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貴貴琳琅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

貴貴琳琅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

蒙古、回部與西藏位在亞洲內陸,多為高原和盆地的地形,緯度高、地勢高,氣候寒冷,雨量不穩定,除了河谷、綠洲之外,以游牧經濟為主,其住民多元,蒙古族、維吾爾族及藏族佔多數,在地理、宗教與歷史上,均與以農業經濟為生的漢族有很大的差異,形成特有的游牧文化與藝術。

十七世紀起於中國東北的滿人逐步向西及向南擴張,建立大清王朝。作為王朝的統治者,滿族從未改變成為北方草原民族共同盟主的企圖,並積極掌控西南方青藏高原的藏族。除了軍隊戍守和行政治理之外,清王朝並透過婚姻、宗教和年班等手法,深入統治,維繫人心,鞏固政權。

本展覽以清朝宮廷與蒙古、回部、西藏諸藩部之間往來互動的相關文物為中心,從人類學與物質文化的角度出發,一方面闡釋蒙回藏游牧文化的特質,同時解析文物本身的藝術特色及其所傳達的文化內涵。

金鑲樺皮鳳冠頂飾件清 18-19世紀清宮作品樺樹是北方溫帶常見的樹種,自古以來樺樹皮就被游牧民族充分運用,製成各式用品、用以覆蓋屋舍甚至作為書寫用的紙張。元代貴族婦女頭上戴的罟罟冠也是利用樺樹皮柔靱輕薄的特性,外覆織品,蒙古國立博物館藏元代墓葬出土的稀有樺皮冠頂,配合本院藏元代后妃畫像,可想像樺皮使用的情形。展出的這件樺皮鳳內部以木支架支撐,外覆樺樹皮,再貼飾金箔,鳥冠、翼尾、鳳足與雲形底座作金構件,鳳身、鳳尾嵌飾大小珍珠,風格造型均和金纍絲鳳鳥相同,是清代宮廷后妃冠頂常見的裝飾,非常具有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

金嵌寶石朝珠清 18-19世紀清宮作品

嘎布拉數珠乾隆45年(1780)班禪額爾德尼進清 18世紀西藏作品念珠又稱為數珠,不論佛教、伊斯蘭教或是天主教都會使用念珠,作為經文誦念、咒語或稱號時輔助修行的用具。這串念珠是六世班禪乾隆45年(1780)所呈進,時值高宗七十歲壽辰,六世班禪於7月到達熱河避暑山莊,清朝特別依照其駐錫的札什倫布寺修建須彌福壽寺,高宗並於8月6日和24日至該寺拈香。1751年清朝冊封七世達賴喇嘛政治權力之後,喇嘛除應定期朝覲,遇皇帝壽辰等亦可不定期進京。六世班禪是清代三位親自進京的大喇嘛之一,這在當時是一件大事。這件念珠以人骨製成,間以蜜蠟、珊瑚佛頭珠,青金石佛頭塔,附以綠松石、水晶、金銀金剛杵記捻,展現十八世紀西藏念珠的莊嚴與殊勝。

金碗附皮盒乾隆御用款乾隆49年哈密札薩克進回部作品

包金嵌珠石帽花清 19世紀初回部或伊斯蘭風格作品這件清代記錄為「包金嵌珠石帽花」的美麗飾件,具有明顯伊斯蘭文化的色彩。一片片細長的金枝自中心柱向外伸展,柱頂一粉紅碧璽,其造型令人聯想起十八世紀以後伊斯蘭文化帝王頭巾上一叢叢向上挺立的寶石羽狀穗。同時,帽花中心柱上鑲嵌的紅、綠寶石與珠飾,不論寶石的色澤或是鑲嵌、串飾的手法或美感,都和蒙兀兒風格如出一轍。清代宮廷收藏伊斯蘭風格的頭飾很可能是由回部輾轉傳入,清代的回部是指天山南路塔里木盆地一帶,並包含今阿富汗、吉爾吉斯坦的一部分地區,十九世紀初浩罕商人掌握天山南、北路與中亞的進出口貿易,由於地緣與文化的相近,伊斯蘭文化相關文物在回部十分普遍,其中的精品得以進入宮廷,展出的三件帽花就是最好的例子。

