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法門寺:自駕陝西(1)

(2011-09-09 14:25:36)

轉載

標籤:

法門寺

釋迦牟尼

印度

舍利塔

曼荼羅

扶風縣

陝西旅遊

法門寺地宮

圖片

分類: 自駕陝甘寧

   陝西,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其悠久厚重的人文歷史,令人神往。除了上學時曾坐火車路過安康外,一直不曾踏足三秦大地。最近,和幾位朋友一起,自駕陝西,來回曆時8天,行程3000公里。

   第一天早上8點,我們從眉山出發,從四川盆地穿越大巴山,從漢中盆地穿越秦嶺,當晚7點左右抵達中國第一帝都、地處「八百里秦川」中部的咸陽市。下圖是被尊為華夏文明龍脈的秦嶺和秦嶺一號隧道。

   一夜無話,第二天,我們經西(安)寶(雞)高速到達寶雞市扶風縣,參觀我們本次旅行的第一個景點——法門寺。

   法門寺位於扶風縣城北10公里的法門鎮,西距西安市120公里,東距寶雞市96公里,自古就因為安置有釋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名於世,成為我國最早的四大佛教聖地之一。

   現在的法門寺,不再是一座簡陋的寺院,而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文化景區。依託法門古寺而建的法門寺文化景區,佔地約1300畝,由山門廣場、佛光大道、法門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眾多藝術佛像、園林雕塑小品等幾部分組成,全面展示了佛文化在哲學、政治、藝術等方面的成就,彰顯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據說景區一期工程就投資25億元,設計師是曾主持設計台灣中台禪寺和台北101等著名建築的台灣建築設計大師李祖原先生。

   來到山門廣場,依次穿過佛光門、般若門、菩提門、圓融門,就到了佛光大道。這四道門大氣恢宏,金碧輝煌,既顯得莊嚴清靜,又讓人感覺慈悲祥和。

   佛光大道長1230米,寬108米,象徵著由世俗走向成就的修行之路,也就是說是一條成佛之道。佛光大道是景區的景觀主軸,東邊設有「佛陀勝跡」系列雕塑,講述了佛祖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涅槃的故事,西側是法界源流系列雕塑,展現了佛教文化在世界特別是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佛光大道兩旁,分別設有經幢、菩薩,同時按佛教「五時判教」而設,其中包括: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時。我們將山門比喻為「此岸」(現世),而佛光大道則為接引凡夫眾生通過「五時判教」到達「彼岸」——合十舍利塔(佛國),證得佛果這一解脫之道。

   經幢乃佛教聖物,常將經文刻於其上,象徵佛的智慧能降服一切煩惱,在佛教中有祛邪降魔的說法。

   大道東面的菩薩像包括:大妙相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大悲)、日光菩薩、觀音菩薩(大慈),西面則塑有法苑林菩薩、普賢菩薩福、地藏菩薩、月光菩薩、大勢至菩薩。下圖是法苑林菩薩和月光菩薩。

   佛光大道北側,是六度橋,這是修身成佛的必行之橋。「度」,梵語是「Pāramitā波羅蜜多」,字義是「到彼岸」,就是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所謂六度,就是六種從煩惱到覺悟、從此岸到彼岸的方法,也就是講人的修行方式。六度分別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每行進一次,即洗滌心靈一次。六度橋是眾生由山門經由佛光大道踏上彼岸,拜見佛祖真身的必經之路。

   過六度橋,穿過十萬人廣場,就到了合十舍利塔前。

   合十舍利塔,莊嚴肅穆,氣勢恢宏,它供奉著世界唯一的釋迦牟尼指骨舍利。

   合十舍利塔的造型,為雙手合十,雙手合十表示了佛教的儀式特點、基本理念和人類追求和平的基本意願。在雙手合十造型中,內含的唐塔表明了歷史和現代的圓滿融合。在雙手合十的空間內,又供奉有三身、三世諸佛、菩薩,表明了這是宇宙法界。通過雙手合十的建築造型,表現了佛教和合、和睦、和諧、和平的思想內涵。

   合十舍利塔塔高148米,「一」表示佛祖與眾生無別,佛陀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的佛陀。「四」和「八」是夏曆四月初八,為佛之誕生,它象徵著和諧、安康、國泰民安的曠古盛世。

   合十舍利塔共六層,分地面及地宮部分。地宮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較古法門寺的神秘地宮大了100多倍,可容納2000多人在其中活動。地宮內,南面供奉著四大天王、彌勒佛、韋馱菩薩,東西兩面供奉著千手觀音和地藏菩薩。

   地宮中心,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化身佛,他的兩邊,侍立著阿難尊者、迦葉尊者。釋迦牟尼佛化身佛身前,有一個舍利寶函,佛祖的真身舍利就存放在這個寶函之中。每逢重大佛教節日,寶函才升起展示,供人瞻仰聖物。我們有幸目睹了這枚聖物,阿彌陀佛。

