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外國文學筆記

希臘神話的主要特徵:

1 鮮明的人本色彩,命運觀念。

從諸神的恣情縱慾,到盜火者的狂熱殉情;從阿喀琉斯多憤怒,到美狄亞的殘忍復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絕無宗教恐怖的壓抑和彼岸天國的誘惑。

2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並存。

古希臘文學的許多篇章從不同程度,不同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為後人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也有相當一部分作品充滿了神奇的想像、怪誕色彩、表現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3 種類繁多,且具有開創性。

除神話,史詩外還有悲劇,喜劇、 寓言、 故事、 教諭詩、 抒情詩、 散文 、小說等

 

文人史詩:

1 從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開始創立了歐洲第一部「文人史詩」。

2 文人史詩不同於民間史詩,它更多的注入了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在《埃涅阿斯紀》中體現了作者敬神、愛國的思想。

3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對後世的文人史詩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賀拉斯:用詩簡形式寫成的《詩藝》提出「寓教於樂」的觀點。

奧維德:代表作《變形記》是古希臘羅馬神話及英雄傳說的彙編,以變形的神話主題作為串聯,賦予古老的神話以新內容。

 

俄林波斯神系:

1 相傳俄林波斯山上居住了一個神的大家族。眾神之王掌管天上人間,其它神有太陽神阿波羅、月神阿忒彌斯等。

2 他們和人同形同性,有時還和人間美貌男女戀愛,不同之處他們長生不死。

3 希臘眾神沒有主宰人類的絕對力量,體現了希臘神話的民主性和進步性。

英雄傳說:主要有赫刺克勒斯建立十二大功的故事、伊阿宋率眾英雄取金羊毛的故事等。

希臘神話的特徵:

1 希臘神話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

偏重於神人同形同性,他們不但有人的形象和性格,甚至七情六慾等。與人的區別:長生不死,無比的法術和智慧,超人的神力。他們不僅是自然力量的象徵,而且也是社會力量的表現。「神的故事」實際基於人的體驗、感受,可以說是「人話」。

2 濃郁的人本主義色彩。

希臘神話「神人合一」神所經歷的生活,實際就是人的社會化的生活。對神的肯定與讚揚,實際也是對人的。他們的冥界也充滿光明、人間氣息,不存在「末日審判」的恐怖與神秘。

3地位和影響無可比擬,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當高。

荷馬史詩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 :

1兩部史詩反映的基本思想是:人在自然及神鬥爭的過程中,人的奮鬥精神,進取精神和人的決定因素。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各方面情況。頌揚了在奴隸制初期形成的這種新的家庭生活倫理道德風尚及一夫一妻制。

2 藝術價值

(1) 結構緊湊、安排巧妙。對於兩個10年中所發生的事,分別只表現了其中51天和40天中的內容。

(2) 人物塑造上,希臘主將阿喀琉斯是男性美的典範,集年輕、美貌、勇敢、鍾情、義氣、兇狠、善良於一身,性格是立體多元的。 

(3) 史詩的詩句流暢、自然優美、比喻生動形象,借動植物來喻人。後人讚譽「荷馬式的比喻」。

 

荷馬式的比喻

荷馬史詩中的詩句流暢、自然、優美、比喻生動形象。常借用自然界中的動植物了喻人,被後人讚譽為「荷馬式的比喻」。

 

希臘悲劇的特點:一般採用「三聯劇」形式。《詩學》中指出「希臘悲劇不著於悲,而重在嚴肅事件。它通過主人公的意外不幸遭遇引起憐憫與恐懼的情感,導致道德的凈化。

希臘悲劇中的命運觀念和人本思想。

1人的意志與命運的衝突是古希臘悲劇中的一個常見的主題。

2按照古希臘人的觀念,命運是不可抗拒的,是不可知的。這種命運觀產生的社會背景是人類處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時期。

3隨著社會的發展,命運觀也在發生變化。三位悲劇詩人在命運觀上的差異就表明了這一點。埃斯庫羅斯認為命運支配人的一切,包括支配神。索福克勒斯認為命運不是具體的神物,而是一種超乎人類之外的抽象觀念,雖不可抗拒,但其正義性,合理性卻是可以懷疑的;敢於抗爭命運的英雄是值得同情和歌頌的,雖然最後只能是一場悲劇。歐里庇得斯認為人的命運取決於自己的行為。

 

中世紀文學主要包括:

1 教會文學(正統文學 取材《聖經》)體裁:聖經故事、聖徒傳、禱告文、讚美詩、聖徒言行錄、夢幻故事、宗教劇等。作者:教會僧呂主要內容:讚美上帝的權威和歌頌聖徒的德行,宣揚禁欲主義和來世主義思想。主要手法:夢幻、寓言、象徵。

2 騎士文學(世俗封建主義文學) 興盛地:法國宣傳騎士道「忠君、護教、行俠」的騎士精神,反映大量騎士與貴婦間的「典雅的愛情」肯定對現世生活和幸福的追求,這是對基督教禁欲主義、來世主義極大的衝擊。主要內容:描寫騎士愛情和冒險故事、宣揚和美化騎士精。主要體裁: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作者:封建主、騎士騎士抒情詩 內容:描寫騎士們的所謂「典雅的愛情」。中心主題:騎士對貴婦人的愛和崇拜。破曉歌最為有名。

分為三個系統:

古代系統:根據古希臘羅馬文學作品改寫。著名的作品:《亞歷山大傳奇》 騎士敘事詩 《特洛伊傳奇》《埃涅阿斯傳奇》不列顛系統:主要寫不列顛王亞瑟和他的圓桌騎士的故事。作品:《特里斯和伊瑟》拜占庭系統:《奧卡森和尼柯萊特》 

3 英雄史詩(歌頌封建時代理想英雄人物的長篇史詩)。

日耳曼人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史詩《貝奧武甫》 (流傳至今最完整的一部早期英雄史詩)。

英雄史詩特點:

(1) 民族遭難、民族英雄拯救民族,脫離苦難。

(2) 風格莊嚴、激越。

謠曲:以描寫生活的悲劇或歷史題材為主,不少作品塑造下層人民喜愛的英雄,具有平民意識。最有名的:英國《羅賓漢謠曲》

4 城市文學(反映中世紀城市生活和新興資產階級思想願望)

主要特徵:適應市民的政治要求和生活願望。取材於現實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侶的暴虐、愚昧、讚揚市民的才智,具有較強的現實性。主要創作手法:諷刺主要體裁:韻文故事、諷刺故事詩、抒情詩、市民戲劇等。《列那狐的故事》:以動物諷喻現實,通過動物間的鬥爭來反映城市內部各階層間的矛盾衝突。在動物故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列那狐是市民的化身,在它身上體現市民階級的二重性:

一方面:與象徵豪門權貴的獅、狼、熊、等大動物鬥爭,表現了市民階級對封建統治階級的反抗思想。

另一方面:它又欺凌和殘害象徵貧苦人民的麻雀、烏鴉、雞、兔等小動物,表現了市民上層與下層之間的鬥爭。

詩中運用喜劇手法,通過動物的形象歌頌了市民階級的機智諷刺和嘲弄了貴族、僧侶等統治階級。

長篇故事詩代表作:《玫瑰傳奇》:(法國)整部作品運用象徵、夢幻手法。

上部:宣揚騎士「典雅的愛情」的貴族文學作品。

下部:反映了主張個性解放,反對封建貴族特權,反對禁欲主義和蒙昧主義等市民階層的思想感情。(人文主義思想的萌芽)

 

普羅旺斯抒情詩:

(1) 抒情詩的中心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

(2) 普羅旺斯所所抒情詩受民間詩歌影響較大,主要是寫騎士和貴婦人的愛情故事。

(3) 最著名的《破曉歌》寫的是騎士和貴婦人在黎明前依依惜別的情景。具有反禁欲主義和反封建等級制度的特色。

為什麼說但丁是「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詩人所處的時代是個新舊交替的年代,因此他在看待事物的態度上常常是矛盾的。

1 詩人對古代文化知識的崇敬,表現出重知識重理智的理想;但又把引導他的維吉爾作為異教徒打入地獄。

2 對愛情的雙重態度。一方面同情保羅和弗蘭齊斯嘉的戀情;但又按教會的道德標準將他們作為淫罪犯打入地獄。

3對待愛國主義者。一方面讚揚法利那塔的英雄氣概和愛國行為,但又把他作為異教徒打入地獄。

4對教皇的雙重性。在普尼腓斯八世當政時宣布他一定要人地獄,但又對他在阿那受到的污辱表示憤慨。

他認為重知識重理智才能走出苦難,達到至善至美的境地。這一認識超越了舊時代,達到了新時代的思想高度;但他對待異教徒的認識,完全沒有脫離宗教的桎梏。

所以說他是「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最初一位詩人」。

《神曲》的藝術特色:

1 夢幻與寫實的交融。

2 工整與協調的結構。採用連鎖押韻式銜接、每部詩的末尾均以「群星」一詞作結。

3 象徵、寓意、夢幻的手法。

維吉爾代表知識和理性;貝亞特麗齊是愛和信仰的化身;地獄:黑暗社會;煉獄:人類由黑暗走向光明必經的痛苦歷程;天堂:理想境界。

作品的結構:「3」的含義(3部、33篇、3韻句)神學上的「三位一體。」

4運用義大利語寫成,採用義大利的民歌形式,打破正統的拉丁文寫法

文藝復興:

1 14—17世紀初歐洲一系列新興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的總稱。

2 實質是反對封建觀念、擺脫中世紀宗教教義和封建思想的桎梏,建立適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和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是西方近代文化的開端。

3它的指導思想是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

1 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鬥爭中形成的思想體系、世界觀或思想武器,也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

2 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主要內容:

(1) 用人權反對神權。

(2) 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

(3) 用理性反對蒙昧主義。

(4) 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 

人文主義思想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其中人本思想和理性精神來自古希臘羅馬文化;平等、博愛的思想來自基督教精神。

人文主義是人本精神與基督教精神的結合。

絕限性:反對封建思想而不反封建王權;反教會腐敗、愚弄而不反對宗教本身。

人文主義還邁出了資產階級個性解放的第一步—肉體解放。

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狀況(人文主義文學、民間文學和封建文學)

人文主義文學佔主導地位。特點:

1思想內容方面:以人文主義為武器,對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禁欲主義進行抨擊。

2在現實主義方法的運用上更加自覺。

3文學形式豐富多彩。長篇小說成為人文主義作家運用的重要體裁,十四行詩成了歐洲詩歌的重要詩體。這些文學體裁的創新和發展,為近現代文學體裁的完善奠定了基礎。

4具有民族風格。採用本國地方語言、吸取民間語言等。

人文主義在歐洲各國的發展:

七星詩社:

1法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文學團體,由7人組成,其宗旨是研究和借鑒古希臘羅馬文學、對法國詩歌進行更新。

2《保衛與發揚法蘭西語言》是七星詩社的宣言。

3主要人物:龍沙是法國近代第一位抒情詩人。主要成就:愛情詩。

蒙田《隨感錄》法國第一部近代散文集。

三 西班牙文學(詩歌、戲劇、小說等方面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流浪漢小說:

1 16世紀中葉,在中世紀市民文學傳統的影響下,產生的一種新型小說---流浪漢小說。以城市下層人物的活動為中心,從城市下層人物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社會上的種種醜惡。 

2 用人物流浪史的形式,一般採用第一人稱、自傳體的形式,描寫流浪主人公的所見所聞,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

3西班牙最早的優秀流浪漢小說:無名氏《小癩子》。

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小說的頂峰:塞萬提斯《堂·吉訶德》是歐洲第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

戲劇方面:

維伽:民族戲劇之父

代表作《羊泉村》:直接描寫農民對領主的反抗。主人公:勞倫霞 、 騎士隊團長:費爾南

塞萬提斯稱維伽為「自然的奇蹟」。

大學才子派:

1是在莎士比亞之前。「大學才子」對當時活躍於英國戲劇界的一批青年知識分子的統稱,他們大多受過教育,具有人文主義思想。他們的戲劇創作和演出活動為莎士比亞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2馬洛:是莎士比亞前英國戲劇界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國文藝復興戲劇的真正創始人。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劇史》。

為什麼說堂·吉訶德是一個既有悲劇因素,又有喜劇因素的複雜形象?

1喜劇因素:由於被騎士小說毒害,他終日脫離實際。把維護主正義,消除世間的不平作為自己的天職。見義勇為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善良的動機,由於方法不對(把風車當巨人、把羊群當軍隊等)而得到相反的結果。使他成了一個誇張的喜劇性的角色。

2悲劇因素:堂·吉訶德的形象,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堂·吉訶德不單是個喜劇性角色,他堅信騎士道,可以看出這一人物全身心浸透著對理想的忠誠,為理想而承受種種艱難困苦。主觀上他又是一個帶有悲劇因素的人物。

3不涉及騎士道時,他是一個具有淵博的學識,為理想而奮鬥的戰士。對社會的批評,對戰爭、法律、道德文學藝術的看法都具有遠見卓識,他身上閃耀著人文主義的理想之光。

腦子裡裝這人文主義的理想,手中卻提著中世紀的長矛。如此極端的矛盾集中在他身上,使得堂 吉訶德這一人物形象即豐富又複雜。堂 吉訶德原名吉·哈諾 他的侍從:桑丘·潘沙

莎士比亞 (英)四大悲劇:

《哈姆萊特》主要人物:哈姆萊特、霍拉旭、雷歐提斯

《奧塞羅》主要人物:奧塞羅(具有人文主義者的理想品質)、苔絲德夢娜、伊阿古、凱西奧

《李爾王》:對權勢、財富貪慾的抨擊。

《麥克白》:(心理描寫)野心家形象。

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1在莎士比亞第一時期的《亨利四世》中作者塑造了個最成功的喜劇形象:福斯塔夫,他是個封建沒落騎士的典型。

2作品通過人物生活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會」的描寫,為主人公活動提供了一幅廣闊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莎士比亞化:

是馬克思所提出的莎士比亞戲劇創作中的現實主義美學原則。

1情節的生動豐富(三條線索 復仇:哈姆萊特為主線,雷歐提斯為副線)線索的豐富,形成多樣化的戲劇衝突,增加讀者的可讀性。

2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哈姆萊特由快樂王子—憂鬱王子)人物真實可信。

3廣闊的社會背景(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宮廷—家庭、深閨—墓地、鄉下—城市)人物活動與社會背景密不可分,後者為前者服務。

4豐富多彩,具有個性化的語言(哈姆萊特:前語言明快、後憂鬱。雙關語:「生存還是毀滅」。)

以上也是《哈姆萊特》的現實主義藝術特色。

 

分析哈姆萊特的形象。怎樣看待哈姆萊特的憂鬱和延宕?

階級特徵:哈姆萊特是文藝復興末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

1對人類報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價值。

哈姆萊特認為「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2主張人與人之間平等互愛,反動封建等級制度。

要求士兵對自己敬愛。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稱。

3強調智慧和理性。

安排「戲中戲」來證實自己的想法。

性格特徵:(猶豫、延宕)

猶豫:猶豫並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理想破滅時所引起的一種精神狀態。在猶豫的同時,哈姆萊特變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會原因,那就是在復仇的過程中他意識到自己的行動已不單是為父報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偉大目標前,哈姆萊特想要行動,但又不知如何行動,這就造成了他行動的拖延。(主觀)

延宕的另一個原因是惡勢力過於強大,而時代與人文主義的局限性又決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眾、反動群眾因此只能孤軍奮戰,最後終於被惡勢力吞沒。哈姆萊特的悲劇已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而是人文主義者和整個時代的悲劇。(客觀)

為什麼說古典主義是對人文主義的繼承和反撥?

1繼承 思想上:古典主義肯定愛情自由、反對封建教會(主題)

創作方法上:古典主義運用的基本上是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現實主義手法。

藝術形式上:古典主義戲劇與文藝復興戲劇一脈相傳。

反撥 :人文主義文學對個性解放的過分強調,導致了否定一切秩序的傾向。

語言不規範、藝術形式雜亂。

17世紀文學概括(巴洛克文學、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文學、法國古典主義文學)

巴洛克文學:

1巴洛克,特指17世紀歐洲流行的一種過分雕琢和華麗的建築。

2內容上多寫帶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生死、哀怨。藝術上借鑒了中古文學象徵、寓意、夢幻手法、並表現出華麗纖巧的風格。

古典主義:

1 17世紀的古典主義文學最早出現於法國,是指17世紀流行於西歐,特別是法國的一種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文學思潮。因為它在文藝理論和創作實踐上以希臘羅馬文學為典範故稱「古典主義」。古典主義的哲學基礎是笛卡爾的唯理主義。

2 基本特徵:

(1) 政治上擁護中央王權,主張國家統一。

(2) 思想上崇尚理性(理性王權統治所需要的道德規範)

(3) 藝術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視規範。(主張「三一律」)

三一律:

1 17世紀古典主義藝術創作法規。

2 規定戲劇的情節、時間、地點必須保持一致(劇本的情節只能有一條線索、同一地點、劇情在24小時之內完成。)缺點:人物類型化。

高乃依:(法國古典主義悲劇的創始人)《熙德》(被公認為法國古典主義第一部典範性作品):主人公:羅狄克、 施曼娜  當個人感情與封建家庭發生利益衝突產生矛盾時,封建義務讓位於國家利益。

作品通過男女主人公在愛情與榮譽、義務的衝突中所持的態度和採取的行動,表現了理性戰勝感情,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思想。為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奠定了基礎,但沒有恪守「三一律」。

分析答爾丟夫的形象及其社會意義。

偽善的沒落貴族,職業宗教騙子。

1表裡不一:表面上虔誠教士「把世界看成糞土一般」,實際上是貪圖享樂的酒肉之徒。 

如: 「一頓飯吃兩隻竹雞、半隻羊腿、一離開飯桌就睡覺」;看到桃麗娜袒胸露背是竟扭過臉去,掏出手帕,要她把胸脯遮起來。然而,他一邊答應做奧爾貢的女婿,一邊又向奧爾貢的妻子求婚;當奧爾貢送他一點錢時,他總是說「太多了,一半已經太多」;當奧爾貢把全部家產贈給時,他沒說半個「多」字。

2進一步揭露答爾丟夫偽裝虔誠的罪惡用心在於貪財好色。

如:一看見歐米耳太太就垂涎欲滴,「要拔去上帝這樣一個障礙」。當他的罪行面臨敗露時,他偽裝深受委屈而不予計較,致使奧爾貢盛怒之下將兒子趕出家門,並立下字據,把全部家產贈給答爾丟夫。至此,偽君子的罪惡用心已昭然若揭。

3再進一步揭露了答爾丟夫偽善的危害使人家破人亡。

如:把奧爾貢一家趕出大門,還到宮廷告發奧爾貢私藏政治犯的秘密文件,想置人於死地。並聲稱:「現在王爺的利益是我的頭等重要責任。」偽善的社會孕育了這類偽善的人。 

社會意義:體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民主傾向。答爾丟夫成了「偽善者」的同義語,是個不朽的藝術典型。

分析《偽君子》的藝術成就。

1遵循了古典主義的「三一律」原則。

情節單純集中:都是表現答爾丟夫的虛偽與欺騙;時間:24小時之內;地點:奧爾貢家裡,而且只有一個布景,就是奧爾貢的客廳。

2全劇結構嚴整緊湊。

主要人物到第三幕才出場,通過開幕人物的議論,暗示了他的作為、欺騙、影響和權威。答爾丟夫第一次被達米斯揭露未被趕出反敗為榮,第二次桃麗娜採用桌下計,又未能走他。一波三折,最後在大家抱頭痛哭時出人意料的被抓走。(體現古典主義戲劇歌頌王權。)

3喜劇還有機綜合了多種戲劇因素。

民間鬧劇:打耳光、隔牆偷聽、桌下計。

風俗喜劇:奧爾貢的專橫,達米斯的反抗和被趕出家門。

悲劇:幾乎家敗人亡。

這些使作品即有滑稽戲謔的的情趣又扣人心弦。

4人物語言高度個性化。

答爾丟夫:語言矯揉造作,長篇大論的玩弄教義,符合他偽善的性格。

桃麗娜:犀利、明快、生動的語言顯示她爽朗的性格和來自民間的智慧。

簡述18世紀啟蒙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1 18古典主義仍占重要地位,但啟蒙主義成就最高。

2有鮮明的傾性,要求文學為現實服務。屬於資產階級性質文學思潮,反對國王,宣傳啟蒙思想。

3把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和平民作為主人公來正面歌頌。

4創造性地運用了多種形式的文體:正劇、哲理小說等。

 

正劇(嚴肅的喜劇):

1 18世紀由狄德羅、博馬舍和德國的萊辛創立。

2 戲劇介於悲劇和喜劇之間,其特點是強調戲劇的教育作用。

以第三等級的普通人作為戲劇的主人公,語言通俗易懂。主要作品有狄德羅《私生子》、博馬舍《費加羅的婚姻》。

哲理小說:

1 18世紀由法國啟蒙作家創立的一種新型小說。

2它不注意環境與人物的細緻描寫。以人物活動為主線,表現作家關於政治、法律、道德、文學方面的啟蒙觀點,富於哲理性。如孟德斯鳩《波斯人的信札》、伏爾泰《老實人》、盧梭《愛彌爾》。

感傷主義

1 60年代至80年代末,在英國出現了感傷主義文學。它不僅是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先驅,而且也是現代派文學的源頭。

2 感傷主義開闢了一種以心理感覺為載體摻和外部現實世界的投影的敘述方式。

3 因斯泰恩的小說《感傷旅行》而得名。

哥爾斯密斯:

小說《威克菲牧師傳》及「墓園詩派」的詩歌中,感傷主義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哥特式小說(18世紀末在英國出現的一種兇殺小說)

小說多以中世紀陰森神秘的城堡為背景,充滿神秘、怪誕、刺激。代表作:瓦爾蒲《奧特朗圖堡》和拉德克力芙《渥多爾弗的秘密》。前浪漫主義代表:彭斯(農民詩人):《蘇格蘭方言詩集》布萊克:《經驗之歌》《天真之歌》

狂飆突擊運動:

1 18世紀德國發生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全國範圍的文學運動,狂飆突擊運動。這一名稱來源於克林格爾的同名劇本《狂飆突擊》。

2一大批文學青年,強烈要擺脫封建束縛,要求個性解放;強調民間文學和民族風格。

 

18世紀英、法、德三國文學比較

18世紀英、法、德三國文學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1 18世紀英、法、德都是啟蒙文學成就最高。2 都有鮮明的傾向性,要求文學為實現服務。屬於資產階級性質的文學,反對國王,宣傳啟蒙思想。3都把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和平民作為主人公來歌頌。

不同之處:1英國:18世紀英國已經建立了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政權。英國的啟蒙文學主要任務不是為革命做輿論準備,而是掃除封建殘餘,揭露現實社會的弊端,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主要成就現實主義小說。2法國(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法國的啟蒙運動直接負有教育群眾,使他們擺脫愚昧,學會理性思考,從而擺脫封建專制和宗教迷信。為大革命造輿論,文學的革命性、戰鬥性更強,內容特別豐富。主要成就:正劇、哲理小說。3德國:18世紀的德國還處於封建諸侯割據的狀態,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德國啟蒙運動的任務是喚起民眾覺醒,反對分裂建立民族統一的國家。爆發了狂飆突擊運動。

為什麼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第一部產生影響的作品。

1歌德的中篇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維特是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18世紀德國進步青年的形象。他的性格是社會鑄造的,他以孤傲來對抗德國現實的醜惡,但他總以不合作――逃避的方式來反抗,顯得無力。因此他悲劇是時代的悲劇。

2感染了世界各國不同時代的同病相憐的青年。他們不但模仿維特穿青衣黃褲,甚至也學他自殺。

在義大利期間他創作和構思了三個古典主義悲劇:

《哀格蒙特》、《伊菲格涅亞的陶里斯》、《塔索》。

晚年:《威廉·邁斯特》(上下部、德國第一部教育小說)通過威廉從童年到老年發展的記述,展示了他道德完善的過程。

《浮士德》:取材於16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民間傳說。以詩劇形式寫成,以浮士德博士的思想發展為線索寫他探索人生要義的一生。

基本情節:一幕序曲(劇情的正式開端)、兩個賭賽、終身追求、五幕悲劇。

五幕悲劇:知識的追求和知識的悲劇:否定了脫離實際的追求。感官的追求和愛情的悲劇:否定了僅僅迷戀情慾的愛情(瑪家蕾特)。權勢的追求和從政的悲劇:否定了與王朝相妥協的道路(海倫)。

美的追求和尋美的悲劇:否定了以古典美來改造世界的理想(瓦格納、歐福良)事業的追求和事業的悲劇:肯定創造和勞動,要人們「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分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義。

歌德創作的詩劇《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分子的象徵形象。

1浮士德是一種積極進取精神的代表,是一個自強不息、執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讓他經歷各種誘惑和考驗。同梅非斯特打賭,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熱戀的悲劇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從政的悲劇使他逃避現實;古典理想的幻滅,使他重新回到現實中尋找實現理想的途徑。他永不滿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終向上向善。這些構成了他性格上最鮮明的特徵。

2具有人身上鮮明的兩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慾的驅使,常常沉迷於名利、地位、權勢、女人和美等現實慾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這些所迷惑,不斷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創造事業,一方面又迷戀兒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會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權的支持者。這種「靈與肉」,「善與惡」的矛盾。體現了歌德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類複雜性和真實性。也反映了人類追求真理的艱巨性。

意義:向人們指出了精神凈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義和人們應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們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奮鬥不息的偉大道路。

分析《浮士德》的藝術特色。

歌德創作的《浮士德》在藝術上有它獨特的風采:

1詩劇以幻想為主,將寫實和幻想結合(天上地下、現實古代、人類魔鬼)。使《浮士德》成為即是資產階級理想的激越頌歌,同時又是當是德國現實生活的深刻概括。

2在人物塑造上:辯證的方法。浮士德靈與肉的對立統一,梅非斯特作惡造善的對立統一,推動了整個劇情的發展,展示了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用矛盾對比的手法刻畫人物群像。天帝與魔鬼是理性於情慾的對比;浮士德與梅非斯特是人類與魔鬼的對比;浮士德與瑪加蕾特是知識者與自然的對比。比較的手法使各自的性格特徵更為鮮明。

3形式多樣化。詩劇開頭用自由韻體,寫瑪加蕾特用民歌體;寫海倫部分則用古希臘悲劇的詩體。敘事、抒情、議論糅為一體,詩劇大量運用了象徵、比喻的手法,如人造人、海倫、魔女之廚都是象徵,批評教會則常用暗喻。

歌德的詩劇《浮士德》是一部思想內容很豐富的作品。 

1主要思想價值,是通過浮士德的人生經歷,宣傳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宣傳擺脫中世紀的愚昧狀態,克服人類內在和外在的矛盾,創造資產階級理想王國的啟蒙思想。

