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舊體詩詞的生命力

 

略談舊體詩詞的生命力

孫績元

    五四新文化運動衝擊了舊思想、舊文化,在「砸爛孔家店」的呼聲中,舊體詩詞幾無藏身之地。葉聖陶(斯提)曾把寫舊體詩詞說成是對「骸骨的迷戀」(見《骸骨的迷戀》,載1921年10月2日上海《時事旬報·文學旬刊》第19號)。聞一多曾激烈地稱寫舊體詩詞為「背叛民族」(見《聞一多反對寫舊詩》,載《新文學史料》1979年第4輯)。更有甚者,胡適1934年在《多反省少陶醉》一文中,說什麼「至於我們所獨有的寶貝,駢文,律詩,八股,小腳,太監,姨太太,五世同居的大家庭,貞潔牌坊,地獄活現的監獄,廷杖,板子夾棍的法庭,……雖然『豐富』,雖然『在這世界無不足以單獨成一系統』,究竟都是使我們抬不起頭的文物制度。」胡適把律詩同小腳、太監、姨太太、酷刑等相提並論,對舊體詩詞的否定可以說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但儘管「打倒」論者陣勢如此之強大,言辭如此之激烈,舊體詩詞卻是打而不倒。且不談今日,就是在當時,著名的寫舊體詩詞的詩社南社不僅存在,而且活動,而且出了二十二本集子(至1923年)。南社詩人柳亞子先生口中預言舊體詩詞只有「五十年壽命」(見《柳亞子的詩和字》,載《人物》1980年第1期),筆下卻詩作連篇,頭上則戴著著名詩人的桂冠。更耐人尋味的是,革命家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毅、董必武,民主人士如廖仲愷、楊杏佛、馮玉祥、陶行知,新文化運動的中流擊水者如魯迅、郭沫若、茅盾、郁達夫,也都經常涉足舊體詩詞,且成就斐然。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兩句詩,凝聚了他的思想、品德、意志和人格,可以涵蓋其一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毛澤東、朱德、陳毅、董必武、葉劍英、林伯渠、謝覺哉等老一輩革命家和郭沫若、臧克家等詩人繼續用舊體詩詞的形式寫下許多篇章。毛澤東雄視千古,繼往開來,使舊體詩詞開出燦爛的時代之花。正因為如此,社會對舊體詩詞未持否定態度,但囿於當時的思想、文化氛圍,也未予提倡。毛澤東1957年1月12日在給臧克家《關於詩的一封信》中說:「因為是舊體,怕謬種流傳,遺(貽)誤青年」,「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這裡講的是「不宜提倡」不是不可以寫,更不是「打倒」,與否定論者有原則區別。據梅白髮表在《長江日報》的回憶文章,後來毛澤東就上述一段話又說過:「那是針對當代青少年說的,舊體詩詞有許多講究,音韻、格律,很不易學,又容易束縛人們的思想,不如新詩那樣『自由』,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舊體詩詞源遠流長,不僅像我這樣的老年人喜歡,而且像你這樣的中年人也喜歡。我冒叫一聲,舊體詩詞要發展,要改革,一萬年也打不倒。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毛澤東在這裡對舊體詩詞作出了「一萬年也打不倒」的著名論斷。這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舊體詩詞生命力作出的高度概托和形象表述。

 

    毛澤東在上述一二段話中道出了舊體詩詞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原因:源遠流長,人們喜歡,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郭沫若在《論寫舊詩詞》一文中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揭開了舊體詩詞的生命之謎,他說:「舊式的詩詞在今天依然有它的相對的生命,這是由於舊詩詞的形式,除掉一些過分地矯揉造作外,大抵導源於古代的民歌民謠,它的語法和韻律,在民族的語言規律和生活情緒上,是有它的根蒂的。因此,就是現時的民歌民謠,在形式上,都比較和舊詩詞更見接近。舊詩詞既然有這樣一種本質——民謠體的加工,那麼利用舊詩詞來寫革命的內容,也就盡有可以能收到完整的統一與為人民服務的效果了。這樣革命性的舊詩詞,在內容上固然是新,就在形式上也不一定是『舊』。因為在表現上必然採取了新的事物、新的辭彙、甚至新的說法,可以說在舊形式上另外化合上了新的風格。」

    毛澤東是當代偉人,郭沫若是一代文豪,他們關於舊體詩詞生命力的見解是很深刻的,筆者不避淺陋,擬從以下幾方面去理解:

    (一)體裁源於民間。

    華夏素稱詩國。從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算起,我們有文字記載的詩歌歷史至今已有三千多年了。

    楚辭是戰國時期以屈原,宋玉的作品為代表的楚國詩歌。正如宋代黃伯思所言:「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謂之楚辭。」楚辭這一新的詩歌形式是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逐步演變發展而來的,句尾和句中的「兮」字標誌了它的民歌特色。

    兩漢四百年間的詩壇,以樂府民歌的成就最為輝煌。《上邪》、《有所思》是真摯感人的民間情歌。《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漢民族最長也是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

    建安時期是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之一,湧現了以「三曹」、「七子」為代表的許多詩人。這些詩人深受漢樂府的影響,掀起了第一次文人詩歌創作的高潮。應該說,這一高潮的出現,離不開民歌的肥沃土壤。

    南北朝的民歌現存五百首左右。北朝的《敕勒歌》、《木蘭詩》等均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唐代是詩歌空前繁榮的時代,詩人輩出,人才濟濟;佳作紛呈,繁花競放;題材廣闊,體裁多樣。

    同舊體詩的產生一樣,詞也起源於民間。《敦煌曲子詞》彙集唐玄宗年代到晚唐五代的民間歌謠。在此基礎上,宋詞獨標藝苑,艷絕一時。

    散曲是一種新的詩體,是詞與民歌結合而成的一種抒情詩。元代民間歌謠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形式也多種多樣。

    通過以上的簡單回顧,我們可以明確感到,舊體詩詞的「體」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詩人們和詩論家們頭腦里固有的,而是起源於民間,經歷千百年的發展完善而逐漸形成的,郭沫若說舊體詩詞具有「民謠體加工」的本質,可謂一語中的,入木三分。收入《天安門詩抄》的那些1976年春季在天安門廣場出現的詩歌,大部分是民謠體,離新詩遠,距舊體詩詞近,這也很可說明舊體詩詞和民間詩歌的關係。

