動端身份證識別
※有沒有富貴命,竟然從身份證尾號中看出!
※身份證貸款是真的嗎 身份證貸款騙局大揭秘
※警察為什麼要查過路行人的身份證?
※關於身份證,央行又有新動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