2詩劇肯定創造和勞動,要人們「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3詩劇表達了作者深刻的人生體驗——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過程又是循環前進的。世界和人類就是在這不斷追求、不斷幻滅的大循環中矛盾運動、發展進步的。

4詩劇還表達了一種現代意義,即人始終處於與外界的衝突中,失敗和災難無法避免,但主人公以自身的行動決定自己的本質,從而奠定了現代人格的基礎。

浪漫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1 強烈的主觀色彩,偏愛表現主觀思想,注重抒發個人的感受和體驗。重主觀,輕客觀和重自我表現,輕客觀模仿。

2 喜歡描寫和歌頌大自然。(尤為突出)

作者們喜歡將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於純樸寧靜的大自然中,襯托現實社會的醜惡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視中世紀民間文學。想像比較豐富、感情真摯、表達自由、語言樸素自然。

4注重藝術效果:異國青島情調、對比、誇張、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狀況:

 

耶拿派:

1 德國最早的一個浪漫主義文學流派。以施萊格爾兄弟為代表。

2 19世紀他們在耶拿創辦的雜誌上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義這個名稱,並且系統地闡述了他們的浪漫主義文學主張:強調想像與情感,強調文學創作的絕對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徵感。

海德堡浪漫派:

1 19世紀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創辦《隱士報》,形成了海德堡派。

2功績:收集和整理德國民間文學。阿爾尼姆和布倫塔諾收集編寫的民歌集《兒童的奇異號角》,格林兄弟《兒童與家庭童話集》都是對德國民族文學的重要貢獻。

主要作家及作品:霍夫曼和莎米索的創作充滿了神秘和怪誕的色彩。海涅:在浪漫主義影響下開始走上創作道路。《論浪漫派》的發表,結束了浪漫主義在德國文學的統治地位。早期代表作:《西里西亞紡織工人》後期代表作:《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抒情長詩)抒發了對德國封建制度和停滯的社會現實的仇恨與憎惡。

湖畔派(英國第一代浪漫主義詩人)

1英國最早出現的浪漫主義作家是「湖畔派」三詩人: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

2他們遠離城市隱居湖區,都喜歡歌頌大自然,描寫宗法制農村生活,以此來抵制資本主義的城市文明。

華茲華斯(湖畔派中成就最高):《抒情歌謠集·序》稱為英國浪漫主義劃時代的宣言。《抒情歌謠》與柯勒律治合作。柯勒律治:喜歡描寫超自然的人與事。代表作《古舟子詠》

英國第二代浪漫主義詩人(拜倫、雪萊):雪萊(恩格斯稱他為「天才的預言家」):《麥布女王》:(長詩)雪萊的「預言」首先體現。《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理解社會」。自然山水詩:《雲雀》、《西風頌》名句「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齊慈《夜鶯頌》(頌詩):以精巧著稱。司各特:(以歷史小說著稱)「威弗利小說」 代表作《艾凡赫》司各特的去世標誌著英國浪漫主義的結束。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愛瑪》

簡述夏多布里昂筆下的「世紀病」形象:

1 19世紀初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先驅夏多布里昂的作品《勒內》中的主人公勒內生性孤僻,憂鬱與周圍人格格不入,整日在冥思遐想中派遣他的憂鬱,在孤獨的漂泊中度日。這是文學史上第一個「世紀病」形象。

2小說中的主人公是在大革命浪潮的衝擊下,喪失了一切的貴族青年。表現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地位那種悲觀絕望的精神狀態,陰暗的心理和鬱鬱寡歡的情懷。

東方敘事詩:

1 1813—1816年拜倫完成了一組以東方故事為題材的故事,稱《東方敘事詩》。

2 敘事詩中的主人公被稱作「拜倫式英雄」,這些敘事詩又叫「叛逆者敘事詩」。

拜倫式英雄:

1這些英雄大多出自於拜倫的《東方敘事詩》里。

2他們個個熱情勇敢、意志堅強、驕傲孤獨、心懷人間悲哀而不惜同命運抗爭,最後還是以失敗、死亡告終 

第一部詩集:《懶散的時刻》

諷刺詩:《英國詩人和蘇格蘭評論家 》 

《曼弗雷德》:表達了拜倫「世界悲哀」的哲學。主人公曼弗雷德則成為「拜倫式英雄」最

成熟的形象。

《該隱》(詩劇):取材《聖經》主人公:該隱是敢於懷疑思考,有自己的慾望與要求的年輕人類的代表。

《唐·璜》:(一部未完成的長篇諷刺敘事詩或稱詩體小說):通過主人公唐·璜這位「古代朋友」幾乎遍及全歐洲的冒險經歷,展示出18世紀至19世紀歐洲廣闊的社會現實。

基本結構是由唐·璜的兩次旅行構成。

簡析《唐·璜》的人物形象及作品的主要藝術成就。

人物形象:1 英國第二代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創作的長篇諷刺詩《唐·璜》中的主人公在拜 

倫所有的主人公形象中獨一無二,他熱情、玩世不恭、但不絕望、憂鬱。

2 他隨波逐流、聽天由命,沒有反抗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消極)。

3 他不為道德教條束縛的自然天性,在曲折戀愛冒險中起著諷刺虛偽道德的重

要作用。

藝術成就:1最顯著的藝術特點是辛辣的諷刺,鋒芒指向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廣闊的 

社會人生,成為一部「諷刺百科全書」。

2 插話:在敘事過程中不時地和大規模地插入議論。

3 題材和風格的無窮變換,以悲壯、詼諧、揶揄、熱情等各異的風格雜糅並置。

4 以口語體取得最高成就。(八行詩體)

簡析《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的主要思想內容。(自傳色彩的長篇敘事詩)

拜倫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敘事詩《恰爾德·哈羅德遊記》主要歌頌了歐洲民族民主解放運動。(反暴政、反侵略)

第一章 主要寫主人公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見聞,反映了拿破崙鐵蹄下當地人民的苦難,反抗和對自由的渴望。

第二章 主要興趣忍是景色和冒險。作者緬懷希臘光榮的過去,哀嘆現在的懦弱,希望他們依靠自己的力量擺脫土耳其的統治。

第三章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超過並在最後遮住了遊歷主人公的形象。憑弔滑鐵盧戰場,詠嘆拿破崙的命運,抨擊神聖同盟,追憶啟蒙主義者伏爾泰和盧梭。

美醜對照原則:

一 在《克倫威爾序言》中,雨果提出了著名的「美醜對照原則」。

二 主要內容:1大自然中美醜並存。

2藝術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應該通過強烈的美醜對照,同時採取藝術的誇

張。

3於是「渺小變成了偉大,畸形變成了美好」。

雨果在小說方面的成就十分突出(人道主義為主線):

《海上勞工》:歌頌勞動者的高尚品德。

《笑面人》:具有浪漫主義風格。

晚年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九三年》:描寫法國大革命的作品(1793)。

作者在小說中提出了「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觀點。

主要人物:朗德納克侯爵是叛軍的首領、革命軍郭文。

代表作《巴黎聖母院》(第一部長篇小說):

愛斯梅拉爾達是作者理想中「美」的化身。

伽西莫多是作者理想中「惡」的化身(外表令人恐怖、滑稽)。作者根據「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優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後,惡與善並存」的美學原則創造的人物形象。

副主教克洛德是宗教惡勢力的代表。他道貌岸然,內心陰險毒辣。

藝術特色:1對照方法:人物自身(外表,內心)伽西莫多、克洛德。

2人物之間:伽西莫多、克洛德。

3兩個階級、兩種朝廷:路易十一、平民王國。

《悲慘世界》:人道主義思想 主要人物:冉阿讓、芳汀、小柯塞特。

以《悲慘世界》為例,分析雨果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

雨果代表作《悲慘世界》,充分體現了作者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

1 對貧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如:冉阿讓被監禁19年的罪行「只不過是偷了一塊麵包」;芳汀從一個天真善良的姑娘,被迫害成流落街頭,終因貧病交加而死的妓女。

2 以滿腔熱情歌頌了共和黨人的英勇鬥爭精神,表達了他的人道主義理想。

小說通過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讓宣揚了以「仁愛」、「慈善」為中心的人道主義。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讓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報復社會的冉阿讓變成了一個樂善好施、廣施濟貧的市長。

3譴責了資產階級的法律。現存法律是低級法律,使罪犯重複犯罪,而人道主義才是高級法律,使罪棄惡從善、終止犯罪。

4塑造了人道主義最高理想「冉阿讓」。

如冉阿讓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後,也像主教一樣以德報怨,終使沙威「人性」復活,最後精神崩潰而投河自殺。

5人道主義的局限性:借人道主義感化統治階級的矛盾,這是不可能的、是腐蝕劑。

論述《悲慘世界》的藝術成就。

1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有機結合。

現實主義:冉阿讓被迫的經歷、芳汀的悲慘遭遇、滑鐵盧戰役等。

浪漫主義:冉阿讓超人的體力和驚人的自我犧牲精神。

2浪漫主義色彩表現在情節的安排上。

冉阿讓攀上橫杆救水手而自己卻落入海中;抱著柯塞特被警察追得翻入修道院,碰到的第一個人恰恰是他曾救過的割風爺爺等情節都是離奇的。

3政論性。

4語言高昂、激烈、熱情、敘述有史詩的風格。

簡析奧涅金的形象:

普希金的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的奧涅金是俄國貴族革命時期開始覺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貴族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

1他受到西歐民主思想的啟蒙,具有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的思想,品格和氣質都高於周圍的貴族子弟。

2他沒有明確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現實社會看不到出路和希望,所以苦悶、彷徨、憂鬱、痛苦對生活極端的冷漠。

3他希望改變現狀,但又不可能與社會決裂,所以他不會與社會反抗,對生活態度是消極的逃避。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多餘人」典型。

《葉甫蓋尼·奧涅金》中達吉亞娜是作者最喜歡的人物,稱她為「我可愛的理想」。

此作品是作者「幻想的寵兒」,採用四音步揚格十四行詩節稱為「奧涅金詩體」。

多餘人(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中貴族知識青年的典型)

1俄國貴族革命時期的產物,封建農奴制社會進步知識分子的典型。

2他們開始覺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看不慣貴族庸俗的生活,又擺脫不了自身的資產階級利己思想。即不願與貴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農民一邊,成了一事無成的「多餘人」。「多餘人」的弱點是脫離人民群眾。

「多餘人」系列形象:

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奧涅金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多餘人」形象。

萊蒙托夫《當代英雄》:畢巧林

赫爾岑《誰之罪》:別爾托夫 

屠格涅夫《羅亭》:羅亭 《貴族之家》:拉夫列茨基。

岡察洛夫《奧勃洛摩夫》:奧勃洛摩夫

 19世紀文學的主流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它有以下基本特徵:

1客觀、真實地描繪現實生活。

注重反映現實生活的整體、本質、真實、更注重細節描寫的真實性。

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特別注重社會底層社會及「小人物」的悲劇命運。對社會現實的強烈批判在客觀上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滿和抗議,是從改良資本主義制度出發的,他們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義,政治主張是改良主義。

3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

文學發展狀況:

無產階級的萌芽:英國憲章派文學和德國工人革命詩歌是最初成就。

 

憲章派文學:

1是世界文學史上第一次出現的無產階級性質的文學,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憲章運動的產物。主要成就:詩歌

2作品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和強烈的戰鬥性、廣泛的群眾性。

3最有名的憲章派詩人:瓊斯和林頓。

 

自然派:

1 19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一個派別(領袖:果戈理)。

2該派以果戈理的創作為楷模,極力忠實於「自然」即現實,抨擊反動腐朽的農奴制和專制制度。

3文學題材上,多以描寫「小人物」即小官員、小職員、農民為主。

4體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說)為主,後來「自然派」便成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別稱。

小人物:

1 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生活底層的小人物的典型形象。

2他們在社會中官階、地位即地下,生活困苦,但又逆來順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膽小怕事因此成為「大人物」統治下被侮辱的犧牲者。

3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說《譯站長》開了俄國文學中描寫「小人物」的先河。

代表作家及作品:果戈理:繼承了普希金的現實主義又把它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別林斯基:俄國現實主義美學理論和文藝批評的奠基人,革命民主主義者的先驅。他肯定了果戈理為代表的自然派。捍衛了現實主義原則。他的理論有力地推動了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的發展。代表作《文學的幻想》赫爾岑:第一次使用了「多餘人」這一文學批評概念來論述當時俄國文學的民族性。《誰之罪》(問題小說):主人公別爾托夫(多餘人)。屠格涅夫:《羅亭》:羅亭是40年代俄國貴族知識分子中「多餘人」的典型。

 

分析比較題

19世紀英、法、俄三國現實主義文學特徵的比較。

相同點:1 19世紀英、法、俄三國文學主流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2 都注重反映現實生活的整體的、本質的、真實的東西,同時更注重細節描寫的真實性。3 他們都特別注意社會底層生活及「小人物」的悲劇命運的描寫;注重表達廣大人民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滿和抗議。對社會的批判,是從改良主義制度出發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義,政治主張是改良主義。4都注意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異同點:一 法國文學的特徵:1反映資產階級與貴族階級的矛盾。2揭露了金錢的罪惡。3描寫了個人反抗者形象。二 英國文學的特徵:1最先描寫勞資矛盾題材。2善於描寫小人物的矛盾。3具有人道主義和改良主義的傾向。4女性文學異軍突起:經受過女權主義洗禮的英國婦女開始覺醒,她們用文學來實現自身的價值。(瑪麗·雪莉、蘇珊·弗里婭、喬治·艾略特、勃朗特姐妹)

俄國文學的特徵:

1文學與人民解放運動緊密相連,以批判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製為主要內容。

2具有悲愴的情調,反映時代的苦難,表達了知識分子憂憤、焦慮及基督教人道主義思想。

3獨特的形象系列:多餘人、小人物形象。

4有系統的進步理論作指導: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的美學。

簡述《紅與黑》的思想內容。

1 斯丹達爾的長篇小說《紅與黑》以於連的遭遇為線索,以維立爾市,貝尚松神學院和巴黎木爾侯爵府為活動舞台,形象地展示了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廣闊的社會生活和錯雜的階級矛盾。

2 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貴族、教會的黑暗和罪惡。

3 辛辣地嘲諷了資產階級唯利是圖的本質,表現了強烈的政治傾向。

 

於連的形象分析:

斯丹達爾的長篇小說《紅與黑》中的主人公於連是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個人奮鬥者的典型。

1 於連的階級地位和所受的教育,決定了他的英雄主義熱情和虛榮心。

出生地位低下,於連很早就形成了一種反抗和仇恨貴族大資產階級的心理。愛讀書身受啟蒙思想的影響,培養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崙,希望自己能建功立業,然而封建等級制使他希望破滅;而後他看到教會盛極一時,他投靠了教會,於連以虛偽為武器、以反抗和投協為手段,開始了個人奮鬥式的道路。

2 於連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壓後就反抗,當個人名利得到滿足後就妥協、投降。

在德·瑞拉市長家做家庭教師,具有平民意識的他應聘的條件是和主人桌吃飯,顯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貝尚神學院:為了出人頭地,於連在險惡的環境中把對教會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卻是神學院最虔誠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長的寵兒。在這裡具有對抗意識的青年逐漸成了一個和教會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爾侯爵府:於連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忠心為侯爵效勞、和侯爵女兒瑪特兒戀愛、結婚最終得到了一份頗豐的地產和官銜。

3 於連的平民階級意識並未完全泯滅。

入獄後,他開始反省,認識所走的道路的虛偽和痛苦。法庭演說是於連對貴族大資產階級的譴責和對社會的抗議,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發和悲劇命運的總結。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動是個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極大的動搖性,一旦個人的追求滿足後就妥協投降。

論述《紅與黑》的藝術成就。

斯丹達爾的《紅與黑》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 從現實生活中選取典型材料,通過描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來反映時代特徵。

小說通過了3個典型環境(維立葉爾、貝尚松神學院、巴黎)中個人奮鬥的悲劇過程,揭露了復辟時期大革命的深刻影響,資產階級的壓迫、平民的反抗、貴族和社會的腐敗統治等時代特徵;又說明了個人奮鬥在專制特權社會中失敗的客觀真理

2 特別善於把握和分析人物心理。

於連收到瑪特兒小姐約他半夜來的信時的心理活動。他即高興又懷疑,即猶豫又自責心理活動互相衝突,揭示了他內心的衝突和感情的瞬間變化,突出了他的性格。(「要準備戰鬥」)

3 情節緊湊、結構嚴謹。

以於連的個人奮鬥史為「經」,以他和德·瑞娜市長夫人、瑪特兒小姐戀愛生活為「緯」。

經緯交織、條理明晰。三個典型環境的轉換銜接自然順暢,出場的人物都與主人公有關。人物、情節和環境都顯得嚴整清晰,井井有條,形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

 

簡述巴爾扎克的思想矛盾與創作關係。

1恩格斯評論巴爾扎克時指出:「巴爾扎克在政治上是一個正統派」、「他的全部同情在註定滅亡的那個階級方面,為」上流社會的必然崩潰唱輓歌,但又辛辣地諷刺了「貴族男女」描寫他們在資產階級暴發戶的逼攻下必然失敗、毀滅,讚揚他的政敵「共和黨人英雄們」。這就是小說主義的最偉大勝利之一。

2巴爾扎克之所以能自覺地運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往往決定於他世界觀中進步的傾向。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具有的積極作用,可以某中程度削弱作家思想中的消極部分。 

試述《人間喜劇》的現實主義思想內容。

法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為我們展現了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現實主義歷史。

1作品深刻描寫了封建貴族衰亡史。

在《古物陳列室》和《農民》中:作者通過描寫資產階級和貴族間的矛盾,來揭露封建貴族必將滅亡的客觀歷史規律。

名門貴婦鮑賽昂夫人的盛衰史和貴族階級的盛衰史緊密相聯。

《高老頭》中她情場失意,被資產階級小姐擊敗逼迫離開巴黎,是貴族厄運的寫照。

《棄婦》中男爵卡斯頓經不起金錢的誘惑,拋棄了她。貴婦人再次受到社會的棄絕,就這樣資產階級婦女靠金錢擊敗了貴族婦女並代替她們活躍於上流社會。

2資產階級的發家史。

作者通過一系列本質相同而形象各異的資產階級人物真實地再現了資產階級的發家史。

《高利貸者》中的高布賽克是單純的高利貸者,不懂商品的流通和資本的周轉。

《歐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懂得在流通中使資本增值。

《紐沁根銀行家》中紐沁根是交融資產階級的典型,不僅懂得怎樣獲得高利潤,還會製造謠言、假象等。

3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金錢罪惡。

《歐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不讓女兒愛破了產的查理,斷送了女兒的青春。被查理拋棄,使她即遭到金錢關係的摧殘,又受到金錢關係的毒害,罪惡,是其父的犧牲品。

4對共和主義者的讚美和對社會理想的探索。

對共和主義者即不完全理解他們的思想實質,但又看不到他們是高尚品德的人。

《幻滅》中的克雷斯蒂安、《農民》中的尼雪龍藝術形象雖不夠豐滿,但描寫他們的精神卻十分突出。

《高老頭》

簡述《高老頭》的主題思想。

巴爾扎克創作的小說《高老頭》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

1 小說真實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復辟時期資產階級暴發戶對封建貴族社會日甚一日的衝擊。(子爵夫人告別巴黎)。

2小說描寫資產階級憑藉金錢和財富的力量打敗封建貴族。揭露了金錢的罪惡,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3小說揭露了與資產階級野心家極端利己投機取巧完全不同的誠實的個人奮鬥之路。

簡述高老頭父愛悲劇的社會意義。

巴爾扎克的小說《高老頭》中的高老頭是一個具有濃厚封建宗教觀念的商業資產者的典型。

1 高老頭愛女兒十真誠的,但只懂得用金錢培養女兒對父親的愛,用金錢維繫父女之間的感情使她們成為自私自利的拜金主義者,使自己成為拜金主義的犧牲品。

2 他的悲劇是一個通曉資產階級生意經卻不通曉資產階級人生哲學的資產者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封建宗法制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這一新舊交替時期社會現象的反映。他的父愛反襯出女兒的無情無義,他的人性反襯出社會的殘忍。有力地控訴了金錢敗壞道德,腐蝕社會的罪惡,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金錢化。特別是家庭關係金錢化的可悲景象。

 

分析拉斯底涅的形象及其典型意義。

巴爾扎克的小說《高老頭》中的主人公拉斯底涅是復辟王朝後期到七月王朝時期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和野心家的典型。(小說描寫他由一個沒落貴族子弟腐化成資產階級野心家的典型過程)。

他的性格發展有三個階段:

1 他到巴黎上大學,想通過勤奮努力,刻苦攻讀爭取一番功名。但是經不起上流社會的誘惑。3年的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會的本質:法律和道德對有錢人無效,財產才是金科玉律。於是他決定走另一條道路:往上爬!不顧一切地往上爬。

2 經過人生兩個導師的教唆,拉斯底涅開始了明顯的蛻變。

鮑賽昂夫人親自教他讀「人生這部分」培養他自私自利的人生觀,傳授他以牙還牙對付社會和個人的伎倆。最後鮑賽昂夫人的隱退使他進一步認識到金錢的重要作用。

伏脫冷要求拉斯底涅同自己合夥,教他與維多莉戀愛,自己殺死維多莉的哥哥,以獲取泰伊番的財產。他還用赤裸裸的語言剖析社會的本質。伏脫冷後來被米旭諾以3000法郎賣給當局,使拉斯底涅進一步相信伏脫冷利己主義社會本質的剖析。

3高老頭的苦難和死亡,最後完成了他的社會教育。當他埋葬了高老頭後,埋掉了最後一點人性。這曾清白的青年,已墮落成向財富和權勢進攻的資產階級野心家。

意義:小說通過拉斯底涅的演變,反映了貴族階級的衰亡和資產階級的興起,揭露了金錢的罪惡。

論述《高老頭》的藝術特色。

1 結構精緻,情節富有戲劇性。

小說圍繞拉斯底涅向上爬安排情節,有主有次、多情節、多故事。拉斯底涅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其它人主要圍繞他的性格形成而展開的。伏脫冷完成了教育的使命後被捕;鮑賽昂夫人完成任務後隱退;高老頭的悲劇促進了他性格的最後形成。

2 從現實的精緻觀察進行精確生動的典型環境的描寫。

對典型環境的描寫為人物性格發展提供依據。如伏蓋公寓的頹廢、寒酸與上流社會燈紅酒綠形成強烈的對比,刺激出拉斯底涅向上爬的野心,形成了典型環境相適應的典型性格。

3廣泛地運用了對比的原則。

如高老頭對女兒的溺愛與泰伊番將女兒趕出家門;高老頭的痴情與女兒的絕情,從中引出抑惡揚善的教訓。(人物對比)

上流社會和伏蓋公寓下層社會對比,刺激了拉斯底涅的野心,揭露了貴族表面興盛和資產階級暴發戶的粗俗。(環境對比)

4語言多姿多彩、比喻深刻。

人物語言充分個性化:如伏脫冷語言鋒利、充滿強烈味、赤裸裸一針見血;高老頭的語言中充滿對女兒的痴情。

比喻:高老頭沒錢是遭到女兒們的遺棄「就像檸檬榨乾了」,她們「把剩下的皮扔在街上」。

5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如高老頭的父愛持久不變;同為野心家拉斯底涅涉事不深,伏脫冷老謀深算。

簡述《艱難時世》的主要思想內容。

1它反映了40—50年代英國的勞資矛盾(社會的根本矛盾)。作者站在人道主義立場上揭露了當時的繁榮盛世其實就是冷酷的扼殺人性的艱難時世。

2小說通過葛雷硬、龐得貝為代表的利己主義和「事實哲學」,抨擊了資產階級剝削的理論基礎—功利主義哲學,揭露其扼殺人性的罪惡。

3小說通過以西絲為代表的善良人感化冷酷的資產階級的設想。集中體現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作者解決矛盾的方案是人性感化。

 

簡析《雙城記》的寫作目的和思想內容。

《雙城記》是狄更斯創作思想和藝術表現達到成熟時期的傑作。

一寫作目的:作者想借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經驗向英國統治者敲起警鐘,具有明顯的借古喻今的現實意義。

二主題思想:

1對貴族階級做徹底的否定。

小說通過梅尼特醫生給朝廷的揭發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以及被捕人獄18年之久的情節描寫。無情地揭露了腐敗了的統治階級專制政體、法律制度。

2描寫了法國人民在封建暴政下的悲慘生活。

3生動描繪了法國大革命中巴黎人民攻打巴斯底獄的情景和懲罰壓迫者的歷史畫面,反映了法國大革命轟轟烈烈的鬥爭場面,準確而又形象地展示了革命發生的原因和必然性。

4小說突出地表現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

簡析《雙城記》的藝術特色。

一 結構複雜嚴謹,由三個對立而又相交織的線索組成。

梅尼特醫生的故事;貴族後代代爾那的故事;革命者得伐石太太的故事。體現了情節的豐富性和結構完整性的統一。

二 浪漫色彩和現實手法有機結合。

1浪漫色彩:小說情節波瀾起伏、緊張生動又富有戲劇性。

2寫實手法:對法國大革命的原因及場面的描寫。

三 大筆勾勒和精雕細刻有機結合。

1大筆勾勒:巴黎人民起義。

2精雕細刻:人物肖像、心理及敘述事件。

 

從《雙城記》看狄更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

《雙城記》中狄更斯以自己的人道主義準則來評價法國大革命前的封建貴族政權和大革命勝利後的資產階級革命政權。

1同情法國人民的悲慘生活。

如正直的知識分子梅尼特醫生給朝廷的揭發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以至被投入監獄18年之久。他的行為不為生活所容,最後家破人亡。

2同情法國大革命,描寫了法國大革命的場面展示了大革命發生的原因、必然性。

小說生動的描繪了法國大革命中巴黎人民工攻打巴士底獄的情景和懲罰壓迫者的歷史畫面。表現了人民的憤怒、仇恨、革命情緒,描繪了封建貴族和廣大人民的尖銳矛盾,封建壓迫剝削所造成的貧窮和飢餓是革命的根源。

3譴責了暴力領袖得伐石太太。

她兇狠、可怕、冷酷無情、殺人的瘋狂及無止境的復仇,不惜秧及無辜。得伐石太太最後和保姆扭打致死,以此來表明人道對暴力的勝利。對得伐石太太的革命政權是否人道的問題,作者對次表示了自己的人道主義思想。梅尼特醫生和代爾那都是人道主義的化身,和他們相比得伐石太太是不人道的,因次苦大仇深的得伐石太太被描繪成殺人不眨眼的惡魔。作者企圖用階級調和解決階級矛盾和複雜的社會現象。他希望統治階級能理智地進行一次改革,富人與窮人之間用愛代替恨。作者對革命和革命者的態度是矛盾的。一方面認為人民的革命是正義的,但又認為過火。得伐石太太的結局,說明了作者的觀點。