    那種認為舊體詩詞是老古董,是文化矯揉造作的產物的說法,實在是膚淺的。

    (二)格律體現規律。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必須符合客觀規律,不然,它就會消亡。舊體詩詞的格律不是詩人或詩論家們憑空創造出來的,而是他們不斷總結前人的寫作經驗,根據漢語字、詞、句、章的特點,經過長期實踐和探索才發現了的。南朝的周彥倫經過研究,發現漢語有四聲,寫出了中國漢語研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四聲切韻》。詩人兼學者的沈約寫出了《四聲譜》,正式宣告漢語四聲的存在。而沈約的貢獻在於把漢語的聲調即聲的平仄運用到詩語言的組成,使詩語言更增添了韻律感。舊體詩詞的格律就是建立在這一語言學的科學基礎之上的,它的制定完全是以漢字聲韻特點為依據,對字片語合之聲律美追求的結果,不全是形式上的問題,實際上是按規律辦事。它是詩歌音韻美的載體,反映詩詞創作的客觀規律。

    (三)符合民族審美心理。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一部中國文學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詩史。《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如果抽掉了這些,還談什麼中國文學?文學是美的,美學滲透於文學之中。舊體詩詞是文學中的精品,從語言結構、成篇布局到音響聲韻,無不具有美感。中華民族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在美學思想上追求深沉、端莊、恢弘、婉約、高雅、含蓄,在美的形式上欣賞空靈、對稱、均齊、挺拔、參差。而這些,舊體詩詞無不具備之。公木在《語言  格律  遵守  突破  創新》一文中說:「(舊體詩詞)作為一個總體,它之使我們感動,使我們驚異,當然主要是由於它傳達了我們民族精神內涵——深沉的思想,誠實的品德,寬宏的懷抱,以至情至婉約,風格挺拔,呈現著特異的操守、格律、丰神等等;但是無可諱言,那種謹嚴工整的格律,諸如平仄遞用的節奏,間行回應的韻法,整齊劃一的或參差錯落的範式,駢驪對仗或孤峰獨秀的句型等等,也著實給人以愉悅,而深深滲入民族審美意識中。」這段話道出了舊體詩詞獨具民族特色,極富美感的實質。

    因此,古往今來,從封建帝王到私塾童子,從革命領袖到普通文化人,莫不喜歡它,全世界凡有華人起居之地,皆有嗜詩詞如性命的人物,出現這些現象也就不難理解了。我們更應認識到,舊體詩詞歷經千百年而不衰,時下還有繁榮興旺的勢頭,這不是也不可能是由於人們的主觀願望,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它符合民族審美心理,已滲入民族血液。

    (四)具有興、觀、群、怨功能。

    《論語·陽貨》中有孔子這樣一段話:「《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詩經》可以用它來培養想像力,可以用它來提高觀察力,可以用它來培養集體感,可以用它來排遣心中鬱悶。詩歌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學樣式,是提高文化素養、陶冶道德情操的唱之不盡、誦之不絕的「心聲」。

 

    舊體詩詞是有生命力的。近年來,全國各地成立了許多詩社,在一定條件下促進了包括舊體詩詞在內的詩歌創作。不少出版社出版了不少舊體詩詞集,如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圭璋的《夢桐詞》、沈祖棻   的《涉江詩》,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啟功的《啟功韻語》等等。近日對當代舊體詩詞創作的評論也不少,如香港《廣角鏡》上連續發表了施議對先生評論「詞的解放」的文章,《文學評論》上發表了論沈祖棻詩詞風格的文章等等。這就是說,從隊伍到創作,從創作到理論研究,方方面面都努力促進舊體詩詞的健康成長。

    怎樣保護、發展、完善舊體詩詞呢?

    (一)遵循格律。

    如前文所言,詩詞格律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而是被發現了的。毛澤東給陳毅的信中說:「不講平仄,即非律詩」;毛澤東還和梅白說過:「這『格』與『律』,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約定俗成的,不能任意打破,否則,就成了順口溜。」不難看出,無論是在實踐中還是在理論上,毛澤東都是強調遵循舊體詩詞的格律的。語言學家王力說得好:「當你成為格律的奴隸的時候,格律簡直是枷鎖,豈但障礙而已。當你成為格律的主人的時候,你就能駕馭格律,如魚得水,格律的確就是一種幫助了。」我們應當贊同此說。

    (二)革新聲韻。

    舊體詩尤講聲韻,極具音樂美。聲韻與格律不同,屬於內容的範疇,可以而且應該推陳出新。以舊體詩、詞、曲分別依據的《平水韻》、《詞林正韻》、《中原音韻》等三部韻書為基礎,分析、研究其與普通話聲韻的異同,找出其規律性的東西,本著刪繁就簡的原則,重新劃分韻部,將每一個漢字歸類,可「特許」保留人聲。這樣,將詩、詞、曲韻合一,出一部華夏詩韻,應該說是時候了。但是這項工作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非慎重不可,要有我國音韻學家、語言學家詩壇高手和廣大詩友積极參与,應由國家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制定,官方頒布。誠如此,則詩壇幸焉。在新詩韻頒布之前,仍沿用舊詩韻,則是無可非議、應該堅持的。即使在新詩韻頒布之後,也還要允許詩人們有用舊詩韻寫作的自由。舊詩韻還有人要使用,說明它還有生命力,不要人為地宣布其「死亡」。

    (三)表現時代。

    任何優秀的文藝作品都是時代的產物。今天寫作舊體詩詞,要表現時代是毋庸置疑的。我們所處的時代是改革開放的時代,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的時代,寫詩填詞就應貼近生活,擁抱現實,謳歌大好形勢,描寫錦繡河山,鞭撻醜惡現象,激勵新生事物。

    我們講反映時代精神,並不是提倡標語口號式的傾向。標語口號不是詩,有標語口號式傾向的詩詞也絕不會是佳作。現代社會科技高速發展,進入信息進代。這就要求詩人們學習、掌握和使用新知識,寫出體裁依舊、內容全新的作品。當代舊體詩詞從思維到遣詞造句,都應該超越前人,要使讀者感到它的作者是跨向二十一世紀的人,而不是唐人宋人。時人用時韻,時人作時文,古代亦然。