包金嵌珠石帽花清19世紀初回部作品

金嵌珠石帽花清18世紀乾隆35年喀什噶爾呈進回部作品〈金嵌珠石帽花〉清代宮廷的木盒上寫著「金玉吉爾哈」,「吉爾哈」很可能是波斯語 jigha的音譯,指印度和伊斯蘭王室或貴族頭巾上佩戴的羽毛狀頭飾。據清室善後委員會編印的《故宮物品點查報告》記載,其為乾隆35年喀什噶爾所呈進。這件頭飾羽軸的根部以玉作管狀,中心部份為一圓形花卉,羽片部位兩側並排著一顆顆由大漸小的圓形寶石,末端以偏向一側垂掛而下的單顆寶石收尾,和伊斯蘭頭巾上的飾件造型相同,嵌飾寶石的底部貼以金箔,金箔貼附並不緊密,器側各附一金鍊鉤,可與帽飾等固定。最特別的是在這片羽毛的背後,加上兩隻長長的金冠羽,原本屬於貴族使用的羽狀頭飾在十八、十九世紀以後發展出更多的變化,樣式繁複或變形的設計,使頭飾純以追求華麗為目的,脫離了原來作為身份象徵的意義體系。就做工及樣式推測,極可能為仿伊斯蘭風格的回部作品。

玉嵌寶石柄短劍                                   插刀

玉鏤空花卉紋銀里碗18世紀

嵌松石珍珠帽清 18世紀西藏作品西藏的貴族在清代統治時期被封為公爵、札薩和台吉,納入行政體系之中。貴族的冠飾和身分等級有關,也有地域性差別。節慶盛會時拉薩一帶貴族婦女依身份高低頭戴「珍珠巴珠」或「珊瑚巴珠」,「巴珠」為藏語,指「頭冠」,作三角形支架,包覆氆氌,外層滿飾珠石,地位更高者則在巴珠之上再加上珍珠帽。珍珠帽以木為胎,滿覆一層層圈疊串結的小珍珠和不時穿插點綴的綠松石,帽頂為金嵌綠松石圖形飾,帽內上朱漆,十分厚重華麗。除了戴珍珠冠飾,通常在兩耳前側垂掛著以髮辮穿繫的大型綠松石耳飾,胸前戴著「嘎烏」佛鍋,裝飾著成串的形珍珠串飾等,展現藏族尊貴氣派卻又不失優雅的美感。

銀壇城附紅色哈達清19世紀西藏作品

銀壇城附五色哈達土觀呼圖克圖等進清 19世紀西藏作品這件銀壇城,環繫紅藍黃白綠五色絲質哈達,為青海佑寧寺駐京喇嘛六世土觀呼圖克圖(1839-1894)在慈喜太后大壽時所呈進。壇城是佛教世界的象徵,壇面滿刻海浪文樣,中央為四層方台,代表宇宙中心的須彌山,壇城最外圍的圓周上環峙鐵圍山,群山之間的四方位各置一城門代表四大洲,根據城門上的圓形、三角、月形、方形,分別代表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海面上環繞一圈八寶以及四方位的月、聚寶盆、日、滿意牛,藉以供養佛陀。壇城側面外圈上下嵌珊瑚與松石的連珠紋,並飾金剛杵與蓮瓣紋,中央為卷葉紋與八寶間隔為飾,卷葉紋中心亦以珊瑚與松石珠組成十字形飾。紋飾、做工均甚工整,摻雜漢地的風格,表現十九世紀藏地工藝的風貌。