   合十舍利塔二層,供奉著報身佛。再向上走來到54米處,可以看到唐塔內供奉著法身佛。合十舍利塔自下而上,供奉著佛教三身佛,寓意「三身法像,六重法界」,這便是人們理想的彼岸。下圖是網路圖片:二層供奉的報身佛。

   站在合十舍利塔上54米處,可以俯視整個文化景區,它分為佛、法、僧三區,融天、地、人為一體,匯眾生萬物於法門。

   下塔來到佛光大道東側,可以觀看「佛陀勝跡」。「佛陀勝跡」由八組景觀雕塑組成,其主旨表現人間佛陀,人間佛教。此佛陀像非聖化之佛陀像,按不同的年齡做出不同的模樣,體現佛陀由凡入聖的虔誠心態和偉大精神,分別為:太子誕生、出遊感苦、夜度凡塵、六年苦行、菩提悟道、初轉法輪、普度眾生、雙林滅度。

   下圖是菩提悟道:悉達多太子坐於一棵畢缽羅樹下,發願言:我今若不證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坐。經四十九日禪坐,明星出現天上,他豁然大悟,得無上究竟大道,至此成為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

   這是普度眾生:採用如意(佛教法器)為造型元素,表示「佛法無邊,普度眾生,滿足眾願」,芸芸眾生在這裡感悟佛法,祈願「脫離苦海,登上彼岸」。

   這是雙林滅度:公元前486年,釋迦牟尼八十歲時,命阿難在雙林中設席鋪床,然後頭北面西,右脅著席,疊足安卧,安祥圓寂。眾弟子或泫然流涕、或捶胸頓足、或仰面嚎啕於佛陀身旁。

   釋迦牟尼圓寂之後,弟子們哭泣著將他的屍體焚化,焚化後的屍骨結晶和未燒飛的遺骨被稱作舍利,被他的親屬和弟子們作為聖物收藏了起來。

   釋迦牟尼逝世後250多年,約公元前230年,古印度國王阿育王統一印度後,為弘揚佛法,他將佛祖留下的舍利收集起來,分成八萬四千份,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公元前1世紀末,一組印度和西域的高僧大德帶著印度的佛教典籍和佛舍利沿絲綢之路進入中土,一天傍晚,當他們走到今扶風縣法門鎮(當時叫美陽縣)一個驛站時,疲憊不堪的他們剛要安歇,忽然,美陽上空天現五色祥雲,相互輝映,久久不散,照耀全城。這一行高僧的任務就是將佛祖的指骨舍利帶來中土安厝,讓佛光普照中土大地。走到法門竟有如此瑞兆顯現,那就說明這裡是安厝佛骨最理想的地方。於是,佛祖的一節指骨舍利被安厝在法門建塔供奉,而他們所住驛站所在的一條無名溝岔從此也就有了地名:「佛指溝」。

   因佛祖舍利而建塔,因塔而建的佛門聖地——法門寺,就在佛光大道中段偏北的東側。

   法門寺,號稱「關中塔廟之祖」,最早叫阿育王寺,寺內貯佛骨的四層木塔稱為「阿育王寺舍利木塔」。元魏二年(494年),北魏皇室首次開塔瞻禮舍利,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後裔拓跋育曾對該寺進行擴建。隋文帝開皇三年(583),阿育王寺改稱「成實道場」,仁壽二年(602年),右內史李敏第二次開塔瞻禮。625年,唐高祖李淵將「成實道場」改名「法門寺」,而舍利塔先後被稱為「無憂王寺真身寶塔」、「大聖真身寶塔」、「護國真身寶塔」。唐代200多年間,先後有高宗、武后、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佛指舍利。期間,還重修了法門寺塔。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後一次送還佛骨時,按照佛教儀軌,將佛指舍利及數千件稀世珍寶一同封入塔下地宮,用唐密曼荼羅結壇供養。

   宋、金、元時期,寶塔建制無大變化,統稱「真身寶塔」。明隆慶三年(1569),法門寺唐代木塔在大地震中崩毀。10年後,明神宗萬曆七年(1579),地方紳士楊禹臣、黨萬良等捐資修塔,歷時30年建成八棱十三級磚塔,高四十七米,極為壯觀。

   民國年間法門寺塔進行過一次較大規模的重修。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8月,法門寺被列為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省政府又撥款重修了大雄寶殿和銅佛閣。1981年8月24日,一場暴風雨侵襲了法門寺,「真身寶塔」在雨中倒塌了半邊。1985年,陝西省政府決定在原址重建真身寶塔。

   1987年春天,在寶塔倒了6年之後,人們開始對法門寺塔進行考古發掘。考古人員很快清理出明代的塔基,在明代塔基中又發現了唐代的塔基,木塔有1502年的歷史,磚塔有372個春秋。1987年4月3號,考古人員在對唐代塔基進行挖掘時,發現一個大理石蓋,揭開石蓋,一個地洞顯露出來,雲霧繚繞之下,是一大堆金碧輝煌的金銀器。「從地湧出多寶龕,照古騰今無與並」,在沉寂了1113年之後,2499件大唐國寶重器,簇擁著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