    (四)抒發真情。

    任何感人的文藝作品必定是有真情實感的人寫出來的。曹雪芹、巴金,他們的作品是不朽的,他們的感情是十分真摯的。我們今天寫詩填詞,切忌假、大、空,切忌無病呻吟。如果那樣,寫出來的東西就不會有真情實感,於人於己都無益處。即使是寫敘事詩,也應該有飽滿的激情。當然,感情真不是感情的淺露,而是要把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勞動人民、熱愛大好河山、服務社會、關心別人、嚮往美好事物、憎惡醜惡現象的真情實感凝聚於筆端。萬家憂樂上心頭,言人所未言,寫人所未寫,抒發人民大眾的心聲,這樣的詩詞才是有生命力的。

    (編者按:孫績元先生此文發表於《江蘇教育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三期,至今並未過時,本刊特予轉載。)

 

 

 

 

 

·校園詩教·

詩韻滿校園  詩教育新人

 

——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詩教育人工作紀實

    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是一所有近百年歷史,八千餘名學生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座落於神奇美麗的花果山下,自然環境優美,人文底蘊豐厚。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起,學校就重視對學生進行古典詩詞教育,通過校園詩教,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進一步樹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規範,建設和諧校園,形成優良的學風、校風,增長大學生的聰明才智,陶冶大學生的性格情操,營造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校園文化氛圍,提高人才培養的水平,為國家造就更多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構建詩教育人課程體系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李德身、孫績元兩位同志就在中文系和全校開設「古典詩詞鑒賞」課,在教學內容上,以詩歌鑒賞為主,以詩歌寫作為輔;2000年以來,將鑒賞和寫作並重,分別開設「傳統詩詞寫作」(由孫績元、張永義同志任教)、「傳統詩詞鑒賞」(由李德身、陳海娟同志任教)課,強化了寫作訓練;2008年開設「毛澤東詩詞鑒賞」課(由佟岩同志任教),2009年開設「古典詩詞吟誦」課(由牟曉明同志任教);2012年又開設了「楹聯賞析與創作」課(孫績元同志任教)。至此,基本形成了各門課程相得益彰的詩教育人課程體系。

    「傳統詩詞寫作」是基礎課程,只有會寫才能真正體會到創作的奧妙,才能全方位地欣賞傳統詩詞,而鑒賞能力的提高又會促進傳統詩詞寫作水平的提高。毛澤東是當代最傑出的傳統詩詞作家,毛澤東詩詞反映的現實生活離我們最近,「毛澤東詩詞鑒賞」課有利於引導當代大學生用傳統藝術形式反映現實生活。吟誦,是我國傳統的讀詩讀詞和讀文的方法,作為一種獨特而行之有效的鑒賞古典文學作品的手段,它不僅為歷代的文人學子所普遍採用,而且也深被今天的文學愛好者所喜愛。開設「古典詩詞吟誦」課,不僅是讓學生掌握傳統的讀詩讀詞的方法,無疑也是對我們這個東方文明古國的一份寶貴而仍有生命力的文化遺產的繼承。楹聯是最精巧的文學藝術形式,充滿智慧與情趣,「楹聯賞析與創作」課為整個課程錦上添花。

    二、保證課堂教學主渠道

    做好詩教育人工作,課程建設是基礎,課堂教學是保障,對此學校領導十分重視,要求教務處和中文系安排適當的課程進行課堂教學,保證主渠道暢通,把詩教育人工作落到實處。在教務處的指導下,我們分層次、有重點的進行課堂教學。

    在中文系各專業的課程設置中,把傳統詩詞教學列入教學計劃,計入必修課或必選課學分,要求學生能背誦一百首左右的唐詩宋詞,基本上會寫詩填詞。「古典詩詞寫作」課分兩學期開課,共三十六課時,二年級第一學期十八課時,一學分,是必選課;二年級第二學期,十八課時,一學分,是提高課程,是任選課,主要針對語文教育專業的學生。「傳統詩詞鑒賞」、「毛澤東詩詞鑒賞」、「古典詩詞吟誦」、「楹聯賞析與創作」各十八課時,一學分,是任選課,安排在二年級第二學期和三年級第一學期。

    對於非中文專業的學生,開設「傳統詩詞鑒賞與寫作」校選課,三十課時,二學分,要求學生知道傳統詩詞的基本知識,興趣濃厚者能寫詩填詞。

    連雲港師專校是一所師範類高等專科學校,以培養中小學教師為己任,大多數學生將來要從事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學校有責任有必要開展詩教工作,提高學生傳統詩詞寫作水平、鑒賞能力,提高文化素養、語言修養,提高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這些學生畢業後,分布城鄉各地,必將全面推動校園詩教育人工作。這樣做,詩詞得以傳承,詩教有了新人,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三、搭建課外實踐活動平台

    學校重視以學生社團為依託培養學生的詩詞情趣,鍛煉學生詩詞創作能力,活躍校園生活。創辦「蒼梧詩社」,經常開展活動,或吟唱詩詞,或交流寫作體會,或暢談讀書心得,生動而活潑:多次舉辦詩歌徵文比賽,定期出版社團刊物——《蒼梧詩詞》,刊登學生詩詞作品。在「『鳳凰杯』首屆江蘇大中小學學生詩詞大賽」活動中,我校有4位同學獲得大學生組二等獎、優秀獎。

  從2005年開始,學校每年舉辦一次大型的「中華詩詞朗誦會」。朗誦會上,有名家名篇的朗誦、吟誦,也有學生朗誦自己的詩歌作品,有台上師生的共同表演,也有台下觀眾的集體背誦,吸引了全校數千名師生。連續七屆的大型詩詞朗誦會在校內及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推動了詩教育人的深入開展,連雲港電視台、連雲港日報等相關媒體都做了專題報道。

  四、開展了詩教育人的教學研究

  完成了校級課題「高校詩教育人的實踐研究」,正在進行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高職『詩教育人』的現狀調查、方案構建及其理論研究」的研究,——連雲港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高校詩教育人模式研究」的研究;「古典詩詞課程群建設研究」獲校優秀成果一等獎;在《連雲港日報》上發表了《以詩教為促進科學發展載體》,在《中國教育報》上發表了《詩風拂校園育人細無聲》,在《齊齊哈爾大學學報》上發表了《高校詩教育人的實踐與反思》等文章。