4塑造了人道主義最高典型

代爾那自動放棄貴族特權,為營救管家而被捕入獄。

卡爾登被作者描寫為一個從來不關心任何人的人、一個酒鬼,後來被感化這樣的人、最後心甘情願地代替別人上斷頭台。

作者人道主義的局限性:如作者把貴族的殘暴和革命者的錯誤作對比,以此突出他的人道主義精神,這種認識也使他不能準確認識法國大革命及其過程中的是非功過。

簡析《欽差大人》的主題思想。

1在果戈理的諷刺喜劇《欽差大臣》中作者以犀利的筆鋒批判和嘲諷了整個腐敗的沙俄官僚集團,無情地揭開了他們的醜惡面目,顯示了黑暗王國的真實圖景,描繪了一副百丑圖。

2外省官僚代表市長安東·安東諾維奇是一個反動官僚的典型,通過他作者突出表現了沙皇專制政府的腐朽性和反動性。

簡述《死魂靈》的主題思想。

1果戈理的代表作《死魂靈》可以說是俄國農奴制度崩潰時期農奴主階級的衰亡的歷史,通過封建貴族農奴主形象的描寫和揭示了專制農奴不可避免地崩潰的趨勢。

2作品還形象地描寫了帶著血腥味走上新興社會舞台的資產階級,並且對這個階級的掠奪性和對金錢的崇拜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諷刺。

《死魂靈》的主要人物:

乞乞科夫:六等文官,俄國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冷酷、貪婪。

五個地主:

1瑪尼羅夫:精神空虛、性格懶惰、智力貧乏而又以良好素質自居的地主典型。

2科羅皤契加:一個愚蠢頑固而又貪財的地主婆,閉塞落後的鄉村生活使她封閉、保守、粗鄙、迷信。

3諾茲德遼夫:花天酒地、揮霍無度、粗暴放蕩、蠻橫無禮的惡棍,是一個地主惡少式的人物。

4梭巴開維支:是一個貌如狗熊、粗野、狡猾、貪婪吝嗇的農奴主。他從外貌到內心都充滿了動物性,沒有任何高尚的精神需要,沒有理想、熱情。

5潑留希金

簡析潑留希金的形象。

是果戈理《死魂靈》中的一個人物,是一個猥瑣貪婪、吝嗇到幾乎病態的守財奴和吸血鬼。

1強烈的積聚財產的慾望使他一天到晚為財產的積累而奔波。

2由於貪婪他完全變成了財富的奴隸,受物質支配,變成了一個異化了的人。

3吝嗇的驚人,擁有上千農奴,卻過著極端貧困的生活。穿得象乞丐一般,以致乞乞科夫初次見到他時,把他當成一個窮老婆子。

4果戈理說:「一個人居然會墮落到這樣卑微、慳吝、醜惡的地步」。

試述《死魂靈》的藝術成就。

1顯著的藝術特點是含淚的諷刺。「以不可見之淚痕悲色,振其邦人。」由分明的笑,和誰也不知道的淚,來歷覽一切大活動的人生。對資產階級人物的諷刺,同時又從寄希望於理想地主的社會主張出發,對他們的無聊、墮落表示同情和哀婉,對他們的醜惡存在,飽含著「誰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淚。」健康的笑,在被笑的一方面是悲哀的。所以果戈理的「含淚的微笑」,倘傳到了和作者地位不同的讀者臉上,也就成為健康。

2人物形象的典型化。作者從環境、肖像、語言、動作來突出人物的典型性。

如對梭巴開維支的描寫,突出了一樣粗笨的傢具;在潑留希金的性格塑造上,突出他乞丐般的外表,不男不女的打扮。生動地說明了農奴制,寄生生活對人性的扭曲。

3廣泛運用了抒情手法。關於祖國、人民前途的關心、有關人物出場的評價。

如把祖國比喻成飛奔的三駕馬車,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愛國正義熱情,表示出對祖國前途的憂慮。

簡析卡拉馬佐夫性格特色。

《卡拉馬佐夫》是陀斯妥耶夫斯基一生創作的總結,小說突出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對人類存在的哲理思考。

1在外省小城斯科托普里戈尼斯克(意為「畜欄」)中,卡拉馬佐夫一家夫子圍繞金錢,女人而產生的激烈鬥爭。

2卡拉馬佐夫一家:老卡拉馬佐夫、伊凡和斯麥爾佳科夫是人性惡的代表,他們放棄信仰、自食其果。德米特里是現實人性的代表,他因為沒有放棄信仰而得救。阿遼沙是人性善的代表,他所指引人類的出路是忍耐、順從。

3作者通過人類靈魂的搏鬥,揭示他眼中的整個人類社會現實的內在本質,並為人類指出了上帝安排的道路。

《罪與罰》的主要人物:貧窮法科大學生拉斯科爾尼科夫、失去工作的小文官馬爾美拉陀、夫典當婆阿寥娜 、及她的女兒:索尼雅

《罪與罰》的主題:

1小說通過彼得堡下層人民生活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對人民痛苦不幸的深切同情和對地主、資產階級罪惡的痛恨。

2他反對通過暴力改變現實,主張忍耐、順從、皈依上帝,以此建立一個和諧的新世界。 

復調結構:

一 俄國著名文學理論家巴赫金在《關於(陀斯妥耶夫斯基)一書的修改》一文中說,陀斯妥耶夫斯基有三大發現。

其中:1創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結構,主人公的意識不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

地位。

2小說的全面對話性,這兩個方面是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一書中

指出並詳盡論述的「復調結構」。

二 作家和作品中的每個人物像樂曲中的不同聲部,互相對話、互不干擾的存在著,共同奏成交響曲。

 

試析《罪與罰》的藝術特色。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是一部藝術成就很高的現實主義作品:

1情節結構完整、充滿戲劇性。

如小說寫拉斯科尼科夫的整個犯罪經過:由醞釀到實施;從犯罪後的精神混亂到自首;最後歸依上帝,情節有頭有尾。圍繞拉斯科尼科夫的犯罪,設了許多懸念、情節緊張、扣人心弦。

2深刻的心理描寫,作品被譽為「一份犯罪的心理報告」。

多種心理表現手法:如內心獨白、夢境、幻想、直覺等表現人物犯罪前後近於瘋狂的複雜心理活動,寫出了他的緊張、痛苦、孤獨、疲憊。

3「復調小說」的結構特徵。

 

19世紀後期文學的基本特徵:

一 三中基本思想並存。

1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它明確提出「必須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

2傳統的人道主義思想。

3叔本華、尼采、柏格森的非理性學說,對世界感到失望和無所適從,只好退回內心強調「意志」。

二 開始「退回內心」。(19世紀後期歐洲文學開始出現「向內轉」的趨勢)。

三 越來越重視文學技巧。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注重心理分析與內心獨白;形式主義文學則注重象徵和隱喻,講究交感和對應。

簡述自然主義文學的特徵:

1 19世紀後期流行的,產生於批判現實主義之中的一個文學思潮和流派。再現自然,就是真實地而不是典型化地描寫日常生活。

2 強調客觀性。作家不是道德家,不要作任何價值評判,而是解剖家。

3 突出的科學性。認為人的性格、慾望、行為都受制於生物規律,尤其是遺傳規律。

4要求描寫達到一種科學性的精確,認為創作就是一種實驗的過程。

法國的莫泊桑等人集體發表的《梅塘之夜》是自然主義文學的宣言書。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左拉:《泰萊絲·拉甘》:是左拉的第一部自然主義小說。《盧貢—馬卡爾家族》:是左拉自然主義大型系列小說,它的副標題「第二帝國時期一個家族的自然史和社會史。《小酒店》:第一部獲得巨大成功的作品。主人公少婦:綺爾維絲作品對人物進行了生理學的把握。《娜娜》:是《小酒店》的續篇。綺爾維絲的女兒:娜娜小說展示了法國上流社會的空虛和淫亂,有明顯的遺傳和環境決定論的自然主義特色。《萌芽》:描寫勞資矛盾。主人公青工:艾蒂安·朗吉耶

二 巴黎公社文學特徵:

1真實地紀錄了巴黎人民英勇的事迹和反對派血腥鎮壓的滔天罪行。

2表現了被壓迫階級為爭取做人的權利而鬥爭的主題。

3塑造了無產階級的英雄形象。

4採用通俗化、大眾化的詩歌形式。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米雪爾(著名巴黎公社詩人):《和平示威》狄蓋特:《紅色聖女》鮑狄埃:《國際歌》

  

簡述莫泊桑短篇小說的基本主題和藝術特色。

法國作家莫泊桑是世界文壇三大「短篇小說之王」之一,他的創作有以下特點:

(一) 基本主題表現在兩個方面:

1寫資產階級的風俗習尚,揭露資產階級的腐化墮落和拜金主義,嘲諷小市民的追求浮華與愛慕虛榮。如《我的叔叔于勒》《項鏈》(瑪蒂爾特)。

2 寫普法戰爭。如《米隆老爹》《兩個朋友》《菲菲小姐》

(二) 藝術特色:

1構思精巧。

《羊脂球》中把貴族、資產階級、教會人士、反對黨人、下層階級等10人安排在一輛馬車上,這實際上是法國社會的一個縮影,起到以小見大的作用。

2生動逼真的細節描寫和鮮明的對比手法。

細節:羊脂球帶了一個裝滿食品的籃子,說明她不甘做亡國奴,決心逃出敵占區的愛國精神。

對比:「下等人」和上等人,前兩次在車上對待飢餓同伴的態度的對比;多特旅館對待普魯士軍官無禮要求的態度對比。

簡述契訶夫小說和戲劇的特色。

俄國短篇小說藝術大師,出色的戲劇家契訶夫,他的創作特色有以下幾點:

1契訶夫的作品善於以日常生活為題材,通過平凡的現象,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

2結構精巧、結尾開放性,給人以想像空間。

3風格獨特,諷刺小說幽默辛辣、新穎活潑、短小精悍。

4語言簡潔明了、辭彙豐富、比喻新鮮富於節奏感。

簡述《套中人》中別里科夫的典型形象和社會意義。

1契訶夫在短篇小說《套中人》中塑造了一個舊制度的衛道士,新事物的反對者的典型――中學希臘語教員別里科夫。他的是基本特徵:由自私、怯弱、喪失人格、屈從反對勢力,進而墮落成為反動勢力的幫凶。

2透過這個形象,即看到沙皇統治的殘酷,也看到了一些知識分子的自私,軟弱和妥協性,還看到了俄國社會必須改造的迫切性。

威塞克斯小說:

1哈代最重要的長篇小說都屬於「人物和環境小說」。這類都以他的故鄉多塞特郡,即小說中的威塞克斯農村地區為背景,所統稱「威塞克斯小說」。

2反映了資本主義經濟入侵後小農破產的悲慘命運,深刻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和法律觀念的虛偽性。

哈代把自己的小說分為三類:人物和環境小說、羅曼司和幻想小說、機敏和經驗小說。

理解後簡答題

簡述《德伯家的苔絲》的主要思想內容。

1哈代的小說《德伯家的苔絲》通過苔絲――一個美麗、純潔、勤勞善良的農村姑娘的悲慘遭遇揭露批判了資產階級倫理道德的虛偽性和頑固性,抨擊了資產階級法律的殘酷。

2苔絲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專制和暴力的犧牲品,是一個「純潔的女人」。

簡析苔絲的形象及其悲劇的內外根源。

1苔絲是一個被損害、被侮辱但始終不向命運低頭屈服的純潔少女形象。她身上集中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勤勞、善良、感情真摯、心地純潔、性格剛強。

2苔絲相信人的一生是由命運安排的,因而總是用寬容和自我犧牲來對待種種不幸。被騙失身,本是一個受害者,但她認為自己在丈夫面前是有罪的。

悲劇根源:

內在:苔絲的毀滅不僅是她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環境所產生的悲劇。

外在:作者認為人們在冷酷的現實面前無力擺脫命運的惡意作弄。苔絲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和追求高尚的愛情而不斷掙扎,始終不能逃脫生活所帶來的不幸。(宿命論)

兩家德伯的對比:一貧;一富。

克萊和亞雷的對比:一個比較純潔;一個淫邪不正。

簡析哈代作品中的悲觀主義和宿命色彩。

1悲劇性的結局。

2把個人提升為全人類的代表予以光照,。他認為一個人的命運是「諸神的戲弄」,人沒有能力支配自然,沒有能力與之抗爭,人的命運終究是悲觀的。

藝術特色:

1情節集中、條理清楚、布局清晰。

小說中自然景物的描寫往往和人物的命運描寫密切配合。(苔絲被亞雷騙奸的那個晚上,森林中昏暗多露,四面不見人。)

2出色的對比手法。

哈代的創作標誌著傳統意義上的批判現實主義向現代文學的過渡。

心靈的辯證法:

1托爾斯泰創作中的一個手法。(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

2通過人物心理變化來反映人的性格思想變化,心理過程的本身是這種過程的形態和規律。

托爾斯泰主義:

托爾斯泰世界觀轉變後,站在自由貴族立場上,幻想以改良主義來協調貴族與平民的關係,他改良社會的政治主張包括:

1不以暴力抗惡。

2道德的自我完善。

3博愛思想。

這些是荒謬的在實際生活中不起作用。

簡述「懺悔的貴族」聶赫留朵夫形象。

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復活》中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是一個理想的貴族知識分子,帶有作者本人思想發展歷程的烙印。

1聶赫留朵夫青年時期單純善良,追求真摯的愛情。但是貴族家庭使他墮落為自私自利者。他誘姦了瑪絲洛娃,隨後又拋棄她。

2當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瑪絲洛娃時,意識到自己是造成她墮落和不幸的罪魁禍首。在為瑪絲洛娃伸冤上訴過程中,他廣泛接觸了社會合階層,進一步認識了社會的弊病。認識到人民的苦難是地主階級和社會造成的。他的思想開始升華,從地主階級立場轉到宗法制農民的立場。

3上訴失敗後,他在《福音書》中找到消滅惡勢力的辦法,那就是在上帝面前永遠承認自己有罪,要寬恕一切人,照上帝的意志為人類幸福而工作。

為什麼說《復活》是「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

1小說揭露了法律制度的虛偽和反人民的本質,批判了整個官僚機構,勾畫了國家機構中各級官吏的醜惡嘴臉。同時小說又大力宣傳「不以暴力抗惡」、「道德自我完善」、寬恕和愛等一整套托爾斯泰主義的思想。

2小說還無情的揭露了官方教會的虛偽,暴露了神父的市儈嘴臉和宗教儀式的荒謬無稽,表現了長期受教會欺騙和敲詐的農民對它的深刻仇恨。另一方面又照抄《福音書》的「愛仇敵,幫助仇敵,為仇敵效勞」的教義。

3小說還從經濟制度上探究了人民痛苦不幸的根源,否定了土地私有制,提出了要解決農民與地主的矛盾必須把土地歸還農民的看法。同時又宣揚了改良主義(空想)。

試析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劇的原因。

人物形象:

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是一個追求個性解放的貴婦形象,一個被虛偽道德所束縛和扼殺的悲劇人物。

1安娜的感情強烈而真摯,有深刻豐富的內心世界。

當她還是少女時,就由姑母作主,嫁給比她大20歲的省長卡列寧。卡列寧枯燥泛味,感情貧乏。牢獄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隱伏的愛情。和渥倫斯基的相遇,喚起了她長期受壓抑的處於沉睡狀態的愛的激情。她對愛情自由的執著追求,體現了貴族婦女個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質。

2她對渥倫斯基的愛認真執著到瘋狂和神經質的地步。當渥倫斯基明顯表現出對安娜的冷淡時:失去了一切的安娜絕望地想找回渥倫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種不顧一切的愛,而渥倫斯基對安娜的「反常」越來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極為慘重的打擊,這使她對渥倫斯基的愛更加熾熱真誠,發狂到了極點。她的獨特的個性是把愛當作生命,她想以死喚回愛的生,這是她的性格所決定的。

悲劇原因:內在因素:她的悲劇是她的性格與社會環境發生衝突的必然結果。造成安娜愛情悲劇的內在因素是她獨特的個性。外在原因:是虛偽的上流社會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安娜之所以不能見容於上流社會,不是她愛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於她竟然敢公開這種愛情。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對上流社會的一種挑戰。上流社會不能容忍安娜公開丈夫決裂和不「體面」的行為,對她進行了嚴厲的懲罰。卡列寧為了折磨她,拒絕離婚,並且剝奪了她心愛的兒子。在失去一切之後安娜生活中惟一的安慰便是渥倫斯基的愛情了。愛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據,上流社會通過渥倫斯基的手殺死了她。

論述《安娜·卡列尼娜》的藝術成就。

一 人物的心理描寫生動地展現了人物內心世界的豐富和辯證的過程。(心靈辯證法)

如1 安娜和渥倫斯基相遇後,當卡列寧再次去車站接她時,安娜覺得他很醜陋。

2 當安娜分娩是內心希望兩個情敵能和好,以此來減輕自己內心的痛苦。

二 肖像描寫富有獨創性。

如安娜第一次在舞會上出現時,作者通過對她的穿著、佩帶的首飾、外貌等的描寫來揭示她的內心被壓抑的情感。

三 結構完整,拱形銜接天衣無縫兩條線索互相呼應,具有深刻的內在聯繫。

兩條線索:安娜的家庭悲劇、列文的農事改革。

嚴肅地對待人生,按照自己的理想選擇生活道路,這是安娜與列文的共同之處,也是小說中兩條主要情節線的一個內在聯繫點。

安娜的人生追求以實現個人的愛、幸福為目標,列文的生活道路則以普通的人生理想和社會理想為目的。在這種深層意義的對照上,列文的情節線可以說是安娜情節線的繼續和延伸。

分析《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形象。

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娜拉,是資本主義生活中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

1劇中的主人公娜拉本是個善良、天真、純潔而多情的少婦。戲劇里不是表現娜拉的賢妻良母形象,他著力表現的是娜拉的精神覺醒即精神反叛。

2娜拉的精神覺醒有個過程。

第一階段:丈夫生病,她為救丈夫,偽造父親簽字向柯洛克斯泰借錢。柯洛克斯泰以娜拉「冒名借債」之事要挾娜拉的丈夫海爾茂不要辭退他。這使娜拉的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擊,平靜的心中起了波瀾。

第二階段:由煩亂到幻想。她準備自己承擔責任,犧牲自己,來保全丈夫的名譽。同時她天真地認為,到時候丈夫會來「挑起那副擔子」。娜拉的幻想,表現出她的單純和對丈夫的深情。

第三階段:當海爾茂看到柯洛克斯泰的揭發信時,對她破口大罵。娜拉的幻想完全破滅了。她完全醒悟過來,往日的歡樂都是假的,自己不過是丈夫的「玩偶」,她看穿了丈夫的偽善和自己的處境,她的心又平靜了,毅然出走。

3娜拉對資本主義法律、宗教、道德進行了全面的批判。

如娜拉說:「法律我要想想是不是正確,難道法律不允許女兒愛父親,妻子救丈夫」。

社會問題劇

一 易卜生創立的以資本主義社會中重大社會問題為主題,並在結尾沒有直接結論,沒有任何暗示的劇本。叫社會問題劇。

二 它主要有兩種表現手法。

1追溯法。在戲劇開幕之前,矛盾已經發展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已經接近總爆發的時刻。作者通過追溯的辦法把矛盾的原因交代出來。使劇本結構十分集中、緊湊和精鍊。

2 討論的手法。劇情的發展過程,也是討論展開的過程。

以《玩偶之家》為例,說明「社會問題劇」的特點。

一 社會問題劇是易卜生的以資本主義社會中重大社會問題為主題,並在結尾沒有直接結論,沒有任何暗示的劇本,叫社會問題劇。

二 有兩種表現手法:

1追溯法:在戲劇開幕之前,矛盾已經發展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已經接近於總爆發的時刻。 如《玩偶之家》中一開始就有矛盾:柯洛克斯泰利用借據來要挾娜拉為他保住在銀行的職位,而且已經發展了很長的時間。作者通過追溯的辦法把矛盾的原因:娜拉用假簽名向柯洛克斯泰借錢的事交代出來。整齣戲才三幕,人物不多,劇情在三天之內完成。追溯法使劇本結構集中,緊湊迅速推向高潮。

2討論法:劇情發展的過程,也是討論展開的過程。如《玩偶之家》中隨著劇情的發展,提出許多問題,娜拉為救丈夫,不打擾病危的父親而冒名借錢對不對?丈夫把妻子當玩偶,這種夫妻關係對不對?妻子要求人格獨立對不對?海爾茂維護公認的傳統道德和法律對不對?這些問題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簡析《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徵。

馬克·吐溫的代表作《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思想內容:

1小說以南北戰爭之後的密西西比河沿岸為背景,通過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沿密西西比河順流而下,追求自由故事,表達了反蓄奴制的思想和對民主、自由的真誠嚮往。

2逃跑是這部小說中另一個主題。在蓄奴制猖獗的時代,自由並不是和文明社會聯繫在一起,而是和逃離文明社會聯繫在一起的。

藝術特色:

1成功地運用了地道的美國英語描寫真正的美國生活。

2大量的方言、俗語的使用,即符合一個頑童的性格,也符合他的認識水平。

3浪漫主義抒情與現實主義描繪相結合是小說的一大特色。

 

20世紀文學特徵:繼承了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反映現實、張揚人道主義的傳統。該時期文學更注重人的精神和個性探索。藝術上,堅持文學反映時代的現實主義原則,注重情節結構、形象和語言的完整連貫。

蘇聯文學的特徵: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被規定為文學的基本創作方法,要求從現實的革命中真實地、具體地描寫現實,並以社會主義精神教育人民。

蘇聯文學的發展,隨著重大的社會變遷和文藝思潮的演變,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解凍文學:

1愛倫堡的小說《解凍》,反映的是「關心人」、「愛護人」這一主題,很富有時代性,發表後產生了重大影響,很快出現了一批類似的引人注目的作品。

2西方評論界把這股文學潮流稱之為「解凍文學」,認為小說的結尾的「解凍」影射斯大林「個人崇拜」時代已經結束。「解凍文學」開啟了文學反映現實生活的另一途徑。

戰爭題材小說:

肖洛霍夫的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高舉人道主義旗幟,不僅暴露法西斯侵略的罪惡,更描寫了戰爭給普通人帶來的悲劇。

「一寸土」文學(「站壕真實派」):巴克蘭諾夫的《一寸土》

「全景文學」(「全景小說」):

西蒙諾夫的軍事題材三部曲:《生者與死者》、《軍人不是天生的》、《最後一個夏天》,恰科夫斯基:《圍困》

華西里耶夫:《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艾特瑪托夫《白輪船》:開始了道德探索題材的文學走向。

法國文學主要特徵:

1開創了長河小說新題材。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馬丁·杜·伽爾《蒂博一家》

2心理刻畫向內心世界深化。

莫里亞克:《愛的荒漠》、《盤纏在一起的毒蛇》(後又譯為《蝮蛇結》)

簡述母親尼洛芙娜的典型形象及其意義。

高爾基的長篇小說《母親》中的尼洛芙娜是由一個舊式的家庭婦女,經過革命洗禮轉變為堅定的革命者的典型形象。

1她是鉗工的妻子,身受政權、夫權和神權的三重壓迫。無權的地位使她整天沉默不語,提心弔膽、顯得悲哀和柔順。

2革命者常在她家裡聚會,她從恐懼變為習慣,自發地認為革命事業是對的。出自母愛,她主動承擔了送傳單的任務,邁出了革命的第一步。「五一」遊行兒子被捕之後,她到城裡與革命者交往,受到更多的熏陶,她已經從愛兒子擴展到愛同志,送傳單是工作的需要了。

3母親被捕,徹底完成了這一形象從膽小怕事、逆來順受的家庭婦女到自覺工作、堅定無畏的革命工作者的轉變。

意義:母親的轉變是廣大人民群眾革命意識覺醒的具體體現,顯示了革命理論和運動在教育人改造人方面的巨大威力。

 

為什麼說《母親》是一部劃時代的光輝著作。

高爾基的長篇小說《母親》以新的主題、新的人物、新的創作方法開闢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時代。

一 作品展示了俄國工人運動的整個歷史進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工人小組的成長,人民群眾的覺醒。革命鬥爭從自發到自覺,從經濟鬥爭到政治鬥爭,從城市到農村的發展,工農聯盟的意義,革命知識分子的作用。(新的主題)

二 作品塑造了一個新的人物形象巴威爾:一個從普通工人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典型。他的性格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1他本來走的也是父輩的道路,但革命改變了他。他刻苦學習革命理論,關心母親和同志。在「詔地戈比」事件中他提議罷工,由於還「不會說明真理」,建議未被接受。

2「五一」遊行中他舉著紅旗走在最前頭,表明他鬥爭的無畏和政治上的堅定與成熟。

3法庭鬥爭使這個人物顯出了他的全部光輝,他的演說義正詞嚴,是向制度宣站的檄文,說明他已具備高度的理論水平和革命膽略。他是無產階級文學中第一個用革命理論武裝起來的工人革命家形象。

三 全新的創作方法,《母親》是高爾基長期探索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具體實踐,體現了在革命的發展中表現現實的創作原則。它即如實地反映了當時無產階級的鬥爭,又充滿革命的激情、英雄主義精神和理想主義光輝,是一部現實主義為主而又結合浪漫主義的作品。

綜上所敘《母親》開闢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時代,不愧為是劃時代的光輝著作。

簡述《一個人的遭遇》的主要思想內容。

1肖洛霍夫的小說《一個人的遭遇》中描寫了主人公安得烈·索科洛夫痛苦而堅強的一生。通過主人公的娓娓敘談,表現了對戰爭的回味和思考。

2因為書中的主人公是千千萬萬個勞動者中部最普通的一員,所以他的遭遇才更能引起共鳴,具有更強的說服力。

3作者通過「嚴酷的現實」來表現法西斯侵略戰爭給廣大蘇聯人民帶來的創傷和痛苦,從而激發人民群眾對侵略者的仇恨。

簡述葛利高里的形象及其典型意義。

肖洛霍夫的作品《靜靜的頓河》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是「頓河哥薩克中農的一種獨特的象徵」,「一個搖擺不定的人物」。

1他是一個探索追求的典型。這個善良、勤勞、純樸的哥薩克身上具有哥薩克勞動者的一切美好品質。

2葛利高里身上又帶有哥薩克世代的種種偏見。

3歷史急變的關頭,他徘徊於生活的十字路口,猶豫動搖,企圖在革命與反革命之間尋找第三條道路,結果只能脫離人民,落得一個悲劇的命運。

典型意義:這個形象的悲劇實質上是他以獨特的哥薩克氣質、哥薩克的傳統偏見和自私要求對抗歷史發展總趨勢的悲劇。這一形象,反映了哥薩克歷史道路的曲折性和矛盾性。

《靜靜的頓河》的藝術成就。

1廣闊的史詩畫面。小說對頓河村莊日常生活和主人公命運的描繪同重大的政治事件、軍事行動的描繪交替進行,從而造成一種內容浩繁、人物眾多、畫面壯闊、結構宏偉的史詩效果。

