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貴貴琳琅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
05-31
貴貴琳琅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蒙古、回部與西藏位在亞洲內陸,多為高原和盆地的地形,緯度高、地勢高,氣候寒冷,雨量不穩定,除了河谷、綠洲之外,以游牧經濟為主,其住民多元,蒙古族、維吾爾族及藏族佔多數,在地理、宗教與歷史上,均與以農業經濟為生的漢族有很大的差異,形成特有的游牧文化與藝術。十七世紀起於中國東北的滿人逐步向西及向南擴張,建立大清王朝。作為王朝的統治者,滿族從未改變成為北方草原民族共同盟主的企圖,並積極掌控西南方青藏高原的藏族。除了軍隊戍守和行政治理之外,清王朝並透過婚姻、宗教和年班等手法,深入統治,維繫人心,鞏固政權。本展覽以清朝宮廷與蒙古、回部、西藏諸藩部之間往來互動的相關文物為中心,從人類學與物質文化的角度出發,一方面闡釋蒙回藏游牧文化的特質,同時解析文物本身的藝術特色及其所傳達的文化內涵。金鑲樺皮鳳冠頂飾件清 18-19世紀清宮作品樺樹是北方溫帶常見的樹種,自古以來樺樹皮就被游牧民族充分運用,製成各式用品、用以覆蓋屋舍甚至作為書寫用的紙張。元代貴族婦女頭上戴的罟罟冠也是利用樺樹皮柔靱輕薄的特性,外覆織品,蒙古國立博物館藏元代墓葬出土的稀有樺皮冠頂,配合本院藏元代后妃畫像,可想像樺皮使用的情形。展出的這件樺皮鳳內部以木支架支撐,外覆樺樹皮,再貼飾金箔,鳥冠、翼尾、鳳足與雲形底座作金構件,鳳身、鳳尾嵌飾大小珍珠,風格造型均和金纍絲鳳鳥相同,是清代宮廷后妃冠頂常見的裝飾,非常具有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
附皮盒達賴喇嘛進清18-19世紀西藏作品
鍍鎏金內填琺琅嵌寶蓋罐 附皮盒 內填琺琅嵌寶蓋碗 附皮盒乾隆45年班禪額爾德尼進 大清乾隆年制款清18世紀 清18世紀西藏作品 清宮作品附木盒土爾扈特部進乾隆壬辰年御題18世紀 俄羅斯作品
鎏金刀叉 附皮盒、木盒土爾扈部渥巴錫進乾隆甲午御題18世紀 俄羅斯作品 清宮作品
乾隆丙午年御題清18世紀 西藏作品 清18世紀 西藏作品木碗是最能反映蒙藏各族飲食習慣的用具,可用來喝茶、抓糣粑、存放食品等,輕便耐用,易於隨身攜帶,盛裝食物不燙手、不改味。木碗一般以樺木、杜鵑樹根或雜木根製成,最貴重的材料則是以寄生植物製作,尤其是寄生在蒿根部的一種瘤(藏語稱為「咱」)。自康熙年間每年初春藏地往往進貢木碗賀年,宮廷中常用以喝奶茶,稱為「奶子碗」,雍正年間仍沿襲此習,《活計檔》記載,噶倫貝子康濟鼐進札布札牙木碗;達賴喇嘛進札固里木碗大小五個。這件〈木碗附嵌綠松石鐵鋄金盒〉,材質細緻輕巧,絲狀紋理對比分明,用材珍貴,並以鐵鋄金嵌綠松石鏤空圓盒盛裝,為藏地貴族進獻宮廷的珍品。 清18世紀 西藏作品 18世紀 西藏作品
玉嵌寶石柄短劍
銀壇城附紅色哈達清19世紀西藏作品
扎木扎雅木碗一組4件
資料來自台北故宮展覽介紹。
推薦閱讀:
※為何元青花很珍貴?
※修文物何必在故宮,我和我爸在家也可以
※如何看待國家寶藏第10集解密結果?
※荊州文物保護中心
※西周時期的青銅鼎能否上拍賣行拍賣?