    五、詩教育人輻射社會

    2010年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下發了《關於在學校開展「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試點工作的通知》(教語用函(2010)6號),指出「開展中華古代經典及現當代優秀詩文的誦讀、書寫、講解,是對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大力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根據校黨委在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提出的「四走進、四服務」要求,充分發揮詩教師資力量,積极參与中小學經典詩文誦讀指導活動。

    2009年起,楊靜、牟曉明等同志多次參加連雲港市中小學生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大賽活動,擔任大賽的評委並對誦讀情況進行點評、指導。2010年3月,學校師生聯合組隊,在連雲港市「頌百年三八  揚巾幗風采」大型詩歌朗誦比賽中獲得特等獎,展現了師生的風采。

    2011年10月,連雲港市大村中心學「詩文吟誦進校園」活動,牟曉明同志為該校全體老師進行了古典詩詞吟誦指導,並選擇一個班級給全校教師上了「古典詩詞吟誦」示範研究課。目前準備把該校作為學校詩教育人工作的校外實踐基地,並以此為基礎輻射連雲港市的其他中小學校。

    學校還利用連雲港市高校聯盟的優勢,在淮海工學院、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開設「詩詞寫作與欣賞」課。2010年5月,由我校團委牽頭,聯合淮海工學院、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成功舉辦連雲港市高校科技文化節之經典詩詞朗誦會暨連雲港師專第五屆中華詩詞朗誦會,在連雲港市高校中掀起了學習經典詩詞的高潮。

    學校的詩教育人工作,多次得到上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肯定,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有力抓手,成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德育品牌,成為高校促進地方文化建設的服務平台。2003年、2006年學校兩次獲得「江蘇省校園詩教先進單位」稱號:2006年9月15日教育部發出關於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簡報(第340期),以「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重視以詩育人」為題,對我校傳統詩詞教學工作進行了充分地肯定並加以推廣;2008年學校「詩教育人」獲得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三等獎;2009年學校獲得中華詩詞學會「詩教先進單位」稱號,2010年再次獲得「江蘇省校園詩教先進單位」稱號;2011年學校獲得連雲港市「詩詞楹聯進校園先進單位」的稱號。

 

             (師專中文系供稿)

           

 

 

 

 

 

短  

灌南縣召開詩協年會

 

  3月10日上午,灌南縣詩詞協會一年一度的年會在縣委老幹部局會議室召開,來自全縣四十餘位會員代表出席了會議。

  會長劉國山代表詩協作了年會報告,報告共分兩個部分,第一,全面總結了2011年的工作。他說:灌南詩協在2011年里重點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1、緊跟時代潮流,詩詞創作取得豐碩成果。2、深入採風活動,積極弘揚灌南精神。3、精心策劃編排,《大潮吟》詩刊如期出刊。第二,2012年工作要點。他強調說:2012年,我們詩協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基本理念,在愉悅身心、保重身體的前提下開展詩協的各項工作;緊緊圍繞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在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灌南的三個文明建設,為弘揚祖國傳統詩詞文化等方面發揮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工作重點是:1、弘揚時代主旋律的基調不變。2、深入採風活動的路子不變。3、努力實施精品力作的戰略不變。4、發現和培養新人的任務不變。

  會議由連雲港市詩協副秘書長、灌南縣詩協副會長孫同川主持,縣委老幹部局分管詩協的副局長尹禮浩同志出席會議並講了話。

  會上,還為副會長曹廣國的《東苑齋詩詞集》,常務理事王加華的《斗室齋詩詞集》舉行了首發式。

                    (同川)    

 

 

 

 

灌河岸邊一綠洲  弘揚詩教譜華章

 

——灌南縣實驗小學詩教工作總結

  灌南縣實驗小學是一所有著百年歷史的老校,始創於民國初期,原名新安學堂,歲月更迭,衍支易址,1960年命名為灌南縣小學,1997年通過省級實驗學校驗收,成為一所省級實驗學校。

  近年來,學校以「讓每個孩子享受優質的教育」的辦學理念,紮實開展詩教工作,著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我校自2005年9月起,以縣教育局倡導的師生讀書工程為契機,全面啟動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新教育理論的實踐及推廣研究》,以營造書香校園為突破口,緊緊圍繞市、縣小學生振興閱讀活動,進行了經典詩文誦讀、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建設數碼校園的實驗,努力塑造書卷氣師生,提升師生的整體素質,豐富學校的內涵,有序地推動了學校詩教工作的開展。

  一、健全組織領導,點點詩星叩童心

  素質教育沒有固定的模式可走,為了創建自己鮮明的辦學特色,我們也曾有過「無言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困惑,但我們知道任何新鮮的事物都可引起兒童的興趣和關注,詩教正是以其獨特的魅力叩開了兒童的心扉。詩教工作,我們主要是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從培養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入手,沒有一支熱心而過硬的詩教隊伍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為了有效地加強對詩教工作的領導,使詩教工作健康有序的開展下去,我們首先健全詩教組織,學校行政領導親自擔任組長,組成了由新教育實驗辦公室、教務處、政教處、少先隊為具體實施機構的領導小組,直接指導各年級組的詩教工作。將經典詩詞誦讀納入校本課程,納入到每學期的教學計劃中,為我校詩教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了組織保證和力量源泉。

  在教師中,成立教師詩詞研究會,教師在這個研究會裡,研究詩詞,誦讀詩詞,研究詩詞教學,研究詩詞創作,不斷夯實自己的詩詞底蘊,確保詩詞誦讀的質量。為此,我們多次請來縣詩詞學會的專家學者來校做專題講座;請教育專家來校介紹詩教工作經驗;經常進行詩詞教學的課例交流研討;充分利用網路資源探討詩詞誦讀的形式和途徑;建立家庭、學校、社會的詩教誦讀網路,讓家長和社會詩教專家加入詩教隊伍,同時我們還吸納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加入詩教隊伍。走出去,組織教師到兄弟單位學習考察,向有經驗的詩教專家學習,取長補短,確保了詩教工作的持續、穩定、有效地開展。

  二、營造書香校園,濃濃詩意溢校園

  開展好詩教常規性工作,讓詩詞走進校園,走進教材,走進課堂,是詩教活動深入持續開展並取得實效的重要途徑。為此,我們也歷經著「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磨礪,為創建詩教特色學校付出了不懈的努力。詩教活動是開展詩教工作的最有效的載體,為了不斷豐富詩教工作內涵,我校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資源,定期開展詩教系列活動及綜合實踐活動。活動中,根據不同年級和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採取不同的形式,使活動既有針對性,又有實效性。