2精巧的藝術結構。小說情節的中心是麥列霍夫家族的命運,主要線索是葛利高里和婀克西妮婭的糾葛,補充線索是葛利高里和娜塔莉婭的關係。長篇史詩結構儘管十分自由,呈開放型,但又給人一種渾然、有機的整體之態。

3濃厚的民族特色。小說不久描繪了哥薩克農民的日常勞動情況,而且還描繪了哥薩克的節日、葬禮、婚宴、晚會、服裝、跳舞、唱歌,從而使小說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4多音調合奏曲色彩的語言。一種是北部頓河地區哥薩克的民間語言,另一種是文學語言。

羅曼·羅蘭(有「歐洲的良心」之稱)(法國)

第一部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由此獲得了1913年度法蘭西學士院文學獎和19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第二部長篇小說:《母與子》(又譯《欣悅的靈魂》)

傳記作品:《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

簡述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

一個為追求真誠的藝術和健全的文明而頑強奮鬥的平民藝術家的形象。

1克利斯朵夫是從逆境中成長起來的天才音樂家。在他成才道路上受了兩個人的影響:祖父培養了他的音樂才能;舅舅教導他創作要要真誠,還引導他去野外聆聽大自然的音樂。

2個性倔強坦率,又有點魯莽,但心靈世界豐富而敏感的他。逃亡法國後,他發現巴黎的文藝界像個雜耍市場,於是他對法國的文藝界、文學界乃至整個法國社會進行了抨擊。他要使自己的音樂成為人類相互溝通的橋樑。他開始到民間去,和平民交朋友,還想辦一所平民音樂學校。

3奮鬥失敗後的克利斯朵夫認為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的惟一手段是藝術,惟一思想武器是「愛」。他追求的藝術是一種「純藝術」,他的這種認識基於博愛主義,但這又使他最終走向妥協。晚年最大的樂趣就是在下一代中傳播愛的種子。在創作上,潛心於宗教音樂。他的藝術境界變得清明恬靜,失去了往昔的戰鬥氣息。

克利斯朵夫在他所追求的心靈的和諧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約翰·克利斯朵夫》的藝術特色:

1傳統性與現代性交融於一體。採用內心獨白、自我對話、夢境、聯想、抒情性插筆以及情景交融等多種藝術手段。

2音樂性、是這部小說的另一個獨到的藝術特色。

簡述《老人與海》的象徵意義。

1海明威的作品《老人與海》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故事表現了「英雄與環境這個傳統的主題。在這場英雄與環境的鬥爭中,桑提亞哥是一位失敗的英雄,在對待失敗的風度上桑提亞哥贏得了勝利。

2桑提亞哥的生活信條和「硬漢子」的精神是「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可就是打不敗他。」也是這一形象留給讀者的最深刻的啟發。

冰山原則

1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後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學創作的「冰山」原則。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所謂「冰山」原則,就是用簡潔的文字塑造出鮮明的形象,並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卻含而不露。讓讀者通過對鮮明形象的感受去發掘作品的思想意義。

2簡潔的文字,鮮明的形象,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構成「冰山原則」的四大要素,從而也成為海明威的基本創作風格。

 

簡述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在思想上有以下特點:

1現代派各流派都強調要表現「現代意識」,它的中心就是危機感和荒誕感。共同主題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

2現代派文學對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基本關係的對立作了深刻的反映。

3現代派文學是西方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危機的自我表現。

藝術特徵的特點:

1象徵性。藉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外化。

2荒誕性。通過非理性的極度誇張的形式,將現實與非現實揉合在一起,寓嚴肅於荒誕。荒誕形象具有特殊的概括力。

3意識流。現代派作家熱衷於挖掘人的潛意識,採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的手法。

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狀況:

 

象徵主義

1象徵主義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運動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象徵主義流行於19世紀後半葉的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後期象徵主義應運而生,本世紀20年代,後期象徵主義達到高潮。

2 象徵主義具有鮮明的特徵:創造**的「美」;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運用象徵暗示;在幻覺中構築意象;用音樂性來增加冥想效應。

3 代表作家:瓦萊里、里爾克、寵德、葉芝和艾略特。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法國詩人瓦萊里:《海濱墓園》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葉芝:《駛向拜占庭》葉芝由於「表達了整個民族精神」而獲得了19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俄國「極端真誠的詩人」勃洛克:《十二個》(長詩)意象派的代表(象徵主義的一個變種):美國的寵德:《地鐵車站》(典型的意象詩)意象派詩歌的特點:重在表現詩人的直觀形象,但作者的直觀感受並不直接表露,而是通過意象來暗示。隱逸派(象徵主義派生出來的另一個詩歌流派):創始人:翁加雷蒂

代表作家(翁加雷蒂的兩位弟子):誇西莫多和蒙塔萊(分別於1939年和197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表現主義

1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至30年代歐美文學一個重要的現代主義流派。它首先從繪畫開始,隨後波及文學。

2 表現主義一詞最早於當時巴黎舉辦的一個畫展上的一組油畫的總題名,用以表明同自然派、印象派作品的區別。

3 表現主義的特徵:抽象化;變形;面具的運用;時空的真幻錯雜;注重聲光效果;象徵和荒誕的手法。

4 表現主義的先驅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鳴曲》等劇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讓死屍、幻影、亡魂、活人同時登場。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奧地利的卡夫卡戲劇的代表:美國的奧尼爾奧尼爾的主要作品:《瓊斯皇》:作者將表現主義藝術手法融於自己的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奧尼爾派」表現主義劇作的典範作品。《毛猿》:副標題是「古代和現代生活的八場喜劇」。主人公:揚克

意識流小說:

1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期起於西方,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

2 它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美、法等國形成一個頗為壯觀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3 意識流小說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各有側重,但藝術特徵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說」;情節淡化;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時空交替和心理時間;象徵暗示和對比聯想;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

4 代表作家是英國的喬伊斯和伍爾芙,法國的普魯斯特和美國的福克鈉。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伍爾芙:《牆上的斑點》、《到燈塔去》普魯斯特:

《追憶逝水年華》:以「我」對往事的追憶為主線,展示了「我」出生於富裕家庭卻精神空虛的庸俗生活。福克納:「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194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喧嘩與騷動》: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沒落。小說創造了複合意識流方法,使運用意識流手法去發掘人物的內心生活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

未來主義:興起於義大利,創始人義大利的馬里內蒂。

文學藝術的主題上:未來主義調動一切藝術手段,集中表現運動中等物和人,通過動態來讚美運動感、力感和立體風格。藝術形式上:未來主義者主張徹底摒棄傳統手法。主要作家及其作品:俄國:馬雅可夫斯基的長詩:《穿褲子的雲》法國:阿波里奈爾:首創「樓梯式」的詩歌形式。

理解後簡答題

簡述《荒原》的思想內容。

20世紀象徵主義作家艾略特創作的《荒原》是詩人把他對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經過意識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戲劇色彩又富於啟示錄式的內心獨白。

1它以深刻的危機與超越意識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與出路,展示出一個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狀態。在沒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墮落為乾涸碎片,世界之夜已進入夜半,世界之夜瀰漫著黑暗。

2作者把他對現實的思索擴展為對歷史的透視,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與永恆性。詩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詩來震撼荒原人這個上帝缺席的現實,詩人之詩為我們傳來了上帝回返的訊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那種雖死猶生的絕望。荒原意識也就是危機意識,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即用皈依宗教來拯救荒原。

簡述《荒原》的藝術特徵:

20世紀象徵主義作家艾略特創作的《荒原》作為現代派詩歌的登峰造極之作,其藝術形式與表現特徵有其獨到之處。

1內心獨白的運用。

2廣泛地運用自由聯想。

3把詩中的人物放到戲劇化的場景中。

4詩人通過感人的形象去暗示那些無法或者無需表達的思想。

5情感的場面化和具體化,這便是他那著名的「客觀對應物」效果。

6大量運用文學的與歷史的典故。《荒原》中的題辭和各章標題,或者取自古希臘神話和宗教儀式,或者指向文學作品的故事,抱涵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卡夫卡 (奧地利)

卡夫卡式:

1 20世紀表現主義作家卡夫卡創造的藝術世界,人們稱為「卡夫卡式」。「卡夫卡式」如同「莎士比亞化」、「席勒式」,涵蓋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兩個方面,是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

2在思想上,卡夫卡接受了存在主義學說,反映了世紀情緒,表現了人的孤獨與恐懼,表現了荒誕世界和異化主題。

3「卡夫卡式」的藝術特色具體表現有:荒誕框架下的細節真實;怪誕;象徵;自傳色彩。

 

舉例說明「卡夫卡式」的藝術特色。

簡述《城堡》的寓意。

《城堡》是20世紀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家卡夫卡創作的。

1《城堡》從人與人的關係表現人在荒誕世界中的生存狀態。主人公K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小人物的象徵,也現代人的命運的象徵,同時也是卡夫卡的精神寫照。

2「城堡」是權力的象徵,是國家統治機構的縮影,是神秘的異己力量的象徵。老百姓與國家之間,關係疏遠而對立,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在龐大的官僚機構與大小官吏的阻撓下,小人物的起碼要求也無法滿足。

簡述《尤利西斯》的藝術特色。

20世紀意識流小說大師喬伊斯創作的《尤利西斯》,被稱為是「意識流」的百科全書,它的發表標誌著作者意識流技巧的成熟和完善。它有如下特徵:

1作者採用荷馬史詩《奧德賽》情節平行的結構,反襯現代西方人的卑微、蒼白、渺小。

2作者拋棄了單向型意識流手法而將其發展為交錯型意識流。作品中三股意識流互相交織,在親情和家庭的焦點上匯合,構成一幅多彩的畫面,折射出都柏林社會的生活場景,表現出他們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

3內心獨白的系統運用。

4作品還運用平行類比和象徵的手法。

他以荷馬史詩《奧德賽》作為本小說總體結構的框架,並且把兩部史詩融為一體;天空中陰雲密布,象徵著人類的種種罪惡。

5喬伊斯還運用了多種語言,還打破傳統的語法和句法的束縛,獨創了一些辭彙。

存在主義文學:

1存在主義濫觴於20世紀30年代的法國,二戰後達到發展的頂峰。它是現代派文學中聲勢最大、風靡全球的一種文學潮流。

2存在主義文學與存在主義哲學關係密切。存在主義文學的特徵是理性多於形象;核心是「存在先於本質」、「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選擇」。

3「荒謬」和「痛苦」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基本主題。

4藝術上,第一:存在主義文學寓哲理於形象中。第二:不拘一格地運用表現手法,傳統的和現代的並用。

5存在主義作家主要有薩特、加繆、波伏瓦、梅勒。

加繆的主要作品:《局外人》、《鼠疫》

簡析《局外人》的現代意識。

《局外人》是20世紀存在主義作家加繆創作的。

1《局外人》是反映「荒謬世界荒謬感情」的典型的存在主義作品。局外人莫爾索對一切都表現出一副無所謂的面孔,說了許多無所謂的話,做了許多無所謂的事,萌生了許多無所謂的念頭,但他始終處於矛盾之中。

2莫爾索那些介於「有所謂」和「無所謂」、「局內人」和「局外人」之間的表現,是一種在荒謬世界無可奈何的表現,也是對現實惡勢力的揭露。

3作者以「局外人」為題,正意反說,包含辛辣的諷刺。莫爾索荒謬言行和心理,說明他是消極地對抗荒謬社會的真正的局內人。

波伏瓦:(法國女作家)《女客》、《第二性》

 

荒誕派戲劇:

(1)荒誕派戲劇是本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爾後迅速風靡於歐美其他國家的一個反傳 統戲劇流派。

(2)荒誕派於1962年由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思林寫的《荒誕派戲劇》而得名。

(3)荒誕派戲劇有以下特徵:

1荒誕、抽象的主題。

2支離破碎的舞台形象。

3奇特怪異的道具功能。

(4)尤奈斯庫是荒誕派戲劇的奠基人。

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家:品特、阿爾比、貝克特。

黑色幽默:

1「黑色幽默」是60年代風行美國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由美國作家弗里德曼編的一個《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

2「黑色幽默」是一種用喜劇的形式來表現悲劇的內容的文學方法。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為了一種展現絕望的幽默。西方評論家把它稱之為「絞刑架下的幽默」。

3黑色幽默的藝術特徵:是一種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說」的敘事結構法;具有寓意性。

4美國當代著名作家海勒,被認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幟。

其它作家:

馮尼格特:代表作《第五號屠場》

品欽:《萬有引力之虹》

魔幻現實主義:

1魔幻現實主義指的是20世紀中期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的一個流派。

2魔幻現實主義是通過「魔法」所產生的幻景來表達生活現實的一種創作方法。魔幻是途徑,表現生活現實是目的。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現實主義」這一術語的人是委內瑞拉作家:彼特里。

3真正成熟的標誌是墨西哥作家魯爾福的中篇小說《佩德羅·帕拉莫》。

4本世紀60年代,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魔幻現實主義形成熱潮,以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為標誌。

 「境遇劇」

1 20世紀存在主義作家薩特的存在主義戲劇區別於傳統戲劇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境遇」二字。它給人提供一定的環境,讓人物在特定的環境中選擇自己的行動,造就自己的本質,表現自己的性格和命運。

2薩特把自己的戲劇稱之為「境遇劇」,也有人稱之為「自由劇」。

薩特的境遇劇共有11部:

《蒼蠅》:取材於古希臘戲劇詩人埃斯庫羅斯的悲劇三部曲《俄瑞斯忒斯》中的第三部《報仇神》。蒼蠅象徵邪惡。

《畢恭畢敬的妓女》:一部反種族主義的劇本。體現了作家「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主張。

《禁閉》:主要人物是三個鬼魂—一男二女:加爾森(男)、伊內絲和艾絲黛爾

簡析《禁閉》的主要思想內容。 

20世紀存在主義代表作家薩特創作的「境遇劇」《禁閉》,是一出哲理意味很濃的名劇。它的主要思想內容有:

1該劇描寫的是三個鬼魂生前都有一段不光彩的經歷,作姦犯科。死後在地獄裡繼續為非作歹,不得安寧。他們爭風吃醋,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彼此猜疑忌恨,相互妨礙牽制,誰也不能如願。

2他們在一起時,每個人都能置對方於痛苦境地,每個人都成了對方的地獄。

3地獄實際上是作者所熟悉的資本主義社會,地獄中鬼魂與鬼魂的爭鬥和利害衝突,象徵著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的畸形關係。「他人就是地獄」成為西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句名言。

以《死無葬身之地》為例簡析「境遇劇」的特色。

1境遇劇的特點:薩特的存在主義戲劇區別於傳統戲劇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境遇」二字。它給人物提供一定的環境,讓人物在特定的環境中選擇自己的行動,造就自己的本質,表現自己的性格和命運。

2 在《死無葬身之地》中薩特讓人置身在最艱難的情境中,即面臨生與死的考驗,讓他們「自由選擇」,自己的道路。5個游擊隊員抵抗暴力,維護民族和人格尊嚴,寧死不當叛徒,決不出賣同志。游擊隊員們並非生就的英雄,只是為了一個崇高的目的而「自由選擇」了自己的「本質」,他們在特定的情境中實現了自己的選擇並確定了自身的意義和價值。

簡析《死無葬身之地》的藝術特徵。

薩特的境遇劇《死無葬身之地》藝術特點非常鮮明:

1現實主義成分較突出,算得上是一部現實主義的代表作。

2又是一部典型的存在主義「境遇劇」。劇中通過幾次波瀾的設計,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存在主義哲學的重要觀點,人物在特定境遇中選擇了自身的人生道路。

3場景和對話要而不繁,簡短有力,既有戲劇性,有意味深長。

簡述《等待戈多》的主題

《等待戈多》是20世紀荒誕派劇作家貝克特的成名作。

1《等待戈多》是一部反傳統、反理性的劇作。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非理性的世界。

2劇本通過兩個流浪漢永無休止而又毫無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誕與人生的痛苦,表現了現代西方人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但又難以實現的絕望心理。

以《等待戈多》為例說明荒誕劇的主要特色。

1荒誕劇的主要特徵有:荒誕、抽象的主題;支離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異的道具功能。

2《等待戈多》中完全拋棄了傳統戲劇的情節結構,有意將生活撕成毫無內在聯繫的斷片碎塊。從表面上看,根本沒有戲,但這不可思議的東西卻恰恰是《等待戈多》獨特的藝術手法。作者採用的這種「荒誕」的藝術形式,正好表現出現代西方社會正經歷著難以克服的精神危機。

3劇作用「直喻」的方法強化了「純粹戲劇性」。作者通過非理性的誇張,利用各種舞台手段讓舞台形象、燈光、道具「說話」,把內在的思想變為視覺形象,以達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

簡析《第二十二條軍規》的思想內涵。

1 20世紀美國黑色幽默代表作家海勒的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中通過尤索林的遭遇,反映了戰爭和官僚機器的瘋狂、荒誕,並通過「第二十二條軍規」的象徵,達到一種形而上的藝術境界。

2第二十二條軍規本身是一種「高度的抽象和集中,象徵著冥冥中統治世界的神秘力量,變化無常,令人莫測高深」。它的本質就在於它是一個圈套。

3這條軍規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圈套,是一個永遠無法擺脫的困境。

簡析《第二十二條軍規》中尤索林的形象。

1 20世紀美國黑色幽默代表作家海勒的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中的主人公尤索林是一個浸透著存在主義意識的「反英雄」形象,身兼批判現實的積極因素和取消鬥爭的消極因素。

2尤索林是荒誕與瘋狂社會中的清醒者。親眼目睹的許多事實,促使他進行痛苦的思考。他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和正義感。對於瘋狂的世界,他一直進行著道義的評判。

3由於他在本質上是極端個人主義者,因此,在保存自己的過程中變得膽小如鼠。

4尤索林信仰的喪失,理想的落空,英雄氣概的消亡,都反映了西方資產階級的日趨衰敗並漸漸走向衰亡。

簡述《第二十二條軍規》的藝術特色。

20世紀美國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海勒的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在藝術上典型地體現了「黑色幽默」的特點。

1小說結構散亂。作者採用的是一種類似戲劇「人像展覽式」的結構。

2從敘述方式上看,全書只是以若干小故事小情節若斷若續地進行拼帖,而沒有一個貫穿首尾的故事情節。

3小說是一出瘋狂的喜劇。喜劇效果中又透著黑色,對死亡的恐懼、對瘋狂世界的絕望態度,都使人心情沉重。

簡析《百年孤獨》的思想內容及作品的寓意。

20世紀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家馬爾克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百年孤獨》,主要表現的是「拉丁美洲的孤獨」。

1作家力圖通過布恩蒂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經歷以及馬孔多由開拓、發展到毀滅,寫出哥倫比亞及整個拉丁美洲愚昧落後、與世隔絕和被殖民入侵的屈辱歷史,從而啟發人們思考:造成馬孔多百年孤獨的原因是什麼?怎樣才能徹底擺脫這種孤獨?

2作品通過馬孔多的變遷和布恩蒂亞家庭的經歷,揭露和批判了哥倫比亞國內外反動獨裁政權的殘暴和美國侵略者對拉美民族的政治壓迫與經濟掠奪,預示了拉美人民將告別愚昧、孤獨,走向覺醒與文明。

簡述《百年孤獨》的藝術特色。

1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相結合。作家把現實與神話、傳說、夢幻雜糅在奇異多變的情節發展之中,打破客觀世界與主觀人間與鬼蜮的界限。

2象徵、暗示手法的大量運用。

如俏姑娘象徵不可侵犯的美;帶豬尾巴的孩子象徵新老殖民主義和獨裁者奴役下的畸形社會;大風暴象徵不可戰勝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新生力量。

舉例說明「卡夫卡式」的藝術特色。

1、 荒誕下的細節真實。如《生死不明的人》卡爾的遭遇,揭示西方人生存狀態;《訴訟》每個細節都顯得比較荒誕和不可思義;《城堡》、《美國》、《訴訟》被稱為「孤獨三部曲」都貫穿著社會批判主題,正因為這一主題所以細節就比較真實。

2、 怪誕:《變形記》中人變成了甲蟲,引起別人的討厭,最後產生了消滅自己的決心,雖然情節顯得怪誕、奇怪,但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慾人之間赤裸裸的利害關係,表現了人的「異化」。

3、 象徵:《城堡》是權力的象徵,國家統治機構的縮影、神秘、異化力量的象徵。

4、 自傳色彩:卡夫卡從小在家受到壓抑、膽小脆弱,又追求美好,但卻常常失敗,內心幻想濃重;《地洞》中表現小人物膽小心理,權威不可抗拒,障礙不可克服,孤獨不可忍受,真理不可追求。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和《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的形象比較。

《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的作品,當時的俄國是個封建農奴專制的社會;《玩偶之家》是19世紀挪威作家易卜生創作的社會問題劇,當時的社會已受到個性解放思潮的影響。

相同處:1都是反抗社會的典型,但都局限於個人解放。2都要求婦女人格的獨立,追求個性解放。

安娜:公開非婚姻的愛情,反對虛偽。娜拉:獨立借款、還款,獨立承認冒名簽字的責任,不願作丈夫的玩偶。

異同處:1反抗社會所達到的高度不一樣。安娜:局限於道德、婚姻,和渥倫斯基的相遇後,付出了代價(如遭社會的譴責;失去了孩子。)但體驗了愛情的歡樂。安娜對社會的總結是「全是虛偽,全是謊話,全是欺騙,全是罪惡。」娜拉: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法律、道德、宗教全面的批判。(如娜拉說:「對於法律我要想想是不是正確,難道法律不允許女兒愛父親,妻子救丈夫。」)2兩人所接受的思潮不同。安娜:接受的是愛情至上的思潮。所以渥倫斯基對她冷淡後,她表現出悲觀絕望的情緒。娜拉:接受的是個人解放思想的影響。所以她要離開「玩偶之家」,娜拉的的出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3結局不同。安娜:最後死亡,原因是封建社會不能容忍安娜公開與丈夫決裂和不「體面」的行為。另一原因是因為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和渥倫斯基的相遇後她有一種負罪感,時時處於孤獨、無助的境地,因此只能以死來結束生命。娜拉:出走,她不會走向死亡,在個性解放的呼籲越來越強烈的社會裡,娜拉的結局受到更多人的同情。

《高老頭》中的葛朗台和《死魂靈》中的潑留浠金的形象比較。

相同處:1不同國度的吝嗇鬼在剝削方法上一樣。葛朗台:從農業資本家發展到工業資本家,葛朗台的發跡是建立在壓迫農民的基礎之上的。潑留浠金:是農奴主,不管農奴的收成如何都要農奴復一樣的苦役。2吝嗇的程度是一樣的。葛朗台:對親情都是用金錢來衡量的。(如只懂用金錢來培養女兒對父親的愛。)潑留浠金:吝嗇的驚人女兒來看他,他只給外孫一顆紐扣玩。他的吝嗇還表現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穿的像乞丐。

異同處:1剝削的方式不同。葛朗台:資本剝削的方式,懂得在資本的流通中得到利潤。

潑留浠金:原始、古老的農奴剝削方式,不懂得進一步發展生產;殘酷的對待農奴,自己的房子充霉味,田地里長滿荒草。2剝削的程度不同。葛朗台:能夠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潑留浠金:野蠻的剝削農奴,以致農奴慘死。農奴沒有自由,對生產不感興趣,自己也變成財富的奴隸。3剝削對社會生產力的影響不同。葛朗台:發展了自己的財富,同時也對小鎮的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潑留浠金: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必將被掃去垃圾堆。意義:1兩個吝嗇鬼的典型說明農奴剝削制度在俄國必將被推翻。2兩人儘管有差異,作為人類歷史進程中剝削者的不朽典型,對人類都有很高的認識和審美價值。

《亡靈書》:

1古埃及人十分重視屍體的保存和死後生活的指導,把死者的屍體製成木乃伊,並在古埃及所特有的紙草上,寫下許多詩歌,置於石棺和陵墓中,指導死者對付地下王國的種種磨難。這些指導死者生活的詩歌編輯成集,題名為《亡靈書》。

2《亡靈書》匯入了大量的宗教性詩文,是古代埃及文學的彙編。有利於後人了解與研究古埃及人民的生活習俗、思想意識、世界觀及宗教信仰。

故事是古埃及文學創作的主要體裁之一:

 

《吠陀》

1《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學遺產,「吠陀」一詞原為「知識」和「學問」的意思。

2《吠陀》是印度最古的詩歌總集,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000年左右。包括《梨俱吠陀》、《阿闥婆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其中,前兩部文學成就最高。

《梨俱吠陀》:主要是祭祀時用來朗讀的頌神詩,儘管帶有濃重的宗教或迷信色彩,但表現了勞動人民樂觀向上的情緒。詩集中收入了一些勞動歌謠和民間情歌。

《阿闥婆吠陀》:主要是巫術咒語詩。

《娑摩吠陀》:專供舉行祭祀儀式時唱的歌曲集。

《夜柔吠陀》:關於祭祀儀式和使用《梨俱吠陀》中詩歌方法的規定。

繼《吠陀》文學後,在古印度文學史上,又出現了著名的兩大史詩:

《摩訶婆羅多》:作者為廣博仙人

《羅摩衍那》:作者為蟻垤仙人 被印度稱為作「最初的詩」。

簡述古印度兩大史詩的思想內容。

《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印度著名的兩大史詩,它們的主要思想內容如下:

《摩訶婆羅多》堪稱是一部詩體的百科全書。它反映了古代印度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的社會生活和思想風貌,其主皆在於強調政治鬥爭中的「法」。「法」與「非法」是評判是非善惡的標準。般度族被當作「法」的化身、正義的代表受到歌頌,體現了人民的心愿。

《羅摩衍那》反映了奴隸社會初期的王權問題,譴責了在王位繼承問題上爭權奪利的行徑,表明人民希望開明君主實行仁政的思想,歌頌了正義戰爭,宣揚一夫一妻制,具有進步傾向,但也流露出統治階層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

《舊約》

1《舊約》是猶太教最主要的經書,又是古代希伯萊文學總集。

2全書共39卷,分為律法書、歷史書、先知書和詩文雜著4部分。

3《舊約》是古代希伯萊文學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總集。它以多種多樣的文學形反映了古代希伯萊人的歷史變遷、社會生活、思想感情,表達了他們的理想和願望,在思想和藝術上都取得了比較高的成就。

律法書包括《創世紀》、《出埃及》、《利末記》、《民數記》和《申命記》5卷(摩西五經),5卷的內容是關於耶和華神。

歷史書包括《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記》(上、下)、《歷代志》(上、下)、《以斯帖記》、和《尼希米記》等10卷。

先知書包括《以塞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三大先知書)

詩文雜著又稱詩文集,包括詩歌《詩篇》、《雅歌》、《箴言》、《傳道書》、《耶利米哀歌》(相傳為先知耶利米所作,被譽為希伯萊人的民族絕唱),小說《路得記》、《以斯帖記》、《但以理書》。

舊約文學有自己鮮明的特徵:

1文學與宗教、歷史緊密結合。《聖經》文學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經典。

2民族心聲的傾訴。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和愛國正義精神。

3民間文學的奇葩。

4簡潔、生動的文體和風格。

迦梨陀娑的創作有以下三個特點:

1無論是詩歌還是劇本,絕大多數作品都取材於古代傳說,根據現實生活中的體驗加以改造。

2迦梨陀娑的作品富有詩情畫意,令人賞心悅目。戲劇構思巧妙跌宕曲折,劇中有詩,詩中有情。

3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的完美統一。擅長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善於將人物放到矛盾衝突和曲折的情節發展中去描寫。因而,後人稱他為「印度的莎士比亞」。

 

簡析《沙恭達羅》中沙恭達羅的形象及其意義。

《沙恭達羅》是古印度作家迦梨陀娑的戲劇代表作,劇中的沙恭達羅是作者著力刻畫的古印度婦女的正面理想人物。

1沙恭達羅是一個純潔、善良、對愛情堅貞不渝,且富有鬥爭精神的美麗、動人的婦女典型。也是世界文學中最早出現的具有東古典美的婦女典型之一。她從小生活在凈潔安寧的凈修林中,穿的是樹皮,整天與小鳥為伍。純樸的大自然生成了她的天真、純潔的性格她不羨慕都市的豪華。更能體現沙恭達羅的性格特徵的是對純真、美好的愛情的追求。

2從全劇來看,沙恭達羅的性格原有其柔弱的一面。但為了追求自己的美好愛情,她又敢於不顧一切與自己所愛的人自由結合成為夫妻,表現出堅強、勇敢、剛毅、不屈服的反抗的一面。

意義:在沙恭達羅這個人物身上,體現了劇作者所嚮往的愛情理想、生活理想和審美理想。

簡析詩劇《沙恭達羅》的藝術特色。

《沙恭達羅》是古印度劇作家迦梨陀娑的戲劇代表作,它的藝術特色有以下幾點:

1情節線索即單純又曲折,且富有戲劇性。戲中男女主人公從一見鍾情開始,經過三次急劇轉折(結合、婚變、重圓),有虛有實、波瀾起伏。

2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感人。作者以優美、細膩的筆觸刻畫了沙恭達羅的無以比擬的美。劇中還創造不同的環境去襯托和表現不同的人物的性格特點,劇中比較典型的環境有三個,即凈修林、宮廷和仙界,不同的環境中,各個人物與環境渾然一體。

3語言豐富多彩,清新優美、富於抒情性。如沙恭達羅在宮廷遭遺棄時對護送她的親人說:「我已經給這個騙子騙過了,你們也丟棄了我。」一字一淚,表達出她的險惡處境和悲痛心情。刻畫凈修林的景色,抒情濃郁。

4《沙恭達羅》以精湛完美的藝術形式反映了當時乃至歷來人民都極為關心的生活問題,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譽。

 

「懸詩」

1「懸詩」是阿拉伯早期詩歌的代表,對後世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2阿拉伯人每年要舉行賽詩會,獲勝的詩將用金水抄在麻布上,掛到古廟的牆上,宛如一串明珠懸掛在脖子上,人們將之稱為「懸詩」。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詩人蒲綏里:代表作《斗蓬頌》是長篇宗教頌詩,讚頌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

穆格法:阿拉伯譯本《卡里來和笛木乃》,原是印度的寓言集《五卷書》,由穆格法譯成阿拉伯文。

傳奇故事:《安塔拉傳奇》

《萬葉集》

1《萬葉集》是日本最古的和歌總集,全書共20卷,收入詩歌4500餘首。

2《萬葉集》成書時,日本還沒有自己的漢字,全部詩歌都是借用漢字即「萬葉假名」紀錄下來,故稱「萬葉集」。

3詩集的作者比較廣泛,幾乎包括了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代表性的作家有山上憶良。

4《萬葉集》比較廣泛地反映了日本奴隸社會末期以至封建社會初期的社會生活,內容充實,感情樸直,是日本詩歌的奠基石。

 

俳句:

1俳句初時稱俳諧,是日本民族創造的一種最短小的詩歌形體。

2它強調集中表現對事物的瞬間印象和感受,因此含蓄、凝鍊,追求一種淡雅、靜寂和雋秀的意境。松尾芭蕉被稱為「俳聖」。

井原西鶴一生寫了大量反映市民生活情趣的小說,統稱為「浮世草子」。這類新型的市井小說在題材上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反映商人階層愛欲生活的「好色物」如《好色一代男》、《好色一代女》。

一類是描寫商人經濟生活的「町人物」如《日本永代藏》、《世間胸算用》

紫式部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是中古時期日本最重要的作品。

 

柔巴依:

1「柔巴依」意為四行詩,是一種波斯傳統的詩體,第一、二、四行押韻。

2內容主要嚴肅地探討了自然、人生、社會、宗教等問題,抨擊了社會上的腐敗現象,譴責了權貴和上層宗教人士。

簡述《源氏物語》的主要思想內容。

紫氏部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是中古時期日本最重用的作品,它的主要思想內容有以下幾點:

1《源氏物語》通過對光源氏及周圍女性生活的描寫,反映了平安王朝宮廷生活的各個方面。

2作者透過高貴浮華的宮廷生活表面,看到了淫蕩糜爛的生活方式給貴族自身帶來的悲劇結局,深刻展示了貴族之間及宮廷內部的尖銳矛盾,揭示了貴族階級精神頹喪的過程。

3客觀反映了在一夫多妻制度下廣大日本婦女的悲慘命運,奏響了日本平安時代大貴族專制統治必然衰亡的哀歌。

簡析《源氏物語》中光源氏的形象。

中古日本作家紫式部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塑造了光源氏這一形象,這一形象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漁色生活方面:光源氏追奇獵艷不分對象,上自高貴的貴妃下至低賤的貧民女子,這也是當時貴族生活放縱、淫蕩的兩性生活的真實寫照。同時作者又希望他風流倜儻,有始有終,能夠關係婦女的命運。

2在政治生活方面:在你死我活的宮廷鬥爭中,光源氏不重名位與權勢,自動貶謫窮鄉僻壤,表現出寬容忍讓、與人為善的態度。重得勢時,光源氏又不計前嫌,並違背真正心愿,接受朱雀帝的請求,娶女三宮為妻。

3作者通過光源氏的一生,即表現了自身人生理想,又揭示了貴族階級從繁榮走向衰落以致精神崩潰的歷史過程。

簡述《源氏物語》的藝術特色。

1主幹單純而集中,支脈清晰而緊湊,是世界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寫實小說。 

2人物的鮮明個性。《源氏物語》的故事是跟著人物走而不是隨著事件來的,作者用心理描寫來揭示人物複雜豐富的內心世界。如藤壺女御與光源氏發生亂倫關係後,靈魂深處欲愛不能,欲罷不忍的矛盾心理和苦惱。

3景物描寫也是相當成功。生動細緻的景物與人物的性格表現、情歌的流露、命運的變遷及生活的發展緊密相關,追求「物哀」與「幽玄」這一美學境界。

4語言優美典雅,透露著一股纏綿的幽情,節奏抑揚頓挫。小說還引用白局易詩劇100餘處。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中古阿拉伯民間故事集,高爾基譽之為世界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創作開始於公元6世紀,大約到16世紀在埃及基本定型。

《一千零一夜》的主題思想:

1《一千零一夜》生動、忠實地反映了勞動群眾對於美好生活的憧憬與追求。揭露統治階級貪婪醜惡的本性,讚揚人民在與惡勢力鬥爭中表現的驚人智慧和才能。

2《一千零一夜》中的許多婚姻戀愛故事,從男女主人公對幸福愛情的執著追求中,反映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熱烈嚮往。

3真實地描繪了人民群眾的現實處境與命運,述說了他們的苦難於不幸。

4反映商人生活和海外冒險的故事。

 

試述《一千零一夜》的藝術成就及對世界文學的巨大影響。

1《一千零一夜》是中古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具有很高的藝術性,濃郁的東方情調和浪漫色彩是其重要的特點。如作品中勾畫的中古阿拉伯的面貌,上至宮廷,下至奴隸各個階層的不同生活,婚喪嫁娶、宗教禮儀、生活習俗、風土人情都充滿著濃郁的東方色彩。豐富生動的想像,大膽荒誕的誇張,曲折離奇的情節,人神魔怪的矛盾糾葛。如神燈、飛毯等。還把人情世態描繪的真實性同奇思異想的幻想性奇妙地融合起來。

2靈活簡潔的框架式結構的方式。整篇作品是一個總綱性故事,裡面還有大故事套中故事,中故事套小故事,小故事有時又包含著故事,由一個故事引出另一個故事,相對獨立,又緊密相連。如《駝背的故事》引出4個小故事,再由第4個小故事引出6個更小的故事,情節離奇多變。

3善於使用對比的手法來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徵。故事中真、善、美的形象,總是與假、惡、丑相對立。如《阿里巴巴與四十個強盜的故事》中勤勞、聰明而又樸實的阿里巴巴與狠毒、貪婪的哥哥的對比;女僕馬爾基娜與強盜的對比。

4《一千零一夜》在手法上充分運用了詩文並茂的表現手法。在敘事寫景方面以通俗易懂的白話文為主,又輔以故事人物的吟歌和吟詩來進一步突出主題思想。其中還有不少諺語俚語,生活氣息濃郁。

對世界文學的影響:大約在十字軍東征時期,《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傳到歐洲。薄伽丘、喬叟、塞萬提斯、莎士比亞、歌德等人的創作,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它的影響。「芝麻開門」等詞和典故,被人們在創作和日常生活中廣泛運用。

 

簡析《薔薇園》的思想傾向。

《薔薇園》是中古波斯三大詩人之一的薩迪最重要的作品,它的思想傾向有以下幾點:

1《薔薇園》處處滲透著同情人民、反對強暴的人道主義思想。作者十分重視人民的力量,再三強調人民是國家的根基,明確指出「天下的得失在於民心的向背」;作者還怒斥那些視權臣民生命為兒戲的暴君,他認為聖徒對暴君的「最好祝願」是「取走他的生命」,表達了人民痛恨、推翻暴君的心聲。

2作品裡充滿了真主和宗教的讚頌之辭,而他的宗教觀點裡也滲透著同情,關係人民的人道主義思想。 

3《薔薇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興市民階層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封建社會城市經濟發展的歷史趨勢和市民階層興起過程。

4《薔薇園》中還有不少富有人生哲理的詩篇。作者非常重視學識和知識的力量,他認為智慧的獲得主要在於教育。

局限性:作為一個人道主義的偉大作家,薩迪根本出發點是維持現存的社會秩序。他有時還宣揚宿命論的思想,想通過宗教和道德的說教來解決尖銳的社會矛盾。

簡述《薔薇園》的藝術特色。

薩迪的文學成就首先表現在波斯語的運用和創作上,他的《薔薇園》藝術特色有以下幾點:

1故事中穿插詩歌,韻散結合,詩文並茂。

2《薔薇園》含有大量的格言、警句:「寶石即使落在泥潭裡,忍是一樣可貴,塵土雖然揚到天上,也無價值。」

3《薔薇園》善於採用白描的手法,運用樸實而極精鍊的語言描繪出栩栩如生的場面。

  

白樺派:

1 白樺派由一些近代日本作家創辦的同名刊物《白樺》而得名。

2白樺派作家追求個性解放、提倡人道主義精神,強調人的尊嚴和意志。主要代表作家是志賀直哉。

新思潮派:

1新思潮派以近代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等人創辦的《新思潮》雜誌而得名。

2芥川龍之介是該派的代表作家,《羅生門》是他早期代表作。

日本自然主義文學:

(1)自然主義文學是20世紀初出現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一個佔有重要地位的文學流派,它的產生對日本近代文學有一定影響。

(2)從島村抱月的理論著作《被囚禁的文藝》和島崎藤村的長篇小說《破戒》問世之後,日本文學史上便出現了自然主義文學運動的高潮。

(3)日本自然主義文學的特點:

1在理論上主張「破理顯實」,不帶任何功利目的地按照事物原樣子去描寫「真實」。

2在實踐上主張遵循絕對客觀主義的創作方法。即要求作家冷靜地、客觀地、不帶任何傾向地去描寫事物。

3在方式上要作家自我懺悔和自我暴露。即作家不僅要寫自己,而且要寫自己作為動物的「性本能」和「性衝動」要對個人醜惡的私生活進行懺悔。

島崎藤村是從浪漫主義轉向自然主義的作家,也是自然主義文學奠基人。自然主義奠基作是《破戒》:主人公瀨川丑松是一名小學教員,出身被稱為「穢多」的日本賤民階級。

具有更典型的自然主義特色作品是他的自傳性質的小說:《新生》。

田山花袋是日本自然主義文學先驅之一:長篇小說《棉被》

簡析《我是貓》中苦沙彌的形象及其典型意義。

苦沙彌是近代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在其代表作《我是貓》中塑造的一個,日本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

1苦沙彌為人正直、善良、蔑視權貴,甘居清貧。他對現實不滿,厭惡資本家,尤其敢於蔑視資本家的走狗。

2苦沙彌的弱點表現在他為人心胸狹窄,目光短淺,消極混世,得過且過,精神十分空虛,夸夸其談,不學無術,庸俗無聊。

典型意義:

1苦沙彌的懦弱、無能正是日本近代社會的產物。一方面,他們接受了比較新式的教育;另一方面,剛剛起步的近代教育還無力全面、健康地培養他們。

2他們即真砭時弊,不滿現狀,又缺乏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無力把握時代的潮流,同時喪失了人生目標,是一群無所適從的弱者。

簡析《我是貓》的藝術特色。

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是貓》,有著高超的藝術特色:

1作品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缺乏整體的結構、框架。

2通篇以貓的見聞和感受為主線,以苦沙彌及周圍人物的活動為中心,表達起來都比較靈活、自由。

3小說中出色的幽默和諷刺藝術即繼承了日本古典文學中諷刺傳統,又吸引了英國18世紀文學中的幽默諷刺手法。插科逗趣,荒誕奇妙,貓態貓語等。

4語言即平白、通俗,有生活氣息。

簡析《我是貓》中貓的典型意義。

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是貓》中的貓有其典型意義:

1小說以貓為敘述者,就可以見人之所未見,言人之所不能言,隨心所欲地表達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態度。

2貓是作品中有著特別重用意義的獨立形象,即有動物的特性,又被賦予了人的感情,是作者的代言人。

3這隻貓也同人一樣,在醜惡的現實社會中產生了苦惱和悲觀情緒,最後因偷喝主人的啤酒,昏迷中掉進水缸淹死了。

泛神論的特點:

1泰戈爾所信仰的神存在於萬物之中,人與萬物都是神的表現。

2泰戈爾宣傳「泛神論」的反對,表明對印度教派紛爭及種姓制度嚴格的不滿,有其合理的唯物主義因素。

3一味追求與神的融合與和諧,又流露出一種超自然的情緒,步人到純精神的方舟之內,勢必導致人們脫離現實去追求神秘朦朧的臆想。因此「泛神論」思想又含有唯心主義色調。

簡述《吉檀迦利》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泰戈爾的英文詩集《吉檀迦利》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最能代表作者的創作成就,它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上有以下幾點:

一 思想內容有兩個方面:

1詩人日夜盼望與神相會,與神結合,以達到合而為一的理想境界,表現詩人雖強烈追求但卻難以達到合而為一境界的痛苦。詩人經過不懈追求,達到合而為一理想境界的歡樂。

2泰戈爾心目中的神,存在於現實生活之中,在最貧賤最失所的人群中歇足。作者通過對神的禮讚,表達出自己的人生理想。詩人筆下的神十分神秘,詩人正是借「泛神」的思想,來表現生活的真理。它即可求,又飄緲;即實際,又神秘。正是這種特徵糅和在一起,構成了《吉檀迦利》的神秘色彩,反映出作家進行理想探索的矛盾心理與一切必歸和諧的哲學觀念。

二 在藝術上,《吉檀迦利》也獨具特色。

1詩集充滿哲理,但抒情意味很濃。詩中泰戈爾對大自然最精彩的描述,春天、雨季純然一幅幅清晰的畫面。

2直述胸臆,似水中月,雲中影,飄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給人以朦朧之感。

3想像奇特,韻律幽雅,將哲學思想融合化在優美的詩行之中,神秘而不枯燥。

三 後期(政治性、戰鬥性突出)

《生辰集》:第十首視為泰戈爾一生創作中的紀念碑。

分析《戈拉》中戈拉的形象。

戈拉是泰戈爾在他優秀的長篇小說《戈拉》中塑造的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

1他身為印度愛國者協會主席、印度教教徒青年們的領袖,剛正不阿、一身民族正氣,不去逢迎英國縣長以求憐憫或饒恕。

2戈拉身上有著明顯的宗教偏見。他嚴格遵守印度教一切清規戒律,甚至為種姓制度辯護。他行觸腳禮,不喝異教徒拿過的水,反對於異教姑娘談戀愛。一種高尚的愛國思想於是蒙上了狹隘民族情感的色彩。

3後來現實與他的宗教思想發生了矛盾。他的思想變化主要有三個階段:

①戈拉在農村旅行,看到教派紛爭的危害,目睹了勞動者衝破宗教偏見一致反殖的事實,於是感到再也不能用自己的幻想來欺騙自己了。

②對梵教姑娘蘇查麗達產生了愛慕之情,由於教派有別,戈拉拚命壓抑這種情感,內心矛盾十分劇烈。

③他從養父母口中得知自己是愛爾蘭人的後裔,並非印度人,一下子感到卸掉了包袱,成為自由人。此時,他已完全戰勝了自我,從一個狹隘的民族主義者變成真正的愛國主義者。

簡述《戈拉》的藝術特色。

泰戈爾的優秀長篇小說《戈拉》,在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特色:

1人物對話富有論辯性。論辯性的對話有助於揭示人物性格,刻畫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的思想傾向及內心世界。

2人物形象對比鮮明。正面人物之間;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之間;蘇查麗達與洛麗塔、戈拉與畢諾耶。在層層對比中,勾勒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3小說具有優美的抒情格調。

新感覺派的特點:

1對傳統文學表懷疑甚至否定,力圖在表現形式上標新立異。

2他們依靠直觀、直覺去把握客觀事物,在創作中大量使用感性的表達方式,新奇的文體和辭藻,來刺激人們的感覺。

代表作家:橫光利一:《頭與腹》被認為是新感覺派誕生的象徵。川端康成:《雪國》、《古都》、《千隻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日本出現的「工人文學」,為無產階級文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播種人》:標誌著無產階級文學的形成。葉山嘉樹等人以《文藝站線》為中心成立了「日本無產階級藝術聯盟」。

 

旅美派

1「敘美派」又稱「旅美派」,這是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作家所組成的文學流派。

2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是此派重要作家,其代表作是散文《先知》。        

埃及現代派

1「埃及現代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首先在埃及形成,以後擴大到阿拉伯各國的現實主義文學流派。

2代表作家埃及作家塔哈·海珊,他的自傳體小說《日子》被譽為阿拉伯地區現代文學的典範。

簡述《戈丹》的思想內容。

《戈丹》是現代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最優秀的也是印地語最優秀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通過主人公何利的命運,使我們真切地體驗到當是農村的悲慘世界。

1在不公正的社會制度下,官僚地主、高利貸者、婆羅門、祭司聯手起來結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羅網,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冷酷無情、貪得無厭地盤剝、掠奪、欺凌、侮辱著農民。

2不合理的種性制度,也始終折磨著低種性的尤其是被認為不可接觸的賤民。

3作者深刻地指出,殖民主義者與農民封建勢力的勾結是造成農民日益貧苦的社會根源。

 

分析何利的形象及其典型意義。

現代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的優秀小說《戈丹》中,塑造了一個20世紀印度貧苦農民的典型何利。

1他身上有許多農民的優秀品質,善良、勤勞、寬容。他的善良忠厚表現著農民特有的質樸。如對妻子丹妮婭懷著真摯的情感,由衷地讚美丹妮婭的美;收留可憐的裘妮婭。

2他又有農民的貪心和自私,同時何利性格中還有懦弱、愚昧、不覺醒等特點。如為了得到奶牛,他曾想欺騙牧人薄拉;處於自私的打算,他對有錢人大獻殷勤等等。但這並不會減低何利形象的價值,反而使何利形象顯得更為親切可信。

何利的形象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印度第三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過後,整個社會特別是農民依然黑暗,而印度長期的封建思想的禁錮,也麻痹了許多農民的頭腦,使他們對統治階級俯首帖耳、惟命是從。何利就是這個特定時代的農民典型。

《戈丹》的藝術特色:

1小說閃耀著現實主義的藝術光輝。如對農村進行真實生動的描寫;對農民形象的刻畫:戈巴爾的大膽與反抗、裘妮婭的勇敢與軟弱。

2普列姆昌德在塑造人物時,善於將人物放在集中尖銳的矛盾衝突中表現其性格。

3語言樸實無華,自然流暢。

 

戰後派

1適應新時代而登上文壇的第一批新作家被稱為「戰後派」。

2「戰後派」以1946年創刊的《近代文學》雜誌為中心,以所謂尊重個性、藝術至上為基本精神,提倡文學獨立於政治之外。

3野間宏的《陰暗的圖畫》被公認為「戰後派」的先聲。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三島由紀夫是一個極端民族主義的作家,他主張「必須復興日本的傳統,尚武和武士的傳統」,還宣稱剖腹自殺是「死的美學的極點」。《假面的自白》:半自傳體的長篇小說。

《金閣寺》:被譽為戰後文學的傑作。長篇巨制《豐饒之海》(包括《春雪》、《奔馬》、《曉寺》、《天人五衰》):該作品被評論界視為三島創作的頂峰。

戰後過渡期文學:50年代「第三新人」登場:他們的創作常以朝鮮戰爭和日本軍需經濟為背景,也被稱作「軍需文學」。代表作家作品有:安岡章太朗的《陰鬱的樂趣》。石原慎太郎的《太陽的季節》:以「性」為中心問題,試圖否定傳統的道德觀念,確定某種新德道德觀念。

井上靖的創作被有些評論家稱為「中間小說」:歷史題材的《天平之甍》:通過對歷史的描寫,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意。新文學展開期文學:「性」價值發生變化,人們追求所謂「性」解放。如安岡章太郎的《花祭》。

簡析《雪國》中駒子的形象。

駒子是日本現代作家川端康成在他的著名中篇小說《雪國》中塑造的一個藝妓形象。

小說主要從日常生活表現和對待愛情態度這兩個方面描寫駒子的性格。

1在日常生活表現方面,著重寫她堅持記日記,喜歡讀小說,刻苦練三弦等幾個細節。

駒子的日記從到東京當侍女之前不久記起,一直堅持下來;她從15歲的時候起就喜歡看小說,而且把看過的書記下來;彈三弦的技巧比當地一般藝妓高出一籌。從日常生活表現來看,作為一個藝妓,駒子應該算是生活態度比較認真,意志比較頑強,且有進取心的,不同於那些隨波逐流的人。因此,是值適當加以肯定的。

2對待愛情方面,駒子雖然也到宴會上陪客人,但愛上島村,並且主動委身於島村,是她覺得島村雖然是個遊客,卻跟一般毫無教養、毫無感情的遊客對自己的態度不同。她想在島村身上求得象是愛情的愛情,哪怕只有一點兒也好,哪怕只能維持一段世間也好。她把島村這樣一個極不可靠的人當成戀愛的對象是異乎尋常的,明明知道自己和島村的關係不能維持長久,可是仍然不顧一切地在島村身上傾注自己的全部愛情,這種「無償的愛」正是女性美的最高表現。她的愛情既有純真的一面,又有畸形的、病態的一面。

從上訴日常生活表現和對待愛情態度這兩個方面來看,駒子作為一個藝妓,即不是積極的反抗者的形象,也不是庸俗的墮落者的形象,而是有一定進取心的藝妓形象。

典型意義:《雪國》以同情的筆調錶現了駒子這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藝妓的悲慘命運,表現了她的進取精神和對純真愛情的追求,因此具有一定思想價值。

簡析《雪國》的藝術特色。

《雪國》是日本現代作家川端康成的著名中篇小說。

1這部作品在創作方法上的特點是東西方結合,自成一格。將日本的古典文學傳統與西方的現代派方法結合起來。既有一定數量具體的、客觀的描繪,又在不少地方通過島村的自由聯繫和意識流動狀物寫人。

2在人物描寫上的特點是重視感覺,刻畫細微。不久島村的纖細感情和瞬間感受被表現得細膩入微,同時駒子的心理矛盾和感情變化也被表現的無微不至。

3在結構安排上的特點是自由靈活,活而不亂。長篇小說近似於若干「短篇」的連綴,其中的第一個「短篇」已經寫出一個可以獨立存在的世界,前後的「短篇」乃是對於第一個「短篇」的不斷補充和豐富。

4在文章風格上的特點是既美且悲,抒情味濃。川端康成是熱心探求美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常以絢麗多彩的大自然作為背景,又常常以美貌的青年女子為中心。他的作品往往充滿失意、孤獨、感傷等悲哀感情,結局往往具有悲劇色彩。

簡析川端康成創作的美學特徵。

1川端康成是熱心探求美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常以絢麗多彩的大自然作為背景,使自然的景色和人物的情感結合起來,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又常常以美貌的青年女子為中心,以她們對愛情和藝術的不懈追求為主題。

2他又是擅長表現悲的作家。他的作品往往充滿失意、孤獨、感傷等悲哀感情,結局往往具有悲劇色彩。《雪國》里島村的感傷情緒和駒子的內心痛苦充溢全篇,給小說增添悲涼氣氛。

3把美與悲聯繫在一起加以表現,構成一種既美且悲、愈美愈悲、愈悲愈美、因悲方美、因美方悲的獨特格調,抒情味濃,感染力強。

4這種格調的形成既與他本人自幼失去父母及親人的不幸遭遇和從小養成的孤僻性格及悲觀思想有關,又與《源氏物語》的基本情調——「幽情」有聯繫,此外還受到西方世紀末藝術和現代派文學所普遍帶有的悲涼情緒的影響。

馬哈福茲 (當代埃及)現實主義小說的特點:

1善於創造典型人物。

2情節結構嚴密緊湊。都以埃及社會革命為背景。

3善於刻畫人物心理。例如大段的內心獨白,大段的夢幻與聯想。

簡述「馬哈福茲三部曲」的思想內容。

1「馬哈福茲三部曲」包括《宮間街》、《思宮街》、《甘露街》是作者的代表作,是埃及第一部廣泛反映一個時代偉大風貌的現實主義作品。

2作品描寫了埃及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三代人對理想的追求,反映了埃及從1917年到1944年各種社會力量的對比變化,反映了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經歷,反映了新一代反對封建傳統和保守勢力的鬥爭過程。

簡析「馬哈福茲三部曲」的藝術特色。

馬哈福茲三部曲包括《宮間街》、《思宮街》、《甘露街》是作者的代表作,它的藝術特點有以下幾點:

1情節發展緩慢,事件描敘瑣碎,作品風格凝滯,而實際上則講求嚴整的結構安排,追求慎密的細節描寫,著意於生動的人物形象塑造,擅長傳達濃郁的生活氣息,文筆精細,出神入化。對日常生活的描寫十分凝練、傳神,家中的每一次相聚場面能傳達出豐富多彩的內容。

2三部曲的藝術手法靈活多樣,基本忠實於傳統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人物多用白描,注重環境烘托,注重人物心理描寫,較多地運用對比、對照等結構方法,借鑒了其他文學流派的寫作手法。

考研筆記之文學專業外國文學史名詞解釋

1. 荷馬史詩

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塞》兩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戰爭為背景。《伊利亞特》寫戰爭本身,描寫阿喀琉斯的憤怒及戰爭最後51天內發生的事件;《奧德塞》寫希臘英雄奧德修斯在戰爭結束後回返家鄉的經歷。荷馬史詩的主題是歌頌希臘全民族的光榮史跡,讚美勇敢、正義、無私、勤勞等善良品德,謳歌克服一切困難的樂觀主義精神,肯定人與生活的價值。荷馬史詩充滿了濃厚的宿命論思想,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成為神與神之間鬥爭的縮影。荷馬史詩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結構巧妙,布局完整,比喻豐富。它不僅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優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臘早期社會的重要文獻。 

 

2. 《工作與時日》 

古希臘流傳下來的第一首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詩作,作者是赫希俄德,較詳細地記載了古希臘時期的種種宗教祭日赫從事不同工作時的黃道吉日。詩人最後總結說,在不朽的眾神面前,聰明人的工作是無可指責的,因為他懂得吉兆,所以能夠避免犯罪。該作具有史詩的體裁,但實際上可以說一部道德格言集和農業曆書。風格清新自然,平易簡潔。 

3. 《伊索寓言》 

相傳是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古希臘的被釋奴隸伊索所作。共收集了三四百個小故事,這些小故事通過描寫動物之間的關係來表現當時的社會關係,主要是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之間的不平等關係,成為下層平民的鬥爭經驗和生活教訓的總結。寓言作者譴責社會上人壓迫人的現象,號召受欺負的人團結起來與惡人進行鬥爭。 

4. 《俄狄浦斯王》 

是古希臘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取材於英雄傳說,寫忒拜王子俄狄浦斯反抗殺父娶母的神示,然而又逃不出命運支配的故事。悲劇從傳說故事將近結尾的地方寫起,當時俄狄浦斯已是忒拜國王,時值瘟疫流行,按照神示,只有追查出殺死先王的兇手,才能免除瘟疫,挽救忒拜城。全劇以此為起點,在追查兇手的過程中展示了悲劇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當 俄狄浦斯查明兇手就是自己時,他刺瞎雙眼,自願放逐。通過俄狄浦斯的遭遇,作者頌揚了悲劇主人公的堅強意志和人民對國家的負責精神。這樣一個英雄卻受著命運的捉弄,這樣,索福克勒斯對命運的合理性提出了懷疑,表現了雅典自由民在社會災難面前的鬥爭精神和悲憤情緒。以此作品為代表的索福克勒斯的悲劇藝術,標誌者希臘悲劇的成熟。索福克勒斯把人物放在尖銳的衝突中並通過人物對比方法來塑造,因而人物的動作性強,性格比較突出。 

5.騎士文學 

盛行於11—12世紀的西歐,反映了騎士階層的生活理想。最早的騎士來自中小領主,它們替大封建主打仗,獲得了土地和其他報酬,成為小封建主。因此,他們在思想上是支持封建等級制的。騎士逐漸形成一個階級,。在接觸了東方生活和文化之後,騎士精神逐漸形成。在騎士精神中,愛情佔主要地位,表現為對貴婦人的愛慕和崇拜,為她們服務,為愛情冒險,以此作為騎士的最高榮譽。不少騎士表現出鋤強扶弱的一面,有時也為宗教信仰去冒險。但他們往往不顧基督教的禁欲主義,要求文化和生活享受,並把東方文明帶回到當時仍處在相對落後狀態的西歐各國。法國是騎士文學最興盛的地方。主要體裁有抒情詩和敘事詩(詩體傳奇)。騎士抒情詩的中心地是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作者主要是封建主和騎士,也有少數是社會下層出身的人。法國北方騎士文學的主要成就是騎士敘事詩。騎士文學也表現出一定的反封建精神。 

6.城市文學 

在民間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出現於10—11世紀的歐洲。它與教會文學不同,在內容上現實性極強,在風格上也生動活潑,主要使用諷刺手法。城市文學的出現,對於中世紀文化的發展有重大意義。在文學樣式上,城市文學也有新的創造,產生了韻文故事、諷刺故事詩等新型體裁。作者主要是城市裡的街頭說唱者。作品取材於現實生活,表現市民階級的機智和狡猾,諷刺專橫的貴族、貪婪的教士和凶暴的騎士。代表作品有《列那狐傳奇》等。 

7.文藝復興 

是14—16世紀歐洲許多國家先後發生的文化思想上的深刻變革。復興並非指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簡單復興,而是人們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中得到啟發,重新發現了人的崇高價值,認識到人有無限的潛力和追求個人幸福的權利。這一覺醒使人擺脫了中世紀封建主義和教會的精神桎捁,使文學、意識、宗教、哲學、科學、政治等領域發生了深刻變革。宣告了中世紀的結束和現代社會的誕生。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使人文主義。這個運動具有明顯的思想解放性質。其「解放」的意義,在於它開始否定和反對中世紀的「以上帝為中心」的神學政治文化和宗教政治制度,這種文化以經院神學與哲學為理論核心,以對上帝的膜拜和對教會權力的絕對服從為根本的倫理和政治信條。在文藝復興運動中,人們力圖從古代文化中尋找反對教會專制和腐敗的思想武器,而開始強調,人作為個人應該具有自己獨立的「世俗生活」的自由。表現在對待宗教的問題上,就是人們開始把宗教信仰問題和對教會的服從問題加以區分。 

8.人文主義 

這個詞來源於拉丁文humanitas,「人文主義」一詞在古代世界或文藝復興時期都沒有出現,到了1808年一個德國教育家F. J. 尼特哈麥在一次關於古代經典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的論辯中,最初用德文humanismus杜撰出來,後來有喬治·伏伊格特於185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中首先用於文藝復興,書名是《古代經典的復活》,又名《人文主義的第一個世紀》。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的思想武器,也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進步的中心思想。它的鬥爭鋒芒是針對中世紀封建主義世界觀,特別是天主教會的宗教世界觀。教會以神為宇宙的中心,而人文主義則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來對抗它。這一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用人性反對神性;第二,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第三,用理性反對蒙昧主義;第四,用戶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 

9.七星詩社 

指16世紀中期在法國由7個出身貴族的人文主義作家組成的一個文學團體。彼埃爾·德·龍沙和杜貝萊是其中的領袖人物,由杜貝萊執筆的《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1549年)是七星詩社的宣言書。七星詩社在兩方面對法國文學作出了貢獻:第一,為法蘭西語言的豐富和純潔作出了貢獻;第二,在詩歌理論方面,提出要創造法蘭西自己的大型史詩和能語希臘羅馬文學比美的民族文學,在詩歌風格上,提倡自然樸實,反對矯揉造作,要求韻律和諧響亮而富有變化。大力提倡亞歷山大詩體,認為它最能代表法國詩歌的特色。 

10.流浪漢小說 

最初出現在16世紀中期的西班牙。反摩爾人的鬥爭結束後,西班牙逐漸趨於統一,資本主義工商業在王權的鼓勵下繁榮起來,城市開始發達,一種描寫城市下層人民生活的新文學體裁——流浪漢小說便應運而生。流浪漢小說的主人公一般都是社會的不幸兒、失業者。作品常以他們的流朗為線索,用第一人稱敘述主人公的經歷,把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廣闊的社會環境交織在一起,用下層人物的眼光去觀察、評價和嘲諷各種社會現象。每一部流浪漢小說都是一幅生動幽默的社會風俗畫。 

11.大學才子派 

在伊麗莎白時期戲劇的發展過程中,一群以「大學才子」聞名於世的劇作家頗多建樹。這些劇作家大都在牛津或劍橋受過教育,然後從事在當時被視為並不十分光彩的戲劇行業。他們將各種影響融為一體,其中包括古羅馬戲劇以及模仿古羅馬戲劇的學院劇、中世紀的道德劇、當代的義大利與法國戲劇,從而創作出結構嚴謹、情節生動、詩意盎然的據作、他們對於戲劇形式的發展也作出了很大貢獻,創造出復仇悲劇、浪漫喜劇和歷史劇等多種戲劇形式。這些劇作家包括托馬斯·洛奇、約翰·黎里、喬治·皮爾、克利斯托弗?馬洛、托馬斯?基德等。 

12.莎士比亞化 

這是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薩爾》(1859年4月19日於倫敦)的一封信中所提出來的概念,這個概念是針對拉薩爾(他於1858年初寫成五幕歷史悲劇《弗;安茨?馮?濟金根》,劇本以濟金根為主人公,描寫了他叛亂的經過。拉薩爾否定了馬恩的唯物歷史觀,把騎士叛亂說成是代表全民利益的革命運動,把濟金根說成是全民的領袖,目的就是要肯定反動的王朝兼并戰爭,肯定普魯士王朝對統一運動的領導,反對獨立的工農運動。此作品在藝術上屬於唯心主義美學的範疇。)藝術創作上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提出來的,馬克思要拉薩爾莎士比亞化,借鑒莎士比亞的現實主義創作經驗,是為了幫助他克服錯誤,並不是說莎士比亞的現實主義沒有局限性,更不是把它當作藝術創作的最高準則。所謂莎士比亞化,就是借鑒莎士比亞的創作經驗,包括:第一,真實地揭示現實的某些本質方面。第二,較廣泛地反映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和思想。恩格斯在1859年5月18日寫給拉薩爾的信中,批評拉薩爾的描寫局限於官方小圈子時,肯定了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希望他也能像莎士比亞一樣,「介紹那時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會」。第三,在人物塑造上,堅持個性化,反對類型化。第四,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這四個部分概括起來就是恩格斯為了批評拉薩爾為了席勒、為了觀念的東西而忘掉的那個莎士比亞的現實主義。所以,所謂莎士比亞化,也可以理解為莎士比亞的現實主義。 

13.「福斯塔夫式的人物」和「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亨利四世》中的主要人物福斯塔夫是封建關係崩潰時期無衣無食的僱傭兵和冒險家的典型。他是個道德敗壞的酒色之徒,專靠偷盜和招搖撞騙為生,卻又能隨口胡謅出各種道理來為自己的醜惡行為辯解,以鋒利的言辭對世事加以諷刺和譏誚。他出生封建階級,卻蔑視封建的榮譽觀念;身上沾滿了沒落階級的壞習氣,卻又時而流露出平民社會底層人物的樂觀精神和粗獷風趣。福斯塔夫是歷史過渡時期中過渡性小人物的真實寫照,莎士比亞通過這類典型人物的行動和衝突,展示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反映了封建關係崩潰時期五光十色的平民社會。恩格斯很重視《亨利四世》中描繪廣泛社會生活來突出主題思想的藝術手法。他在1859年5月18日致拉薩爾的信中指出:「我認為,我們不應該為了觀念的東西而忘掉現實主義的東西,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亞,根據我對戲劇的這種看法,介紹那時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會,會提供完全不同的材料使劇本生動起來,會給在前台表演的貴族的國民運動提供一幅十分寶貴的背景,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會使這個運動本身顯出本來的面目。在這個封建關係解體時期,我們從那些流浪的叫化子般的國王、無衣無食的僱傭兵和形形色色的冒險家身上,什麼驚人的獨特形象不能發現呢!這幅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在這種類型的歷史劇中必然會比在莎士比亞那裡有更大的效果。」 

14.巴羅克風格 

17世紀出現的一個新現象。巴洛克(barogue)一詞源於義大利語barocco,意思就是奇形怪狀、矯揉造作;還有說法認為這個詞源於葡萄牙語或西班牙語,意思是不規則形狀的珍珠。在18世紀,一些古典主義理論家用這個詞來嘲弄具有奇特風格的藝術。巴洛克藝術具有以下特點:無論是建築、雕塑、繪畫,都強調運動感、空間感、豪華感、激情感,甚至神秘感。巴洛克建築是最能顯示巴洛克藝術風格特點的一個藝術種類。運動是巴洛克藝術的生命,巴洛克風格表現在文學上主要就是誇張、繁艷、風雅,而且充滿了宗教的狂熱,人的情緒被誇大,形式則為混亂和破碎的。 

15.新古典主義 

17世紀出現的一個新現象。法蘭西人作為拉丁民族,是古羅馬的繼承人。在政治上羅馬帝國始終是法蘭西人心目中的光輝的榜樣。「帝國」這個響亮的稱號是當時法國統治階級所心醉神迷的。他們想在法蘭西的土地上恢復古羅馬帝國處在奧古斯都時代的那種宏偉的排場,在文藝上也很想效仿古羅馬的風格。所以說,法國新古典主義的原型是拉丁古典主義。法國的17世紀被稱為路易十四時代,這位稱霸歐洲的君主不忘建立統一的官方藝壇。為國王及其統治集團服務的藝術,把古代和當時的思想、天主教和世俗的思想兼收並蓄,並讓現實描寫帶上神話的外表。它崇尚古典精神,表現出嚴整、高貴、酷愛秩序的特點。他們以希臘、羅馬為典範。套用馬克思在評論路易?波拿巴政變時期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時所提到的一句話來說,法國新古典主義就是穿著古羅馬的服裝,用借來的語言,上演世界歷史的新場面。當然,新古典主義絕對不是拉丁古典主義的「借屍還魂」,它所表演的主要是「世界歷史的新場面」,這是由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場面,是過渡時期必然會出現的新舊因素交替及互相妥協的局面。新古典主義的基本信條要求一切要有一個中心的標準,一切要有法則,一切要規範化,一切要服從權威,要具有為君主專制王權服務的鮮明傾向性。比如說三一律。布瓦洛(1636-1711)是新古典主義的立法者和發言人,新古典主義的法典就是布瓦洛的《論詩藝》。新古典主義注重表現技巧,特別重視語言。新古典主義的主要成就在戲劇。法國新古典主義戲劇家三大代表是熙德、拉辛和莫里哀。 

16. 百科全書派 

18世紀中葉,法國啟蒙運動發展到成熟階段,形成強大的聲勢,而且大大加強了它的革命性和戰鬥性。老一輩啟蒙思想家伏爾泰還在繼續活動,他的反封建的戰鬥立場比前一時期更加鮮明,新一代思想家盧梭、狄德羅等以更加激進的面貌出現。這一時期啟蒙運動的成就集中表現在編纂《百科全書》上,法國的啟蒙思想家也因此被人成為「百科全書派」。《百科全書》,全名《科學、藝術和工藝百科全書》,出版商原來只是想把英國的一部科技大辭典譯成法文,請狄德羅和數學家達朗貝擔任主編,但狄德羅卻把這一工作變成了一個全面總結啟蒙運動成果的大工程。《百科全書》從1751年開始出版,到1772年完成,共計32卷,狄德羅把當時的啟蒙思想家組織起來,總結了啟蒙運動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成就,實際上也是對封建制度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從政治制度、法律機構到宗教、文化、藝術,發動了一次全面的攻擊。 

17.狂飆突進 

德國的文學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文學運動,它因克林格爾的劇本《狂飆突進》(1776)而得名。這一運動的作家們強調文學的民族性,要求發揚文學的民族風格,反對封建束縛,強調「天才」,強烈要求個性解放,他們還接受盧梭的「返回自然」思想的影響,歌頌理想化的大自然和淳樸的人民。便面上看,狂飆突進運動的急風暴雨式的反叛精神與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道德教育是背道而馳的,但實際上它是啟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狂飆突進運動作家的反抗帶有個人主義的自發的性質,不知道如何去改變現實,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因此這一運動沒有進一步引向政治鬥爭,更沒能持久。80年代中期已衰落。狂飆突進運動的中心在斯特拉斯堡,主要作家有赫爾德、歌德、瓦格納等。1770年歌德與赫爾德在斯特拉斯堡相見標誌著狂飆突進運動的開始。 

18.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Romanticism)一詞源於中世紀所寫的浪漫傳奇(romance),主要包括中古歐洲的英雄史詩、騎士傳奇和抒情詩,這些浪漫傳奇是由中世紀各國文學家用由拉丁文演變的方言(roman)所寫的。這些浪漫傳奇的特點就是非現實的、富於想像和幻想的、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和傳奇色彩的。浪漫主義的名稱源於浪漫傳奇,也是取了浪漫傳奇的這些特徵,並把以這些特徵為標誌的文學題材和風格形式尊奉為典範。浪漫主義作為一種文藝創作方法,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即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時代都發生過,是一個美學上的範疇。作為一種創作方法,浪漫主義注重人的主觀內心世界,強調想像的運用,語言熱情奔放,手法比較誇張。這種創作傾向其實早在人類文學藝術的口頭創作時期就出現了,但因其不具備自覺性,未形成大規模的思想運動。浪漫主義作為一個思潮流派或思想運動,是特定歷史階段發生的事情,是文學史上的一個範疇。它大致發生在18世紀後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盛行於歐洲各國。這個定義可擴大到:浪漫主義不是一個單一的思想運動,而是對18世紀中葉以來西方社會經歷過並且繼續在經歷的某些狀況的綜合反應。浪漫主義運動的鼎盛期是18世紀90年代到19世紀30年代,浪漫主義運動的理論基礎是德國古典哲學,浪漫主義運動的特徵有:主觀性、對大自然的嚮往和對城市文明的詛咒、回到中世紀,對歷史及民間文學的尊重、抒情性。作為流派,浪漫主義在西歐各國都有過很長的尾聲,或者是作為傳統而成為其它流派的組成部分,不過到了1830年以後,它的鼎盛時期就過去了。 

19.拜倫式的英雄 

1813—1816年,拜倫寫了《東方敘事詩》,塑造了一系列的「拜倫式的英雄」。《東方敘事詩》是一組典型的浪漫詩,包括《異教徒》、《海島》等篇。這些詩以抒情格調為主,抒發詩人自己的感受,詩中描寫的環境和情節,都是東方或南歐的,充滿異國情調,情節富有傳奇性,比較緊張。詩中的主人公都是與社會對立的、孤獨的反叛者,被稱為「拜倫式的英雄」。這些人物有非凡的性格,追求自由、獨立,敢於蔑視現存制度,不向社會妥協,頑強堅定,寧願為自由而死,不屈辱而生。但同時又十分高傲、孤獨,脫離群眾,個人奮鬥,因而往往前途渺茫,悲憤憂鬱,註定悲劇的結局。他們既是社會的叛逆者,又是社會的犧牲者。這些形象反映了當時詩人自身的苦悶失望情緒和渴求鬥爭的意願,表達了廣大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的思想感情,又巨大的進步意義。但作者寫的這些英雄是個人主義英雄,追求的是個人的自由幸福,表現出無政府主義和憂鬱悲觀的情緒,反映了詩人思想的局限。 

20.「湖畔派」詩人 

是英國第一代浪漫主義詩人,包括華茲華斯、柯勒律治和騷塞。他們有共同的政治態度和文學主張,都曾居住在英國西北部昆布蘭湖區,因此被稱為「湖畔派」詩人。他們早年都歡迎法國大革命,但當雅各賓專政時期,則由對革命感到恐懼轉為不滿或反對革命與民主運動,用戶英國統治者內外保守的反動政策。他們反對文學的社會作用,逃避現實鬥爭,憎惡資本主義城市文明,創作出歌頌大自然、美化中世紀封建農村生活的詩篇,以此抵制資本主義現實。他們的詩作思想內容消極保守,充滿神秘色彩,但語言優美,考究韻律,藝術成就較高。 

21..多餘人 

最早由赫爾岑在《往事與隨想》中提出。 「多餘人」是19世紀俄國文學中所描繪的貴族知識分子的一種典型。他們的特點是出身貴族,生活在優裕的環境中,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們雖有高尚的理想,卻遠離人民;雖不滿現實,卻缺少行動,他們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只能在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費自己的才華。他們既不願站在政府的一邊,與上流社會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對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他們很是心儀西方的自由思想,他們也很不滿俄國的現狀,又無能為力改變這種現狀,然而他們又是大貴族和權勢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與底層人民相結合以改變俄國的現狀。多餘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筆下的葉甫蓋尼?奧涅金、萊蒙托夫筆下的畢巧林、屠格涅夫筆下的羅亭、赫爾岑筆下的別爾托夫、岡察洛夫筆下的奧勃洛摩夫等。 

22.新人 

指具有民主主義思想傾向的資產階級平民知識分子。新人的一般特點是:有明確的社會理想,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信心,猛烈地抨擊專制農奴制度,否定貴族社會的道德觀念,進行實際的、不妥協的反對舊制度的鬥爭;和人民保持緊密的聯繫,願意為人民的利益獻身;具有堅定、勇敢、樂觀的個性和勇於自我犧牲、富於實幹的精神。新人的意義是:反映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的鬥爭,為爭取社會解放的俄國人民樹立了榜樣,通過新人的行動,為俄國第二階段的社會解放運動指明了方向。最早出現的新人形象是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英沙羅夫和他的妻子葉琳娜,以及《父與子》中的巴扎羅夫。成功地塑造了新人形象的是車爾尼雪夫斯基在《怎麼辦?》中的薇拉、吉爾沙諾夫等。 

23.托爾斯泰主義 

是托爾斯泰所宣揚的政治和道德主張,他在猛烈抨擊沙皇舊制度的同時,鼓吹「勿以暴力抗惡」的道德原則、宣揚對上帝的信仰,進行道德的自我完善的說教,把對上帝的信仰和道德的自我完善當成消除社會邪惡、改良社會的根本途徑。在俄國民主主義革命日益高漲。人民日益覺醒的時代,托爾斯泰主義所起的是麻醉人民的作用。 

24.復調小說 

由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中提出,針對托爾斯泰的「獨白小說」。大意為:陀筆下的人,是破碎的完整體。作品中有眾多各自獨立而不融合的聲音和意識,每個聲音和意識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這些多音調並不要在作者的統一意識下層層展開,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見。每個聲音都是主體,議論不局限於刻畫人物或展開情節的功能,還被當作是另一個人的意識,即他人的意識,但並不對象化,不囿於自身,不變成作者意識的單純客體。陀的世界,根本上是屬於個人的世界。小說具有對話性。 

25.冰山文體 

這個理論最早是海明威在一部關於鬥牛的專著《午後之死》里提出來的。以後又不斷闡發,意即海明威把自己的寫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只是海面上的1/8,7/8都在海面以下。下面的就是作家省略掉的、需要讀者去感受的部分。它表現為兩個特點:第一,簡約的藝術。即刪掉一切不必要的文字,「電報體風格」;第二,經驗的省略。 

26.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20年代初,僑居巴黎的美國作家格?斯泰因對海明威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這句話作為他第一部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的題詞,「迷惘的一代」從此成為這批雖無綱領和組織但有相同的創作傾向的作家的稱謂。屬於這個流派的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納 、帕索斯( 1896~1970)和肯明斯(1894~1962)等,他們曾懷著民主的理想奔赴歐洲戰場,目睹人類空前的大屠殺,經歷種種苦難,深受「民主」、「光榮」、「犧牲」口號的欺騙,對社會、人生大感失望。這一流派也包括沒有參加過戰爭但對前途感到迷惘和遲疑的20年代作家,如菲茲傑拉德、艾略特和沃爾夫(1900~1938)等。迷惘的一代作家在藝術上各有特點,他們的主要成就閃爍於20年代,之後便分道揚鑣了。 

27.自然主義 

文學藝術創作中的一種傾向。作為創作方法,自然主義一方面排斥浪漫主義的想像、誇張、抒情等主觀因素,另一方面輕視現實主義對現實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絕對的客觀性,崇尚單純地描摹自然,著重對現實生活的表面現象作記錄式的寫照,並企圖以自然規律特別是生物學規律解釋人和人類社會。在文學藝術上,以「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去摹仿」作為出發點的自然主義創作傾向,是同現實主義創作傾向一樣源遠流長的。但作為一個比較自覺的、具有現代含義的文藝流派,自然主義則是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在法國興起,然後波及歐洲一些國家,並影響到文化和藝術的許多部門。代表作家是法國的左拉和貢古爾兄弟。 

28.象徵主義 

法國文學史上的一種流派和文學思潮。出現於1886年 。年輕詩人讓?莫雷亞斯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一篇文學宣言,主張用「象徵主義者」來稱呼當時的前衛詩人。這份宣言標誌象徵主義流派的誕生。事實上,在此之前,象徵主義作為新的創作方法,早在浪漫主義盛行的時期已經萌芽。許多浪漫主義詩人在一定程度上運用了象徵主義的手法:暗示多於解釋,含蓄多於暢盡的發揮。象徵主義的先驅波德萊爾和馬拉梅、蘭波、魏爾蘭等象徵主義名家就已經發表了大量的象徵主義作品。象徵主義重新回到以抒寫個人感情為重點的老路。但它抒寫個人情懷和浪漫主義的抒情大異其趣。它抒寫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表層的喜怒哀樂,而是不可捉摸的內心隱秘;或者如馬拉梅所說,表現隱藏在普通事物背後的「唯一的真理」。為此,象徵主義對於詩的語言進行了很大的改造。對於日常用的字和詞加以特殊的、出人意外的安排和組合,使之發生新的含義。象徵主義不滿足於描繪事物的明確的線條和固定的輪廓,它所追求的藝術效果,並不是要使讀者理解詩人究竟要說什麼,而是要使讀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使讀者體會到此中有深意。象徵主義不追求單純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澀;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撲朔迷離。象徵主義詩歌十分強調音樂效果,可是詩句的音樂性不是單純通過機械的協韻表現出來,而在於詩句內在的節奏和旋律。散文詩的音樂感並不亞於格律詩,有時反而勝過格律詩,因此許多象徵派詩人的散文詩都寫得有特色。象徵主義者反對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者如實地描寫客觀現實。他們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是虛幻而痛苦的,只有隱匿在背後的內在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作品中運用大量的暗示和象徵來隱喻表現人的內心世界。1886~1891 年是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昌盛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馬拉梅的《詩與散文》、拉弗格的《善意之花》和昂利·德·雷尼耶的《插曲》等。象徵主義的三位主將是馬拉梅、魏爾倫和蘭波。《惡之花》的作者波德萊爾被認為是象徵主義的先驅(鼻祖)。1891年,莫雷亞斯首先宣布脫離象徵派,許多象徵派詩人也紛紛向自己選擇的方向發展,不再遵循共同的象徵主義藝術標準,象徵主義流派從此解體。但是,象徵主義作為文學思潮和藝術風格,影響卻非常深遠。 