金嵌珊瑚松石喀章嘎清18世紀西藏作品

銅鎏金金剛鈴、金剛杵  附皮盒達賴喇嘛進清18-19世紀西藏作品

鍍鎏金內填琺琅嵌寶蓋罐 附皮盒                       內填琺琅嵌寶蓋碗 附皮盒乾隆45年班禪額爾德尼進                                    大清乾隆年制款清18世紀                                                        清18世紀

西藏作品                                                         清宮作品

青金石佛缽 附皮盒乾隆己卯(24年)御題清18世紀

嵌銀羊角柄短刀 附木盒土爾扈特部進乾隆壬辰年御題18世紀  俄羅斯作品

鎏金刀叉 附皮盒、木盒土爾扈部渥巴錫進乾隆甲午御題18世紀          俄羅斯作品

《高宗御筆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玉版冊附木盒、木座乾隆辛卯御筆清18世紀        清宮作品

金嵌寶石多穆壺清18世紀

扎木扎雅木碗一組4件                                     銀嵌綠松石鑲金龍紋壺道光年間榮增濟隆胡圖克圖進                              清18世紀清18世紀   西藏作品

木碗附嵌綠松石鐵鋄金盒乾隆丙戌年御題                                               乾隆丙午年御題清18世紀  西藏作品                                         清18世紀 西藏作品木碗是最能反映蒙藏各族飲食習慣的用具,可用來喝茶、抓糣粑、存放食品等,輕便耐用,易於隨身攜帶,盛裝食物不燙手、不改味。木碗一般以樺木、杜鵑樹根或雜木根製成,最貴重的材料則是以寄生植物製作,尤其是寄生在蒿根部的一種瘤(藏語稱為「咱」)。自康熙年間每年初春藏地往往進貢木碗賀年,宮廷中常用以喝奶茶,稱為「奶子碗」,雍正年間仍沿襲此習,《活計檔》記載,噶倫貝子康濟鼐進札布札牙木碗;達賴喇嘛進札固里木碗大小五個。這件〈木碗附嵌綠松石鐵鋄金盒〉,材質細緻輕巧,絲狀紋理對比分明,用材珍貴,並以鐵鋄金嵌綠松石鏤空圓盒盛裝,為藏地貴族進獻宮廷的珍品。

扎古扎雅木碗附銅鎏金盒、木盒乾隆庚辰年御題                                               清18世紀  西藏作品  

扎古扎雅木碗附嵌綠松石鐵鋄金盒、木盒庚辰丙午(25年)御題清 18世紀 西藏作品

清 銀嵌珊瑚松石冠頂十八世紀西藏作品西藏不分性別皆喜以寶石為飾,珊瑚、松石和蜜蠟是最常見的類別。西藏的珊瑚來自地中海,大多經由印度、喀什米爾等地進入,至於松石,西藏也有生產,惟色澤偏綠,並有褐色紋理,這件冠頂的松石顏色就較偏綠,可能是西藏本地礦石。冠頂的裝飾往往與身分等級有關。這件冠頂為銀質局部鍍金,最上方的寶石已失,在綠松石和蜜蠟之間,間隔著珊瑚珠。最下層綠松石呈花瓣形,外圍環繞一圈珊瑚珠,中間銀座托上一蜜蠟瓜稜式珠,上下又各以大小珊瑚珠襯托,銀胎為錘打成型,打造痕迹依稀可辨,鍍金的顏色淺而淡,下器底附一螺紋栓,原應固定在冠帽上,做工樸實,為西藏地方性工藝的作品。

資料來自台北故宮展覽介紹。

推薦閱讀:

為何元青花很珍貴?
修文物何必在故宮,我和我爸在家也可以
如何看待國家寶藏第10集解密結果?
荊州文物保護中心
西周時期的青銅鼎能否上拍賣行拍賣?

TAG:文物 | 台北 | 故宮 | 台北故宮 | 藏文 | 游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