  1.贈送詩報營造詩意氛圍

  我校對圖書室和班級圖書角的存書不斷進行添置充實,除了經常在本地書店挑選,逢上外出學習考察的,也會毫不猶豫地把合適的書買回來。從南京、長沙等地購得詩詞經典書籍配發給每個教師;鼓勵教師訂閱詩詞報刊、雜誌,每人補助50元;在班級建設圖書角,我校積極創新建設思路,採用個人買、家庭獻、學校借,家校配合、師生共建的置書渠道,建成了豐富多彩的班級圖書角。為了變班級個體資源為集體的相互流通資源,最大範圍地發揮書籍的閱讀利用價值,我校每隔一段時間還開展「跳蚤書市」活動,在學生之間進行書籍的交換和買賣,進行好書介紹和新書推薦,使學生手有一本書,可看千本書。現在,我校僅訂閱的教育教學報刊就有129種,班級學生的人均圖書就達三十本。

  2.因地制宜詩化校園環境

  為了能讓全體師生在環境優雅、景色宜人、氛圍濃郁的校園裡讀書,我校著力廊道圖書館的建設,為教室和辦公室走廊添置圖書櫥,開放圖書室,擴充「知識加油站」書籍容量,加大詩詞文學類書籍的分量,引領學生閱讀。把學校的圖書搬到辦公室和教室,把經典詩文送到教師和學生的手邊,渲染一種詩詞的氛圍,讓校園的每個角落詩化起來,讓中華詩詞遍布校園的每個空間,讓學生耳聞目睹處處皆詩,在詩的氛圍中感悟做人道理,受到中華詩詞和傳統文化的陶冶。

  現在,當你走進我們的校園,科技廣場中央的《少年中國說》、操場周圍的故事牆、道路兩邊的《論語》警句、各種內容的文化牌布置、行為規範提示、櫥窗中的詩文誦讀成果展示、樓梯、走廊讀書標語的張貼、各處室琳琅滿目的有關讀書的布置,以及隨處可以聽到的悅耳的讀書聲和紅領巾廣播,無不使你沉浸在特有的古典詩文氛圍之中。

  3.書香校園洋溢濃濃詩情

  為著力營造書香校園,我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加大投入,讓每一塊牆壁會說話,充分體現校園的育人功能。我們把詩詞歌賦、名人名言懸掛在校園的牆壁上,每班教室里都開闢了六個一固定欄目,如「成語積累」「每周一詩」「每日一句」。設立廊道開放書櫥,專職人員管理,它是實施課外詩文閱讀中「計劃性」閱讀的主要場所。與此同時,我們專門開設了晨誦課程,讓孩子在詩歌中開啟黎明;在每一節課前增設3分鐘經典詩文誦讀,老師在候課的同時,與孩子們一起吟誦詩文成了我校一大亮麗的風景。除此之外,我們還增加了放學時的古詩誦讀,現在全校同學只要放學站隊,誦讀詩詞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習慣。

  利用校園圍牆,開闢了「詩配畫」長廊,「詩配畫」作品以唐詩、宋詞、元曲為主,我們力求讓每一個走進校園的人不論在校園的哪個角落都能感受到濃濃的詩詞誦讀氛圍。

  建設班級圖書角,營造書香班級。圖書由學生自帶,每班存書量不少於每生兩本,相互交流閱讀。每個教師辦公室都已配備電腦,安裝寬頻,學生和老師可以共同進行網上閱讀。通過開展「讀一讀、講一講」等方式,加強經典詩文的品讀,上好每周一節閱讀指導課,重點指導兒童感悟經典詩文,確保學生「會讀」。在此基礎上,打造節日文化,通過開展「讀書節」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搭建誦讀展示的平台,截止目前我校已成功舉辦十二屆讀書節。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使一大部分詩教突出的班集體脫穎而出,先後有14個班級獲市「書香班級」稱號,23個班級被表彰為縣「書香班級」,校級評選的書香班級達80個。

  三、開展誦讀活動,深深詩情潤蓓蕾

  詩教不單單是門課程,而且已經融合在我們學校各項教學活動之中,滲透在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不斷擴大詩教的陣地,開闢詩教工作的多種渠道,將詩教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融會貫穿于思品、語文、美術、音樂、勞動等文化課教學中,並與學校的少先隊活動、課外興趣小組、綜合實踐活動及社區活動有機結合,讓詩教活動走進校園,走進家庭,走進社區,形成此吟彼和,共譜和諧詩篇的理想局面。。

  1.推行詩詞考級,搭建評價體系

  編印詩詞誦讀校本教材《黎明放歌》、《經典詩文》、《古詩誦讀》、《灌河流韻》、《新綠》豐盈學生的詩文誦讀量,成立校園「吉尼斯」評定院,每學期對每一位學生進行古詩考評定級,按年級、學期的不同,分為12個不同的星級標準,以評定星級的方式督促學生誦讀經典詩文。以年級組為單位開展競賽活動,把詩文誦讀當作一項長期的學習任務,認真地履行。

  2.開展多彩活動,豐富詩教內涵

  為了把經典詩文誦讀融入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除了正常的誦讀工作外,還經常組織多彩的活動。利用讀書節的契機,開展「賽詩會」,每學期至少舉辦一次詩文誦讀活動,或者是賽詩,或者是文學藝術演唱、或者是去野外採風……師生們用自己對詩詞的熱情,用自己對詩詞的理解,用自己對詩詞的追求,或歌、或舞、或誦、或賽來誦讀經典詩詞。

  在開展詩教工作的同時,注重師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近年來,我們在學生誦讀的篇目中增加了現代詩歌的誦讀,學習現代詩的創作,以《雛鷹報》為載體,每月向全體師生徵集詩詞創作稿件,對被校報錄用的優秀稿件進行表彰並發給一定的稿酬,以此來推動師生詩詞創作的熱情。不僅如此,我們還經常與社區一起開展詩教活動,除了學校集中開展的活動外,班級是活動的子單位,班級的詩教活動納入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內容,確保詩教活動能夠正常、持久、有序地開展。多彩的活動豐富了詩教的內容,學生在活動中陶冶了情操,增長了知識,增長了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增進了他們對詩詞的了解和熱愛。這些活動自然也吸引了家長的參與,和社區的支持,使我們的詩詞誦讀工作開展得紮實而有效。