29.荒誕派戲劇 

現代戲劇流派之一 。荒誕 (absurd)一詞由拉丁文(sardus)(耳聾)演變而來 ,在哲學上指個人與生存環境脫節。荒誕派戲劇一詞最早見於英國戲劇評論家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誕派戲劇》一書。荒誕派戲劇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它拒絕用傳統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誕的生活,而主張用荒誕的手法直接表現荒誕的存在。其藝術特點為:第一,反對戲劇傳統,摒棄結構、語言、情節上的邏輯性、連貫性。第二,常用象徵、暗喻的方法表達主題。第三,用輕鬆的喜劇形式表達嚴肅的悲劇主題。代表作家有S.貝克特、E.尤內斯庫、J.熱內等。代表作品有《等待戈多》、《禿頭歌女》、《椅子》、《陽台》、《屏風》等。荒誕派戲劇在西方劇壇享有極高聲譽,但作為一種強大的戲劇潮流則已成陳跡。 

30.魔幻現實主義 

20世紀拉丁美洲小說流派。發軔於30年代。早期魔幻現實主義主要表現為對美洲印第安人或黑人神話傳說的發掘,代表作是瓜地馬拉作家M.A.阿斯圖里亞斯的短篇小說集《瓜地馬拉的傳說》,中期魔幻現實主義從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主要包括阿斯圖里亞斯的《玉米人》、古巴作家A.卡彭鐵爾的《這個世界的王國》、墨西哥作家J.J.魯爾福的《彼得羅?巴拉莫》、秘魯作家J.M.阿格達斯的《深沉的河流》和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等。通過神話原型的顯現以展示拉丁美洲的文化混雜和社會矛盾是這些作品的顯著特點。此後,魔幻現實主義盛極而衰,但它的某些創作方法一直延續到70年代甚至更晚。魔幻現實主義這一術語最早是由德國藝術批評家弗蘭茲?羅在1924年《魔幻現實主義,後期表現派:當前歐洲繪畫的若干問題》中提出來的。義大利作家M.邦滕佩利也曾用它評論未來主義。在拉丁美洲,最先起用這一術語的是委內瑞拉作家烏斯拉爾·彼得里。他在《委內瑞拉文學與人》一書中將它界定為對人的「本質描寫」和某種文化積澱的演示。 

1、 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14-16世紀),產生的新生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運動,這場運動衝破了中世紀基督老文化的重重樊籬,打開了中世紀的神權統治,為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從觀念形態上開闢了道路,它的指導思想是「以」為中心的人文中心。它是在歐洲封建社會解體、資本主義萌芽的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

2、 湖畔詩人:第一代浪漫主義詩人是華茲華斯、柯勒律治和騷塞。特點是:早年都熱烈歡迎法國大革命,後來轉為消極遁世,憎惡資本主義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錢關係,於是遠離城市,於昆布蘭湖區,寄情山水,緬懷中世紀的守法社會。他們創作出歌頌大自然的或美化守法制農村生活方式的詩篇,因此被稱為「湖畔詩人」。

3、 拜倫式英雄:拜倫式英雄是指拜倫在《東方敘事詩》中塑造的主人公,他們都是高傲、孤獨、倔強反抗者,蔑視文明社會的宗教和道德,具有強烈的叛逆精神,但他們又脫離群眾,帶有明顯的個人主義和濃厚的悲觀絕望情緒。拜倫通過他們對社會決不妥協的反抗精神,同時反映出自己憂鬱、孤獨和彷徨的苦悶。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徵,也就被稱為「拜倫式英雄」。

4、 莎士比亞化」:馬克思恩格斯對莎士比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要求文學藝術從現實生活出發而不是從抽象概念出發;要求像莎士比亞那樣,通過豐富生動的情節,優美的語言,塑造出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創造出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藝術作品,讓作品的進步的思想傾向通過高超的藝術創造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而不是把人物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

5、 卡夫卡式小說:自始至終貫穿著社會批判的主題,是一種暴露文學;作品的基調是悲觀和令人壓抑的,籠罩著神秘的、夢魘般的氣氛;主人公幾乎都是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而且都是一些受欺壓、受凌辱的弱者。

6、 自然主義:19世紀後期流行的,產生於批判現實主義之中的一個文學思潮和流派。再現自然,就是真實地而不是典型化地描寫日常生活。為自然主義打下思想基礎的是泰納。在呂卡思醫生的《自然遺傳論》特別是生理學家克洛德·貝爾納的《實驗醫學研究導論》的啟發下以及文學上龔古爾兄弟的對人進行病理分析的小說的影響下,左拉提出了自己的自然主義理論P.414。

其特點:1、強調客觀性。作家不是道德家,不要作任何價值評判,而是解剖家。2、突出的科學性。認為人的性格、慾望、行為都受制於生物規律,尤其是遺傳規律。3、要求描寫達到一種科學性的精確,認為創作就是一種實驗的過程。法國的莫泊桑等人集體發表的《梅塘之夜》是自然主義文學的宣言書。

7、 誇飾主義文學流派(即「巴洛克」文學):詩中堆砌典故,雕琢詞藻,追求華麗的形式。其特點是思想上的彷徨、悲觀、頹喪和藝術上的刻意雕琢,追求怪譎。 

《俄底浦斯王》主題及藝術特色

主題:劇本通過俄底浦斯王殺父娶母的悲劇,強調了人對命運的反抗,而不是服從,對命運的正義性提出了懷疑。

人物:俄底浦斯是作家筆下一個理想的人物。他意志堅定,力圖掌握自己的命運,擺脫「神諭」所定下的厄運。在他發現自己已逐步陷入命運的羅網中時,表現出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鬥爭到底的精神,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履行諾言,懲罰了自己。

藝術特色:亞里士多德認為它是希臘悲劇的典範。劇作結構複雜,布局嚴謹巧妙,一環扣一環。運用動機與效果相反的手法,解開了的疑團。在藝術手法上採用追溯法,充滿了突轉和發現。情節錯綜複雜而布局極為巧妙。

《神曲》的藝術特色

《神曲》在藝術方法上體現了過渡性,它既具備中世紀文學的一般特色,又表現出近代文學的新的藝術方法的一些特色。

具備中世紀文學的一般特色:

1)全詩的結構極其嚴密完整,其中的詩句和材料,往往按照三、九、十的數字概念。組織成篇。A  全詩分為三個部分,每一部分又分成三十三歌,共九十九歌,加上序曲,合成一百歌。又把世界分為地獄、煉獄、天堂三界。地獄分為九層,煉獄內外共九級,天堂九重,最後加上天府,又合成「十」這一整數。B 《神曲》的詩體是「三韻句」,這是但丁根據一種民歌格律而創製的新的詩體,每一行為三節,按aba 、bcb、 cdc……的方式押韻。C   「三」可以代表神學上的「三位一體」(即聖父、聖子、聖靈),「十」代表完美,「一百」就代表絕頂的完美了。

2)《神曲》也採用了中世紀文學流行的手法,即象徵的手法和夢幻故事的形式。A   整個故事就是一個象徵。從地獄進入天堂,就象徵著人類從苦難現實走向理想境界的道路。B  三部分的最後都以「星辰」一詞作結,象徵著光明必然照耀人世。這些象徵手法本身都帶有神秘的色彩。

表現出近代文學的新的藝術方法的一些特色:

1)在《神曲》中體現出來了文藝復興時期現實主義文學方法的萌芽。A  詩人在寫到地獄、煉獄、天堂這些未來世界時,並不完全是向壁虛構、憑空編造,其中的實際材料多半來自現實生活。B  這個夢幻故事形式的作品,實際就是現實生活的概括。

2)《神曲》中描寫了各類型的人物,形成一座豐富多姿的人物畫廊。A   在描寫人物時,但丁能寫出富有現實性的有血有肉的形象而且注意到刻畫人物的個性特徵,用簡潔的詩句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使形象鮮明突出,栩栩如生。B  在描寫故事時,但丁很注意環境的渲染,氣氛的烘托,把虛構的未來世界描寫得富有真實感。C  詩人還善於從現實生活中選取材料,用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作形象的比喻,因而他的詩句不僅形象鮮明,而且富有氣息。

3)《神曲》是用義大利民族語言寫成的。運用本民族語言進行文學創作正是近代資產階級文學的重要特色之一。

《堂·吉訶德》形象分析 成就

他是一個非常複雜矛盾的人物。

1、他的顯著特點是脫離現實、耽於幻想法。他滿腦子都是騎士小說里描寫的那套古怪的東西,到處都有魔法、巨人、妖怪。同時他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所嚮往的理想和他所奉行的原則並不全是騎士制度的產物,其中也包含著人文主義的內容。如他憎恨奴役壓迫,特別看重自由,他把鋤奸救苦、除暴安良看作自己的天職。他酷愛自由和公正,敢於為主持社會正義而忘我鬥爭。

2、他性格了另一個特點是他的盲目行為。他辦事不講實際,單槍匹馬地亂砍亂殺,不管碰到什麼樣的敵人,他都毫不怯懦,而且從來也不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3、 因此,堂吉訶德形象的巨大概括力,使他成為世界文學中的不朽典型之一。

《堂吉訶德》的藝術成就?

《堂吉訶德》在歐洲小說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總結了中世紀以來長篇敘事作品的成就,又為近代現實主義長篇小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歐洲文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堂吉訶德》摧毀了騎士文學,同時它又繼承了騎士文學的成就,吸收了流浪漢小說、英雄史詩等其他方面的成就,創造了新型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

2、《堂吉訶德》描寫生活極其廣泛,但它不像流浪漢小說那樣隨著主人公的足跡,到一個地方寫一個地方,而是注意環境的選擇和典型概括。

3、小說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是用誇張和反覆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

莎士比亞三個時期 藝術成就

莎士比亞的創作,按思想和藝術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他的戲劇創作按體裁又可分為歷史劇、喜劇、悲劇和傳奇劇四類)。

第一時期(1590~1600):這一時期,莎士比亞的主要作品是歷史劇、喜劇和詩歌,一般稱為歷史劇、喜劇時期。

這一時期正是伊麗莎白女王統治時期,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政治穩定,資本主義工商業得到了迅速發展。莎士比亞被這種繁榮景象所鼓舞,幻想人文主義理想在現實中能夠實現。這使他早期創作中樂觀主義情緒佔了主導地位。

這一時期,莎士比亞創作的九部歷史劇,除《約翰王》是一部獨立的歷史劇外,其餘八部可分成兩組:《亨利六世》上、中、下三部和《理查三世》組成前四部曲;《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部和《亨利五世》組成後四部曲。第一個四部曲塑造了暴君的形象,表現了作家反對封建內戰的理想;第二個四部曲探索內戰的根源,塑造了理想君主的形象。

《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仲夏夜之夢》、《皆大歡喜》、《第十二夜》、《無事生非》等。莎士比亞在這一時期還創作了一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第二時期(1601~1608):又稱悲劇時期,是莎士比亞創作的高峰時期。

伊麗莎白統治末年,社會的各種矛盾開始尖銳化,往日的繁榮穩定變成了普遍的動蕩不安。莎士比亞對現實的認識不斷深化,他看到了社會裡的種種罪惡,深知戲劇只有揭露惡勢力及邪惡給人們造成的災難,才能更準確地反映社會現實,激發人們用人文主義思想去改造現實。

莎士比亞的悲劇,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作為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的人文主義者的軟弱性,反映了人文主義理想和醜惡現實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描寫了人文主義者的鬥爭生活及其美好理想的破滅。《哈姆萊特》、《奧塞羅》、《李爾王》、《麥克白》合稱為「四大悲劇」,是公認的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精華。

第三時期(1909~1612):又稱浪漫主義或傳奇劇時期。

這一時期,封建王朝更加暴露其專制的本來面目,清教徒力量壯大,他們同王權的衝突越來越尖銳,人文主義者所抱有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更難癒合。專橫的王權和清教徒控制的議會都極力壓制言論自由。詹姆士一世上台後,提倡迷信,生活奢華,影響到舞台,貴族流派風行一時,流行的、描寫市民的風俗喜劇又缺乏深刻內容。戲劇界以及整個文壇出現了一股頹廢潮流。莎士比亞在找不到出路的情況下,轉向了神話傳奇劇的創作,主要作品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風雨》,他還和別人合作完成了自己最後一部歷史劇《亨利八世》。

莎士比亞的劇作是歐洲戲劇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但是,它們並不是憑空出現的。他的創作基本上是遵循現實主義原則的,他認為藝術是現實的反映,而且要真實地反映本時代的本來面目。他的現實主義並不與浪漫主義隔絕,相反,二者緊密地融合在一起。

1、 莎士比亞戲劇能通過豐富、生動的情節來反映現實生活。如:《哈姆雷特》中寫了三個人為父復仇,哈姆雷特、雷歐提斯、挪威王子福丁布斯拉。

2、莎士比亞打破了古代戲劇的框框,在一個劇本中把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結合在一起,這也加強了情節的生動性。

3、莎士比亞對歐洲戲劇發展的重大貢獻,在於他刻畫人物性格方面的成就。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鮮明生動,像生活中的人物一樣豐富多彩。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和複雜性。莎士比亞悲劇人物性格在不斷地變化發展。人物在內外兩重的矛盾衝突之中,一方面是主人公與客觀環境的衝突,另一方面是主人公的內心衝突。莎士比亞還善於在人物對比中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雷歐提斯、福丁布斯拉三人對待復仇問題的態度形成對比。又如:哈姆雷特與霍拉旭也是對立關係,雖同是人文主義者,但遭遇不同,地位各異。又如:哈姆雷特與奧菲利亞,一為假瘋一為真瘋,一個在精神危機中成長,一個在精神失常後滅亡,也是一種對比關係。(還可以舉老王和新王的對比。) 

4、莎士比亞在語言上的成就不可忽視。他的語言豐富多彩,辭彙量達到兩萬以上。他的語言又是高度形象化的語言,特別善於運用比喻和隱喻。他的劇本主要用詩體寫成,同時又是詩與散文的巧妙結合。他塑造的人物語言的個性化,也是他的高度成就之一。

五、 《浮士德》藝術成就P234簡答或多選

《浮士德》具有龐大的結構,宏偉的構思,包括古往今來的種種人物各種場面,構成一幅千變萬化、包羅萬象的歷史畫卷。①顯著特點是現實因素和幻想因素互相交織,現實主義手法和浪漫主義手法的巧妙結合。②豐富多樣、變化多端的詩歌藝術手段。③善於運用矛盾對比的方法來配置人物,安排場面。浮士德與靡非斯特之間的辯證關係更是貫穿全劇。在各種場面中對比手法的運用,光明與黑暗,崇高與卑劣等等,通過這樣的對比,使得詩中描寫的美好事物更加鮮明突出。

《人間喜劇》的歷史內容

1、寫封建貴族的衰亡史。

作品有:《古物陳列室》、《高老頭》、《棄婦》。

如《古物陳列室》直接描寫復辟時期外省兩個集團的對抗。一個是以德·愛斯格里翁侯爵為首的舊貴族集團,另一個是以「工商界的領袖」古久西埃為首的資產階級集團。最終以貴族落敗而告終。又如《棄婦》中的鮑賽昂夫人,在情場上的失意。

2、寫資產階級的發家史。

作品有:《高利貸者》、《歐也妮·葛郎台》、《紐沁根銀行》

如《高利貸者》的主人公高布賽克是早期資本家的典型。如《歐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發家的方式又比高布賽克進了一步,是巴爾扎克創作中著名的資產者典型。如《紐沁根銀行》的銀行家紐沁根又不同了,他非但不裝窮,反而盡量擺闊,製造豪華的假象,騙取存戶的信任。

3、揭露金錢的罪惡和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冷酷的金錢關係。

作品有:《幻滅》、《歐也妮·葛郎台》、《高老頭》

如《幻滅》講的是王政復辟時期兩個有才能的外省青年呂西安和大衛被金錢毀滅的故事,呂西安就是資產階級野心家的典型。

4、對共和主義者的讚美。

作品有:《農民》、《幻滅》

如《農民》中的米雪龍老爹和《幻滅》中的克雷斯吉安,巴爾扎克特彆強調和突出的是他們性格中的忍讓精神。

5、對理想社會的探索。

《悲慘世界》主要內容 主題

1、在小說里雨果令人信服的揭示了在資本主義社會,富人們為所欲為,而勞動人民則被註定過貧苦的生活。他在《悲慘世界》的「作者序」中說明,他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因為「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是因為「在文明鼎盛時期人為地把人間變成地獄並且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還明確的說:只要「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還沒有得到解決,那麼他的這本書就是有用的。《悲慘世界》的明確目的就是要揭露社會的不合理和不正義。(貧窮男子指冉阿讓,飢餓婦女指芳汀,黑暗兒童指克賽克。)

2、雨果的《悲慘世界》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的上層建築是為了維護剝削階級利益而存在的。

3、《悲慘世界》里共和黨人起義的鬥爭寫得驚心動魄,十分壯烈。

4、小說中壓倒一切和貫穿全書的乃是仁慈、博愛才能拯救社會的思想。這種思想主要的通過冉阿讓的形象以及惡人最終受到報應表現出來。

5、雨果通過冉阿讓的轉變向讀者說明:以刑罰為手段的現行法律,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因此它是一種低級的法律。

6、雨果已經把他的博愛主義哲學同空想社會主義學結合起來了。(他所寫的小城居民實際是就是一種烏托邦思想。)

7、雨果是個堅定的人道主義者,他對仁慈、博愛的力量確信不疑。他始終主張對人進行道德感化。(感化了沙威和冉阿讓)

《艱難時世》主題

1、狄更斯沒有被四五十年代英國社會表面的繁榮所迷惑,他認識到社會的根本矛盾就是勞資矛盾,看到社會的巨大危機,敏銳地認識到這個繁榮盛世其實就是冷酷無情、扼殺人性的艱難時世。

2、小說發生在一個虛構的工業城市焦煤鎮里。主宰這裡的兩個資本家,一個是國會議員、退休五金批發商和教育家葛雷硬;另一個是工廠主、銀行家龐得貝。他們都信奉功利主義哲學,追求個人的實際利益。

3、通過寫葛雷硬的「事實哲學」扼殺人性,龐得貝鼓吹自由競爭多工人進行殘酷剝削的事實,譴責功利主義哲學和曼徹斯特學派政治經濟學說的罪惡,並加以諷刺。

作者看到力量階級對立,正面描寫勞資矛盾問題;他同情工人,對資產階級及其欺騙哲學進行了有力的批判。但是,他批判的矛頭主要指向他們的喪失人性和缺乏仁愛精神。他解決社會矛盾的方案是人性感化。小說集中反映了他的人道主義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象徵主義

產生時間:十九世紀後期的西歐,除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外,還存在有其它文學流派。象徵主義在法國產生於七十和八十年代。

它正式確立的時間:是在一八八六年,詩人讓·莫雷阿斯發表了一篇象徵主義的宣言。

發起人:《惡之花》的作者波德萊爾更被認為是象徵主義的先驅。

代表人物:馬拉梅、魏爾倫、蘭波達式。

特點:

象徵主義者厭棄庸俗醜惡和現實世界,反對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者如實地描寫客觀現實。他們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是虛幻而痛苦的,只有隱匿在背後的內在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作品中運用大量的暗示和象徵來隱喻表現人的內心世界。詩歌中有不少模糊的、撲朔迷離的詩句,十分晦澀,詩中意象令人厭惡。就象《惡之花》一樣,追求丑和效果。魏爾倫有些詩表達的感情極為深刻,如《無言浪漫曲》。也有不少粗俗淫穢的內容,他自己稱晚年的一部詩集為「糞池」。 蘭波的代表作有《母音》(《母音字母》)、《醉舟》。馬拉梅最重要的作品是《牧神的午後》。在「馬拉梅星期二茶話會」的與會詩人中有的成了詩壇的大師,如保爾·瓦雷里。象徵主義詩人在思想與藝術上的特點是神秘主義、唯美主義和悲觀主義。他們的詩歌晦澀、朦朧。法國象徵主義作為一個流派到九十年代初就解體了。但它的思潮卻傳到了比利時、奧地利、德國和俄國。到二十世紀,象徵主義又以更大的聲勢發展開來,是謂後期象徵主義。比利時的梅特林克是象徵派最重要的劇作家。代表作《闖入者》

《草葉集》意義 藝術形式 

《草葉集》是美國作家惠特曼於一八八五年寫成的,從某種意義上講《草葉集》是惠特曼深邃而神秘的宇宙觀的一種詩的體現。閃耀著神的靈光。惠特曼是一個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時代意識的作家,他以澎湃的激情抒發主人公的政治熱情和他對哲理的探索,同時也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草葉集》的特色表現在反抗黑暗勢力的戰鬥精神,反對蓄奴制度。從詩歌藝術的發展這個角度看,《草葉集》堪稱一座里程碑,其藝術特色如下:

1、《草葉集》中採用的自由體,它已經完全擺脫了舊套,成為詩人內在情感自然流露和自由抒發的最恰當的形式。《草葉集》中的大部分詩都不遵循傳統的格律,不押韻,也沒有規律的音步,詩句像口語和散文那樣長短不一,全根據內容的需要而定,與詩中的自由精神渾然一體。用「我在屋裡屋外戴帽不戴帽,全憑我自己的意願。」

2、惠特曼還以重複、排比、平行等手段來加強詩歌的節奏和氣勢,造成一種雄渾、奔放、粗獷、豪邁的風格。

3、在這奔涌的詩潮下面,還有一股持續不斷的潛流,在這鼓舞人心的宏朗的格調中還有一種可以把人帶入瞑思境界的低回的樂律。A從內容上看,《草葉集》中的強烈的政治熱情與對更高意義上的哲理的探索是結合在一起的;B從形式上看,它的雄渾、直率、奔放的格調與深沉、含蓄已至神秘的色彩也是不可分的。

4、惠特曼在詩歌藝術中的創新與他對音樂的愛好有關。

5、作為一個詩歌藝術的革新者,惠特曼也並不是沒有缺陷的。在《草葉集》中,毫無詩意的狂喊並不少見,有些半通不通的外文辭彙也夾在中間。

苔絲的人物形象,藝術特色。

1、苔絲是一個美麗、善良和勤勞的農家姑娘。

2、她純樸,感情真摯,有一顆高尚的心靈;她熱愛勞動,從未感到自己的貧苦農民出身是什麼恥辱。她對克萊的愛是真誠的,純潔的。她對克萊坦白,誠實,她不僅勤勞、善良、心地純潔,而且性格剛強,富於反抗精神。

3、她的鬥爭性和反抗性是不徹底的,她認為自己的不幸是命運是安排,因而總是用寬容和自我犧牲來對待種種不幸,也有一種逆來順受的特點。

4、她的悲劇命運有著明顯的社會性質。這種社會壓迫來自資產階級惡勢力和剝削者,也來自資產階級的社會道德和宗教,苔絲的毀滅不僅是她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環境所產生的悲劇。。

哈代的小說《德伯家的苔絲》通過苔絲―一個美麗、純潔、勤勞善良的農村姑娘的悲慘遭遇揭露批判了資產階級倫理道德的虛偽性和頑固性,抨擊了資產階級法律的殘酷。苔絲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專制和暴力的犧牲品,是一個「純潔的女人」。

簡析哈代作品中的悲觀主義和宿命色彩。

1、悲劇性的結局。

2、把個人提升為全人類的代表予以光照,。他認為一個人的命運是「諸神的戲弄」,人沒有能力支配自然,沒有能力與之抗爭,人的命運終究是悲觀的。

3、作者認為人們在冷酷的現實面前無力擺脫命運的惡意作弄。苔絲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和追求高尚的愛情而不斷掙扎,始終不能逃脫生活所帶來的不幸。(宿命論)

藝術特色:

1情節集中、條理清楚、布局清晰。

小說中自然景物的描寫往往和人物的命運描寫密切配合。(苔絲被亞雷騙奸的那個晚上,森林中昏暗多露,四面不見人。)

2出色的對比手法。兩家德伯的對比:一貧;一富。克萊和亞雷的對比:一個比較純潔;一個淫邪不正。

哈代的創作標誌著傳統意義上的批判現實主義向現代文學的過渡

 「多餘人」形象分析

多餘人(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中貴族知識青年的典型)

1、俄國貴族革命時期的產物,封建農奴制社會進步知識分子的典型。

2、他們開始覺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看不慣貴族庸俗的生活,又擺脫不了自身的資產階級利己思想。即不願與貴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農民一邊,成了一事無成的「多餘人」。「多餘人」的弱點是脫離人民群眾。)

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奧涅金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俄國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典型,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多餘人」的形象。普希金以奧涅金的形象,概括了當代貴族進步青年性格的基本特徵。貴族青年中覺醒了的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走上了十二月黨人的道路,決心用暴力改變俄國現狀,而大多數庸俗的貴族青年卻仍然在上流社會裡鬼混。在這兩者之間還有一部分人他們既不能像十二月黨人那樣立志改革,奮起戰鬥,也不能像一般貴族青年那樣自甘墮落。他們有良好的教養,聰明的頭腦。想有所作為,卻有脫離人民,找不到出路,結果一事無成。奧涅金就是這類貴族青年的一個典型。

蒙托夫在《當代英雄》里塑造了俄國文學史上第二個「多餘人」形象,即彼巧林的形象。他是俄國三十年代「多餘人」的形象。

他比二十年代的奧涅金要痛苦,煩悶得多。這時候,貴族革命正成為過去,進步的人民所受的壓制比二十難道更加沉重。彼巧林聰明過人、精力充沛,卻又十分孤獨。內心的矛盾折磨著他。他不斷的製造惡作劇,卻又不完全明白自己的行為是卑鄙無恥的。體現在他性格中的反農奴制的傾向,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但作者對他的形象抱著批判的態度,他認為彼巧林是俄國社會的產物。

屠格涅夫在《羅亭》中塑造了第三個「多餘人」形象,深刻的揭示了四十年代「多餘人」性格的特徵,反映了這一時期的過渡性質。

羅亭的世界觀是四十年代形成的。他是一個進步的貴族知識分子,才華橫溢,能言善辯,我祖國進步不惜犧牲了一切,具有崇高的人生態度。然而,他不了解俄國,不了解俄國人民,也不了解自己。因此,他的改革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個人生活也很不幸。最後,於1848年犧牲在巴黎街頭的街壘之上。

岡察洛夫在1859年發表了著名長篇小說《奧勃洛摩夫》,塑造了第五個「多餘人」形象,即奧勃洛摩夫,他是五十年代的「多餘人」的形象。

奧勃洛摩夫是個地主,他有良好的文化教養,聰明的頭腦。可是,他懶散,脆弱,好空想,精神麻木,害怕生活發生變動,沒有出事實際活動的能力。

卡夫卡對現實有哪些批判 

二、《城堡》

長篇小說《城堡》是卡夫卡最後一部、也是篇幅最長的一部長篇小說,一向被推崇為卡夫卡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堪稱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說」。

