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中國申遺二十四節氣成功,作為中國人是否知道其中的真正含義?

(摘錄兩位網友的討論供大家參考)

2016年11月30日,衣索比亞當地時間17點30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上,二十四節氣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為什麼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究竟有怎樣的文化內涵?

首先,二十四節氣和農事生產有關,但不僅僅只是農業指南。無論是按照節氣生活還是勞作,其背後核心的時間觀念都是順時。最早的時間觀念,與日、月運行有關。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對人類生活節奏有明顯影響,據此產生了日夜長短變化,也就是《尚書·堯典》中記載的日中、日永、宵中、日短。根據四個時點,將四季各等分成六份,就是節氣。因此,節氣往往伴隨著對日夜長短、景物變化、陰陽轉換的細緻觀察,比如各個節氣的不同物候和花信風,比如雨水時的物候就是「初候,獺祭魚。此時魚肥而出,故獺而先祭而後食。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三候,草木萌動。是為可耕之候。」花信風則是「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由此誕生了一整套生活哲學。

其次,二十四節氣和傳統上的一些固有觀念的產生有很大關係。比如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變化的關鍵期,陰氣處於最高點,但陽氣開始發生,夏至則是陽氣最盛、陰氣滋長之時,陰陽轉換,又可以和食物的熱性、涼性相對應,和氣候相對應,如何防病、健康飲食、順時耕種、開展文化活動,有一套完整的禁忌和規矩,是古代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天干地支、五行觀念也和節氣有對應關係。

再次,二十四節氣是很多固有的文化活動中潛在的內涵。比如節日,為何立春要打春牛,為何小滿要祭青苗神,為何芒種要求雨?沒有二十四節氣,就很難看懂紛繁的節日習俗。前面也已說到,中醫和二十四節氣也有關係,所謂「夏病冬治,冬病夏治」。同時,聖旨體系,民間宗教,古代體育競技,文學創作……等等,也都與二十四節氣有所關聯,不了解二十四節氣,就失去了了解古代物質、非物質文化的一把鑰匙。馬來西亞為什麼也要搞二十四節令鼓?說明二十四節氣是華人的文化認同。

總而言之,二十四節氣是一套完整的生活哲學,是拿來指導生活的自然主義的學問,內涵豐富極了。

 

2016年11月30日,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用於指導農業耕種。

24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東亞傳統夏曆(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分別根據日、月的運行制定: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為基準確定的,歲是以回歸年(太陽年)為基準確定的。陽曆每回歸年約365.2422天,二十四節氣據此而劃分。

由於歷史上中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勞動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淮南子》一書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是隨著斗綱所指的地方並結合當時的自然氣候與景觀命名而來的。所謂斗綱,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顆星隨著天體的運行,斗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為寅,黃昏時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為卯,黃昏時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餘的月份類推。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古時把節氣稱「氣」,每月有兩個氣:前一個氣叫「節氣」,後一個氣叫「中氣」。二十四節氣按月分布情況如下表,它又同農曆閏月的安排有著密切的關係。在農曆中,以立春為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The 24 Solar Terms)是指中國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中氣和12個節氣,一一相間。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在公曆中它們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二者前後不差1-2日。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曆法的獨特創造,幾千年來對推動中國農牧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節氣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殷商時代,到西漢二十四節氣便已完備了。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流傳到世界各地。

可能現在我們都不怎麼在乎節氣等一些傳統文化,但是其實這些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除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古韻外,對我們切身也是有很多影響的,比如,在清明時節的時候,全國大多數地區就真的雨水飄零。大寒前後,就真的是最冷的時候,所以,雖然我們現在都不怎麼真正的去用到它,但是們其實在農村,對節氣的重視程度沒有因為科技、或者其他因素而降低太多。反觀我們,在教育這麼發達的今天,卻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大不如前。高學歷、大視野有的時候真的不能完成說明問題,希望大家和我一樣,越發重視傳統文化吧。二十四節氣已經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了,我們要更加關心重視他們啦。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古人喜歡給器皿取複雜的名字?
如果是郭敬明去拍三國演義,會是什麼樣的故事??
中西方party派對的差異?
華夏錢幣第一縣在哪兒?
絲路文化藝術團在京成立

TAG:文化 | 內涵 | 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