  四、吟詠經典詩文,滴滴汗水著品牌

  經典詩文誦讀活動豐富了在校師生的文化生活,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詩教工作不斷地得到完善,開始結出碩果:

  目前,我校六年級畢業生每人至少能背120多首古詩詞。背誦活動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信,並且使他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也得到了發展,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一些學生從誦讀活動中汲取了力量,改變了自己,成為熱愛學習,意志堅強的人;一些學生從詩詞中獲取了營養,從活動中得到了鍛煉,提高了自己的普通話水平、朗讀能力和寫作水平。可喜的是,學生們開始在自己的習作中引經據典,自然而貼切地引用詩詞和警句;更讓人驚喜的是一些曾經靦腆、膽小怕事的學生,如今能落落大方地站在眾人面前誦讀古詩詞了。

  我校的詩教工作開展以來,在許多競賽中我校的小選手是載譽而歸。2003年組織學生赴新加坡參加國際華文誦讀大賽,我校獲特等獎;2009年,在市江蘇銀行「金豆豆」杯小學生群體誦讀比賽中我校的兩個參賽節目均獲一等獎;在江蘇省小學生詩歌創作比賽中,我校獲3金、6銀、7銅的好成績;多名同學在國家級詩歌創作比賽中獲獎;2011年我校獲江蘇省詩教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此時此刻,我們真有一種「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欣喜。我校詩教工作起步不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我們要做的事情還很多,但我們堅信,只要我們切實地去抓這項工作,我們的校園將到處盛開詩詞之花,詩教工作才能真正的走進校園,走進學生學習生活,滋潤每個孩子的心靈。我們在努力,我們在探索,把學校創建成詩教名校是我們共同的願望和奮鬥的目標。我們深信,不久的將來詩教工作將會成為我校又一個亮麗的辦學特色。

(灌南詩協供稿)

 

 

 

 

 

·港城詩話·

罷官猶賞逍遙地

 

李德身

  明代名詩人王廷相的《浚川集》中,收有《早發新壩》兩首五律詩。詩云:

  寒水遙通島(指海中大島雲台山),揚帆借(憑藉)穩流。星搖淮浦(淮水入海處,這裡指新壩河渡口)夜,月濕海門(海口)秋。世難幾人在?心灰百計休。時聞南去雁,還動(撩起)故鄉愁。

  一投滄海岸,雲霧滿青山。按月(依照月亮)候潮汛,乘風揚客帆。雖雲罷朝列(謂罷去朝官),不得學棲岩(居於岩穴,即隱居)。剩有逍遙地(自由自在的地方,指贛榆),蘇公莫刺讒(該沒有誰讒害我了吧。蘇公,指蘇軾,這裡用來自比)。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號浚川,儀封(今河南省蘭考縣)人。弘治間進士。授兵科給事中。因裁抑宦官而忤當權宦官劉瑾,謫貶為贛榆縣丞。嘉靖中起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累遷左都御史。為人博學多才,以經術稱。文學方面,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並稱為「前七子」。著有《雅述》、《慎言》等。

  這兩首詩,是他被貶為贛榆縣丞時所作。當時他從京城風塵僕僕地來到海州新壩,正於清晨從新壩出發,準備乘船赴贛榆。詩中描畫了沿途所見的海州風光,抒發了憂讒畏譏的客愁。前後兩首,實為一組,時空相連,水陸銜接,生動寫出早發新壩和投岸候潮兩片段的情景。

  兩首詩寫法相同,都是先用四句敘事寫景,再用四句議論抒情。第一首頷聯的「搖」字和「濕」字用得極好,活畫出星光在渡口水波中閃爍,月光在海濱秋色里浸潤的朦朧圖景,從而觸景生情,喚起世事艱難,懷念故鄉的愁思。

  第二首首聯的「投」字和「滿」字也用得好,渲染出急於登上海岸,欣賞滿山雲霧的心境,再以候潮揚帆去贛榆一襯,就將願在贛榆逍遙隱居,以避讒害的意旨和盤托出。他之所以用「蘇公」自比,在於他們都有遭讒被貶的不幸遭遇。當然,蘇軾被貶黃州,逍遙東坡,自己被貶贛榆,也當逍遙海濱。他藉此來表達對宦官劉瑾之流的憤慨和對贛榆海郡的神往,自在不言中。

  罷官猶賞逍遙地,直欲棲岩吟海門,這該是王廷相獻給海贛人民的一份富有深情的禮物吧。

 

 

 

 

山下櫻桃紅欲滴,幾番歸夢到雲台

                       

江 華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初夏,正是草長鶯飛、雜花生樹時節。江問漁在中華職業社辦事部主任任上,應湖北、河南、江蘇等地邀請前往講學。到徐州時,順道回到睽別七年的故鄉,與同學鄉友相聚。有好友設宴款待,談  甚歡,分別之時,執手相看淚眼,留下了「待到明年三月暮,落花時節我重來」的詩句。然而,由於職教社事務煩雜,時過兩年,江問漁未能踐約,卻聞當年設宴之好友已天人相隔、撒手塵寰,不禁悲從中來,長歌當哭,寫下了懷友、懷鄉的詩行:

  落花滿地春何在,明月一江人未回。

  碧桃頻攀空惜別,黃壚再過只增哀。

  為尋往事翻詩草,怕惹新愁卻酒杯。

  山下櫻桃紅欲滴,幾番歸夢到雲台。

  江問漁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開創者之一,是從我市走出去的著名愛國民主人士、社會活動家。上世紀二十年代曾任江蘇、河南教育廳長,抗戰時期任國民政府參政員,維護國共合作,反對分裂內耗。解放後任第一、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教育文化委員會委員,享有崇高的社會聲望。與他的政治活動相比,江問漁其實更是一個文化人,一生著述頗豐,涉獵政治、經濟、哲學、教育諸多方面,有專著三十多種。詩詞是中國文人的看家本領,江問漁亦長於此道,一生中寫下了上千首詩詞,他把一切的情感,包括對國家的深情,對時局的感懷,對親友的摯愛,對故鄉的思念,以及對戰亂的憂慮,對災民的憐憫,這所有的喜、怒、哀、樂、悲、傷都錄入他的歌賦詩行。江問漁一生寫了多少詩詞沒有準確的統計,僅在他於1957年自選的詩集《補齋詩存》中就收入古詩、律絕一千零三十一首。江問漁1961年逝世,之前還有詩作問世,加上多年散佚和作者自認欠佳而沒有選入詩集的,作品總量還會更多。