小說揭露了人在神秘力量控制下的孤獨、恐懼與茫然失措。城堡統轄下的世界是一個直觀、神秘而荒誕的世界。K一來到這個世界,就好像陷入了一張無形的網,周圍的一切都窺視著他,在他面前設置層層障礙。他明明看到城堡就在眼前,但就是無法走近它。每一次的努力似乎使他接近一點所要達到的目標,但實際上離開目標更遠了許多。他所面對的已非具體可見的人,而是某種神秘的力量,這種力量似乎近在咫尺,卻又高高在上,緊緊地糾纏並控制著他,使其永遠擺脫不了恐懼、孤獨感。

小說還對資本主義官僚機構的腐敗,給予了犀利辛辣的揭露。統轄著城堡及小村子的是官僚體制與僵化的官員,他們高高在上,神秘莫測,整日忙碌不停,卻毫無任何實績。層層疊疊的管理機構中,部門之間彼此隔絕,出了事後則相互推諉。官員們從不明確發布命令,所謂指示根本無法執行。就是這樣一個臃腫腐敗的機構,牢牢控制著人們的心靈,摧殘著人們的希望,使人們陷於永恆的恐懼甚至死亡的絕境。

《變形記》是卡夫卡最著名的短篇小說,被推崇為作家本人最傑出代表作之一,乃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說」。它在西方現代文學中堪稱一部不可多得的描寫人之異化的傑作。

小說揭露了人在神秘力量控制下的孤獨、恐懼與茫然失措。城堡統轄下的世界是一個直觀、神秘而荒誕的世界。K一來到這個世界,就好像陷入了一張無形的網,周圍的一切都窺視著他,在他面前設置層層障礙。他明明看到城堡就在眼前,但就是無法走近它。每一次的努力似乎使他接近一點所要達到的目標,但實際上離開目標更遠了許多。他所面對的已非具體可見的人,而是某種神秘的力量,這種力量似乎近在咫尺,卻又高高在上,緊緊地糾纏並控制著他,使其永遠擺脫不了恐懼、孤獨感。

小說還對資本主義官僚機構的腐敗,給予了犀利辛辣的揭露。統轄著城堡及小村子的是官僚體制與僵化的官員,他們高高在上,神秘莫測,整日忙碌不停,卻毫無任何實績。層層疊疊的管理機構中,部門之間彼此隔絕,出了事後則相互推諉。官員們從不明確發布命令,所謂指示根本無法執行。就是這樣一個臃腫腐敗的機構,牢牢控制著人們的心靈,摧殘著人們的希望,使人們陷於永恆的恐懼甚至死亡的絕境。

1、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

2、表現資本主義社會的非理性,人完全屈服於存在的威力之下。

3、反映資本主義世界危機時期的「困惑感」。

4、暴露官僚機構的腐朽專橫和反動統治的罪惡殘忍。

5、齊克加德存在主義哲學體系在文學上的反映和卡夫卡本人內心世界的折射。

海明威藝術風格 

海明威小說創作的藝術風格,人們通常稱之為「冰山風格」。主要表現在:

(一)電報式文體,亦即那種簡潔、清新、明晰、乾淨的散文文體。海明威總是避免使用描寫手法和堆砌華麗辭藻與花花綠綠的形容詞,而盡量採用直截了當的敘述和準確、精練、鮮明、生動的短小語句。由此其冰山風格又被稱作「電報式風格」

(二)含蓄、凝練的意境。海明威既然倡導以八分之一部分來表現八之之七部分,亦即「以少勝多」,努力要追求一種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趣外之旨。而為了獲得這種藝術效果,作家又主要依賴了象徵、簡潔和零式結局的手法。

1、明威相當廣泛地使用象徵手法,表現在其作品中,無論是情節、主題、意象乃至通篇諸方面,均富有突出的象徵性。如《永別了,武器》中「武器」一詞又可作「懷抱」解,暗示戰爭與愛情的雙重主題。 

2、運用簡潔手法來安排人物對話,作者退避一旁,完全由人物自己說話,以此讓讀者去體味豐富的潛台詞,去捕捉人物隱秘的情感活動,以補充和再現作家故意省略的八分之七部分。試以《永別了,武器》的結尾為例。 

3、海明威小說的結尾,一反傳統的大團圓模式——不是那種精心安排的有頭有尾的收場,而是戛然而止,給人中途剎車、故事似乎並沒有講完的感覺。 

20世紀西方現實主義文學特點  

20世紀西方現實主義繼承以往現實主義文學的優良傳統,如奉守「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反映現實」的基本原則,保持現實主義固有的藝術上的嚴謹性——故事情節的完整性、結構的嚴密性、人物的典型化和語言的純潔明晰性等,顯示了現實主義的頑強生命力。但嚴格說來,20世紀西方現實主義文學較多地吸收了各種新的理論和方法,已與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存在許多明顯的差異,富有自身鮮明的新特點。

1、適應瞬息萬變的現代生活,在反映現實上表現出及時快捷性。

以往的世紀總體而言,其發展變化的節奏是相當緩慢的。作家有較充裕的時間觀察、體驗、構思與創作,從容地反映那個時代。而現代生活的節奏顯然大大加快了,作家在反映現實時,若不能做到及時快捷,便很難適應快節奏的現代生活的要求。所以很多作品往往是其所描寫的事件尚未或者剛剛結束,就創作出來了。如第一次世界大戰還在進行中,法國作家巴比塞便寫出了著名的「反戰小說」《火線》;十月革命剛剛勝利,美國作家裡德就趕寫出了報告文學《震撼世界的十天》。

2、擷取重大的社會生活題材,富有強烈的政治傾向性。

20世紀西方現實主義作家,旗幟鮮明地反對「現代派」及「純文學派」脫離現實政治的主張,其作品常常在重大的政治事件背景上展開情節和刻畫人物,顯露出強烈的政治傾向。如以德國法西斯迫害猶太人為題材的劇本《馬門教授》,布萊德爾揭露法西斯集中營真相的小說《考驗》等。

3、大膽借鑒、融匯各種流派的藝術手法,呈現出藝術上的多樣性

現代生活的嶄新內容與快節奏,現代人的審美觀,及人們審美能力的普遍提高,要求現實主義文學在保持獨立性的同時,對傳統手法加以革新,大膽借鑒、融匯其他許多流派尤其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有益藝術手法,為我所用,以增強自身的藝術表現力。這便使得20世紀西方現實主義文學以其藝術的千姿百態,而區別於它的古典時代。

現代派文學

現代派文學又稱現代主義文學或先鋒主義文學,它並非單純統一的文學流派,而是對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葉以來西方文壇上紛紛登台亮相、持續時間長短不一、以反傳統為顯著特徵的形形色色文學思潮及流派的一個總稱,屬於自文藝復興時期誕生的西方資產階級文學的範疇,是西方文學現當代發展階段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公認現代派文學的產生,以1857年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的《惡之花》——歐洲第一部真正的象徵主義詩集的問世為標誌。20世紀20年代出現第一次高潮,主要產生了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和意識流文學五大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40年代、50年代為其發展的黃金時期,風靡一時,影響甚廣,形成第二次高潮,主要出現了存在主義、荒誕派戲劇、新小說派、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五大流派。而在上述諸多流派中,又以意識流文學、表現主義文學成就最高、影響最為深遠。

現代派文學的崛起對整個西方傳統文學的價值體系構成極大的衝擊,成為令人矚目、蔚然壯觀的20世紀西方文壇一大文學景觀。它在思想內容與藝術性方面具有自身鮮明獨異的特徵。

1、首先在思想內容方面,現代派文學主要有兩個顯著特徵

(1)它以非理性主義哲學、心理學思潮為其思想基礎

與傳統作家普遍接受理性哲學思想的影響不同,現代派作家所接受的是形形色色的現代非理性主義哲學、心理學思潮的影響,諸如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等等。它們對於人的直覺、本能、衝動、無意識(包括潛意意、下意識等)的強調,在現代派作家的創作中留下了相當明顯的痕迹。

(2)表現了全面異化的思想內涵

現代派文學集中筆墨反映西方現代社會四種基本關係上的扭曲與變異,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關係上的顛倒、錯位、扭曲和脫節。因其是由資本主義社會關係的腐蝕作用而造成,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便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與精神危機。也正是從此角度而論,現代派文學具有著積極的社會認識價值與深刻的現實批判意蘊。

2、為表現上述特定內容,現代派作家在藝術性上頗費了一番匠心,從而賦予了現代派文學帶有以下的基本特徵

(1)著力發掘「心理的隱曲」

現代派作家認為,傳統文學過分追求表面真實,偏重並滿足於客觀現實的摹寫與再現,屬於一種捨本逐末。因此主張文學應當「向內心看」,努力發掘「心理的隱曲」,表現出人的內在生命律動與心理真實。其筆觸往往深入到人物的靈魂底處,著力刻畫人物的深層意識,諸如人的各種本能衝動、夢幻、幻覺、潛意識活動等,均得到生動、具體的展露。當然這種熱衷於對人物心靈世界的發掘,並非意味著對客觀現實的全然摒棄,只不過現代派作家較之於傳統作家,更注重通過富於變化的人物心靈的觀照與折射,從一個特殊視角,以一種特殊方式顯現客觀現實而已。

(2)慣常使用象徵手法,努力使思想知覺化

現代派作家認為,文學應當借有形寓無形,借有限表無限,使人能夠「像聞到玫瑰花香味似地感知思想」。因此他們反對現實主義的對客觀事物的繁瑣描繪,也反對浪漫主義的直抒情懷,而強調人之內心世界同外界事物之間的相互感應與契合,大量採用象徵手法,努力為思想尋找「客觀對應物」,使原本抽象的思想變得具體、形象、可感,亦即所謂思想的知覺化。如艾略特以「荒原」來象徵、隱寓墮落頹廢的西方文明。

(3)長於捕捉飄來忽去、稍縱即逝的人物意識活動

現代派作家普遍接受西方現代非理性主義哲學、心理學思潮影響,認為人的意識處在無休止的動態中,宛如一條奔騰不息、無法斬斷的河流,而並非如人們從前所描述的那樣,始終帶有邏輯性、規律性,而往往是過去、現在與未來交相重疊、隨意跳躍。因此他們便打破傳統的時空觀念,強調錶現「心理時空」,注意挖掘與表現人物的潛意識、直覺、夢幻等。概括說來他們主要是運用了自由聯想和內心獨白兩種基本手法,將印象與幻覺、幻想與想像,甚至夢境與現實雜糅並蓄,使人物的意識活動呈現一種超越客觀時空關係的隨意性和跳躍性。如喬伊斯的意識流小說《尤利西斯》中,女主公莫莉在睡意朦朧中由中國人——鐘聲——牧師——鬧鐘——花朵——糊牆紙——裙子……的天馬行空式的自由聯想頗具典型性:它或由周圍環境觸發,或由心緒變化所致,或由多種因素綜合影響,可謂突兀多變,帶有極大的隨意性與跳躍性。

(4)大膽反傳統的革新精神,追求與探索新潁奇特的藝術形式

現代派作家反對因襲傳統,崇尚創新,不斷標新立異、花樣翻新。比如語言上的革新:喜愛選用怪僻奇峻的辭彙,甚至打破傳統拼寫方式,以沒有標點符號或不同的排列方式重新組合,來表現某些思想內容。再如針對傳統小說注重故事情節的安排、人物性格的刻畫、結構的嚴謹完整等做法,現代派作家創作的「反小說」或曰「新小說」,故意淡化甚至消解故事情節,人物性格模糊不清,乃至退避一旁,其中心地位被「物」所取代等。

<吉爾伽美什》主要內容。

它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文學中最早的史詩,形成於公元前3000多年,最後成書於1000多年。

史詩的中心是歌頌以吉爾伽美什為代表的英雄行為以及英雄之間的友誼,表現了為民建立功勛的先進思想。

主人公吉爾伽美什是古巴比倫烏魯克城的國王,他「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為了修建城池,他強迫全城居民參加勞動,遭到貴族和武士的怨恨。他們向天上諸神控訴,於是諸神命令大神阿魯魯創造了一個半人半獸的蒙昧勇士恩奇都與吉爾伽美什對抗,結果兩位英雄苦戰成交,並一同出走為民造福。他們先後戰勝了沙漠中的雄獅,殺死了守衛杉樹林的巨妖芬巴巴,還殺死了一頭殘害烏魯克居民的天牛,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可是因為殺死天牛得罪了天神,恩啟都受到詛咒突然暴病而死。好友的死亡使吉爾伽美什悲痛萬分,他懷著探索生與死奧秘的強烈願望去遠遊。其探索雖然以失敗而告終,但他不畏艱險的精神是可貴的。 

史詩通過對吉爾伽美什英雄性格的展示,反映了從原始公社制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階段的社會現實,頌揚了為民除害建立功勛的思想和行為,表現了古代巴比倫人認識自然法則、探索人生奧秘的樸素願望,這對後人了解古巴比倫的社會歷史和文學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其文化內含在於通過人與人、人與神之間相互關係闡明城邦文明與農牧業文明融合的必然性,可以帶來民主性,意味著神話時代的結束人類走向理性時代

古亞非文學特點、成就? 

特點:

1)形成時間不同,公元前三千年前後尼羅河流域產生了古代埃及文學,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產生了古代巴比倫文學。公元前兩千年前後在恆河流域產生印度文學,在黃河長江流域產生了中國文學。在地中海和約旦河之間產生了古代希伯來文學

2)形成的多源性,由於西方民族融合明顯文化同源,以一貫之。而東方民族移動性不大,融合不明顯,所以形成不同的文化圈。

形成三個文化圈:

以中國為中心的朝鮮、日本、越南、東亞文化圈

以印度為中心的包括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的南亞、東南亞文化圈

還有中東文化圈,包括以阿拉伯、伊斯蘭文化

3)由於語言的差異性不同,如東方的漢藏語系、日本的假名、朝鮮的諺文等,故形成不同的文學

4)宗教信仰不同,文學的產生與宗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古印度受婆羅門教和佛教影響很深、古代希伯文學與猶太教有直接的關係。

5)與人民中頭創作有緊密的聯繫。是在人民口頭創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成就:

埃及文學

1、詩歌:古埃及詩歌包括勞動歌謠、讚頌詩、宗教詩和民間情歌等,其中勞動歌謠和宗教詩集《亡靈書》比較有代表性。

2、故事代表性的一篇是《昂普·瓦塔兩兄弟》

B、巴比倫文學

巴比倫文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學,它的起源可追溯到遠古的蘇美爾和阿卡德時期。在繼承其傳統的基礎上,巴比倫文學又有所創造和發展,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古代巴比倫文學最傑出的代表是英雄史詩《吉爾伽美什》,它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文學中最早的史詩,形成於公元前3000多年,最後成書於1000多年。

印度文學

印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是世界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印度的古典文學一般分為三個歷史階段,即吠陀時期(約公元前10世紀以前)、史詩時期(約公元前10世紀至1世紀)、古典梵語文學時期(約公元1世紀至12世紀)。其中公元5世紀以後的文學應列入中古文學中。在古代印度文學中,成就較高、影響較大的有詩歌總集、史詩、寓言、故事和戲劇等,而印席古典文學的最偉大代表是詩人與劇作家迦梨陀娑。

1、《吠陀》

《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000年,包括從原始公社制社會末期至奴隸社會的作品。它共有四種本集,即《梨俱吠陀》、《阿闥婆吠陀》、《娑摩吠陀》和《耶柔吠陀》,其中以《梨俱吠陀》和《阿闥婆吠陀》的文學成就最高。

《吠陀》被婆羅門教視為聖典,蒙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古代印度文學發展中卻佔據著重要地位。它是印度文學最初的源頭,對後代的社會生活和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史詩

在古代印度文學中,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佔有突出的地位,它們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會生活和文學成就。

3、《五卷書》

在古代印度產生了不少寓言故事集。代表性的作品有《本生經》、《百喻經》、《故事海》和《五卷書》等。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是《五卷書》。

4、戲劇作家首陀羅迦的戲劇代表作《小泥車》。

D、古代希伯來文學在世界文學中占著特殊的地位。希伯來文學總集《舊約》不僅內容豐富,充實,在藝術上也是膾炙人口的。

古代亞非文學以其較高的思想成就和藝術成就,不僅豐富了世界文學的藝術寶庫,也為中古亞非文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希伯來文化對歐洲文學影響。

《舊約》被翻譯成希臘文並成為基督教《聖經》的組成部分之後,和《新約》一起,對歐洲的社會生活和文學藝術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成為歐洲文學的書面源流之一。從文學上來講,《聖經》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首先,《舊約》以及《新約》的宗教思想,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不僅成為在歐洲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思想,而且成為歐洲文學的一大特點:歐洲中世紀文學一直被教會所控制,中世紀以後直到今天,許多作家的作品仍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或與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歐洲文學的主題多數都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內容多為人與上帝、罪與罰、人與命運抗爭等。

其次,《舊約》中,特別是《新約》中的「平等互助」、「愛人如己」、同情弱者的思想,對歐洲許多作家的創作傾向都產生了影響,體現了早期的人道主義精神。這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文藝思想的形成。

再次,《舊約》和《新約》中的不少作品善於把神話傳說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把歷史材料和藝術創作結合起來,把誇張的筆法和寫實的因素結合起來,形成了早期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趨向。這種趨向對歐洲文學中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形成,起了一定的借鑒作用。

最後,《舊約》和《新約》中的情節、人物、典故等,對歐洲作家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拜倫的《該隱》、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紀德的《窄門》、普希金的《先知》、萊蒙托夫的《惡魔》、托爾斯泰的《復活》等等,在創作過程中都從《舊約》或《新約》取材,或接受了其中某些典故的啟示。與此同時,《舊約》和《新約》中的人物和事件對歐洲的音樂、繪畫、雕刻等方面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

中古亞非文學地位特點。

1亞非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帶來了文化和文學藝術發展的不平衡性

2中古時期亞非文學的主題、題材比較廣泛,體裁多種多樣,取得了較高的思想成就和藝術成就。

3在中古亞非文學中,民間文學得到蓬勃發展。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物語文學

日本物語一詞,意為故事或雜談。是日本式的散體敘事文學。

物語文學產生於平安時代初,它是在日本民間評說的基礎上形成的,並接受的中國六朝、隋唐傳奇文學的影響。物語文學分為兩個流派:一為創作物語(如《竹取物語》)故事純屬虛構,具有傳奇色彩;一為歌物語,(如《伊勢物語》)以和歌為主,大多客觀敘事或歷史論述。這些物語脫胎於神話故事或傳說,是向獨立過渡的一種文學形式,它的缺點是缺少內在的統一性和藝術的完整性。源氏物語集二者之長,在創作方法上繼承了物語寫實的傳統,摒棄了物語只重史實,缺少心裡描寫的缺陷,認為物語不同於歷史只記述表面粗糙的事實,其其實價值和任務在於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時對物語的創作進行了創新。

《一千零一夜》的主要內容與藝術特色是什麼?論述

它大體上是阿拉伯及其附近地區的各國人民在八世紀至十六世紀之間創造出來的。高爾基在俄譯本序言中把《一千零一夜》稱為「最壯麗的紀念碑」。主要內容:

最大特點是其內容百分之八十都與商人和商業活動有關,反映了他們入世求實的重商精神,滲透了伊斯蘭宗教精神,安拉創造世界和人,所有人都重行動,但一切均由安拉決定。大多講的是人們如何發家治富的故事。

首先,他的故事反映了尖銳的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諷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殘暴與罪惡。如《死神的故事》、《駝背的故事》等。

其次,許多故事歌頌了勞動人民和普通群眾的優美品德、智慧和鬥爭精神。如《漁翁的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個強盜》等。

其中還收入了不少表現人民美好生活理想的故事,而人民的美好生活理想又往往表現在追求美好的婚姻和愛情上。如《巴索拉銀匠哈桑的故事》等。

最後《一千零一夜》還收入了一些航海冒險的故事,表現了新興商人冒險遠航追求財富的精神。

藝術特色:

濃郁的東方情調和浪漫色彩及豐富的想像力是其重要的特點,豐富的想像和具體精細的寫實兩者巧妙交融;

其次是情節曲折,結構巧妙、靈活、簡潔。它採取大故事套小故事,小故事中又套小故事的寫法,使全書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群,用《國王山魯亞爾及其兄弟的故事》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把全書幾百多個故事串連起來;

其三它還善於使用對比、對立和誇張的手法來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徵;

最後《一千零一夜》的語言豐富優美,通俗流暢,生動活潑,有聲有色,充分體現了人民口頭創作的特點,在手法上充分運用了詩文並茂的表現手法。許多故事善於運用象徵、比喻、幽默、諷刺等語言手段來加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其中一些故事在敘述情節的過程中還往往插入一些警句、格言、諺語和短詩等,這就使故事的內容更為豐富多彩,引人入勝。 

舉例說明現代亞非文學特點。

第一,亞非現當代文學具有鮮明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殖民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性質。亞非地區的大多數國家長期以來處於封建狀態,近代以來又大多先後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更使許多亞非國家遭受了深重的災難。這一切為亞非各國的民族文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各國的民族文學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現了亞非各被壓迫民族與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封建主義深刻矛盾的主題,反映了亞非人民如火如荼的鬥爭生活,表達了亞非人民要求獨立、自由和民主的迫切願望。把自我融入到階級中去,放棄自我,反對個人主義。現代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例:小林多喜二的《為黨生生活的人》

第二,亞非地區的無產階級文學得到巨大發展。隨著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和無產階級政黨的誕生,亞非地區的無產階級文學也登上了文壇,成為亞非文學隊伍里一支新的生力軍。這進一步增強了亞非現當代文學的戰鬥性。

第三,亞非現當代文學既堅持民族傳統,又在文體等方面作出了適應時代的轉換。亞非現當代各國的民族文學都是在繼承古老的文學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有的有影響的民族作家都是民族文學傳統的繼承者,也是描寫新文學的開創者。同時,亞非現當代文學在文學體裁等方面發生了轉換。因為就傳統而言,亞非文學中原有的民間故事、話本、詩劇、散韻結合的故事體、章回小說及各國曾流行一時的律詩體等,在新時代面前遇到了嚴峻的挑戰。為適應新的要求,再加上現代意識和現代科學思想的影響,亞非各國都把西方的現代小說、現代戲劇、現代詩歌等引進自己的文學中,用以表現民族精神。

第四,現當代亞非文學具有東西融合、表現手法多樣化的特點。現當代亞非文學的許多作家是在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了西方文化教育後成長起來的,他們在創作中就自覺不自覺地運用西方文藝觀點、文學理論、文學形式、創作手法表現本民族的文學內容。正是這種融合性才揭開了民族文學的新篇章。同時,這一時期西方的優秀文學作品也被大量地翻譯介紹到亞非國家中,這也極大地影響了亞非新文學的發展。

美醜對照原則:  ①在《克倫威爾序言》中,雨果提出了著名的「美醜對照原則」。②主要內容:1大自然中美醜並存。2藝術家在創作時應同時表現丑,不就像古典主義那樣只寫崇高、優美。肯定和強調「丑」在藝術創作中的地位作用,提高「丑」的審美意義。「丑」在藝術創作中具有襯托和提升「美」的作用。藝術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應該通過強烈的美醜對照,同時採取藝術的誇張。3強烈的美醜對照、美醜並列,可能通過否定丑達到對美的肯定,就可使藝術取得更好的效果。

代表作《巴黎聖母院》(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通過三要主要人物的悲劇,暴露了封建王權和教會對善良無辜者的殘害,提示了在禁欲主義的壓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墮落的過程,表明了雨果反封建反教會的民主精神和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愛斯梅拉爾達是作者理想中「美」的化身。伽西莫多是作者理想中「惡」的化身(外表令人恐怖、滑稽)。作者根據「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優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後,惡與善並存」的美學原則創造的人物形象。副主教克洛德是宗教惡勢力的代表。他道貌岸然,內心陰險毒辣。克洛德並非天生的惡人,宗教使他的人性畸形發展,最後走到了人性的反面――滅絕人性。藝術特色:①對照方法:人物自身(外表,內心)伽西莫多、克洛德。②人物之間:伽西莫多、克洛德。③兩個階級、兩種朝廷:路易十一、平民王國。

以《悲慘世界》為例,分析雨果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

雨果代表作《悲慘世界》,充分體現了作者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①對貧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對當時社會進行了揭露和控訴。如:冉阿讓被監禁19年的罪行「只不過是偷了一塊麵包」;芳汀從一個天真善良的姑娘,被迫害成流落街頭,終因貧病交加而死的妓女。②以滿腔熱情歌頌了共和黨人的英勇鬥爭精神,表達了他的人道主義理想。小說通過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讓宣揚了以「仁愛」、「慈善」為中心的人道主義。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讓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報復社會的冉阿讓變成了一個樂善好施、廣施濟貧的市長。③譴責了資產階級的法律。現存法律是低級法律,使罪犯重複犯罪,而人道主義才是高級法律,使罪棄惡從善、終止犯罪。④塑造了人道主義最高理想「冉阿讓」。如冉阿讓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後,也像主教一樣以德報怨,終使沙威「人性」復活,最後精神崩潰而投河自殺。⑤人道主義的局限性:借人道主義感化統治階級的矛盾,這是不可能的、是腐蝕劑。

論述《悲慘世界》的藝術成就。①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有機結合。現實主義:冉阿讓被迫的經歷、芳汀的悲慘遭遇、滑鐵盧戰役等。浪漫主義:冉阿讓超人的體力和驚人的自我犧牲精神。②浪漫主義色彩表現在情節的安排上。冉阿讓攀上橫杆救水手而自己卻落入海中;抱著柯塞特被警察追得翻入修道院,碰到的第一個人恰恰是他曾救過的割風爺爺等情節都是離奇的。③政論性。雨果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變成社會講壇,不時地站出來表達對一些問題的看法。④語言高昂、激烈、熱情、敘述有史詩的風格。

夏多布里昂筆下的「世紀病」形象:①19世紀初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先驅夏多布里昂的作品《勒內》中的主人公勒內生性孤僻,憂鬱與周圍人格格不入,整日在冥思遐想中派遣他的憂鬱,在孤獨的漂泊中度日。這是文學史上第一個「世紀病」形象。②小說中的主人公是在大革命浪潮的衝擊下,喪失了一切的貴族青年。表現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地位那種悲觀絕望的精神狀態,陰暗的心理和鬱鬱寡歡的情懷。夏多布里昂最先在浪漫主義文學中歌頌廢墟、荒涼和蕭條之美,擴大了對自然美的描寫範圍。其行文富於抒情節奏,語言華貴優美,具有濃濃的詩意,成為一代浪漫主義作家中相效仿的榜樣。其小說中的勒內,也成為一個被普遍接受的具有廣泛魅力的形象,後來的浪漫主義作品中出現了一系列勒內式的人物。

 


推薦閱讀:

叔本華帶你犯喪之《論世間苦難》
【祭克蘇魯神話之父】關於洛夫克拉夫特的60件軼事
如何評價《百年孤獨》中烏爾蘇拉這一人物?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作品有什麼共通點嗎?
高貴的獨行者——關於《斯通納》,純潔、逃避和其它

TAG:文學 | 外國文學 | 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