   法門寺院以「真身寶塔」為寺院的中軸線,建築結構古今結合,形制以仿唐為主,屋頂為飛檐筒形青瓦,風格古樸,壞境靜雅。

   進入法門寺山門,迎面一座佛堂,這是法門寺唯一的古建築——銅佛殿,大殿里供養的是釋加牟尼的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在大殿兩邊還有十八羅漢像,所以銅佛殿也叫羅漢殿,又稱前殿。

   過銅佛殿,就是突兀矗立的十三級舍利磚塔——真身寶塔。1981年明塔半邊倒塌之後,時過五年,寶雞文化局撥款僱工將殘存的半邊塔面拆掉,並於1986年開工重建,1988年重建後的真身寶塔,雖然以鋼筋混凝土結構取代了明代磚塔,但它仍是以唐塔為基礎,並完全按照明代十三級八角形塔的樣式而修建的。近看這座具有樓閣式風格的磚塔,挺拔俊秀。

   塔下,就是迄今國內發現規模最大的寺塔地宮——法門寺地宮。1987年4月3日,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及唐代諸帝為其安奉所賜珍寶(總計金銀器等共2499件絕代珍品),在法門寺塔地宮中被發現,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佛教與唐代考古」的最重要發現。佛左臂中指舍利共有四枚,其中一枚為「真骨」,三枚為「影骨」,是唐代諸帝迎送的原物,也是世界上現存唯一的佛指舍利。

   法門寺地宮總長21.2米,面積31.84平方米。地宮是古印度供養舍利方式與中國傳統墓葬制度相結合的產物,在其封閉時被布置為唐密曼荼羅。唐密就是唐代的密教;曼荼羅,譯為壇場,義為輪圓具足,含蘊集精華、輻射光芒之意。就是說,地宮總體是為供養佛指舍利的大曼荼羅。下圖是網路圖片——法門寺塔基遺址。

    地宮的建制一如唐朝帝王陵寢,其建法卻依密教布壇之法而修建布置。主體建制分作甬道、前室、中室、後室和密龕(密室),即一道四室。一道通徹全壇,體現金胎兩部大日如來中道一實;四室四舍利表證四方四佛。地宮內建立兩部曼荼羅,放置第一枚影骨的八重寶函,表示胎藏界因曼荼羅;放置第三枚靈骨的密室五重寶函,表示金剛界果曼荼羅。

   這是地宮甬道入口,作為皇家寺院,皇帝每隔30年要進地宮瞻拜一次佛祖舍利,為什麼地宮石門還這麼矮小呢?因為皇帝拜佛也須跪著進去,表示心誠。甬道內陳列著兩通碑文,是唐懿宗皇帝留下的。一個志文,一個物賬,志文記載了法門寺的歷史,物賬就是法物清單。根據碑文記載,裡面有四枚舍利和2499件金銀珠寶,這些物品所表達的完全是8位皇帝對佛指舍利一種純粹的虔誠供養之心,它們都是最高等級的供養品,價值連城。

   地宮大廳,矗立著一根中心佛柱,佛柱八面三層,八面分置四方四佛和四座金塔,地宮發現的四枚舍利各置其中(後來真身舍利被移至合十舍利塔地宮)。中央及屋頂四隅置五個相輪,相輪上分別又附五輪。正南面金塔名為「金胎合曼」舍利塔,是根據捧真身菩薩蓮台座上的金胎合曼造像而繪製的。

   佛柱二層三層十六個面,北面二層刻趙朴初題書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餘皆為陀羅尼經咒、梵文。下圖是地宮發現的第二枚佛指舍利,專家們將其命名為「特級二號」。

   環顧四周,上有唐密曼荼羅三十七尊之根本成身會,並有代表三千大世界的三千尊諸佛菩薩塑像,金碧輝煌。

   自1987年佛指舍利發現後,有關部門對法門寺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重建,目前,寺院面積約為3萬平方米,除銅佛殿和真身寶塔及其地宮外,寺內主要建築還有大雄寶殿、玉佛殿、禪堂、祖堂、齋堂、寮房以及佛學院等,全為仿唐建築風格,再現了昔日唐朝皇家寺院的盛景。法門寺遺址也在2006年5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圖是網路圖片。

分享:

14

喜歡

1

贈金筆 閱讀(4435) 評論 (13) 收藏(2) 轉載(25) 喜歡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前一篇:新津純陽觀:古今天下第一忠孝儒林 後一篇:法門寺珍寶:自駕陝西(2)
推薦閱讀:

默如巨雷——法門寺
法門寺:地宮一開便是半個盛唐(圖)
法門寺 合十舍利塔
三游法門寺(上)

TAG:陝西 | 法門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