  在作者自選的詩集中有一部分詩作雖然時間久遠,但作為家鄉人,我們讀來卻十分親切,那就是懷念故鄉的詩。這類題材的詩在詩集中有十數首。每一首都充滿了作者對故鄉的愛戀和讚美。讀來讓人感佩和動情。

  文首列舉的這首詩就充滿了作者對故鄉的深情。「山下櫻桃紅欲滴」,在故鄉諸多的景物中,作者擷取了雲台山初夏頗具視覺衝擊力的景象。只一句就讓你的思緒隨他來到百里山鄉。試想暮春過後,紅芳暫歇,走近雲台深處,回眸之間,但見山野上下朱櫻似火,萬綠叢中點點紅,那是一種讓你心旌搖曳的美,你不由得會把那瑪瑙一樣的櫻桃摘下來,然後卻又不急著吃下去,而是放在手中玩賞。當你把這上蒼賜給的美麗果實細細品嘗,那隨著津津甘甜喚起的一定是對故鄉濃濃的、無盡的愛。

  江問漁對故鄉的思戀是那樣的深沉。二十一歲那年他考入江蘇師範學堂,走出了他深愛的故鄉。四年後,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被留校任教,但他卻放棄了優渥的待遇,回到家鄉海州中學教書。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學校停辦,他經友人介紹進入新成立的南京政府任職,從此離開了生他養他的桑梓故里,也從此投入了他報效國家、報效民族的更為廣闊的天地,儘管那對故鄉的思緒總是如影隨形地跟著他走遍江南北國、都市鄉野。

  1942年,江問漁隨在浙江大學任教的大兒子江希明移居貴州湄潭。五年前,他送兒子江希明和兒媳徐瑞雲去德國留學,四年後兩人分別取得理學和數學博士學位並回到母校任教。為避戰亂,浙江大學內遷大西南的貴州,也讓江問漁在那裡度過了一生中較為安定和快樂的時光。他和浙大的教授蘇步青、祝文白、錢琢如、鄭海滄等九人成立「湄江吟社」,互相唱和。這幾人是何等人士?哪個不是人中之傑!蘇步青是日本帝國大學的數學博士,劉淦芝是美國哈佛大學的農學博士,錢琢如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和曼徹斯特兩所名校,王季梁是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化學碩士。個頂個都是中國學術界的頂尖人物。和這樣一群高級知識分子一起唱和,那是怎樣的一種風景!江問漁徜徉在湄潭的風光和老友中間,一時間有點樂不思蜀了。湄潭吟社一年間共舉辦了八次詩會,得詩二百五十八首,成為大後方文化事業的一個奇觀。儘管如此,對家鄉的思念仍然無時無刻不在噬咬著江問漁的心,尤其是在詩友唱酬同樣發出那種對故鄉刻骨銘心思念的時候。蘇步青的懷鄉詩尤為沉鬱:

  干戈歲久夢鄉疏,每到秋來憶故居。

  幾樹江楓丹葉後,一燈夜雨白頭初。

  哀時文章因人讀,種菊庭園課子鋤。

  湄水無潮復無雁,不知何處得家書?

  王季梁的詩在對家鄉風物讚歎時,透出的是對歸途的無奈:

  浪跡天涯寄一枝,每逢佳日倍深思。

  長林漠漠鵑啼樹,芳草萋萋燕拂池。

  舊劍空懷人似夢,新茶喜約客談詩。

  江南聞說春如海,正是鶯狂蝶亂時。

  每當詩友們吟唱懷念故鄉的詩,總是勾起江問漁無比的惆悵。終於有一次一個故鄉老友來信贈詩,讓他的思鄉之情不能自已,詩句如血如淚迸發出來:

  回首江淮六十州,倉皇忍問海東頭。

  滄桑歷盡千年劫,風雨飄搖一葉舟。

  早有文通賦別恨,那堪正則寫離憂。

  三湘夜月雙湄水,搖落天涯淚共流。

  那江淮盡處、那海之東頭正是他的生身之地呀,那裡有他先人的墓廬,有他的故交好友,有他魂牽夢繞的巍巍雲台、悠悠灌水。儘管他身似一葉小舟在外漂泊,他哪一時哪一刻忘記過自己的故鄉?南朝江淹曾寫下「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的《別賦》,湘楚屈原亦有去國懷鄉、一步一回首的《離騷》,這些千古流傳的名篇,總是在江問漁的心中引發陣陣共鳴,以致淚流滿面,如湘江、湄潭之水奔流不息沒有盡頭。

  抗戰勝利後,江問漁回到上海,繼續從事職業教育方面的工作,並參加國民參政會的會議。由於政局混亂,民不聊生,欲回鄉而不能,思鄉之情益發不可遏止,寫下七言律詩一首:

  我生雲台下,海濱有故鄉。

  先人廬墓在,寢饋烏能忘。

  余豈不懷歸,一省梓和桑。

  長淮煙塵暗,北望道阻長。

  花落猶未來,念此心神傷。

  是時,江問漁已經六十多歲,年老體衰,回上海不久,不僅雜事纏身,而且身體不好。1948年秋罹患心臟病,加上幣值跌落,生活拮据,可謂貧病交加,對故鄉的思戀之情,時時纏繞著他。其實,離鄉背井三十多年,思鄉之情有過一時中斷嗎?「先人廬墓在,寢饋烏能忘」。然而,內戰正酣,「長淮煙塵暗,北望道阻長」,他的還鄉之路還長,思鄉之夢依然。1949年解放以後,國家和人民沒有忘記他,邀請他參加全國政協,並給了他重要的職務和榮譽,他為之歡欣鼓舞:

  北上京華未敢遲,協商大計奠邦基。

  一九四九年堪記,正是神州再造時。

  然而,由於身體原因,他未能繼續為國效力,尤為遺憾的是,直到一九六一年在上海故去,江問漁始終沒能再回故里看看他一生鍾愛的家鄉山水。

  在江問漁的詩中思鄉的辭句還有許多,再加上思念故交好友的篇章就更多了。「客中惆悵望雲台,雲水蒼茫鄉夢回」,「掬得滄浪水,來尋石室桃。三年司講席,八月激驚濤」,「雲山故里家無恙,風雨同舟德不孤」,「雲台山水應無恙,濁酒還須盡一尊」,「故鄉山水向誰青,剩有幽花艷晚晴。何日歸田依舊侶,煙蓑雨笠問春耕。」「只是不堪鄉夢遠,幾行老淚海東頭」。這些飽含深清的詩句怎能不激起你的鄉情、鄉戀、鄉愁、鄉思呢?江問漁已經逝世五十一個年頭了,故鄉的山水早已不是舊時容顏。然而誦讀詩人幾十年前的詩句,卻每每在我們的心中盪起無盡的漣漪,讓我們思想起這位為中國職業教育奉獻終生的海州人,也讓我們更加熱愛自己可愛的家鄉。在此,我也不揣淺陋,步韻江問漁先生懷鄉詩草成一律,作為這篇短文的結語:

  故鄉仍是佳山水,未見離人攜伴回。

  百載歷經榮共辱,一生已忘樂與哀。

  杏壇冷暖珍珠雨,詩友吟酬琥珀杯。

  幾度滄桑驚巨變,江淮仰望是雲台。

【簡訊】

郁州詩社成功舉辦「詩人節聯歡會」

 

  郁州詩社為了紀念我國第一位愛國大詩人屈原,特意在端陽節前夕的6月22日,盛情邀請我市四縣三區十二個詩片語織負責人,和市區社員近百人一道,於千葉紅大酒店成功舉辦了「詩人節聯歡會」。

    會議首先由郁州詩社黃梁興社長致歡迎詞。他以東道主身份,對與會市領導和各詩會詩友表示熱烈歡迎和感謝。市委老幹部局副局長方召富,原局長姜仁華,郁州詩社名譽會長、原市人大副主任謝建民,先後講話。省詩詞協會副會長,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市詩詞楹聯協會會長吳加慶同志作重要發言,指出這次活動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且藉此還可以加強各個詩片語織的相互聯繫和交流,能夠多樣化地開展活動和促進詩詞創作,推動我市文化建設。當市詩協的陳鳳桐和孫績元兩位常務副會長朗誦詩以表祝賀之後,主持人劉福雲和庄國棟便請各縣區詩會負責人楊昌榮、孫德英、侍述清、孫召芝、王家麟、王行聰、尚衍壯、潘慶如、郁正福,以及陶興亞、朱成安、鄭威、伏陽、卞峰諸詩家,盡情吟誦吊屈原、賀端午、致詩友、掀詩潮的妙品佳作。最後由市詩協第一副會長李德身講話,他代表大家對郁州詩社能夠舉辦如此盛大的第一次詩人節紀念活動表示衷心的謝意和敬意。

    詩詞朗誦之後,拉開歌舞表演序幕,由郁州詩社副社長徐福棟指揮社員首先唱社歌《夕陽詩路步花香》,然後一個更比一個精彩的文娛節目接踵而來,不斷地贏得滿堂的鼓掌和喝采。

    三十個展示風采、煥發青春的節目,使大家沉浸在無比歡樂的氣氛中。最終由郁州詩社請大家入席就餐。彼此敬酒,酒助詩興,將整個詩人節聯歡會推上了高潮。

(黎  雪)

 

 

 

 

·作品賞評·

語俗情真視角新

 

——讀劉福雲《鷓鴣天·相約賞桃花》

 

李德身

  郁州詩社賞春雅集,共詠桃花,蘭亭遺風,復見詩家。余有幸受邀,品玩了十八位詩友的即興佳作。在含詠「東風一夜桃花放,散作神州萬里春」(肖民華詩句)、「桃花深處雖無酒,醉得詩翁不欲歸」(吳錦榮詩句)等等題寫桃花的清詞麗句而口齒噙香之際,特別欣賞劉福雲女士的《鷓鴣天》小令。她以「相約賞桃花」為題,其詞曰:

  別忘來時告訴他,明天一塊到吾家。門前山色含香重,野外桃林正放華。    須趁早,莫拖拉,賞花休待夕陽斜。再嘗幾道鄉間菜,還有兩鍋豆腐渣。

  余為何特賞她這首近乎散曲風格的令詞?無他,蓋因其視角之獨特,語俗而情真也。

  她有意避開直詠桃花的通常寫法,而巧取「相約賞桃花」的視角,劈空切入叮囑詩友之語,既簡潔明快,又實話實說。有此「相約」背景,乘勢點染出桃花開得正旺的春光:「門前山色含香重,野外桃林正放華。」全詞雖未去寫「賞桃花」的畫面,卻已由此二句引發了為何要急於「相約」「明天」觀賞桃花的想像。過片也正藉此有色有香、自然生動的描繪而一氣而下,以直白之語加重叮嚀之意:「賞花休待夕陽斜。」於是「明天」「趁早」賞「門前」「桃林」的美好景象也就不言而喻了。最妙的是結拍兩句,用純是口語化的大白話,與上闋「到吾家」遙相呼應,傾訴出邀友賞花還要精心留餐的一片至情,從而把「相約」的潛在內涵不留餘地的寫透寫盡。

  本來「鷓鴣天」乃是詞牌而非曲牌,詞是要求含蓄蘊藉的,用語講究雅麗精工,而她卻多用俗辭俚語,寫得自然諧趣,富有元代散曲的「蛤蜊味」。這種不合詞體的特殊情調的選擇,完全是由其至誠邀友賞桃花的主題構思所決定,因而才給人以賞花事輕、待友事重的感覺,讀來真是淋漓酣暢,一片神行。

  看來詠桃花之類的詩作,貴在立意的新穎,而非描繪的窮盡,否則只會是吃力不討好。崔護《題都城南庄》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都是如此。劉福雲女士的這首詞作,不僅敢於以曲體填詞和結句突破音律(第三字應用平聲),顯示其重在立意的創造精神,而且還巧取角度,構思動人,因而也像崔、白之作那樣能吸人眼球,發人遐思,堪稱是一首饒有情趣的詞作。


推薦閱讀:

非典時期你有什麼感觸很深的事情?
怎樣評價《西藏生死書》?
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如此的漠視生命呢?
大家是怎麼面對寵物死亡的?
生物最初的能量從哪來?

TAG:生命 | 詩詞 | 舊體詩 | 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